日本推理小說家太田愛的作品,收錄五篇短篇小說與一篇散文。雖然在每篇故事前加上一段引文,以及在每篇故事的標題前面加上一個場所,好像是嘗試讓本書看起來不像是集結作者近期發表作品來出版,而是基於特定企劃或創作理念所書寫出、有一貫脈絡或上位結構的創作,但這個嘗試其實有點敷衍且無謂。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作者或多或少都用了一種模糊了背景與細節的虛構,來投影出某個與讀者有物理與時間距離的現實,但這個虛構卻在經過模糊處理後變得質地粗糙,進而創造出空間,讓讀者可以把其所身處的現實,部分疊合在那個存在於敘事中的遙遠現實。這樣有個人特色的敘事風格,讓本書各篇故事有了近似的韻味與質感,即使選材與內容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十月の子供たち〉講述在一個地理位置或歷史背景都沒有被說明的世界,男童與女童被家人藏在地下室中,過著不只是隱姓埋名而是東躲西藏的生活。在大人都不在了之後,男童跟女童被救出,並被安置在不同的家庭而各奔東西。因為是從孩童的視角出發,所以敘事的視野受到侷限,其展開其實像是在一團霧裡,很多疑問沒有被解答,很多細節沒有被釐清。作者所書寫的是一種氛圍,一段無暇也無法問問題、只能活下去的經歷,而讀者有很多很大的想像空間,可以為敘事做出各種延伸與解讀,甚至也可以完全不做什麼,只是走馬看花地把故事讀完。
雖然〈サイレン〉好像是一篇比較貼近現實生活的故事,但其實其敘事還是沒有扎根在一個有明確時間地點或事實資訊的背景中,而更像是一座海市蜃樓,即使還不至於虛幻到像是一場夢境。居住多年的集合住宅即將被拆除,住戶也早已遷離,主角從文具行抱回一大堆空白筆記本,並回憶起其與妻子、小孩、還有住在附近之友人之間的過往。就像集合住宅會不復存在,住戶會離開,主角的年歲增長,也伴隨著身邊的人們先走一步或離鄉過生活。選擇燒掉一切,主角或許是找不回其實無法割捨的過往,也或許是不想再讓其孤獨無依更放大。作者沒有鋪陳什麼矛盾或衝突,也沒有描繪什麼情感糾葛,只是營造出有一個人在回想過去並選擇放棄現在的氛圍,要讀者去感受並自行找出意義。
〈給水塔〉的敘事風格與調性也是類似。小學生一開始對住家周邊環境有所畏懼,但後來找到其可以自在待著、甚至可以做些冒險的地方,即架設在頂樓的水塔。在暑假作業還沒有處理完,有一幅寫生必須完成的時候,小學生想到可以上去水塔,一邊畫眺望出去的景色,一邊維持每天都上去一次水塔的習慣。突如其來的暴雨與打雷閃電,小學生倉皇而逃,天真地以為可以掌控有著水塔的小小世界,卻發現面對真正的風險與變化其實根本無能為力。可以是一篇把經歷加油添醋到面目全非的傳記,也可以是想要描繪童心的想像,甚至可以是想要提醒大人什麼的寓言,該篇故事像是一隻大象,任憑各自視野有其盲點的讀者去摸出其覺得適合的樣子。
做為2024年第7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夏を刈る〉並不是鋪陳出一個讓人讀來會感到意外或甚至被騙的敘事情節翻轉,而是在線性展開的敘事中,像是在拼圖般地,一塊一塊把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在讀者眼前拼湊成形。這樣的敘事手法要能製造出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必須建立在作者所逐步添加的敘事元素,能讓敘事情節展開產生有趣的波折或轉向,而作者在該篇故事中還算是有做到這件事。讓活在特定時空背景中的登場人物,做出用當時社會制度與文化方能合理解釋的行動與選擇,是作者讓該篇故事讀來會讓現代讀者感覺有趣的敘事手法。至於另外一篇在內容上也較傾向被歸類為短篇推理小說的〈鯉〉,則必須說其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背後真相,有點太過容易被猜想到,而訴求時代風情的手法,似乎也無法為敘事增色太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