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バンクハザードにようこそ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本書故事的主角表面上是代書,但實際上卻是詭計多端的詐欺師。主角任職於地方銀行的友人突然身亡,被認為是因為侵占200億日圓即將東窗事發而選擇自殺。主角認為個性耿直的友人不可能會為了要養女人而侵占公款,也沒有理由要畏罪自殺,所以就計畫用其擅長的詐騙,把銀行逼入絕境,為友人報仇,並進一步查明友人死亡的真相。

本書做為一部為讀者提供娛樂效果的通俗小說,即使其主角是一個偷雞摸狗的詐欺師,但為了要讓讀者讀來不會感到厭惡,主角被塑造成一個暗黑英雄,雖然是在犯罪,但卻是為了制裁無法用社會認同之方法來懲治的罪惡而鋌而走險。主角的復仇,即使會有製造緊張氣氛的小波折,但一定會進展得很順利,不然故事就不會讓讀者讀來感覺太快人心。被主角選為詐欺標的的銀行行員們,都是在腐敗組織中做著一些小奸小惡的鼠輩,其不能有太多正面的人格特質,也不能有足夠的社會經驗或智慧來看破主角的手腳。這樣淺顯易懂、惡馬自有惡人騎的敘事情節展開,說實話讀來雖然可能會感到痛快,但卻不會有什麼可以觸發進一步思考的地方。

作者為了不讓本書故事的敘事顯得太過淺薄或幼稚,所以用了兩個手法來為其增色。一個是作者廣為人知的拿手絕活,即在敘事開展接近尾聲時,安排一個讀者想像不到的結局,藉以製造出敘事翻轉的效果。然而,在本書故事中以傾慕主角友人之後輩身分、與友人妹妹一起加入主角復仇陣營的銀行行員,對讀者來說就是有一種無法被完全信任的氣息,所以到最後這個後輩其實就是真正侵占公款的內賊與殺害主角友人的凶手,這樣的敘事轉折並不會讓讀者讀來感覺始料未及。

作者使用的第二個手法是,透過讓主角一次又一次騙了銀行不同部門的行員,展現其對各種詐騙手法做了足夠的功課而有還算豐富的背景知識,並讓敘事展開有了一波接一波的節奏,而每一個段落又有變化,不會只是一直老調重彈。然而,要讓銀行蒙受損失,或要損及銀行的信譽,一介詐欺師能夠發揮其所長的空間或許其實很有限,就算行員再怎麼力求表現或有私心盤算,銀行還是有該做的徵信、審查與稽核,詐欺師要讓詭計得逞可能沒那麼容易。雖然描寫懲奸除惡是通俗小說讓其讀者透過閱讀獲得快感與抒發的常套手段,但是所描寫的反派太過容易被攻破,復仇者偽造文書、假冒身分都是易如反掌,這樣的敘事還是會讓人讀來感覺太過偏離現實。

在參考經典詐騙案例來寫出假冒地主辦理抵押貸款、詐騙銀行購買未上市股票等敘事橋段後,作者擴大其選擇敘事素材的範圍,轉向書寫銀行高層的外遇、做假帳的事被假公務員揭露、釋放真偽參半訊息來煽動存戶擠兌等敘事橋段。作者這樣擴大選材範圍或許也是不得已,畢竟銀行要被騙也不是這麼容易,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詐騙手法雖然花招百出,但也沒有那麼多的變化可以讓作者參考來做為素材。實為家族企業的銀行,大家長的庶子有外遇,被誤導以為抓到與其爭權之嫡子外遇的證據,卻落入主角所設下圈套而讓其自身的外遇曝光。因為害怕主管機關的檢查會找出銀行做假帳的證據,所以當假的公務員登門拜訪,表示可以用其專業來把假帳做到沒有破綻時,銀行行員也就傻傻掉入對方所設下的陷阱中。這些敘事橋段即使讀來感覺有趣,但卻帶有太多肥皂劇的色彩而少了一點深度與質感。

作者的敘事手法在本書故事中表現得相對較為突出的部分,或許是其雖然輕描淡寫、但卻還算生動的人物形象側寫。擔任銀行人事部門主管的庶子,其實既卑鄙又無能,在權力鬥爭中無法快狠準,只敢利用與要求與其外遇的公關部門主管,像個狗仔隊般地去抓到嫡子的小辮子。這個例子體現了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繪的卑劣人性,也展現出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非完全沒有發揮其敘事功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