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賢者の贈り物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短篇小說集,收錄10篇作品。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都是作者基於同樣的創作概念所創作出來的作品,亦既是在每篇故事裡,將一個一般人耳熟能詳的童話或神話故事橋段進行轉化,放進現代的時空背景中,結合一個日常生活的謎團事件,然後變成一篇全新的創作。雖然這樣的創作概念頗有有趣,而且作者還真的創作出10篇並不能說是一直複製模式、看得出有創作概念一致性卻又有內容變異性的故事,但是自己必須坦言,對自己來說本書的整體表現並非是相當精彩。要細究為何會有這樣觀感的原因,應該是作者把其擅長或偏好的寫作風格或手法放入其中,亦既是把一個看似平凡無奇的日常生活謎團或難題,讓一個並非具備過人天賦之偵探的一般人,在與他人對話或自問自答的過程中,用很縝密的論證邏輯推導出答案,而這個答案可能無法驗證對錯,或者只是一個可以解決難題的策略,但無關對錯。而之所以自己會覺得作者這樣可以說獨具特色的寫作風格或手法,在本書中並沒有發揮得讓自己覺得精彩,正是因為其所描述的論理邏輯,套入一個看似平凡無奇但其實日常感並不足的日常生活謎團中,是無法激發出讓人感覺有趣的火花。
自己曾經讀過本書所收錄的第一篇故事〈金の携帯 銀の携帯〉,坦白說自己在要開始重新閱讀的當下,並無法回憶出其該篇故事情節的任何細節。而這次的重新閱讀,讓自己有機會去檢視自己為何無法對該篇故事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首先,該篇故事描述一個讀來感覺是刻意虛構出來、其實很不日常的日常生活謎團,亦既是為何在手機送修時,店家所提供的備用機會內含不同價位的電子貨幣儲值金額。這樣的謎團擺明就是要重現金斧頭與銀斧頭的道德選擇,但是硬要將之放入現代的生活場景中,就顯得有點刻意而做作。其次,讀到在該篇故事主角一邊推論這個謎團事件為何會發生,一邊也思考自己該如何行動的自我論辯過程,會有種為何要把事情搞得這麼複雜的感覺,雖然或許作者就是要書寫一個在日常生活當中不會發生的非日常經驗,但是當作者所書寫的自我論辯過程,其實可以說是當事人自己耗費時間為自己築出必須自己找路脫出的迷宮時,就會讓人讀來有種感覺,即為何自己要閱讀這樣一篇描述主角吃飽沒事為自己找碴的故事。而該篇故事的閱讀經驗,或許就是例示了,為何自己閱讀本書不會感覺其表現得很精彩的原因。
不過,或許本書並非每篇故事都讓自己讀來感覺這麼不精彩或甚至無趣。舉例來說,在〈経文を書く〉中作者雖然還是書寫出一個其實並非很日常的日常生活難題,亦既是如何讓一個花費已經超出自己經濟能力範圍之費用在購買紅酒上的人,能夠改變自己這樣自掘墳墓的生活惡習,但是作者卻是用一人徵詢另一人是否有好策略建議的對話形式,來鋪陳出該篇故事的論辯過程。在該篇故事中,就解決日常生活難題所得出的策略方案,重點不在是非對錯,而是在是否能夠發揮作用,而最後主角們所討論得出的結果,雖然起了改變當事人生活惡習的作用,卻產生其實可能更為棘手且影響更為負面的副作用。
前述〈経文を書く〉的情節轉折,相較於〈金の携帯 銀の携帯〉,會讓人讀來感覺比較有趣的原因是,因為雖然是在同樣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場景中,但描述一個人自己鑽牛角尖的過程,自然是比不上描述一群人透過論辯發想出策略方案之過程來得有趣,特別是後者所書寫出的問題與解決策略,都讓人覺得是新鮮有創意,並非容易想像得出來。而在本書中同樣讓自己覺得讀來還算有趣,感覺得到作者構思之巧妙與創意的故事,還有〈ガラスの靴〉、〈最後のひと目盛り〉以及〈最も大きな掌〉等。而題為〈玉手箱〉的故事,則是讓自己讀來會感覺像是在旁觀當事人自找麻煩之過程的故事。
至於作者在本書每篇故事中都有安排一名姓氏為「磯風」的女性角色登場,這樣的手法其實對自己來說,只能解讀成作者在展現其在創作上的玩心,但是並沒有發揮到讓各篇故事產生相互呼應作用的效果。而如果要細究這個在各篇故事中登場的女性角色是否為同一人,或是否彼此之間有何關聯,則好像又是個自找麻煩的論辯推理,似乎並無太大實質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