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7日 星期四

聞かなかった場所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一開始是從1970年至1971年在《週刊朝日》上連載,之後在1975年出版文庫本,而自己所購入閱讀的版本則是在2004年出版的改版。之所以會購入本書閱讀,是因為自己在被詢問是否有英譯的日本推理小說可以推薦後,發現並非社會通念會認為是作者代表作的本書竟然有英譯本,所以好奇地想確認一下,本書是否為作者的「隠れた名作」,並想探究一下其之所以會被翻譯成英文版的原因。

閱讀完本書後查了一下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發表的讀者評價,發現本書可以說是評價兩極,在14則讀者評價中有45%給了5顆星,但是也有17%與14%分別給了1顆星與2顆星。之所以本書會獲得兩極化的評價,自己推測應該是因為,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不同於典型推理小說,也與其他犯罪小說並不相仿,而這樣較為獨特的敘事風格,就讓本書故事較不易獲得多數讀者的共鳴,得到的評價好壞要看個別讀者的喜好或品味。本書兩段式的敘事情節,雖然兩段敘事是敘述發生在同一個登場人物身上、彼此之間有因果關係的兩起事件,但是兩者之間的轉折並非依循縝密的敘事脈絡來鋪陳出來,而是在鬆散、沒有明確結構性、但卻是線性發展的敘事展開中,以讓讀者無法預想下一段故事情節內容的方式,讓敘事情節看似有些恣意地轉向一個新的方向。

在外地出差的公務員,接到自己妻子因為心肌梗塞身亡的通知,而雖然妻子過去有心臟病史,但是妻子身亡的地點卻讓公務員不免懷疑其心臟病會突然發作是背後另有隱情。經過多方調查,公務員推敲出妻子未曾坦白的交友關係,而公務員尾隨妻子生前最後見到的男子,原本是要當面對質與釐清真相,竟擦槍走火變成衝動殺人。從調查妻子在死前發生了什麼事,到想盡辦法掩蓋自己殺了人的事實,發生在同一個登場人物身上、前後兩段性質與意義截然不同的遭遇,或許會讓一路順著其敘事線性展開閱讀本書故事的部分讀者,不太能夠掌握本書故事情節起承轉合的模式為何。再加上本書故事的敘事節奏並不能說是順暢明快,有些橋段的敘事或許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拖泥帶水,而這樣也可能會影響部分讀者對於本書故事是否有趣的評價結果。

然而,對自己來說,若撇開前述本書敘事結構的獨特性對讀者閱讀經驗是加分或減分的問題不去討論,而將閱讀的焦點放在本書故事對於人物性格特質的描繪以及對人性心理的觀察上,則或許比較能夠看到本書故事的有趣與表現不錯之處。

舉例來說,本書故事的主角,任職於中央農政單位的中階公務員,在職場上因為學經歷的因素而有職涯發展上的瓶頸,在私生活上則因為相貌平凡與性格平庸,而不曾有過精彩的感情生活,在步入婚姻後與妻子的關係也是相敬如賓而沒有迸出情感火花。前述經歷讓主角在性格上會有種難以言喻的自卑感,而這個自卑感會讓主角在遇到特定狀況時變得特別敏感與多疑。因此,當主角發現自己對妻子的日常生活並不完全了解,自己與妻子之間存在隔閡並缺乏溝通與互信時,妻子原因不明地出現在特定地點並因為心肌梗塞而死亡,就會引發主角的猜疑,並讓其執著地想要找出真相。在衝動殺人之後,主角持續關注著警方辦案的動向,並且嘗試迴避與可能目擊證人碰到面的機會,而其所採取的種種行動,或許反映出其格局與器量有限。主角或許是個勤奮努力的公務員,但也是個平庸的凡夫俗子,所以沒有犯罪的膽量與能力,卻因緣際會地犯下自己無法收拾的罪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