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氏家京太郎、奔る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作者是多產的暢銷作家,或者說因為其作品被預期能有一定銷量,所以其量產作品的作為可以被允許甚至被鼓勵。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或許體現了作者慣用的其中一種作品量產手法,亦即是書寫出一些像是背誦來賣弄或參加益智遊戲的專業知識,以及不太深入地觸及一些社會現象或課題,藉以裝飾並豐富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及背後真相。這樣的手法之所以可以達到量產的目標,乃是因為專業知識與社會現象是可以被蒐集與整理的背景資訊,而拿來當做增量篇幅的填充物,就可以減少發揮創意來構思謎團事件所需花費的心力。當然,做為裝飾的填充物如果可以發揮畫龍點睛或至少錦上添花的效果,自然還是作者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展現,但前述效果會發生的前提或是,謎團事件的設計本身要有魅力,以及裝飾要擺對位置且與敘事的紋理與質地能夠相容與貼合。

在自己的主觀評價中,本書故事雖然體現了作者慣用手法,但或許沒有產生前述效果。在本書不算太長的篇幅中,作者放入多樣甚至可以說是龐雜的內容,所以本書故事讀來讓自己感覺有些眼花撩亂。有個性或特色的登場人物們,讓本書敘事變成像是下班時間的擁擠捷運,而篇幅長短不一的敘事橋段,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軸線變成像是沒有都市規劃的老城街道圖。

成立民間鑑識公司的系列作品主角,得知與其一起在中學時期為因受霸凌而自殺之女同學發聲的好友,被懷疑殺害同事,便運用所有資源要證明好友清白。被認為身亡的同事是有過人才華但孑然一身的遊戲開發者,與具協調性的主角好友是對照組般的存在,兩人同時愛上老闆女兒,但最後被選擇的是好友。同事突然離職並成為繭居族,之後被發現陳屍在租屋處,房間堆滿垃圾,屍體已幾乎化為白骨,現場遺留沾有好友體液的衛生紙,成為檢方指控好友犯案的證據。為好友辯護的是專精民事案件的律師,缺乏刑事訴訟相關經驗,所以雖沒有成為主角行動的阻力,但也無法成為助力。同事有一段悲慘的青春期,被母親男友暴力對待,被迫於無奈的叔叔嬸嬸收養。作者鋪陳出前述林林總總的敘事橋段,並試圖用讓讀者意想不到的真相來收束,但可惜的是,真相並沒有那麼讓人讀來感覺意外,收束的脈絡也不是那麼有條理。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設計出的謎團事件,讀來並無法讓人感覺到很有魅力或很特別,反而是讓人感覺有即視感與有點牽強。檢方在現場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線索或證據的情況下,單憑在現場發現沾有好友體液的紙屑就要起訴好友,即使存在感情糾紛來讓人可以聯想成犯案動機,但是起訴所依據的證據還是薄弱到不太合理。同事找一個與其身形相仿的街友到其租屋處居住,而後將之殺害來偽裝成是其被害並嫁禍好友。利用鑑識盲點來實現偽裝死者身分,雖說同事偏激而扭曲的性格會讓其不計代價與後果,只為報復而如此大費周章,但會想實行這樣玉石俱焚的詭計,只能說是天真而瘋狂。就算是沒有朋友、創造力過人的天才遊戲開發者,如此賠上未來還是太過病態。這樣的構思應該不只一次出現在其他作品中,太過異常的案發現場如果不會讓相關人士感覺事有蹊蹺,可能的解釋或許是這一切實在太讓人匪夷所思。

不過,或許作者書寫本書故事的企圖就是在探究異於常人這件事。如果作者因為書寫出別人已經寫過的異常,還寫得有點膚淺與龐雜,而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平庸與荒謬,則作者或許就是想透過存在在平庸與荒謬間的某種矛盾,來探問異於常人可見容於社會常規的範疇。承受家庭暴力與感受不到家庭溫暖,加上能做出優秀作品的豐富創作力與細膩感官,或許會造就出眼裡容不下一粒沙、一旦受刺激便會走向極端與偏鋒的天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