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作品。於日本Amazon網站上,截至目前,就本書僅有一名讀者發表評論,給的是一顆星的極低評價。細究前述評論的內容,主要是在批評本書故事背景設定過於荒誕不經,登場人物的價值觀與思維異於常人,作者所傳達的訊息太過道德淪喪與政治不正確,把小說家界定為藝術家的做法太荒謬且充滿錯誤等。
對自己來說,前述批判有其言之成理之處,但關鍵是要能接受或認同其所依據的對錯價值與是非標準。雖然自己並非作者的書迷,有把其所有作品都讀過至少一遍,但從自己曾讀過的作者作品來看,作者從來沒有要建立或維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正義到頭來一定會被伸張的世界觀。所以如果讀者想要閱讀,負責推理的偵探是守護正義的好人、會揭發犯人的身分與動機、來為被害人伸冤的故事,那麼在購入作者作品時就應該要趕快退換貨才是,因為讀完一定會失望甚至憤怒。
當然,本書故事的背景設定的確是非現實,甚至有點荒謬不合理。不過,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感覺到意外的地方在於,作者並不是把設定的荒謬處拿來當做嘲諷或製造笑點的素材,而是將之處理成致使登場人物做出異於常人或非現實之行動的價值判斷基礎,也就是讓荒謬設定因往現實位移而多了嚴肅與沈重感,而非讓其往想像與虛構位移,進而增加戲謔或幽默感。
本書故事的背景舞臺是一個由廢棄校舍改建而成、名為藝術村的地方。投資興建並負責營運的村長,因投資致富而有能力可以資助不同領域藝術家,在35歲前進駐藝術村,專心致力創作,進而追求大放異彩之可能與機會。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在藝術村負責庶務的女性員工,但其曾經是立志成為小說家的高中老師,在關係親近之女學生因為單戀敘事者而輕生後,飽受批評而離職,寫不出東西,最後落腳在藝術村。
有自殘傾向、創作短歌而有機會出版作品的女性,與將發明視為一種藝術創作、但為了賺錢開始拍攝科學實驗教學影片的男性,兩人發展出情侶關係,卻被發現在同一個房間裡,男性被割喉身亡、女性則因自殘而失去意識。村長、敘事者與其他兩名員工發現前述兩人的狀況,為了不讓女性即將可以出版作品的計畫生變,村長要敘事者開始構思故事,試圖把被認為不可能成功的視覺藝術家誣陷成凶手。
然而,當村長、敘事者跟員工們開始要執行誣陷計畫時,卻發現被其設定要誣陷為凶手的人,卻也陳屍在其房間裡。當眾人又決定好,因為家境富裕而沒有企圖心的女性攝影師是下一個誣陷目標時,寄宿在藝術村的大學生看穿了眾人的詭計,推理出一連串事件的真犯人是因為手部病變而無法再作畫的畫家,其在不能成為藝術家的同時,也要除掉不可能成為藝術家卻霸占藝術村駐村名額的人們。事件落幕後,眾人各有發展,而故事結束在,真的成為了作家的敘事者,期待著與畢業後成為公務員的大學生見面。
作者所設計並製造出的敘事情節轉折是,登場人物們在發現事件後,不尋求找出真凶,而是要捏造出一個以假亂真的犯人。當原本目標要嫁禍的人也成為被害人時,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卻半是無心插柳地找出一連串事件的背後真相。這樣的敘事情節展開,發生在作者所建構出來的特殊背景設定中:因為登場人物們都是想要藉由創作活動來獲取成功,所以其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會有與一般人不同之處,會出於外人無法理解或想像的動機殺人,也會因為不一般的判斷標準來決定人的價值。
因此,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有特殊設定的推理小說,敘事情節展開必須在設定中,符合其意義與邏輯方得以成立,而作者的想像力與創意便展現在,這個特殊設定是否有被發展成一個完整而有豐富層次的世界觀。只能說,作者這次的表現,或許因為其走得太偏、太獨特,所以就會不容易獲得太多正面評價。而對自己來說,這個故事雖然稱不上無趣,但是好像也有點空洞與無法產生任何共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