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星期一

災疫の季節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因為量產所以品質良莠不齊,這或許是自己閱讀作者作品一路以來已經接受的狀況,但是本書故事讓自己無法用瑕不掩瑜之評價來忽略的缺陷,提醒自己接受前述狀況可能是太過輕忽,量產的壓力會讓創作者犧牲多大程度的自我要求與堅持品質。當然,本書故事的缺陷並不一定都是來自作者的產能過剩,對自己來說,有一部分應該是來自於作者這次有太想要針砭的人事物,所以寧可不把故事說得有趣,說得有條有理,也要暢所欲言。

在疫情期間瀕臨崩潰的醫療體系,面對因為相信疫苗是邪惡勢力的陰謀而拒絕接種的民眾,不僅要承受因為疫情無法有效控制所造成的壓力,甚至還要面對不理智民眾的荒謬言論與脫序行為。醫生診治持續湧入醫院的感染者已經疲於奔命,竟然還要應付前來主張疫苗傷害民眾健康的激進分子,而對立會變得如此激烈的背後,存在著為了迎合市場、刺激銷量,而透過偏頗報導來傳播陰謀論的雜誌。當反疫苗的激進團體將毀損疫苗與醫療器材當成一種抗爭手段時,想要強行進入醫院藥品倉庫的激進團體領袖,被發現陳屍在倉庫裡,死因是被注射致命藥物,就會演變成一起調查起來相當棘手的案件。專業的注射動作讓醫療人員成為被懷疑的對象,但激進團體內部可能存在會轉變成殺意的矛盾,卻又讓案情變得無法被簡單釐清。

然而,做為本書故事的核心謎團事件,前述案件並沒有被鋪陳出讓讀者猜想不到背後真相的複雜內容,即使作者有點出在疫情期間,不接觸、勤消毒等行為會讓指紋等證據不被留下,但對讀者來說,凶手是誰並不是一個很難猜的謎題。作者描繪出反疫苗激進團體成員們的人生經歷,但是這些經歷卻跟案情沒有什麼關係,而雖然死者的過去本來有可能讓其加入激進團體的動機並不單純,但作者最後也沒有讓這段過去對敘事情節展開產生任何影響。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描述數段軼事,但是這些軼事卻沒有被結構化或串接成為一篇有脈絡的敘事,而只是成為作者用來表述個人見解的媒介。總之,在本書故事中作者並沒有展現其所擅長的敘事技巧,亦即是設計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敘事情節翻轉,也沒有構築出一個結構嚴謹、橋段環環相扣的敘事。

作者拋出了一些社會觀察結果,並擇定其立場,用力地批判了其所觀察到的荒謬。但只是透過登場人物來發聲、論理、辯證與批判,所呈現的只是一場獨白、對話或針鋒相對,並無法成為一篇節奏明快、脈絡清晰的敘事。作者把反疫苗、不相信科學證據而只認定陰謀論的激進團體,與詐騙信徒的新興宗教團體相提並論,或許是為了更貼近日本社會現實的選擇,但是把陰謀論的政治性格抹去或隱藏,反而只是突顯前述相提並論有些不倫不類。在作者筆下的反疫苗激進團體,對異己或共同敵人發表仇視言論,甚至採取激烈手段要去排除被貼上邪惡標籤的人事物,這樣的行動在二元對立與極端化現象越發顯著的當代社會中並非不常見,而或許更適合用來與之對比的是,在各國政局中越來越多的極右或保守勢力興起。作者想要批判些什麼,卻又用柔焦或拉開距離的方法來模糊或縮小其打擊目標,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隔靴搔癢之感。

不過,閱讀本書並非無趣,畢竟作者在其故事中填充了多樣的敘事橋段,有雜誌為了譁眾取寵而毫無節操地帶輿論風向以及改變立場,有醫師跨行寫作的暢銷作家要求雜誌停止偏頗報導不然就要跳槽,有曾經因為新興宗教團體而家庭遭遇不幸卻還是參與激進團體活動的人,還有因為相信陰謀論到了走火入魔程度而為家人帶來相當困擾的人等。只是,在閱讀本書時,或許會期待作者會讓這些敘事橋段有更多的相互牽引或連接,但是作者卻只是用其來發聲,寫出很多登場人物之間的對話與論戰,而無法構成一個有條理而嚴謹的敘事結構,只剩下雜亂拼貼的斷簡殘篇。

2025年8月6日 星期三

君の顔では泣けない

日本小說家君嶋彼方的作品。自己會知道本書以及其故事梗概,乃是因為其被翻拍成電影,而雖然電影宣傳活動並沒有讓自己對電影產生興趣,卻讓自己產生好奇心,想要看看在原著中作者是如何處理其實已經被用得很浮濫的題材,以及是如何很有企圖心地想要透過將意外書寫成日常,來展現其豐富的想像力以及對人心的觀察入微。然而讀完本書後,必須承認自己是有過高的期待,雖然作者並非沒有盡力,也不是在其盡力而為的範圍內沒有做出相應的成果,但是要挑戰過於艱難的任務,就會衝撞到能力的極限,而突破極限談何容易。

一場掉入泳池的意外,讓過去幾乎沒有任何交集的一男一女高中生靈魂互換,被迫要在對方的身體裡、用對方的身分過接下來的人生。作者的創意發想在於,不把靈魂互換這樣一個已被廣泛使用的題材,處理成一場到了故事結局會被恢復原狀的意外,也盡量不去用性別或家庭背景的差異來製造喜劇效果,而是把靈魂互換設定成敘事情節展開的起點,是敘事之後所有衝突與轉折的背景,藉此來還算嚴肅認真、但還是要兼顧通俗小說娛樂性地探討人性與人生課題。然而,只是插科打諢,然後對人生做一些點到為止的省思,或許對於處理靈魂互換這樣的題材而言,是適當的深度與廣度,想要展現企圖心,把靈魂交換寫成一個人在其生活需要去克服的難關或適應的變化,或許還是太過勉強,甚至是螳臂當車。

或許應該說,人的想像力有超越不了的天花板,所以要書寫一個在現實裡不會發生的事件或現象,可能無法完全只靠幻想、從無到有地虛構,而還是需要虛實融合、從真實人生經驗或閱歷中汲取一些元素,來讓想像有重量與質感。雖然作者算是有量力而為,只選擇從男性靈魂在女性身體中生活之登場人物的視角出發來敘事,但是就算僅側重書寫靈魂與性別互換的片面經驗,這樣的片面經驗還是會複雜到超出作者所能想像與虛構的範圍,又或者更精準地說,超出任何一個敘事者之敘事能力所及範圍。

一個靈魂在男性的軀體中,以男性的性別認同活了十五年,然後突然被放到生理性別是女性的軀體中,這時候會是靈魂過去的生活記憶在主導一切,又或是會有殘存在身體生理構造中的身體記憶,來導引靈魂的意識與認知做出改變?作者在本書敘事中其實並沒有建立起明確清楚的世界觀,沒有就其所虛構出來的人生課題給出能言之成理的答案。

雖然作者意圖要書寫登場人物多年來勉強應付,身體與靈魂不是同一人的困境,但書寫登場人物的迷惘、困惑與情緒化,並不等於作者就可以不清楚闡釋,其對於所虛構出來的事件是有什麼樣的想法或思考,預設了什麼樣的條件或規則,又是想要點出什麼樣的選擇或價值判斷。作者或許是為了不讓敘事變成一場哲學理論的辨證,所以規避去闡述為何會靈魂互換、到底是靈魂主導身體還是身體框限靈魂等議題,但是沒有對這些議題有明確答案來做為基礎,敘事終將會像是地基不穩的違章建築,一旦讀者的質疑或歧見像條裂縫出現在牆上,敘事結構就會很快崩塌。

當然,本書故事就算因為人類想像力有其侷限,所以敘事有很多漏洞或空白,深度也不夠,但是作者讓靈魂互換這個已經被用到浮濫之題材翻出新意的創意,還是讓本書故事有值得一讀的地方。例如,靈魂互換的兩人是如何面對彼此,選擇發展出什麼樣的關係,又對眼前的狀況做出什麼樣不同且可對比的選擇,這些敘事橋段或許是本書故事讓人眼睛一亮的賣點。一直懷抱終有一天會恢復原狀的虛妄希望,並以此為藉口而不敢隨心所欲生活,只想保守地扮演著對方過日子來等待有天身體會再換回來,但其實這不過就是不敢正面解決問題,逃避每個人都是一個人做選擇之責任的懦弱行為。主角兩人因為懷抱著只能彼此分享的秘密,所以一路走來無法好好發展人際關係,像是孤單活在一片霧中,但是這樣的羈絆卻也沒有讓兩人的關係跨越無形的藩籬或產生質變,這樣的敘事有其細膩而能觸發思考的地方。

2025年7月31日 星期四

ババヤガの夜

日本小說家王谷晶的作品,為2021年第74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其英譯本則被英國The 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選為Crime Fiction in Translation Dagger 2025的winner。日本小說家作品首度成為ダガー賞翻訳部門受賞作一事被算是很賣力地宣傳,所以自己也被點燃好奇心,想看看本書故事是有怎麼樣的特質,讓其在被翻譯成英文後,能跨越文化藩籬而受到英國評審的青睞。

對自己來說,作者用一個設計頗巧妙的「叙述トリック」,製造出本書故事最關鍵的敘事轉折,一方面重整並拉長敘事的時間軸,另一方面讓登場人物們的人生出現讓讀者意想不到的轉向,這樣的敘事是具備會讓讀者讀來感覺有趣的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而這樣的敘事被作者放到一個用扭曲價值觀與獨特世界觀所構築出來的背景舞臺上,那是一個被過度到荒謬的暴力所宰制,人性尊嚴不斷被醜陋而汙穢的慾望踐踏與戕害的世界,在黑道幫派的階層結構下,位在階層下層的男人被奴役,女人則被嚴加控管與剝削。

前述可能不太貼近現實、卻又因為與現實有距離而變得有意思的設定,一方面讓登場人物們的選擇與行動變得有邏輯與脈絡,另一方面則設下了性別與權力宰制的對立與對抗結構。從順服與盲從中掙脫,逃離必須穿戴他人所加諸枷鎖的制約,自由但必須付出一直流亡的代價,或許作者沒有太深究這樣的命題,卻留下了讓自己可以去任意想像與思考的空白。

主角從小被祖父訓練成非常會打架的女性,卻因為具備這樣的特殊能力而被黑道綁架,並被強迫成為黑道老大女兒的保鑣。表面上看起來是黑道老大過度保護女兒,所以找一個不會對女兒出手但身手了得的女性來當保鑣,陪著女兒上學與學習才藝。女兒因為滿滿的行程,所以根本無暇交朋友或發展興趣,成為名符其實的養成深閨人未識,而女兒也因為不敢違抗父親或因為被洗腦到認為一切均理所當然,所以不做任何掙扎地逆來順受。女兒的生母與一名幫派分子私奔,即使過了多年黑道老大仍不放棄追殺。與生母和幫派分子同名、一直流浪各地、狀似在躲避他人追蹤的兩人,在一場車禍意外中救了人而被當地媒體報導,卻也因此行蹤曝光。

當隱姓埋名40年的兩人面對前來追殺的惡徒,一直用假名隱藏的真實身分便被迫曝光,原來用黑道老大女兒生母之姓名的女性是當年身手了得的女保鏢,而用幫派分子姓名的男性則是老大女兒女扮男裝。帶領黨羽前來追殺的惡人並不是黑道老大,而是當年老大安排要跟女兒結婚、性格凶殘的友人。當年女保鑣發現老大一直在性侵親生女兒,便出手相救,要讓其逃離恐怖的生活環境,而女兒也在這場衝突中覺醒,用一直有在練習的射箭,與女保鑣合力殺害黑道老大,並在之後逃離黑道巢穴,開始40年的流浪生活。前來追殺的惡徒讓扮成男性的黑道老大女兒受了重傷,其氣力逐漸衰弱的身軀被女保鑣用超市推車推著,兩人一起走向前途茫茫的明天。

故事的淒涼落寞結局,或許並不合所有人的意,但換個角度來看,兩人逃離充滿暴力與醜陋人性的黑道巢穴,卻過著無法展現真實自我的生活,看似獲得了自由,卻也像是被剝奪了自由,對只能有彼此的兩人來說,或許死亡才是真正的救贖與解脫。兩人沒有血緣關係,也不是戀人,一人女扮男裝,一人維持女性形象,為的是更務實的理由,因為符合在社會通念中兩人關係的應有樣貌,所以可以避免他人好奇目光,有利於隱姓埋名。在同樣無依無靠的兩人間所發展出來的深厚情誼,不是受到愛意或情慾所牽引,而是建立在長期的相互扶持之上。作者筆下的姊妹情,不煽情也不灑狗血、不激昂也不濃烈,卻有一種獨特的質地與韻味,讓讀者可以從不同視角做出不同詮釋,像是瞎子摸象,卻是可以觸發想像與反思、為閱讀帶來趣味與意義的瞎子摸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