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 星期一

Heart Lamp

為2025年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的winner,收錄居住在印度南部之作者Banu Mushtaq,在1990年至2023年間用Kannada語發表的12篇短篇小說,並由同樣居住在印度南部的譯者Deepa Bhasthi翻譯成英文。非常直白簡約、平鋪直敘的文字風格,沒有過度鋪排、精雕細琢的敘事結構,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調性,或許與作者同時具有社會運動者、律師等身分有關,而會讓本書獲得文學獎評審青睞,在立基於西方文化與價值觀所為之評選中脫穎而出,則或許是因為本書各篇故事所描繪出來的「異國風情」。就像是人道主義者一直希望世人去看見存在於第三世界的苦痛與不公不義,本書或可說是在地社會運動者的自揭瘡疤,是用寫作在發聲與控訴,是不讓人性與社會的醜陋與卑劣被粉飾太平。

在本書各篇故事所描繪的世界裡,男尊女卑的權力結構讓男人可以剝削與欺凌女人到無法無天的地步,而家族、婚姻、親子等關係,在宗教、社會文化、貧富差距等不同脈絡交互牽引下,發展成或許對於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相當光怪陸離或匪夷所思的場景與情節。這樣的異國風情,不是媚俗或迎合,不是挑逗或諂媚外來者,而是拳拳到肉的自我批判,是義憤填膺地攻擊所身處的社會。

因此,讀者會一再讀到,欺侮妻子到令人髮指程度的丈夫。例如在書名同名作中,丈夫在外另結新歡,對妻子小孩子不聞不問,更遑論負起扶養責任,而妻子尋求娘家協助卻沒有獲得支持,甚至被檢討責任。而在〈Be a Woman Once, Oh Lord!〉中,第一人稱敘事者在婚後對丈夫百般忍讓,甚至娘家父母還變賣家產來金援女婿,只求讓女兒能生活過得愉快些,以及在母親因意外身亡時可以見上最後一面,但這些都沒有實現。最後丈夫要再娶,甚至提出變賣妻子項鍊來籌措結婚費用的荒謬要求,而最後妻子還是被拋棄,必須獨立扶養其所生的小孩們。對不是生活在印度南部回教社群中的讀者來說,作者所描繪的女性生活,或許很淒慘、悲苦與殘酷,而這樣扭曲而暴力的社會結構所支撐起來的社會運作,到底是對誰有益呢?或許答案不是表面上看起來的簡單。

在本書各篇故事中,男性角色往往存在感相對薄弱,性格特質偏囂張跋扈或卑劣懦弱。做為個人較為偏好的故事,〈A Decision of the Heart〉講述主角的妻子對其照顧母親的作為感到忌妒,敢怒不敢言的主角想出的解套方法是,為母親尋找第二春。主角的妻子無法接受婆婆是被其逼到要再婚,不僅反對結婚還態度大轉變,然而主角的母親卻淡淡而冷冷地接受即將到來的一切,用拒絕參與兒子與媳婦所搬演的鬧劇來低調地抵抗。

而負責在地方上管理與提供救助資源的人為mutawalli saheb,其在〈Fire Rain〉中被描述成於公於私都無法妥善處理問題,不僅無法給前來分產的親戚讓其滿意的答覆,甚至還遭設局,挖出錯誤的屍骨遷葬在不能埋葬異教徒的墓地中。〈The Arabic Teacher and Gobi Manchuri〉則是講述一個對於可蘭經相當熟稔到可為人師程度的男人,卻對妻子來說是家庭暴力的源頭,而無法好好維繫婚姻關係。在一個宗教律法與保守社會結構已無法用來解決複雜問題的世界中,女人被欺凌與剝削,但男人即使狡猾卑鄙,卻也不一定能佔到便宜。

另一篇個人較偏好的故事是〈The Shroud〉,其講述一個富有的婦人要與其丈夫踏上朝聖之旅,在行前親戚與鄰居們前來祝賀並請託幫忙,其中有一位貧窮的婦人希望可以幫忙購買類似被加持過的紀念品,但富有婦人卻嫌收到的錢骯髒而趕緊洗手。旅程中富有婦人買到行李超重到差點上不了飛機,只是買到失心瘋的同時也忘了貧窮婦人的請託。回家後貧窮婦人的死訊讓富有婦人良心不安,但亡羊補牢的措施既無法補救任何事,更無法改變貧富差距所造成的悲劇。

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最初の星は最後の家のようだ

日本推理小說家太田愛的作品,收錄五篇短篇小說與一篇散文。雖然在每篇故事前加上一段引文,以及在每篇故事的標題前面加上一個場所,好像是嘗試讓本書看起來不像是集結作者近期發表作品來出版,而是基於特定企劃或創作理念所書寫出、有一貫脈絡或上位結構的創作,但這個嘗試其實有點敷衍且無謂。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作者或多或少都用了一種模糊了背景與細節的虛構,來投影出某個與讀者有物理與時間距離的現實,但這個虛構卻在經過模糊處理後變得質地粗糙,進而創造出空間,讓讀者可以把其所身處的現實,部分疊合在那個存在於敘事中的遙遠現實。這樣有個人特色的敘事風格,讓本書各篇故事有了近似的韻味與質感,即使選材與內容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十月の子供たち〉講述在一個地理位置或歷史背景都沒有被說明的世界,男童與女童被家人藏在地下室中,過著不只是隱姓埋名而是東躲西藏的生活。在大人都不在了之後,男童跟女童被救出,並被安置在不同的家庭而各奔東西。因為是從孩童的視角出發,所以敘事的視野受到侷限,其展開其實像是在一團霧裡,很多疑問沒有被解答,很多細節沒有被釐清。作者所書寫的是一種氛圍,一段無暇也無法問問題、只能活下去的經歷,而讀者有很多很大的想像空間,可以為敘事做出各種延伸與解讀,甚至也可以完全不做什麼,只是走馬看花地把故事讀完。

雖然〈サイレン〉好像是一篇比較貼近現實生活的故事,但其實其敘事還是沒有扎根在一個有明確時間地點或事實資訊的背景中,而更像是一座海市蜃樓,即使還不至於虛幻到像是一場夢境。居住多年的集合住宅即將被拆除,住戶也早已遷離,主角從文具行抱回一大堆空白筆記本,並回憶起其與妻子、小孩、還有住在附近之友人之間的過往。就像集合住宅會不復存在,住戶會離開,主角的年歲增長,也伴隨著身邊的人們先走一步或離鄉過生活。選擇燒掉一切,主角或許是找不回其實無法割捨的過往,也或許是不想再讓其孤獨無依更放大。作者沒有鋪陳什麼矛盾或衝突,也沒有描繪什麼情感糾葛,只是營造出有一個人在回想過去並選擇放棄現在的氛圍,要讀者去感受並自行找出意義。

〈給水塔〉的敘事風格與調性也是類似。小學生一開始對住家周邊環境有所畏懼,但後來找到其可以自在待著、甚至可以做些冒險的地方,即架設在頂樓的水塔。在暑假作業還沒有處理完,有一幅寫生必須完成的時候,小學生想到可以上去水塔,一邊畫眺望出去的景色,一邊維持每天都上去一次水塔的習慣。突如其來的暴雨與打雷閃電,小學生倉皇而逃,天真地以為可以掌控有著水塔的小小世界,卻發現面對真正的風險與變化其實根本無能為力。可以是一篇把經歷加油添醋到面目全非的傳記,也可以是想要描繪童心的想像,甚至可以是想要提醒大人什麼的寓言,該篇故事像是一隻大象,任憑各自視野有其盲點的讀者去摸出其覺得適合的樣子。

做為2024年第7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夏を刈る〉並不是鋪陳出一個讓人讀來會感到意外或甚至被騙的敘事情節翻轉,而是在線性展開的敘事中,像是在拼圖般地,一塊一塊把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在讀者眼前拼湊成形。這樣的敘事手法要能製造出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必須建立在作者所逐步添加的敘事元素,能讓敘事情節展開產生有趣的波折或轉向,而作者在該篇故事中還算是有做到這件事。讓活在特定時空背景中的登場人物,做出用當時社會制度與文化方能合理解釋的行動與選擇,是作者讓該篇故事讀來會讓現代讀者感覺有趣的敘事手法。至於另外一篇在內容上也較傾向被歸類為短篇推理小說的〈鯉〉,則必須說其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背後真相,有點太過容易被猜想到,而訴求時代風情的手法,似乎也無法為敘事增色太多。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バンクハザードにようこそ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本書故事的主角表面上是代書,但實際上卻是詭計多端的詐欺師。主角任職於地方銀行的友人突然身亡,被認為是因為侵占200億日圓即將東窗事發而選擇自殺。主角認為個性耿直的友人不可能會為了要養女人而侵占公款,也沒有理由要畏罪自殺,所以就計畫用其擅長的詐騙,把銀行逼入絕境,為友人報仇,並進一步查明友人死亡的真相。

本書做為一部為讀者提供娛樂效果的通俗小說,即使其主角是一個偷雞摸狗的詐欺師,但為了要讓讀者讀來不會感到厭惡,主角被塑造成一個暗黑英雄,雖然是在犯罪,但卻是為了制裁無法用社會認同之方法來懲治的罪惡而鋌而走險。主角的復仇,即使會有製造緊張氣氛的小波折,但一定會進展得很順利,不然故事就不會讓讀者讀來感覺太快人心。被主角選為詐欺標的的銀行行員們,都是在腐敗組織中做著一些小奸小惡的鼠輩,其不能有太多正面的人格特質,也不能有足夠的社會經驗或智慧來看破主角的手腳。這樣淺顯易懂、惡馬自有惡人騎的敘事情節展開,說實話讀來雖然可能會感到痛快,但卻不會有什麼可以觸發進一步思考的地方。

作者為了不讓本書故事的敘事顯得太過淺薄或幼稚,所以用了兩個手法來為其增色。一個是作者廣為人知的拿手絕活,即在敘事開展接近尾聲時,安排一個讀者想像不到的結局,藉以製造出敘事翻轉的效果。然而,在本書故事中以傾慕主角友人之後輩身分、與友人妹妹一起加入主角復仇陣營的銀行行員,對讀者來說就是有一種無法被完全信任的氣息,所以到最後這個後輩其實就是真正侵占公款的內賊與殺害主角友人的凶手,這樣的敘事轉折並不會讓讀者讀來感覺始料未及。

作者使用的第二個手法是,透過讓主角一次又一次騙了銀行不同部門的行員,展現其對各種詐騙手法做了足夠的功課而有還算豐富的背景知識,並讓敘事展開有了一波接一波的節奏,而每一個段落又有變化,不會只是一直老調重彈。然而,要讓銀行蒙受損失,或要損及銀行的信譽,一介詐欺師能夠發揮其所長的空間或許其實很有限,就算行員再怎麼力求表現或有私心盤算,銀行還是有該做的徵信、審查與稽核,詐欺師要讓詭計得逞可能沒那麼容易。雖然描寫懲奸除惡是通俗小說讓其讀者透過閱讀獲得快感與抒發的常套手段,但是所描寫的反派太過容易被攻破,復仇者偽造文書、假冒身分都是易如反掌,這樣的敘事還是會讓人讀來感覺太過偏離現實。

在參考經典詐騙案例來寫出假冒地主辦理抵押貸款、詐騙銀行購買未上市股票等敘事橋段後,作者擴大其選擇敘事素材的範圍,轉向書寫銀行高層的外遇、做假帳的事被假公務員揭露、釋放真偽參半訊息來煽動存戶擠兌等敘事橋段。作者這樣擴大選材範圍或許也是不得已,畢竟銀行要被騙也不是這麼容易,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詐騙手法雖然花招百出,但也沒有那麼多的變化可以讓作者參考來做為素材。實為家族企業的銀行,大家長的庶子有外遇,被誤導以為抓到與其爭權之嫡子外遇的證據,卻落入主角所設下圈套而讓其自身的外遇曝光。因為害怕主管機關的檢查會找出銀行做假帳的證據,所以當假的公務員登門拜訪,表示可以用其專業來把假帳做到沒有破綻時,銀行行員也就傻傻掉入對方所設下的陷阱中。這些敘事橋段即使讀來感覺有趣,但卻帶有太多肥皂劇的色彩而少了一點深度與質感。

作者的敘事手法在本書故事中表現得相對較為突出的部分,或許是其雖然輕描淡寫、但卻還算生動的人物形象側寫。擔任銀行人事部門主管的庶子,其實既卑鄙又無能,在權力鬥爭中無法快狠準,只敢利用與要求與其外遇的公關部門主管,像個狗仔隊般地去抓到嫡子的小辮子。這個例子體現了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繪的卑劣人性,也展現出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非完全沒有發揮其敘事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