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3日 星期日

「真」犯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作品。於日本Amazon網站上,截至目前,就本書僅有一名讀者發表評論,給的是一顆星的極低評價。細究前述評論的內容,主要是在批評本書故事背景設定過於荒誕不經,登場人物的價值觀與思維異於常人,作者所傳達的訊息太過道德淪喪與政治不正確,把小說家界定為藝術家的做法太荒謬且充滿錯誤等。

對自己來說,前述批判有其言之成理之處,但關鍵是要能接受或認同其所依據的對錯價值與是非標準。雖然自己並非作者的書迷,有把其所有作品都讀過至少一遍,但從自己曾讀過的作者作品來看,作者從來沒有要建立或維護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正義到頭來一定會被伸張的世界觀。所以如果讀者想要閱讀,負責推理的偵探是守護正義的好人、會揭發犯人的身分與動機、來為被害人伸冤的故事,那麼在購入作者作品時就應該要趕快退換貨才是,因為讀完一定會失望甚至憤怒。

當然,本書故事的背景設定的確是非現實,甚至有點荒謬不合理。不過,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感覺到意外的地方在於,作者並不是把設定的荒謬處拿來當做嘲諷或製造笑點的素材,而是將之處理成致使登場人物做出異於常人或非現實之行動的價值判斷基礎,也就是讓荒謬設定因往現實位移而多了嚴肅與沈重感,而非讓其往想像與虛構位移,進而增加戲謔或幽默感。

本書故事的背景舞臺是一個由廢棄校舍改建而成、名為藝術村的地方。投資興建並負責營運的村長,因投資致富而有能力可以資助不同領域藝術家,在35歲前進駐藝術村,專心致力創作,進而追求大放異彩之可能與機會。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在藝術村負責庶務的女性員工,但其曾經是立志成為小說家的高中老師,在關係親近之女學生因為單戀敘事者而輕生後,飽受批評而離職,寫不出東西,最後落腳在藝術村。

有自殘傾向、創作短歌而有機會出版作品的女性,與將發明視為一種藝術創作、但為了賺錢開始拍攝科學實驗教學影片的男性,兩人發展出情侶關係,卻被發現在同一個房間裡,男性被割喉身亡、女性則因自殘而失去意識。村長、敘事者與其他兩名員工發現前述兩人的狀況,為了不讓女性即將可以出版作品的計畫生變,村長要敘事者開始構思故事,試圖把被認為不可能成功的視覺藝術家誣陷成凶手。

然而,當村長、敘事者跟員工們開始要執行誣陷計畫時,卻發現被其設定要誣陷為凶手的人,卻也陳屍在其房間裡。當眾人又決定好,因為家境富裕而沒有企圖心的女性攝影師是下一個誣陷目標時,寄宿在藝術村的大學生看穿了眾人的詭計,推理出一連串事件的真犯人是因為手部病變而無法再作畫的畫家,其在不能成為藝術家的同時,也要除掉不可能成為藝術家卻霸占藝術村駐村名額的人們。事件落幕後,眾人各有發展,而故事結束在,真的成為了作家的敘事者,期待著與畢業後成為公務員的大學生見面。

作者所設計並製造出的敘事情節轉折是,登場人物們在發現事件後,不尋求找出真凶,而是要捏造出一個以假亂真的犯人。當原本目標要嫁禍的人也成為被害人時,半路殺出的程咬金,卻半是無心插柳地找出一連串事件的背後真相。這樣的敘事情節展開,發生在作者所建構出來的特殊背景設定中:因為登場人物們都是想要藉由創作活動來獲取成功,所以其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會有與一般人不同之處,會出於外人無法理解或想像的動機殺人,也會因為不一般的判斷標準來決定人的價值。

因此,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有特殊設定的推理小說,敘事情節展開必須在設定中,符合其意義與邏輯方得以成立,而作者的想像力與創意便展現在,這個特殊設定是否有被發展成一個完整而有豐富層次的世界觀。只能說,作者這次的表現,或許因為其走得太偏、太獨特,所以就會不容易獲得太多正面評價。而對自己來說,這個故事雖然稱不上無趣,但是好像也有點空洞與無法產生任何共鳴。

2025年11月21日 星期五

とどけチャイコフスキ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為「岬洋介シリーズ」的最新作。作者發展出許多系列作品,各有不同的背景設定與題材選擇傾向,而本系列作品看來會是被作者用來傳達其對國際政經情勢的觀察與評判,因為主角被設定是為國際知名的鋼琴家,所以其會到世界各地巡演,便有機會可以接觸到不同國家的社會文化與政治體制。

或許因為寫小說像是生產線在大量生產,所以作者的作品有時候會讓人讀來感覺不夠細膩或精緻,甚至有點粗製濫造,雖然做為娛樂大眾用的通俗小說,或許就像是要人過度消費的快時尚一樣,講究品質或細節可能不是其對消費者的主要訴求。不過有趣的是,雖然本書故事對自己來說有不少瑕疵,敘事情節展開的部分環節被處理得很粗糙或草率,但自己卻也能夠寬容那些其實應該被批判、作者沒有表現出敬業態度來好好處理的疏漏或敷衍了事,而很不平衡地聚焦在欣賞作者這次所想傳達的訊息。作者可以說是非常刻意且匠氣地在文以載道,甚至是沒有在雕琢敘事結構的工整,或盡力讓敘事情節轉折不要太突兀,但卻又用了其想像力與創作企圖心去彌補其潦草與便宜行事,進而讓本書故事仍能保有相當的娛樂效果,甚至可以帶給讀者一些些啟發。

本書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是,讓系列作品主角當年一鳴驚人之國際鋼琴比賽的俄羅斯參賽者,其出身音樂世家卻只得到差強人意的第五名,之後做為音樂家的職涯發展並不順遂,只能在音樂學院任教。俄羅斯侵占克里米亞,總統建立專制政權,打著國族主義大旗鼓吹排外,對於不同意見強勢打壓。在這樣的政治與社會氛圍下,與總統交情匪淺的學院高層,被發現陳屍在出入口由內鎖上、只有玻璃看似被入侵者用工具打破的宿舍房間裡,體內則被檢驗出有其在服用之安眠藥的過量殘留。

打算邀請主角到校演奏卻被高層以主角是外國人為由拒絕的敘事者,被警方列為嫌疑人,而俄羅斯警方甚至對同樣被列為嫌疑人的烏克蘭籍學生施暴,讓其手指受傷。然而因為高層身故,主角得以在學院內,與由俄羅斯籍與烏克蘭籍學生各半所組成的交響樂團合奏。但在成功的演奏後,主角卻要其實是其遠方親戚的敘事者去自首,誠實面對所犯下的殺人罪行。

本書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其實相當單純,所以如果要認為作者是將本書當成一本推理小說在創作的話,就一定會認為作者是不夠專業、太過敷衍。主角甚至沒有進行什麼調查,沒有掌握到證據,也沒有釐清犯案動機,就只是靠著推理與刪去法,便指摘敘事者是凶手。作者花了很多篇幅在鋪陳敘事者如何面對俄羅斯政治專制與文化鎖國的現況,以及對其才華有限與許多事力有未逮的現實懷抱何種心情,甚至描繪了敘事者與其父親的不睦,以及音樂世家的招牌是如何成為家族成員的負擔。因此,作者便沒有足夠篇幅可以用來鋪陳謎團事件與解謎過程,沒有盡責地去把謎團事件描繪得懸疑,沒有給出充分的線索或伏筆,來讓最後第一人稱敘事者成為凶手的安排合情合理。

在本書最後,作者發揮無限創意與想像力,補上一段讓人讀來感覺意外但荒謬、想吐槽卻又感覺有趣的後續發展。敘事者在入監服刑後,遇到俄烏戰爭爆發,俄羅斯因為兵源不足,所以施行徵召受刑人上戰場之政策,讓敘事者已經無法再敲擊琴鍵的手指,必須被用來扣板機,赴戰場不是去殺人就是去送死。然而因緣際會地,在因戰火而被廢棄的烏克蘭小學中,敘事者遇見當年手指被俄羅斯警方弄傷的烏克蘭籍學生,其因為愛國而自願入伍當兵。兩人很快地跨越敵我界線而用音樂交流,在意外沒有被戰火破壞的小學音樂教室鋼琴上合奏,外面槍聲不斷,樂聲無法穿透。這樣的敘事情節雖然太過非現實與巧合,但是卻又讓人讀來感覺,如果這樣的奇蹟會發生,雖然無法改變一絲一毫戰爭的殘酷,但至少能短暫地撫慰人心、帶來救贖。

2025年11月18日 星期二

火星の女王

日本小說家小川哲的作品。在出版前就已經被宣布要被翻拍成NHK放送100年特集ドラマ,找了臺灣女演員跟菅田将暉合作,並搭配可說是相當豪華的卡司。對自己來說,這樣的操作是讓人期待又怕受傷害,雖然因為好奇會是怎樣的故事,所以購入本書閱讀,但是又會擔心作者的創作資歷,是否讓其有足夠的經驗與實力,去處理一個格局比其過往作品可能都要恢弘許多的敘事。而讀完本書之後,覺得自己的擔憂並不是杞人憂天,但也覺得問題除了可能出在作者是創作企圖心太大、太不量力而為外,也可能是整個企劃過於倉促,沒有時間讓參與其中的人好好醞釀與精煉。或許電視劇編劇會替小說敘事情節增加很多細節吧!看到複雜的人物相關圖,還有參與的演員陣容,猜想電視劇應該會豐富許多,畢竟小說本身的敘事情節實在有點單薄而貧瘠,有點營養不良。

會有這樣的評價,乃是因為作者用了複數人物多重視角的敘事手法,卻讓每個人物的形象、性格、思緒與情感,都沒有被描繪得立體化或細緻化,像是僅描述某個人物突如其來地做了一個決定、有了一個想法或採取一個行動,卻少了描繪在此背後的情感脈絡或因緣際會。有些應該會被寫得很有趣、很生動的人物,像是研究成果被恩師犧牲掉、最後淪落到在火星維修開採未知物質之無人載具的研究人員,想要相信外星生物存在,卻又懷疑其所發現的現象是否能推論有外星生物存在,也擔心這樣的發現被過度政治化,這樣的曲折、這樣的矛盾,作者卻處理得有點潦草、有點簡略、有點避重就輕,讓自己讀來感覺相當可惜。

或許可以說是女主角的登場人物,是一名因病而失去視力、在火星殖民地出生、母親曾是火星殖民地高階行政長官的女性,在通過地球重力適應測驗、即將前往地球「觀光」,卻被火星的異議人士所綁架,用來要求開發並營運火星殖民地的企業要停飛太空船。被母親留在火星獨自生活的女主角,是抱著什麼想法、出自怎樣的心情想要到地球去「觀光」,在營運企業因為沒有成本效益而推動要將在火星居住的人全數撤回地球的計畫之際,或許會讓讀者好奇,但是作者卻沒有做出太多描述或闡釋。女主角為何會被母親留在火星,又如何在失去視力之後,一路走來在火星獨立生活等,這些感覺像是很有發揮想像力之空間的敘事橋段,作者並沒有寫出來,或許因為其認為是人物背景資訊,所以就忍痛放棄,不多做描述,但是這樣也讓小說的敘事,少了一些原本可能會有的豐富多彩。

作者或許很擅長發想一些有趣而嶄新的點子,並且將之寫成一篇敘事,但是作者可能不擅長處理複雜而龐大的敘事結構,不管是因為登場人物眾多,或者是因為因為虛構的想像涉及太多面向。於是在本書敘事情節中並不難看見,作者在描述火星生活時,因為無法平衡且沒有頭重腳輕地處理好所涉及之各個面向,所呈現出來的困窘。投資在火星開採並研究未知物質用途的企業家,策劃綁架案,想要藉著宣稱在火星找到外星生物存在的證明來尋求火星獨立,差點引發地球與火星間的戰爭,但最後又雷聲大雨點小地以和平協議收場,企業家遠走去探勘其他星球。作者把這樣曲折而涉及科幻、對政治與社會之想像等面向的敘事情節寫得很淺薄而表面,讓人讀來會有種空虛感,困惑於敘事情節展開得過於突然。

感覺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寫,但是作者都留給讀者自行想像與腦補。或許這樣也不是什麼壞事,只是就算如此接受卻又會感覺,作者選擇寫出來的敘事橋段,並不是最精彩的,或者說反而是其無法處理得很精彩的題材與內容。這樣的結果就是讓本書變得好像可以講很多東西,有科幻、有權力鬥爭、有政治革命、有個人懷才不遇的現實、有非常態而有許多想像空間的社會運作結構等,但卻又沒有一樣東西講得夠深入、夠活靈活現、夠讓人有所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