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最初の星は最後の家のようだ

日本推理小說家太田愛的作品,收錄五篇短篇小說與一篇散文。雖然在每篇故事前加上一段引文,以及在每篇故事的標題前面加上一個場所,好像是嘗試讓本書看起來不像是集結作者近期發表作品來出版,而是基於特定企劃或創作理念所書寫出、有一貫脈絡或上位結構的創作,但這個嘗試其實有點敷衍且無謂。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作者或多或少都用了一種模糊了背景與細節的虛構,來投影出某個與讀者有物理與時間距離的現實,但這個虛構卻在經過模糊處理後變得質地粗糙,進而創造出空間,讓讀者可以把其所身處的現實,部分疊合在那個存在於敘事中的遙遠現實。這樣有個人特色的敘事風格,讓本書各篇故事有了近似的韻味與質感,即使選材與內容不盡相同。

舉例來說,〈十月の子供たち〉講述在一個地理位置或歷史背景都沒有被說明的世界,男童與女童被家人藏在地下室中,過著不只是隱姓埋名而是東躲西藏的生活。在大人都不在了之後,男童跟女童被救出,並被安置在不同的家庭而各奔東西。因為是從孩童的視角出發,所以敘事的視野受到侷限,其展開其實像是在一團霧裡,很多疑問沒有被解答,很多細節沒有被釐清。作者所書寫的是一種氛圍,一段無暇也無法問問題、只能活下去的經歷,而讀者有很多很大的想像空間,可以為敘事做出各種延伸與解讀,甚至也可以完全不做什麼,只是走馬看花地把故事讀完。

雖然〈サイレン〉好像是一篇比較貼近現實生活的故事,但其實其敘事還是沒有扎根在一個有明確時間地點或事實資訊的背景中,而更像是一座海市蜃樓,即使還不至於虛幻到像是一場夢境。居住多年的集合住宅即將被拆除,住戶也早已遷離,主角從文具行抱回一大堆空白筆記本,並回憶起其與妻子、小孩、還有住在附近之友人之間的過往。就像集合住宅會不復存在,住戶會離開,主角的年歲增長,也伴隨著身邊的人們先走一步或離鄉過生活。選擇燒掉一切,主角或許是找不回其實無法割捨的過往,也或許是不想再讓其孤獨無依更放大。作者沒有鋪陳什麼矛盾或衝突,也沒有描繪什麼情感糾葛,只是營造出有一個人在回想過去並選擇放棄現在的氛圍,要讀者去感受並自行找出意義。

〈給水塔〉的敘事風格與調性也是類似。小學生一開始對住家周邊環境有所畏懼,但後來找到其可以自在待著、甚至可以做些冒險的地方,即架設在頂樓的水塔。在暑假作業還沒有處理完,有一幅寫生必須完成的時候,小學生想到可以上去水塔,一邊畫眺望出去的景色,一邊維持每天都上去一次水塔的習慣。突如其來的暴雨與打雷閃電,小學生倉皇而逃,天真地以為可以掌控有著水塔的小小世界,卻發現面對真正的風險與變化其實根本無能為力。可以是一篇把經歷加油添醋到面目全非的傳記,也可以是想要描繪童心的想像,甚至可以是想要提醒大人什麼的寓言,該篇故事像是一隻大象,任憑各自視野有其盲點的讀者去摸出其覺得適合的樣子。

做為2024年第7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夏を刈る〉並不是鋪陳出一個讓人讀來會感到意外或甚至被騙的敘事情節翻轉,而是在線性展開的敘事中,像是在拼圖般地,一塊一塊把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在讀者眼前拼湊成形。這樣的敘事手法要能製造出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必須建立在作者所逐步添加的敘事元素,能讓敘事情節展開產生有趣的波折或轉向,而作者在該篇故事中還算是有做到這件事。讓活在特定時空背景中的登場人物,做出用當時社會制度與文化方能合理解釋的行動與選擇,是作者讓該篇故事讀來會讓現代讀者感覺有趣的敘事手法。至於另外一篇在內容上也較傾向被歸類為短篇推理小說的〈鯉〉,則必須說其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背後真相,有點太過容易被猜想到,而訴求時代風情的手法,似乎也無法為敘事增色太多。

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バンクハザードにようこそ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本書故事的主角表面上是代書,但實際上卻是詭計多端的詐欺師。主角任職於地方銀行的友人突然身亡,被認為是因為侵占200億日圓即將東窗事發而選擇自殺。主角認為個性耿直的友人不可能會為了要養女人而侵占公款,也沒有理由要畏罪自殺,所以就計畫用其擅長的詐騙,把銀行逼入絕境,為友人報仇,並進一步查明友人死亡的真相。

本書做為一部為讀者提供娛樂效果的通俗小說,即使其主角是一個偷雞摸狗的詐欺師,但為了要讓讀者讀來不會感到厭惡,主角被塑造成一個暗黑英雄,雖然是在犯罪,但卻是為了制裁無法用社會認同之方法來懲治的罪惡而鋌而走險。主角的復仇,即使會有製造緊張氣氛的小波折,但一定會進展得很順利,不然故事就不會讓讀者讀來感覺太快人心。被主角選為詐欺標的的銀行行員們,都是在腐敗組織中做著一些小奸小惡的鼠輩,其不能有太多正面的人格特質,也不能有足夠的社會經驗或智慧來看破主角的手腳。這樣淺顯易懂、惡馬自有惡人騎的敘事情節展開,說實話讀來雖然可能會感到痛快,但卻不會有什麼可以觸發進一步思考的地方。

作者為了不讓本書故事的敘事顯得太過淺薄或幼稚,所以用了兩個手法來為其增色。一個是作者廣為人知的拿手絕活,即在敘事開展接近尾聲時,安排一個讀者想像不到的結局,藉以製造出敘事翻轉的效果。然而,在本書故事中以傾慕主角友人之後輩身分、與友人妹妹一起加入主角復仇陣營的銀行行員,對讀者來說就是有一種無法被完全信任的氣息,所以到最後這個後輩其實就是真正侵占公款的內賊與殺害主角友人的凶手,這樣的敘事轉折並不會讓讀者讀來感覺始料未及。

作者使用的第二個手法是,透過讓主角一次又一次騙了銀行不同部門的行員,展現其對各種詐騙手法做了足夠的功課而有還算豐富的背景知識,並讓敘事展開有了一波接一波的節奏,而每一個段落又有變化,不會只是一直老調重彈。然而,要讓銀行蒙受損失,或要損及銀行的信譽,一介詐欺師能夠發揮其所長的空間或許其實很有限,就算行員再怎麼力求表現或有私心盤算,銀行還是有該做的徵信、審查與稽核,詐欺師要讓詭計得逞可能沒那麼容易。雖然描寫懲奸除惡是通俗小說讓其讀者透過閱讀獲得快感與抒發的常套手段,但是所描寫的反派太過容易被攻破,復仇者偽造文書、假冒身分都是易如反掌,這樣的敘事還是會讓人讀來感覺太過偏離現實。

在參考經典詐騙案例來寫出假冒地主辦理抵押貸款、詐騙銀行購買未上市股票等敘事橋段後,作者擴大其選擇敘事素材的範圍,轉向書寫銀行高層的外遇、做假帳的事被假公務員揭露、釋放真偽參半訊息來煽動存戶擠兌等敘事橋段。作者這樣擴大選材範圍或許也是不得已,畢竟銀行要被騙也不是這麼容易,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詐騙手法雖然花招百出,但也沒有那麼多的變化可以讓作者參考來做為素材。實為家族企業的銀行,大家長的庶子有外遇,被誤導以為抓到與其爭權之嫡子外遇的證據,卻落入主角所設下圈套而讓其自身的外遇曝光。因為害怕主管機關的檢查會找出銀行做假帳的證據,所以當假的公務員登門拜訪,表示可以用其專業來把假帳做到沒有破綻時,銀行行員也就傻傻掉入對方所設下的陷阱中。這些敘事橋段即使讀來感覺有趣,但卻帶有太多肥皂劇的色彩而少了一點深度與質感。

作者的敘事手法在本書故事中表現得相對較為突出的部分,或許是其雖然輕描淡寫、但卻還算生動的人物形象側寫。擔任銀行人事部門主管的庶子,其實既卑鄙又無能,在權力鬥爭中無法快狠準,只敢利用與要求與其外遇的公關部門主管,像個狗仔隊般地去抓到嫡子的小辮子。這個例子體現了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繪的卑劣人性,也展現出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非完全沒有發揮其敘事功力。

2025年9月19日 星期五

どうせ世界は終わるけど

日本推理小說家結城真一郎的作品。一顆小行星將在百年或數十年後撞擊地球,讓人類文明滅亡,而雖然各國政府集結力量,想方設法要阻止這場浩劫,但還沒有做出什麼可以振奮人心的實績。因為世界就要滅亡了,反正世界都要滅亡了,這樣的說詞或藉口,被用來合理化各種消極或厭世的想法與不作為,甚至被用來為脫序或暴力的行為辯解,但其實浩劫還有將近百年才會發生,活在當下這個世代的人們,應該到臨死前都看不到小行星撞地球的光景。一個會發生、很嚴重、但距離實際到來還有點遠的末日,影響了人類的想法與行為,讓每個人在其日常生活中面對變化或需要選擇時,要考慮其該如何認知這個看得到但還有點遙遠的末日以及該如何行動等問題。

作者並非直接去書寫,人類如何團結起來採取行動,克服種種困難,解決小行星即將撞上地球的危機,而是把這個危機與人類行動當成背景,去構思並描寫個人在其日常生活中遭遇到波折,而即將到來的末日如何影響個人對波折的認知與所採取的行動,以及在波折後個人如何重新理解末日對其人生的意義。作者所構思的各篇故事,所描繪的事件並沒有涉及什麼科幻小說的元素而是偏向接近日常生活,末日的到來是讓登場人物們在過生活時,多了需要去考慮的事情以及需要去應付的波動。末日的到來存在於敘事情節的背景中,牽動著但並未主宰敘事情節的開展,這樣讓有新意的敘事元素與敘述情節的鋪陳,兩者間保持若即若離、有距離但藕斷絲連之關係的敘事手法,是本書各篇故事讓人讀來感覺有趣與新鮮之處。

例如,在〈たとえ儚い希望でも〉中,時常彼此陪伴的一對男女高中生,在男生收到不確定是誰送來的邀約信函時,女鼓勵男生去赴約,並促成了男生與另一個男同學開始交往,而這一切都是女生在面對末日可能到來時,想要驗證情感是可以跨越性別藩籬而發展所設下的局,因為女生是喜歡同性的。故事開始與結束在,男生在數年後出席自殺身亡之女生的葬禮,想到當時女生的心境與盤算,以及是如何把希望寄託在促成其友人構築起同性情誼這件事上。末日的到來或許讓人變得消極與自我放棄,但也可能會讓人因為看開而選擇放手一搏,只是不管哪種選擇,無法實現的希望就只會是一場虛妄,人的掙扎無法改變什麼,無論是否在末日之前。

在做為本書最後一篇故事的書名同名作中,作者用了在有連貫主題設定之日本短篇小說集中或可說是常見的敘事手法,就是讓之前各篇故事的登場人物或敘事元素,在最後一篇故事中以多元態樣再度登場,並藉此來收束通篇故事並帶出埋在敘事中作者最想要傳達的訊息。作者製造了一個給讀者的驚喜,就是讓該篇故事的主角,在重組家庭中與不去上學之小學生沒有血緣關係的「母親」,其真實身分竟然是在〈たとえ儚い希望でも〉中同樣是主角的男高中生,而與其組成重組家庭的父子,則是當時與其在交往過後分手的男同學,以及男同學後來結婚但妻子人間蒸發後所留下的孩子。人類用末日即將到來做為任性與追求自由的藉口,但是不逾矩地隨心所欲不是個人應該追求的境界,不論是否末日當前?不拘泥形式地守護彼此的自由,或許是一種體現親密關係的型態。

自己較喜歡的故事是〈極秘任務を遂げるべく〉,講述在離婚後為了不讓女兒想像破滅的父親,謊稱其是負有破壞小行星任務的太空人,但後來發現女兒也說了謊來配合演出,而這個契機讓父親認真起來,要當上真的太空人。〈ヒーローとやらになれるなら〉則是講述曾經熱血想要改變什麼、但長大後變得庸庸碌碌的青年,在謀職時遇到昔日友人,發現那段日子其所做的事情,的確有為某個人帶來改變,想要成為英雄並非全然是一件天真幼稚的事。說是要親身確認小行星是否真的要撞上地球,但其實是要向大人表達質疑與反對的小學生,在〈オトナと子供の真ん中で〉中拉著同學一起離家出走到東京,雖然行動以失敗告終,但兩人卻因此有了一些成長。

在本書中最像短篇推理小說的是〈友よ逃げるぞどこまでも〉。曾是菁英卻選擇自我放逐到小島上過生活的男子,遇見身分與意圖均不明的另一名男子,兩人在島上共同生活了一陣子。先到的男子發現後來的男子是因為將殺害其妻女的凶手殺死而被判刑的逃犯,但其實先到的男子是當年殺人妻女之凶手的哥哥。以末日為藉口但其實是對嚴厲父親與傑出哥哥的反動,弟弟犯罪牽連家人,也讓哥哥原本鎖緊的螺絲突然鬆動而脫落。末日當前,有人誤入歧途,末日只是個好用的說詞,人心的幽微與曲折才是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