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本書故事的背景舞臺是封閉偏僻、民風保守、人口老化的聚落,居民多以種植單一作物維生,鮮少與外界交流,過著傳統樸實的生活,也一直傳承著從戰後開始流傳下來的鄉野傳說。二次大戰前在當地擁有大部分土地的地主,因為戰後美軍所推動的土地改革,必須開始從事不擅長的農活,而遭遇種苗詐欺,更讓其變成同村其他曾經是其佃農的居民所嘲諷甚至羞辱的對象。地主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失控,在殺害同村六名居民後,走入聚落旁的山林中下落不明。村裡開始流傳,地主變成惡鬼,會發出淒厲的鬼哭神號,並在大風雨的夜晚向村裡的人索命,而每隔幾年村裡都會有老人在風雨的夜晚死在山林中,便讓前述鄉野傳說變得好像真的有那麼一回事。
時代快速演進,但偏僻聚落的生活與現實卻沒有太多變化,務農維生無法改變居民生活的困窘,但卻又沒有其他謀生的機會與可能。此時一位號稱在投顧公司上班、但因為身體出狀況而必須休養的都市人搬到聚落來生活,觸發保守排外之聚落居民的敏感神經。疫情持續升溫以及村裡又有老人在山林間死亡,都市人開始被部分居民認為是帶來病毒與災禍的外來者,必須被驅逐。住在都市人隔壁的中學生,是本身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憎惡著聚落裡封閉壓迫的氛圍,輕蔑著父親與其他居民的愚昧,夢想著離家到外面世界獨立生活。出於好奇也出於欽慕,中學生成為村裡唯一與都市人較深入交流的人,而這樣的交流加深了中學生對當地生活與居民們的不滿與批判,但卻也謹慎地不讓其因為跟外人走得近而成為被攻擊的目標。中學生的父親被發現陳屍在山中,以及村裡出現感染者等發展,讓居民與都市人的衝突變得更加激烈。
都市人在從事研究工作的友人協助下,揭開鄉野傳說的背後真相:過去為了探勘礦藏而隨意挖掘的洞穴,在暴風雨中會發出高分貝的噪音,對路過有宿疾的老人造成致命傷害。然而被判斷是意外身亡的中學生父親,陳屍地點卻與會發生高分貝噪音現象的地方相隔有段距離,這讓都市人看出中學生父親的死亡是另有原因。都市人其實是被傳說變成惡鬼之地主的後代,搬來聚落是為了找出傳說背後的真相。都市人在臨走時提醒中學生,祕密總有一天會有人發現,而這讓中學生開始回想,父親死亡的時候,中學生做了什麼事情。本書故事或可說是「華生是凶手」的變型,也就是第一人稱敘事者到最後被揭露是謎團事件的幕後黑手。而雖然敘事者變成凶手的轉折讓人意想不到,但是如此所製造出的戲劇張力,卻無法妝點或修補,作者所設計出的謎團事件其實是有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及敘事情節展開有點拖泥帶水等瑕疵。
因為本書不是靈異或恐怖小說,所以其所描述,橫跨數十年發生之數起老人在山中身亡的事件,不會真的是死不瞑目的鬼魂或山中魑魅魍魎所為。而即使聚落像是被時間凍結了一樣,與外面世界脫節,但也不會因此便可以有一個凶手能數十年如一日持續在山裡面殺人。因此,看似複雜而詭異的謎團事件,卻沒有太多可以被設計出讓人始料未及之背後真相的空間,不是數起事件其實各自獨立,是複數凶手為了混淆視聽所做的刻意模仿,就是其實沒有人力介入,是複數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的意外。當讀到都市人為謎團事件所做出解釋是後者的類型時,坦白說自己會覺得作者這次所設計的謎團有點乏味而單調。
或許在本書故事中,作者著墨較深的是去描寫,中學生如何因為被困在封閉排外的聚落裡感到窒息,所以用殺害父親來做為一種反抗與掙扎。為了鋪陳這樣的敘事情節,作者花了相當篇幅在敘述,聚落裡的人如何不信任與嫌惡外人,如何因為拒絕受到外來刺激而採取偏激的排除手段。然而,這樣的敘事雖不能說讀來沒有會觸發思考之處,但是一再反覆的書寫,就會讓人讀來感覺少了一些節奏感與新鮮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