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說家倉知淳的作品,收錄四篇故事,目前為2025年第78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前三篇故事是曾發表在網路雜誌《webジェイ・ノベル》上的作品,而書名同名作則是作者為本書所寫的新作。或許作者想要用書名同名作來收束其他三篇故事,所以讓原本在各篇故事中負責推理、看似為不同人的登場人物,在最後竟是同一個人,只是因為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身分與名字,所以讓人一時無法聯想在一起。作者這樣神來一筆或許並非讀者所預想,但對自己來說卻是有點畫蛇添足的炫技。或許因為該名登場人物想法自由而靈活,所以可以輕鬆突破盲點、破解謎團,也因此會不按牌理出牌而追求變化,但要說一個哲學系學生畢業後先去當僧侶,再去當歌手,最後再去國外流浪,雖然也沒有太不合理,但就是讀來感覺有點刻意而勉強。
其實本書四篇故事或許已有足夠的共通特質,可以讓人讀來感覺是同一系列的作品。首先,如書名所揭露的,在各篇故事中都有屍體被動手腳,被很有創意地挪為他用。其次,除了在〈本格・オブ・ザ・リビングデッド〉中,偵探是與其他登場人物一起被大群殭屍圍困在封閉建築物中,所以其是身歷其境地面對謎團事件的發生,在其他故事中,偵探都是聽人轉述案情後做出推理,甚至有事件是發生在四十年前,這樣延伸、揉捏與重塑安樂椅偵探之設定,展現出作者的創意。最後,作者在大膽想像之中又有心思細膩的鋪陳,其依循本格推理小說的敘事結構,描述偵探舉出所有可能性後再一一推翻,最後得出讓人始料未及但卻是謎團事件背後的唯一真相,讓本書各篇故事雖然是浮誇而偏離現實的想像,卻又有很穩紮穩打、結構縝密厚實的敘事展開。
作者在〈本格・オブ・ザ・リビングデッド〉一開始便聲明,該篇故事是借用暢銷小說的設定(應該是今村昌弘的《屍人荘の殺人》),但是敘事情節展開與謎團事件的設計均是其原創。該篇故事可以說是以特殊設定為基礎的推理小說,而作者也依循本格推理小說的傳統格式,條列式地把殭屍的行動特性與限制說明清楚。在殭屍應該爬不到的二樓房間裡,有人被殭屍咬死,但因為腦部受損而不會變成殭屍。如果殭屍也算是屍體的一種,則該篇故事所描寫的屍體活用方式便是,利用殭屍即使僅剩下一部分身體,也還是能夠活動的特性,拿殭屍具攻擊力但沒有行動力的頭部做為凶器。就算設定有點荒誕不經,但是作者的敘事卻是在其所設定的框架中有條有理地展開,而其構思之凶手故布疑陣的手法,也是充分展現其創意。
〈それを情死と呼ぶべきか〉所敘述的謎團事件是:看似是男女殉情的場景,女方勒死男方,而男方掐死女方;但當兩人的推定死亡時間差了一整天,則已經死去多時的男方如何掐死女方,是否表示其實有第三人在場,將謀殺偽裝成殉情並製造出密室,便成為待解答的問題。多年後參加網路直播節目的偵探,在聽完當時採訪前述案件之記者所做的案情說明後,先是闡述極致的殉情形式,對某些人來說可能是死在對方手裡而非兩人各自自殺,接著推翻了第三者介入的所有可能性,最後解釋女方如何利用屍僵來將男方屍體變成幫助其自殺的道具。屍體再度被當成工具,即使剝削屍體剩餘價值的人是出於扭曲的愛意。
如果一具男屍的兩隻手臂是另一個女性的,則這時候直覺認定其實被害人有兩個,而眼前屍體則是兩具屍體的拼湊,或許是想當然爾的線性思考邏輯。但是在書名同名作中,偵探不被誤導也不落入陷阱,指出凶手是擔心死者手臂上的證據被發現,所以拿了別具屍體的雙臂來替代,而一旦看出這個可能性,則能取得即將火化屍體雙臂的人,就可能會是凶手。詭異現象難以解釋或理解,可能只是因為受眾用了太複雜的框架去解讀,一旦從另一個視角切入,迷霧就會散去,視野豁然開展。
將一具屍體偽裝成三具不同屍體,來讓三個青年懷疑其是否在神智不清的狀況下殺了人,即使其各自誤以為所用的凶器並不相同。〈三人の戸惑う犯人候補者たち〉所描述的前述故布疑陣,對自己來說是有點可惜的虎頭蛇尾,但作者在該篇故事中所想像出的「違法行為等諸問題に関する相談所」,卻有某種讓人讀來會有聯想的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