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短篇小說連作集,共收錄7篇短篇小說。本書是系列作品的第二部,而該系列作品的連貫性主題是,由職業殺手來為日常生活之謎揭開其背後的真相。本書各篇故事所描繪出的世界觀是,表面上從事自由業、隱身在社會中的職業殺手,經由雙重仲介的機制來接受殺人的委託,職業殺手可以在判斷自己是否能勝任後選擇是否接受委託。委託殺人的基本價格是,在東京證劵交易所上市之大型企業的員工平均年薪,而如果委託人有特別的附加條件,例如指定殺人時間或殺人方法等,則必須支付額外費用。在本書中有兩個彼此並不認識的職業殺手登場,雖然在本書最後一篇故事中,兩人有意識到彼此的存在,但是兩人目前還是處在生活毫無交集的狀態。而即使作者只是使用了些許篇幅來描繪職業殺手自身的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例如男性殺手有個知道其暗地裡有在接受殺人委託、並藉此賺取相應報酬的漫畫家女友,而女性殺手則是一個單親媽媽,有個會幫助其執行任務但不會涉入實際殺人行為的友人,但仍可以顯示出,作者想要讓本書各篇故事雖然在書寫職業殺手、卻不會讀來讓人感覺那麼殘酷或血腥的企圖心。
雖然是一旦決定接受委託就會完成殺人任務的殺手,但是卻往往會對發生在眼前的日常生活之謎產生好奇心,想要為其找出合理的解釋。當然,如果是受委託要殺害之對象做出一些引起殺手好奇心的怪異行為舉止,則殺手為了掌握情勢、不讓任務失敗,為求謹慎行事而詳加調查也算是執行任務的一部分。然而,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受委託要殺害之對象所做出的怪異行為舉止,往往對於殺手是否能順利執行殺人任務並無太大影響,反而是跟誰以及為何想要殺了這個對象等問題的答案有所關聯。
舉例來說,在〈まちぼうけ〉中,殺手要下手的對象是個女大學生,其會在固定時間站在固定地點,但卻不是在等人。而如同殺手為了想要掌握女大學生生活作息、找出下手機會而跟監女大學生一樣,女大學生所採取的行動其實是在監視另一個人的跟蹤行為。而在〈銀の指輪〉中,殺手在跟監要下手殺害對象的過程中發現,對象雖然已婚,卻偷偷跟年輕女子見面。但讓人不解的是,對象平常並不會戴上婚戒,卻只有在與年輕女子見面時會戴上,而這個動作其實是對象想要將與異性見面的行為偽裝成外遇,藉以掩飾見面的真正目的。
在前述兩篇故事中,雖然是以殺手第一人稱敘事者,但是作者卻沒有聚焦在描述殺手如何殺人,而是聚焦在描述殺手如何推理出,要下手殺害對象為何會做出讓人匪夷所思的行為,以及這個行為所代表的意義。因此,作者雖然是在書寫跟職業殺手有關的故事,但卻沒有體現冷硬派推理小說的風格,而是透過構思出各種日常生活之謎,來引導讀者跟隨殺手的腳步,找出為何殺手會被委託來殺害特定對象的原因。
作者不僅僅是嘗試構思出各種不同的日常生活之謎,其更具企圖心地想要透過轉換不同的敘事形式,來為本書所收錄故事的敘事情節製造出變異性。例如,〈猪狩り〉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委託殺手殺人的企業社長,其想要殺害跟自己一同創業的副社長,因為其發現副社長偷偷用自己而非公司的名義,為特定技術領域的發明申請專利,而這代表副社長在密謀帶走公司的核心技術。然而,當社長自己被殺手所殺害時,其才赫然發現,原來副社長跟自己一樣委託了殺手殺人,而兩人彼此猜忌的結果是讓兩人共同建立的公司陷入危機。而〈双子は入れ替わ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則是男性殺手的女友,在其常去的餐廳裡有一對雙胞胎服務生,而當這對原本不太容易被分辨出誰是誰的雙胞胎在行為舉止上出現明顯的差異時,其實就讓另一名殺手得以明確鎖定雙胞胎其中一人做為殺害的對象。
而委託殺人的人也會做出讓人不解的行為。例如在〈わがままな依頼人〉中,委託人指定要在完全不適合用來殺人之特定地點殺人,而在〈死者を殺せ〉中,委託人則是要殺手去殺害在兩年前就已經遭逢意外身亡的人。在前述故事中,殺手最後不只完成殺人任務,也解釋了為何委託人會提出奇怪要求的原因,只是這些原因會讓人感覺,想要委託殺手殺人的人,或許都有異於常人的偏執。
2020年6月28日 星期日
2020年6月27日 星期六
流浪の月
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20年本屋大賞受賞作。「事実と真実はちがう」,這句話或許可以說是貫穿本書通篇故事的主題。人的心理與情感,人如何去應對自己所身處的獨特環境,會感覺是如魚得水還是格格不入,或許都至少有一部分是無法與其他人分享,無法獲得其他人的認同、體諒或理解。
在amazon.co.jp網站上,本書所獲得的讀者評價,目前的平均是在5顆星中的4.4顆星。而如果自己將其中給予1顆星之讀者評價的意見歸納一下,則或可說多半是批判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只是硬要把登場人物塑造成悲劇角色,沒有讓登場人物積極或努力去尋求其他人的協助或理解。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或是在企圖書寫出一種孤獨感,一種只能跟少數人取得共鳴與相互慰藉,但不太可能被多數人理解的孤獨感。然而,對於從來不曾想像過在這世界上可能會存在這種孤獨感的人來說,登場人物會讓自己如此孤獨、如此無法被他人所理解,都只是一種作繭自縛。作者所描述出、本書故事登場人物為何會如此孤獨的緣由,或許太不貼近社會通念所能認知到的現實,所以會讓部分讀者讀來有種荒謬感或膚淺感。但是夏蟲不可語冰,只是一味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別人的悲傷、無奈與苦難,或許都是一種阻礙自己更具同理心的優越感。
本書故事的女主角,小時候與作風自由到有點我行我素的親生父母同住,所以上學不是背著與其他小學生相似款式的書包,並且可以吃冰淇淋來當正餐。父親的死亡以及母親的另結新歡,讓女主角必須搬去與阿姨同住,但是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南轅北轍,讓女主角在阿姨家中像是被重重枷鎖所束縛,且還要忍受表哥的侵犯。或許女主角從小就有活得特立獨行的欲望,其想要的自由是不用去從眾,不用去遵循社會通念所認定的規矩或常態。當然這樣的欲望不是說女主角會有犯罪的衝動,或是會毫無顧忌地傷害他人,其所想要的只是一個選擇,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被尊重或理解、而不是被質疑或批判的選擇。不論女主角最後對男主角所懷抱的感情應如何被定義,但是女主角從與男主角同居的生活中所獲得的就是,可以順著自己的心意過日子,而不用勉強將自己侷限在所謂社會常態的框架之中。
因此,女主角有沒有積極去爭取自己的自由,有沒有盡力去擺脫別人為自己所貼上的標籤,澄清別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所抱持的誤解,其實對當事人而言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質疑,因為就算女主角證明了,當自己還是小學生時,侵犯自己的人是表哥,而自己是自願去男主角家,兩人間沒有發生任何足以構成犯罪的事,女主角還是得不到自己所要的自由,亦既是那種不用順著他人期望或依照他人所定義正常狀態來生活的自由。如果女主角想要跟男主角一起生活,則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兩人的關係是多麼不正常,兩人是否至少可以得到他人的漠視與不干預呢?有時候問題並不在於別人的無法理解,因為當事人也不奢求可以被理解,而是在於別人想要消滅其所無法理解或認同之事物的熱情或信念,因為這樣熱情或信念就會導引出干預的行動。
男主角因為自己說不出口,也無法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生理缺陷,而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且無法對成年的異性產生被認為是正常的情感。男主角的家境還算優渥,母親完全依照專業書籍所記述內容來育兒,而這樣的成長環境,或許更讓男主角無法誠實而勇敢地去面對出現在自己身體上的問題。因為活在一個狀態很正常、事事都依循準則在進行的家庭中,男主角對於無法符合正常狀態的自己,便會有更強烈的自卑感與罪惡感。男主角或許很消極,很逆來順受,對於強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不多做辯駁,對於沒有很友善對待自己的環境也不做任何對抗,但是就算是如此又如何?不強求被理解或被認可,只想要與他人保持互不干涉的距離,可以順著自己心意過生活,這樣的生活態度就一定要被質疑或導正嗎?
或許本書故事所書寫的人事物都太過獨特,所以會讓部分讀者讀來無法產生共鳴。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作者不正是希望讀者去認知到,在這世界上存在連當事人自己都無法明確定義,所以也不奢望他人能理解的孤獨感嗎?
在amazon.co.jp網站上,本書所獲得的讀者評價,目前的平均是在5顆星中的4.4顆星。而如果自己將其中給予1顆星之讀者評價的意見歸納一下,則或可說多半是批判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只是硬要把登場人物塑造成悲劇角色,沒有讓登場人物積極或努力去尋求其他人的協助或理解。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或是在企圖書寫出一種孤獨感,一種只能跟少數人取得共鳴與相互慰藉,但不太可能被多數人理解的孤獨感。然而,對於從來不曾想像過在這世界上可能會存在這種孤獨感的人來說,登場人物會讓自己如此孤獨、如此無法被他人所理解,都只是一種作繭自縛。作者所描述出、本書故事登場人物為何會如此孤獨的緣由,或許太不貼近社會通念所能認知到的現實,所以會讓部分讀者讀來有種荒謬感或膚淺感。但是夏蟲不可語冰,只是一味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別人的悲傷、無奈與苦難,或許都是一種阻礙自己更具同理心的優越感。
本書故事的女主角,小時候與作風自由到有點我行我素的親生父母同住,所以上學不是背著與其他小學生相似款式的書包,並且可以吃冰淇淋來當正餐。父親的死亡以及母親的另結新歡,讓女主角必須搬去與阿姨同住,但是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南轅北轍,讓女主角在阿姨家中像是被重重枷鎖所束縛,且還要忍受表哥的侵犯。或許女主角從小就有活得特立獨行的欲望,其想要的自由是不用去從眾,不用去遵循社會通念所認定的規矩或常態。當然這樣的欲望不是說女主角會有犯罪的衝動,或是會毫無顧忌地傷害他人,其所想要的只是一個選擇,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被尊重或理解、而不是被質疑或批判的選擇。不論女主角最後對男主角所懷抱的感情應如何被定義,但是女主角從與男主角同居的生活中所獲得的就是,可以順著自己的心意過日子,而不用勉強將自己侷限在所謂社會常態的框架之中。
因此,女主角有沒有積極去爭取自己的自由,有沒有盡力去擺脫別人為自己所貼上的標籤,澄清別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所抱持的誤解,其實對當事人而言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質疑,因為就算女主角證明了,當自己還是小學生時,侵犯自己的人是表哥,而自己是自願去男主角家,兩人間沒有發生任何足以構成犯罪的事,女主角還是得不到自己所要的自由,亦既是那種不用順著他人期望或依照他人所定義正常狀態來生活的自由。如果女主角想要跟男主角一起生活,則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兩人的關係是多麼不正常,兩人是否至少可以得到他人的漠視與不干預呢?有時候問題並不在於別人的無法理解,因為當事人也不奢求可以被理解,而是在於別人想要消滅其所無法理解或認同之事物的熱情或信念,因為這樣熱情或信念就會導引出干預的行動。
男主角因為自己說不出口,也無法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生理缺陷,而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且無法對成年的異性產生被認為是正常的情感。男主角的家境還算優渥,母親完全依照專業書籍所記述內容來育兒,而這樣的成長環境,或許更讓男主角無法誠實而勇敢地去面對出現在自己身體上的問題。因為活在一個狀態很正常、事事都依循準則在進行的家庭中,男主角對於無法符合正常狀態的自己,便會有更強烈的自卑感與罪惡感。男主角或許很消極,很逆來順受,對於強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不多做辯駁,對於沒有很友善對待自己的環境也不做任何對抗,但是就算是如此又如何?不強求被理解或被認可,只想要與他人保持互不干涉的距離,可以順著自己心意過生活,這樣的生活態度就一定要被質疑或導正嗎?
或許本書故事所書寫的人事物都太過獨特,所以會讓部分讀者讀來無法產生共鳴。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作者不正是希望讀者去認知到,在這世界上存在連當事人自己都無法明確定義,所以也不奢望他人能理解的孤獨感嗎?
2020年6月23日 星期二
ヒポクラテスの試練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法医学ミステリー『ヒポクラテス』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今年以作家生活10周年紀念的名義,推出每個月出版一本書的計畫,而本書則是依前述計畫在6月出版。在讀完本書後自己的感覺是,排除在5月出版、自己尚未閱讀之《カインの傲慢》外,本書應該可以說是作者在今年上半年出版的作品中表現較好的一部。之所以會有如此評價的原因,是因為作者在本書故事情節中,並沒有像在其他作品中,會讓人感覺是有點突兀地或勉強地將敘事元素塞進故事情節中,而是讓其所鋪陳出的敘事元素都能串聯起來,進而建構出整體故事的世界觀。作者偏好書寫一些探討社會現實的敘事元素,但是並非在每部作品中,這些敘事元素都能與敘事情節展開接合得很緊實,進而產生擴張敘事情節深度與廣度的效果。但是在本書中,作者書寫到民意代表濫用公帑赴美,假藉考察名義行滿足私慾之實,也書寫到在美國境內所存在的種族歧視與貧富差距問題,而這些敘事元素也都溶入本書故事情節中,並牽動敘事情節的開展。
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從引導讀者去猜想,先前未有明顯症狀卻突然因肝癌過世的死者,是否被人謀殺且又是如何被謀殺,轉折到要讀者一同推理,同樣因為寄生蟲感染而過世的一名美國人與兩名日本人,到底是因為在其曾經一同造訪的風月場所中發生了什麼事,才會讓三人都丟了性命。
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感覺作者是要去挑戰構思出,誘發他人體內癌細胞增生的殺人手法,但是好險作者並沒有嘗試進行這樣高難度的挑戰,因為一個失手就可能讓本書故事從推理小說變成科幻小說。作者讓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法醫團隊與警察,硬是在死者家屬不同意的情況下取得解剖遺體的機會,進而查出真正死因是寄生蟲感染。在確認死者的死因後,本書故事情節的展開便轉向成,描述登場人物們如何調查出死者之間的交集,以及寄生蟲的感染源與感染途徑究竟是什麼。從前述情節轉折往下發展,本書故事的舞台背景也移到了美國紐約,日本籍女法醫像是受到文化衝擊般地,體認到在美國社會中持續存在的種族問題,同時也很憤慨地發現,過世的日本人是因為在紐約做了什麼卑劣的事才會感染上致命的寄生蟲。
如果硬要說,本書故事情節展開的唯一敗筆是,如同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會做的事一樣,其在本書故事中又是僅用短短幾頁的篇幅,便要敘述出一個讓讀者意想不到的情節翻轉,亦即是將原本看似是食用未經烹煮之狗肉所導致的意外,翻轉成其實是人為的蓄意謀殺,但是作者每次用這樣的方式所製造出的情節翻轉,總是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不夠細緻。然而,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製造出的情節翻轉,由於其並非完全沒有在情節發展中埋下任何線索,同時其所書寫出的情節翻轉也有呼應到其所點出的社會現實批判,所以雖然有點粗糙,但還可說是瑕不掩瑜。
在本書故事中第一名被發現是因為受到寄生蟲感染而死亡的死者,其唯一在世的親人,也就是其侄子,其實在死者生前對死者懷有殺意,在其送給死者的食用米中混入帶有致癌物的劣質米,雖然食用這個致癌物後會實際罹患癌症的機率相當低。如果死者不是因為寄生蟲感染而死亡,則其與其姪子之間的關係之後會如何發展與變化,或許頗有想像空間。另一名死者的妻子之所以拒絕讓其丈夫遺體被解剖,是擔心丈夫因為尋花問柳而感染梅毒一事曝光,這樣傷及自尊的事讓其無法接受。與兩名死者一同前往美國紐約進行公務參訪的其他人,害怕自己的惡行曝光而對在紐約發生了什麼事三緘其口,不願協助調查寄生蟲的感染源與感染途徑,但卻又很貪生怕死地入院希望接受檢查與治療。前述種種人性的觀察與描寫,雖然都不是本書故事情節的核心或重點,但卻都讓本書故事變得更豐富,讓人讀來有更多可以進一步自我發想的空間。
本書故事其實曾在2017年時於《小説NON》雜誌上連載,而這個事實不免讓自己感覺,過去的作者或許比較有餘裕可以精煉其作品,可以在發揮想像力與實際完成作品間求取適當的平衡。作者量產作品的速度過人,也讓其作品的品質有參差不齊的問題,雖然自己對於作者希望在一年內出版12部作品的創作企圖心是抱持鼓勵的態度,但是卻也期盼作者可以愛惜羽毛,更嚴格地為自己的作品進行品管。
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從引導讀者去猜想,先前未有明顯症狀卻突然因肝癌過世的死者,是否被人謀殺且又是如何被謀殺,轉折到要讀者一同推理,同樣因為寄生蟲感染而過世的一名美國人與兩名日本人,到底是因為在其曾經一同造訪的風月場所中發生了什麼事,才會讓三人都丟了性命。
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感覺作者是要去挑戰構思出,誘發他人體內癌細胞增生的殺人手法,但是好險作者並沒有嘗試進行這樣高難度的挑戰,因為一個失手就可能讓本書故事從推理小說變成科幻小說。作者讓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法醫團隊與警察,硬是在死者家屬不同意的情況下取得解剖遺體的機會,進而查出真正死因是寄生蟲感染。在確認死者的死因後,本書故事情節的展開便轉向成,描述登場人物們如何調查出死者之間的交集,以及寄生蟲的感染源與感染途徑究竟是什麼。從前述情節轉折往下發展,本書故事的舞台背景也移到了美國紐約,日本籍女法醫像是受到文化衝擊般地,體認到在美國社會中持續存在的種族問題,同時也很憤慨地發現,過世的日本人是因為在紐約做了什麼卑劣的事才會感染上致命的寄生蟲。
如果硬要說,本書故事情節展開的唯一敗筆是,如同作者在其他作品中會做的事一樣,其在本書故事中又是僅用短短幾頁的篇幅,便要敘述出一個讓讀者意想不到的情節翻轉,亦即是將原本看似是食用未經烹煮之狗肉所導致的意外,翻轉成其實是人為的蓄意謀殺,但是作者每次用這樣的方式所製造出的情節翻轉,總是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不夠細緻。然而,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製造出的情節翻轉,由於其並非完全沒有在情節發展中埋下任何線索,同時其所書寫出的情節翻轉也有呼應到其所點出的社會現實批判,所以雖然有點粗糙,但還可說是瑕不掩瑜。
在本書故事中第一名被發現是因為受到寄生蟲感染而死亡的死者,其唯一在世的親人,也就是其侄子,其實在死者生前對死者懷有殺意,在其送給死者的食用米中混入帶有致癌物的劣質米,雖然食用這個致癌物後會實際罹患癌症的機率相當低。如果死者不是因為寄生蟲感染而死亡,則其與其姪子之間的關係之後會如何發展與變化,或許頗有想像空間。另一名死者的妻子之所以拒絕讓其丈夫遺體被解剖,是擔心丈夫因為尋花問柳而感染梅毒一事曝光,這樣傷及自尊的事讓其無法接受。與兩名死者一同前往美國紐約進行公務參訪的其他人,害怕自己的惡行曝光而對在紐約發生了什麼事三緘其口,不願協助調查寄生蟲的感染源與感染途徑,但卻又很貪生怕死地入院希望接受檢查與治療。前述種種人性的觀察與描寫,雖然都不是本書故事情節的核心或重點,但卻都讓本書故事變得更豐富,讓人讀來有更多可以進一步自我發想的空間。
本書故事其實曾在2017年時於《小説NON》雜誌上連載,而這個事實不免讓自己感覺,過去的作者或許比較有餘裕可以精煉其作品,可以在發揮想像力與實際完成作品間求取適當的平衡。作者量產作品的速度過人,也讓其作品的品質有參差不齊的問題,雖然自己對於作者希望在一年內出版12部作品的創作企圖心是抱持鼓勵的態度,但是卻也期盼作者可以愛惜羽毛,更嚴格地為自己的作品進行品管。
2020年6月21日 星期日
仮名手本殺人事件
日本推理小說家稲羽白菟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或許可以說是充分地體現了日本推理小說正統風格的一部作品,雖然自己完全稱不上是對日本推理小說的演進或流變有什麼研究,也不是在讀破萬卷書後能對日本推理小說的風格或派別如數家珍,但是自己會有前述感想的原因是,除了本書故事是以日本傳統劇場藝術「歌舞伎」為謎團事件發生的舞台背景外,還包括本書故事所描述的人際關係與人性情感也有著對自己來說相當濃重的日本民情文化特質。本書故事所書寫的謎團事件,是發生在宛如密室的歌舞伎劇場中,而與謎團事件有關的登場人物們,也多數是歌舞伎演員或其家族成員。透過讓歌舞伎這個敘事元素深入滲透進本書故事情節中並與之緊密融合,作者為本書故事的世界觀渲染上一層獨特的色調,讓人讀來會感覺,事件雖然發生在當下卻不在日常生活中,而登場人物則是活在一個具封閉性、有獨立運作之價值體系的平行世界裡。
引發本書故事所描述事件的源頭或契機是,一個自視甚高的地方望族千金,希望自己家族的血脈可以維持尊貴,所以處心積慮地想要讓自己的後代成為歌舞伎名門的一員,讓自己的血統融入具歷史傳統意義的家族傳承之中。更瘋狂的是,千金不只自己與已婚的歌舞伎演員發生關係並產下一子,更讓自己後來結婚所生下的女兒,與前述兒子在長大成人後相戀並再產下一子,希望透過同母異父兄妹的近親結合,來讓自己的血統更進一步融入歌舞伎名門的家族中。因為歌舞伎演員之丈夫與千金有外遇而被背叛的妻子,為了阻止歌舞伎名門的兒子與千金女兒相戀而援助另一名男子與千金女兒發展感情,但是卻因為弄錯對象而未能成功阻止,甚至將原本與這一切並無瓜葛的人拉進悲劇的漩渦之中。原本就是沒有什麼感情基礎的婚姻,歌舞伎演員的妻子因為丈夫的不信任,被迫把自己親生兒子給他人收養並收養丈夫與外遇對象所生的兒子,但是到最後其還是沒有得到丈夫的心,於是這多年累積的怨懟終於化成了殺意。
前述將人性之偏執瘋狂以及家族關係之錯綜複雜寫到極致的情節橋段,雖然是灑狗血到幾近匪夷所思的程度,但是放入本書故事所設定的時空背景中好像又不是那麼不合情合理,畢竟登場人物都是活在運作邏輯並不一般而自成一格的世界中,所以就算其想法或行為不能用社會通念去理解或想像,好像也不是那麼不能接受。或許這就是為何本書故事讀來會讓人感覺與自己所身處現實間有種疏離感,但又不會覺得本書故事情節過於光怪陸離或荒誕不經,甚至可以某種程度去想像或理解登場人物之心理與情感的理由。也就是說,本書故事情節因為是在其所設定與框架出來的世界中展開,而這個世界宛若自我封閉、與外界保持一定距離的密室,所以即使身在其中的人會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行動邏輯不盡然符合社會通念,只要其在這個世界的運作體系中能夠被說明與被理解,好像也就不成問題。
本書故事描述兩起謎團事件,其在同一段時間,發生在同一個密閉空間,即專門用來進行歌舞伎表演的劇場中。一起事件是演員在舞臺上舔了道具假血漿而中毒身亡,另一起事件則是身分與行動皆是謎的男子,在觀眾席中因為服下同一種毒物而身亡。兩起事件雖然都可以說是因為前述錯綜複雜之血緣關係所引發的悲劇,但是其各自有牽動相關人物行動的不同牽引力量,只是因為偶然的因緣際會,才會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中發生。作者的構思算是細膩而巧妙,其讓兩起事件像是被同一組命運的齒輪所驅動,但是卻又有各自傳遞動力的方向,並產生出完全彼此獨立的作用。作者沒有設計很複雜的犯罪手法或需要很費工設置來誤導他人的機關,其讓兩起事件的關鍵謎團都是在事件為何會發生的緣由,進而讓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偏重在描繪讓人意想不到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在書寫凶手故布疑陣的狡猾與機巧。
從表面看來是優雅的名門家族,但是實際上卻是充滿謊言與欺瞞,這種被質地細緻、色澤豔麗的糖衣所包裹住的人性醜陋與人心險惡,或許就是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所感受到的日本民情文化特質,也就是一種藏在狀似平靜之水面下的暗潮洶湧。
引發本書故事所描述事件的源頭或契機是,一個自視甚高的地方望族千金,希望自己家族的血脈可以維持尊貴,所以處心積慮地想要讓自己的後代成為歌舞伎名門的一員,讓自己的血統融入具歷史傳統意義的家族傳承之中。更瘋狂的是,千金不只自己與已婚的歌舞伎演員發生關係並產下一子,更讓自己後來結婚所生下的女兒,與前述兒子在長大成人後相戀並再產下一子,希望透過同母異父兄妹的近親結合,來讓自己的血統更進一步融入歌舞伎名門的家族中。因為歌舞伎演員之丈夫與千金有外遇而被背叛的妻子,為了阻止歌舞伎名門的兒子與千金女兒相戀而援助另一名男子與千金女兒發展感情,但是卻因為弄錯對象而未能成功阻止,甚至將原本與這一切並無瓜葛的人拉進悲劇的漩渦之中。原本就是沒有什麼感情基礎的婚姻,歌舞伎演員的妻子因為丈夫的不信任,被迫把自己親生兒子給他人收養並收養丈夫與外遇對象所生的兒子,但是到最後其還是沒有得到丈夫的心,於是這多年累積的怨懟終於化成了殺意。
前述將人性之偏執瘋狂以及家族關係之錯綜複雜寫到極致的情節橋段,雖然是灑狗血到幾近匪夷所思的程度,但是放入本書故事所設定的時空背景中好像又不是那麼不合情合理,畢竟登場人物都是活在運作邏輯並不一般而自成一格的世界中,所以就算其想法或行為不能用社會通念去理解或想像,好像也不是那麼不能接受。或許這就是為何本書故事讀來會讓人感覺與自己所身處現實間有種疏離感,但又不會覺得本書故事情節過於光怪陸離或荒誕不經,甚至可以某種程度去想像或理解登場人物之心理與情感的理由。也就是說,本書故事情節因為是在其所設定與框架出來的世界中展開,而這個世界宛若自我封閉、與外界保持一定距離的密室,所以即使身在其中的人會有與眾不同的想法,行動邏輯不盡然符合社會通念,只要其在這個世界的運作體系中能夠被說明與被理解,好像也就不成問題。
本書故事描述兩起謎團事件,其在同一段時間,發生在同一個密閉空間,即專門用來進行歌舞伎表演的劇場中。一起事件是演員在舞臺上舔了道具假血漿而中毒身亡,另一起事件則是身分與行動皆是謎的男子,在觀眾席中因為服下同一種毒物而身亡。兩起事件雖然都可以說是因為前述錯綜複雜之血緣關係所引發的悲劇,但是其各自有牽動相關人物行動的不同牽引力量,只是因為偶然的因緣際會,才會在同一個時間與空間中發生。作者的構思算是細膩而巧妙,其讓兩起事件像是被同一組命運的齒輪所驅動,但是卻又有各自傳遞動力的方向,並產生出完全彼此獨立的作用。作者沒有設計很複雜的犯罪手法或需要很費工設置來誤導他人的機關,其讓兩起事件的關鍵謎團都是在事件為何會發生的緣由,進而讓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偏重在描繪讓人意想不到的人際關係,而不是在書寫凶手故布疑陣的狡猾與機巧。
從表面看來是優雅的名門家族,但是實際上卻是充滿謊言與欺瞞,這種被質地細緻、色澤豔麗的糖衣所包裹住的人性醜陋與人心險惡,或許就是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所感受到的日本民情文化特質,也就是一種藏在狀似平靜之水面下的暗潮洶湧。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欺瞞の殺意
日本推理小說家深木章子的長篇小說作品。讀完本書後最直接的感覺是,本書是走正統派路線的推理小說,在故事情節中出現地方豪門望族、為了家族利益而操弄家族命運的大家長、不是依照自己意願選擇結婚對象的姊妹、為了獲取權利地位而選擇入贅的男子等,或許可以說是在日本推理小說中已屢見不鮮的敘事元素。
當然,經典與老套或許就是一線之隔。本書故事書寫一起發生在昭和時代的殺人事件,在地方豪門望族大家長喪禮過後,家族成員同桌吃飯,在席間長女喝下被下毒的咖啡後送醫不治,而已過世長子的兒子,被長女夫妻收養,也在同一天被用同樣毒物所殺害。在當下僅有部分關係人有機會可以在長女所喝下咖啡中下毒,而由於在長女丈夫的上衣口袋中找到能證明其毒殺其所收養兒子的物證,同時長女丈夫與次女之間又是彼此喜歡的外遇關係,所以長女丈夫便被警方鎖定為嫌疑人。長女丈夫之後坦承犯案,並被判處無期徒刑,而其之所以會承認犯下其實根本不是自己所為的犯行,乃是因為其被栽贓得太過澈底,在找不出真凶也沒有方法翻案的情況下,只有透過自白來逃過被判死刑的可能,然後再與為自己辯護的好友律師一起努力,嘗試找出新證據來聲請再審。如果作者接續前述故事情節並安排一個稱職發揮偵探功能的角色人物登場,破解真凶下毒與栽贓長女丈夫的手法,或許本書就會變成一本重組經典敘事元素但入了俗套的推理小說。
然而,作者並非只是重組經典敘事元素,只是想要透過創作出或許還算有創意的毒殺手法,來書寫出一本可能無法讓人讀完以後留下太多印象的推理小說,而是很有企圖心地嘗試翻出新意。
在本書中,作者鋪陳出前述事件梗概後,便改變敘事節奏,將本書故事的敘事時空背景拉到40年後,並透過服刑後即將被假釋的長女丈夫與次女間的書信往返,來為前述事件推理出數個版本的不同真相。這樣的書信往來,其實是長女丈夫精心策劃,在被假釋後所執行之復仇計畫的一環,其想要在謀殺次女後自殺,並偽裝成自己是被次女因為想要掩蓋真相而殺害。作者讓長女丈夫與次女兩人在各自住處被發現身亡的事件,跟在40年前所發生的長女及其養子被毒殺事件一樣,在案情推理上都經過多次翻轉,前者從兩人殉情、女謀殺男後自殺、翻轉成男謀殺女後自殺,而後者則是從單人犯案、三人共犯、翻轉成兩人共犯,且兩人共犯中身為主謀的次女,之後還謀殺了當時的共犯,也就是次女的丈夫。
作者將本書故事情節鋪陳得相當曲折,讓敘事節奏持續出現變化,進而讓讀者不容易預想到,敘事情節的走向會是如何,而作者又會如何收束故事。沒有大量的登場人物,也沒有交錯進展的敘事軸線,作者卻還能製造出這樣層次繁複且情節不斷出現翻轉的敘事架構,從這點或許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上的企圖心,即使是使用經典敘事元素,卻嘗試翻出新意,寫出在敘事上有豐富變化的故事情節,讓讀者讀來不會感覺是用模具量產出來、讀過即忘的樣板推理小說。
只是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的創作企圖心展現在把故事情節說得很曲折、很有變化,而不是展現在把登場人物塑造得更立體,把在故事裡所描寫到的人性或情感刻劃得更細膩,或對在故事裡所觸及的社會現實提出更深入的反思。雖然本書故事所書寫之兩起殺人事件都在案情推理上有多次翻轉,但這些翻轉好像都是來自敘事情節的鋪陳手法,是透過線索鋪排的方式或順序來製造出資訊量的落差,進而讓推理案情的登場人物說出不同的解釋或見解。有些登場人物是明知事件真相卻刻意誤導,所以其在說明推理時就會只是提出部分的資訊或甚至提出錯誤的資訊,而有些登場人物則是為了要設下請君入甕的局,所以先將部分關鍵資訊隱匿起來,藉以將事件的發展引導到其所想要的方向上。然而不論是何種情形,本書所描述事件所立基的人際關係與背景情境大致上是沒有被改變的,是沒有什麼出乎讀者意料之外且會顛覆整體故事世界觀的隱情存在。因為嫉妒與想爭取自己所愛男人的女子,謀害姊姊、外甥與丈夫,因為被栽贓而人生從平步青雲跌落到谷底的男子,為了要達到最極致的報復,執行了複雜的殺人計畫,這樣的人性心理與犯罪動機,或許還是不脫推理小說經典敘事元素的範圍。
當然,經典與老套或許就是一線之隔。本書故事書寫一起發生在昭和時代的殺人事件,在地方豪門望族大家長喪禮過後,家族成員同桌吃飯,在席間長女喝下被下毒的咖啡後送醫不治,而已過世長子的兒子,被長女夫妻收養,也在同一天被用同樣毒物所殺害。在當下僅有部分關係人有機會可以在長女所喝下咖啡中下毒,而由於在長女丈夫的上衣口袋中找到能證明其毒殺其所收養兒子的物證,同時長女丈夫與次女之間又是彼此喜歡的外遇關係,所以長女丈夫便被警方鎖定為嫌疑人。長女丈夫之後坦承犯案,並被判處無期徒刑,而其之所以會承認犯下其實根本不是自己所為的犯行,乃是因為其被栽贓得太過澈底,在找不出真凶也沒有方法翻案的情況下,只有透過自白來逃過被判死刑的可能,然後再與為自己辯護的好友律師一起努力,嘗試找出新證據來聲請再審。如果作者接續前述故事情節並安排一個稱職發揮偵探功能的角色人物登場,破解真凶下毒與栽贓長女丈夫的手法,或許本書就會變成一本重組經典敘事元素但入了俗套的推理小說。
然而,作者並非只是重組經典敘事元素,只是想要透過創作出或許還算有創意的毒殺手法,來書寫出一本可能無法讓人讀完以後留下太多印象的推理小說,而是很有企圖心地嘗試翻出新意。
在本書中,作者鋪陳出前述事件梗概後,便改變敘事節奏,將本書故事的敘事時空背景拉到40年後,並透過服刑後即將被假釋的長女丈夫與次女間的書信往返,來為前述事件推理出數個版本的不同真相。這樣的書信往來,其實是長女丈夫精心策劃,在被假釋後所執行之復仇計畫的一環,其想要在謀殺次女後自殺,並偽裝成自己是被次女因為想要掩蓋真相而殺害。作者讓長女丈夫與次女兩人在各自住處被發現身亡的事件,跟在40年前所發生的長女及其養子被毒殺事件一樣,在案情推理上都經過多次翻轉,前者從兩人殉情、女謀殺男後自殺、翻轉成男謀殺女後自殺,而後者則是從單人犯案、三人共犯、翻轉成兩人共犯,且兩人共犯中身為主謀的次女,之後還謀殺了當時的共犯,也就是次女的丈夫。
作者將本書故事情節鋪陳得相當曲折,讓敘事節奏持續出現變化,進而讓讀者不容易預想到,敘事情節的走向會是如何,而作者又會如何收束故事。沒有大量的登場人物,也沒有交錯進展的敘事軸線,作者卻還能製造出這樣層次繁複且情節不斷出現翻轉的敘事架構,從這點或許就可以看出作者在創作上的企圖心,即使是使用經典敘事元素,卻嘗試翻出新意,寫出在敘事上有豐富變化的故事情節,讓讀者讀來不會感覺是用模具量產出來、讀過即忘的樣板推理小說。
只是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的創作企圖心展現在把故事情節說得很曲折、很有變化,而不是展現在把登場人物塑造得更立體,把在故事裡所描寫到的人性或情感刻劃得更細膩,或對在故事裡所觸及的社會現實提出更深入的反思。雖然本書故事所書寫之兩起殺人事件都在案情推理上有多次翻轉,但這些翻轉好像都是來自敘事情節的鋪陳手法,是透過線索鋪排的方式或順序來製造出資訊量的落差,進而讓推理案情的登場人物說出不同的解釋或見解。有些登場人物是明知事件真相卻刻意誤導,所以其在說明推理時就會只是提出部分的資訊或甚至提出錯誤的資訊,而有些登場人物則是為了要設下請君入甕的局,所以先將部分關鍵資訊隱匿起來,藉以將事件的發展引導到其所想要的方向上。然而不論是何種情形,本書所描述事件所立基的人際關係與背景情境大致上是沒有被改變的,是沒有什麼出乎讀者意料之外且會顛覆整體故事世界觀的隱情存在。因為嫉妒與想爭取自己所愛男人的女子,謀害姊姊、外甥與丈夫,因為被栽贓而人生從平步青雲跌落到谷底的男子,為了要達到最極致的報復,執行了複雜的殺人計畫,這樣的人性心理與犯罪動機,或許還是不脫推理小說經典敘事元素的範圍。
2020年6月11日 星期四
合唱 岬洋介の帰還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今年以作家生活10周年紀念的名義,推出每個月出版一本書的計畫,而本書則是依前述計畫在4月出版。然而,本書雖然是作者「音楽ミステリー」系列的最新作品,但是在本書故事情節中幾乎沒有什麼跟音樂有關的敘事元素,除了系列作品主角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鋼琴演奏家,因為朋友有難臨時回日本並取消在歐洲的演奏會,因此必須支付鉅額違約金之情節橋段外。或許應該說本書故事是在講述,發生在刑事案件偵查過程中的密室殺人事件。此外,在本書故事中出自作者不同系列作品的人物均有登場,例如在少年時期曾經殺過人的律師、毒舌派的法醫、獨行俠的警察等,讓本書故事讀來感覺像是完整體現作者作品所建構世界觀的大牌雲集賀歲片,熱鬧有餘,但邀來名角客串是否有讓本書故事變得更精彩,自己給這個問題的答案則是否定的。
不能確定是否是受到作者量產作品的影響,感覺作者在書寫本書故事時,是很粗略地讓故事敘事情節有個起伏轉折不能說是不大的外貌,但是對於情節展開的細節卻沒有很細緻地好好處理。如此一來本書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故事情節好像很有變化與很有趣,但是稍稍細想一下,又會覺得故事情節內容好像有點膚淺空洞,而敘事架構也好像有點鬆散。
本書故事講述,一個有吸食毒品習慣的男子闖入幼稚園,看似隨機地殺害兩名老師與三名兒童。男子在被警察逮捕後被移送至地檢署,而承辦檢察官在進行訊問時竟失去意識,清醒後男子已被槍擊身亡在只有兩人在場的密室中。檢察官的西裝外套袖口被驗出火藥殘留,做為凶器的手槍是另一件刑事案件的證物,上面只有檢察官的指紋。雖然檢察官主張自己不記得發生什麼事,但是其仍然被起訴的理由是,槍擊案發生在僅有兩人在場的密室中,證據很齊全,且檢察官被認定有行凶動機,因為檢察官認為男子會主張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來逃避刑罰,所以湧上一股要替天行道的正義感。系列作品主角得知自己的友人被控殺人,緊急回國想要查出真相,並在經過一番調查後發現,男子並非隨機殺人,其行凶動機是與過去一起造成多人傷亡之交通意外事件有關,而檢察官雖然是偶然地被分案到偵查男子殺人案件,但是其在過去的交通意外事件中曾經做出不起訴處分,所以這便成為家人亦在交通意外事件中喪命之檢察事務官,策劃殺害男子並嫁禍給承辦檢察官的動機。
前述故事情節看似複雜曲折,但是細究起來卻有一些讓自己覺得不是很合情合理的地方。舉例來說,其他人所認定的檢察官行凶動機,或許可以說是因為指向檢察官行凶的證據很明確,所以需要為檢察官的行為找出個解釋,但是如果是這樣,則檢察官大可不需要很拙劣地在密室中殺人後,再主張自己被下藥後昏睡不省人事,其要不然就是策劃並執行,不會留下這麼多證據而更有機會讓自己脫罪的殺人手法,再不然則是大方坦承自己殺人是出自於伸張正義,因為如果其正義感強烈到其會動用私刑,則其根本不會還想要隱匿犯行。感覺在本書故事中的警方與檢方都很容易相信事物的表象,很容易接受一個其實漏洞百出的解釋,但是其畢竟也是專業人士,應該不會是那麼需要英雄登場來拯救,在沒有更有智慧的人來為其解開謎團的情況下,就會落入真凶所設下的圈套,羅織無辜的人入罪。而在本書故事中最讓自己過不去的部分是,偽裝成密室殺人並讓檢察官成為唯一嫌疑人的手法實在有點老套而簡單,特別是如果透過科學鑑識所得證據如此容易被推翻,則當初進行鑑識的品質也未免過於低下。
系列作品主角即使必須付出鉅額違約金也要回日本來幫忙自己的朋友,雖然是讓人感動的真誠友誼,但其實主角可以有其他更能顧全大局的選擇,且就算主角跳出來也不必然就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作者是在描繪主角看似矛盾與衝突的性格特質,有著追求音樂理想的熱情,也有著能看透謎團背後真相的理智,但是對自己來說,作者並沒有好好說明,主角為什麼會對自己這位檢察官友人懷抱這麼深厚的情誼,而即使這樣的描述會讓主角的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獨特而突出,但卻不會因此讓人更容易對主角的心情感同身受。
不能確定是否是受到作者量產作品的影響,感覺作者在書寫本書故事時,是很粗略地讓故事敘事情節有個起伏轉折不能說是不大的外貌,但是對於情節展開的細節卻沒有很細緻地好好處理。如此一來本書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故事情節好像很有變化與很有趣,但是稍稍細想一下,又會覺得故事情節內容好像有點膚淺空洞,而敘事架構也好像有點鬆散。
本書故事講述,一個有吸食毒品習慣的男子闖入幼稚園,看似隨機地殺害兩名老師與三名兒童。男子在被警察逮捕後被移送至地檢署,而承辦檢察官在進行訊問時竟失去意識,清醒後男子已被槍擊身亡在只有兩人在場的密室中。檢察官的西裝外套袖口被驗出火藥殘留,做為凶器的手槍是另一件刑事案件的證物,上面只有檢察官的指紋。雖然檢察官主張自己不記得發生什麼事,但是其仍然被起訴的理由是,槍擊案發生在僅有兩人在場的密室中,證據很齊全,且檢察官被認定有行凶動機,因為檢察官認為男子會主張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來逃避刑罰,所以湧上一股要替天行道的正義感。系列作品主角得知自己的友人被控殺人,緊急回國想要查出真相,並在經過一番調查後發現,男子並非隨機殺人,其行凶動機是與過去一起造成多人傷亡之交通意外事件有關,而檢察官雖然是偶然地被分案到偵查男子殺人案件,但是其在過去的交通意外事件中曾經做出不起訴處分,所以這便成為家人亦在交通意外事件中喪命之檢察事務官,策劃殺害男子並嫁禍給承辦檢察官的動機。
前述故事情節看似複雜曲折,但是細究起來卻有一些讓自己覺得不是很合情合理的地方。舉例來說,其他人所認定的檢察官行凶動機,或許可以說是因為指向檢察官行凶的證據很明確,所以需要為檢察官的行為找出個解釋,但是如果是這樣,則檢察官大可不需要很拙劣地在密室中殺人後,再主張自己被下藥後昏睡不省人事,其要不然就是策劃並執行,不會留下這麼多證據而更有機會讓自己脫罪的殺人手法,再不然則是大方坦承自己殺人是出自於伸張正義,因為如果其正義感強烈到其會動用私刑,則其根本不會還想要隱匿犯行。感覺在本書故事中的警方與檢方都很容易相信事物的表象,很容易接受一個其實漏洞百出的解釋,但是其畢竟也是專業人士,應該不會是那麼需要英雄登場來拯救,在沒有更有智慧的人來為其解開謎團的情況下,就會落入真凶所設下的圈套,羅織無辜的人入罪。而在本書故事中最讓自己過不去的部分是,偽裝成密室殺人並讓檢察官成為唯一嫌疑人的手法實在有點老套而簡單,特別是如果透過科學鑑識所得證據如此容易被推翻,則當初進行鑑識的品質也未免過於低下。
系列作品主角即使必須付出鉅額違約金也要回日本來幫忙自己的朋友,雖然是讓人感動的真誠友誼,但其實主角可以有其他更能顧全大局的選擇,且就算主角跳出來也不必然就能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許作者是在描繪主角看似矛盾與衝突的性格特質,有著追求音樂理想的熱情,也有著能看透謎團背後真相的理智,但是對自己來說,作者並沒有好好說明,主角為什麼會對自己這位檢察官友人懷抱這麼深厚的情誼,而即使這樣的描述會讓主角的人物形象顯得更加獨特而突出,但卻不會因此讓人更容易對主角的心情感同身受。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濱地健三郎の幽たる事件簿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濱地健三郎シリーズ」的第二部作品,共收錄7篇短篇小說。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從其外表無法看出年紀、專門調查靈異現象的偵探,以及其同樣看得到靈魂、並具備高超繪畫能力的助手,兩人合力為被靈異現象所困擾的委託人,找出為何會發生靈異現象的原因。在作者筆下,為靈異現象找出原因以及為謎團事件找出真相,兩者之間或許差別不大,因為發生靈異現象的根源還是在於人性,是某種執著或欲望,讓原本應該隨著肉體死亡便消散的意念,或者不該停留在某個空間中的能量,變成干擾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力量。因此,雖然是以靈異現象為主題,但是作者所書寫出的故事還是比較像推理小說,讀來並不會讓人有什麼恐怖或驚悚的感覺,反而會讓人一直猜想,作者會為自己所描述出的靈異現象,提供什麼樣的說明或解釋。
舉例來說,在〈姉は何処〉中,委託人在尋找失蹤姊姊的過程中,看到姊姊的靈魂以奇特的方式,在每天固定時間出現在固定的場所,而即使知道姊姊應該是凶多吉少,但委託人還是請偵探協助調查,希望找到姊姊的遺體,並且知道姊姊到底是遇上了什麼樣的惡事。而雖然姊姊在遇害後,靈魂還徘徊在案發現場並嘗試傳達訊息給弟弟,這樣的情節橋段不應該出現在推理小說中,但是偵探從姊姊靈魂出現的方式,推理出姊姊喪命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害姊姊喪命的凶手身分,這樣的敘事情節從本質上來看,還是可以歸類成,描述為謎團事件找出真相之過程的推理小說。同樣地,〈浴槽の花婿〉其實講述的還是一起謀財害命的犯罪事件,雖然作者透過描述被害人的鬼魂意圖阻止自己的弟弟查明真相並為自己討回公道,來為該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增加探討人性的深度與廣度,但是即使最後犯人因為被害人鬼魂的介入而未受到法律制裁,還是不會改變該篇故事是在講述人類犯罪行為的事實。
作者筆下的鬼魂有形形色色的性格,其干擾人類生活並不只是因為其是惡鬼,而是因為其有很像人類的一面。〈それは叫ぶ〉或許是本書中最像恐怖小說的一篇故事。登場人物被惡靈纏上,一直嘗試要傷害自己,而偵探將惡靈不斷糾纏並傷害人類的行為,類比解釋成會在人類社會中發生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就讓該篇故事所描述的靈異現象有了反映出社會現實的面向。另一篇故事〈ミステリー研究会の幽霊〉則是就學校社團的「幽靈社員」一詞做出字面上的解釋,描述一個守在社團教室中的鬼魂,像個小孩子般地,因為感覺自己不再被當成社團的一分子,便開始在社團教室中作祟,製造出擾人的靈異現象。
靈魂出竅也是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會反覆出現的主題,而作者發揮其想像力,為靈魂出竅的靈異現象描述出不同的態樣。在〈ホームに佇む〉中,少年在車站中發生意外而昏迷不醒,其靈魂從其肉體分離出來,一直待在車站的月台上,並被能看到靈魂的旅客所目擊。旅客委託偵探調查為何少年的靈魂會站在月台上看著自己,而偵探推論出少年離不開車站的原因是,其遺失了票卡而不知該如何出站。在另一篇故事〈お家がだんだん遠くなる〉中,女子發現自己每晚睡著後都會靈魂出竅,雖然自己努力抗拒,但是自己的靈魂就像是被某種力量所牽引,一直越飄越遠,甚至面臨到會無法回到自己身體內的危機。偵探從女子的描述中追查出其每晚被迫出竅的靈魂是被牽引到何方,以及是什麼力量要把女子的靈魂拉進另一個世界。作者在該篇故事中其實是在描寫一個過分執著於要得到女子感情的偏執狂男子,即使死後也要化成鬼魂,把女子的靈魂拉到自己身邊,而這樣的情節橋段或許就會讓人聯想到,存在在現實社會中的恐怖情人。
對自己來說,〈饒舌な依頼人〉是在本書中風格較為不同的一篇故事。在該篇故事中沒有犯罪事件,只有一個意外身亡的表演者,因為沒有機會演出自己最新的創作,所以懷抱著遺憾,偶然遇到偵探及其助手,便藉機以委託人的身分,把自己所構想出的靈異故事,當成委託調查的內容說給偵探及其助手聽。在虛構的小說裡讓登場人物說著虛構的故事,透過這樣的敘事架構所製造出來的情節轉折,讓自己讀來感覺還算新鮮有趣。
舉例來說,在〈姉は何処〉中,委託人在尋找失蹤姊姊的過程中,看到姊姊的靈魂以奇特的方式,在每天固定時間出現在固定的場所,而即使知道姊姊應該是凶多吉少,但委託人還是請偵探協助調查,希望找到姊姊的遺體,並且知道姊姊到底是遇上了什麼樣的惡事。而雖然姊姊在遇害後,靈魂還徘徊在案發現場並嘗試傳達訊息給弟弟,這樣的情節橋段不應該出現在推理小說中,但是偵探從姊姊靈魂出現的方式,推理出姊姊喪命當時發生了什麼事,以及害姊姊喪命的凶手身分,這樣的敘事情節從本質上來看,還是可以歸類成,描述為謎團事件找出真相之過程的推理小說。同樣地,〈浴槽の花婿〉其實講述的還是一起謀財害命的犯罪事件,雖然作者透過描述被害人的鬼魂意圖阻止自己的弟弟查明真相並為自己討回公道,來為該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增加探討人性的深度與廣度,但是即使最後犯人因為被害人鬼魂的介入而未受到法律制裁,還是不會改變該篇故事是在講述人類犯罪行為的事實。
作者筆下的鬼魂有形形色色的性格,其干擾人類生活並不只是因為其是惡鬼,而是因為其有很像人類的一面。〈それは叫ぶ〉或許是本書中最像恐怖小說的一篇故事。登場人物被惡靈纏上,一直嘗試要傷害自己,而偵探將惡靈不斷糾纏並傷害人類的行為,類比解釋成會在人類社會中發生的無差別殺人事件,就讓該篇故事所描述的靈異現象有了反映出社會現實的面向。另一篇故事〈ミステリー研究会の幽霊〉則是就學校社團的「幽靈社員」一詞做出字面上的解釋,描述一個守在社團教室中的鬼魂,像個小孩子般地,因為感覺自己不再被當成社團的一分子,便開始在社團教室中作祟,製造出擾人的靈異現象。
靈魂出竅也是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會反覆出現的主題,而作者發揮其想像力,為靈魂出竅的靈異現象描述出不同的態樣。在〈ホームに佇む〉中,少年在車站中發生意外而昏迷不醒,其靈魂從其肉體分離出來,一直待在車站的月台上,並被能看到靈魂的旅客所目擊。旅客委託偵探調查為何少年的靈魂會站在月台上看著自己,而偵探推論出少年離不開車站的原因是,其遺失了票卡而不知該如何出站。在另一篇故事〈お家がだんだん遠くなる〉中,女子發現自己每晚睡著後都會靈魂出竅,雖然自己努力抗拒,但是自己的靈魂就像是被某種力量所牽引,一直越飄越遠,甚至面臨到會無法回到自己身體內的危機。偵探從女子的描述中追查出其每晚被迫出竅的靈魂是被牽引到何方,以及是什麼力量要把女子的靈魂拉進另一個世界。作者在該篇故事中其實是在描寫一個過分執著於要得到女子感情的偏執狂男子,即使死後也要化成鬼魂,把女子的靈魂拉到自己身邊,而這樣的情節橋段或許就會讓人聯想到,存在在現實社會中的恐怖情人。
對自己來說,〈饒舌な依頼人〉是在本書中風格較為不同的一篇故事。在該篇故事中沒有犯罪事件,只有一個意外身亡的表演者,因為沒有機會演出自己最新的創作,所以懷抱著遺憾,偶然遇到偵探及其助手,便藉機以委託人的身分,把自己所構想出的靈異故事,當成委託調查的內容說給偵探及其助手聽。在虛構的小說裡讓登場人物說著虛構的故事,透過這樣的敘事架構所製造出來的情節轉折,讓自己讀來感覺還算新鮮有趣。
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あの子の殺人計画
日本推理小說家天祢涼的長篇小說作品。讀完本書之後有種忿忿不平的感覺,不是因為故事情節觸發了自己的正義感,而是因為作者使用了對自己來說不是太光明磊落的手法,來製造出讓讀者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
作者輪流從兩個登場人物的視角出發,發展出並行的兩條敘事軸線,一條是由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小學女生,講述自己被獨自扶養自己的母親所虐待,以及在學校遭到霸凌等種種遭遇,另一條則是側寫,偵辦經營特種行業之中年女子被殺害案件的警察,如何查訪關係人,想要找出破案線索。作者以一種看似安定的敘事節奏開展本書故事情節,並誘導讀者去猜想,本書故事裡的單親媽媽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女兒,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提供不在場證明。然而,輪流交錯進行的兩條敘事軸線,卻突然轉變成不是在講述發生在同一個時空內的一件事,而是在講述相隔17年發生,彼此間相互牽連且情況雷同的兩件事。在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小學女生口中,被警方懷疑涉嫌殺人的母親,並非偵辦殺人案件之警察所鎖定的嫌疑人,而警察所偵辦殺人案件的凶手,其實就是長大後的小學女生。
作者誤導讀者與製造敘事情節轉折的手法,對自己來說是很刻意與匠氣,作者只是在耍花招,把故事講述得很複雜而混亂,而不是真的書寫出,一個敘事情節轉折巧妙而有趣的故事。或許可以這麼說,如果作者有明示或暗示,兩條敘事軸線是分別在講述相隔17年發生的兩件事,則整個故事情節的展開或許就不會讓人讀來感覺意外。讀者不是因為沒有看到或沒有認真看待作者所鋪陳出的線索,所以無法猜想到作者所書寫出的情節轉折,而是作者並沒有給讀者線索,但是到了要收束敘事情節的時候,就突然像是要突襲讀者般地,一下子就把敘事情節翻轉過來,然後再用有點牽強的解釋,硬是把敘事邏輯上的漏洞補起來。本書故事的情節轉折,其實與敘事情節展開本身並沒有直接或實質的關係,是作者使用混淆視聽的敘事手法所製造出來,而不是因為故事裡的凶手偽造不在場證明的方法非常有創意,或者是因為登場人物所採取行動,雖然合情合理卻超出讀者所能預想的範圍。
如果不要只是在意作者為本書故事營造懸疑感與製造意外感的手法有些拙劣的話,或許可以將閱讀的焦點置放在作者所書寫出的人心與人性。在本書故事裡最後殺了自己母親的少女,因為相信自己是在保護自己的母親,所以逆來順受地接受母親對自己所做出的虐待行為,並在殺了人之後,相信那個出現在自己面前、帶著善人面具的惡人,是伸出援手拯救自己的恩人,其讓自己去賣春為其賺錢,是為自己找到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與價值。少女長大後認清自己是被人剝削,但是其在人格形成階段所遭受的傷害,讓其性格被扭曲,並對自己的女兒做出與自己母親同樣的虐待行為。現實生活的艱苦與處處藏著惡意,或許不應該成為,人要為自己的心變得醜惡脫罪時所用的藉口,但卻也不能不說,現實會影響人心,不是某個人都能堅強地對抗現實環境的艱難與險惡,為自己找到正確的生存之道。而因為有些人是脆弱的,是不夠堅定或果決的,所以其會被影響,會被人利用,會被現實扭曲自己的心,會因而製造出悲劇。
或許,被囚禁在某種限制裡的人,可能是必須與某人相依為命但與社會疏離地活著,也可能是懷抱著無法向他人吐露也求助無門的秘密,總是比較脆弱而容易被利用或被操控。所謂的洗腦,或許就是軟硬兼施地讓人相信,自己除了這樣想或這樣做,別無他法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寬慰,或找到可以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人或許並不是總是能很理智地看清,自己其實可以不用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只能有當下的這樣一個選擇,或自己其實可以不用那麼委曲求全,不用一直催眠自己去相信,自己目前的狀況是不得不然但已經是最好的狀況。作者在本書故事的最後,讓曾經是弒母少女之同班同學、後來成為警察的登場人物,因為自己無法為眼前的凶手多做些什麼而感到自責,但或許要為另一個人提供救贖本來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特別是當人心很脆弱,現實又很不美好的時候。
作者輪流從兩個登場人物的視角出發,發展出並行的兩條敘事軸線,一條是由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小學女生,講述自己被獨自扶養自己的母親所虐待,以及在學校遭到霸凌等種種遭遇,另一條則是側寫,偵辦經營特種行業之中年女子被殺害案件的警察,如何查訪關係人,想要找出破案線索。作者以一種看似安定的敘事節奏開展本書故事情節,並誘導讀者去猜想,本書故事裡的單親媽媽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女兒,為自己的犯罪行為提供不在場證明。然而,輪流交錯進行的兩條敘事軸線,卻突然轉變成不是在講述發生在同一個時空內的一件事,而是在講述相隔17年發生,彼此間相互牽連且情況雷同的兩件事。在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小學女生口中,被警方懷疑涉嫌殺人的母親,並非偵辦殺人案件之警察所鎖定的嫌疑人,而警察所偵辦殺人案件的凶手,其實就是長大後的小學女生。
作者誤導讀者與製造敘事情節轉折的手法,對自己來說是很刻意與匠氣,作者只是在耍花招,把故事講述得很複雜而混亂,而不是真的書寫出,一個敘事情節轉折巧妙而有趣的故事。或許可以這麼說,如果作者有明示或暗示,兩條敘事軸線是分別在講述相隔17年發生的兩件事,則整個故事情節的展開或許就不會讓人讀來感覺意外。讀者不是因為沒有看到或沒有認真看待作者所鋪陳出的線索,所以無法猜想到作者所書寫出的情節轉折,而是作者並沒有給讀者線索,但是到了要收束敘事情節的時候,就突然像是要突襲讀者般地,一下子就把敘事情節翻轉過來,然後再用有點牽強的解釋,硬是把敘事邏輯上的漏洞補起來。本書故事的情節轉折,其實與敘事情節展開本身並沒有直接或實質的關係,是作者使用混淆視聽的敘事手法所製造出來,而不是因為故事裡的凶手偽造不在場證明的方法非常有創意,或者是因為登場人物所採取行動,雖然合情合理卻超出讀者所能預想的範圍。
如果不要只是在意作者為本書故事營造懸疑感與製造意外感的手法有些拙劣的話,或許可以將閱讀的焦點置放在作者所書寫出的人心與人性。在本書故事裡最後殺了自己母親的少女,因為相信自己是在保護自己的母親,所以逆來順受地接受母親對自己所做出的虐待行為,並在殺了人之後,相信那個出現在自己面前、帶著善人面具的惡人,是伸出援手拯救自己的恩人,其讓自己去賣春為其賺錢,是為自己找到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與價值。少女長大後認清自己是被人剝削,但是其在人格形成階段所遭受的傷害,讓其性格被扭曲,並對自己的女兒做出與自己母親同樣的虐待行為。現實生活的艱苦與處處藏著惡意,或許不應該成為,人要為自己的心變得醜惡脫罪時所用的藉口,但卻也不能不說,現實會影響人心,不是某個人都能堅強地對抗現實環境的艱難與險惡,為自己找到正確的生存之道。而因為有些人是脆弱的,是不夠堅定或果決的,所以其會被影響,會被人利用,會被現實扭曲自己的心,會因而製造出悲劇。
或許,被囚禁在某種限制裡的人,可能是必須與某人相依為命但與社會疏離地活著,也可能是懷抱著無法向他人吐露也求助無門的秘密,總是比較脆弱而容易被利用或被操控。所謂的洗腦,或許就是軟硬兼施地讓人相信,自己除了這樣想或這樣做,別無他法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寬慰,或找到可以讓自己安身立命的地方。人或許並不是總是能很理智地看清,自己其實可以不用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只能有當下的這樣一個選擇,或自己其實可以不用那麼委曲求全,不用一直催眠自己去相信,自己目前的狀況是不得不然但已經是最好的狀況。作者在本書故事的最後,讓曾經是弒母少女之同班同學、後來成為警察的登場人物,因為自己無法為眼前的凶手多做些什麼而感到自責,但或許要為另一個人提供救贖本來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特別是當人心很脆弱,現實又很不美好的時候。
2020年6月1日 星期一
高校事変 V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是系列作品的第五部。在讀完本書後才驚覺,自己竟然略過已購入的系列作品第四部而直接閱讀本書,雖然對於理解本書故事情節展開並無任何實質影響,但是當登場人物偶爾提及在第四部作品中出現的情節橋段時,還是會想或許應該依照作者所設定的敘事時間軸來閱讀系列作品比較好。然而,日前自己在購入系列作品第七部時,不禁懷疑自己為何會持續追蹤系列作品的出版,想問自己,在明明有其他小說可以閱讀、且閱讀進度也顯著落後於作者的出版進度時,購入系列作品的新作卻一直擺在未讀書堆中,讀了系列作品的先前作品卻又很想批判故事情節的幼稚與粗糙,從事這樣有點偏執而荒謬的行為到底有何意義。
讀了本書後,前述懷疑不僅沒有被消除,反而是加深了不少,甚至會想自己應該要做出決斷,停止自己對於系列作品的追蹤。不過,或許自己還是會對,作者會讓系列作品的敘事情節有怎樣的展開,又會如何將之收束,是否會讓系列作品的主角最後過上平靜安穩的生活等問題的答案感到好奇,所以可能還會再拖一陣子才會做出前述決斷吧!而本書之所以會讓自己懷疑是否應該持續追蹤系列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本書的表現顯示出,作者的創作企圖心已經超過其能力所能執行的限度。
為了讓系列作品主角持續其不得不為之的戰鬥與殺戮,作者必須在每一部作品中構思出陰謀事件來把主角捲入,並描繪出看似強大的敵人來置主角於險境,而後讓主角逆轉情勢,擊退敵人並阻止惡事發生。在本書中,感覺作者是開始要鋪陳出系列作品的最大黑幕與惡黨,包括歸化日本國籍的越南人,表面是成功且熱心公益的企業家,但其實是統御擁有龐大勢力與資源之新興犯罪集團的首腦,以及其曾經與主角上同一所高中的兒子,表面是形象陽光正面之羽毛球國手,但其實是跟主角一樣擁有極強戰鬥能力的惡徒。而本書故事情節所描述的陰謀事件是,與前述惡黨合作,日本公安警察的高層為了確保能爭取到充裕的政府預算,設計構陷主角想要繼承父親遺志,重新組成新興犯罪集團並發動恐怖攻擊,藉以確立公安警察體系持續存在來打擊犯罪的必要性。
然而,雖然作者嘗試要讓本書故事所描述的陰謀事件格局變大,事件背後的勢力變強,但是作者描述主角實際進行戰鬥的故事情節,在格局上卻與其所鋪陳出的陰謀事件有相當落差,讓人讀來感覺通篇故事情節展開虎頭蛇尾,例如原本以為公安警察高層是個強悍難纏的對手,但最後卻簡單被越南裔犯罪集團首腦殺掉並毀屍滅跡。畢竟要讓主角每次都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成功對抗各式各樣的犯罪集團並阻止其精心策畫的犯罪陰謀,同時要滿足讀者被逐漸養大的胃口,每次都要推陳出新,設計出更巨大的陰謀與更強大的敵人,作者要在創作系列作品新作時兼顧前述兩項需求,或許就是很艱難的任務,超出作者能力所及範圍。
不過,作者在本書中讓系列作品主角去對付,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以及曾經是自己父親手下的新興犯罪集團分子,雖然其對戰場景讀來感覺格局不是很大,主角殺的人好像與前作相比有點不夠多,但作者可以說是透過前述敘事情節來為本書故事帶入一些對人性的觀察與省思。新興犯罪集團或許不同於傳統黑道幫派,在後者的世界中有著江湖道義與人情義理,即使有時只是表面說說,敵不過人性的貪婪與卑劣,但是在前者的世界中,即使會有人高喊翻轉不公不義社會結構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骨子裡卻滿是貪圖利益與權力的私欲。主角的妹妹要的是財富,因為認定自己不可能從犯罪集團的世界中逃離,所以在父親的集團解散後,就轉而投靠其他勢力並且從中獲取利益。背負著父親是凶殘犯罪者之十字架的主角,在飽受他人異樣眼光與抗拒排斥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離群索居,過著貧困以及與社會疏離的生活,而如果其無法切割與犯罪集團的牽連,則或許做出像其妹妹一樣的選擇,就會有個比較輕鬆的人生。每次主角擊退了敵人,解救了與自己同樣陷入險境的其他人時,或許都會獲得一些真誠的友誼與信任,但是這些正向的支持力量是否足以成為溫暖和煦的陽光,照亮主角所身處的黑暗,就要看作者是要讓系列作品的敘事情節走向何方。因為這點讓自己好奇,所以自己還是會在不斷地自我懷疑中持續閱讀同系列的其他作品。
讀了本書後,前述懷疑不僅沒有被消除,反而是加深了不少,甚至會想自己應該要做出決斷,停止自己對於系列作品的追蹤。不過,或許自己還是會對,作者會讓系列作品的敘事情節有怎樣的展開,又會如何將之收束,是否會讓系列作品的主角最後過上平靜安穩的生活等問題的答案感到好奇,所以可能還會再拖一陣子才會做出前述決斷吧!而本書之所以會讓自己懷疑是否應該持續追蹤系列作品,最主要的原因是,本書的表現顯示出,作者的創作企圖心已經超過其能力所能執行的限度。
為了讓系列作品主角持續其不得不為之的戰鬥與殺戮,作者必須在每一部作品中構思出陰謀事件來把主角捲入,並描繪出看似強大的敵人來置主角於險境,而後讓主角逆轉情勢,擊退敵人並阻止惡事發生。在本書中,感覺作者是開始要鋪陳出系列作品的最大黑幕與惡黨,包括歸化日本國籍的越南人,表面是成功且熱心公益的企業家,但其實是統御擁有龐大勢力與資源之新興犯罪集團的首腦,以及其曾經與主角上同一所高中的兒子,表面是形象陽光正面之羽毛球國手,但其實是跟主角一樣擁有極強戰鬥能力的惡徒。而本書故事情節所描述的陰謀事件是,與前述惡黨合作,日本公安警察的高層為了確保能爭取到充裕的政府預算,設計構陷主角想要繼承父親遺志,重新組成新興犯罪集團並發動恐怖攻擊,藉以確立公安警察體系持續存在來打擊犯罪的必要性。
然而,雖然作者嘗試要讓本書故事所描述的陰謀事件格局變大,事件背後的勢力變強,但是作者描述主角實際進行戰鬥的故事情節,在格局上卻與其所鋪陳出的陰謀事件有相當落差,讓人讀來感覺通篇故事情節展開虎頭蛇尾,例如原本以為公安警察高層是個強悍難纏的對手,但最後卻簡單被越南裔犯罪集團首腦殺掉並毀屍滅跡。畢竟要讓主角每次都一夫當關、萬夫莫敵,成功對抗各式各樣的犯罪集團並阻止其精心策畫的犯罪陰謀,同時要滿足讀者被逐漸養大的胃口,每次都要推陳出新,設計出更巨大的陰謀與更強大的敵人,作者要在創作系列作品新作時兼顧前述兩項需求,或許就是很艱難的任務,超出作者能力所及範圍。
不過,作者在本書中讓系列作品主角去對付,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妹以及曾經是自己父親手下的新興犯罪集團分子,雖然其對戰場景讀來感覺格局不是很大,主角殺的人好像與前作相比有點不夠多,但作者可以說是透過前述敘事情節來為本書故事帶入一些對人性的觀察與省思。新興犯罪集團或許不同於傳統黑道幫派,在後者的世界中有著江湖道義與人情義理,即使有時只是表面說說,敵不過人性的貪婪與卑劣,但是在前者的世界中,即使會有人高喊翻轉不公不義社會結構等冠冕堂皇的理由,但骨子裡卻滿是貪圖利益與權力的私欲。主角的妹妹要的是財富,因為認定自己不可能從犯罪集團的世界中逃離,所以在父親的集團解散後,就轉而投靠其他勢力並且從中獲取利益。背負著父親是凶殘犯罪者之十字架的主角,在飽受他人異樣眼光與抗拒排斥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離群索居,過著貧困以及與社會疏離的生活,而如果其無法切割與犯罪集團的牽連,則或許做出像其妹妹一樣的選擇,就會有個比較輕鬆的人生。每次主角擊退了敵人,解救了與自己同樣陷入險境的其他人時,或許都會獲得一些真誠的友誼與信任,但是這些正向的支持力量是否足以成為溫暖和煦的陽光,照亮主角所身處的黑暗,就要看作者是要讓系列作品的敘事情節走向何方。因為這點讓自己好奇,所以自己還是會在不斷地自我懷疑中持續閱讀同系列的其他作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