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20年本屋大賞受賞作。「事実と真実はちがう」,這句話或許可以說是貫穿本書通篇故事的主題。人的心理與情感,人如何去應對自己所身處的獨特環境,會感覺是如魚得水還是格格不入,或許都至少有一部分是無法與其他人分享,無法獲得其他人的認同、體諒或理解。
在amazon.co.jp網站上,本書所獲得的讀者評價,目前的平均是在5顆星中的4.4顆星。而如果自己將其中給予1顆星之讀者評價的意見歸納一下,則或可說多半是批判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只是硬要把登場人物塑造成悲劇角色,沒有讓登場人物積極或努力去尋求其他人的協助或理解。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或是在企圖書寫出一種孤獨感,一種只能跟少數人取得共鳴與相互慰藉,但不太可能被多數人理解的孤獨感。然而,對於從來不曾想像過在這世界上可能會存在這種孤獨感的人來說,登場人物會讓自己如此孤獨、如此無法被他人所理解,都只是一種作繭自縛。作者所描述出、本書故事登場人物為何會如此孤獨的緣由,或許太不貼近社會通念所能認知到的現實,所以會讓部分讀者讀來有種荒謬感或膚淺感。但是夏蟲不可語冰,只是一味用自己的尺度去丈量別人的悲傷、無奈與苦難,或許都是一種阻礙自己更具同理心的優越感。
本書故事的女主角,小時候與作風自由到有點我行我素的親生父母同住,所以上學不是背著與其他小學生相似款式的書包,並且可以吃冰淇淋來當正餐。父親的死亡以及母親的另結新歡,讓女主角必須搬去與阿姨同住,但是生活態度與價值觀的南轅北轍,讓女主角在阿姨家中像是被重重枷鎖所束縛,且還要忍受表哥的侵犯。或許女主角從小就有活得特立獨行的欲望,其想要的自由是不用去從眾,不用去遵循社會通念所認定的規矩或常態。當然這樣的欲望不是說女主角會有犯罪的衝動,或是會毫無顧忌地傷害他人,其所想要的只是一個選擇,在不影響他人的狀況下被尊重或理解、而不是被質疑或批判的選擇。不論女主角最後對男主角所懷抱的感情應如何被定義,但是女主角從與男主角同居的生活中所獲得的就是,可以順著自己的心意過日子,而不用勉強將自己侷限在所謂社會常態的框架之中。
因此,女主角有沒有積極去爭取自己的自由,有沒有盡力去擺脫別人為自己所貼上的標籤,澄清別人對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所抱持的誤解,其實對當事人而言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質疑,因為就算女主角證明了,當自己還是小學生時,侵犯自己的人是表哥,而自己是自願去男主角家,兩人間沒有發生任何足以構成犯罪的事,女主角還是得不到自己所要的自由,亦既是那種不用順著他人期望或依照他人所定義正常狀態來生活的自由。如果女主角想要跟男主角一起生活,則不管在其他人眼中兩人的關係是多麼不正常,兩人是否至少可以得到他人的漠視與不干預呢?有時候問題並不在於別人的無法理解,因為當事人也不奢求可以被理解,而是在於別人想要消滅其所無法理解或認同之事物的熱情或信念,因為這樣熱情或信念就會導引出干預的行動。
男主角因為自己說不出口,也無法尋求專業醫療協助的生理缺陷,而只能將自己封閉起來,且無法對成年的異性產生被認為是正常的情感。男主角的家境還算優渥,母親完全依照專業書籍所記述內容來育兒,而這樣的成長環境,或許更讓男主角無法誠實而勇敢地去面對出現在自己身體上的問題。因為活在一個狀態很正常、事事都依循準則在進行的家庭中,男主角對於無法符合正常狀態的自己,便會有更強烈的自卑感與罪惡感。男主角或許很消極,很逆來順受,對於強加在自己身上的罪名不多做辯駁,對於沒有很友善對待自己的環境也不做任何對抗,但是就算是如此又如何?不強求被理解或被認可,只想要與他人保持互不干涉的距離,可以順著自己心意過生活,這樣的生活態度就一定要被質疑或導正嗎?
或許本書故事所書寫的人事物都太過獨特,所以會讓部分讀者讀來無法產生共鳴。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作者不正是希望讀者去認知到,在這世界上存在連當事人自己都無法明確定義,所以也不奢望他人能理解的孤獨感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