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10 Minutes 38 Seconds In This Strange World

目前是2019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本書故事在敘事架構上可以大致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是做為故事主角的女性性工作者,在伊斯坦堡街頭被不知名人士施以暴行並被棄置在垃圾箱中等待死亡,而主角在其死前的10分38秒裡,像是看到人生跑馬燈地,回想起其自兒時迄今的人生際遇,以及其如何結識五名好友的過程。後半則是主角死後成為「無親屬請領之屍體」而被送至公墓埋葬,其五名好友不捨其淒涼境遇,決定盜墓挖出其屍骨另行安葬,而這場有些荒謬的冒險,讓好友們重新檢視自己與主角的關係以及自己的人生。前半的敘事有著工整到甚至可以說有點匠氣的結構,雖然頗具創意巧思,但不免還是讓自己感覺有點太過花俏與刻意。然而,作者書寫前半故事情節的炫技是瑕不掩瑜,其筆下被錯置在自己無法調適之框架中而必須逃開、或被命運擺弄而必須掙扎的人物角色形象,有種不只是出自表面之異國情調、而是來自更內在之人性刻劃的深度與立體感。後半敘事回歸較為平順的線性結構,雖然故事情節仍有其起伏轉折,同時也發揮將全書故事做一收束之功能,但是相較於前半敘事,對自己來說是有點流於平庸,引起共鳴或啟發省思的力道略有不足。
主角並非出身貧寒或來自社會底層,最後卻落腳在伊斯坦堡的煙花巷裡,靠著出賣肉體來營生。由妾所生卻從小被當成元配的女兒來扶養,主角是一心求子之父親的唯一後嗣,雖然曾有弟弟,但弟弟卻因為罹患唐氏症而無法活到成年。受到叔父的持續性侵後來變成家族醜聞,而主角原本擔心父親不會相信所以選擇隱忍不說,但後來卻發現父親其實相信主角所言屬實,只是為了家族的顏面而做出犧牲主角的決定,或者說父親認為其決定是讓主角可以獲得幸福的唯一可能。主角的離家是自我放逐也是被家族所放逐,而在伊斯坦堡這樣的大城市裡討生活,對主角來說只能選擇活在城市的陰暗邊陲處,與其他從不同悲慘際遇或命運桎梏中逃離的社會邊緣人,相互取暖、相互扶持與相互保護。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是在書寫虛構人物的個人史,卻也是在書寫,不曾被社會發展所顧及的邊緣族群,其因應社會發展並找出個體生存空間之掙扎或對抗的心路歷程。
在本書故事的背景裡存在著土耳其的近代史。主角的丈夫死在對左派人士所進行的屠殺之中,而雖然是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但是主角選擇接受丈夫殷勤追求,或可說是為愛下了相當的決心。主角因為自己的人生歷練,或許從未全心全意地相信自己丈夫所勾勒出的美好未來願景,但是在曾經幸福的兩人世界中,主角選擇不用自己的現實去質疑丈夫的理想,而是選擇耽溺在丈夫理想的虛幻裡。主角的變性好友曾經想質問主角的丈夫,其是否因為看輕主角的好友們而不想將這些人介紹給自己的社會運動夥伴們認識,但最後好友卻放棄質問,因為其體悟到,或許沒有什麼事情是真的值得去質疑或憂慮的,如果所有事情都持續在變化或消失,那麼人除了活在當下外沒有其他可以確立意義的方法。面對個體力量無法左右的歷史洪流或群體命運,人可以選擇堅持信念,可以選擇守在自己的世界裡,亦可以選擇隨遇而安。只是個體力量所無法左右的,或許正是會嚴重左右個體命運的力量,而當個體對上群體是如同螳臂當車般地力量不對稱時,個體的消極、逃避、甚或是困獸之鬥,不也是各式各樣的現實樣貌?即使有時直視這樣的現實樣貌會讓人感覺有些酸楚。
雖然只是兩頁多的篇幅,作者為一些無人請領之屍體書寫出為何其最後會被埋葬在公墓的緣由。主角的親戚們早已因為前述家族醜聞而斷絕與主角的關係,所以其在接獲主角死訊通知後拒絕領回主角的屍體,並讓主角的屍體被下葬在埋葬無人請領屍體的公墓中。所謂的血緣關係是否真的總是讓人產生出情感羈絆,或許並非是一個可以簡單給出肯定答案的問題。人是否應該要期待或追求,自己死後會有人為自己舉辦葬禮,料理後事,而不是只是處理掉自己的屍體?前者是生前情感關係的延續,後者則是社會運作體制的新陳代謝功能發揮。或許不論何時何地,在人類社會的群體生活裡總有無法與群體其他人建立關係的人,而不論原因是什麼,總會有人是孑然一身,或許也是無可反駁的現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