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腕貫探偵シリーズ」,亦可稱之為「公務員探偵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4篇作品。雖說是系列作品,但系列作品主角竟然只有在本書最後一篇故事中登場。即使要說本書是系列作品番外篇,是以系列作品其他固定登場人物為主角的衍生作品,卻也好像也不是那麼適當,因為在系列作品中會固定登場的熟面孔人物,即家世很好的千金女大學生,也只有在本書第一篇與最後一篇故事中是對敘事情節發展比較有意義的登場人物,在第二篇故事中充其量只是有被登場人物時不時說到或想到的重要舞臺背景擺設,在第三篇故事中就甚至只是一個出借別墅給他人使用,連一句臺詞都沒有的臨時演員。或者可以說,作者是在挑戰利用系列作品的設定去變化出不同的創作可能性吧!也或許作者其實沒有這麼執著於系列作品的設定,而是更進一步地在挑戰,想要寫出敘事風格獨特的短篇推理小說吧!而從這個角度切入來檢視本書各篇故事,或許可以說作者是有完成其自我設定的挑戰,因為本書各篇故事會讓人讀來有種敘事更為自由奔放與難以預想、而不同於一般短篇推理小說的感覺。
具體來說,本書各篇故事讀來會讓人感覺到的自由奔放感,或許是來自於作者並沒有讓敘事情節的展開方式,侷限在鋪陳出謎團事件後揭開背後真相的線性敘事結構上,而是聚焦於陳述出比較不尋常的人際關係,並以前述不尋常性為基礎去製造出謎團,然後或許讓有在該篇故事中登場的系列作品固定登場人物,完成解開謎團的偵探工作,又或許就讓該篇故事的敘事情節繼續開展下去,然後只是適度地拋出一些線索給讀者,讓讀者自行去拼湊出真相。本書的第一篇與最後一篇故事,因為有系列作品的熟面孔人物或主角登場,所以敘事結構還比較像是一般的短篇推理小說,可以被概略區分出謎團事件鋪陳與謎團事件解決兩個部分,但是第二篇與第三篇故事,就是作者想跳脫系列作品慣常使用的敘事架構,而嘗試將故事寫成不同的敘事風格,不那麼著重在設計謎團與闡述推理,而是著眼於寫出帶有懸疑甚至驚悚氣味的故事情節。
然而,前述故事敘事情節不同於一般短篇推理小說的敘事風格變化,不必然會讓故事變得更有趣。舉例來說,本書第二篇故事〈逢魔が刻〉就是一篇敘事情節展開會讓自己讀來感覺困惑的故事。當該篇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也是真正的主角,開始敘述自己父母從結婚到離異、不太尋常的關係變化過程時,自己並不是很能看出作者想為該篇故事敘事情節所安排的走向。而後作者開始鋪陳出謎團事件並拋出線索,但是作者卻無意將所有尚未被清楚說明的故事橋段都闡釋清楚,而只是用一段主角的自白來收束主要的謎團事件,並留下說好聽一點是讀者想像空間,說難聽一點就是沒有被好好整理收束的敘事軸線。這樣的敘事結構對自己來說,是有些鬆散與雜亂的。
第三篇故事〈マインド・ファック・キラー〉則與其說是短篇推理小說,不如說是短篇驚悚小說。作者透過兩條不同敘事軸線交錯進行的架構,製造出懸疑感,讓讀者持續去猜想,兩條軸線會如何交集成故事結局。作者使用了讓讀者因為自己既定的刻板印象而被敘事所誤導的手法,為兩條敘事軸線設下了其實是存在於認知心理層次上的距離感,也就是使用障眼法來讓讀者看不到,分別在兩條敘事軸線中登場的兩個特定人物其實是同一人物。不過當障眼法被點破後,或許讀者會有不過就是如此的感覺,而作者在情節展開中努力製造出、讓讀者感覺到帶著謎樣與驚悚氣味的敘事橋段,則會被拿來對照比較,進而感覺整篇故事有點頭重腳輕,雷聲大雨點小。
〈ユリエのお見合い顛末記〉以及〈ユリエの本格ミステリ講座〉則是比較像是過往的系列作品或一般的短篇推理小說,在敘事情節的進展上是可以被區分出鋪陳謎團與解開謎團的兩個階段。然而,這兩篇故事雖然在本書中被編排成第一篇與最後一篇,而且作者加油添醋地在敘事情節中加入很多裝飾性的敘事橋段,但是其主要敘事軸線的相似,是到了可以將之稱為姊妹作的程度。同性戀人的假結婚,讓看似不太尋常的婚姻關係有了解釋,而原本為何會如此發生的理由不太能被想像或理解的事件,也可以有個還算合情合理的說明。但是這樣的構思,第一次讀可能還會感覺有創意,第二次讀就會感覺有點老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