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今年有每個月都出版一本書的計畫,而自己先前閱讀作者在2月出版的前作,結果是讓自己對於作者在量產的情況下仍能保持應有表現水準這件事,並不抱太樂觀的期待。不過在讀完本書後,雖然還是無法不去在意或甚至批判,作者在書寫本書故事時,因為太過隨意而造成、且未好好修補的瑕疵,但是也不得不說,本書做為一本通俗娛樂小說是表現及格的,因為其讓人讀來可以很容易投入情感,並且在讀完時有種負面情緒獲得排解的效果。
先說本書很明顯的瑕疵。本書故事情節其實有些不合理或不符現實之處,而對自己來說,這些不合理或不符現實,都是作者為了製造出自己想要的戲劇張力,而有點勉強地將故事情節的展開導向特定方向,進而讓故事情節與社會現實脫節。舉例來說,在本書故事中,雙親被殺害的14歲少女,竟然在案發後仍獨自住在原本的家中,沒有親戚來照顧,也沒有被安置到適當的機構。作者為了要讓被害人家屬,也就是前述14歲少女,可以與加害人家屬,也就是被控殺害少女雙親後自殺之大學生的父親,有所互動進而產生情感上的交流,所以就安排了這樣一個在現實中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橋段,硬是要讓少女一個人生活,被同學霸凌,還差點被殺害其雙親的真正凶手縱火燒死。
此外,少女的父親是高階公務人員,母親是大學教授,所以兩人被殺害的案件,對警方而言是一件需要盡快破案的案件。然而即便如此,警方在還有諸多疑點的情況下,就讓一名同樣陳屍在現場的大學生擔起殺害兩人後自殺的罪名,如果認真探究起來,就不免會覺得這樣的辦案過程也太過草率。然而,如果大學生不是因為迷戀太深而殺害女教授及其丈夫,則其父親,也就是本書故事的主角,就不會因為在一夜之間變成加害人家屬,而後在生活上遭遇到這麼多困境。因此,作者為了讓本書故事情節可以發展出來,便必須讓大學生被人嫁禍,擔起罪名,而警方也很草率地就被真正的凶手蒙蔽,然後成為將主角生活弄成一團亂的其中一股推力。雖然作者有安排兩名警察,因為對案情疑點重重無法釋懷,所以仍持續調查,並進而抓到真正的凶手,但是太過輕易就發生的冤案,就算被告因為死亡而獲不起訴處分,還是會讓人讀來,不論在理智上或在情感上,都不太能夠認同或接受。
或許因為作者不追求慢工出細活,所以其所書寫出的故事情節,會有時候讓人讀來感覺開展得過於神速,或者感覺轉折得有點突然。本書故事僅用了數頁篇幅,就說明了誰是真正凶手,以及其犯案動機與所用手法。而雖然真正凶手並非先前完全沒有在故事情節中登場的人物,而且其在登場時也有拋出一些會呼應到之後被揭露真相的線索,但是當敘事情節的進展並沒有給出太多空間,讓登場人物可以就真相進行推敲或探究時,最後的真相大白即使是伸張了正義,就還是會讓人讀來感覺像是作者在便宜行事,沒有好好醞釀或鋪陳,就很敷衍了事地丟出個真相,想把故事情節草草收尾。甚至可以這麼說,如果真相可以這麼容易就被揭露,那麼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不論是被害人家屬還是加害人家屬,其所遭遇的困難與所受的委屈,會不會有點荒謬而虛妄?彷彿登場人物們都一直被矇蔽,一直都不懂懷疑,但是卻又很湊巧地突然長了智慧,所以一下子就知道了真相。作者太過輕忽敘事節奏拿捏的重要性,只是敘說自己想說的故事,卻沒有用心設計故事情節的展開過程,這樣就會讓整個故事有了無法不去在意的瑕疵。
不過,作者想說的故事本身是有趣的。主角是八卦雜誌的副總編輯,是用暴露別人不想被人知道之隱私來換取經濟利益的人,但是當自己成為新聞人物,被社會大眾所批判與指責時,其或許更沒有立場去要求自己的隱私權應該受到保障,社會大眾應該尊重其基本人權。總是用工作忙碌來做為自己沒有陪伴兒子成長的理由,但是當兒子發生事情時,才發現自己跟兒子是陌生到,連該不該相信兒子是清白的都無法判斷。當主角因為為出版社帶來困擾,所以從原本任職的八卦雜誌,被左遷到刊登極端言論的小眾雜誌時,其如何適應職場上的變化與不友善,作者的描寫讀來是還算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