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說家阿津川辰海的短篇小說集,收錄其在《ジャーロ》上、從2017年到2019年所發表的4篇作品。根據作者在〈あとがき〉中所述,其創作本書各篇故事所遵循的原則有三個:一是不以發展成系列作品為目標,嘗試不同創作形式;二是即使嘗試不同創作形式,核心精神仍是本格推理;三是在單篇故事的篇幅內將故事情節完結,並讓故事背景與人物設定發揮出最大魅力。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挑戰不同帶有奇想色彩、不受現實框架所限制的故事背景與人物設定,並且嘗試用前述設定去翻出不同層次的想像,再用這些想像去製造出故事情節的多重轉折,這樣的表現顯示出,作者在創作本書各篇故事時,是有實踐了前述原則。作者是1994年出生、年紀尚未滿30歲的新銳作家,其用豐富的想像力去探索各種虛構的可能,並設計出具備封閉性格、不涉及現實生活的世界觀,讓故事情節的展開與轉折在前述世界觀中言之成理,藉以彌補其在生活經驗之廣度或社會觀察之深度上的可能不足,或許也是無可厚非、甚至是不得不如此的策略。
而書名同名作或許就可以說是實踐前述原則到極致的一篇故事。在本篇故事中,作者虛構出會導致人類身體完全變成透明、且當下無藥可醫的一種疾病,罹患前述疾病的人只能用藥物抑制症狀發作,並透過化妝為自己畫上膚色與面容。罹患前述疾病的女子,一方面活用自己可以完全透明的特質,另一方面也克服完全透明所會帶來的不便,潛入不對外開放的實驗室,殺害宣稱已成功研發出藥物的研究者,並銷毀所有研究資料。然而女子的丈夫委託宣稱跟蹤絕對不會被發現的偵探,調查女子的可疑行徑,並在女子殺人後尚未來得及離開案發現場時,便到達現場並識破女子如何在密室中隱匿自己形跡的手法。
書名同名作所鋪陳出的謎團除了透明人如何隱身在密室中的手法外,還有為何女子要殺害研發出可以治癒疾病之藥物的研究者。女子的殺人動機是為了讓自己可以繼續冒充他人,而透明人之所以可以冒充他人不被發現,是因為透明人的真實容貌完全無法用肉眼辨別,所以透明人可以完全靠化妝來改變自己的容貌,甚至偽裝成另一個人。前述構思雖然很超現實,卻在本篇故事的世界觀中可以言之成理,而作者能運用透明人的設定製造出多重的敘事情節轉折,也顯現其想像力的豐富與細緻。
〈六人の熱狂する日本人〉則是自己讀來覺得帶有諷諭風格的一篇故事。本篇故事一開始描繪出相當荒謬的場景:審理女偶像團體粉絲被殺害案件的六名陪審團成員,竟然幾乎都是該團體的粉絲,或者至少是對該團體抱持相當正面觀感的人。陪審團成員對粉絲追星有相當豐富的經驗與知識,雖然可以讓其看到案情中一般人不會看到的細節或盲點,但是也會讓其發展出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影響其對案情的判斷。雖然本篇故事的敘事情節是作者發揮想像力的產物,並不能說是相當貼近社會現實,但是其所描述、一群活在同溫層中的人會產生偏頗的集體意識,這樣的現象或許是常常發生在日常生活當中。本篇故事的結局或許相當極端,但是讀完本篇故事卻也會讓人想起,在現實生活中是有不少例子值得去進一步省思,一個社會或群體所做出的集體選擇,是否總是理性且在不同價值觀中取得平衡,還是有時候會太過傾向特定立場,讓過於簡化的好惡過度影響到最終的判斷。
另外兩篇故事,〈盗聴された殺人〉以及〈第13号船室からの脱出〉,在自己主觀評斷中則有一個共通的問題,亦既是作者都太過炫技地可以使用較為繁複的敘事結構,但其實繁複的敘事結構並不會總是能讓故事情節變得更加曲折或懸疑。在後者中,作者設計出兩重謎團事件交疊的敘事情節,一個是在船上舉辦的推理解謎競賽,另一個則是自導自演的綁架行動。然而,在一篇故事中鋪陳出複數的謎團,並非總可以讓讀者不去注意到個別謎團的淺薄,尤其是當這篇故事在構築敘事結構上,還很花俏地使用敘事視角轉換與兩條敘事軸線相互穿插的技法。或許應該這麼說,太多虛晃一招並不能真正擊中要害,一篇故事也不是敘事情節有很多個轉折就一定會讓人讀來感覺有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