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1日 星期日

龍の耳を君に デフ・ヴォイス

日本小說家丸山正樹的作品,是以手語翻譯員為主角之系列作品的第二部。自己沒有讀過系列作品的第一部,而這樣雖然沒有影響到自己對於本書故事情節展開的理解,但是因為在本書中還是會有一些段落是在書寫主角對自己過去經歷與人際關係的感懷,而這些段落作者往往寫得含蓄與點到為止,所以如果有讀過第一部,或許可以更能體察作者所要描繪之主角的心境或心情。

本書故事分成3話,分別敘述主角所介入的三起事件,但對自己來說,會比較傾向將本書界定成一本分成不同章節的長篇小說,而比較不會想要把本書當成是集結三篇故事的短篇或中篇小說集,原因是本書故事雖然描述三起事件,但是其敘事有時序性與連貫性,將之當成一個有起承轉合的故事來閱讀,或許比將之當成三篇故事來閱讀,可以得到更多的樂趣或啟發。舉例來說,主角與其職業為警察的女友目前無法步入婚姻關係,只能跟女友及女友的女兒住在一起,而這樣的「家庭」關係,隨著本書故事的情節展開,接連面對不同狀況與問題,進而有所轉變與成長。因此,如果從主角生活如何因為涉入到不同事件而有所變化的角度來看,本書故事就是在描述一個有著與他人不太一樣之經歷、從事有點與眾不同之職業的角色人物,如何在不算友善的社會現實中,為自己的生活努力,並試圖實踐自己的理念。

主角擁有正常聽力,但生長在一個家人均是聽障者的家庭中。在本書故事中有這麼一段描述:在主角小時候,屋外下著大雨,聽不見雨聲的家人們開心地用著手語閒聊,而主角則是自己一個人聽著雨聲。僅有兩行的描述要寫出主角感覺孤單的心境,而對自己來說,這段描述也點出了主角跨界身分的自我定位困境。主角想要用自己從小習得的手語來為具備正常聽力者以及聽障者搭起溝通的橋樑,但是能夠理解或知悉聽障者所面臨各種問題、誤解、歧視與刁難,卻也讓主角時而必須去對抗或導正具備正常聽力者的傲慢或無知,同時面對來自具備正常聽力者以及聽障者雙方面的壓力。就像在第2話〈風の記憶〉中,主角面對身為聽障者、卻專門以聽障者為目標的詐欺犯,說對方是曾經站在風中聽過風聲但現在卻再也聽不到的人,就像自己一樣,是個一直獨自站在具備正常聽力者的世界與聽障者的世界中間的人,而這樣的孤獨或許會讓人迷失,變得憤世嫉俗而尖銳。能夠理解兩個使用著不同語言的世界並在其間進行翻譯的人,其應該站在哪一邊的世界,又該如何解決兩個世界碰撞後所產生的問題甚至衝突呢?主角持續在所身處現實中摸索著自己的定位,不斷地在為前述問題尋求可能的解答。

本書故事雖然描述了三起事件,而各起事件也都有謎團需要主角去找出答案,但是自己卻不會想要把本書界定為一部推理小說,依據評價推理小說的標準或原則來論斷本書表現的好壞。在第1話〈弁護側の証人〉中,主角在法庭上為聽障被告進行通譯,而這名被告被控侵入他人住宅恐嚇取財,但是被告是否能夠在案發當時用言語對被害人進行恐嚇,成為認定被告是否有罪的關鍵爭點。被告最後在法庭被迫必須發出聲音來證明,自己無法用一般人能夠理解的語句來恐嚇被害人,而被告也清楚表明,自己被迫學習用唇齒發出聲音來表意是讓其感覺被羞辱,因為口語並不是他的語言。作者透過書寫前述事件來指摘,逼迫聽障者學習如何「正常」說話並不是消弭具備正常聽力者與聽障者間隔閡的好方法,讓聽障者用自己擅長與習慣的方式與其他人溝通,或許才是一種尊重與公平對待。作者並沒有要設計出讓人感覺意外或料想不到的故事情節轉折,而是想要透過虛構的敘事,來讓讀者可以對聽障者的世界有多一點的認知與理解。

第3話書名同名作可能是在本書中最近似推理小說的一篇故事,因為在其中有人被殺害,有因為守住秘密而被懷疑是凶手的登場人物,以及企圖要讓讀者猜想不到的殺人動機與凶手真實身分。然而,如果用評價推理小說的標準來論斷該篇故事,可能會因為其所鋪陳謎團其實並不懸疑,而認為其表現並不夠水準。不過,如果比較聚焦於閱讀作者想要探討的親子關係課題,則該篇故事會讀來更有趣,也更有深度與廣度。

1 則留言:

Lin 提到...

版主你好:

路過此地。

我想詢問一下丸山正樹這本書是有出中譯本嗎?還是直接看日文書的?

因為我是聾人/聽障者,對丸山正樹撰寫的聾人題材的小說很有興趣。
而台灣目前沒有寫過聾人、手譯員角色再結合日式推理去編寫故事。

對丸山正樹出的小說很好奇,同時也能看看他怎麼樣去講聾人的一切。

在此先謝謝版主的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