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5篇作品,但亦有始於〈プロローグ〉並終於〈エピローグ〉的一條敘事軸線貫穿全書。前述敘事架構很像當前流行的「一話完結」日劇,一開始先點出主角藏有某個秘密或與某個謎團事件有所牽連,然後再在最後一個故事中揭開前述秘密或解決前述謎團事件。本書各篇故事描述一名初出茅廬的精神科醫生,毛遂自薦要擔任具有豐富精神鑑定經驗之資深精神科醫生的助手,而後兩人合作針對一件又一件犯罪案件的犯罪嫌疑人進行精神鑑定,藉以釐清犯罪嫌疑人是否真的在行為當下心神喪失,還是因為另有隱情而意圖偽造行為當時的精神狀態。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會懷疑作者是否真的有如此豐富的想像力,可以運用精神鑑定這個敘事元素創作出不同的故事情節,而讀完後感覺作者的確在本書中創作出具多樣性的故事情節,但卻也好奇作者是否有可能將同樣設定發展成系列作品。
〈時の浸蝕〉可以說是在本書中較不典型的一篇故事。被告就其傷害女友致死之案件的一審判決結果提起上訴,開庭時被告的辯護人對主角之一的資深精神科醫生所做的精神鑑定結果提出質疑,除提供過往一度被鑑定為具備行為能力之被告,在刑期屆滿後竟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的案例外,還讓被害人的父親做出對被告有利的陳述。另一名主角,即資淺的女醫生,著手調查為何曾被鑑定為具備行為能力的人後來卻會被診斷患有思覺失調症,而後成功揭開背後隱情,原來藥物濫用行為才是症狀發生的真正原因。被害人父親為何會更改其證詞,對主角來說是更難解釋的問題,但是最後資深醫生仍然看穿了,被害人父親並非為了利益,而是因為自己的時日已不多,所以如果被告被判刑將無法等到其出獄,對其進行私刑報復,但如果被告被認定為心神喪失,則在其接受完治療後,被害人父親將還有機會可以親手對其施予制裁。只有私刑才能為被害人家屬帶來寬慰,甚至會讓家屬的想法偏激到,要讓加害人不會受到法律制裁,這樣才能為自己製造出親手制裁的機會,如此執著或許不是當事人就無法感同身受。
在〈闇を覗く〉中,隨機殺人案件的凶手偽裝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症,其實是要報復自己的父親,要讓自己的家族顏面無光,但是凶手自以為是完美的演出,卻因為太過符合典型的思覺失調症而被資深醫生所看破。因為自己沒有勇氣去對抗自己真正的敵人,所以對其他無辜的人施加殘酷的暴力,並希望能藉此達到向真正敵人報復的目的,這樣的行為不僅是懦弱,更是卑劣。在〈傷の証言〉中,為了讓自己繭居在家的弟弟能接受精神科治療,姊姊不惜刺傷自己並偽裝成是被弟弟傷害的樣子,希望能讓弟弟在不受父母妨害的情況下接受精神鑑定。雖然都只是在故事情節的背景中隱晦地存在,但是在前述兩篇故事中有一個共通的敘事元素,也就是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疾病的偏見,覺得有家族成員罹患精神疾病是件不光彩的事。不論是想透過謊稱自己患有思覺失調症來讓家族蒙羞,或者是要逼迫不願面對並解決問題的父母放手讓弟弟就醫,前述兩篇故事即使有點迂迴,還是會讓人去思考,要去除對精神疾病的汙名化,或許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在本書中篇幅最長、同時也是揭開主角所懷抱祕密的〈闇の貌〉,則是故事情節較為曲折離奇,或許會給人一種過於脫離現實的感覺。不過既然是通俗娛樂小說,好像就也不用太拘泥於要貼近現實,而是可以接受作者將其想像力發揮到極致。因自幼被父親性侵而患有解離性身份障礙的女子,體內存在其父親的副人格,並曾在過去因為身體被前述副人格所支配而殺害了主角之一、也就是資淺女醫生在學生時期的好朋友。當時女子在接受精神鑑定後被認定患有解離性身份障礙而免除刑責,並在接受治療後讓體內父親的副人格消失。然而,時間來到故事進展的當下,同樣的悲劇又再度重演,女子體內的副人格再度出現,殺害了造訪女子居所的同事。只是這次的案件竟然是由女子的主人格所主導,因為其想要再一次體會殺害自己父親、為自己悲慘過去進行報復的快感。前述故事情節轉折算是出人意料,讀來也還算有趣,所以就算有點荒誕無稽,好像也還可以接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