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第34回鮎川哲也賞的受賞作,在2025年本屋大賞的10本ノミネート作中名列第四。作者山口未桜為一邊育兒、一邊在醫院工作的專業醫師,在本書獲獎出版後,成功出道成為小說家,開啟斜槓人生。根據本書書後預告,作者第二部作品將在今年內出版,是本書系列作品,而在本書故事中登場,擔任偵探角色之智力過人但也過度理智的醫師,將再次破解謎團。
有醫學專業背景的人跨界創作推理小說,透過融入醫學專業知識或描繪醫療現場的手法,為人類可以發想得到的創意幾乎都快要被利用殆盡的類型寫作,注入讓其敘事不會僵化甚至可以回春的活水泉源,這在日本文壇或許已不是太新鮮或特別的事。要說是隔行如隔山,或說是樣樣通、樣樣鬆,跨界寫作雖然可以是賣點,但似乎也要接受來自不同領域、可能是用不同甚至是彼此衝突的標準、但大多會是更嚴格的檢視。
創作用來參加讓人登龍門成為推理小說家之競賽的作品,可能因為投稿者創作經驗尚淺但力求表現,太想要讓評審眼睛為之一亮,所以或許會賣弄譁眾取寵但尚未成熟的點子,又或許會模仿並拼接從成功作品所汲取之元素或橋段。這樣為求脫穎而出所採取略顯偏激的策略,可能會導致所創作出的作品,讓人讀來感覺有點顧此失彼、不夠均衡,或者是虛張聲勢、甚至是虛有其表。
不過,本書或許有讓人感覺不到是作者第一部作品的獨到之處,少了一點青澀稚嫩、矯揉做作,卻能讓創意保有不陷入窠臼或不帶有匠氣的新鮮感。本書畢竟是專業醫師的第一部小說,所以讀來還是會讓人感覺在文字運用上有些技巧不夠純熟,在鋪陳敘事上有點太過平鋪直敘而缺乏張力或效果。一開始在閱讀本書故事時,或會覺得作者好像只是打著醫師名號,拋出人工生殖相關題材,然後再與同卵雙胞胎身世之謎以及相當初階之密室殺人詭計拼貼起來,想要湊出看似花樣百出、但實則似曾相識的敘事情節。然而,在感覺敘事可能要開始故弄玄虛來拖泥帶水時,作者一記回馬槍,讓其所鋪陳的謎團事件像是細胞分裂般地發育成完全不同、複雜許多的形體,甚至還為其敘事增添了些許對於人性與人情的觀照,讓原本以為作者只是想要靠在推理小說中塞進醫學知識來一決勝負的自己,為自己的偏見與膚淺感到羞愧。
作者所設計的密室殺人詭計,一開始讀來會感覺是對經典作品的拙劣臨摹,謎團構造單薄,可變形或擴充的空間有限。自己誤以為作者是想多著墨在描寫其較熟悉或擅長、與醫學知識有關的謎團事件,所以還一度想說,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包容其所構思出的密室殺人詭計在設計上的粗淺。然而,作者用最基本的敘事翻轉手法,亦即是在合情合理且不突兀的情況下,讓原本看似不動如山的前提被瞬間推翻,便讓其所鋪陳的密室殺人詭計,在層次與格局上昇華。當所有嫌疑人,都不可能實行所有可能的手法,這時謎團背後唯一可能的真相便是,死者是自殺並故布疑陣來製造出密室。作者一開始寫出許多證據來強化死者不可能會想要自殺之印象,但正因為如此,所以當死者被描述是「臨時起意」想要自殺時,這個動念與轉念便是作者可以用來扣合其他謎團背後真相的關鍵,也讓敘事翻轉變得更為厚實而繁複。
急診科醫師看到眼前斷氣的病患有著與其一模一樣的外貌,在其從未聽說其是雙胞胎、甚至不知道有兄弟姊妹存在的情況下,其請託曾是其中學同學,現任職於同一家醫院但不同科的醫師同事,為其找出前述謎團的背後真相。當作者點出體外受精之受精卵分裂成兩個胚胎並被植入不同女性之子宮的可能性時,感覺謎團背後真相已經呼之欲出,但這是作者所使用的障眼法奏效,誤導讀者只見樹但不見林。當初體外受精的受精卵在體外分裂為二,並不等於受精卵就只有這一顆而已。用同一對男女所捐贈精子與卵子在體外受精所製成的數顆受精卵,在不同家庭中長大成為彼此不相識的兄弟姊妹,甚至結成連理,如此便造成之後一連串的悲劇。
急診科醫師在其生前從未見過的雙胞胎哥哥,因為人對於血緣的執念以及人類醫學有其侷限,所以成為被虐待的對象,並變成一個性格乖張、有暴力傾向的惡人。作者是醫師,不等於其只能書寫與醫療有關的題材;作者所書寫出,有相同基因卻有截然不同人生際遇的敘事情節,或許體現出,其不是想成為有醫學專業知識的小說家,而是想成為能透過寫小說來體察人心的醫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