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水鏡推理VII ソヴリン・メディス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作品。在本書故事中,作者把發生在現實中、與本系列作品有關的事件,轉化成敘事橋段來讓讀者會心一笑。任職於文部科学省的主角,負責的出版社從講談社異動為KADOKAWA,而在現實中,本系列作品的舊作原本為講談社文庫,但本書改為角川文庫,且舊作將以「完全改訂版」的形式陸續在角川文庫出版。自己可能沒有太大興趣去比較完全改訂版到底更動了多大篇幅,而雖然有點好奇這樣轉換出版社背後是有什麼原因,但比探知來龍去脈,自己可能更關心,作者為何睽違七年才又創作系列作品新作,而這次的表現是否符合期待等問題。

雖然疫情過去,COVID-19防疫降階,但是其感染力與殺傷力仍不能等閒視之,因為變異株一再出現,感染人數時不時增加,新冠併發重症也仍會發生。本書故事便是在這樣的背景環境中開展其敘事。

知名記者、主播、運動員等在確診感染新冠病毒後併發重症,卻因為注射尚在試驗階段、尚未許可上市的新冠治療藥物,而快速痊癒,症狀消失,體內病毒也測不到。這樣的特效藥因為名人現身說法親身經驗而聲名大噪,其研究開發的團隊隸屬於一間重視倫理與傳統、堅持不與藥廠合作、不接受公部門補助或私部門投資的醫院,卻因為其自行研發之藥物一夕之間廣為人知,引來主管機關想要參與開發以獲取政績。主角因為所屬的文部科学省也想參一腳,所以被派去醫院,負責接收前述藥物開發過程的各類相關資料以及藥物樣本,藉以讓長官判斷,國家是否該支持該藥物的研發。

堅守傳統而時不時讓人感覺像是跟不上時代的醫院,在主角及其同事來點收資料時,發生了所提供資料在眾人眼前被竊的意外,犯人還留下告知身分的字條,其為負責以臨床試驗名義將藥物提供給名人們使用的醫生。這位醫生提供給院方的學經歷都被主角證實是偽造的,且當時在醫院裡的行蹤成謎,院方過於老舊的監視系統更無法協助掌握。部分藥物開發的資料不久後就在醫院同仁的寄物櫃中發現,卻不知當時進出該處所的12名同仁中,誰跟此事有關。主角及其同事開始調查這位像是虛構人物般的醫生到底是何身分,以及藥物開發相關資料失而復得的相關謎團,最後竟發現藥物其實根本不具備其所被認為、可以迅速治癒新冠併發重症的功效,但這場騙局到底是誰所為,如何能被執行,卻成了令人費解的難題。

作者把醫院描繪得特質鮮明,在其中工作的人像是新興宗教的信徒般地,時刻說著醫院與工作的好話,相信著醫院重倫理與傳統的理念。然而可能是封閉的環境讓人拒絕或否定外界不同的聲音,也可能是團體意識讓個人的道德感與價值觀變得扭曲或偏激,整個醫院裡的所有人其實是聯手演一齣戲,找了一個劇場演員來扮演醫生,推廣其實是治療流感而非新冠併發重症的藥物,並掩蓋其實醫院經營不善、設備老舊、人力不足等種種問題。當主角等人一直因為在醫療院所的組織運作上,對於檢體檢驗、診斷、用藥等都是層層把關且有多人參與,所以如何能造假感到不解時,卻忽略了整個組織所有人都是共犯的可能性,而這也是本書故事在敘事上的最主要轉折。

只是,當自己翻開篇幅偏單薄的本書,發現好像字體有點偏大時,內心就有一種不好的預感。在讀完本書後,就如同自己所預想的,本書敘事在結構上散漫雜亂,內容坑坑洞洞,許多枝節沒有被整理,脈絡沒有被連貫,細節沒有被說明。作者或許也知道,其這次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其實很薄弱而膚淺,所以加了一些與敘事主軸稱不上太有關係的橋段,來為敘事增加厚度與深度:厚生労働省的女性菁英公務員,在面對主角時的言行舉止與內心情緒起伏;主角父母因疫情而爭吵,卻因為母親確診而迎來轉機;主角同事對於主角的遲鈍束手無策,所以一直無法說出心意等。但是這樣的做法,或許只是讓敘事變得更紛亂,也無法讓做為敘事主軸的事件,變得不那麼荒謬,或能有更細緻的鋪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