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 星期一

鬼の哭く里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本書故事的背景舞臺是封閉偏僻、民風保守、人口老化的聚落,居民多以種植單一作物維生,鮮少與外界交流,過著傳統樸實的生活,也一直傳承著從戰後開始流傳下來的鄉野傳說。二次大戰前在當地擁有大部分土地的地主,因為戰後美軍所推動的土地改革,必須開始從事不擅長的農活,而遭遇種苗詐欺,更讓其變成同村其他曾經是其佃農的居民所嘲諷甚至羞辱的對象。地主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失控,在殺害同村六名居民後,走入聚落旁的山林中下落不明。村裡開始流傳,地主變成惡鬼,會發出淒厲的鬼哭神號,並在大風雨的夜晚向村裡的人索命,而每隔幾年村裡都會有老人在風雨的夜晚死在山林中,便讓前述鄉野傳說變得好像真的有那麼一回事。

時代快速演進,但偏僻聚落的生活與現實卻沒有太多變化,務農維生無法改變居民生活的困窘,但卻又沒有其他謀生的機會與可能。此時一位號稱在投顧公司上班、但因為身體出狀況而必須休養的都市人搬到聚落來生活,觸發保守排外之聚落居民的敏感神經。疫情持續升溫以及村裡又有老人在山林間死亡,都市人開始被部分居民認為是帶來病毒與災禍的外來者,必須被驅逐。住在都市人隔壁的中學生,是本身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憎惡著聚落裡封閉壓迫的氛圍,輕蔑著父親與其他居民的愚昧,夢想著離家到外面世界獨立生活。出於好奇也出於欽慕,中學生成為村裡唯一與都市人較深入交流的人,而這樣的交流加深了中學生對當地生活與居民們的不滿與批判,但卻也謹慎地不讓其因為跟外人走得近而成為被攻擊的目標。中學生的父親被發現陳屍在山中,以及村裡出現感染者等發展,讓居民與都市人的衝突變得更加激烈。

都市人在從事研究工作的友人協助下,揭開鄉野傳說的背後真相:過去為了探勘礦藏而隨意挖掘的洞穴,在暴風雨中會發出高分貝的噪音,對路過有宿疾的老人造成致命傷害。然而被判斷是意外身亡的中學生父親,陳屍地點卻與會發生高分貝噪音現象的地方相隔有段距離,這讓都市人看出中學生父親的死亡是另有原因。都市人其實是被傳說變成惡鬼之地主的後代,搬來聚落是為了找出傳說背後的真相。都市人在臨走時提醒中學生,祕密總有一天會有人發現,而這讓中學生開始回想,父親死亡的時候,中學生做了什麼事情。本書故事或可說是「華生是凶手」的變型,也就是第一人稱敘事者到最後被揭露是謎團事件的幕後黑手。而雖然敘事者變成凶手的轉折讓人意想不到,但是如此所製造出的戲劇張力,卻無法妝點或修補,作者所設計出的謎團事件其實是有點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以及敘事情節展開有點拖泥帶水等瑕疵。

因為本書不是靈異或恐怖小說,所以其所描述,橫跨數十年發生之數起老人在山中身亡的事件,不會真的是死不瞑目的鬼魂或山中魑魅魍魎所為。而即使聚落像是被時間凍結了一樣,與外面世界脫節,但也不會因此便可以有一個凶手能數十年如一日持續在山裡面殺人。因此,看似複雜而詭異的謎團事件,卻沒有太多可以被設計出讓人始料未及之背後真相的空間,不是數起事件其實各自獨立,是複數凶手為了混淆視聽所做的刻意模仿,就是其實沒有人力介入,是複數因素交互作用所造成的意外。當讀到都市人為謎團事件所做出解釋是後者的類型時,坦白說自己會覺得作者這次所設計的謎團有點乏味而單調。

或許在本書故事中,作者著墨較深的是去描寫,中學生如何因為被困在封閉排外的聚落裡感到窒息,所以用殺害父親來做為一種反抗與掙扎。為了鋪陳這樣的敘事情節,作者花了相當篇幅在敘述,聚落裡的人如何不信任與嫌惡外人,如何因為拒絕受到外來刺激而採取偏激的排除手段。然而,這樣的敘事雖不能說讀來沒有會觸發思考之處,但是一再反覆的書寫,就會讓人讀來感覺少了一些節奏感與新鮮感。

2025年4月5日 星期六

成瀬は信じた道をいく

日本小說家宮島未奈的作品,目前是2025年本屋大賞ノミネート作。本書是2024年本屋大賞受賞作《成瀬は天下を取りにいく》的續集,作者延續前作的世界觀與敘事手法,以主角身邊的親友或與主角偶遇並結緣的人為第一人稱敘事者,講述這些敘事者如何在不按牌理出牌、勇往直前的主角出招時,因為被牽連或被迫接招,而對人生與現實有了不同的體悟。做為被人描述的客體,主角有言出必行的實力,有點橫衝直撞地在實現其在旁人看來是天外飛來一筆的想法,但是主角卻不太有機會發聲,為其行動做出解釋,而是由敘事者來闡述與詮釋。只是當原本看似價值觀或行為邏輯都與主角有所歧異甚至衝突的敘事者,在理出主角的行為動機與目的後,會被主角的直率與樸實所觸動,進而對生活有所反思,甚至做出選擇或決斷。然而,這樣的敘事情節展開卻可能成為一種樣板或模組,而讓各篇故事讀來會有一種即視感。

作者不直接書寫主角的思考脈絡或心路歷程,一方面或許是要在不去工筆勾勒細節的情況下,突顯其表裡如一的積極正面與簡單直接,另一方面則可能是要著重在描繪普通人、或者是跟主角不同但仍個性鮮明的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因為受到主角刺激而心境產生轉變。前述轉變可以說是作者敘事的核心:主角的人格特質與特立獨行或是用來吸引讀者的塗裝,但是看著主角的言行舉止而重新檢視其個人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的敘事者們,或者才是作者想要描述來觸發讀者有所思考或感受的主要觸媒。只是,主角的志向與企圖心可能無法跳脫因為年輕氣盛所以可以成立、可以被寬容、甚至可以被讚賞或鼓勵的範疇,而一開始敘事者們所展現出、被主角單向通行甚至有點橫衝直撞之行動所衝擊的想法與姿態,則有時會有些陳腐過時,有時會有些極端激進。

前者的例子是〈コンビーフはうまい〉。在該篇故事中,主角參加地方觀光大使的選拔賽,而敘事者則是另一名參賽者,對於初次在徵選活動現場見到的主角印象深刻。敘事者與主角不同之處在於,敘事者背負著外婆與母親均在地方觀光大使選拔活動中勝出、其應該要達成三代均贏得該頭銜的期待,而主角則是出於己身對於地方的熱愛,懷抱著想要積極認真宣傳地方風景名勝與特產的企圖心才參賽。兩人均勝出後結成搭檔,主角沒有包袱、忠於自我的行事風格,讓敘事者反思其過往相信著、被長輩們灌輸的價值觀,並進而拒絕長輩為其安排的未來。然而,頂著選美冠軍的頭銜,與家世背景良好的男性相親,這樣的人生規劃,就算敘事者沒有遇見主角實現自我的行動,應該也會在其他地方遇到讓其心生質疑或批判意識的人事物吧!

在〈やめたいクレーマー〉中登場的敘事者,則是一名可以說是憤世嫉俗的「奧客」,其在日常生活中以相當頻繁的頻率,對各種店家或單位進行客訴,包括主角打工的超市。敘事者對於其頻繁客訴的行為懷抱著些許罪惡感與自我懷疑,所以當主角在超市向其搭話時,其敏感神經被觸動,讓其為了閃避主角,一度不去超市光顧,而是利用網路購物。主角靠近敘事者的原因是,希望其能幫忙留意在超市裡順手牽羊的慣犯,而敘事者最後也真的提供了有用資訊,讓其平常事事敏感、事事看不順眼的習慣,有了一個正面意義與價值。人做為一種社會化動物,要容忍多少、可以主張自我到什麼程度,或許也是因事因時因地制宜的判斷,而這把尺存乎一心,沒有正解可得。

〈ときめきっ子タイム〉是自己讀來比較有感觸的一篇故事,其對於人際關係是萍水相逢、落葉聚散,有著能讓人思考的觀察。在〈成瀬慶彦の憂鬱〉中登場的主角父親,學習著更加理解與信任主角,也反思著所謂大人的成熟有餘裕該是什麼樣子。〈探さないでください〉則像是在收束本書的各篇章,但讀來卻感覺敘事脈絡有些凌亂與不通順,像是勉強拼湊敘事元素來做出總結的樣子。

當在先前篇章故事中擔任敘事者的登場人物,在後續篇章故事中登場時,其也會被新的敘事者依照所見形象來描述出來,此時所呈現出的對比,雖然只是偶爾出現的橋段,不過自己在讀到時,卻會有種看到作者小巧思的小小樂趣。

2025年4月1日 星期二

永劫館超連続殺人事件 魔女はXと死ぬことにした

日本推理小說家南海遊的作品,目前是2025年第25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推理小說做為一種文體,或許已經發展得相當成熟且多樣,而在日本通俗文化中占據相當分量的動漫,其元素會滲透進日本推理小說的文體發展歷程中,並孕育出一種體現獨特美學觀與世界觀的混種類型,或許也可以說是,日本推理小說家對於推理小說文體發展已遇瓶頸或已陷窠臼的一種回應。本書或可說是,創作者做出前述回應之一個成果還算不錯的實例。

遺世獨立的獨棟宅邸,因為氣候不佳而把所有登場人物困在裡面。在上鎖的房間裡發現死狀淒慘的屍體,登場人物們看似都有不在場證明或不可能犯案。擁有特殊能力、自稱為魔女的少女,會在死亡時帶著最後一個跟其四目相交的人,一起進入時間迴圈而回到其死亡的24小時前。因為有前述三個敘事元素被整合在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中,所以廣告詞便可以將本書描述為,結合「館」、「密室」與「タイムループ」的三重奏本格推理小說。

對自己來說,本書作者是將推理小說文體中常被人質疑是不符現實的敘事元素,如一群人被困在一座宅院或孤島上,利用道具、機械或自然原理製造出密室假象等,結合在日本動漫流行文化中常出現,沒有嚴謹考證、架構也不縝密的想像,如有爵位要繼承的貴族世家、智力或能力成熟到甚至超越成人許多的未成年人、因為受到詛咒而擁有特殊能力的魔女等,來發展出一本娛樂性頗高、回應讀者想邊讀邊動腦解謎的期待、著重在讓其情節轉折出人意料的通俗娛樂小說。然而,前述觀感並不等於認為作者的創作是廉價、膚淺或譁眾取寵的,而是想表達,在自己的認知中,作者是想要找出,能讓其創作跳脫本格推理小說框架或窠臼的蹊徑,雖然這條路並不是嚴肅或正統的藝文創作,也不是向歷史或現實借鑑,而是放任其想像力去天馬行空,再用其所設定的特殊背景與條件,來框限所想像內容,進而收束成有結構的敘事。

作者在〈あとがき〉中表示,其個人所定義之好小說所需符合條件,也是其創作所依循的其中一項原則,即是「二度目にその物語を読んだとき、それが全く異なる物語に見えてくる」。這或許是作者在表明其創作企圖心,也是在說明本書故事的創作理念。對自己來說,作者是言出必行,努力實踐理念並產出符合其規劃之成品,這樣或許就值得正面肯定。

做為特殊設定之推理小說,本書故事或許示範了,特殊設定如何可以被運用到淋漓盡致、如何可以被一再榨出剩餘價值、以及如何可以透過翻轉與修補來回收再利用。舉例來說,作者一直在挖掘時間迴圈這個設定的可能性,不只是讓其成為敘事情節的一環,還嘗試要讓其變成謎團事件的構成要件,以及登場人物企圖掌握運用的工具。作者讓複數個登場人物都具備在死後回到死前24小時的能力,而為了找出讓人得以擺脫詛咒的方法,複數個登場人物尋求合作,協力要從死去的故人身上得知擺脫詛咒的方法。因為前述方法非常殘忍,所以牽涉其中的當事人為了要牽制對方不去執行該方法,選擇在不斷的時間迴圈中死而復生,同時嘗試找出妥協的可能。作者的創意展現在,其讓故事一開始看似是要解開密室殺人之謎團,雖然謎團的背後真相還是有被揭露,到了後來卻是特殊設定一再被翻出新意,讓讀者始料未及卻看得很熱鬧。

魔女在死後會帶著其死前最後一個四目相交的人一起回到死前24小時,這個特殊設定也是讓作者玩到像是在變魔術般地花招百出。因為是四目相交,所以天生便眼盲的魔女便無法發動這個能力,而因為強制發動對象是死前最後一個四目相交的人,所以即使魔女已失去單眼視力多年,但其在視力尚健全時最後一個四目相交的人,就會成為其死後一起帶入時間迴圈的對象。作者把特殊設定的每個細節都拆解出來,成為其製造敘事轉折的零組件,展現出豐富的想像力。

2025年3月28日 星期五

伯爵と三つの棺

日本推理小說家潮谷験的作品,目前是2025年第78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以及2025年第25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作者為本書故事的敘事,用並不細緻也沒有忠實呈現原貌的筆觸,搭建出以存在於法國大革命發生前後、某個歐洲貴族所轄領地為背景的舞臺,而從前述背景中作者所主要擷取的敘事元素是,因為貴族階級制度的存在而成立的風土民情與社會習俗。因為沒有親子鑑定的技術,所以狸貓換太子、頂替他人身分的事情會發生且不容易被揭穿,而也因為血統與家世很重要,所以才會讓人願意鋌而走險地,為了守住偽裝的身分而犯罪。

具貴族身分的女子與吟遊詩人私通後生下三胞胎,在吟遊詩人逃跑後,醜聞讓女子的家人將女子安置在一座農園裡。被貼上私生子印記的三兄弟,跟貴族家庭不具繼承權的次子,在少年時期發展出友誼,但長大後雙方便斷了聯絡,次子成為伯爵身邊的書記,而三兄弟則為伯爵修復城池。三兄弟的父親以一個新身分返鄉,卻被三兄弟其中一人殺害。雖然案發當時有目擊者,但是因為三兄弟在外貌上的神似,所以無法判斷誰是真正凶手,而當年其實還有一個兄弟流落在外的資訊被揭露,以及父親的友人自殺,讓謎團變得更為複雜。

在治理該地的伯爵瞎忙一陣卻無法查出真相後,正在養病中的偵探登場,確定下手殺人的是長兄,並讓其以服毒自盡的方式來償命。然而,這樣的犯行其實是為了要掩蓋三兄弟只是冒牌貨的祕密,讓剩下兩個兄弟可以用長兄未被行刑的屍體來偽造出第四個兄弟已身亡的假象。在案發的多年後,已年邁的伯爵與書記在兩人的書信往來中,揭露了第四個兄弟的下落,以及多年來其為何要隱匿其身世。

本書某種程度可說是以特殊設定為基礎的推理小說。因為有貴族制度存在,以及當時政經情勢正處在變動與變革的狀態,所以讓故事登場人物的思考邏輯、價值選擇與行為動機,都變得可以解釋且合情合理。本書故事的敘事,在結構上與鋪陳上,也可以說是相當符合讀者對於本格推理小說的預期與想像。本書故事先寫出無法斷定其背後真相的謎團事件,再描述不是偵探之其他登場人物,時而有誤判、時而被誤導之嘗試抽絲剝繭卻得不出解答的錯誤推理過程,最後再讓偵探登場展現其智慧,用縝密論理來推導出真相。雖然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也是有層層轉折,但其轉折的質地與屬性,卻或許與其他推理小說所鋪陳出的敘事轉折有些許不同。粗略地說,本書故事的敘事轉折不是用一個新的推論來顛覆或取代之前所敘述的推論,而是讓之前所書寫到的推論,透過揭穿祕密或添加資訊的方式,呈現出截然不同的色澤。

舉例來說,殺害父親並讓父親友人心生恐懼而選擇自盡的長兄,犯案動機乍看之下是出自對拋妻棄子的父親所懷抱的恨意,但實際上卻是要掩蓋其是冒名頂替他人身分的事實,並且為了埋葬真相,還規劃並執行用一具屍體來佐證兩個人之死亡的計畫。不想真實身分被揭穿的登場人物,則為了保守祕密選擇旁觀犯罪行為的發生,甚至製造假證據來混淆視聽。偵探或許解開了是誰下手殺人的謎團,但是這個破案卻是凶手及其共犯所擬計畫的一部分,為了不讓謊言被揭穿,凶手及其共犯把更深層的計謀藏在殺人的表象之下。本書故事後半段所鋪陳出的敘事轉折,是讓數個祕密一一被暴露出來,而不是用新的真相去推翻登場人物先前為謎團事件所推論出的真相。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讓幾乎每個登場人物都為了圓謊而行動,每個人的行動背後都有不同於表面動機的深層理由。在很重視血統卻還沒有很有效之方法來鑑別血統的年代,人可以為了偽造或改變出身而說出在當時很難辨別真假的謊言,因為出身很重要,關乎一個人是否能活得如其所願。於是,本書故事的敘事轉折不是真相在錯誤被一一指摘出來後被揭露,而是一個又一個的祕密被攤開在讀者眼前。

2025年3月15日 星期六

ぼくは化け物きみは怪物

日本推理小說家白井智之的作品,收錄5篇故事,目前為2025年第25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

書寫以特殊設定做為敘事基礎的推理小說,小說家可以有相當寬廣的想像空間,卻也需要相當的寫作功力與執行力來駕馭其想像力,讓其所想像內容可以被有架構與有邏輯脈絡地描述出來。作者或許可以說是花了不少心力在挑戰特殊設定推理小說的各種可能性,其讓想像力如脫韁野馬般狂奔,一下子是某個虛構國家獨裁者所使用的秘密武器,一下子是降臨地球並用非常自以為是的規則在滅絕人類的外星人,一下子是在人類滅絕後數萬年主宰地球的物種,一下子又是由各類奇人異士所組成的旅行表演團體。而在書寫本書各篇故事時,作者是一邊鋪陳出其所恣意想像出、不受限於現實、甚至是荒誕不經的敘事元素,一邊又將這些敘事元素組織出有條理、在荒誕不經的設定中言之成理的敘事。

對自己來說,作者的敘事功力可以說是純熟到有點匠氣、炫技得有些過火。作者可以讓讀者完全無法預料或猜想敘事走向,也可以讓一開始像是一盤散沙、完全抓不到關聯的敘事元素,最後收束成一個有結構與脈絡的故事。然而,作者施展如是功力所創作出的作品,或會讓人讀來感覺有趣且衷心佩服,但也會讓人容易感覺疲乏。

舉例來說,〈最初の事件〉一開始提到在某間小學的某個班級裡發生了多起學生被攻擊的事件,某個國家的獨裁者因為其政權受威脅而使用某個作用不明的武器,而在研究靈長類的研究機構中,黑猩猩突然變得聰明,找出脫離可以人類控制的方法。在小學的班上有一名學生想成為偵探,卻在發生公費被竊的事件時做出錯誤推理,讓另一名同學有機會揭發真相。之後找出真相的同學受到攻擊,而想成為偵探的學生又再次做出推理,並被另一名原本並不能說是頭腦特別靈光的同學指摘出錯誤。原來被使用的武器可以操縱時間,加速小學生與黑猩猩智力進化,而發生在小學班上的一連串攻擊事件,則是想成為偵探的學生,要排除不斷出現的競爭對手。這樣的敘事展開有趣而意想不到,但也好像讓人讀完後,除了感嘆作者想像力豐富外,無法再有更多或更深的感想。

作者在〈大きな手の悪魔〉中,則是在其天馬行空的想像上,構築出一個展開如同走過高低落差很大之斷崖的敘事。外星人用其自以為公平的規則,先分區抽樣評估後,再依據結果決定是否滅絕分區內的人。要反制外星人的行動,人類找來擅長操縱人心的罪犯及與其有淵源的前警察,一起接受外星人評估,而罪犯利用前警察的死,成功讓外星人陷入混亂狀態,但其作為也引來前警察女兒的報復。所有的設定都是幻想與虛構,但敘事展開卻能在貼合設定的軌道上毫無矛盾或謬誤地行進,作者的創意與敘事功力或不能被等閒視之。只是故事讀來讓人覺得有趣,並不一定就會讓人覺得有共鳴,作者或做出一個精緻的工藝品,但卻不一定是一個傳達了什麼情感或訊息的藝術品。

〈奈々子の中で死んだ男〉與〈天使と怪物〉或都可說是舞臺背景的時代感與現實感較為濃厚的作品,且其敘事是就謎團事件鋪陳出複數個可能真相,並藉以製造出多次的敘事情節翻轉。作者自然無意要追求認真地描寫存在在某個時代的現實,其只是選擇某些可以讓其發揮想像力的元素來讓其敘事有立足點而已。作者寫出複數個可能後再一一將之推翻,且最後還是讓敘事進展到謎團事件背後存在唯一真相的結局,雖然對讀者來說,閱讀這些故事的有趣之處或是在於,被作者所設計出的推理與辯證過程耍得團團轉。

在本書中自己讀完後較有想法的故事是〈マーティリアンの手首〉。在人類被滅種之多年以後主宰地球的物種,會挖掘埋藏在地下的人類化石,而在挖掘時遭遇的某個景象,讓挖掘者開始發展出各種解釋。人類在面對被滅種危機時所做出的掙扎,並不會想到在數萬年後會變成需要被推測或解釋的現象。考古是一種努力穿鑿附會的想像,而當前的人再如何洞燭機先,也無法預想在久遠以後的世界中,會有什麼殘存的遺跡,又會如何被想像。

2025年3月2日 星期日

彼女が探偵でなければ

日本推理小說家逸木裕的作品,目前是2025年第25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有一個共通的設定與基調,除了是以女偵探為主角外,主角所遭遇的每個事件都涉及到未成年人。即使是在〈探偵の子ー2024年 夏〉中,主角面對的是其父親的兒時玩伴,但是主角出自其好奇心而執意要找出背後真相的謎團事件,有一大部分還是發生在其父親與父親兒時玩伴的青春期,所以可以說是共通設定的變形,並沒有完全跳脫共通設定的框架。對自己來說,或許並不能說作者是有在各篇故事中鋪陳出非常懸疑或難解的謎團,而應該說作者是用短篇推理小說的包裝,為其想述說的,不夠邪惡或醜陋、有些幼稚而短視的惡意增添故事性與戲劇張力。

例如在〈太陽は引き裂かれてー2024年 春〉中,作者不只講述庫德族難民或移民在日本國內的境遇,還延伸到書寫對弱勢族群或外來人口之歧視或甚至仇恨的議題,即使該篇故事是在描述,發生多起住家或商家門口被畫上具挑釁與攻擊意涵之記號的事件,而主角及其下屬被委託來調查犯人是誰。主角的下屬半是為了獲取線索、半是出自關懷,跟著庫德族少年進入其生活圈。而雖然庫德族少年應該會是犯人的氛圍頗為濃厚,讓敘事的懸疑性有點減損,但作者還是安排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轉折,即庫德族少年想要嫁禍的日本少年,雖然會發表歧視性言論,但在弱勢家庭門口做記號卻是出於想為其避禍的善意。但不論如何,作者使用相當篇幅在描寫庫德族人在日本的處境,以及因為怨懟而變得視野狹隘,進而採取偏激行動之少年的心境,淡化了該篇故事做為短篇推理小說的娛樂性,卻增添了不同層次的韻味與風情。

或許作者筆下的青少年,在面對對其並不善良的世界時,會萌生的惡意都是不成熟而鑽牛角尖、以管窺豹而看不清楚局勢的。〈陸橋の向こう側ー2023年 冬〉講述主角曾經受託調查一對離婚夫妻的女方帶走小孩是否涉及綁架,而雖然主角提供委託人違反其意願的調查結果,但最後小孩還是被帶到父親身邊生活。痛恨父親的小孩認定是主角調查出其生活作息,而讓父親有機可乘,所以設下一石二鳥的圈套,要殺害主角後嫁禍給父親,但卻從未想過,有母親無力獨立扶養而選擇讓父親將其帶走的可能性。人或許都只想要看到符合其想像或解讀的景象,而陷在其中、沒有其他可轉移注意力之事物的人,就更容易做出事後會後悔的荒唐舉動。

〈縞馬のコードー2022年 秋〉則是描寫自以為找到可以致富之手法的高中生,卻不知道其是被利用,成為散播網路病毒的幫凶。故弄玄虛地假裝成具有千里眼的超能力,高中生是想要找出容易上當受騙的人,將其個資做成名簿後販賣圖利,但這樣的行動看在旁人眼裡就只是啼笑皆非地感到荒謬。人會受騙上當或許是因為其太有自信不會被騙,有種其可以擁有別人所不知之資訊的優越感,但卻不知這樣的想法已將其推進陷阱中。

自己覺得在本書中最像是短篇推理小說的篇章是〈時の子ー2022年 夏〉。做為本書的第一章,自己或曾期待,之後的篇章會延續其敘事風格與質感,但這樣的期待最後是落空的。性格獨特到可以說是怪異、職業是鐘錶師的父親,在與妻子離婚後跟兒子生活,而後因病在兒子升上高中後過世,留下兒子獨自生活。主角登門拜訪,想要請父親保養其手錶,卻幫助兒子解開多年前一場意外的背後真相。該篇故事有種不太現實的虛幻感,甚至可以說是塑造出自成一格的世界,而謎團及其背後真相得以成立,是以前述自成一格的論理邏輯為基礎。讓敘事能夠在自我封閉的情境中前後呼應,並營造出遺世獨立的氛圍,作者的表現算是不錯。

2025年2月24日 星期一

ヒポクラテスの困惑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為系列作品的第六部。然而,與同系列先前作品較不同的是,在本書故事中跟法醫解剖較為有關的部分只有,原以為是因為感染COVID-19而身亡的死者,經解剖後卻發現其死因是症狀相似的砷中毒,而其他內容可能都與法醫學或相驗實務沒有什麼關係。因此,要說本書是「法医学ミステリー」,可能會有點勉強。

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可以說是,很明確且用力地陳述其對人性與社會現實的觀察與針砭,而這樣的作為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變得有點難一言以蔽之地做出評價。

作者虛構出,在疫情期間以害怕染病之有錢人為對象販售假疫苗的事件,而這個假疫苗不只沒有效,更會讓人砷中毒。透過鋪陳出前述敘事情節,作者對於疫情對日常生活所帶來的衝擊,以及這個衝擊如何扭曲了人性或增幅了人性的醜惡面,很具體而直接地表達其立場與主張。然而,為了前述表態,作者必須挪用相當篇幅來讓登場人物代其發言,也需要描寫一些與前述虛構事件並不相關,而是作者想像疫情會如何讓群眾變得敏感或焦躁的插曲。插曲並非不有趣,也不是作者缺乏想像力,只是插曲有些喧賓奪主地,讓讀者讀完本書故事後或許會有買櫝還珠的想法,因為應該是敘事主軸之賣假疫苗卻是真殺人的事件,在插曲過於搶鏡的情況下,變得有點敘事結構破碎而內容貧瘠。

快速致富的電商新貴、經營頻道有成的YouTuber 、多次連任的資深國會議員,都因為誤信了假疫苗,而花了大錢卻惹來殺身之禍。看似針對富裕層所設下的圈套,凶手到底是為了利、為了做出政治主張、為了報復、還是被害人之間有什麼讓人意想不到的關係,作者鋪陳出一個好像可以描寫得很複雜、讓複數謎團環環相扣的事件,但最後卻收束在一個讓人讀來有即視感、犯案手法太過麻煩到和凶手意圖比例完全不相稱的真相。凶手為了繼承遺產與取得其實沒有能力經營之公司的經營權,設計一個把樹葉藏在樹林裡、很像《The ABC Murders》的犯罪計畫,還大費周章地做了賣假疫苗的網頁,讓包括真正想謀殺的人在內的三人上鉤,並要求用虛擬貨幣付款以避免金流被追蹤,最後則是因為被社會大眾關注後才收手,反正真正目的已經達到。

雷聲大雨點小,或許很適合成為評價做為本書故事敘事主軸之事件的評語。一開始格局恢弘,甚至還暗示了各種陰謀論,最後卻讓事件的起因是一個愚蠢而卑鄙的利慾薰心,就不免讓人讀來感覺虎頭蛇尾。

或許作者想用擾動疫情期間焦躁人心的插曲,來讓敘事有波折與變化。而雖然這樣的企圖心在自己看來是不算有成功地被實現,但是因為插曲本身還算有趣且可以觸發一些思考,所以就算喧賓奪主,卻還是有其自身的價值。

當疫苗還沒有正式合法問世,可以治癒患者的特效藥更是八字沒有一撇時,有權有勢有財力的人,透過管道從國外取得疫苗,就會讓社會貧富差距過大的意象具象化,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概念從想像變成景象,進而引起公憤、犯了眾怒。然而,若這些人花了大錢卻被騙,甚至因此身亡,此時就可能引發更多樣而偏激的反應,有些憤怒與不滿或許會轉向或外溢成遷怒或甚至不理性的無的放矢,讓更多人或單位機構被無辜牽連。因為是通俗娛樂,作者的虛構自然有想像與誇飾的成分,但是或多或少有從疫情當時的現實狀況取材,也是讀來可以聯想得到的地方。

疫情過後什麼被改變了,什麼是回到原來樣貌,或許每個人會有不同的體悟或感受。本書故事所描繪的景象與所敘述的情事,其中有多少貼近現實,有多少加油添醋,有多少可以讓人心有戚戚焉,又有多少可以讓人轉念一想,對不同讀者來說,或許也是會有不同的答案與感受。

2025年2月18日 星期二

ゲーテはすべてを言った

日本小說家鈴木結生的作品,為172回2024年下半期芥川賞共同受賞作。作者為2001年出生的年輕作家,本書則是其出道作品。因此,雖然可能是自己先入為主的偏見在作祟,但自己在閱讀本書時,還是會覺得因為作者的創作經驗尚淺,所以本書故事的敘事節奏略顯紊亂,對人物個性的描繪有些單薄而粗糙,雖鋪陳出複數事件但卻沒有將之組織成嚴謹的敘事結構。

不過,相較於另一部受賞作《DTOPIA》,兩者雖然都有瑕疵,但本書表現還是明顯較佳,特別是其敘事並非只是譁眾取寵但支離破碎,而是用了還算有趣的角度去探討了一個帶有哲學意涵的文化課題,讓讀者可以去思考個人的語言使用帶有多少社會性、穿鑿附會是種混淆視聽還是表現自由等問題。或許本書的敘事還是傳統了點,所以其有起承轉合,有讓所鋪陳出來的事件都被收束起來,而不像《DTOPIA》,只是放了數發煙火,卻讓光亮與聲響在漆黑夜空中莫名而唐突地消逝。或許兩者都是因為選了新奇而獨特的題材才獲青睞,但是把故事說得讓人有所觸發,以及說一個別人沒聽過的故事,或許還是一個可以讓說故事的人在敘事功力上分出高下的顯著差異。

引用名人說過的金玉良言,像是在沾名人的光,想要用別人的背書來佐證發言內容是傳承了人類所累積的智慧,是值得去玩味或思考的。一位在學術界被認為是德國文豪歌德研究第一人的學者,脫口而出一句像是帶有哲理、像是有感而發、也像是在陳述論點的金句,在其印象中這句話好像是歌德曾說過或寫過的句子,但不能確定,也想不到出處為何。學者對於歌德的思想曾經提出其獨特的詮釋觀點,而這個觀點與前述金句的意旨有所呼應,更讓前述金句是否真的出自歌德之口、還是某人從其他文獻裁剪出來、或甚至是某人硬塞進歌德嘴裡等疑惑變得更難釐清。

學者開始透過其人脈來尋求協助,希望能找出前述金句的出處,或確定其是否為歌德說過的話。而在過程中,其同儕或學生們對於引用名人金句之現象提出一些有趣而獨到的見解。最後學者找到一個答案,雖然是帶有歷史風情的一個小浪漫,卻也因此無法完全確認其真偽。與此同時,發生學者的同儕為了實踐個人理念,故意捏造文本而後再自曝犯行之事件。用語言表意之行為,會有多少是原創、有多少是再製、又有多少是昇華,這樣難以溯源、界定或辨明的曖昧不明或錯綜複雜,或正是人類文化不斷在混種繁殖、突變進化的一種例證。

歌德告訴我們所有的事情,亦或是說我們把想說的話都塞進歌德的嘴裡,不論是否真的是一種社會認知或文化現象,還是一種嘲諷或一種靈光乍現的幽默,或許都指涉了人類生活的某種慣性。我們追求權威,期待從他人的智慧中學習,並非總是想要獨立思考,而是相信某些比我們優秀或聰明的人,會告訴我們是非曲直與該如何行動。於是,歌德像是體現文化傳統的一把尺,可以用來丈量世界並提供標準刻度,但孰不知上面的度量衡,都是無法分清到底多少是來自集體協作、多少又是出自個體作為的虛構產出。歌德或許的確博學多聞,也喜歡分享其所思所見,但是跟人們言必稱歌德是不同的兩件事。或許歌德並沒有害怕寂寞到需要常常被人記得,反而是如果一直被人強迫當個腹語術的人偶,可能會感到比較淒涼。

引用名言佳句就是一種斷章取義,是把別人的話去情境化後再情境化的一種作為。從原來的參照與框架中被抽出,任何的概念或表現都會變成一句空殼,但也正好可以讓後來撿到並想使用的人可以填入其想要的指涉或意義。判斷語彙是否被誤用往往是基於該語彙被約定俗成的意義,但一旦語彙有了可以被多元詮釋的空間,亦即是其沒有被社會通念綁死在既有意義的框架內,或使用者花了心思與氣力去拆解框架,那麼語彙就能被更靈活運用。引用不會只是照本宣科,而是一種會導致橘化為枳效果的作為。

2025年2月8日 星期六

暗号の子

日本小說家宮内悠介的作品,收錄8篇其過去在不同類型刊物上發表過、篇幅不一的短篇小說。除了作者用他人詩作與其過往作品訓練AI後讓AI生成、作者實際寫作之內容約只有5行的〈すべての記憶を燃やせ〉,以及文風較溫潤通俗的〈ペイル・ブルー・ドット〉之外,其他的作品對自己來說都有一種一貫的調性與質地,或可以說是作者的獨特筆觸與風格。

當人類開始瘋狂探求AI的應用可能,並毫無抵抗地認同人類所做的事,已經可以用人類製造出來的機械來做甚至做得更好時,人類或許就放棄了創作這件其實可以體現存在本質與價值的事,同時忘記出於自主意志來創造價值,以及依據規則或範例來遂行業務兩者的差別,這是自己閱讀〈すべての記憶を燃やせ〉的感想。一篇故事看似有模有樣地在堆砌文字,讀起來感覺是流暢而有結構的,但卻無法從中接收到任何有價值或有意義的訊息,或許只能說,AI能說人話,但卻不知道其是在說什麼人話又為何要說。

在〈ペイル・ブルー・ドット〉中,登場人物們有較多的互動,並感覺是生活在現實與日常中,有柴米油鹽醬醋茶與喜怒哀樂。作者在該篇故事中描寫的,不是其在其他故事中所探究、科學如何影響社會生活與人類意識等抽象與論理性的探問,而是靠開發科技應用來謀生的人們是如何在過生活,所以對自己來說,該篇故事因為比較通俗與平易近人,而在本書中顯得特別,或許可以說,比較像是伊与原新的作品。對宇宙曾懷抱憧憬但在現實中做著乏味工作的主角,與看似在美國發展得很不錯的高中學妹保持聯絡,在公園偶遇小學生後試圖要幫小學生圓發射衛星的夢。不論是被看到可能性而成為天才預備軍的少年,還是看清科技業的職場不過也是現實社會一隅的青年,人類都是在未知成敗卻要承擔後果的情況下採取行動,並在行動之後體會現實的殘酷或荒謬,但卻只能嘗試再透過行動來探索對抗現實的可能。

本書其他故事都有一種蒼白而乾燥的質地,但這不是一種缺陷而是一種特質。比較像是在書寫調查報導而不是在說故事,沒有故弄玄虛埋伏筆等技巧,也沒有加油添醋讓人物互動場景變得戲劇化等花招,作者就是虛構出具有特定形象的登場人物,並透過其行為或論述來想像或省思,特定科技的發展是會如何影響到人心或人性的課題。作者像是在說故事,但也像是在提出推論或形成觀點,甚至像是在做出論斷,主張人類應該如何在科技的進展中自處,即使創造科技的是人類自身。

〈明晰夢〉講述因為厭倦社群媒體上的紛紛擾擾,人類開始使用虛擬實境來創造讓其可以感覺安詳平靜的夢境,在日常生活中不與外界接觸地盡情逃避現實,不依靠藥物也不會輕易陷入憂鬱等病態。這是否對人類而言是一種好的生活狀態,人類是否應該逃避身為人類就要勞動或自主採取行動的存在本質,是否應該因為疲於應付現實而放棄自主意志與選擇,少了創造與作為,人類是否還是人類,這些問題,都是該篇故事沒有給答案、但作者立場被暗示得很明顯的提問。

在本書中不太能被歸類為科幻小說的故事是〈行かなかった旅の記録〉,但其敘事的質地卻跟本書其他故事有相似之處,即使其在描述虛構的旅程時放入許多與文化、地理等相關的敘事元素,卻很有趣地沒有讓質地的樸實無華有太大改變。

〈ローパス・フィルター〉講述在特定社群軟體中具備辨別後隔絕特定言論之功能的程式,最後因為導致言論被排除者用自殺來抗議差別待遇的後果,而不再被使用。人類該如何面對歧異、該如何不粗暴地展現好惡,或許不是一個可以不帶價值選擇就能得出解答的問題。

有沒有不被規則所制約、能保有個體自由與自主的集合型態,有沒有幫助人類守護己身意識與思考之自主性、不被群體意識形態或他人所灌輸思想所左右的好方法,人類是否需要懷抱引導未來的雄心壯志才能研發技術,分別是作者在〈暗号の子〉、〈最後の共有地〉、〈偽の過去、偽の未来〉中透過書寫出虛構的人物傳記來探討的課題。

2025年1月31日 星期五

箱庭クロニクル

日本小說家坂崎かおる的作品,收錄6篇短篇小說,其中〈ベルを鳴らして〉為2024年第77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受賞作。作者的另一部作品《海岸通り》被選為171回2024年上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創作資歷尚淺的作者在各類文學獎項中都已嶄露頭角,或許表示作者的文風符合當前文學獎項評審們的品味,但卻不必然符合自己個人喜好。

當前主流的小說敘事風格,或許是在題材選擇上展現創意,然後用不太嚴謹的敘事結構,鋪陳出有顆粒感卻不一定串得起來的複數敘事橋段,重點是在描繪登場人物的思考、心境與情緒,而非依循起承轉合的架構來把事情或事件講述得完整甚至鉅細靡遺。採用前述敘事風格,或許是不想受限於按部就班、有條有理的說故事方式,且也有可能創作出有趣且底蘊深厚的作品。但若太過流於形式,只是刀法凌亂而刀口淺薄地斧鑿出一個線條粗糙、曖昧不明的形象,而非細緻地雕刻出一個結構立體、層次分明的形貌,則創作出來的作品可能就只是反映出作者的炫技與匠氣。

作者在〈ベルを鳴らして〉獲獎時發表感言,提及其之所以寫出該作品,並非是因為其有意識要創作推理小說,而是因為其喜歡以過往歷史為舞臺的小說。所以對自己來說,即使作者解釋,其為了重現當時人們的故事而去調查資料與蒐集證詞,就好像一名偵探,但卻不會因此就讓該作品變成一篇推理小說,更遑論是變成一部有趣且精彩的推理小說。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太過有企圖心地放入太多素材,讓故事跨越太長的時間,所以敘事情節不僅無法鋪陳出謎團,甚至連流暢進展也不可得。因為過去打字需要排列鉛字,所以一個一個獨立的漢字便有操弄的空間,但是這樣用文字排列組合來製造敘事情節轉折,作者並不能說是表現得很好。

〈あたたかくもやわらかくもないそれ〉則是另一個作者雖然堆疊許多敘事素材、卻沒有寫成一個好故事的例子。第一人稱敘事者的兒時玩伴,一個行事作風有些特立獨行、態度較自我甚至有點尖銳的女孩,因為感染了在當時兒童心中認為是殭屍病的傳染病,所以讓第一人稱敘事者認為其已過世。多年後,第一人稱敘事者搭乘新幹線,要把母親骨灰帶回母親老家安葬,遇到與兒時玩伴同名的同行者,最後竟發現當年兒時玩伴其實有獲救,而眼前這個陌生人則像是一個觸媒,觸發敘事者重新檢視湧現的記憶。作者在該篇故事中塞了超過一篇短篇小說之篇幅所能承載量的敘事橋段,像是要描繪兩個個性迥異的女孩有點磨擦、有點距離的關係,也像是要講述一個女孩的成長,但卻都有點不完全燃燒,故事說得不清不楚,需要讀者花心力去爬梳與延伸。

如果篇幅更精簡,則前述瑕疵將更為明顯,〈渦とコリオリ〉便是一例。過世的姊姊在妹妹身上留下揮之不去的陰影,姊姊像是成為將妹妹與芭蕾舞重新繫在一起的一條線,卻也像是讓妹妹心生迷惘與悵然的一團霧氣。登場人物複雜的心情,作者輕描淡寫,自己讀來則像是隔層紗,看不分明也理不出頭緒。

作者或許較擅長書寫女性間複雜、晦澀、細膩、帶著些許不協調的關係。〈イン・ザ・ヘブン〉講述因為母親的意識形態而被迫不能去上學、不能學習進化論與閱讀內容有疑慮之書籍的女兒,因為男性家庭教師的手腕而有機會接觸與母親意識形態對立的另一邊說法,但最後卻還是在外顯氣質並非典型陰柔感的女同學身上取暖。〈名前をつけてやる〉講述在職場上要指導聲音微弱、反應冷淡但卻是益智問答高手之後輩的女性,在後輩臨時缺席新商品命名提案發表後感覺遭受背叛,卻也因此讓兩人關係被重新形塑。〈あしながおばさん〉講述中年婦人與連鎖餐廳年輕員工之間的奇妙關係,充滿誤解與誤判,卻好像又能讓人從中有所體悟。該篇故事也是自己在本書中讀來較有想法的一篇故事。

2025年1月30日 星期四

飽くなき地景

日本小說家荻堂顕的作品,為172回2024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如果要簡略說明本書故事內容,則自己會說,本書故事是在講述一個成不了氣候的富家子,一生都在對抗,或者說是掙扎地應付,其被錯置、欺瞞、怨恨、操弄的遭遇,想擺脫命運卻只能被命運牽著走。自認為被祖父交付了重責大任,對還有另一個家庭、現實又霸道的父親有所埋怨,被同父異母的兄長敵視,本書故事主角,也是第一人稱敘事者,雖身為大型建設公司經營者的嫡子,曾排斥進入家族企業工作卻還是不得不與現實妥協,一方面被原本為庶子的兄長步步進逼、一方面因為其不具備接班人所需才幹與器度,最後只能讓兄長繼承父業。

主角的祖父收藏藝術品與日本刀,喜好在東京四處漫步並熟知各地街景,體現舊時代的典雅與氣質。主角的父親接手經營由其叔叔創立的建設公司,搭上以現代化發展為目標的開發列車,以務實的美學在東京大興土木,改變城市景觀,累積私有財富,也象徵視文化藝術為無用的實用主義。主角在不被父親期待的情況下,認定祖父把傳家寶刀交由其守護,一心想為祖父的收藏成立博物館,但最後卻還是進入家族企業從事廣告宣傳工作,甚至為了不讓寶刀落入他人之手而衝動做了錯事。結果主角多年之後得知祖父的遺囑並沒有要讓其繼承寶刀,在更多年以後透過鑑定得知寶刀並非真品,此時主角及其母親已經被同父異母的兄長從父親身邊趕走,但主角卻仍為了掩蓋兄長行賄政治人物的犯罪事實,在父親扛下責任仍無法滅火時,犧牲難得的友情並落得孑然一身的境遇。

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透過前述敘事情節所描述的家庭羈絆,是互相傷害到殘忍而不留情面的,卻又是如芒刺在背般地無法割捨。祖父的寶刀,或者說是以寶刀做為象徵的教誨與訓示,像是陰魂不散地在主角身上作祟,逼迫其一再去面對其與父親之間無法跨越的鴻溝,正視其無法跟上父親所崇尚之現代化新時代步調的事實。父親在感情生活上的肆無忌憚,造就至少兩個女人的悲劇,也讓小孩們在充滿負面情緒的狀態中成長。因為是正宮之子而養尊處優的主角,自然不會是有著狼性之兄長的對手。在與兄長鬥爭失敗後,雖然主角還是在家族資源的支持下走出一條路,但是其無法解開家族套在其身上的桎梏,還是為了讓家族企業得以存續的大義,背棄了原則並讓公理正義無法伸張,顯示出其就是一個無法完全忠於自我、也無法完全掙脫家族情緒勒索的凡夫俗子。

在父親經營的建設公司任職並從事廣告宣傳工作,主角在東京首次舉辦奧運的時候,居中牽線讓公司贊助在馬拉松項目出賽的日本選手,並藉著為其出賽之英姿留下記錄的機會,宣傳建設公司為東京街景帶來了多少改變。主角將傳家寶刀贈與奪牌的選手,但卻為選手帶來沉重壓力,讓其在知道因為傷勢將無法於下屆奧運出賽的時候,選擇用受贈的寶刀自我了斷。道義、責任、承諾、使命,每個讓一個人自覺該回應他人期望的自我要求,都可能會是一種作繭自縛,讓其在自我燃燒過於猛烈、過度伸展到彈性疲乏時,做出錯誤選擇而讓憾事發生。馬拉松選手如此,主角又何嘗不是如此?主角含著其實其沒有能力操弄的金湯匙出生,無法長成父親所描繪的理想兒子形象,卻受到誤以為是祖父所期待的幻影所魅惑,像是邯鄲學步般地,人生路上一路走來跌跌撞撞,最後甚至忘了該如何好好走路。

相較之下,主角的兄長則體現了,人的執著會因為務實而心無旁騖的執行力,而成為具備相當破壞性的力量。出自對父親的積怨,也出自個人的野心,在透過走私來行賄的作為東窗事發後,兄長及其身邊的人利用父親與主角對家族的感情,迫使其做出犧牲來降低醜聞的殺傷力。或許做大事的人無法不心狠手辣,不把手弄髒,就無法從土地收穫些什麼。

2025年1月12日 星期日

よむよむかたる

日本小說家朝倉かすみ的作品,目前為172回2024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一個因為被黑函指控抄襲而變得無法寫作的年輕小説家,在阿姨因為再婚而要搬家之際,接手經營位在北海道小樽、用古民宅改裝而成的咖啡館,同時也接手協助一群社區老人定期聚會、舉辦讀書會的工作。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沒有放入廉價的溫情主義或灑狗血的矛盾衝突,雖然其還是鋪陳出多年來沒有被說破的秘密,以及到最後才揭開犯人身分的黑函之謎。因此,要說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是比較接近散文的風韻,用清淡的文字在描寫沒有波瀾起伏的日常,或許並不正確,但是即使要說作者有使用嘲諷或甚至辛辣的筆觸來書寫某種不同於日常的情感或經歷,卻又會覺得作者做得並沒有很徹底。

會有前述個人主觀感想,應該是因為自己對於作者透過其文字所營造出來的敘事節奏與氛圍,感覺有讓自己無法完全沈浸其中的隔閡存在。對自己來說,作者所書寫出來的敘事有些過於枝節龐雜,並非每一條敘事軸線都有被好好梳理與收束。在有些地方作者想要模仿日常會發生、瑣碎而略顯紊亂的情況,所以把那種七嘴八舌的對話、插話與各說各話都寫了出來,而即使作者寫得很逼真,也讓人讀來會會心一笑,卻也不可避免地讓敘事節奏變得有些拖拍而凌亂。更有殺傷力的瑕疵是,作者筆下的人物雖然有其各自不同的人生經歷與性格特質,但是人物形象卻沒有被刻劃得特別突出或鮮明,其所流露的情緒或表達的觀點,並沒有很能引發共感或共鳴。不過,把醜話說在前頭,並非覺得閱讀本書沒有得到什麼收穫,而只是覺得作者的敘事風格與自己的偏好並不是那麼一致而已。

人生走到遲暮之年,一路走來並不一定都能循著社會通念所認為的坦途或常軌走,就像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兩位老師,單身也無子女,退休後維繫著某種獨立但也算互助之有距離的關係,沒有走到發展出男女之情,但卻又是一路走來看著彼此而能相敬如賓。在學校任職時因為有個人的工作風格與原則,所以雖然成為一些學生用言語戲弄的對象,卻也能抓住這些學生的心,在日後與其建立一種帶著粉絲傾慕情懷的朋友關係。或許不是每個不能活得符合主流思想所描繪美滿形象的人,都能很幸運地不會完全與世隔絕、離群索居,還能找到一個群體去參與與棲身,但是那種接受現實,不勉強要向主流靠攏的生活姿態,不論是出自強烈個人意志所做出的選擇,還是因為看破或看淡而導致的消極不作為,都會讓也無法把人生過得靠近主流一點的自己,讀來會有一種像是有心領神會之默契般的觸動。

在女方想要提出分手的當天,男方遭逢意外身亡,女方得知懷孕後選擇把小孩生下來,卻沒有讓連姻親都不是的男方父母知道孫女的存在。男方父母一直誤以為每年到家裡來上香的女性是過世兒子生前的交往對象,但其實是受託來上香與看看狀況的女性卻因為被要求保密而只能曖昧回應。因為父親從來沒有出現在女兒的人生中,所以就算血脈相連,祖父母也會是陌生人。或許所謂的親戚就是這麼一回事,沒有受到制度的約束或造成共同生活的事實,即使有血緣關係,卻也不一定親近。

有慢性病卻不忌口與養生,因為身體狀況惡化而進出醫院多次,甚至必須住進長照機構來尋求專業的照護服務,但卻還是苟延殘喘地活著。雖然有健忘等老人家常有的狀況,但是在他人眼裡看來是身子骨還算硬朗的老人家,卻猝死而臨時無法出席讀書會活動。人的離世會有不同的情況,是好死還是歹活著,是沒有安排好後事就讓身邊的人措手不及,還是用已經虛弱或殘破不堪的身軀,不放棄最後一口氣地活著,或許是人無法自主決定、但希望之後能夠有權利在有限範圍中做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