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冬華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所得到的感想是,本書是一本企圖透過文字描述來營造出緊張氛圍的小說,作者在其中所著力的重點既不是構思設計出讓人摸不清頭緒的謎團事件,也不是鋪陳出讓人讀來感覺懸疑或曲折的推理解謎過程,而是構築出一個有點脫離社會現實、帶著虛構或想像色彩的世界,在沒有對敘事情節內容細節進行詳盡或清楚之說明的情況下,書寫出一場發生高山中的槍戰對決。

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是,以相互交替的形式,讓兩名登場人物分別從其視角,輪流敘述出故事情節的展開。其中一名登場人物曾經從事私家偵探工作,現在則從事所謂「便利屋」的工作,受人委託代為辦理各種事務,而另外一名登場人物則是一名經驗相當豐富、總是獨來獨往的獵人。與「便利屋」一起工作、特種部隊出身的夥伴,某天突然行蹤不明且杳無音信,而擔心其安危的「便利屋」開始從過去夥伴所曾透露的零散訊息,找到關鍵的關係人,進而推敲出夥伴的去向。另一方面,獵人則是受人委託,要在高山環境中獵殺一個人,而為了讓獵人可以習慣對人類開槍,委託人還將獵人所憎恨的人帶到山上,讓獵人以狩獵的方式取其性命,當成練習也順道復仇。前述兩條本來是平行發展的敘事軸線,逐漸交集成本書故事的最高潮,也就是「便利屋」找到隱身在高山上的夥伴,與其合作逃出獵人與其委託人的追殺。

或許是因為自己未曾讀過作者其他相關作品,不了解作者是否曾經對本書故事登場人物的背景或經歷,在其他故事中做過說明或闡述,所以自己在閱讀本書時,總覺得作者筆下的登場人物,其形象被描繪得很模糊,缺乏可以讓人深入掌握其性格特質的切入點或線索。例如「便利屋」的夥伴突然失蹤,雖說是為了躲避或應付來追殺他的人,但是要追殺他的人到底與他之間發生過什麼事,為什麼可以動用到組織的力量來進行追殺,而在幕後操控一切的組織如果存在,那會是什麼樣的組織,而被派來追殺卻反而被殺害的組織成員為何可以如此輕易地被犧牲等問題,即使在讀完本書後也幾乎無法獲得解答。而因為這些敘事情節的細節沒有被說明清楚,所以自己在閱讀時很難掌握、理解或判斷,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是因為具備什麼樣的性格特質、出自什麼樣的心理或情緒,然後才會採取行動去讓本書故事所描述的事件發生,特別是當這個事件其實是有點野蠻、殘暴且缺乏現實感時。

對自己來說,沒有將敘事情節的細節說明清楚,跟故弄玄虛製造懸疑效果,可能並不是同一件事情。在讀完本書後發現,登場人物所遭遇的危機為何會發生,是誰實際促成其發生,這些疑問都沒有獲得釐清。也因為如此,自己並不認為本書故事有製造出引人入勝的懸疑效果,而是認為本書故事就是沒有被寫得完整周全。然而,或許作者本來就沒有打算要說明清楚所有的細節,而只想要透過其敘事來書寫出一場發生在高山中的高手對決吧!所以作者並沒有很花心力地去讓讀者感覺,這些登場人物是可能在現實中實際存在的人,也沒有太積極地去將這些人物描繪得有血有肉。只是這樣的故事,自己讀來就會感覺不是那麼有趣,在內容上有點空洞與貧乏。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ヒポクラテスの悔恨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ヒポクラテス』シリーズ」的第4部作品,收錄5篇講述個別事件的故事,但有一個貫穿全書的謎團事件,其真相在最後一篇故事中被揭露。

日本法醫界的人才與資源極度不足,所以其一年可以解剖的遺體數相當有限,而許多原本透過解剖就能闡明其死因的遺體,可能就會因為資源有限、遺族不同意、不符程序等原因,在死因被誤判或死因不明的情況下被火化。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一則挑釁大學法醫學教授的網路留言,讓該名教授研究室的年輕女法醫與一名男警察,像是組成搭檔般地,到處尋找被認為死因並無可疑之處而無須解剖的遺體,並使出各種方法來讓該遺體接受解剖,進而釐清其真正的死因。然而,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在受到阻礙或被反對的情況下,要強行突破讓遺體接受解剖,便需要手段與計謀,例如巧妙地找出在制度中可操作的彈性空間,或找出蛛絲馬跡來推翻死亡看似沒有疑點的表象。而女法醫與男警察如何在個別事件中完成前述任務,讓遺體可以因為有被解剖而死因真相大白,或許就是本書各篇故事在敘事上的獨特之處與重要賣點。

因為女法醫跟男警察的奔走與努力,看似在家中久病臥床後死亡的老人、因肝癌發作而死亡的外籍勞工、騎車過彎道發生意外而身亡的啃老族、在街上因為中暑而猝死的外籍女性、被診斷為嬰兒猝死症的新生兒等,都因為受到法醫專業而審慎的檢視,而讓其不會死得不明不白,且需要為其死亡負責的關係人也無法規避其責任。只是,或許作者花了太多心力與篇幅在鋪陳女法醫與男警察的奮鬥,所以其對於謎團事件的構思設計便少了一分細緻,讓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展開少了一點懸疑效果,且沒有透過設下什麼障眼法或埋下什麼伏筆的手法,製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簡而言之,本書各篇故事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可能都過於簡單,對讀者來說,要在故事一開始便猜想到謎團事件的背後可能真相並不困難。

作者嘗試透過書寫一些對社會現實的反思來為本書各篇故事增色,但是這樣的嘗試對自己來說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例如在〈異邦人の声〉以及〈妊婦の声〉中,作者透過將死者設定為來到日本工作的外籍人士,嘗試去描繪或甚至批判存在於日本社會中的排外情結與種族歧視,並點出外籍人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所遭遇到的困境。只是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以及要處理的敘事元素過多,像是如何排除阻礙來讓外籍人士的遺體可以被解剖等,所以作者反思日本社會包容性不足問題的深度自然略顯淺薄。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就是寫出了一篇符合讀者常識或甚至刻板印象的故事,在其中所發生的部分事情,是讀者可能已經有所聽聞或不難想像到的事情,所以其能啟發讀者去進一步省思或讓讀者有不同以往之想法的可能性並不高。

家庭關係的質變或許也可以說是作者想要在本書中探討的社會現象。在〈老人の声〉中,作者描繪出一個有必須居家照護之長輩的家庭,而在〈息子の声〉中,作者則是敘述了不事生產的成年兒子如何成為年邁父母的負擔。然而前述敘事元素或許都只是讓作者所構思出的謎團事件比較貼近社會現實,讓人讀來感覺像是可能會發生在當前社會中的事情,卻不能進一步為故事增色,讓其敘事變得更有廣度或深度。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俺と師匠とブルーボーイとストリッパー

日本小說家桜木紫乃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稱不上是作者的書迷,也沒有讀過太多作者的作品,所以自己過往所認定的作者寫作風格,亦既是透過敘事營造出某種荒蕪或滄桑的氛圍,並在此氛圍中書寫人性的幽微與細膩,可能只是自己偏頗、淺薄而主觀的印象。然而對自己來說,前述風格卻沒有在本書故事中體現出來。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在本書中還是要展現出前述風格,但是卻沒有表現出如同其在自己曾讀過之過往作品中一樣的表現,營造出濃郁而深厚的氛圍,並在其中書寫出能觸動人去體會或思考的人性情感。細究自己為何會對本書表現有點失望,原因應該是作者這次所描繪出來、有著各自人生際遇之「天涯淪落人」的「萍水相逢」,雖然一開始讓自己期待會發展出能引人入勝的交流或互動,但或許是作者想要忠實地呈現現實生活的平淡無奇,所以就讓登場人物們空有具相當期待可能性的人物設定,但卻沒有因為短暫的生活交集而發展出符合自己期待的敘事情節展開。

而或許這是自己的問題,因為作者想要寫出的故事,或許從來就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樣子,其沒有打算放入廉價而通俗的人生啟示,也沒有想要製造出曲折或甚至離奇的情節轉折。喪妻後隻身帶著數量持續減少中之鴿群來表演的魔術師,生理上是大叔卻著女裝表演的香頌歌手,宣稱是28歲但實際年齡絕對超過的脫衣舞孃,在歲末年初時來到位於北海道東部城市的歌廳表演,住進破落骯髒的宿舍,進而結識離家多年後輾轉來到歌廳打雜的青年,亦既是本書故事主角。主角生母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其生父的骨灰送到歌廳宿舍來,而在前述三名表演者首次登台當天,因為燈光師跟歌廳紅牌陪酒小姐私奔,所以主角被迫接手舞臺照明的工作。這樣的開始,讓自己想像或許之後的情節展開會有張力十足的情緒碰撞或甚至衝突,但是讀完本書後卻發現,作者所想寫出的是,情緒含蓄內斂、豁達中帶著對無可奈何之包容的故事。

然而,即使自己覺得本書故事有點過於清淡,卻不代表自己覺得本書故事不夠有趣。魔術師與脫衣舞孃兩人因為在嚴寒冬日中流浪到異鄉工作,需要取暖而發生關係,但彼此都知道這是不會有未來的短暫慰藉,連羅曼蒂克的偶然都稱不上。當三名表演者啟程走向各自的未來時,主角突如其來、要魔術師讓脫衣舞孃幸福的發言,點出人與人之間的緣淺情長。或許各自有其人生閱歷的魔術師或脫衣舞孃,不會對這場萍水相逢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記憶,但是對未來還有變化可能性的主角來說,在這一個月中所發生的事情,卻讓其生活產生相當變化。

人是很孤獨的生物,是想要尋求他人的溫暖與慰藉,卻總是無法得償所願,或許是因為迫於現實,也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笨拙。對自己來說,這是作者透過其敘事所想傳遞出來的訊息,如同在本書故事中,主角之後離開了歌廳,雖然找到可以讓自己糊口的工作,卻無法維持住一段婚姻關係。每個人對主角的人生來說都是過客,而就算在故事的最後,主角經過多年再次遇見魔術師,但是這樣的重逢除了讓其想起過去外,又能為當下的主角帶來什麼?這個問題,作者讓讀者自行想像。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新 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とで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川篤哉「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とでシリーズ」的最新作品,收錄5篇短篇小說。自己是在逛書店時看到本書被陳列在架上,出於一時的好奇與衝動購入本書。在開始閱讀本書時,自己是有些忐忑不安,畢竟自己過去閱讀系列作品的經驗並不是太好。自己對於系列作品的評價不能說是很正面,甚至可以說是帶著成見,認為其總是用同樣的套路與招式,透過嘲諷來製造博君一笑的效果,且因為加入太多繁瑣的裝飾,所以只能使用有限篇幅來鋪陳謎團事件與推理過程,導致謎團總是設計得有些粗糙或落入窠臼,而解謎總是解得有些潦草與不夠縝密。不過在讀完本書之後,雖然不能說自己對於系列作品有所改觀,甚至也還是覺得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展開充滿儀式性,但是卻也不會否認本書算是有趣而有娛樂性。而想想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看似矛盾的感想,原因則可能是自己有感受到作者在自己設定的框架中求新求變的企圖心吧!

舉例來說,系列作品女主角的長官,曾經被調到警視庁本庁任職,在本書一開始就又被調回国立署,且一如其在過往系列作品中登場時的表現,這位高調、毫不隱瞞自己富二代身分的長官,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仍然是過度自信地在炫富與做出荒謬推理,讓女主角有翻不完的白眼,並在心中不斷上演批判與諷刺的小劇場。然而,看似一直在玩重複而老套的把戲,但是作者應該還是有其身為創作者的企圖心,所以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嘗試變出一些新意,即使是新瓶舊酒,卻也偶而讓人感受到在規律與模式中發現小變化的樂趣。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有新人物登場,其為天真且行事作風毫不圓滑世故的新人女警,而其夾在女主角與長官之間,讓女主角的嘲諷多了一些自虐與無奈,也讓原本由長官單口相聲與女主角內心小劇場所組合而成的敘事橋段,多了一些結構與節奏上的變化。

由毒舌管家擔任安樂椅偵探,在挖苦身為大財團千金小姐之女主角的同時,也為其點破讓事件成為謎團的盲點,而這樣的敘事情節設定,即使在發表時間距離系列作品前作已有7年多的本書各篇故事中依舊存在,但若深究其細節則可發現,作者還是有加入一些變化。前述變化或許可以說是來自登場人物的「成長」,但是不是來自女主角將新人警察的身分交棒給後進,因為畢竟女主角的推理能力並沒有太多長進,而是來自回歸的長官,雖然其所做出的推論最後都還是錯的,但是卻有幾分正確,也不全然是荒誕無稽。而毒舌管家在本書各篇故事中雖然點破盲點,卻也受限於其沒有實際參與調查,缺乏必要的證據或資訊,所以無法斷言而僅能做出推論。長官與管家的推理能力落差雖然還是很大,卻也有些許拉近,而這樣讓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多了一些推理競賽的風味,而不僅是聰明的管家嘲諷推理能力平庸的女主角與夜郎自大的長官而已。

本書各篇故事讓自己感覺作者敘事技巧成熟的地方在於,其鋪陳出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細節,而後再讓其發揮左右案情發展之作用的手法。例如,在〈風祭警部の帰還〉中,一開始女主角的加長型禮車遭遇因事故而發生的塞車,而後該起事故卻成為證明凶手偽造案發時間的關鍵。而原本以為只是要增加一點嘲諷時事的趣味,所以才在〈煙草二本分のアリバイ〉中加入死者要去看偶像團體表演的敘事橋段,但是這個橋段卻在故事最後,連接上女主角讓凶手伏法的請君入甕行動。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ワンダフル・ライフ

日本小說家丸山正樹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雖有4條交替並行的敘事軸線,但在閱讀時可以透過作者所放入的一些線索發現,這4條敘事軸線在時序上應有先後,且在個別敘事軸線中登場的女性應為同一人,所以通篇故事是具連貫性地在講述,一個女性在不同人生階段所遭遇到的不同事情。

或許作者也是擔心自己所鋪陳出的繁複敘事結構會讓讀者誤解或感到困惑,所以在本書故事最後附上年譜,以編年史的形式說明本書故事女主角的經歷與遭遇。雖然稱不上是曲曲折折或顛沛流離的人生,但是女主角在其一路走來的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事情,個別讀來可能還不會感覺那麼不尋常,但加總起來或許可能就會讓人讀來感覺,在一個人身上發生這些事情,是否有點不合情合理。作者選擇使用零碎切割、時空斷續跳躍的繁複敘事結構,或許是有意去規避,其若使用線性敘事結構就必須說明女主角一路走來之心路歷程的「責任」,但是對自己來說,作者的敘事手法除了炫技外,其實沒有為本書故事的敘事增添什麼色彩或風味,反而流於賣弄與匠氣。

不過雖然自己對作者選擇使用繁複敘事結構這件事提出批判與質疑,但是這並不等於自己對於本書故事的敘事本身提出批判或質疑。或許作者是有點拉拉雜雜地,把很多不見得能夠或適合牽連起來的敘事元素都攪和在一起,像是在職場中陷入婚外情還懷了有老婆之上司的小孩,透過網路認識隱瞞自己是身心障礙者的男子卻註定是段無疾而終的關係,因為對是否要生小孩意見不合而關係有了變化的夫妻,丈夫辭去工作全心照護因為在震災中受傷而癱瘓之妻子等。使用繁複敘事結構讓作者可以迴避說明要將前述敘事元素放進同一篇故事裡的意圖或目的,卻也因此更突顯出前述敘事元素被放在同一篇故事中的不自然,但即便如此,作者運用前述敘事元素所鋪陳出的敘事軸線,卻讓人讀來會有所共鳴或啟發。或許應該這麼說,自己雖然不太能理解,為何作者要把本書故事寫得這麼複雜或在其中塞入這麼多內容,但是自己對於作者所寫出來的故事情節本身,卻想給予正面評價。

長期照護無生活自理能力的家人,看不到眼前現實在未來有變好的可能,這樣的負擔與壓力,或許會讓人想要透過偏激的手段來突破困境。對於身心障礙者能有多少的體諒與同理心,能夠為了讓他們可以「便利」生活而讓自己的生活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或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身心障礙者或對他們視而不見的人,不太有機會去省思的課題。努力讓自己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或許還是一件一個人可以想辦法做到的事情,但是一個人是否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有一天必須去負擔,自己身邊的人壓在自己身上的照護責任,是否有預想到這樣的責任或許會沉重到壓垮自己,則是另外一件事情。本書故事並沒有想要傳達什麼積極正面的鼓勵訊息,也沒有要讓人很深入地去體察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困境,其只是呈現出一個看似龐雜紊亂的敘事情節,要讓讀者自己去找到想切入的角度,並從中得到自己的體悟或啟發。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52ヘルツのクジラたち

日本小說家町田そのこ的作品,為2021年本屋大賞的受賞作。截至目前為止,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獲得635則讀者評價,平均得分是5顆星中的4.5顆星,而雖然給予5顆星評價的讀者占68%,但是給予1顆星與2顆星評價的讀者也分別占了4%與3%。從前述數據來看,或許可以說本書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但是即使給予負評的讀者是少數族群,但是其一針見血的辛辣批判或許也點出了本書的重大問題。「小綺麗過ぎて、ご都合主義になり、現実味が薄い」、「既視感のあるエピソードばかり、それぞれの心理描写も物足りなく安易に感じました」,這些負評或許都言之成理,因為閱讀本書故事,無法否認地給人一種像是在觀看肥皂劇的感覺,登場人物的遭遇很悲慘、不尋常與戲劇性,所表現出的情感很劇烈與偏激,且總是粗暴地衝撞出來,卻沒有被細膩地描繪或剖析。

然而,故事說得煽情而廉價、粗製濫造又破綻百出,是否就會讓這個故事沒有被閱讀的價值,或者說就會讓讀者無法從閱讀這個故事中獲得些什麼,也許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沒有那麼絕對或必然。或許作者讓登場人物之間發生關係的手法過於拙劣,應該說明或細膩描繪的人物情感或心理都沒有用心去處理,而在鋪陳敘事情節轉折時,也沒有太花心思在讓轉折變得合情合理這件事上,所以本書故事就會讓人讀來感覺像是作者只是在媚世與騙取感動,在敘事情節中有很多經不起仔細檢視或很難不去質疑的不合情理之處。但是即便如此,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非沒有點出一些可以觸發讀者進一步去想像或思考的事情。雖然本書故事對自己來說,可能沒有如同對多數持正面評價之讀者一般地產生催淚效果,但是卻也讓自己覺得,一味地如同少數持負面評價之讀者般只著眼於本書故事的瑕疵,可能就無法從閱讀本書這件事中獲取一些體悟。

或許應該說,閱讀本書故事需要自己去想像與填補一些沒有被說清楚的敘事內容,也需要自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去看待,一些作者過於一廂情願或太過勉強的情節轉折設計。舉例來說,有發表評價之讀者質疑,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跨性別者為何需要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的確作者並沒有很細緻或充分地描述該名登場人物的情感,甚至沒有對該名登場人物做太多性格描繪或形象塑造,所以會讓人讀來感覺無法理解這個人物為何會如此行動的理由。然而,如果發揮一點同理心或想像力,或許可以為作者補充其沒有在敘事情節中寫出來的部分,像是一個跨性別者如何因為複雜的心結而無法說出自己對於某人的心意,如何因為只能不求回報地付出,所以會在無法壓抑期待回報之欲望時走上自我毀滅之路。

無法理解或許是因為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找不到可以類比的事物,覺得不合情理或許只是因為不符合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雖然本書敘事情節多有疏漏,但這些疏漏也可能是種留白,讓人可以自行填空,用自己的方式或角度去猜想或體察登場人物的想法與情感。

母親不一定會愛著自己的親生小孩,或許也是本書故事所想要揭露出來的殘酷現實。而在別人的感情關係中做個第三者,與其說是件會遺傳的事,倒不如說是因為不存在社會流動的機會,所以第三者的小孩也往往身處在容易成為別人感情關係之第三者的處境或狀況中,例如處於容易依賴他人的弱勢、情感上沒有安全感而容易自欺欺人等。上述詮釋或者都是自己加油添醋、對本書故事做出過度曲解後的產物,但是只是批判並不能讓閱讀變得更有趣,而想多一點反而會讓自己從閱讀中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