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30日 星期四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

英國推理小說女王Agatha Christie在1939年發表的著名傑作,即使時至今日其精彩程度與魅力依然不減。自己從未好好完整地閱讀Agatha Christie的作品,包括中譯本在內,而這次出於一個像是一償宿願或者彌補遺憾的心情,決定發願開始慢慢購入(話雖如此,但是偏執的自己還是一下子就買了6本)並閱讀Agatha Christie的小說。第一本閱讀的作品選上這部眾人傳頌的傳世名作是個正確的選擇,因為本書的魅力令人魅惑,幾乎毫無冷場的高潮迭起與幾乎毫無破綻的敘事,只能讓人拍案叫絕。
10個互不相識的人被「邀請」到一座海上孤島上的豪宅作客,四面環海的隔絕環境與變化無常的天候,讓這座巨大的海上密室無法有任何人進出,同時島上也沒有任何其他居民或存在任何刻意躲藏的他者。從第一人被毒殺到最後一個人選擇上吊自殺,10個人陸續死亡,卻留下難解的謎團:在島上沒有其他人存在的情況下,這些人的死亡到底是誰造成的,又是如何造成的?最後作者透過兇手以瓶中信自白、而後被人拾獲交給蘇格蘭警場的形式,來解開其縝密精細設計的謎團:其中一人在一連串死亡中詐死,讓他可以在操弄他人情緒甚至行動之同時,遂行他扭曲的慾望,並且以最後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完成其大規模謀殺的規劃。這樣的故事是在70多年前被創作出來,而且現在讀來也無太多違和感或者感覺早已失去新鮮感與趣味,讓人不得不承認,本書是一部可以傳世的經典推理小說,也難怪日本テレビ朝日沒多久前才將本書改編翻拍成日本電視單元劇版本,而根據該節目廣宣文字,本書全世界銷售已累積突破1億本。
除了謎團設計的縝密細緻外,本書透過文字敘述與人物視角轉換來醞釀營造的整體氛圍,其實很有渲染效果;特別是在登場人物一個接一個地死去,而死者是被謀殺的機率幾乎是百分之百的情況下,剩下來尚存活的人,在短期之內沒有離開島上可能的情況下,彼此懷疑、神經緊繃、情緒失控變成必然的結果。疑心生暗鬼的相互猜忌可以說是本書中後段的主要敘事基調,在每個人都被揭露過去的罪行、而每個人都有可能被殺、也都有可能是殺人者的情況下,眼前的人是否有在說謊、懷抱什麼樣的心機或秘密、如何可以彼此牽制並保護自己,成為壓迫暫時倖存者心理的壓力來源。這樣的描述增強了小說本身的張力,而作者生動且細緻的筆觸以及過人的說故事能力,讓本書的謎團深不見底,氣氛緊張卻也引人入勝。
總之,自己沒有早一些好好認真地閱讀本書的原文版本,或者是種遺憾;但是也或者,因為自己現在的狀況,才能透過閱讀本書的原文版本,了解其價值與底蘊。

2017年3月28日 星期二

News of the World

2016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本書故事是在描述,一個在19世紀的70年代,靠著在美國德州城鎮間旅行、向當地民眾提供朗讀報紙服務以滿足民眾資訊需求或好奇心來維生的年逾七旬退伍軍人,接受委託並收取報酬,要將一個年僅十歲、曾被印地安人部落俘虜做為人質並與該部落生活一段時間、出身德裔移民區的白人女孩,送回到她原本的親族身邊。
這個故事是一趟旅程,途中有著種種遭遇。遭遇想購買、買不到便用武力意圖強奪女孩的人,他們覬覦女孩可以帶他們找到印地安人部落的能力,而老當益壯的退伍軍人與因為曾與印地安人部落一起生活而充滿野性的女孩,奮力抵抗始得逃出生天。在一次讀報的場合,台下聽眾因為不同的政治意識形態對立而大打出手,在一片狼藉的場景中,退伍軍人選擇不在乎尊嚴而拾起散落在地上的錢幣,因為前方仍有路程,兩人需要盤纏。在保守的城鎮中,不了解旁人會有異樣眼光而想要裸身入浴的女孩,被當地的大嬸追著跑,但之後大嬸卻很熱心地為女孩收集二手衣物讓她帶上路。旅途小說的敘事型態,作者直白而清淡地陳述種種事件,雖然有衝突、緊張以及可以遍灑狗血的情緒,但是卻在作者簡潔沉穩的筆觸下,轉化成靜謐、老成、低沉、帶有悵然與無奈情懷的氛圍。這樣的文字讀來會讓人沉浸前述氛圍中,不因敘事高潮轉折而有大起大落的情緒,但心情卻深深被主角兩人的未知前程所牽引,進而深刻體會故事裡被輕描淡寫的人性與情感。
當然,這個故事不只是趟旅程,更是一個有關因為錯置而找不到歸屬者的側寫。女孩忘記了其原本的語言文化與生活習慣,雖然有著白人的外貌卻身心靈都是個印地安人,即使之後學會使用英文溝通,但是其永遠無法就字母R正確發音。從徒手吃飯到學會使用刀叉,從隨意拿取別人家的雞到理解動物也是一種人類財產,女孩從來沒有完全歸化或融入白人的生活文化中,即使她最後必須定居在白人社群中。女孩的親戚只關心退伍軍人使用報酬購買篷車是否有收據,捨不得女孩被當成免費童工的年邁退伍軍人最後還是背棄承諾,把女孩帶離她的親族並重新踏上旅程。成為退伍軍人家庭一員的女孩最後也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不斷與自己在白人世界中的生活妥協,不斷適應自己其實從未完全融入或認同自己當前生活方式的現實,讓女孩內心深層存在因為不曾完全獲得歸屬感而有的失落感,雖然年老退伍軍人的關懷讓她有了家人,但是命運的作弄仍讓她必須背負一個永遠無法解開的桎梏。
本書篇幅並不龐大,故事軸線單純線性且敘事也無太多曲折,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描述沒有太多花俏的修飾或充滿文藝腔調的為賦新辭強說愁,讓本書的閱讀變得直接簡單。但是這樣的直接簡單,卻讓讀者更正面地去面對書中人物的處境與感懷,以及在那個年代的歷史時空背景中人們如何行動、自處與掙扎。為當時資訊流通仍有種種限制的人們帶來在遙遠他處所發生事件之相關新聞的讀報人,他和女孩的故事透過作者的書寫,也像是為身處現代的讀者帶來有關存在於遙遠時空中人事物的資訊,只是這些資訊穿越了時空隔閡,可以觸動人心並與讀者情懷產生共振,讓人從中擷取元素省思自己當前的生活。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終りなき夜に生れつく

甫獲得第156回直木賞的恩田陸在獲獎後所出版的作品。根據簡介,本書是作者先前作品《夜の底は柔らかな幻》的衍生作品,其所書寫之故事可以說是在前述作品中相互對抗之三名角色的「前傳」。透過四篇故事情節各自獨立、但登場人物有所重疊的短篇小說,作者用讓前述三名角色分別被另一名敘事者所側寫的方式(其中兩名角色亦分別擔任側寫另一角色的敘事者,只有一名角色是維持「神秘感」地只存在他者的敘述中),來描述個別角色變成之後身分或狀態的先前軼事。
然而,沒有讀過《夜の底は柔らかな幻》的自己,只是因為作者獲獎且本書是作者獲獎之後所出版的作品便購入本書閱讀,著實是過於莽撞欠思慮的衝動行為。在本書中,作者並沒有完整闡述其所想建構的世界觀,對於超能力者、獨立閉鎖的國家等故事元素僅是點到為止的片面說明,讓第一次接觸到這個虛構世界的自己,雖然不至於不能把握故事情節內容,但卻覺得故事情境像是少了幾塊而有所缺漏的拼圖,無法完全走入其中。
作者的文字陰沉而迷幻,彷彿在半夢半醒間述說夢境一般、低聲且釋放氣力地呢喃;即使是殘酷的殺人場景或者是千鈞一髮的救命關頭,或者是因為有超能力涉入其中,許多本應血腥或緊張的橋段,在作者筆下都變得柔軟而虛幻。只是本書所營造的氛圍雖然是「如夢似幻」的陰暗,卻還不到「詩意盎然」的深沉;把人性的掙扎或糾葛太過邊緣化,而只是表面地書寫孤獨、隔絕、壓抑與慾望,就會讓人看不到故事更深層的底蘊,讀完之後還是無法對書中任何一個人物或事件留下太深刻或鮮明的印象。
本書所書寫的故事是否有趣呢?敘事節奏流暢,個別故事也有懸宕與轉折,其實作者說故事的功力有其一定水準,閱讀起來還是有相當樂趣。只是虛構出一個和當代現實相去不遠的背景情境,在其中加上超能力人類這樣一個科幻性質的元素,或者作者在本書中的表現可以被期待更好,作者的想像力可以更加爆發,而不只是一篇篇營造出虛幻而陰沉之氛圍的敘事,不管是人物或故事情節,都讓人讀完之後沒有留下太多印象或想法。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京の縁結び 縁見屋の娘

2017年第15回「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優秀賞受賞作。
誠如書後解説引用大賞一名最終選考委員的意見指出,本書做為一本小說,可以說是具備相當的完成度,不論是個別登場人物的描繪、情節展開的說服力、故事伏線的收束、生動的對話等,都沒有太多可以挑剔的地方。只是雖然自己認同前述意見,讀完後感覺本書不太像是出自一名小說新手之手(根據書後解説,本書作者雖然此次是首次獲獎,但其曾在多項公開徵件的文學獎項中晉級到最終候補,其實是具備一定程度的實力),但是自己對於大賞最後頒給《がん消滅の罠 完全寛解の謎》一書的決定也沒有太多質疑,因為大賞受賞作雖然可以說是一本寫得坑坑洞洞、缺點顯而易見的小說,但是其故事情節的創意與想像力,卻也是本書無法望其項背的。
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歷史奇幻小說。結合史實與神怪元素,本書描述一個因為祖先犯下罪過而家族代代被詛咒的年輕女性繼承人,為了從受懲罰與怨念累積的束縛中脫出,擺脫家族女性繼承人無法生出男兒且活不過26歲的命運,以一場延燒幾乎整個城鎮的大火做為讓法術得以實現的引線,最後雖然讓所有怨念得以消除,久別的母子重逢,被靈體寄宿的人回復原本模樣,但繼承人無法與心儀的施用法術者結下更深的緣分,後者因為犯下戒律而必須失去其靈體,而繼承人則是與從小便傾慕她的青梅竹馬結婚,並感覺施用法術者是以別種形式回到她的身邊。
作者用淡雅輕盈的筆觸,以四平八穩、不急不徐的節奏述說前述故事,從繼承人隱約認知到自己因為家族被詛咒而必須承受的宿命,到施用法術者以一個神祕謎樣的姿態出現在繼承人面前,繼承人一步步解開家族繼承人是因為什麼樣的因緣而會受到詛咒,曾經在家裡幫忙的老人為何失蹤以及其真實身分,還有施用法術者到底是誰,與家族有何淵源,為何而來等謎團。故事的展開雖然平鋪直敘,也不能說是百轉千折或高潮驚喜不斷,但是整體情節並不算是太平淡或無趣,只是部分使用神怪元素來解釋謎團或收束伏線的敘事橋段,有點像是作者使用其自訂的遊戲規則來自圓其說,讓身為讀者的自己感覺不是很能被說服。不過,整體故事的設定是邏輯連貫一致的,所以即使偶有前述感覺,也不太會影響到自己進入故事的背景情境中,並獲得閱讀的樂趣。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狩人の悪夢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火村英生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新作。作者在本書的「あとがき」中說到,本系列作品到2017年3月便剛好滿25周年,雖然其曾經想要在本書中挑戰將「倒叙」形式使用於長篇小說上(系列作品中有短篇小說是從犯人的視角出發,敘述犯案過程並側寫主角的形象),但最後仍捨棄這個念頭而走回由主角之一的推理小說作家來敘述故事的手法。作者坦言其無法預告何時會將「倒叙」形式使用於本系列的長篇小說上,結果有可能到了本系列結束都不會有實踐這個想法的機會。
如果不去想像本書以「倒叙」形式寫成會有什麼效果,而是正視本書之現有形式就娛樂小說與推理小說而言是否發揮其應有作用的話,則自己的感想是本書表現有一定水準而可以獲得正面的評價。
本書一開始,身為推理小說家的主角與因為撰寫一系列奇幻娛樂小說而博得相當人氣的小說家進行對談,而後前者受後者邀請前去作客,並在當地遭遇離奇殺人事件,在後者已經過世之助理的舊寓所中發現自稱是助理昔日友人的女性屍體,而這名女性的跟蹤狂前男友又被發現陳屍在附近無人居住的空房中。一場落雷意外封閉了交通,讓有犯案可能的嫌疑人被限定在登場人物之中,但即便如此,死者們被切掉手掌的死狀令人無法理解兇手如此做的動機與用意,女性死者造訪已故助理舊寓所的目的是什麼,兩人之間真實的關係如何,還有登場人物之間的人際關係如何與死者以及已故助理產生牽連並進而釀成殺機等問題,挑戰著擔任偵探角色的主角,研究犯罪學的學者,如何在其「田野調查」中抽絲剝繭地推理出真相。從此角度來看,作者不愧是創作推理小說的老手,不論是謎團的深化與複雜化,線索與案情相關事實的推展與鋪陳,或登場人物形象的描繪與勾勒,都在一個能維持讀者好奇心的敘事節奏上展開,故事情節沒有多餘枝節,結構有條理卻又不會過於線性單調。以成熟的寫作技巧來將一個無法輕易被猜想到且具有層次的故事構想化成文字,作者讓本書成為一本讀來順暢、娛樂效果豐富的本格推理小說。
故事走到尾聲,兩位主角,研究犯罪學之學者與推理小說家,在確切物證其實並不能說相當周全的情況下,正面面對真兇並在攻防往來的對話中,透過邏輯論述建構真凶犯案的梗概,並一一駁斥真兇的辯解與反論。這種推理對話攻防戰並不容易寫,特別是其在本書中所占篇幅並不能說是沒有什麼分量的情況下,作者沒有把對話寫得無聊冗長、自以為有趣但其實枯燥瑣碎,也是其寫作功力的展現。
總而言之,本書故事情節轉折並非簡單可以預想,敘事鋪陳也算是引人入勝而不至於減損故事本身的精彩度,是本可帶來閱讀樂趣的娛樂小說。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がん消滅の罠 完全寛解の謎

本書獲得第15回「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參賽時的標題為〈救済のネオプラズム〉,並因為得獎的緣故而獲得在2017年1月以単行本形式出版的機會。
就題材而言,本書確實具備創意;其挑戰高難度的癌症治療,設下一個帶有科幻意味的謎團,卻又在最後給出一個現實上或許還未發生、但在醫學上不能說是不可能的解釋。作者曾任職於專門研究癌症之研究機構,目前則是任職於醫療相關出版社,所以其至少具備基本的背景知識,挑戰以癌症治療做為設計推理謎團的題材,或者還算適格。
已經被宣告生命有限的癌症末期病人,在選擇生前領取鉅額死亡保險給付後奇蹟式的康復;提供富人或有權勢者特別癌症醫療的私人醫療機構,發展出神秘的治療方法,可以完全治癒原本不能治癒的癌症。這樣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讓癌症專科醫生與其雖有醫生執照但專注研究而無臨床經驗的昔日友人,產生其是否為詐欺以及其背後是否有何陰謀詭計的懷疑。兩人與另一名任職於保險公司的友人開始展開調查,並建構出他們對於為何私人醫療機構可以「控制」癌症的解釋。私人醫療機構的主事者是專科醫生昔日的恩師,當時不明原因地辭去大學教職並消聲匿跡,但再出現時卻變成了利用富人或有權勢者的癌症病情來脅迫他們聽從其意志辦事的惡魔,以及協助有困難者詐領保險給付的救濟者。最後醫生及其友人在未能完全解開謎團的情況下感覺事件已經落幕,但其實不論是「控制」癌症的方法、恩師做出這些事情的動機、動機背後隱藏的過往真相、以及私人醫療機構的後續發展等,都不是專科醫生以及其友人所認知的「表象」,而是更加曲折…
做為「前代未聞の謎に挑んだ医療本格ミステリー」,本書可以說是謎團與轉折情節大放送,書中擔任偵探角色的兩人其實根本沒有完全掌握真相,秘密雖然讓讀者知道但是卻仍籠罩在黑幕中,而已經被扭曲的現實根本沒有被導正的機會。從此觀之,不論是個別謎團的獨特性與獵奇性,還是謎團與謎團之間的環環相扣與加乘效果,都可以說是一本相當不同以往的本格推理小說,其中沒有死人,有的是為什麼應該會死之人卻可以活下去的「存活之謎」。
當然,本書獨到之處在於題材以及其謎團設計的厚實度;然而,如果以小說本身來看,本書其實不算是一本寫得很好的作品。或許因為是作者的第一本書,所以作者的寫作技巧與功力還有相當的進步空間。本書的敘事節奏有點不平衡,結尾的時候真相揭露得太急太多,但是前面卻沒有鋪陳出足夠的線索來讓這個真相水到渠成。本書中間略顯冗長瑣細的對話橋段不夠火候,稱不上是透過對話來檢證各種可能,只能說是不斷繞圈子,拖住敘事的進展速度,讓敘事節奏變得拖泥帶水。只能說本書是本寫得不算太好,但是故事情節還算精彩的小說,前者其實是很明顯的瑕疵,但是後者卻又讓人覺得有趣,所以權衡的結果,本書還是一本值得一讀的小說。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水鏡推理Ⅵ クロノスタシス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水鏡推理シリーズ」的第六部作品。讀完本書時,發現書後並未如前兩作般預告系列作品新作的出版時間,而是預告了作者的其他新作(作者還是維持一樣產能,雖然不是持續創作本系列作品)。在本書故事接近結尾時,原以為作者會透過安排主角被異動,讓系列作品有新的轉進方向,或是拉長推出新作的間隔時間,但是最後主角還是回到原來的單位從事同樣的工作,而這等於系列作品仍會維持目前的型態持續下去。那作者暫時沒有繼續量產出本系列作品新作,是因為要轉換創作心情,還是休養生息避免過勞,是個讓自己好奇卻無解的問題。
作者在本書一開始便闡明,本書所描述的故事是有關於過勞死,所以從此角度來說,本書不能算是「人の死なないミステリ」,同時作者強烈希望能根絕因為惡質職場所導致出的過勞死案件。然而,過勞死是個社會問題,所以作者如何能將之與本系列作品過往所著重的科學研究不當行為調查扯上關係,便是考驗作者說故事與設計情節的功力。作者設計故事情節讓系列作品主角去調查,正在開發中的過勞死高風險指標,是否足夠精準到可以做為會產生法律效果的客觀評估標準,所以主角為了驗證指標顯示為高風險的個案,其死因是否真的是過勞死,便開始調查疑似因為過勞而自殺的公務員,是否真的在職場上因為超時與過量工作而承受過大的身心壓力。這樣雖然有點牽強但並不能說不合理的情節設計,到頭來還是讓本書所描述的故事脫逸過往系列作品所建立的基調與風格,而變成一個釐清死因的調查事件。
雖然本書的敘事情節有相當的轉折,個別事件的真相也出人意表,但是自己閱讀的感覺卻是生硬與粗糙,覺得作者只是為了製造出讓人無法預想結局的情節展開,而刻意地故弄玄虛並讓情節發展出現髮夾彎。例如,為了讓世人可以正視過勞死是嚴重的社會問題,為了讓過勞死高風險指標可以盡快導入成為強制性的評估標準,刑警、醫生與公務員三人共謀,製造公務員的偽裝自殺事件,這樣的情節雖然是個峰迴路轉的大轉折,卻也讓人覺得有些荒謬而失去現實感。又例如,一開始是希望讓同事之死因可以被正確認知的女性公務員,卻在後來變成因為過勞與壓力過大而產生妄想症的病人,包括同事的死亡在內,女性公務員所認知的世界都是出自妄想的產物,同事根本沒死,過勞的其實是女性公務員自己。這樣的故事讀來會讓人感到有些憤慨,因為不管當事人的病狀如何,推理小說把事實真相推給疾病,就會讓人覺得不負責任而輕率。
而更讓自己覺得本書是顯示出系列作品出現品質下滑狀況之警訊的關鍵點是,本書的敘事結構其實不夠嚴謹縝密,有些橋段的敘事讓人感覺只是為了過場而粗略帶過,所以讀來感覺節奏不如過往作品般輕快流暢。作者彷彿是為了發表自己對於過勞死問題的看法,但是卻又因為寫的是通俗娛樂小說而無法有深度與廣度地探究問題,所以有時流於說教,有時流於膚淺的批判。系列作品主角回應故事中人物發言而有了這樣的感觸:「失敗のない生き方だなんて。生き方を失敗する」,卻又在想到自己的狀況時,表達「自分は働きすぎではない。理想を実現するには、まだ働き看足りない」的感觸。這樣的心情或者是所有過勞的人在現實中一直面對的矛盾,只不過這樣的描述在本書中為數不多,讀到時有種像是淘到碎金子般的幸運感。

2017年3月3日 星期五

いつまでもショパ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1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4年1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故事描述在波蘭總統雷夫卡欽斯基墜機身亡事件(其為在2010年實際發生的事件,不過本書把原本的意外事件改編成被恐怖分子暗殺)之後,蕭邦鋼琴大賽仍然如期舉辦,雖然當時華沙市籠罩在恐怖攻擊的陰影下,而在大賽進行之同時,亦有多起爆炸事件發生。在大賽開始後,於會場發現一名警察的屍體,十指被切斷,而警方認為是名為「ピアニスト」的恐怖分子所為。
要說本書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描述鋼琴演奏家自覺與成長的故事。主要的第一人稱敘事者(偶爾會有轉換敘事者的橋段出現,例如從「ピアニスト」的視角出發,書寫犯案的心情或過程)出身音樂世家,贏得大賽是其父親為其所加諸的壓力與所設定的唯一目標。在大賽進行的過程中,第一人稱敘事者邂逅了兩名來自日本的參賽者,眼盲的絕對音感天才以及大賽最年長參賽者(亦為系列作品主角,但是在本書中登場的篇幅有限),兩人的演奏為敘事者帶來震撼,但也讓敘事者從原來演奏方法的自我設限中解放,而能更上一層樓並贏得大賽冠軍,最後並做出與自己家庭保持距離的決斷。
作者花了相當多的篇幅在描述不同參賽者如何演奏蕭邦的樂曲以及其詮釋風格的差異。雖然系列作品主角仍擔任最後揪出「ピアニスト」真實身分並阻止其暗殺現任總統的重要角色,但是真相揭露橋段所被分配到的篇幅,相較於描繪系列作品主角演奏之橋段,其實可以說是不成比例。
而讓自己覺得有點過於誇張的橋段是,美國參賽者的兄長在戰場要營救人質之同時亦在聆聽大賽現場轉播,而系列作品主角的琴聲竟讓戰場現地停火;雖然因為變更曲目而無法得名,但是系列作品主角卻贏得將士們的感謝與讚賞。把音樂的魔力寫到這個程度,就像書寫徒手接子彈一般地近乎荒誕無稽。
本書描述推理破案的部分,不僅在篇幅上少於描述鋼琴演奏的部分,在描述的細緻度與深度上,前者也遠不及後者。從虛構的總統暗殺事件開始,故事中死了兩個警察,並發生數起爆炸事件,不要說僅是一個恐怖份子(這個恐怖份子還有音樂專業背景)就能犯下這麼多起案件是有點誇張,系列作品主角識破「ピアニスト」真實身分的方法也是有點粗糙與草率。不過,最讓自己覺得交待得過分潦草的部分是,「ピアニスト」變成恐怖分子的動機;雖然親人死亡的真相被掩蓋是件讓人憤怒的事,但是為此就要暗殺前後兩任總統,還為此牽連許多無辜的人,怎麼想都是一種很難被理解的偏執情感。
當然,本書讀來並非無趣或平淡,至少鋼琴大賽的過程被書寫得高潮迭起,讓人想要知道作者會如何為這場自己所虛構出來的大賽收尾,會寫出什麼樣的結局。只是,一開始從總統墜機事件開始,到警察十指被切斷的屍體在大賽會場被發現,感覺這些事件只是為了讓所描述大賽的氣氛變得更高壓與不穩定,但是卻無法被好好地收束成一個讓人可以接受的結果。如果太過急切地要把本書簡單歸類為推理小說,那麼或許就會因為不如預期而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