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 星期一

バードドッグ

日本漫畫家兼推理小說家木内一裕的長篇小說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4年7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10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先前自己閱讀作者的另一部小說〈嘘ですけど、なにか?〉,感覺敘事雖然具戲劇張力而能帶來娛樂感,卻也流於誇張而淺薄;然而,本書卻讓自己對於作者有所改觀。雖然本書說不上是深入觀察社會現實或細膩側寫人性,但是本書卻在保有本格推理作品之懸疑與曲折的同時,加入作者所塑造出、具備相當個人風格的惡黨世界觀,進而呈現出一個獨特而有趣的故事。
書後解説指出,曾為黑道分子但現在從事偵探業、與小學三年級女孩之養女一起生活的本書主角,其實是在作者過往作品中重複出現的人物,且其人生經歷不斷演進與變遷;而自己因為未曾讀過這些過往作品,所以對於本書中部分情節的背景,例如主角為何會收養養女、為何會離開黑道等,會感覺被輕描淡寫帶過而沒有被充分敘述,不過既然作者的作品中存在所謂的「矢能シリーズ」,那麼本書主角的「過去」,可能就要去作者過往作品中尋找了。
主角被黑道大老請託來調查重要幹部的失蹤事件,同時被謠傳是重要幹部情婦的女子也失聯,而女子的姐姐前來請託主角尋找妹妹的下落。主角拒絕黑道大老的請託但之後還是接下調查工作,而在重要幹部的屍體被發現後,當天與黑道大老一起和主角會面的其他黑道分子,都成了殺人嫌疑犯,而必須透過主角的調查與推理來一一排除嫌疑後找到真兇。每個嫌疑犯都有盤算,為爭權奪利或自保,而主角透過推理,分析個別嫌疑犯是否具備殺害死者的動機與魄力。最後,如同章節標題「真相と違う」所提示的,主角雖然確知真犯人的身分,但卻不揭穿真相而是巧妙利用無法澄清的嫌疑來羅織惡人入罪,藉以維繫黑道幫派內的運作與秩序。
本書之所以有趣,部分是因為其為在作者所設定的惡黨世界觀中才能言之成理的推理劇。不為道德也沒有複雜的人性或情感,嫌疑犯單純地為了爭地盤或奪權,頂多加上對自己際遇的義憤填膺,有些人卑鄙,有些人則是沒有犯下大案的器量。作者筆下的黑道幫派,雖然偶而還是有威嚇與虛張聲勢,但是絲毫沒有暴力或逞兇鬥狠,有的只是機關算盡的心眼與心機。
主角的養女有著讓周圍每個人都喜愛的魅力,兩人的互動生動且饒富趣味,做為一種調味用的添加劑,點綴本書讓其生色不少。

2017年1月29日 星期日

翼がなくても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新作。本書好像不能被歸類成作者的特定系列,因為其為兩個系列作品主角的「共演」;只是自己會比較傾向將本書歸為「刑事犬養隼人シリーズ」的作品,因為本書的敘事有接近一半的篇幅是從這個系列作品主角之視角出發來書寫,而「御子柴礼司シリーズ」的主角雖然是本書所描述事件的關鍵人物,但其「戲份」,如果硬要說,就只是到很有存在感之「配角」的程度而已。
200公尺短跑成績斐然並因此被企業網羅的女主角,因為一同長大但現在是繭居族之鄰居男子的不當駕駛而被迫截肢,不僅奧運出賽的美夢破滅,也面臨公司逼迫其自願離職的壓力。然而,肇事的鄰居男子卻因為其母親聘請手段高明之律師以及現行法律可能適用法條構成要件的限制,而獲判輕刑且未支付損害賠償。
因為南非刀鋒戰士的新聞讓女主角燃起在殘障運動場上再出發的希望,但現實的殘酷卻不斷向女主角襲來。另一方面,撞傷女主角的鄰居男子被發現陳屍家中,調查此案件的警察將目光投向女主角,也發現當時在撞傷女主角事件中為男子辯護的律師是男子鉅額壽險理賠金的管理人。為了爭取在殘奧出賽的機會並贏過自己的假想敵,女主角用現金支付了兩次昂貴的義肢訂製費用,而這個女主角及其家人都應該無法支付得起的鉅額費用,到底是如何被籌措出來,便是跟男子死亡之謎一樣,是書中待解的謎團。
當然,當作者把前述元素一一鋪陳出來時,讀者會很自然地想像到,女主角用來支付義肢訂製費用的錢,應該就是來自男子的壽險理賠金,並且可以隱約猜到,或許男子是為了補償女主角,而將自殺偽裝成他殺並藉此詐領保險金,因為登場的其他人物其實都沒有足夠成為「嫌疑犯」的重量。如果從這個角度來檢視,本書所描述的謎團或者真的構圖過於簡單,雖然在細節上作者還是有設計讓真相看似不可能而必須被破解的盲點,例如從現場消失的凶器而後在他處被尋獲等,但是最後閱讀到警察揭露真相的部分時,還是會讓人有種「果然是這樣」的感覺。亦即是說,就推理小說來說,本書並不能說是非常精彩的作品。
不過,本書屬於推理小說部分的篇幅可能不到一半;本書有相當篇幅都在描述女主角如何克服現實並突破自我,在殘障運動中實現自己目標的歷程與心境。這樣結合人情劇、社會現象觀察以及推理小說等元素的作品,即使推理小說的部分不夠峰迴路轉到讓人拍案叫絕,也是瑕不掩瑜,不會太減損閱讀的娛樂感與滿意度。

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喧嘩

日本推理小說家黒川博行「疫病神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新作,是同系列直木賞受賞作〈破門〉的續篇。
系列作品的主角「搭檔」再次登場,接續著在前作中黑道主角被組織「破門」的情節發展,在另一名主角所從事的「建設コンサルタント」業務受到「暴対法」、「暴排条例」等法令施行的影響而陷入低迷不景氣時,兩人受議員秘書之託,向黑道團體斡旋喬事,希望透過金錢解決紛爭。然而,隨著兩人逐漸掌握事件全貌,卻發現虛構的汽油彈攻擊事件背後,其實是一個因為官商勾結謀奪利益的計畫破局而衍生出來的矛盾衝突。已不隸屬於組織的黑道主角,一半為了牟利,一半也是為了籌措「復縁」所需的資金,以近乎詐欺犯的手法,半是欺騙半是脅迫地,向議員秘書榨取金錢,雖然其過程中也受到攻擊而腹部中刀需要進行手術…
之前在閱讀〈破門〉時就有同樣的感覺;雖然本書截至目前為止在amazon.co.jp網站上獲得相當高、平均4.5顆星的讀者評價,但是對自己來說,卻是本讓自己「看不到熱鬧也看不懂門道」的小說。情節進展並無太多懸疑或轉折,很線性的敘事結構只是在平鋪直敘主角們掌握更多資訊而後採取行動獲取利益的故事,但是並無太大起伏或高潮可以勾動閱讀時的情緒。要說本書中對主角兩人之人物性格與互動往來所進行的描述,或者對故事其他登場人物的描繪,是否有幽默有趣或深入立體到讓自己感覺特別或突出之處,答案自然也是否定的。
雖然很零星,但是書中還是有些有趣的陳述。例如書中有個人物提及,對民意代表來說,過去的利益所在是土地與工程建設,現在的利益所在則是長照福利,在設置「特別養護老人ホーム」需要取得主管機關許可、希望入住的老人與家屬握有選票、政府投入社會福利預算等情況下,這個領域成為民意代表介入謀取利益的新標的,而過去圍標工程等手法,則在工程採購受到嚴格法令管制與社會與論監控的情況下,變得無利可圖。作者在書中呈現出一個日本黑道的「現實」,肅清黑道的法令壓縮黑道生存的空間,而時局的轉變,讓黑道、民意代表與商人所組成的不當得利共犯結構,也必須與時俱進找到新「商機」。作者的社會觀察,或者對比於其所敘述的故事來說,是有趣多了。

2017年1月19日 星期四

怪しい店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火村英生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五篇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4年10月出版,而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6年12月出版的文庫本版本。作者在単行本的あとがき中指出,本書集結以「店」為題材之推理小說,是嘗試在本格推理的框架內書寫「自分なりに感じる〈店〉というものの魅力や怖さ」的產物。
雖然是有設下書寫商店這樣的主題限制,但是本書的五篇作品卻呈現出相當程度的變異性。自己覺得比較特別的作品是〈ショーウィンドウを砕く〉。這篇作品並未採用系列作品通常的敘事型態,即以推理作家第一人稱敘述的方式來講述故事,而是透過兇手的視角來描述兇手與偵探之間的智力對決,除了是將倒敘形式推理小說的格局與風味摻雜入作品外,亦是透過兇手的眼睛來觀察側寫,在系列作品中扮演偵探角色之犯罪學者給旁人的印象與外顯的形象風格。雖然這篇作品放在本書中其實有些牽強,因為其所講述的故事並沒有涉及太多商店的元素,但是由於其嘗試在系列作品的延續性風格中翻出新意,所以其不符本書主題的瑕疵也就可以不用太被計較。
〈潮騒理髪店〉是篇描寫偵探角色解開所謂「日常の謎」的作品,其中沒有殺人案件,只有某個人物看似讓人不明所以的詭異行動,而偵探角色的推理雖然有其依據也言之成理,但是其對外在現象的解釋並不是會產生任何實質效果的「破案」,而只是一種演練論理邏輯的「推論」而已。
而即便是有殺人案件發生的本格推理,作者也嘗試在故事中放入巧思,讓其中的推理敘事有所變化。例如在〈古物の魔〉中,偵探當著兇手的面說,「あなたが犯人だと考えると、多くの疑問点に説明がつくんです」,而這顯示出偵探的推理邏輯是,假設某一嫌疑人為真兇時,如果能讓案件的種種謎團獲得合理且不衝突的解釋,則認定其為真兇便是合理的結果。相對地,在書名同名作品中,與扮演華生醫生角色的推理作家一起討論案情的女警說到,「珍しい事件でしたね…名前を知る前にその人が犯人だと指摘したこと」,雖然作者讓一個僅僅是在談論故事主要人物時被粗略帶到的邊陲人物成為真犯人,但是這個結果卻又是從案件事實與看似不合理的關係人證詞中所能推論出的合理結論。作者在兩篇故事中使用不同的敘事結構與節奏,讓推理解謎原本應該是線性進展的敘事多了許多變化,可說是作者日積月累寫作功力的展現。
只是雖然作者嘗試賦予本格推理短篇小說不同變化,但是本書中各篇故事本身並無太多深意,所以讀來雖有娛樂效果,但是卻無餘韻。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メビウス1974

日本小說家堂場瞬一的長篇小說作品。根據本書後的作者簡介,作者在出道第14年的2015年秋天出版了第100部作品,而在2016年10月出版的本書則是作者的第109部作品。做為自己所閱讀的第一本作者作品,在作者如此多產的情況下,本書既非系列作品,亦非警察小說,而自己之所以會購入閱讀,是因為在amazon.co.jp網站上本書的讀者評價平均還算不錯,以及本書的內容被介紹得還算吸引自己。
42年前的1974年10月14日被稱為「日本の夢が終わった日」,在當天棒球選手長嶋茂雄進行了退休前最後一場比賽,社會上則發生了「三井物産爆破事件」。以這個歷史時刻做為背景,作者虛構了一起個人事件,即激進派社會運動團體的「明日之星」、當時仍為大學生的主角突然消失蹤跡、音訊全無。
42年後的現在,主角與過去澈底切割並重新開始,靠著經營房地產累積相當財富,在42年來從未再踏進東京一步的情況下,來自過去友人的請託,讓主角懷抱罪惡感與不安地回到東京,並面對自己以為已經澈底逃離的過去。主角當年的逃避為周邊的人帶來相當衝擊甚至傷害,而在現在被請託回東京替人解決問題則是一場設局,是過去從事運動的「夥伴」要求主角為當年行動進行解釋與懺悔。事隔多年毫無聯繫,主角殷切期待與當年的戀人重逢,但是在所有事情都已事過境遷的現在,戀人「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冷靜而漠然的回應,讓好不容易得以見面的主角,只能懷抱無限悵然地走向孑然一身的未來人生。
雖然有懸疑,但是對自己來說本書並不能被歸類為推理小說,其所敘述的故事,是一個42年來隱姓埋名的人,決心正視自己曾轉頭捨棄的半個人生,以及這個決心所導引出的事件與情緒感懷。雖然有搭上對抗資本主義的激進社會運動,但是在故事中與暴力、社會黑暗、犯罪等有所關聯的元素其實並不多。感嘆「少小離家老大回」,面對無法挽回或彌補之傷害,主角在罪惡感與不安中尋求自己的立足點與內在平衡,但正視過去的結果只能讓主角感到更深沈的悲愴與淒涼,這是主角所背負的十字架,也是本書想挖掘的道德命題。只是太多篇幅的反覆陳述讓本書所要描述的情感與人性變得稀釋而淺薄,在無法把閱讀本書的自己帶入主角的心境並產生感同身受效果的同時,也讓敘事情節的推演對自己來說顯得扁平而缺乏高潮迭起的波形或峰迴路轉的折線。
本書中有個人物的描繪讓自己感覺還算有趣:設局要讓主角為當年之逃避行為做出解釋甚至懺悔的幕後黑手,是一個可以說是在打著大義旗幟的激進派社會運動中澈底表現自我甚至自私的女性,不論是在男女關係自在任性、操弄他人毫無忌憚的處事態度上,或者是在好辯逞強與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行事風格上,這個配角的人物特質都被側寫得較為鮮明而立體。反觀其他人物,包括主角在內,都被描述得略顯平面而呆板,少了些深度與層次。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氷の轍

直木賞作家桜木紫乃的長篇小說作品。延續作者一貫風格,本書仍以北海道釧路市做為故事發生地,而女主角則是北海道警釧路方面本部的女性刑事。在釧路市的海邊發現一具老年男性的屍體,後來查明其生前住在札幌市,過去的職業為計程車司機。女主角跟其搭檔,也就是一個還有三年就要退休且與女主角父母熟識的資深刑警,投入前述案件的調查,並一開始在毫無頭緒的情況下,逐漸追查出與身亡男性在生前有所牽連的人事物,以及逐漸浮出檯面、與案情有所牽連者的複雜身世與不平凡遭遇。
雖然是個講述警方調查刑案的故事,但是本書可以說只是表面上看起來像部推理小說或警察小說,因為其在鋪陳警方辦案調查過程時並沒有帶入警察組織陰暗面之類的敘事元素,而在描述案情背後真相被抽絲剝繭出來的過程時,所著重的比較是人物的情感側寫以及在面對命運不仁時的抉擇,而非是推理情節的迂迴轉折或高潮迭起。
不過,這並非意味著本書是流於平淡或僅止於抒情。本書所書寫的故事仍有其懸宕與波折,只是作者鋪排線索的手法比較單向線性,收束軸線的敘事結構並不訴求繁複縝密,反而是挪用了相當篇幅來刻劃人物、探討人性與反芻哲理,所以讓本書敘事節奏變得不夠緊湊,進而讓故事懸疑感被沖淡。
然而,如果把本書當成書寫人情與人性的通俗文藝小說來評價的話,本書的表現或不能說是有達到作者的最佳水準。或許是因為要兼顧社會派推理小說的調性,作者必須將反思生活現實與人性情感的故事,肢解後套入描述殺人案件調查歷程的敘事之中,所以每個涉及案件之人物的故事,必須等到女主角及其搭檔循線追查到可以提供資訊者後方能被揭露,而如此一來書中對人情與人性的書寫就變得斷裂甚至破碎,深刻程度自然受到影響。
為了在殘酷現實中生存,薄情是必須的,這或許是本書所要傳達的主題與道理。接受命運所安排的坎坷際遇,連多想什麼的餘裕都沒有地務實生活,血緣、過去事件的真相、記憶的喚回等,在生活面前都顯得微不足道。女主角是父親外遇所生之子,後來為生父及其配偶以收養的名義扶養成人,養母對女主角說不論如何女主角都是這個家的小孩,而養母對於整件事所表現的冷靜與沉穩,或印證了濫情主義對於面對現實而言並無助益。
「いくら便利な世の中になっても、人の感情だけはどうにもなりません。過剰なものを削ることも出来なければ、希薄なものを濃くすることも無理なんです。けど、感情の希薄さにおとしどころを見つけるのも、生きる作業のひとつじゃないかと思うんですよ」;不存在或淡薄的感情,是無從被改變所以也不用去強求的事情。而「堪えがたいひとりを生きている者にも明日はある。明日がある限り、朝は訪れる。朝が訪れるたび、人はいつも一人を思い知る。そうして、堪えがたい真実を抱え続けるひとにも、律儀に次の季節は訪れる」;現實就在眼前,時間在流逝而日子還是要過,不接受又能如何?糾結在感情裡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