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

犬の掟

日本推理小說家佐々木譲的長篇新作。自己是因為看到最早出現在amazon.co.jp網站上的評價是五顆星所以才購入本書閱讀,不過之後的兩則讀者評價卻分別是四顆星與三顆星,雖然個別評論內容並沒有負評。太衝動相信第一則評價的自己,在讀完本書後的確也有給不出太高評價的窘態,甚至會想表達一些批判性的意見。
然而必須先說明的是,本書有著戲劇化且衝擊性高的轉折發展,其中犯下連續殺人案件的真兇也可說是讀者始料未及的意外人選,所以就推理小說來說,懸疑、故弄玄虛與挑戰讀者預想的效果是有被做出來。
作者安排了兩組警察,從不同的推論方向與目標設定切入事件的調查,一組聚焦游離幫派分子被殺害事件的調查,另一組則是受命調查在過去曾發生有著相同細節的一連串案件背後是否有警方內部的人員涉入。作者交錯地敘述兩組警察的調查過程,並累進地擴張涉案人物與事件。兩組警察中各有一人是同期,而其中一人曾經在過去的一次逮捕挾帶人質逃亡之犯人的行動中救了另一人,而這個行動成為後來連續殺人案件發生的觸媒。在這樣的敘事結構下,故事進展的節奏明快,而複雜的鋪陳也吊足讀者胃口,引人想讀下去獲知結局真相。
不過,雖然結局出人意料,故事中人物眾多而情節龐雜,但是當兩者在本書中被結合時,卻有流於匠氣且過於做作的問題。
隨著調查進展,事件變得越發複雜,提供證詞的登場人物也越來越多,而雖然自己會想讀下去知道真相究竟為何,但是坦白說,讀著讀著還是有種疲累而不耐煩的感覺,因為部分細節太過瑣細,敘事軸線也過於枝節,擾亂讀者耳目的情節讓人有點眼花撩亂。
而除了前述問題外,對自己來說另一個更大的問題是,真兇犯案的動機實在是牽強到匪夷所思,虛幻到不切實際。不管是導致真兇轉變的事件是如何觸發真兇的轉變,還是真兇用什麼理由去說服自己跨越道德的藩籬,作者的交代都是淺薄又不清不楚,甚至像是作者就是寫到中途決定說真兇就是這個人物,所以從下一頁開始他的性格就要驟變,開始像是吃了迷幻藥般地殺人也不會有罪惡感。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作者放棄了好好地把人物寫深、寫得性格一致、寫得有血有肉,所以即使最後結局是出人意表,但是過於戲劇性的轉折卻反而讓人無法毫無保留地拍案叫絕。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届け物はまだ手の中に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作品。単行本版本在2013年2月出版,而自己所閱讀者則為2015年10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
書後所附解說點出了本書所體現出的作者得意風格:「『ごく普通の』人間が『特殊な閉鎖空間内の出来事』に巻き込まれた結果、生き残りをかけて推理を行わなければならなくなる小説」。
在這種所謂「閉鎖空間サスペンス」的故事中,沒有智力過人、性格鮮明的神探做為主角,在聚光燈照明中挑戰難解的謎團事件,有的是一群因緣際會被封閉在特定空間中的人們,因為疑心生暗鬼,讓其中一人必須從其他人細微動作、發言或對話中窺見疑點並推理出某種真相,藉以解開這氣氛緊張而暗潮洶湧的閉鎖狀態。
更重要的是,閉鎖空間也是個缺乏真實感的空間,謎團事件的背景或者犯罪行為的動機都只要簡單但還能言之成理就可以,現實性與複雜度不是必須滿足的標準,登場人物就是作者布局的棋子,在虛構的棋盤上像是演出舞台劇般地帶著讀者抽離現實而進入抽絲剝繭、辯證論理的純粹智力遊戲中。
在本書中一個計畫多年後終於遂行復仇而殺害仇人的地方公務員主角,帶著經過冰凍的死者頭顱去拜訪曾經是要一起復仇但卻放棄去成家立業的舊友。在舊友家前救了險發生意外的舊友小孩,因而因緣際會地被邀請加入舊友小孩的生日宴會,在舊友老婆、妹妹與秘書的圍繞下,等待因緊急公務而關在自己書房裡的舊友露面。在自己內心藏有只打算跟舊友坦白之秘密的情況下,三名女性的微妙言行讓主角心生疑惑,但到底是因為什麼事情而有這些不對勁卻是故事中最大的謎團。而後在主角的推理下,出人意表的真相被揭露,舊友並非變成屍體被藏在書房內,而是其也同樣地在誤解主角已放棄復仇的情況下復了仇並隱藏死者頭顱在家中,等待向主角攤牌的時機。
本書故事中有著反社會行為與扭曲的道德價值,但這就是在「閉鎖空間サスペンス」中現實感與教化意義均不重要的例證。從娛樂性與懸疑感來說,本書評價是正面的,因為其讀來節奏流暢,故事中主角的推理辨證不失趣味,而故事結局意外卻又收束在故事自成一格的論理上。

2015年10月19日 星期一

The Fishermen

2015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作者目前未滿30歲(1986年出生),出生在奈及利亞而現居住在美國,在大學教授文學創作相關課程而本書則是其第一本小說。
之所以會簡單交代一下作者的背景經歷,是因為或許這樣才能比較進入並理解作者在書中所營造出的世界。或許因為年輕也或許因為是寫給自己家人的故事,作者在書中沒有寫出強烈的政治批判意識或歷史文化認同,雖然有帶到一個不過是布景程度的政治人物,但作者所全力描述的是家庭關係、在奈及利亞的少年生活以及以一個少年會因為相信街上遊民的預言而掀起波瀾並影響其家庭成員之後人生的社會。或許因為作者有著學院背景,所以作者的寫作有種匠氣,模仿著少年口吻與思維,又中規中矩地將故事切成一章章以動物比喻人物的工整結構,雖然不會令人感覺做作矯情也有增強敘事厚度的正面效果,但還是讓自己不免有種看到炫技與學院派力求實踐創作理論的感覺。
在本書中,從家庭紛擾到少年殺人事件,作者所書寫的是,少年與其家庭如何去應對其生活中所發生衝突與驟變以及如何掙扎著為自己所身處的世界賦予意義並據以行動。例如,因為恐慌與猜忌而採取具有敵意的自我防衛動作,因為前述自我防衛動作而被激發出來的憤怒與怨懟,讓一對兄弟的生命尚未展翅便已折翼;因為要為兄弟復仇也要讓自己的內疚與自責消失,另一對兄弟選擇殺害被他們認為應該要為家族悲劇負責的罪魁禍首,其中一人畏罪潛逃而另一人、亦是本書主角則因為謀殺罪名被監禁六年。望子成龍的父親曾經因為銀行的工作而派駐外地,在長子與次子身亡後辭職回到故鄉,一連串變故所產生的負擔與壓力,還有己身哀戚、怨恨與憤怒等負面情緒,讓父親的形象變得衰老,而看在重獲自由之主角的眼裡,這樣的轉變帶給他相當衝擊。母親則曾經因為兩個兒子過世的打擊而陷入精神錯亂,但之後主角因謀殺而負起刑責以及另一個兒子潛逃的事件雖然再度讓母親出現幻覺,但是其很快地就恢復正常狀態,足見人從傷痛中走出的自我療癒力量。
對自己來說,本書述說的一是個獨特的故事,情節很特殊而限定,但又能讓自己在閱讀時從其中找到可以有所共感或得到啟發的部分。這是一個在作者所描述的奈及利亞城鎮中才能言之成理的故事,但卻不是個只侷限在作者所描述世界中的故事。雖然事件的起源是相信兄弟相殘之預言會成真的恐懼,但是故事的發展以及其中人物的情緒轉折與思想感觸,卻有著超越地域文化性格的普世感染力,可以觸動更普遍的生活經驗與情感。

2015年10月7日 星期三

影の中の影

日本小說家月村了衛的長篇作品。
先前讀過作者的另一部作品〈土漠の花〉,而如果將之跟本書相比,可以找出一些相似之處:首先,作者都是將國際社會中弱勢族群所遭遇的不義與日本元素進行結合;其次,因緣際會被捲進事件的日本組織,背負起保護弱勢族群、對抗敵對強大武力並協助弱勢族群脫離危機困境的責任;再者,作者細緻而工筆地描述戰鬥的細節,而敵暗我明的設定以及分散成不同態樣戰鬥的敘事,成為書中故事漸層堆疊的高潮;最後,作者在戰鬥過程的敘事中開始述說個別組織成員的故事,從當前生死交關的緊張感中側寫特定人物角色的過往經歷與心理意識。
在本書中,日本黑道分支組織成員以及人權派自由記者所捲入的事件,是拯救被中國政府派遣特種部隊密謀殺害之維吾爾族流亡人士,而故事的靈魂人物則是原為在沖繩地方任職的警察官,在被官方宣告死亡後,以見不得天日的影子身分活躍於國際地下諜報世界。為了秘密引渡流亡人士到美國,故事靈魂人物以及黑道組織成員必須保護這些流亡人士到美方指定接應的時間,而中國所派出、以執行暗殺任務見長的蝙蝠特種部隊,還有基於私怨與私利而私通中國政府的日本警界高官,則想方設法要讓流亡人士以及保護他們的人見不到早上的太陽。作者鉅細靡遺地描述,看不見的敵人、使用各式暗器與偽裝的蝙蝠部隊,是如何讓和黑道成員一一犧牲其性命,而保護流亡人士的人又是如何對抗躲在暗處的無名但強大的敵人,以及在傷亡不斷出現的過程中與自己的心魔對抗而得到某種救贖。
其中一些黑道組織成員的意識轉折橋段還算有趣,因為並不是因為什麼大義或職責、而是因為組織頭目的命令而被捲入這場生死攸關事件中的他們,在保護流亡人士的過程中,把自己的過往經歷疊合在眼前的現實中,最後雖然他們必須以犧牲生命的方式來換取流亡人士的倖存,但是他們在彌留之際呢喃著對自己的救贖,讓原本對個體而言無法言之成理地交待其價值的死亡變得有其意義。
amazon.co.jp的讀者評價中有一則評論是這樣寫到:『一気読みの面白さであり、「読ませるエネルギー」は従来の作品と変わらず健在で、概ね楽しめました… どうも「マンガ的」(小説なので「ライトノベル的」が的確?) 描写や展開が鼻について、手放しで称賛は出来ないと言わざるを得ませんでした』。前述評價雖然有其立論基礎,但是自己卻不想這樣高標準地檢視本書,除了本書本來就是本意不在追求現實感的通俗娛樂小說外,重複的公式如果不到陳腔濫調而還能玩出點把戲的話,一味看到作者複製著敘事樣板,卻忽視作者為樣板所增添的少許變化,或者只是在減損自己原本可以得到的閱讀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