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30日 星期日

衣更月家の一族

2013年日本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
本書一開始篇幅簡短的《プロローグ》,以記事敘實的筆調交代了衣更月辰夫的殉情事件。
在接下來的《廣田家の殺人》中,為了逃離欠下大筆賭債的丈夫而躲到同父異母姐姐家的妹妹,其丈夫「陰錯陽差」地殺害了姐姐,後來經警方調查發現、姐姐是意圖殺害其已與外遇對象同居並生子的丈夫、而被誤認成其丈夫的妹夫則是險些被殺而反擊、所以被認定是「過當防衛」。
第三章《楠原家の殺人》則是一個醫院行政人員意外在員工同樂會中因為做為摸彩禮品獎劵而贏得高額彩金,隨即離職的他面對其他醫院員工的訴訟並演變成新聞事件,但不久後他就意外身亡,而當時與他同居的女人及其前男友為獲得彩金、前男友處理了醫院行政人員的屍體並冒名頂替與同居女人結婚,只是之後前男友卻在醫院行政人員家的墓園發生意外致死,此時故事的偵探角色亦首次登場。
在《鷹尾家の殺人》中主角是被經營畫廊的母親所拋棄的兒子,在父親的房地產公司破產後,於一次父母為債務與金錢爭吵中認為自己殺了雙親,而後他成為金融詐欺的犯罪者,並因為這段經歷而受到威脅並被陷害在「殺人現場」出現。
書名同名章節《衣更月家の一族》讓故事進入收束階段,偵探角色將前面散落的情節軸線一一串起:姊妹與醫院行政人員都是衣更月辰夫跟不同女人所生的兒女,而被拋棄的兒子則是醫院行政人員同母異父的兄弟;妹妹及其丈夫策劃所有事件要繼承獨吞醫院行政人員所得之獎劵彩金並順利脫罪。
花了這麼長的篇幅說明故事情節,原因不外乎是、本書的最大賣點就在於,一開始散落而看似無關的個別事件,最後情節翻轉而成為一個言之成理的陰謀事件;作者設計了一個將平淡無奇與分散零落的個別事件縝密串接成一個大事件的敘事結構,挑戰讀者掌握蛛絲馬跡線索之細心以及聯想組織的推理能力,而這或許也是其受到推理小說獎評審青睞的原因。但是除了這樣的敘事技巧與匠氣外,本書好像也沒有其他的突出之處;不過就算是匠氣,讀來還是有娛樂性與趣味就是。

2013年6月27日 星期四

百年法(上下)

2013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為作家山田宗樹展現創作格局與野心的科幻長篇;雖然對於人類政治與社會結構之省思或批判還是淺白而通俗,但是就大眾小說來說卻還是能觸發思考的水準,在情節高潮迭起的娛樂性中,對於人性以及生命價值等課題還是著墨出讓人可以進一步思考的梗概。
本書虛構出一個世界,在其中人類發展出長生不老的科技。因為長生不老而無法減緩人口膨脹爆發的問題,所以法律開始限制人類的生存權,而死亡從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變成被剝奪的選擇權利;在理性控制人類社會組織運作的價值戰勝個人情感訴求的驅動下、限制人類生存權的百年法通過立法的同時,伴隨著的是透過政治權謀與設計來建立個人權力極大擴充的假民主代議政權。到了下冊,上冊中並行的故事軸線開始收束。抗拒法律決定死亡的地下社會運動開始發展成形,而選擇不接受長生不老科技處置的要角、因緣際會地成為協助拒絕死亡之違法者的夥伴。完全沒有死亡的永遠之國反而造成人類自滅的精神壓力,而拒絕死亡的社會運動成為野心家奪取政權的操弄工具。短命的政變奪權將故事推向高潮並連接上故事最後的大轉折;長生不老的科技為人類帶來無一可倖免的病變,而人類必須突破的更大難關是如何存續。
當人類可以永保青春而不會死亡,作者提供了一些有趣的相應社會發展想像:家庭結構失去意義,因為世代隔閡不再有意義,所以更純粹的個人化社會便於焉產生。當人類的死亡不再是自然法則決定的命定論、而是人類社會為其存續發展而透過政治權力來決定的效益論時,個體又應該或又會如何面對死亡?人真的可以承受得了擁有超過100年壽命、而生活狀態完全沒有太大改變的人生?作者結束故事的方式是擺盪回人類無法戰勝自然的哲學觀,人類的科技最後證明不如人類自己想的萬能,它的缺陷造成人類存續的壓力卻也印證了不完美人類的韌性。
連續兩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都是頒獎給討論人類社會價值與生命意義的科幻作品,表彰擴張寫作觸角的野心不知是否會成為該獎項持續存在的特色?本書中所浮現的日本人的世界觀也是可堪玩味的重點。

2013年6月24日 星期一

兩人份燒肉餐5000元

隨著年紀漸長而會明白的事情有包括這麼一項:社會上真的就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所以身為貧富差距中社會底層的窮酸者,實在沒必要去窺探或者嘗試走入不屬於自己消費能力的地方。而自己會在這裡小題大作地寫出感想的這樣一個事實,就也表示了自己真的就是井底之蛙、以管窺天,對富裕者來說是活在他們心靈地圖中沒有標記之城市貧民區裡、只會斤斤計較而小鼻子小眼睛、完全就是夏蟲不可語冰寒的窮而無趣中年光棍。
上週六與友人去一家她推薦的燒肉店(原本另外一位友人臨時有事不克出席,算是他逃過一劫,因為先前他已要求不要去吃太貴的餐廳),心裡雖然有譜這是一家單點的燒肉店、所以吃完應該要付不少錢,但是在自己有些克制而沒有太大飽足感的情況下,看起來是其他單點燒肉店的價格卻是份量更加精緻奢華的餐點,結果兩個人吃下來是換得5000多元的帳單(內含一層服務費)。
座位不多而且燒肉師傅在你面前料理食材並進行說明,所以或許這是必須加價的部分;但是自己對於因為必須回應燒肉師傅的談話而中斷與友人之雜談、坐在吧檯式的位置其實並不舒適等等情況,卻是有種為何自己要花大錢卻吃得不能放鬆的感慨。
友人不斷強調食物真的很好吃,而確實肉質鮮嫩、味道剛好,或者也是有值得其所索取價位之處。只是吃東西不過就是求個粗飽的自己,對於那種說的是天差地別、但實質上卻是些微口感味道不同或甚至只是個人喜好的所謂美食,本來就沒有那麼追求;對自己來說聚會就是為了要聊天,食物不過就是手段,花太多時間氣力去探求細微差異,或者到頭來也不過就是一口吞盡難追憶、新陳代謝一場空、當時何必要惘然。
發生頻率不多的聚會或者讓自己也不至於太過偏離自己的窮酸狀態,雖然有次數增多的趨勢,但是擦槍走火而必須大失血破費的情事還是沒有太常發生。不過,「市中有樵山,此舍朝無煙」,自己的貧困潦倒有其相應的生活方式,被突如其來的瘋狗浪打亂自己的航行方向,或者也不是太過睿智的事情。

The Orphan Master's Son

2013年the Pulitzer Prize在Fiction類的得獎作,講述的是一個在北韓獨裁集權政權的政治社會情境中、發生於一個孤兒身上的「冒險」、亦或說是「傳奇」的故事。
坦白說真的只是因為這是本得了獎的小說,所以自己才有種受到強迫症壓迫的偏執、讓自己必須購入本書來進行閱讀。在得知得獎訊息並閱讀簡短介紹時,想到是美國人寫的北韓故事,就有種莫名的排斥感,感覺這或者會是本複製北韓刻板印象的討好美國文化之作。讀完後,雖然感覺作者的確有其文字描述功力與思想深度,而書中個體角色的經歷體悟與情緒感懷、以及部分故事情節所反映的人生與人性觀察,也有其可以引人省思或玩味之處,但是整體來說,故事情節的不現實感,對於北韓政治社會生活的片面與浮誇描述,角色刻劃的浮動與善變,都讓自己對這本書無法投入,而大大延遲了自己的閱讀進度,最後更是囫圇吞棗地潦草結束閱讀(當然這陣子工作上以及自己生活與情緒上的失序脫軌,也是讓自己閱讀失速、因而面目可憎的原因之一)。
做為故事主角的孤兒因為饑荒而流離失所,輾轉成為北韓綁架外國人之工作隊伍的一份子。主角到過日本、學習過英文與日文、在偽裝漁船上監控無線電廣播、還伴隨秘密外交任務到過美國德州;過程中主角配合需求杜撰了許多虛構的故事,而最後甚至取代了另一個人的身分、並幫助被取代身分之國家英雄的妻小逃到美國而成為脫北者。作者彷彿要敘述的是事件與經歷的可虛構性與多重版本可能,但是整個情節發展中有太多匪夷所思或者交代不清之處,到頭來就像是作者自己一廂情願地說著自己操弄書中角色的傀儡戲劇情,但身為讀者的自己卻是感到不知所云,也無法探得這個故事到底可以傳遞給自己什麼樣的訊息或觸發。
總而言之,即使有再多的讚譽,本書對自己來說就是一本作者自我滿足的幻想之作,對讀者來說僅是貧瘠而帶來困惑。

2013年6月13日 星期四

對話的安全牌

上周末在日本舉行的「AKB48第5回選抜総選挙」,不論是受到認同或批判、關注或毫無興趣,這場活動還是在本來以為可能是黔驢技窮的老把戲中玩出了許多新聞點與社會話題。成功掀起話題的戲劇爆點一是,因為性醜聞被流放、長相與歌藝均非首選的指原莉乃,甜蜜復仇以史上最多票數奪下第一,讓無法認同此結果的「AKB48総合プロデューサー」秋元康,必須傷腦筋下一首由指原擔任中心位置的單曲應如何創作的問題。當然這一連串的新聞,還包括其他成員是否應該向指原下跪、高票數背後的陰謀論等等,都可以預想到是、讓下一張單曲到發行前都會有新聞性且更具話題性的養分。
不過自己這個只是因為喜歡看戲而follow這一切發展的局外人,在這場肥皂劇中最愛的橋段卻是篠田麻里子的宣布「卒業」:身為最年長的成員,像是在表演出預先寫好的台詞般地、充滿戲劇張力與情緒起伏地鋪陳出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橋段;如果每滴在這場活動中所流的眼淚、每句在這場活動中所演說出來的話語,都有這麼一點演很大、鋪梗鋪得太過矯情的氣味在時,那至少篠田麻里子演得到位、梗鋪得別出心裁,讓名次下滑、早在2月就曝光AKB卒業宣言的板野友美,硬是被對比出操弄人心的策略尚不夠爐火純青。
不過拉雜地寫這麼多,自己真正想說的是在日本Yahoo上所看到的一篇評論文章:作者認為篠田麻里子離開AKB是日本社交對話的一項災難,因為做為國民話題之一的AKB現象,如果閒聊起來被問到最喜歡那個AKB成員時,除了那些真正狂熱的紛絲外,一般人回答「篠田麻里子」就是再安全不過的答案,因為即不會顯得沒有品味、又不用怕踩到對方的地雷(比如某某成員正是對方討厭的標的)。作者的比喻是這樣:面對「AKB裡面喜歡誰」的問題、回答「篠田麻里子」然後得到對方說「逆個女孩可愛、我也覺得不錯」之回應,就好比「梅雨季到了卻沒雨」、「這樣之後用水可能會出問題」、「是啊」這樣的對話一樣的自然流暢。
首先自己喜歡這篇評論的原因是,新鮮的社會觀察角度,深入淺出地指摘出人與社會現象互動的弔詭與幽微面。其次,生活中有多少社交性質的標準答案,懂得活用才是具備成年人的社交能力。最後,說著自己喜歡什麼或偏好什麼的意見,有多少是邯鄲學步地模仿著自己以為正確的答案(民意理論中的沉默螺旋),或者人云亦云才是社交的真正境界吧!

2013年6月4日 星期二

必然という名の偶然

日本推理作家西澤保彦以其「腕貫探偵シリーズ」中虛構城市「櫃洗市」為故事背景舞台的短篇推理小說集。書封底的介紹文案是「腕貫探偵不在の街で殺人事件が大勃発!」,而本書也被定位成「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番外篇。
不過本書六篇故事除了頭尾兩篇在篇名、登場人物與故事情節上有其連貫性外,其他篇章均是可以獨立,亦沒有一個核心的偵探角色貫穿全書(被封為「大富豪探偵」之月夜見ひろゑ只有在頭尾兩篇登場而已)。如果說作者是打算用虛構的「櫃洗市」情境設定來做為系列作品的風格主軸的話,則可能會流於薄弱而突顯不出特色;缺乏鮮明如「腕貫探偵」的特色人物設定,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可能只能說是一種彙整集結,而無法給讀者一種系列感。
不過作者個人的敘事風格、在特殊設定的情境中操弄論理與敘事技巧、以及從情節結構構築上顯現其功力並發揮故事的趣味與可讀性等,或者是這些在虛構「櫃洗市」中所發生的殺人案件、所共通擁有的特質。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否可以成為一個系列,或者是見仁見智。
故事中通常起始於從一個人物觀點出發的自身經驗描述(除了〈偸盗の家〉外),在其周遭人事物的資訊逐漸被揭露後,原本不明所以的敘事走向逐漸被收束在一個事件的成因與結果上,而構成一個頭尾呼應、自身敘事與推理有其架構的故事。對自己來說,這樣的敘事技巧或者是讓自己對本書的評價不會過於嚴苛的主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