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30日 星期一

三つの悪夢と階段室の女王

日本推理小說家増田忠則的短篇小說集。本書是作者的出道作品,共收錄4篇短篇小說,其中一篇〈階段室の女王〉是201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但最後並沒有得獎。
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其敘事結構對自己來說並非是很嚴謹或工整,不過這或許是因為作者所選擇之寫作風格所導致。作者所要追求的效果比較像是要製造出某種渾沌不明與緊張驚悚的氛圍,讓讀者無法覺察故事的情節走向到底會往何處發展,所以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會比較像是隨時會岔出歧路的車道,閱讀時就像在這樣的車道上行車,會隨時失速或被迫轉彎,終點在哪裡或者會有什麼都是無法預料。作者不是鋪陳出線索讓讀者去拼湊而後用讀者意想不到的結局來挑戰讀者的推理與想像,作者是一直在堆疊故事的轉折與拋出更多的情節資訊,透過讓故事情節中許多事物都無法被明確掌握的手法來製造出一種飄浮感,並帶給讀者一種夢魘般的閱讀經驗。
這樣的寫作風格對個別讀者而言是否合其口味,或許是個人喜好問題;但是如果撇開偏好問題,而是單純從作者是否有紮實地實踐出其所想要型塑的風格,則以自己個人主觀的評斷來說,就是本書中各篇故事的表現水準有所落差。
自己比較能投入其中的一篇故事是〈復讐の花は枯れない〉,而之所以會有這樣感想的理由是,這篇故事中有比較清晰的人性刻劃。相較起來,在另一篇故事〈マグノリア通り、曇り〉中雖然也有透過脅迫他人殺人來達到自己復仇或洩憤目的的橋段,但是自己閱讀〈マグノリア通り、曇り〉時就會感覺故事情節的推展比較牽強與刻意,而會感到這樣的僵硬感,或許是因為自己對於故事中的人物沒有太多共鳴吧!前述比較讓自己體會到,作者有鮮明的寫作風格或許會影響個別讀者對其作品的接受程度,但是作者透過其作品呈現出何種世界觀,或許也會左右讀者能投入其作品所營造出世界的程度。本書中的各篇故事或許就是如此,在作者所營造出的緊張氣息與不安氛圍後面,自己找不到太多自己想要看到的東西,雖然作者一直將故事情節推展到無法預期的變化上,但是這些變化所製造出來的高低差,卻不能產生位能轉換動能的效果,也就不能讓自己在閱讀時的心情受到一些撼動。
〈夜にめざめて〉是篇自己以為可以寫得更為深刻的故事。它的題材雖然有點流俗,但至少有藉以探討社會課題的可能;只是作者把敘事節奏處理得過於拖拉,也讓情節長出過於茂盛的枝節,所以閱讀起來少了點緊湊與簡潔。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作者或多或少都有選擇在社會上比較位處邊緣的人來做為主要角色,只是最後作者所寫出的還是驚悚犯罪故事,並沒有著墨太多在故事的背景上,也沒有藉機探討社會課題或人性心理。至於這樣的做法會不會讓人感覺可惜,就是見仁見智了。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護られなかった者たちへ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作者可以說是量產小說的快手,自己粗估了一下,其在2017年大約每隔一個月就出版一部作品。只是自己雖然不敢自稱是作者的書迷,但還是讀了幾本作者的作品,所以還算可以很主觀武斷地認為,自己有見證到作者作品因為量產而品質日漸低落的劣化過程。
那本書是否也例示了作者作品的品質劣化過程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對自己來說是有點微妙的,因為一方面自己有感覺到作者在寫作上因為求快求量產所導致的潦草馬虎,但另一方面又覺得作者挑戰社會議題的企圖心並非完全沒有產生效果。如果自己把前面兩種互為反向的作用力加乘起來、而要給本書表現一個綜合性評價的話,則自己雖然說不出本書相當精彩這樣的評語,但會願意表達本書有為作者扳回一些顏面這樣的評論。
本書的明顯瑕疵在於其敘事節奏有點拖泥帶水。雖然作者使用雙軸線的敘事結構,但是因為雙敘事軸線間的距離不夠遙遠,所以讓讀者可以很容易猜想到其會如何產生交集。只是必須要公允地說,作者這樣將雙敘事軸線的交集很淺顯而不製造懸念地鋪陳出來,其實是有意圖的,因為作者要製造空間出來給最後的轉折,讓轉折帶給讀者意外感的戲劇效果可以被強化到最大。然而,作者雖然立意良善,但卻可能因為執行得太過草率,導致雙敘事軸線的交集方式雖然被早早破梗,但是要轉進故事最後的轉折卻失去應有的速度,讓故事情節的進展在中後段時變得有點起伏過於平淡,所以即使故事結局是出人意表,卻只能讓人感覺突兀,而沒有情節緊密相連的緊湊感。
作者選擇用犯罪推理小說的形式來探討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的議題,可以說是相當符合其社會派推理小說家名號的創作企圖。因為政府預算不足而必須讓社福大餅無法雨露均霑,甚至必須犧牲部份弱勢、任其自生自滅,這樣的社會現象很殘酷也讓人無奈。只是,機械式毫無變通地依循政策方針做事、使盡所有可能手段駁回社會救助申請的公務員,因為其「冷血」致使特定弱勢者被非人道地餓死,而這樣的行為成為其日後被報復、遭綁架後刻意遺棄致死的緣由,說實話自己覺得這樣的情節設定有點流於誇張而刻意。特別是當被報復的公務員們後來都成為其周遭人們眼中的「正派人物」時,自己在閱讀本書時不免好奇,曾經無視於申請者個別需求而只是一味執行刪減經費支出之上級指示的公務員,如何之後成為零負評的大善人?作者沒有交代清楚的細節,雖然對故事情節的進展沒有重大影響,但還是顯示出作者有在寫作上求快而不求精細的問題。
書中有個橋段倒是讓自己有了一些省思:接受社會救助的貧窮家庭,就不該讓自己的小孩去上補習班,增加之後的競爭力嗎?當社會流動因為資源落差而變得停滯時,這樣的社會就會讓人失去信心。

2018年4月14日 星期六

マツリカ・マトリョシカ

目前是2018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本書是日本推理小說家相沢沙呼「マツリカシリーズ」的第3部作品,所以在其敘事開展的過程中,偶爾會出現一些應該是呼應到系列作品前作的情節元素,而由於自己未曾讀過系列作品前作,所以讀到這些情節元素時會感到有點困惑。不過撇開這點小小的干擾,本書其實是部讀來會感覺蠻有趣的本格推理小說,因為可以看出作者在謎團事件的設計上應該是下了不少工夫。
在高中校內存在一間有著「開かずの扉」的房間,在這間房間中,兩年前發生了一起女學生被割傷手腕的事件,當時事件的真相並未被查明,而無人可以進出該房間傷害被害人的密室狀態便成為懸而未決的謎團。兩年後的現在,主角在同樣的房間中發現穿著被盜竊女學生制服的裸體軀幹雕像,同樣是不可能有人可以不被發現地進出的密室狀態,是誰偷了制服並弄出這樣讓人有點匪夷所思的故布疑陣,便成為主角必須解開的謎題。兩個密室事件,部分重疊的事件關係人,雖然沒有多麼血腥或殘暴的犯罪,也沒有十分醜惡或卑劣的人性牽涉在其中,但是本書所鋪陳之謎團事件的雙層式結構,在同樣的物理空間中卻有不同的密室製造手法,讓自己覺得作者真的花了心思在構思本書的推理情節。
將本格推理小說的密室謎團,結合青春群像劇以及校園傳說,本書的故事呈現出一種微妙的風格,有些時候是很天真爛漫地在描述著一群少不更事之高中生的生活,有時候卻又很認真理性地在鋪陳本格推理小說世界中的邏輯推論與線索歸納演繹。
不過,本書整體來說是偏向推理小說的,因為高中生的幽微情緒並沒有在書中被很深刻地書寫出來,作者還是把敘事的重心放在謎團事件解謎線索的鋪陳以及各種可能性的反覆辯證。本書的謎團事件鋪陳雖然是雙層式結構,但是兩層間並非對稱或對等關係。在故事當下時間的現在中所發生的密室謎團仍然占據情節較多篇幅,作者也推出了數個案情推理的試誤版本,例如機械式的密室製造手法、進出密室的不是犯人而是裸體軀幹雕像、可以較自由取得鑰匙的老師才是犯人、第一個打開密室的學生才是犯人等等。作者透過書中複數人物的不同推理,充分論證了密室製造手法的各種可能性,讓人像是不只在讀一篇推理小說,還像是在讀一篇討論比較各類密室製造手法的論文。
只是,本書還是帶有青春群像劇的色彩,所以免不了要有青少年經歷事件後學得人生啟示的情節橋段。雖然是故事必要的背景,因為總不能讓小說真的變成本格推理小說密室製造手法的純粹理論探討,但是說實話,本書故事所描述事件背後的犯行動機,以及書中人物經歷事件後的成長,其實都寫得有點流於平淡,雖然因為自己也不會過度放大檢視這部分內容,所以無減於自己閱讀本書推理小說部分內容的趣味就是。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ディレイ・エフェクト

日本小說家宮内悠介的作品,收錄其3篇短篇小說。以科幻小說見長的作者,過往作品曾經分別被選為直木賞以及芥川賞的候補作,而本書所收錄之書名同名作亦被選為2017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讀完本書後,自己某種程度可以理解,作者為何可以遊走在通俗小說與文藝小說兩種不同創作路線之間,而自己也很主觀地想像,作者在寫作時並沒有明確意識到自己要走哪一個創作路線,只是其所寫出來的作品剛好就是可以雅俗共賞而已。
書名同名作是披著科幻小說的外衣在書寫當代人對歷史的反思。一開始的故事敘事或許會讓讀者感到有點困惑,因為會無法界定所讀到的故事發想與設定是要把情節發展帶向什麼方向。海市蜃樓般的平行世界,讓現代的東京與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的東京有了時空上的重疊,活在現代東京的人們像是看著幽靈般地看著戰時的東京生活百態,而主角的背景與經歷讓其成為日本公安部門所監控的目標。然而當讀者還在從前述的發想與設定中摸索故事情節的走向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地將故事收束在主角妻子透過書信所坦白的真心話。看似散漫的敘事結構,卻相當適合讓作者自由揮灑其想像力,而原本是科幻小說的發想與設定,卻發展到後來變成一個講述家庭如何面對歷史與反思自己所身處當下的嚴肅故事。當人真誠地面對自己的過往時,或許就能正視自己接下來該走向的未來,自己讀完後有這樣的感觸。
〈空蟬〉則沒有科幻小說的元素在其中,雖然作者看似虛無飄渺、結構鬆散的敘事風格仍在,但講述的卻是一個嚴肅而深刻的故事。一個曾經只活動一小段時間的小眾搖滾樂團,在靈魂人物死亡後,所有相關人士都回到各自平庸的人生。過著放蕩不羈生活的靈魂人物,活在相關人士的記憶裡,因為逝者從未真正逝去,是活著的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夾雜著嘲諷元素的〈阿呆神社〉,卻也是認真嚴肅地在描寫人性的自私與荒謬。只是在這篇故事中,作者敘事的散漫風格走得有點過火,讓情節敘事變成有點凌亂無章法,進而有影響到自己的閱讀。不過故事情節本身還是讓自己感覺到作者過人的想像力與說故事功力,也讓自己在讀完後有所啟發與省思。

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彼女の色に届くまで

目前是2018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的候補作。在本書中有密室以及看似不可能的犯行,但是卻沒有被謀殺的被害者,只有被毀損到無法修復的畫作。本書是青春愛情小說與藝術推理小說的結合,但也時不時點綴著帶有嘲諷性質的黑色幽默。
閱讀本書就像是跟著故事主角經歷從參加高中美術社、在大學主修油畫到在父親所經營之畫廊任職的各個人生階段,而這樣一路走來看到主角所愛慕、帶著謎樣氛圍的女孩,發揮過人的洞察與推理能力,解開一件又一件與畫作有關的謎團事件,並展現出在繪畫上的優異天分,讓主角深深意識到自己的平庸。然而,原本像是在主角不同人生階段所發生的獨立事件,卻收束在女孩身上的秘密,進而開展出一個讓人料想不到的happy ending。
不過如果單獨去評價本書中推理小說的部分,則必須要說,雖然本書故事將繪畫與展覽等元素結合到密室與看似不可能之犯行等謎團事件設計上,但所產生出來的懸疑效果其實並不甚突出。最後的轉折雖然出人意表,但是與前面的鋪陳其實結合得有點牽強。
「贋の新作」是收束全書各篇故事之秘密的核心,是透過模仿名家之畫風來偽造出該名家其實從未創作過的畫作,所以其並非臨摹特定真跡所畫出的贗品,而是全新畫作卻刻意偽裝成是由特定人士所創作出卻未曾問世的作品。然而,這樣的構思雖然新鮮有創意,卻也有點讓人感覺太過不合情理,因為即使是模仿得再維妙維肖,但也還是會有其他的文獻或佐證可以用來確定特定作品是否為出自特定畫家之手的畫作,所以存在複數「贋の新作」的設定未免太過欠缺真實感。即使有些微的差異,但是在各篇故事中摧毀畫作的動機都是不讓「贋の新作」的祕密被公諸於世,而這樣的故事情節所立基的人性心理,說實話有點讓人匪夷所思,無法感同身受。不過,如果忽略前述不盡貼近現實的瑕疵,把本書當成通俗娛樂小說而不去深究其故事情節是否合情合理,則其實本書讀來還是蠻有趣的。
本書其中一個有趣的點是人物形象的描繪。主角是一個兒時曾經天真地以為自己具備藝術天賦而可以靠繪畫出人頭地,但是伴隨年紀增長便認清自己的平庸無奇而幻滅的人。然而即便如此,主角還是一直走在以藝術為志業的道路上,甚至還在大學主修油畫,雖然最後其還是成為畫廊從業人員並只能當個「日曜画家」。面對自己所愛的人擁有過人的繪畫天分,主角複雜幽微的情緒與心理,雖然不是被刻劃得非常入木三分,但是還是有讓人可以去玩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