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亡者的價值剝削

今天看了日本YAHOO網站新聞,麥可傑可森死後一年仍有近2億7500萬的收入,可以說是最會賺錢的死人。
這個收入自然不可能變成冥紙燒給麥可;在現實中誰瓜分了這些收益是沒有被交代的事情。
經典名曲的販售或權利金,死後才上映來撈錢的電影,這中間的操作有多少人獲益、有多少immaterial labour在造神、在賦與死者可以被剝削價值的意義,或者這個龐大的機制,因為責任分散得太過幅員遼闊,身涉其中的人誰也沒有太強烈的意識。
雖然麥可不信這一套,但是從台灣民間信仰的角度來看,拿到麥可死後收益的人裡面,有誰會為他點上一炷香、斟上一杯酒或獻上一束花呢?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不能說久的曾經


有人在我從來不使用的Facebook貼了一張照片,是我在倫敦第2年(或者第3年?)時候、一場宿舍party的照片。
其實不能說是很久之前的經驗,但是許多細節早已不復記憶。
雖然自己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的起伏變化,孤僻、封閉、狹隘、抑鬱,總是差不多的元素在混雜,不長進的人生也總是乏善可陳,但是看著照片中的自己,覺得好像那段時期的自己,跟現在還是有著些許不同。
外貌自是不用說,自己這幾年來的中年體態與髮線退後,早已不是可以聽到別人說看不出年紀的狀態。
可能是心態吧!那時候的自己再如何悲觀負面,也還是有個未來可以期待、終點可以追尋。
現在呢?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情,好像也不會有什麼較長期計畫的規劃。
疲憊感就這樣多了起來。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隔閡與脫節

最近工作上在趕一份報告,雖是計畫執行的一部分,但是其內容卻偏向社會學的討論與學者論述的堆疊。
自己當然是對這樣的題目有興趣,算是先前有所累積,也可說是自己施力將這個題目納成計畫執行的工作項目之一。目前雖然又進入趕寫報告的焦慮與情緒震盪期,也一如往常地對自己的作品總是不如想像的好而自我否定,不過自己還是有唸了幾篇文章,整理出了一些想法與論點,也算是有些小小長進。
不過在現在的工作環境中,應該不會有人興趣來涉入這個領域的問題討論吧!這些文字的堆砌,一半因為自己囉唆冗長的文字風格,一半因為自己把題目處理得故做艱深,我想是很難引起其他人的共鳴。
實際來說,有些文章雖然也是無人聞問,但是至少還有轉化成稿件投稿賺取稿費的空間,但是這篇不全然社會學、沒有實證資料只有文獻堆砌、一點法律政策的探討都沒有的文章,看來應該就是寫完被歸檔,沒有任何加值再利用的空間吧!
與週遭工作環境的隔閡,研究方向與主流走向之脫鉤,又是該問自己該何去何從的時候了。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C

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19與20世紀交替的時代,科學狂熱的父親與聽障的母親在英式莊園中誕生了本書的主角;之後主角歷經了現代化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在殖民勢力逐漸消退與考古學發展蓬勃的埃及,意外結束其短暫人生。
說實話,自己是完全無法掌握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在零散而不明所以的情節橋接上,沒有什麼人物的性格是明確而有深度的;瑣細的文字描述,讓人無法專注而往往想著自己是否miss作者某個精心設計的橋段或鋪陳。總之,說這本書是本歷史小說,作者應該有更大的野心與企圖,但是若說作者有什麼高深的文學技巧在展現,自己駑鈍的資質是無法體會。
amazon UK上給予五顆星評價的讀者,當有人在其標題中用到了postmodernism這個term時,自己便該知道這應該不是自己風格的小說。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誰在消費誰?

天后與男模的緋聞,最新的發展是男模有了大頭症、亂漲價而會被時尚圈封殺。
緋聞出現時天后幾乎沒有否認,甚至沒有透過公關系統發表澄清或制式我們是好朋友的說法(相較另一位天后就很高調地批判小男模想拿她炒新聞的動作);一切就像是她和他是真的在一起,然後大家可以給她祝福一樣。
拍MV認識的,同遊日本然後還一起去社區運動中心(什麼時候天后是在這樣的場所健身?而且也太不避嫌了吧?高調得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甚至還有什麼天后鄰居的粉絲在天后住處的電梯中目擊兩人,這種八卦是誰放出來的頗堪玩味,如果天后有這麼愛爆料的鄰居,天后還住得下去嗎?
當然上述事件都可能不是真的(不過運動中心的部分有被狗仔拍到,可能還有一些真實性),而男模也表示兩人並沒有在一起。只是接下來,男模就變成了壞人,沾了天后要自抬身價。
但是發片需要新聞的不是天后自己嗎?去日本、出現在健身中心,就算是真的兩情相悅,這樣高調的做法也不能說不是給媒體題材的策略;只是新聞過後,天后可以全身而退,男模就很難說了。

顧此失彼與畫蛇添足

上星期五和同事玩一款自己是首次玩的桌遊富饒之城,雖然因為首次玩必然運氣好而僥倖取勝,不過在其他擅長玩遊戲且善於縝密佈局策略的聰明同事面前,自己思路的侷限還是很明顯。
例子一是自己自以為聰明、在未弄清楚規則前就想要玩花招,結果還是因為衝動且自以為是地使出一招其實沒有效果的盤算,只能說自己的盤算總是這樣見樹不見林、顧此失彼。或者點狀的創意自己還有點小聰明,但是面狀的通盤規劃就不是自己擅長的分野了。
例子二是自己在遊戲結束時,還耍了一下花槍地把別人的分數拉下去,只是自己已經是獲勝,多此一舉說是買個保險,還不如說是只有炫燿自己有想到這招的效果。再巧妙也還是畫蛇添足。
自己從來就是書呆子,想法很容易鑽牛角尖而缺乏面面俱到,易於情緒化的性格也往往不知拿捏輕重分寸。玩一場桌遊也就又看清自己一次。
不過富饒之城真是不錯玩的遊戲。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The Finkler Question

目前是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覺得今年入圍Man Booker Prize決選的作品水準勝於去年;這是自己所閱讀的第三本入圍作品,其水準與前兩部相比不能說遜色太多,雖然In a Strange Room仍是目前自己所支持得獎的作品。
色彩過於強烈的猶太文化與猶太問題,或許會很不合許多人的口味。然而對自己來說,雖然是部探討猶太裔英國人政治認同與種族文化議題的作品,卻有更深層的人性與社會學思考在其背後。
並非猶太人的主角,其人生並不出色、甚至是相當失敗,從羨慕甚至是忌妒猶太友人的喪偶開始,到尋求被猶太化,被融入猶太人的家族、文化甚或是苦難悲情當中,是種自我定位或者自我救贖,是希望被自己所忌妒或歧視的敵對者所涵攝,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有認同與意義的丈量,這其中有些人心與情緒的複雜、矛盾、幽暗與晦澀,很深刻也很有感染力。
猶太的身分認同與文化意義,政治經濟之現實與個體道德論述之衝突,個人如何界定自己身為猶太人的意義與價值、行為準則與善惡是非,小說中許多橋段都呈現出文化定義的吊詭與浮動,集體意識的虛構性與物質性。雖然太社會學的探討在小說中出現會很生硬,但減損小說敘事的價值卻不會減損作品可以帶給讀者的反思。
相信這是一本會毀譽參半的書,不過自己卻讀來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