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有趣的週六

中午,跟可以說是撐起台灣法界半邊天的同學們聚餐,感覺自己不只騙到一紙學士文憑,世俗成就偏差值也是越來越高,想來就是自己在某個環節因為任性而轉錯了彎吧!不過這樣的聚會總會給自己一種源自錯置感的刺激,也會因為有機會可以聽到一些話題而讓自己有種枯木逢春的短暫錯覺。簡而言之,就是一種有著隔閡、清楚旁觀的擬態,因為自己仍感受著群聚的美好與溫暖,所以也更清晰而心酸地看見自己的不合群與淒涼。
晚上,一時興起買了沖繩出身日本樂團HY來台演唱會門票,跟著一群平均年紀應該只有自己一半強的陌生人揮手搖擺,在確信自己絕對是現場最年長者的情況下,感受一種大叔不適合激烈運動但還是硬要裝high的釋放感。之前幾個日本團的台灣演唱會自己都失之交臂,這次有機會拉高整場聽眾平均年齡,自然不想錯過。現場聽原音原唱的「366日」真是不錯的體驗。
自己出門時的神來一筆,把HY的最新專輯帶在身上(本來是想如果聚餐完到晚上還有段時間,就要進辦公室加個小班趕稿,屆時就能同時複習一下新歌,不過到頭來班沒加到,還讓稿債留到週一拖累到後續的工作進度,只是反正事已至此就也無所謂了),結果意外地出示新專輯CD就可以在演唱會結束後跟成員擊掌,近距離看到HY成員本人,只能說是難得且微妙的經驗。
一天之內,中年而至偽裝得破綻百出的青春,知所進退的節制與穩定而至仍有些綁手綁腳放不開的瘋狂,這樣的落差讓混在成家立業者中間的落後者、搖身一變成為四肢律動有些僵硬不自然的大解放樂迷,讓其實都不屬於兩者的邊緣人、有了可以錯覺歸屬感的片刻須臾。
好久沒有在這裡寫除了閱讀雜感以外的東西,曾經是一年要超過百篇文章的雄心壯志或自我期許,也早就不斷下修目標。自己應該是還沒走出低潮或泥沼,其實也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脫出這樣向下沈淪的困頓感(更殘酷地說,是自己束手無策而困坐愁城地面對自己每下愈況的狀態),所以雖然寫這樣一篇生活感想或許無法改變任何事,但是寫了還是讓自己有種迴光返照的假象,讓自己看清,自己還是要對生活有所感觸才是有著呼吸的活著,而有了感觸,就算是越活越糟的活著也還會是種活著。

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私に似た人

2014年上半期直木賞之候補作。本書由10篇描述不同人物故事之短篇所構成的敘事結構,其中各篇短篇具備獨立情節、但在共通設定之概念情境中彼此間有環節牽連、且最後敘事伏線被收束在被披露之真相上等特點,讓自己不免對比過去曾讀過、作者貫井徳郎在2010年獲得第6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的長篇小說作品〈乱反射〉,而在眾生相的描繪中,批判或探究日本社會文化之結構問題,或者就是本書與〈乱反射〉所突顯出的作者個人獨特風格吧!
而本書所設定之概念情境或可說是個虛構的近未來社會,其中有屬於貧窮階級、在職場或生活中無立足之地的「レジスタント」頻繁發動「小口テロ」,在無組織的情況下、以個人身分發動小規模恐怖攻擊。在這些「レジスタント」背後有著透過社群網路誘發恐怖攻擊行為的複數「トベ」,其多半是對社會有所不滿且具批判意識的社會中堅。在複數「トベ」的背後又有個源頭的「トベ」,其透過網路以類似多層次傳銷老鼠會的途徑散播對社會怨懟的種子,並讓其長成「小口テロ」的有毒果實。而在這樣頻繁發生「小口テロ」的設定情境中,作者描繪出一幅眾生相,其中有恐怖攻擊的執行者、誘發恐怖攻擊的勸誘者、因為受害而憎恨恐怖攻擊者、因為受害而尋求超脫者、因為恐怖攻擊成為現實而採取回應行動者等。
只是雖然前述設定情境有其創意與想像空間,但是勉強將複雜社會議題融在通俗小說框架中的困難難以克服,致使本書只能停留在過於單調的社會結構想像,有種被縛手縛腳而無法開展深度與廣度的困窘。誠如amazon.co.jp上的一篇讀者書評所指陳:「なんでそんなことでテロにまで走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んだろうという疑問は最後まで晴れなかった」,勸誘者如何誘發執行者將其不幸境遇轉成發動恐怖攻擊的行動力、社會批判與省思的可能與變動是否可以如此簡化等問題,在本書中的確是未被交代清楚。
本書另一個缺陷是頭重腳輕,結局雖然有收斂其中一條敘事伏線,但是虎頭蛇尾的潦草感讓結局讀來毫無重量。誠如amazon.co.jp上的另一篇讀者書評所指陳:「題材やストーリーはいいのに、唐突にエンディングを迎える」。
不過個別短篇如果分開來讀、並接受其共通設定情境的某些一廂情願與不盡合情合理之處,則其人物角色描繪與心理側寫或有相當可讀之處,而故事情節亦能有所啟發。只是把瑕與瑜放在一個天平上衡量,要說本書是「瑕不掩瑜」就自己來說是有些困難。

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

銀翼のイカロス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之「半沢直樹シリーズ」第4弾作品。
去年以先前同系列作品所改編成的電視劇創下亮眼收視成績,而根據新聞報導,本書在8月1日出版後,僅三天發行量便已突破55萬本(同系列作品之第3作雖然發行量也突破50萬本,但花了1年3個月的時間,且突破時點是在電視劇完結篇播出之不久前)。這個數字或者可以說是顯示出、去年電視劇所造成社會現象的餘溫尚在。自己基於搭花車的心態,便也購入本書並首度閱讀這個人氣系列之作品。
在本書中,主角被任命以債權銀行負責人之角色參與國家級航空公司的經營重建計畫。政壇新秀的年輕女性交通部長,在政黨輪替成功後甫上任便大張旗鼓地成立航空公司重建任務小組,而任務小組負責人則是用盡各種手段要求債權銀行團放棄70%的債權。主角面對強迫銀行吸收500億日圓損失的政治壓力,在一關接一關的難題接踵而至下,掌握到銀行在合併前進行違法放款給政治人物(女性交通部長之幕後大老)的利益輸送醜聞;任務小組負責人以前述醜聞要脅銀行負責人必須接受放棄債權,但最後銀行負責人還是讓主角上演一場義正詞嚴的討伐劇,在拒絕放棄債權的同時也讓醜聞被揭露。
自己絕對說不上是本書作者的書迷,因為自己先前僅看過其另一部作品。而比較兩部作品或可以看出,作者透過事件或難題堆疊式之敘事結構、讓故事高潮迭起且難以預料的技巧手法,雖然流俗但卻是具備相當娛樂效果。賞善罰惡的通俗小說本質自然不可或缺,主角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自然能突破難關並解決問題。由於是部大眾娛樂小說,所以只要現實感不要太誇張地欠缺,為了戲劇張力,自然可以讓主角總是絕處逢生、難題到頭來總是可以水到渠成地被解決。從此標準來看,本書讓人有讀完後大快人心的爽快感,所以並不能說是失敗之作,雖然相較於自己所讀過的另一部作品,本書情節顯得單薄且轉折也不夠複雜細緻,讓人擔憂作者是否受到量產作品之商業壓力而開始從通俗走向庸俗。

2014年8月6日 星期三

A Girl Is a Half-formed Thing

2014年the Baileys 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得獎作,亦是作者Eimear McBride的第一本小說作品。
本書採取捕捉或模擬敘事者意識流動的敘事手法,講述一個女孩從小到大的生活以及與其家族成員間關係。其兄長因為腦部病變而成為女孩人生中的一個情結或課題,而父親拋下母親與主角兄妹、讓三人在女孩幼時有些顛沛流離的不安定。女孩和其姨丈的關係是性、慾望、依賴與暴力的疊合,而女孩在成長過程中逃離家庭而投身城市的經歷,讓其轉變成性解放並與母親的虔誠信仰有所扞格。兄長無法醫治的病變讓兄長慢性走向必然的死亡,而這讓女孩必須去面對自己對這段親情關係的依賴,以及在兄長死亡後的茫然無依。
amazon.co.uk的讀者書評呈現兩極化評價,而這是完全預料中的結果。作者使用讀來會讓讀者產生負擔的文字技巧,如短促而情緒化的字句、不明確的人稱指涉等,意圖去擬態敘事者深層內在的意識與情感,而的確這樣的技巧會讓讀者更容易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情緒流變,特別是衝突與糾葛,會對讀者來說更有臨場感。只是對自己來說,這樣的敘事技巧很像是修習創意寫作課程的人、在創作第一部作品時所愛耍弄的匠氣花招,形式上以文藝腔尋求曲高和寡的認同,但實質上卻無助於讓故事能產生更有深度與廣度的啟發。
自己是如是看待這部作品:形式上的花俏或炫技,無法掩飾故事情節與人物角色描繪上的膚淺與空洞。在所有細節毫無交代的情況下,敘事者的情緒起伏雖然在失去文法結構與邏輯的字句堆疊中爆裂擴散開來,但是卻無法給自己任何的實在感、更遑論省思或啟發的空間。作者所想鋪陳的家庭關係、以及女孩的性格成長變化,在作者破碎片段的取材下,顯得漏洞百出且一廂情願。到頭來,貧瘠的故事用再技巧的敘事也無法填補,至少對自己這個重視故事多於文學的人來說是這樣。
作者得了幾個獎,而本書也得了不少、或至少是部分的好評。這樣的事實所顯示出的就是自己越來越不專業、或者文藝氣不夠的通俗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