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3日 星期三

私に似た人

2014年上半期直木賞之候補作。本書由10篇描述不同人物故事之短篇所構成的敘事結構,其中各篇短篇具備獨立情節、但在共通設定之概念情境中彼此間有環節牽連、且最後敘事伏線被收束在被披露之真相上等特點,讓自己不免對比過去曾讀過、作者貫井徳郎在2010年獲得第63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的長篇小說作品〈乱反射〉,而在眾生相的描繪中,批判或探究日本社會文化之結構問題,或者就是本書與〈乱反射〉所突顯出的作者個人獨特風格吧!
而本書所設定之概念情境或可說是個虛構的近未來社會,其中有屬於貧窮階級、在職場或生活中無立足之地的「レジスタント」頻繁發動「小口テロ」,在無組織的情況下、以個人身分發動小規模恐怖攻擊。在這些「レジスタント」背後有著透過社群網路誘發恐怖攻擊行為的複數「トベ」,其多半是對社會有所不滿且具批判意識的社會中堅。在複數「トベ」的背後又有個源頭的「トベ」,其透過網路以類似多層次傳銷老鼠會的途徑散播對社會怨懟的種子,並讓其長成「小口テロ」的有毒果實。而在這樣頻繁發生「小口テロ」的設定情境中,作者描繪出一幅眾生相,其中有恐怖攻擊的執行者、誘發恐怖攻擊的勸誘者、因為受害而憎恨恐怖攻擊者、因為受害而尋求超脫者、因為恐怖攻擊成為現實而採取回應行動者等。
只是雖然前述設定情境有其創意與想像空間,但是勉強將複雜社會議題融在通俗小說框架中的困難難以克服,致使本書只能停留在過於單調的社會結構想像,有種被縛手縛腳而無法開展深度與廣度的困窘。誠如amazon.co.jp上的一篇讀者書評所指陳:「なんでそんなことでテロにまで走ら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んだろうという疑問は最後まで晴れなかった」,勸誘者如何誘發執行者將其不幸境遇轉成發動恐怖攻擊的行動力、社會批判與省思的可能與變動是否可以如此簡化等問題,在本書中的確是未被交代清楚。
本書另一個缺陷是頭重腳輕,結局雖然有收斂其中一條敘事伏線,但是虎頭蛇尾的潦草感讓結局讀來毫無重量。誠如amazon.co.jp上的另一篇讀者書評所指陳:「題材やストーリーはいいのに、唐突にエンディングを迎える」。
不過個別短篇如果分開來讀、並接受其共通設定情境的某些一廂情願與不盡合情合理之處,則其人物角色描繪與心理側寫或有相當可讀之處,而故事情節亦能有所啟發。只是把瑕與瑜放在一個天平上衡量,要說本書是「瑕不掩瑜」就自己來說是有些困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