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作品,是作者新推出之系列作品的第1部,而同系列第2部作品亦已出版。雖然作者好像偏好以年輕女性為系列作品的主角,但是作者在不同的系列作品中還是會挑戰不同的題材。本書故事的主角是出版了三本輕小說但光靠寫作無法維生的新人作家,在一場對談中認識了出道作品獲得盛讚的大學講師,而當主角的新作找來大學講師為其推薦時,卻發生大學講師的第二部作品被懷疑抄襲的事件,大學講師因而行蹤不明。雖然講述的是發生在出版業的事件,所牽涉到的人物多半是以寫作為業的作家,而且作者也像是在掉書袋般地,闡述了一些有關太宰治、芥川龍之介等日本文學名家的其人其事,但是本書在本質上還是一本推理小說,敘述一起不知有何隱情、亦不知是如何發生的抄襲事件,甚至還讓牽涉其中的兩名當事人接連身亡。作者雖然透過新的系列作品來挑戰新題材,但是其還是沒有跳脫其推理小說家的身分,只是很有想像力地將描述謎團事件與分析日本文學結合在一起,為自己的創作開拓新局。

讓敘事情節一再翻轉,可能已經是推理小說的基本配備。所以在本書故事中,出道作品讓其一炮而紅的大學講師,從可以將自身文學批評理論體現在小說創作中的才子,變成用自己名義發表學生作品的卑鄙之人,甚至因此為自己引來殺身之禍。宣稱被抄襲之作品的原稿,竟留有明確的證據可以證明,其交稿給出版社的時間是在被指控抄襲之作品的三天前,這樣便會讓人感覺整起抄襲事件是事有蹊蹺,發生得太過剛好,也很刻意。而大學講師被指控抄襲的第二部作品,跟先前獲得盛讚的出道作品相比,根本不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更讓整起事件疑雲重重。然而經過主角的奔走調查,整起事件的真相卻是與一開始所呈現出的樣貌有天壤之別,真正被抄襲的作品是獲得好評的出道作品,第二部作品的拙劣只是顯現了卑鄙之徒的才華平庸,而鬧得沸沸揚揚的抄襲事件只是一個陷阱,指控別人抄襲的人才是真正的抄襲者,是為了一夕成名才被牽扯起來,搞出這場鬧劇。前述敘事情節的翻轉與起伏,讓本書做為一部推理小說與通俗娛樂,可以說是表現出應有的水準。

雖然不是其敘事情節所講述的主要內容,但是本書故事在鋪陳出敘事背景時,或有點到一些讓人可以去反思現實的情節橋段。舉例來說,出版宣稱被抄襲之作品的出版社,規模較小且會為了衝高書籍銷量而不擇手段,所以在抄襲事件成功引發話題時,出版社就想著乘勝追擊,要趕快出版該作家的新作品,即使其內容膚淺且充滿瑕疵,但是對出版社來說,是能撈一筆就不放過。主角的新作會找上大學講師為其推薦,是本想憑藉跟大學講師扯上關係來為作品宣傳,但卻想不到發生抄襲事件,結果反而因為受到牽連而影響到書的銷量與所獲評價。幫主角出書的出版社,向主角提出以重要關係人的身分將抄襲事件寫成報導文學的邀約,而即使主角有些抗拒出版社的商業利益考量,但也無法否認這個提案是準確而即時地掌握到商機。僅有理想無法讓出版社獲利,好書可能曲高和寡而不一定會有市場。

主角做為一名小說家,在本書故事裡,因為深入調查抄襲事件的背後真相,而被其他登場人物看見其成長。誠如一名登場人物所言,能夠寫出好小說的作家,不會只是閉門造車,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一直自我辨證,其會積極與人互動,觀察分析別人的生活經驗來汲取創作所需的養分。主角調查抄襲事件,與形形色色的人接觸,開拓了視野,也讓自己變得更成熟。

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真夜中のマリオネット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的長篇小說作品。雖然閱讀過的作品數或許並不足以讓自己對作者寫作風格的演進做出有憑有據的評斷,但是從自己所讀過、作者的前一部作品以及本書來看,自己感覺作者是有相當的企圖心,要去探索自己在創作上的各種可能性。如果說前作是作者想要致敬但同時也想要跳脫本格推理小說的傳承,則本書或可說是作者想要挑戰創作出書寫人性黑暗面與異常心理的警悚犯罪小說。作者以往用來當成區別自己與其他作家不同處的醫學知識,雖然在本書故事中因為主角是急診女醫師所以還是有稍微派上用場,但是本書故事的敘事焦點應該還是在擁有過人美貌、能夠巧妙操弄人心的青年身上。女醫師是平凡人的代表,是被異常邪惡、性格扭曲之青年玩弄於掌心的人偶,而最後成功製造出代罪羔羊、讓自己逍遙法外的青年,即使會做出幫助他人的善行,但卻也狡猾而凶殘地,會出於自己異常的欲望而殺人或利用他人。這種描述美貌會殺人的故事,或許在題材上已經不是非常新鮮,而作者展現其創作企圖心的嘗試挑戰,對自己來說也是得到有成也有敗的結果。

成功欺瞞過女醫師並讓自己脫罪的青年,雖然事態的發展並非全然都是由其一手促成,但是其能將計就計、順勢而為的靈活頭腦以及不受任何道德禮教所束縛,或許就是本書故事最能引人入勝之處,因為讀者會想知道,青年到底是正是邪,而這正是本書故事最懸疑與吊人胃口的地方。青年一下被眾人認定是連續犯下多起殺人分屍案的惡魔,一下有不在場證明,一下在女醫師的協助下從醫院逃脫、卻差點被惡質警察所殺害,一下又在即將出國之際向女醫師坦承所有的罪行,這樣敘事情節的一波三折,讓本書故事讀來感覺很有張力,也很有娛樂效果。從女醫師的視角出發來敘事,作者要讀者感受身受女醫師的情緒波動與情感變化,在想為與自己有密切關係的其中一名被害人復仇,以及被青年所影響而逐漸相信其清白之間擺盪,最後發現自己被青年澈底玩弄於股掌之間而崩潰。從敘事的高潮起伏與無法預期來說,本書不可不說是還算成功的通俗小說作品,會讓人有想要一口氣讀到結局的衝動。

然而,如果說敘事情節的起伏與轉折是本書故事可取之處,則其敗筆或可說是,作者並不能說是有在其中描繪出足以支撐情節翻轉的人性或情感基礎。簡單來說,就是青年的人物形象太過模糊或片面,其性格感覺會是充滿矛盾衝突、極度複雜卻又鮮明,但是作者卻完全沒有將之刻劃或描繪出來。大善人並不一定不會有異於常人的欲望或執著,所以作者描述青年一方面投入身家財產來幫助命運多舛的女性們,另一方面卻又因為想要占有或因為想要控制他人而可以毫無人性地殺人。這樣看似衝突的設定或會讓人期待,作者能更深刻地去探討人心的複雜與曖昧。只是最後作者所描繪出的青年,就是一個城府極深、用美貌迷惑他人、能隨心所欲操弄他人的惡人,其為何要殺人的動機有些薄弱且不具說服力,其最後向女醫師說破真相,也彷彿只是為了要把女醫師推入痛苦深淵,而沒有更多更深的盤算。

原本想要復仇的女醫師,逐漸掉入青年的謊言陷阱,而青年不在場證明的出現,更讓女醫師相信青年是被冤枉的。然而,即使被認為是連續殺人案,卻不一定是同一人所為,而能證實不在場證明之證人死亡,或許是有更深層的理由,而不一定只是不要讓青年冤情昭雪。本書故事的情節轉折或許有趣,但是牽涉其中的登場人物們,特別是女醫師,卻好傻好天真,被騙得很澈底,也讓人讀來感覺心情沈重不舒服。

2021年12月19日 星期日

シリウスの反証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門剛明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的敘事可以說是充滿轉折與起伏。例如,感覺會是在故事裡相當活躍、甚至應該是要發揮破解謎團之偵探功能的登場人物,卻在敘事情節展開到中段時就被刺殺身亡,一度讓以其為核心、成立宗旨是為了要平反冤獄的義工性組織面臨解散危機,也讓組織進行中的案件在聲請再審上遭遇挫敗,僅留下其尚未能實現的遺志,讓本書故事主角繼續努力。以凶器上的指紋鑑定結果為主要證據,被認定是犯下殺害一家四口之案件並因而被判處死刑的囚犯,要為其平反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當時負責起訴、現已位居高位並為人祖父的檢察官,以及與主角亦是高中友人的律師同業,都採取了不合法的非常手段,想要避免讓前述死刑囚被處決,或讓前述指紋鑑定結果得以被推翻。以上的層層轉折,在敘事鋪陳的脈絡上是彼此之間有所扣合,所以可以說是有為本書故事製造出相當的戲劇張力,也讓人讀來覺得頗具娛樂性。只是對自己來說,總覺得作者的敘事有些潦草或膚淺,在應該可以更細膩描寫的地方卻三言兩語、輕描淡寫帶過。

指紋鑑定並不是絕對的客觀,指紋比對還是涉及用於比對之特徵處的選擇,以及相似度是否足夠的價值判斷,所以並非完全不會有人為偏差涉入的行為。本書雖然是一部通俗娛樂小說,不過作者還是有盡到應該提供一些簡單背景知識的責任,在鋪陳出懸疑的敘事情節之同時,帶入一些資訊,幫助讀者去省思是否應該輕易地相信所謂的科學辦案。或許要把每個犯罪者都繩之以法是不可能但是應該盡力達成的任務,但是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錯放一人的態度或許也是一種矯枉過正。於是這個社會可能需要一股對抗的力量,嘗試去制衡有時候可能會為了伸張正義而逾越分際的司法體系,因為人不可能完全不偏不倚、全知全能,所以由人運作的體系就也不可能完全沒有缺陷或疏漏,而不需要存在於體系內或獨立於體系外的力量來監督或制衡。科學既然是人類知識累積的一個統稱,自然不可能跳脫人類認知的限制,所以就算以科學為名所製作出來的資訊,勢必仍有其不盡完善之處。本書故事或許就是要觸發讀者去做出前述反思。

然而,作者的敘事手法,或者說是其寫作功力,可能不是很符合自己的喜好,亦或是說自己在閱讀時會一直雞蛋裡挑骨頭地,認為作者在描繪角色人物的心理或情感上流於淺薄或有所不足。舉例來說,作者在敘事展開的過程中會轉換敘事者視角,從曾經有被誤認逮捕經驗的律師主角,轉換到曾經起訴死刑囚、現在過著事業有成且兒孫繞膝之幸福生活的檢察官,而這樣的安排或會讓自己預想,作者是要深入描繪,檢察官在堅信自己的正義、懷疑自己犯錯的罪惡感、以及想維護現有生活的私心間的掙扎。然而作者或是想使用僅帶出基本資訊來讓讀者自行想像的手法,所以其只是輕描淡寫地敘述檢察官的想法與所遭遇的事情,但是卻沒有多用一些篇幅去探索其內心世界的起伏波瀾。而主角的友人為了讓真凶的指紋被放入警方的資料庫中,製造了一起假的侵入律師事務所事件,而同樣地,其行為動機雖然不是不可理解,但是這個登場人物的性格特質,卻因為沒有被好好描繪出來而顯得片面單薄。

作者讓登場人物具備的熱情或信念,有時會讓自己讀來感覺很做作而虛妄,甚至有點荒謬可笑。仰望星空,因為尊敬或相信某人而將之比擬為天上最亮的天狼星,這樣的敘事情節橋段實在讓自己讀來無法投入情感或認同。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美しい彼

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長篇小說作品,是一部BL小說,近期被改編成電視劇,而自己則是因為看了幾集電視劇,興起了想要閱讀原著的念頭,所以才人生第一次閱讀日文的BL小說作品。感覺改編的電視劇相當程度地忠於原著,敘事情節展開大致上沒有太多變動,除了一些可能出自拍攝成本考量而做出的調整外。然而,自己覺得電視劇比較大的瑕疵是在其選角上,雖然可能受限於現實,目前的組合已經是妥協之後的最佳組合,但是跟在閱讀原著時所會想像出來的人物形象相去甚遠,還是會讓自己在觀看電視劇時不太能夠入戲。俊美到會讓人把其當成神來崇拜,或是瀏海的長度幾乎到可以遮住眼睛的程度,不論是因為受限於演員本身的外在條件,或受限於演員有包袱而不願意接受偏離其原本形象太多的造型,或劇組考量觀眾在看戲時所懷抱的期待或可接受的程度,電視劇兩位主角都太不能夠說是有再現出原著小說的人物形象,而演技可能也不夠到位。

之所以會書寫比較多觀看電視的感想,乃是因為這樣的感想是某程度反映出本書故事的特質。即使把看過的戲劇、漫畫與小說加總起來,可能還是不能說自己有接觸過很多BL故事,但是至少自己還有個基本認識是,BL故事的主要目標客群是腐女們而不是男同性戀者,例如通常會有這樣的情節設定,即主角愛的不是同性而是特定的人,只是剛好這個人是跟自己相同生理性別而已。本書故事也不是在講述發生在男同性戀者間的糾葛或情愛,可以讓男同性戀者投射其生活經驗或情感,而是鋪陳出在BL故事這個文體所設定之基本框架中做出變化的敘事情節,刺激並滿足腐女族群的幻想與妄想。

本書故事把一般BL故事對攻與受的慣常設定做了一些翻轉。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受是個驕傲、冷漠、看似目中無人、對凡事均漠不關心、卻極具魅力的俊美男子,而攻則是個因為會口吃而對自己毫無自信、沈默寡言、只想與人保持距離、只有攝影這個興趣的男子。攻對受懷抱著像是忠僕順從主人、僧侶敬仰神明、士兵效忠國王一般的情感,總是用退一步的距離在迷戀受,並像是個受虐狂般地在受的粗暴言詞或不友善態度中奉獻自己的愛意。

作者透過前述跳脫框架的設定,探討了人用自己的理解與想像來框限自己情感表達的狀態。對於萬人迷的受來說,因為自己無法理解或甚至接受自己會喜歡上不起眼的攻,所以會有困惑甚至抗拒,也因此會用暴躁情緒與不友善態度來隱藏自己的真心。但是受後來卻也確切地認知到,攻對於自己的迷戀、奉獻與崇拜,是出自於攻的想像,其對象不是真實的自己,而是其想像出來、需要被膜拜或供奉的偶像。即使兩人最後把話說開,讓一直都在因為謙卑而保持距離的攻,可以用較對等的立場與較入世的情感來愛著受與接受受的愛,但是這樣的發展不會也可能是幻滅與認清現實的開始?

本書是BL小說,是要滿足讀者的期待與幻想,所以主角兩人會有happy ending,但是當情感表現是很濃郁、很極致的時候,現實的反撲是否會更有力道、更具衝擊性呢?本書故事不會為前述問題給出答案,在其中登場之主角所表現出的濃烈情感,只會因為現實所加諸的挑戰而變得更濃烈。只是自己還是會去想像,另一條可能存在的敘事軸線,在其中主角更像是普通人,故事場景更像是日常生活。已經走火入魔的迷戀即使有可能被理智拉住韁繩,但是當其有機會變成發生在一般人之間的兩情相悅關係時,迷戀的愛火還會熊熊燃燒嗎?

2021年12月7日 星期二

高校事変 V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是系列作品第6部。在系列作品已出版到第11部而自己亦已全數購入的情況下,感覺自己應該要追趕一下閱讀進度,消化一下系列作品的庫存。

先前閱讀同系列的其他作品,感覺作者可能還有些對系列作品故事題材選擇或敘事風格的不確定,所以會有看似在試誤的摸索過程。但是在本書故事中,作者似乎是已經確立了系列作品的背景設定與世界觀,所以系列作品主角要對抗的敵對勢力有較清楚的定位與形象,貫穿系列作品的整體敘事軸線有被鋪陳出來,而個別作品的敘事情節,彼此之間亦有更緊密的串連。

在本書故事一開始,系列作品主角與同學一起前往沖繩參加校外教學活動,而班上較出風頭的小團體對主角做出霸凌舉動,但身為凶惡犯罪集團首腦女兒的主角,自然不會乖乖被欺負,雖然其所採取的反擊行動似乎有些過當。主角在教訓完欺負自己的同學們後離開住宿飯店,其原本應該是不會參加校外教學活動,卻還是來到沖繩,所以應有其他目的,也就是要來打探消息,找出槍枝非法流入日本之路徑與參與者。沖繩在地的黑道組織與駐守在沖繩美軍基地的美國軍事公司勾結,將來自美國的槍枝流入日本供日本境內的犯罪集團使用,而沖繩在地黑道組織更透過控制當地貧窮家庭的手法,將家境貧困的高中女生提供給美國軍事公司的惡黨當成玩物。主角潛入美軍基地,不僅要擊退美國軍事公司的惡黨,截斷槍枝流入日本的路徑,還要救出對自己懷抱恨意的妹妹以及其他被囚禁的少女,而跟其一起行動的是黑道組織的外圍分子,以及原本不能完全相信主角的美國海軍執法人員。

作者所描繪出的對抗行動或武裝衝突,除主角總是身陷被圍攻的困境而要想辦法脫出外,敘事展開的節奏明快,場面也總是華麗盛大到誇張的程度。在本書故事中,主角像是馬蓋先般地,有著臨場隨機應變的機智,其因地制宜所製作出的攻擊武器,擊落要來取其性命的直升機,讓一行人可以順利逃出被敵人封鎖的軍事基地。不管這樣的敘事情節是否合理或在現實中有可能發生,本書既然是一部通俗娛樂小說,則身為讀者的自己或許就應該要沒有太多質疑地接受作者所預設的世界觀,在相信主角是個因其特殊家庭背景而擁有過人體力與智力之高中女生的情況下,閱讀作者所鋪陳出來之高潮迭起、起伏轉折的敘事情節展開。

而作者的創作企圖心或許並不只是想寫出讓人覺得讀來感覺爽快的娛樂性作品,所以其除了描繪出對抗或衝突的場面外,也會在敘事情節中埋下伏筆。在本書故事中有被收束的伏筆,製造出本書故事敘事情節的起伏轉折,例如主角懷疑霸凌自己的其中一名男同學,是故意被自己制服,而之後這名男同學果然不是一般的高中男生,其是要來向主角復仇的韓國犯罪集團分子,甚至還劫機要置主角於死地。另一種伏筆則是留待系列作品後續故事情節展開來收束,例如主角懷疑自己的行動不會被究責的原因,是否是因為有其他勢力的介入,而在本書故事的結尾處,不在讀者預想之內的人物登場,除說明主角所引發事件如何被處理外,也預告了之後系列作品故事情節的可能走向。

系列作品主角背負著因為父親過往事蹟而產生、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污名與偏見,即使努力掙扎也無法完全融入社會,總是必須孑然一身地面對朝向自己襲來的暴力,可能是言語上的,可能是差別待遇,甚至可能是武裝攻擊。或許在每次事件結束後,會有人體諒主角的處境或心疼主角的遭遇,但是要越過將主角孤立同時也是保護起來的圍籬,或許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2021年11月29日 星期一

民王 シベリアの陰謀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的長篇小說作品。以擴散迅速、尚無疫苗可用於預防接種、亦尚無藥物可有效治療發病症狀的外來病毒入侵日本為題材,描寫誇張但具戲劇張力的商業陰謀,因為社會結構不安定所以容易被煽動的群眾,以及在面對似是而非之謬論時總是顯得很脆弱的民主政治,本書故事或許可以說是,作者對當前受到疫情衝擊而產生劇變之社會現實,所做出的觀察、批判、嘲諷與省思。當然,也許有人會質疑,作者只是在跟隨潮流,畢竟在疫情發生後,選擇創作跟疫情有關的故事好像可以說是已經形成一股風潮。然而,雖然或許作者因為選擇讓敘事節奏流暢明快而將敘事內容簡化,因為選擇讓敘事情節容易被理解且具備高潮迭起的戲劇效果,而讓部分敘事內容過於浮誇,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展現出的眼界與觀點,對自己來說還是證明了,作者是一個能寫出有趣的通俗娛樂小說,且偶爾還能在其中點綴一些社會批判與人性觀察的實力派作家。

當社會因為人類面對病毒的無能為力而陷入恐慌與混亂時,治理眾人之事的政治自然也就不可能還能維持穩定運作,特別是當激化矛盾對立已經成為參與當代政治活動的人所必定會操作或一定會面對的策略時,像疫情這樣沒有明確有用之對策可以被用來因應的重大社會危機,就很容易被用來挑撥對立甚至是仇恨,以及讓反對或異議變得很情緒化而少了可理性溝通討論的空間。

於是不管執政者所做決策正確與否,或者在不同價值的取捨之間是否有取得平衡,反對者就是一味地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也不管自己的各項主張是否有一致的邏輯或是否存在矛盾衝突。或許活在當代社會中的人,都或多或少對生活有些不滿或怨懟,但是當人對這些不滿或怨懟少了一些省思或審視,而只是草率地想要找到可以怪罪的對象時,人的不滿或怨懟便不能成為推動社會轉變或進步的動力,而只會成為讓社會被仇視與憤怒撕裂的負面能量,因為此時人不再為自己的不滿找出真正成因,也不再嘗試解改變讓自己不滿的現況,而只是攻擊跟自己立場對立的人,將所有的問題歸咎在因為有這些跟自己立場對立的人存在。

本書故事描述或許有些浮誇與過分簡化的政治鬥爭,雖然放到現實中檢視會感覺有點荒謬或天真,但卻也很偶然或湊巧地對應到當前自己所身處社會的部分政治現實。因為仇視當前執政者,所以容易被想要爭奪權力的在野陣營所煽動,把所看到或遭遇到的問題都認為是執政者所造成,對於所有政策都為反對而反對。支持執政者的人,因為找不到與反對者之間可以用來建立溝通橋樑的共通立場,所以變得也只能採取對抗姿態,甚至被激怒而採取不理性或有失公允的手段。當然執政者不會都是對的,甚至有很多地方應該被質疑或挑戰,但是只是對著立場對立的人叫囂與謾罵,並不能得出更好的公共政策。只是,在本書故事中,最後有擔當的政治領袖會站出來面對憤怒到失去理智的群眾,用義正辭嚴的演說來化解民主政治所遭遇的危機,但是在現實中,對立的立場不再持續偏激化,或者那些為了一己之私而煽動仇恨的政客可以稍微收斂一些等,好像都是不太可能發生的事。而在本書故事中人們的不理性是因為感染了病毒,或許是作者用一個荒謬的想像來逃避自己對人性的悲觀吧!

至於會讓人凶惡化的病毒是刻意被引進,其從被散布到人群中到市面上出現對其感染者有顯著療效的產品,其實都是黑心企業想要牟取暴利的陰謀,這樣的敘事橋段就只是作者創作出來製造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的工具或手段,或許就也不用深究。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嗤う淑女 二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根據出版社網站所刊載的「内容紹介」,本書是作者所創作之「ダークヒロイン・ミステリー」的第三部作品,而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悪女」們也曾在過往作品中登場,只是自己並未讀過這些過往作品,所以閱讀本書故事是與「悪女」們的初次見面。或許是因為「悪女」們的過去,也就是涉入犯罪行為的來龍去脈,已經在過往作品中被闡述過,所以在本書故事中,其為何會為了要謀殺特定人,大費周章地採取類似恐怖攻擊之行動,進而導致許多毫無關係的人員傷亡,就好像可以不用被說明,而事件相關細節也不需要被一一敘述。然而,即使在推理小說的世界裡正義不一定會被伸張,凶手也不一定非得被繩之以法,但是本書故事沒有把犯罪動機說明清楚,對於犯案過程的描述太過粗略,以及將警方的辦案過程描繪成被凶手玩弄於股掌之間,只能像是無頭蒼蠅般地,雖然投入大量時間與人力卻只是徒勞無功等,都會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只是虎頭蛇尾,創作的企圖心強烈卻沒有認真踏實地執行。

本書故事的每一章均敘述一起事件,而凶手在每起事件現場所刻意留下的線索,是要引導警方將所有事件視為連續犯案,但也同時是要誤導警方的辦案方向。身為女性的主謀利用在服刑期間脫逃的女子,教唆該女子為其實行犯罪之行為,包括在一場同學會中下毒意圖謀殺所有出席活動的人,在遊覽車上放置炸彈殺害所有參與旅遊行程的人,引發火災將一間學校的校舍燒燬並導致侵入該校舍的人員身亡,設置炸彈讓當時在同一間健身房中的人員幾乎全數身亡等。

警方被主謀的故布疑陣所誤導,認為所有事件都是實行犯罪行為的女子一人所為,所以一直無法釐清犯罪動機或女子與被害人間的關係,也無法掌握女子行蹤或解讀女子的行為模式。因為曾替女子辯護之律師(作者另一系列作品的主角)的「提醒」,警方意識到可能有教唆犯存在,而在毫無抽絲剝繭之推理過程的情況下,有警察識破主謀的故布疑陣,指出其身分以及其真正想要殺害的目標人物。即便如此,本書故事結局只有描述教唆犯與正犯間的「對決」,兩人在都打算要背叛對方的情況下分道揚鑣,卻沒有就事件本身闡述出更多的細節。作者在一開始讓犯罪事件的犧牲者多達兩位數,並暗示凶手的犯罪動機並不單純,但是卻沒有在結局處好好收束伏筆,便讓本書故事讓自己讀來感覺是虎頭蛇尾、雷聲大雨點小。

不論是教唆犯或正犯,兩名「悪女」的性格特質、思考邏輯、情感或想法,都沒有在本書故事中被好好描繪或闡述,好像兩人就是異於常人,殺人不眨眼,對於犯罪不會有任何罪惡感,有資源可以而且沒有其他選擇地只會用很凶惡與誇張的手法來犯罪。在沒有對兩人日常生活有太多著墨的情況下,本書故事所描述的犯罪事件只是讓沒有被說明緣由的惡意,展現在比例毫不相當的激進行動中,如此只會讓人讀來感覺虛妄而荒謬,更遑論讓人可以在閱讀過程中投射情感或有所省思。

作者以擅長設計敘事情節翻轉著稱。然而,在閱讀本書故事的過程中,雖然一直期待看到作者會如何用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展開來製造出敘事的起伏轉折,卻在讀到結局時感到期待落空的莫大沮喪感與憤怒感。作者只是一再地書寫出凶惡而駭人聽聞的犯罪事件,一直吊著讀者的胃口,最後卻沒有辦法將所鋪陳出的敘事軸線好好收束,而用一種對自己來說是不負責任的方式為本書故事劃下句點。

2021年11月14日 星期日

倒産続きの彼女

日本推理小說家新川帆立的作品,為其在獲得2021年「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 大賞」後所發表的第一作。不得不說本書應該是作者想要乘勝追擊、複製成功經驗的產物,因為不僅前作主角在本書故事中再度登場且戲份還算不少,本書故事主角同樣也是一名女律師,雖然其角色形象設定與前作主角有所不同。不過本書故事並不能說是延續前作,甚至也很難說本書跟前作是同一系列的作品,因為本書與前作在故事情節上可以說是各自獨立,沒有什麼關聯。或許應該說,作者創作本書的策略是要複製前作成功的題材選擇,但是又要不受限於前作框架,自由地創作出全新的故事情節。只是前述策略是否成功,對自己來說是個答案模稜兩可的問題,因為或許作者在得獎後太想要證明自己,所以沒有好好構思出結構縝密的敘事情節,便急著發表新作品,但卻又可以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或想像力,寫出一些有趣的觀察或省思來填補敘事情節的鬆散或疏漏。

如果有一群心懷不軌的惡黨,為了榨取資源或牟取利益,利用心存怨懟或貪圖錢財的人,為一家公司設下圈套或在其內部搞七捻三,讓其經營陷入困境並因而破產,則這樣表面上看起來像是該公司時運不濟、但實際上卻是因為有人蓄意搞鬼所導致的公司倒閉,是否有人可以看出並揭穿其背後所存在的陰謀?一封匿名檢舉信,告發在即將破產的一家公司中有一名女性員工,其每到一家公司任職,那家公司沒過多久就會在經營上出現問題並進而倒閉。本書故事主角被派去調查前述告發內容是否屬實,以及若屬實則這樣的事情是如何被辦到,而這樣的因緣際會讓主角被捲入了前述惡黨的陰謀中,甚至有人因而喪命或被攻擊而受傷。

前述發想不得不說是出自豐富的想像力,雖然有點天馬行空與不切實際,但仍不失新鮮與有趣。只是作者並不能說是有很妥善地將前述發想發展成節奏流暢、結構縝密的敘事情節。作者所鋪陳出的故事有太多留白與說明不夠清楚的地方,所以讓在故事中被敘述的謎團事件不夠懸疑,情節開展不夠曲折起伏,而謎團背後真相也好像都可以被預想得到。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把本書界定為一本推理小說,則其表現只能說有點平庸。

不過,本書故事有趣的地方或許不在於敘述一名員工如何把公司搞到破產,也不在於描繪出一個神秘組織如何透過迫使公司倒閉來獲取利益。作者筆下的本書故事主角,其父母因為所經營的公司倒閉而自殺,希望能用保險金來清償債務,而這樣的行為讓主角只能跟祖母相依為命,過著經濟拮据的生活。主角努力讓自己成為律師並進入大型律師事務所工作,但是家庭經濟狀況跟自己有明顯差異的前輩律師,卻讓自己深深感受到命運對自己有多不公平。無法阻止自己活在不斷的比較裡,並依據自己衡量他人的標準來羨慕與嫉妒某些人,同時也瞧不起另一些人。或許這就是人在無法追求到讓自己滿足的自我實現時,所需要面對到的矛盾與掙扎吧!

本書故事言及「醜いアヒルの子の定理」並藉此提醒讀者,用來比較個體間相似或差異的特徵,其實有各種可能的排列組合並會因此導出不同的結果,而會導出特定的結果,其實是因為所進行的比較是依據從特定價值出發所選擇的特定特徵,而此時就會有其他的特徵被排除在外。或許在日常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需要去區別與分類,但是至少人可以學習去意識到,這樣的區別與分類不是客觀、必然或絕對的,而是可以被審視、變動與挑戰的。或許自己和其他人並沒有自己所想像的不同或相同,個體的自由應該是體現在,可以選擇與調整自己所想要的相同與不同。

2021年11月6日 星期六

ムショぼけ

日本小說家沖田臥竜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是因為看了改編本書故事所拍成的電視劇,並得知作者曾經是黑道分子,便開始好奇,某程度可以說是以過往經歷做為賣點的作者,會用什麼樣的文字風格來述說黑道分子入監服刑後出獄的故事,而電視劇的浮誇、戲謔與嘲諷等喜劇調性,是否是從本書故事中轉化出來。

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感覺,因為有電視劇工作人員們發揮創意,所以在本書故事被轉化成不同型態的表現形式後,就也像是脫胎換骨般地有了不同的風貌。即使廣告說本書在上市前就已被決定要改編成電視劇,而電視劇的情節展開也相當程度保留原著故事內容而沒有大幅刪改,但在電視劇中被增加而在原著中沒有的情節橋段,例如出獄後的主角一直會在自己的妄想中與曾經看管自己的監所管理員對話,然後被對方的冷嘲熱諷刺中痛處等,卻是修補了原著故事的瑕疵,增加了敘事的趣味性、厚度與溫度。或許應該這麼說,電視劇將本書故事改編成色彩更為鮮豔、層次更為豐富的喜劇,但卻還是保留了本書故事對人性情感的描繪,且增加了前述描繪的深度與細膩度。

對自己來說,本書作者或許只能算是「業餘」的作家,因為其說故事的功力還不夠深厚,而其所能採取、讓讀者感覺其所寫故事有趣的方法,就只有靠選擇其他人沒辦法寫的題材。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不夠嚴謹,敘事節奏有時拖泥帶水、有時卻又突如其來地加速。作者對於人物形象與性格的描繪,只有點出該人物因為被設定之背景經歷而被預想會具有的特質,以及其比較表面的情緒反應或其比較直接線性的思考模式,但卻沒有更深入地去探究,該人物會觸動讀者不同感受或進一步省思的幽微或細膩情感。或許可以說,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人物都是單純善良,或者只是有點自私卑鄙,但不是奸詐狡猾或窮凶極惡。然而如果在一篇故事中登場的人物,彼此之間不會因為性格差異或認知不同而激出火花,甚至引發衝突,那麼這樣一篇大多數登場人物都很單純善良的故事,可能也會是一篇平庸而膚淺的故事。

不過,因為作者選擇了別人可能寫不出來的題材,所以其所述說的故事還是會有一些敘事橋段是會讀來讓人感覺有趣或有所啟發的。舉例來說,可能因為較難進行喜劇化的改編,所以在電視劇中沒有被拍攝出來的橋段,即主角母親在要去接自己服刑14年後出獄的兒子前,所回憶到的過往點滴以及所發出的感嘆與怨懟,就是讓自己讀來會有所想像與共感的橋段。在看盡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後,最後會願意接納曾經犯下愚蠢過錯的人,並背負起照顧這個人的責任,或許還是只有這個人的父母才能辦得到。

曾經是主角在黑道幫派裡的大哥,也是在主角入監服刑後前往探視並告知主角已經被逐出幫派的人,在幫派解散後變成經營拆除工程公司的普通人,曾經的好勇鬥狠變成卑鄙猥瑣。這個曾經是主角大哥的人一度僱用主角卻沒過幾天後就將其資遣,後來因為酒駕而必須入監服刑,但是其卻可以無恥地請託前來探視的主角幫忙去討債,甚至不打算支付主角任何的費用。前述人物或許體現了真小人自私而現實的性格,其可以毫不考慮他人立場,把握所有可能利用他人的機會,這或許也是一種「真誠」,毫不掩飾自己的真實性格。

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Matrix

目前是2021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講述發生在12世紀之英格蘭的故事。一個擁有貴族血統的少女,長相平庸,身材較一般女性魁梧,在被與自己有血緣關係、掌握權力的queen冷嘲熱諷後,被送到地處偏遠的女隱修院擔任prioress一職。一開始雖然表面上好像有個頭銜,但是卻還是被當成新來的修女,進而無法適應被要求要刻苦與克制的生活。然而,或許是受到啟示而有了轉念,亦或許是其身上勇猛不服輸的血統發揮作用,少女取得了管理隱修院的主導權,不僅之後繼任成為abbess,還在其最後活到70多歲的人生中,將其所管理的女隱修院壯大起來,不僅讓修女人數增多且能過上自給自足而安康的生活,更取得許多土地並累積豐厚財富。

本書故事的主角,女隱修院的abbess,對掌握政治權力的queen,懷抱著複雜而難以被闡明的情感。一方面abbess渴望著queen的善意與友好,甚至可以說欽慕著對方到了可能是愛戀的程度。另一方面,每每在其所懷抱之不切實際的期待落空後,abbess會認清queen的冷酷與敵意,進而在有所提防的情況下謹慎與對方攻防。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queen,其實是一個形象模糊、不夠立體也沒有深度的人物,其彷彿是一塊被架設在主角前方的厚實黑幕,讓主角時而意識到其存在,雖然其大多數時候都不存在在主角所身處的現實中,也沒有對主角的生活產生太多實質的影響。簡而言之,queen就是一個反派人物,有著種種負面的性格特質,驕傲、惡毒、貪婪、無情又卑鄙,但是其成為一個反派人物的緣由卻似乎沒有被好好描繪。

為了壯大女隱修院的勢力,abbess或許無可避免地會有必須獨排眾議或殘酷無情的時候,而其決定與行動亦無可避免地會無法順每個人的意,甚至會對其他人產生壓力或造成傷害。所以其決定向先前無償使用隱修院所持有土地的人收取租金、興建迷宮、擴建隱修院、甚至取得更多土地等作為,在開始時或許並不是所有人都支持或贊成,而在完成後所得評價或許也是因人而異,即使其讓隱修院有了穩健的發展。abbess也會有迷惘、脆弱、遲疑、悔恨、感情用事或失了分寸的時候,而這樣的時候或許就是讓這個人物展現人性情感之廣度與深度的時候。例如,一個新進修女擁有讓abbess心猿意馬的美貌,卻被發現懷孕,而這樣的「麻煩」或許就是在考驗著abbess的智慧,要如何處罰違反規定的人,要如何人道地安置無辜的小生命,在混雜著私情的情況下,或許不容易做出適當的判斷。

然而,即使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是以主角有一番作為、同時遭遇許多狀況的一生為核心來展開,但是對自己來說卻不是一篇敘事結構很縝密細緻、讀來讓自己能感到十分愉悅或滿足的故事。作者的寫作風格或許很著重在描寫人物的細膩情感與幽微情緒,以及登場人物之間看似平常卻有深意的互動,但是在自己不是很能進入作者所創作出的虛構世界中、亦不是很能掌握作者敘事的意圖或理念時,就會有點無法跟上作者零碎而緩慢的敘事節奏,進而迷失在其宛如工筆畫般的文字敘述中。簡單來說,本書故事的主角雖然在自己的眼前展演出其波折起伏的一生,但是自己卻還是無法明確界定出其性格特質的輪廓與內涵,也無法從其人生際遇中獲得太多啟發。

2021年10月17日 星期日

がん消滅の罠 暗殺腫瘍

日本推理小說家岩木一麻的長篇小說作品。從第15回「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受賞作開始,作者持續創作出內容涉及對生醫科技發展之想像、結合科幻與推理之敘事元素的小說。而本書則是前述受賞作的續集,在其中之前受賞作的主要人物再度登場,就不符合當前醫學知識之癌症症狀,嘗試提出解答並揭開藏在其背後的陰謀。或許是作者的過往所學與經歷,讓其可以用其他新進作家無法處理之題材來創作並樹立風格,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作者太過將自己侷限在前述風格中,不僅其無法成長或轉型,更會像灰姑娘一樣,在一開始因為題材新鮮而讓人耳目一新之魔法消失後被打回原形。本書故事在敘事上瑕疵太多,即使作者想用其在再生醫學領域的知識,以及其對癌症醫療現況的觀察,來掩蓋前述瑕疵,但是其無法收束其所鋪陳出的所有敘事軸線,無法描繪出有立體感的人物形象與可讓讀者產生共鳴的人物性格或情感,都是其怎麼掩飾也掩飾不了的敗筆。

在本書故事中,一名醫師因其罹癌妻子誤信另類療法而延誤治療時機並身亡,所以開始仇視在不確定是否真有療效之情況下仍向罹癌患者推銷另類療法的同業或公司,甚至對其採取報復行動。前述醫師或許應該是一個信念堅定且立場鮮明的人,但是隨著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前述醫師的言行舉止卻反覆到讓人感覺困惑不解,無法理解其大費周章搞出這麼多事,意圖暗殺這麼多人,到底是為了什麼或想要得到些什麼。或許透過基因編輯等技術,製造出可被移植進人體並迴避免疫系統攻擊的癌細胞,是作者很有創意且有趣的想像。然而,作者無法敘述出讓人讀來感覺合情合理的人物情感與行動,便無法將前述想像轉化成具結構性且引人入勝的敘事情節。自己在閱讀本書時,不能理解一名醫師為何能有資源去製作出前述可用來暗殺別人的癌細胞,更不能理解其為何能在只被主角們察覺的情況下做出這麼驚天動地的事。

想像出可以自由操控其發病且能被治癒的癌症,或許也是作者創意與想像力的展現。但是當作者只是將前述想像轉化成敘述疑似有保險詐欺事件發生的敘事橋段,卻虎頭蛇尾地沒有將之鋪陳成一條有起承轉合的敘事軸線,或許就顯示出作者的敘事功力無法跟上其想像力。或許作者認為敘述到保險公司調查員無法證明有保險詐欺行為發生,就是給了前述敘事橋段一個結局,但是作者即未說明當事人為何要涉險的理由或動機,也沒有闡述在疑似保險詐欺事件的背後是否存在什麼黑幕,這樣的敘事只能說是不負責任地草草了事。

不管是在之前受賞作中或在本書中,作者都讓操控癌細胞來從事犯罪行為的人,可以逃過法律制裁並隱身在某個社會角落裡,而在之前受賞作登場的反派人物,也在本書中登場且來無影去無蹤。作者滿是惡意與陰謀論的世界觀已經超出其能力所能駕馭的範圍,所以其不斷在故事中留下未解謎團以及不讓正義得到伸張,雖然感覺其是在為後續系列作品鋪梗,但是其所描繪的惡意太過強大、太過無法無天,就會讓人很難想像得出,作者如何能好好為前述惡意寫出一個結局。

2021年10月11日 星期一

八月のくず 平山夢明短編集

日本小說家平山夢明的短篇小說集,收錄10篇作品。本書各篇故事的風格或許可以說是怪誕參雜著驚悚,其內容敘述的可以是不會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靈異現象,也可以是透過恣意地重塑或扭曲現實所製造出的想像世界。

本書各篇故事雖然可以說是用了相當篇幅在描述殘暴或血腥的場面,例如把人體當成動物肉體般屠殺或肢解,但其卻讓人讀來不會感覺太過噁心或嫌惡,或許是因為其敘事太過虛幻,沒有什麼條理或脈絡,像是在描繪一場夢境或幻想,所以不會讓人當真,進而想要在腦海中將整個場面再現出來。作者用一種若即若離的距離感,點到為止地寫出人性的凶殘、邪惡或卑鄙,也不帶太多情感或批判地平鋪直敘出存在於社會現實中的弱勢與貧窮,而這樣與人性和現實保持距離,或許是為了讓敘事情節保有其幻想與虛構的純度。然而,作者太過刻意地為本書各篇故事營造出虛幻與非現實的氛圍,甚至是犧牲掉其敘事的節奏感與結構性,讓一篇故事的各個場景沒有被很有邏輯或脈絡地接續起來,也讓敘事展開得有點散漫而無章法。或許這就是自己無法很專注地閱讀本書所收錄之多數故事,且讀完以後會感覺茫無頭緒、不知該做何感想的原因。

〈八月のくず〉是自己在本書中較為喜歡的作品,因為其敘事對自己來說有脈絡可循,所以自己比較能夠在閱讀後有所觸發與省思。一名男子開車載一名女子到山上,將之殺害後,再數度開車輾過其屍體,意圖讓屍體的身分無法被辨認出來。而後男子的汽車發生故障,一輛路過的汽車停下來要讓男子搭便車,但其駕駛卻與男子方才殺害後棄屍的女子長得十分神似。然而,要讓男子搭便車的汽車也發生故障,男子與神似自己所殺害女子的駕駛被另一輛停下來的汽車邀請上車,而這輛汽車的駕駛卻又是另一名神似被殺害女子的女子。這樣謎樣事件一再反覆發生,直到要搭車的人數超過五人,此時長得很像的女子們開始向男子伸出魔爪,而故事就收束在這樣一個詭異的結局上。人的惡意讓人迷失,於是作惡多端的人便被困在虛妄的循環中無法逃出,直到為了自己的罪行賠上自己的生命。

其他敘事脈絡較為清楚的故事是〈餌江。は怪談〉與〈祈り〉,而兩篇故事或許都可說是在描述主角被其他登場人物詛咒的故事。在前者中,主角想要捉弄年邁的流浪漢而將其收藏的黃色書刊偷走,卻換來流浪漢的詛咒,甚至牽連到自己不事生產的父親。然而,該篇故事的結局卻是主角的人生因而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般的轉機,不但脫離貧困的生活,還幸福地活到九十歲。後者則是描述在女兒因車禍過世後,母親的身心出現狀況且沒多久也過世,而父親在得知這一切可能都是因為鄰居單親媽媽看不慣其家庭幸福和樂而設下詛咒後,即使單親媽媽被長期受其精神虐待的兒子所殺害,父親卻也開始做出怪異的行為。這兩篇故事可以說都是較為典型的怪談,但或許也因為如此所以就會讀來感覺較為平淡無奇。

帶有一些科幻色彩的故事是〈いつか聴こえなくなる唄〉與〈裏キオクストック発、最終便〉。兩篇故事都是敘述登場人物所認知的現實只是被建構出來的記憶,而這樣的敘事或許有點落入窠臼而少了一點新意。

2021年10月10日 星期日

幻月と探偵

日本推理小說家伊吹亜門的長篇小說作品。讓殺人等犯罪事件發生在某段歷史的時空背景中,似乎就是作者想要藉以打造出自己品牌的寫作風格,而本書故事則是以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滿洲國的時期為舞臺,敘述在權勢仍在之退伍將領家中所發生的毒殺事件。本書故事或許只是用某段歷史的時空背景來為整體而言都是虛構的敘事增色,而不是從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中擷取敘事元素後,將之融合在不完全是虛構的敘事中,也不是描繪出在歷史中實際存在的人物並讓其在故事中登場。因為其「歷史」含量或許不是這麼多,所以本書故事要表現的應該可以說是一種時代感,是作者對某個時代的想像,認為如果在那個時代發生殺人事件,其會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而牽連在其中的人們又會是出自什麼樣的心理或情感而採取特定行動。

曾經立下戰功、即使在退役之後仍然擁有相當聲望的日本將領,其對滿洲國的政治經濟情勢所具備的影響力,卻是來自於其掌握日本軍重要財源之一的鴉片產銷,而其對於是否應該入侵中國與日本軍持不同立場,更讓其成為一名棘手人物。將領的孫女與將領同住在宅邸中並照顧將領的生活起居,長年跟隨將領征戰卻因負傷退役的軍官則成為宅邸的管家。孫女的未婚夫在滿洲國政府任公職,應邀前來宅邸參加餐會,卻在隔日身亡,而孫女懷疑其死因並不單純,所以透過未婚夫的長官委託偵探進行調查。而後住在宅邸中、將領過世妻子的弟弟也被毒殺,雖然用來殺害將領妻舅與用來殺害孫女未婚夫的並非同一種毒物。兩起事件是彼此有所牽連還是各自獨立,凶手是如何下手而其殺人的動機為何,都是讓偵探傷腦筋的問題。

感覺好像是有多方勢力在檯面下角力的局面,但最後殺人事件之所以會發生,卻是因為個人要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而對所身處現實做出抗爭。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述出的謎團事件,或許放入較具現代感的情境中會讓人讀來感覺沒有那麼曲折離奇,甚至可以說是有股淡淡的陳腐或老舊氣息。或許可以這麼說,作者想要表現的時代感,是個體在半是環境半是命運所造成的身不由己中,必須採取激烈手段才能讓自己過想要的生活,而即使大時代的暗潮洶湧持續翻弄著所有人,但是個體所在意以及所能影響的還是眼前的日常與現實。曾經因為誤信錯誤消息而造成無辜百姓身亡,甚至讓自己子弟兵白白犧牲的將領,即使有權有勢但最後還是一個被病痛纏身的老人,無法不被自己孫女所操弄與陷害。而要讓自己自由的孫女,只能窮盡各種手段,甚至不惜殺人與破壞眼前所擁有的一切,也要擺脫所有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束縛或枷鎖。

即使作者用了滿洲國當時的局勢與環境,來讓其所虛構出來的敘事情節言之成理,並渲染出濃重的時代感,但或許是為了讓敘事節奏流暢與讓敘事結構簡潔,作者並沒有讓其在本書故事中所描繪的時代,充分展現出可能會有的樣貌或風情。當然這絕非是要作者把本書故事寫成一篇研究當時政治情勢或社會狀況的論文,而是想要點出,作者或許因為要將故事收束在個別人物的行動與選擇上,所以將牽連在謎團事件的各方勢力寫得有些單薄與膚淺。不過或許這是雞蛋裡挑骨頭的意見,對本書故事的表現來說是瑕不掩瑜。

2021年10月5日 星期二

硝子の塔の殺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的長篇小說作品。當本書的宣傳行銷手法是讓多位知名推理小說家為其表現背書,並將其塑造成新本格推理小說的集大成之作時,或許無可避免地會有部分讀者認為前述宣傳行銷手法誇大不實,甚至用放大鏡檢視本書故事情節,將其中不合理或不夠細緻之處一一指摘出來。

或許可以這麼說,作者創作本書不僅是要接棒創作新本格推理小說的前輩們,將該流派的創作理念延續下去,更展現出強烈企圖心,要打破新本格推理小說的框架,並透過挑戰與顛覆傳統來製造出新鮮感與趣味性。然而,本書的表現是否有達到作者所預期的水準,本書故事讀來是否會讓人覺得有趣並給出正面的評價,或者是取決於讀者從何種角度切入閱讀,以及基於何種標準來評價。如果把本書界定成一部新本格推理小說,則其過度犧牲敘事內容的合情合理來追求敘事情節的起伏與轉折,這樣讓敘事失去平衡或許是無法不去批判的缺點。但如果將本書的創作意圖解讀為運用新本格推理小說的敘事元素來玩出新意,則或許文本的魅力便會不只來自於敘事本身,而亦會來自作者細緻但有創意的發想。

地處偏僻、設計奇特到可說是不合常理的建築物,受邀前來、各有不同職業與特質的一群人,互不相識但好像人人都有秘密,因為某種原因被困在建築物內無法離開,此時在上鎖後宛如密室一般的房間內發生殺人事件,鑰匙是無法複製的特製品,這種種敘事元素被放入本書故事中,與其說是要向本格推理小說致敬,不如說是要下戰書,挑戰如何能推陳出新,從傳統中汲取養分來讓本書故事結出名為創新的果實。因為研發出劃時代的藥物傳遞系統而致富的科學家,也是重度的推理小說迷,其想要實現用推理小說創作來留名青史的夢想,所以斥資建造出像是巨大玻璃圓錐體的建築物,並策劃出一場以前述建築物為舞臺的殺人戲碼,只是到頭來卻弄假成真。不論是建築物的奇特樣式與構造、建築物主人如此大費周章的動機、還是製造出密室的手法等,都有讓人想要批評的地方,但若認知到這樣的荒謬與粗糙是作者刻意為之,為的是書寫出建築物主人的東施效顰,或許就能從中讀出另一番風情或韻味。

在本書故事中一開始擔任偵探角色的登場人物,到後來竟然有雙重身分,是透過殺人來破壞建築物主人計畫的真正凶手。作者透過前述敘事情節轉折來提出一個想像,亦即是如果要讓名偵探出現,最好的方式就是犯下需要名偵探來推理並解決的離奇犯罪事件。前述想像若從欣賞小說創作之創意的角度切入閱讀,或許會覺得是一個頗值得探究的命題,但若只是想要閱讀一篇通俗有趣的故事,就可能會覺得前述想像被放在其中很沒有現實感,只是作者在賣弄自己的想像力,是其為了要讓敘事情節變得曲折而勉強虛構出來的敘事橋段。

一開始擔任偵探角色的登場人物,在推理時總是動不動就岔開去說明推理小說史,這是在描繪其對推理小說的異常熱情,也是在鋪陳出與案情有關的線索。或許在本書故事的世界裡,應該是要有著以各種方式熱愛著推理小說的形形色色人物,然而可惜的是,除了偵探、擔任敘事者的醫生以及建築物主人外,其他人物在本書故事中的形象都很單調而模糊,這對自己來說也算是個敗筆。

2021年10月2日 星期六

存在しない時間の中で

日本小說家山田宗樹的長篇小說作品。雖然其一開始的場景是,由來自物理學、數學等不同領域之研究者所自發創設、在大學校園一隅舉行的研究討論會,但是本書故事與科學理論或技術發展的關聯性其實相當表面,甚至應該說如果將本書界定為一部科幻小說,則其表現就是相當令人失望。在本書故事中沒有什麼讓人讀來會感覺緊張刺激的冒險,也沒有什麼登場人物縝密布局的陰謀或詭計,更沒有什麼血腥的打鬥、情緒激動的衝突或讓人讀來感覺鼻酸或憤慨的死亡。如果要為本書故事找出驅動其敘事情節開展的「謎團」,則或許就是作者的自問自答,也就是作者自己先設定一個假設性問題,然後再虛構出通篇故事來披露自己所提出的問題。如果要勉強為前述問題界定一個屬性,則或許可以說其是一個宗教或哲學問題。然而,對自己來說,讀完本書故事後基於前述問題自行發展出的想像或省思,或許可能比本書故事本身來得精彩。

若有建構出人類所生存世界的意識或實體存在,其想要檢證人類是否有能力更進一步理解自己所身處世界,並與其進行較對等的溝通交流,所以其釋放出在人類眼中看來是不可解之超自然現象的訊息,想要觀察人類會如何回應前述訊息,採取什麼樣的動作並能做出什麼樣的成果。一名來無影去無蹤的神秘人,闖入一場研究討論會,留下難以理解其意義、判斷其價值與辨別其真偽的算式。這個事件被一名物理學家解讀成前述意識或實體在接觸人類並嘗試溝通,所以其號召全人類在特定時間一起做出回應,而這個跨國集體行動引發了更難解釋的超自然現象。

是否把前述意識或實體認知為「神」,選擇或抗拒接受其存在,是人對前述現象多元而歧異的回應,並導致出各種不同的行為。而後,或許是偶然,或許是前述意識或實體不明原因的選擇,特定人成為其「代言人」,並轉達十年後世界會終止的曖昧訊息。用十年等待無法確知其是什麼但好像一定會到來的「結局」,會坦然還是會焦慮,會掙扎還是會逃避,或許是個見仁見智的選擇。

相較自己過往曾讀過之作者其他作品,本書故事的格局或許不夠恢弘,其沒有太多著墨於描寫社會體制運作如何與超自然現象所帶來衝擊產生互動,而是比較聚焦在描繪個體如何回應前述衝擊並採取行動。然而,即使是著重在描繪登場人物的意識與行為,本書故事似乎也沒有太深入在探究,人在面對可能有「神」存在但其意志無法被確知或理解時,會有什麼樣的心情或想法。因此,本書故事或許不太像是在敘事而像是在論述,故事的懸疑處是讓讀者好奇,作者到最後會如何說明,其所描述出來的「神」以及「神」無法被人類理解的行動,而不是鋪陳出一個曲折離奇的事件,並在最後就事件背後的隱情給出一個讓人感到意外卻不荒謬的答案。

在本書故事中,人類無法在「神」所給出的十年檢證期間中完成被期待完成的任務,所以「神」讓人類在平行時空中重新來過,雖然有部分的人會像是做了場夢般保有在原本時空中的記憶,因為其被賦予在下一次「神」的檢證到來時,可以為其他人解讀出相關訊息的意義。作者的想像力不可不說是相當豐富而有趣,雖然其在本書故事中比較像是在向讀者簡報其想像內容,而比較不像是在說故事。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邪教の子

日本小說家澤村伊智的長篇小說作品。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或許是一個不錯的例證,證明了作者如果過度追求敘事情節的曲折或翻轉,便可能會迷失方向,不僅亂了自己說故事的節奏,甚至連自己想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給讀者都無法掌握。

當然,本書故事並非內容無趣或貧乏,反而是因為作者太想讓讀者在閱讀時會持續感到意外,所以讓敘事情節轉折得太過偏斜而偏離既定路線或失去原本定位。本書故事情節展開看似要讓登場人物將在其中被描述之新興宗教的內部事實暴露出來,或拯救被困在該新興宗教集體生活中喪失自我的信徒,但其結局卻是一場徹頭徹尾、幾乎所有人都牽連其中的騙局,設計這場騙局的意圖是要讓特定人物「覺醒」後接手新興宗教的營運,但最後無法得逞而讓特定人物看出破綻。前述轉折雖然讓人無法猜想得到,卻也讓敘事產生斷裂、跳躍與不連貫,更讓讀者會想問,作者到底想要透過虛構出一個有關新興宗教的故事來闡述些什麼。

作者其實頗有想像力地為其所虛構之新興宗教構思出滿有趣的特質或教義。舉例來說,在本書故事中一直會出現登場人物實際年齡無法被一眼看出的狀況,一些人物是明明已經是中年婦女卻看起來像少女,也有人物是應該跟其他人物差不多年紀卻看起來蒼老許多。前者的原因或許比較容易猜想得到,也就是新興宗教的教徒使用肉毒桿菌來維持自己的容貌不變,但後者的原因就是頗為有趣、有其自成一格之論理邏輯的想像。因為新興宗教的教義是不受血緣束縛而重新構築人際關係,所以雖然是父子,但是如果入教時點相同,則兩人就會是「同學」,而在集體生活中出現的「家庭」都是沒有血緣關係的組合。因此,當外部人士用其固有觀念去認定「同學」就是年齡相仿時,就會被誤導而誤判眼前信徒的實際年齡。

然而,雖然前述情節橋段頗有巧思,但是其卻沒有在故事中發揮更多作用或發展成更繁複的情節展開,這樣就會讓人讀來感覺作者僅滿足於展現其想像力,卻沒有打算讓其筆下的新興宗教有更深層的意義,可以啟發讀者去省思所身處的現實。作者只是透過登場人物去「貶抑」新興宗教的教義是膚淺地混合各種論述的廉價組合,用「洗腦」等過於簡化的概念去描繪信徒與新興宗教之間的關係,卻未更進一步敘述,新興宗教如何形成與維護其世界觀來吸引信徒,而信徒又是以何種心態或抱持何種期待來入教。

在本書故事中,新興宗教只是一個空殼,其讓一群不知道為何會如此狂熱的人聚居在一起,甚至大費周章地共謀要讓特定登場人物犯下殺害多人的重大罪行。甚至可以說在本書故事中,新興宗教與恐怖主義是無法被區別其差異的同義詞。藏在新興宗教據點附近山裡、已廢棄的軍事研究所,讓新興宗教取得可以發動恐怖攻擊的道具或武器,然而不可解的是,為何加入新興宗教的人們要做出這樣的事情,其是因為相信了什麼才會有跟其他人不同的熱情或價值觀。

因為要讓敘事情節不斷有轉折與起伏,所以原本看似要探討新興宗教之社會現象的本書故事,到頭來並沒有闡述出會讓人反思新興宗教為何出現或發展等問題的內容,而只是寫出一群人物,參與有點不明所以的冒險,或為了不太能理解或認同的理由採取損人不利己的行動。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パラダイス・ガーデンの喪失

日本推理小說家若竹七海「葉崎市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實際上並不存在、面海鄰山的郊區城鎮,在疫情的影響下,居民們的日常生活或多或少有了變化。疑似自殺但身分不明的老婦人,被發現陳屍在可以看到海景的私人庭園中,而打著私人庭園即將改建成老人院之名義進行詐騙的犯罪行為,也讓庭園的經營者不堪其擾。已退休並整理好身後事的拼布藝術家,被發現陳屍在自己家中,而單親媽媽的小孩跟著前夫一起被綁架,在交付贖金的過程中竟遭遇搶劫,被當成人質的父子也下落不明。數起事件同時發生在前述城鎮中,警方辦案時也牽連出居民們的過去以及彼此間微妙且複雜的關係。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形形色色人物或許就是眾生相的一個縮影,而即使部分敘事情節其實有點誇張甚至荒誕,但是一個謎團接著一個謎團的繁複敘事結構,還是讓閱讀本書有相當的娛樂效果。

數不算少的登場人物需要篇幅說明其背景與行動,鋪陳複數事件則需要複數條敘事軸線,這些都讓本書故事勢必會有一個繁複的敘事結構。一個接一個的敘事橋段,從不同登場人物的視角出發,不僅描繪出該人物的性格、背景與形象,也說明該人物與相關事件的牽連,並鋪陳出可以用來揭開該事件背後真相的線索。即使自己從不打算跟作者進行推理競賽,不會積極想要搶在作者將故事收尾前便猜出事件真相,但是前述繁複敘事結構還是讓自己在故事一開始不同人物「魚貫」登場時,需要比較細心地去留意與掌握個別敘事橋段所點出的細節,畢竟要欣賞作者在像是天女散花般地讓敘事發展得千頭萬緒後、再將看似零亂之局面整齊收束的敘事功力,可能還是要在作者刻意鋪陳出的千頭萬緒中先找出一個方向,才不會之後跟不上作者收束敘事軸線的節奏。

在本書故事的背景中飄著一股淡淡的黑色幽默氣息。舉例來說,警察局違反防疫規定而為主管舉辦歡送會,結果導致多人確診,進而讓該警察局一時聲名大噪,人事因而異動並被迫必須採取高規格的防疫措施。在本書故事中擔任偵探角色的女警,除口罩外還戴遮住全臉的遮陽帽,而這樣的裝扮每每在面對事件當事人或關係人時,會讓對方在心中嘟囔著各式各樣的感想或評價。或許因為疫情,也或許因為本身的才華並沒有自己想像的突出,一對想要以創作為生的伴侶,搬到城鎮來想打造自己理想中的幸福小天地,但最後卻還是必須面對現實,開始有繼承親戚遺產來讓自己生活變好的念頭。作者透過描繪各色人物,微微地嘲諷人性與現實,這樣算是剛剛好的幽默,讓在故事中被書寫到的惡意讀來不會讓人感覺那麼強烈與沉重。

雖然多層繁複卻井然有序的敘事結構,以及點綴得還算合宜的幽默,讓本書故事讀來感覺還算有趣,但是作者所構思出的謎團事件,在內容上是有些淺薄與浮誇。雖然到最後與別人交換身分、甚至用假身分策劃與執行詐欺犯行的女子,又透過殺害另一個女子並冒用其身分來為自己找到下一條生路,這樣的結局讓人感到意外,但是交換身分的動機與理由有點牽強,可以不被發現的環境與條件又太過剛好,便讓前述敘事橋段讀來感覺有點太過虛妄,好像只是給謎團事件一個很突兀的答案,雖然是很曲折離奇的翻轉卻不必然非常有趣。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透明な螺旋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ガリレオ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截至目前為止,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發表的50則カスタマーレビュー中,雖然有55%的人給了5顆星評價,但是也有合計34%的人給了3顆星以下的評價。看了幾則意見較為辛辣的負面評價,自己對於其論點並非不能理解或認同,畢竟系列作品主角身為一名物理學教授,其如果因為被捲入事件或因為受警方委託協助辦案,而必須發揮其推理能力來解開謎團,則這個謎團應該是一個需要其運用專業知識方能解決的謎團,不然就會讓系列作品基於其獨特設定所營造出來的風格與特色不復存在。本書故事講述年輕時不得已棄養親生女兒的酒店媽媽桑,多年後為了誤認成自己親生孫女的女子而殺害對其施加暴力的同居男子,而這樣描繪因為幽微人性情感的牽引或碰撞所引發的犯罪事件,感覺是作者另一個系列的作品所會處理的題材,與本系列作品則有點格格不入。而本書故事過於線性且沒有太多曲折的敘事展開,又會讓人讀來感覺作者沒有充分發揮其敘事功力。

本書故事被宣傳為將揭開系列作品最大秘密,而讀完後發現這個秘密原來是主角的身世。主角的親生母親為了不耽誤其親生父親實現赴美深造的理想而選擇分手,卻在分手後發現自己懷孕,並在生下主角後,迫於現實而將主角出養。作者並沒有很深入地去描寫主角或其親生母親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或矛盾掙扎,而雖然在本書故事中主角的親生母親協助被同居人家暴的女子,在其同居人被殺害後隱匿行蹤,但是除此之外,主角身世的秘密其實與在本書故事中所發生的殺人事件並沒有什麼實質或深入的牽連。或許作者是想要書寫出一種因為有類似的遭遇而能夠同病相憐的情感投射,但是因為沒有深入地進行情感描繪或人性刻劃,所以主角的親生母親與在故事中殺害家暴男的酒店媽媽桑,其兩人的際遇只是偶然而淺薄地交纏在一起的兩條線,沒有產生什麼互動或相乘的效果,更讓人讀來會感覺作者只是有點勉強而做作地在拼湊敘事情節橋段而已。

或許自己會覺得本書故事讀來感覺有點平庸而清淡的最主要原因是,作者所鋪陳出的敘事情節轉折並沒有那麼難被預想得到。舉例來說,在故事一開始迫於生活壓力而必須將親生女兒放在育幼院門口的女子,讀者隨著故事的進展應該可以猜到,該名女子如果不是主角親生母親,就只會是酒店媽媽桑。被凶手誤認為自己親生孫女的女子,即使在同居人被殺害時有明確的不在場證明,卻仍然選擇隱匿自己的行蹤,而讓案情陷入膠著。前述看似動機無法說明的行動,或許可以說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鋪陳出的最大謎團。然而當讀者已經猜到殺害同居人的凶手應該是當年棄養自己女兒的女子時,謎團就變成跟死者同居、可能是前述女子之孫女的人為何要逃亡,而當這個謎團的答案被揭開時,則又沒有那麼讓人感覺意外。

現實生活對於被迫需要獨自撫養小孩的女性或許並不是那麼友善。母親無法照顧自己的小孩,甚至分隔兩地,即使時間是一帖良藥,但前述遭遇仍會時不時讓母親的心隱隱作痛。在本書故事裡有複數的女性因為不同原因而無法與自己子女一起生活,但作者對於母親或子女的心境或情感都沒有細膩或深刻的描寫,所以讀來就只會感覺敘事情節淺薄而貧乏。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テスカトリポカ

日本小說家佐藤究的作品,為第165回2021年上半期直木賞共同受賞作,亦為第34回山本周五郎賞受賞作。從已經盤根錯節成墨西哥社會經濟一環的毒品供應鏈以及其所引發的毒品戰爭,寫到以日本無戶籍之弱勢兒童的心臟為標的進行非法器官移植的犯罪集團,本書故事情節不論在登場人物所涉足的國家數,或是在所描述犯罪行為的凶惡殘暴程度上,都是突破一般通俗娛樂小說的格局或框架,並可據以看出作者的創作企圖心與用心,以及其化天馬行空之想像為結構縝密與節奏流暢之敘事的寫作功力。雖然自己在讀完本書故事時感覺敘事收束得有點虎頭蛇尾,但也還能說服自己,作者是以登場人物為焦點在書寫故事,所以其只需要交代關鍵登場人物的下場就好,並不一定要完整說明,登場人物的所作所為最後造成什麼結果或發展成什麼樣的狀態。

從毒品戰爭中敗北,兄弟均身亡而只剩自己倖存的墨西哥毒品販子,流亡途中結識因為醫師證書被撤銷而淪落從事非法器官移植的日本醫師,進而開始整合各方勢力,在日本構築出拐騙無戶籍兒童、將之殺害後取出心臟、以天價出售給有需求的各國富裕層人士、並在高級遊輪上進行移植手術的違法事業。為了鞏固前述違法事業不被其他勢力所干預或阻擾,毒品販子訓練出發誓效忠自己、殺人不眨眼的殺手集團。雖然作者有非常簡要地敘述其中三名殺手的出身與經歷,但是在之後的敘事情節中,他們就只是形象有點模糊的殺人機器,殘忍地執行殺害日本黑幫分子的任務。另一方面,前述日本醫師因為與毒品販子「理念」不同而密謀「造反」,雖然醫師應該是布局許久,但是在故事中卻被呈現得像是因為被毒品販子察覺到異狀而突然被暴露出來,而毒品販子派出殺手集團要取醫師性命,卻讓前述三名殺手因為掉入醫師所設陷阱而喪命。

前述情節橋段或許就是讓自己感覺敘事虎頭蛇尾的一個例子。可以殺人無數的殺手卻因大意而喪命,其一開始或許是讓人期待能發展出不同人生故事的人物角色,到頭來卻只是湊死亡人數的跑龍套。不過如果認識到作者其實只打算也只能聚焦在描述主要人物的遭遇與心路歷程,則或許就能接受作者必須因此割捨對配角人生的描寫。

醫師無法理解與接受,毒品販子因醉心於墨西哥歷史、神話與宗教信仰而做出瘋狂甚至是荒唐的行為,也想把前述違法事業導向以能實現自己理想的方式來進行,所以其密謀將毒品販子排除在違法事業之外,並引來毒品販子的暗殺行動。這樣的矛盾衝突或許可以被更深入地描繪,但作者卻只是將之處理成一個讓敘事轉折的過場場景,而這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可惜。

對自己來說,作者或許用了太多篇幅在敘述墨西哥原住民的歷史與神話,而較沒有著力在描寫以當前現實為背景所發生的虛構事件。母親是偷渡到日本的墨西哥人,父親是日本黑道分子,身材魁梧的混血兒因為被控殺害父母而被收容在少年院。之後混血兒結識毒品販子,被其延攬加入殺手集團,一度相信自己是毒品販子的家人,但最後因為得知毒品販子所從事違法事業的真正內容,而選擇營救與自己有交流的男童,並親手殺害曾被認定是父親的毒品販子。作者引用來自墨西哥歷史與神話的意象與比喻,迂迴地書寫毒品販子與混血兒的心理與情感,這樣的處理雖然給人一種詩意的印象,卻也有點模糊焦點,拉開了登場人物與現實的距離。

2021年9月5日 星期日

星落ちて、なお

日本小說家澤田瞳子的作品,為第165回2021年上半期直木賞共同受賞作。本書故事講述一名從小被父親培養成畫家的女兒,很清楚知道自己的天賦或才華遠遠不及父親或同父異母之哥哥,但仍勉強自己或只是隨波逐流而沒有做出任何抵抗地,以父親的弟子之名,擔負起傳承父親繪畫風格的責任,並在日本政治、社會、文化均因為走向現代化而有劇烈變化的時代中,守著一個逐漸被認為是落伍或守舊的繪畫流派。畫家也是人,所以也有生活現實需要去費心打理,也會有複雜的人際關係要去處理。即使有畫家父親的盛名在庇蔭著,本書故事主角還是會因為自己並非天縱之才、只是走在父親所鋪設好的道路上、沒有真正的自我可以展現,所以會在競爭激烈的藝術市場上面對讓自己心中五味雜陳的現實,也會因為自己的性別在當時的社會文化中有被期待的形象與被設下的限制,所以會被牽扯進去讓自己體察到幽微曲折之人性情感的複雜關係中。

主角的哥哥曾被出養但在長大後又回復其長子身分,決心要成為畫家並對妹妹懷抱負面情感,一方面鄙視其才華不如自己,另一方面卻也忌妒其際遇比自己平順。而在主角的眼中,哥哥的繪畫才華與對繪畫的熱情是在家族中最接近父親水準的人,但是其對自己所懷抱的敵意與讓自己所受到的委屈,卻讓原本是同病相憐且應該是最能互相理解的兄妹兩人,變成無法拉近彼此距離的兩個人。哥哥或許可以說是一個悲劇人物,其雖然有才華卻超越不了自己的父親,因為被父親盛名的陰影所籠罩,也因為堅持要傳承父親已逐漸被時代所淘汰的畫風,所以其身後沒因為繪畫而留下任何名聲,卻在生前因為繪畫而過不了太優渥或富裕的生活,並在壯年便撒手人寰。

是主角父親友人的小孩也是父親的弟子,被主角認定是情同手足的弟弟,其實卻曾對主角懷抱著愛意。這名弟子對繪畫懷抱著熱情,其家庭事業的成功,讓其有可以支持其追求理想的經濟後盾。然而,其只將心思放在繪畫上並把經營家庭事業的責任丟給妻子,讓妻子心生怨懟並遷怒到主角身上,怨恨搶走自己丈夫的繪畫,也忌妒自己丈夫曾經暗戀過的主角。對弟弟心意並非一無所知的主角,選擇不說破並接受弟弟的照顧、幫助與陪伴,或許可以說是一種自私,但或許也是女性在當時社會現實中維護自己生存空間的一種必要手段。

主角弟弟雖然持續畫畫,但是面對當時西洋繪畫風格與技法被讚賞並成為主流的潮流,其選擇放棄傳承師門的傳統畫風與技法。這樣背棄傳統並選擇追隨潮流,讓主角深深體會到自己處境的不合時宜與孤立無援,不僅因為自己被迫背負傳承父親畫風的責任卻即將被時代所淘汰,也因為自己其實並沒有這麼熱愛繪畫,卻只是因為自己是一代名家的女兒,就必須以女流畫家的身分活著。

被困在父親對自己的安排中,走上自己其實不確定有多少自我在其中的人生道路,並面對因為自己被迫身處的位置所招致的複雜人際關係,主角的處世之道或許可以說是聽天由命、隨波逐流。本書故事闡述前述主題,讀來會讓人有所省思,會感慨所謂的命運與際遇。只是如果想要閱讀對前述主題更細緻或深入的探討,或許本書故事就缺乏細膩而深刻的敘事,來讓人可以透過閱讀來更進一步去審視人性情感的幽微。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彼岸花が咲く島

日本小說家李琴峰的中篇小說作品,為第165回2021年上半期芥川賞的共同受賞作。自己在讀完本書後,對於其為何能獲獎感到困惑不解。若把本書故事當成一篇寓言,則其所想影射或比喻的現實與歷史,實在是膚淺或貧乏到讓自己吃驚的程度,特別是作者對於性別、文化或地緣政治的想像,只能說是淺薄、迂腐、單調乏味且沒有脈絡。

自己過去閱讀作者另一部作品時,就隱約感覺到作者似乎有意採取在日本文壇販賣異國風情的市場定位策略,雖然當時自己還反省過,前述感覺會不會是一種偏見,但是閱讀本書故事卻讓前述感覺更為強烈。本書故事以与那国島為原型虛構出一座島嶼,描述居住在島上的族群是融合了來自日本與臺灣的移民,其發展出獨特的語言、歷史文化與社會結構。然而作者擷取並融合臺灣與日本文化元素的手法可以說是恣意散漫而雜亂無章,讓人讀來無法理解其創作意圖或想議論的課題。

舉例來說,作者讓島上居民依其性別使用不同的語言,分別是源自日文、只有島上掌權的女性才能學習與使用、用來傳承歷史的語言,以及融合中文與日文、為一般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語言。然而,作者好像只是想像出來前述不同種類的語言,卻沒有細緻或縝密地去構思要如何在表述上做出明確而有條理的區別,也沒有對於這樣的區別做出更深入而有意義的探究或思辨。對自己來說,讀到登場人物時而轉換並使用不同種類語言來對話,只會覺得這樣的文字表記混亂而沒有章法,一般人使用的語言根本是中文的隻字片語加上不中不日的文法,而限定女性學習與使用、用來傳承歷史的語言,又根本就是日文,而無法表現出其因演化所產生的變異。

本書故事最讓自己想要批判的地方是作者從其性別理論所發展出的歷史觀。由男性掌權的社會就是充滿鬥爭、基於狹隘而無包容性的價值觀,殘忍地排除異己,而由女性掌權則是可以人人各司其職、和平共處,並發展出有條理秩序的社會結構與能讓人安居樂業的生活型態。前述過於膚淺的二分法或許還不是自己最難接受或認同之處。作者在陳述島上族群的起源與歷史時,只是輕描淡寫地說明,因為人心想要和平安穩,所以男性與女性之間可以非常平順地進行權力輪替。而作者也沒有鋪陳出什麼質疑或批判當前以女性掌權之社會結構的聲音或論述,只有一名登場人物因為自己是男性、被剝奪了解島嶼歷史的機會,所以提出了質疑,但不是更激烈的抗爭。前述在敘事上的不完整或敷衍了事,讓自己感覺到作者的思慮不周或淺薄,也困惑於作者寫出這樣的故事到底有何意圖,是想讓讀者去省思什麼樣的問題。

或許作者並不能用其想像力過於天馬行空,來合理化其筆下的時空錯亂,以及其對社會經濟之運作缺乏有深度的理解或思辨。作者可以不用鉅細靡遺或像畫工筆畫般地描繪其所虛構出來的世界,但是其應該負起責任,要明確地闡述,其所描繪出來的部分細節是具備什麼樣的意義,是要讀者去拼湊出什麼樣的寓意。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都沒有太鮮明的形象或性格,也不能對其所身處之虛構世界的運作邏輯做出什麼深入的省思或體察,所以也就更讓人讀來感覺困惑,無法理解這樣不算成功的作品為何能得獎。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兇人邸の殺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今村昌弘「『屍人荘の殺人』シリーズ」的第3部作品。神秘組織進行違反倫理的各種科學研究並獲致驚人但具高度危險性的成果,組成偵探與助手搭檔的兩名大學生,則是一路走來被捲入複數起事件,一方面接觸前述組織所遺留下來、超越當前科技水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也被迫要揭開圍繞前述研究成果所發生之殺人事件的背後真相。在本書故事中,前述組織曾進行超人研究並「成功」製造出體能與生命力超出一般人甚多的巨人,而在家族財團沒有發展空間的公子哥,集結一群傭兵並帶著前述兩名大學生,侵入監禁著巨人、座落在主打廢墟風之主題樂園中、為曾為神秘組織所屬研究者但現為主題樂園所有權人所隱居的宅邸中,想要竊取跟超人研究有關的研究資料。前述一行人遭遇巨人殘暴的襲擊,並基於不能將巨人釋放出去的考量而被迫將自己困在宅邸中,此時卻發生了應該不是巨人所為的殺人事件,讓同行的人開始疑心生暗鬼,彼此懷疑對方可能都藏著秘密。

前述設定不能不說是落入俗套,流於過度膚淺的想像且有不符現實與不合情理之處。然而,本書做為企圖發展出獨特敘事風格與邏輯的推理小說,若要評價其表現或許應該依循的標準是,其所鋪陳出的敘事脈絡與論述邏輯,是否在其所建構的世界觀中可以言之成理,同時在為了讓前述世界觀得以成立而必須遵守的條件限制下,是否能製造出讓讀者預想不到的敘事展開與情節轉折。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可能不是要從其敘事中找到對現實生活或人性情感的深入省思,而是要去看作者是否發揮其想像力,描繪出獨特的虛構世界,並構思出發生在此世界中、讓人讀來會感覺新奇而有趣的事情。

一開始閱讀本書故事,會覺得作者可能因為要量產而無法兼顧品質,相較於同系列的前二部作品,本書故事似乎在設定上較為牽強,在敘事結構上則較為鬆散。讓一群人被關在宅邸內,面對只有在夜晚會出來攻擊、力量強大到無法對抗的巨人,這樣的敘事情節讀來感覺像是在觀看廉價的驚悚片,一隻強大的怪物殘暴地屠殺束手無策到彷彿只能坐以待斃的人類。而後發生確定是人類而非巨人所為的殺人事件,雖然這樣的情節展開好像會讓人讀來感覺是有複數謎團被鋪陳出來,但卻因為作者選擇使用較為繁複瑣細的敘事手法,因此會讓人一時無法對情節展開建立起綜觀或概覽的視野,進而感覺敘事結構不太嚴謹或工整。

只是當殺人事件背後真相在本書故事中被揭露時,作者的想像力與構思縝密度或許便能得到正面與正確的評價。本書故事所描繪的虛構世界被設定了種種條件,而這些條件讓在故事中所發生的殺人事件變成無法被推論出合理解釋的不可能犯罪。而擔任偵探角色的女大學生之所以能夠化不可能為可能,乃是因為其突破了一個關鍵盲點,也就是凶手應該是當年接受過超人研究強化體能實驗的人,所以其具備特殊的體質,可以完成在正常情況下不可能完成的偽裝工作。這樣的敘事情節,充分運用本書故事的設定來自圓其說,也等於是要求讀者,在閱讀時需要細心留意每個細節資訊,同時要跳脫常識框架並完全進入本書故事的虛構世界中。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スモールワールズ

日本小說家一穂ミチ的短篇小說集,為第165回2021年上半期直木賞候補作,其中所收錄之〈ピクニック〉則為2021年第74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如果硬要為本書所收錄之6篇故事歸納並描述出一個風格或類型,則或許可以說這些故事都是在描繪,一些有隱情、有特殊遭遇或有鮮明特質的登場人物,在一個因緣際會下牽引或製造出,讓人無法預想或猜測到的波折或變化。

舉例來說,〈愛を適量〉敘述一名離了婚後與妻女多年未見面的高中老師,因為過去某段經歷而變得不太關心周遭人事物、有點渾渾噩噩地過日子,但是其表明將要接受變性手術的女兒突然造訪,為其生活帶來一時有點難以應付的衝擊,卻也帶來會導引出改變的刺激。然而,女兒心裡藏著怨懟與惡意,造訪的目的只是為了騙走手術所需的龐大費用,而即使父女再次別離時的對話感覺是和解,也帶著一些溫情,卻無法期待兩人會再相見。父親從與不誠實也不善良之女兒的短暫相處獲得一些救贖,思考應付出多少量的愛才是適當,並也似乎明白了,有時候愛是即使會傷害到自己但仍然會付出的一種感情。

在〈ネオンテトラ〉中,婚後仍繼續從事模特兒工作的女子一直無法如願懷孕,對丈夫的外遇知情卻不點破,透過照顧或陪伴自己外甥女的高中同學來獲得些許慰藉。然而意外撞見自己外甥女跟其同學在自己家中幽會,導引其執行一個讓人感覺有點不寒而慄的計畫,而這個讓讀者無法預想到的敘事情節轉折,或許會讓讀者去思考,某些遭遇是會放大或進一步扭曲,存在人心中的歹念或惡意。

相較之下,〈魔王の帰還〉或許可以說是一篇比較正面而溫暖的故事。體型壯碩到讓人會有恐懼感的姊弟,其實都有其善良與純真的一面。突然宣稱自己離了婚並回娘家居住的姊姊,以及因為遇到一些事情而被迫放棄棒球並轉學的弟弟,當其可以看清自己所身處的現實並誠實面對自己的心情時,就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地找到自己人生下一步該走的路。

與自己哥哥相依為命的女子,對導致自己哥哥身亡的男子懷抱恨意。做為一名孑然一身、心情不被周遭人們理解的被害人家屬,與在獄中服刑的加害人開始書信往來,而持續的交流讓前述恨意逐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相互理解與安慰。一場意外讓男子失去部分記憶與讀寫能力,也讓女子決定收留服刑期滿的男子並與之結婚。〈花うた〉講述的是這樣一個讓人讀來感覺有些心酸、有些浪漫、有些溫暖卻也有些苦澀的故事,其讓人去思考,一個人的轉念有時候會有什麼樣的意義或價值。

〈ピクニック〉會吸引推理小說獎項之評選者的目光,或許是因為其敘事情節轉折,從描繪母女關係到敘述疑似因為虐待所導致的嬰兒猝死,有著讓人無法預想的落差,而其所鋪陳出的最後結局更讓人讀來感覺有股寒意襲來。或許人可以真正放下或原諒的事情比自己所認知到的少,而人已經淡忘的無心之過,或許會用某種自己未能想像的形式來影響或甚至衝擊自己的生活。

對自己來說,〈式日〉則是在本書中表現得比較平庸的一篇故事,原因是其敘事情節較為平鋪直敘,沒有什麼顛覆讀者預想的起伏或轉折。在故事中學長與學弟間感覺因為各自有必須面對的人生課題、所以會產生的微妙但又有點複雜的距離感,作者寫得不夠細膩與深入,讓自己讀來感覺有些可惜。

2021年8月17日 星期二

能面検事の奮迅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是以個人風格強烈之檢察官為主角的系列作品第二部。主角總是面無表情且堅守原則,曾偵辦並揭發證據竄改事件,讓所屬之大阪地方検察庁一時陷入失去公眾信任的危機。本書故事所講述的事件則是,出售國有地做為小學建設用地,卻因為售價低於估價太多,讓人懷疑其中是否涉及不當利益輸送或公務員受賄,而當大阪地方検察庁著手偵辦時,又爆出從近畿財務局取得的證據文書,有疑似被人抽換內頁或竄改的可疑痕跡。主角與協助其辦案的女性事務官,二度被長官詢問是否有意願參與前述案件的偵辦,但主角都以業務繁忙為由拒絕。而後當前述案件受到相當關注,最高検察庁亦派員介入調查時,主角則因為有正式命令,便加入調查小組,就證據文書疑似被竄改一案進行調查。前述行動觸動了敏感的組織人事與權力競逐課題,而身處風暴中心的主角卻不受影響,堅持自己的行事作風與原則,進而揭開存在案件背後的隱情。

作者被稱為「どんでん返しの帝王」,所以看似是不當利益輸送與公務員受賄的案件,在其筆下一定會有讓讀者意想不到的隱情。然而,把涉及政治權力鬥爭與不當得利的案件,透過敘事情節轉折,轉成個人為了隱蔽過去所發生之犯罪事件而不惜以身試法的案件,雖然這樣的情節轉折是讓人預想不到,但只為了避免藏在醫院廢墟裡的屍骨被人發現,即使當時遺棄屍體的罪行已經過了公訴時效,仍不惜賭上自己的前途與工作,寧可觸法也要阻止國有地被售出,這樣的隱情讓人讀來感覺有點不符人性與常理。負責標售國有地的公務員與負責偵辦案件的檢察官,隱瞞兩人過去曾熟識並一起藏匿兩具屍體等事實,甚至不惜採取湮滅證據、賤賣國有地等不法手段,也要阻止過去曾發生的犯罪案件曝光,要說動機是因為要不負自己所愛女性的請託,或因為要避免屍骨被人發現後牽連到自己,可能都有點牽強而讓人無法理解或認同,畢竟兩人當前的行動太冒險也太過犧牲,但能從中獲得的益處卻很少。

當然,作者書寫本書故事並沒有要認真嚴肅地探討人性情感,其只是想要寫出讓讀者無法預想的敘事情節轉折,讓讀者可以在讀完後感覺有趣,所以或許不需要太過執著在探究登場人物的行動是否合情合理,也不需要去評論作者最後說明行賄案件之真相的手法有點虎頭蛇尾。只是作者將兩起案件,即當下國有地被賤價出售的案件,以及過去女性因被脅迫求歡所導致的傷害致死案件,連接起來的敘事手法並不能說是很細膩或縝密,畢竟兩者接點太少,要連接起來的路徑也太過迂迴。或許應該說,作者為了不讓讀者太容易預想到敘事情節展開,便不斷自我挑戰,讓敘事情節翻轉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劇烈,並將只能用偶然來解釋其會牽連在一起的敘事元素全部放進故事情節中,但是這樣或許展現了作者的想像力,卻也某種程度擠壓到作者縝密構築敘事結構的空間。

不過,作者所書寫出的職場生態,特別是基層員工傳播小道消息以及對於高層人事權謀的猜想,雖然只是點到為止卻也讀來讓人感覺還算有趣。而作者雖然簡略但卻還算生動的人物描繪,也讓人讀來感覺作者在說故事這件事上還是有一定的實力。

2021年8月16日 星期一

The Night Watchman

2021年The Pulitzer Prize在Fiction類的winner。作者書寫本書故事雖然是虛構,卻有相當程度是在向自己祖父的人生經歷致敬,是在敘述美國原住民如何對抗聯邦政府曾經對其所施行的termination政策,例如不承認其宗教信仰、透過學校教育讓其語言逐漸不被使用、讓其土地被持續而違法地侵占等。呼應前述創作動機,本書故事用了部分篇幅在講述一個擔任工廠夜間警衛的原住民,雖然是虛構人物卻在形象設定上與作者祖父有所疊合,積極採取行動對抗termination政策,並在侵害原住民權利的法案被提出時,集結資源並號召族人出席國會聽證會。

然而,雖然作者闡明自己是要描繪前述歷史,但或許是作者創作企圖心太過強烈,想要在本書故事中書寫出來的敘事元素太多,所以自己在閱讀本書故事時,會感覺敘事結構鬆散而支離破碎,敘事情節展開失焦且平淡,沒有太多起伏或轉折。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透過交替敘述數名主要登場人物間彼此牽連的遭遇來展開敘事,卻對登場人物的意識與情感著墨太多,而沒有好好鋪陳或設計敘事展開的脈絡,所以讓閱讀本書故事感覺像是在霧中行走,無法預想作者想要帶領閱讀故事的自己往哪個方向前進,也無法確定作者想要傳達什麼樣的訊息給自己,或想要觸發自己去省思些什麼。

舉例來說,本書故事的主要女性登場人物,為了尋找自己失聯的姐妹而獨自前往大城市,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雖然找到了姊妹所生的男嬰,卻沒有找到本人,甚至還讓自己去做了一項詭異而不尋常的工作,裝扮成特殊造型在水槽中游泳給客人看。只是前述冒險經歷好像並沒有帶給當事人太多衝擊,沒有讓其去思考城市與自己所居住環境的差異,所以這樣的敘事情節橋段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處理得有點潦草,只是被拼貼進本書故事裡,卻沒有與其他敘事情節橋段相互作用並產生化學反應。

前述女性登場人物拒絕了拳擊教練的追求,卻與該名教練所栽培的拳擊選手有了更進一步的關係。只是該名女性對異性所懷抱的情感是出於理性分析、比較與選擇,甚至可以說是勉強自己來掩飾自己的無感或冷感。然而,這樣的情感書寫卻沒有深入到可以觸發自己有更進一步的想像或體悟,甚至自己會感到困惑,不能理解為何拳擊選手會對女性登場人物之姊妹所生的小孩產生深厚情感,甚至最後會轉而愛上姊妹並與之組成三人家庭。對自己來說,作者的情感書寫是粗糙、沒有脈絡且支離破碎的,自己無法對作者所書寫出的人性情感有所共感,也無法理解作者想要透過其情感書寫來製造出什麼樣的感動或觸發。

或許最讓自己期待落空的是,作者對於原住民融入或被迫融入美國主流文化與生活的描寫過於貧乏。前述女性登場人物因為在工廠工作所以有穩定收入可以撫養家人,而在工廠工作的經驗,也讓其可以窺見其他人不同於自己的生活,並進而從中學習。然而,作者並沒有對在這個過程中是否存在矛盾、衝突或掙扎有太多的描述或探討,也沒有書寫出太多有關傳統如何消逝或被消逝的敘事情節。對自己來說,作者所書寫出來的對抗只停留在膚淺的表面,只有對抗不公不義的立法,卻沒有觸及堅守傳統與自我文化認同所會遭遇的困境,而這樣的故事情節讓自己讀來會感覺有點空洞與不足。

2021年8月2日 星期一

本心

日本小說家平野啓一郎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運用其想像力在本書故事中所描繪出的近未來社會,是一個人在經過醫師評估符合要件後、可依其意志合法選擇「自由死」的社會,而科技的進展也讓人可以運用人工智慧、虛擬實境等技術再現已經過世的人,並且可以享受由他人成為自己分身、代替自己去體驗自己無法體驗之事物的服務。本書故事的主角因故未能讀完高中,從事接受顧客委託成為其分身的勞力工作。主角因為無從得知母親為何在生前會向其表明想選擇自由死」的理由,所以想透過再現出已經過世的母親來為自己解惑,但「最愛の人の他者性」是個難以突破的障礙,所以即使主角深愛著母親,卻還是無法確知母親藏在其心裡的想法或沒有說出口的秘密。

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創作的企圖心或許太過旺盛,其在本書故事中放入過多但無法好好處理的敘事元素,而其想要探討的課題也過於複雜,所以只能像是貼標籤般地把一些詞彙點綴在敘事情節中,卻無法讓其產生更多意義。舉例來說,本書故事主角的同事涉入一場暗殺政商界重要人物的行動中,而前述行動雖被參與者稱為一場遊戲,卻實際上是不法而殘酷的暴力行為,即使其打著控訴社會不公不義與貧富差距懸殊的大旗。然而,作者並沒有深入去描寫主角同事的想法或情緒,也沒有讓主角用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或省思,存在於這場行動背後的矛盾與虛妄。本書故事彷彿是要用想像近未來社會樣貌的敘事情節,來針砭當前的社會現實,但是卻又好像只是把批判社會現實之口號或標語複製貼上在敘事情節中,少了一些對牽涉其中之人性情感的描繪,也少了一些對當前社會現實盤根錯節之成因的探討或辨證。

或許應該說自己並沒有接收到,作者想透過本書故事所傳達的訊息。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鬆散,像沒有構圖或配色的拼貼,即使想闡述的想法或概念不少,卻因為鋪陳得不夠完整,所以最後只能膚淺地提出一些論點或觀察。

例如,以再現出主角母親生前模樣為目標、運用科技所做出的虛擬人物,其實無法回答主角最想問的問題,因為這個虛擬人物只有與其母親神似的樣貌,卻沒有辦法複製其母親生前的記憶或性格。這樣一個好像不是太難預想到的狀況,或許有可能被用來導引出更出人意料或發人深省的情節轉折,甚至可以被用來做為進一步探討虛實間界線以及信仰與真實間關係的基礎,但是作者卻只是將敘事停在描寫虛擬人物沒有其所再現之真實人物的「心」,以及闡述愛或親近的關係並無法幫助一個人去認識或了解另一個人。如果作者筆下虛擬人物的人工智慧,因為學習有所偏差而發展出以假亂真的形象或性格,進而讓與之接觸的人陷入錯誤的認知或信任中,則去描寫這個偏差學習的發生與成因,或許會讓本書故事的敘事有更多層次與變化。

主角在高中時期與在多年後的現在,都曾基於其所認定的正義,採取一些其實起不了什麼實質作用的行動,但前述敘事情節卻好像沒有被好好運用來探討,正義被多種解讀的可能,以及勇敢與天真魯莽之間並非涇渭分明。主角母親追求家庭型態的多元可能,卻讓自己之後的生活際遇變得不算平順,而這樣不合時宜的自我展現,好像也沒有被妥善書寫來讓本書故事能更有深度與廣度。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我が産声を聞きに

日本小說家白石一文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想問自己,當時為什麼會想要購入本書閱讀,而或許是因為自己對本書有錯誤的認知與期待,才會在讀完後感覺空虛與失望。

在電機工廠擔任研發工程師的54歲男子,向自己在英語補習班擔任約聘教師的47歲妻子說出自己罹患肺癌,同時也提出要離開家庭、搬去與自己久別重逢之舊情人同住的要求。被突如其來提出前述要求,妻子自然會感到錯愕、困惑甚至是憤怒,而妻子曾經一度論及婚嫁、卻被對方以愛上同事為由而提出分手的過去,以及過去曾經飼養過且寵愛有加的貓,因丈夫的失誤而走失等過去,也隨著敘事情節的展開而被一一描述出來。只是自己或許是期待丈夫的離家會有什麼內幕或沒有說出口的原因,因為如此一來敘事情節便會有起伏轉折,但是最後卻是期待落空。作者似乎只是很平鋪直敘地描述妻子如何逐漸轉念,接受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變化,而作者的敘事也讓自己讀來感覺有種拼湊感。

舉例來說,丈夫的舊情人之所以會提出分手,乃是因為其發現自己因為罹癌而必須摘除子宮,在往後無法生育的情況下忍痛放手。妻子曾經論及婚嫁的前男友,後來與其移情別戀愛上的女同事結婚,而多年來未曾與前男友聯絡的妻子,在拜訪前男友公司時才得知其不能生育,所以婚後仍膝下無子女。彷彿是命運安排般地,妻子與不能生育的前男友分手後,與舊情人亦不能生育的丈夫結婚後生下獨生女,這是巧合,還是在修補彼此都不圓滿的人生,或許是個有趣而可以探究的課題。

只是,作者雖然有讓妻子去思考這一切,但是卻沒有讓妻子過於糾結在這些其實頗具衝擊性的事情,包括丈夫有個舊情人,兩人因為命運的殘酷而分離,以及自己最後沒有嫁成的男子,其實不能讓自己懷孕等。該說是妻子情緒太過平穩,還是作者因為太過追求日常生活感而刻意輕描淡寫到過了頭,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空虛而淺薄。作者鋪陳出具衝擊性的敘事內容,卻沒有多著墨在描寫其中涉及的人性情感,自己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並不是很能認同,也不理解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選擇與運用。

把疫情寫入本書故事中,雖然是反映時事或現狀,但是除了書寫肺部有宿疾的妻子會害怕一旦感染就很嚴重,所以採取更謹慎的防疫措施,以及偶而描繪一下,街上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之外,疫情好像並沒有牽動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展開,要說是點綴好像也沒有為本書故事增色多少。如果說本書故事的主題是探討人如何擺脫自己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桎梏並得到自由,則作者有用了一點點篇幅,透過妻子的思緒來思辨,在疫情期間人是否有不戴口罩、被感染與讓他人感染的自由。然而,即使前述思辨有其意義,也還是跟本書故事登場人物所追求的自由有所不同。畢竟登場人物都是累積了資源,可以有餘裕去做自己的人,就算是因為他人的選擇而有點是被迫要做自己,但這樣的自由,與因為有可能會侵害到他人權益、所以可能必須受到限制的自由,還是有層次與性質上的不同。

或許應該這麼說,自己不太能理解,作者想透過本書故事傳達什麼訊息,也不太能對作者所描繪出來的人性情感產生共鳴。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ポラリスが降り注ぐ夜

日本小說家李琴峰的作品。作者在臺灣出生長大,於2013年赴日,用非母語的日文寫作,卻能獲得2021年上半期第165回芥川賞,而這也讓其在臺灣受到更多矚目。本書讓作者獲得第71回芸術選奨文学部門之文部科学大臣新人賞,而自己在購入本書後一直未閱讀,直到最近因為作者獲得芥川賞,在受賞作尚未購入前,自己便想到從本書開始來進入作者的創作世界。

本書收錄7篇故事,分別講述發生在不同登場人物身上之戀愛事件,而每篇故事都與位在新宿二丁目的les bar有些許關連。小說是作者透過發揮想像力所虛構出來的產物,所以或許不該苛求,作者要有非常豐富而深厚的人生閱歷才能寫出好的作品。然而,如果作者只是整理文獻資料,只是想像卻沒有更深入地去反思或體察其所書寫出來的敘事內容,則如此創作出來的故事勢必讓人讀來感覺淺薄而沒有重量。作者當然不必要也不可能只書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作者的性向如何,也無涉或不影響其要在本書中書寫女同性戀或跨性別者的遭遇。只是當作者用了流於匠氣的敘事結構,很有企圖心地要描繪愛著女人的女人、想用女人的樣貌愛著女人的男人、想從女人的身體獲得慰藉的女人等不同性向的人,甚至放入太陽花運動、六四、新宿二丁目發展史、外國人在日本之生活等敘事元素時,本書故事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些膚淺與避重就輕,像是在複述著其實不難想像得到的事情,但卻差了一點什麼,無法讓自己有更多的體悟或省思。

雖然這樣說有些嚴苛且偏頗,但是自己在閱讀本書時總會想著,作者只是運用其所擁有的異國情調,並透過挑戰多元性向、少數族群等在日本藝文界還能有賣點的題材,來為自己在日本封閉保守的社會文化中找到市場定位。對自己的性向感到迷惘或恐慌,不被自己原生家庭或成長環境所接納的痛苦或掙扎,必須隱藏真實的自己並面對因為他人的無知或沒有同理心所製造出來的社會壓力,其實是可以用複製刻板印象或讓人讀來有既視感的方式書寫出來,而就算放入與臺灣或中國風土民情有關的敘事元素,也不過就是加了一些異國風情的調味,並沒有辦法讓素材本身產生質變。

或許應該這麼說,如果不是只是要讓異性戀或僅熟悉主流文化價值的讀者感到新鮮或受到衝擊,則書寫不同性向或性別認同的人的故事,可能就要在其被描述出來的生活經驗或遭遇中,著重表現可以超越性向或性別認同而有所共感或觸發的部分。舉例來說,在〈日暮れ〉中,因為比自己年長的戀人選擇與男人結婚而遭受失戀打擊的女子,在交友網站中尋找能慰藉自己的肉體關係,然而進展得並不順利的初次約會,最後演變成對方嚴厲批判女子的自我中心。或許在戀愛關係中總是期待或甚至要求自己應該被照顧是一種人之常情,但是無關性向或性別認同,只是顧影自憐,僅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衡量自己在一段戀愛關係中的利弊得失,或許都是一種自私與不成熟。

而即使跨性別者經過手術讓自己變成自己所想要的性別,但卻仍然必須隱藏自己曾經是另一個性別的過去,因為在殘忍的愛情世界裡,總是會存在著條件或門檻,有人得天獨厚,就會有人不被老天眷顧。無法生來就是女人,或許跟無法擁有符合主流標準的美貌一樣,都是一種阻礙求愛的負擔。〈五つの災い〉這篇故事或許因為說出可以讓更多人共感的經歷,所以可以讓人更加體會跨性別者所面對的現實困境。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The Dangers of Smoking in Bed

2021年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是從西班牙文譯成英文的短篇小說集。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雖然讀來會感覺有一致或相似的風格與氛圍,但是卻不容易為其定性或分類,而如果要勉強地說,就是這些故事的敘事情節或參雜著靈異、驚悚、惡意或超現實的敘事元素,並且以不是非常工整、沒有明確起承轉合的敘事結構,導引讀者進入一個有點虛幻、要去體會或感受、而非去判斷或理解的想像世界。這些故事有點像是寓言,但卻沒有一定要給讀者什麼樣的道德啟示。這些故事有時好像是企圖要做出一些社會批判,但卻又不那麼直接尖銳。

舉例來說,本書所收錄、篇幅最長的一篇故事〈Kids Who Come Back〉,講述一名管理失蹤孩童或青少年檔案的女性公務員,對一名應該已經死亡之失蹤少女的遭遇感到好奇或關心,而當該名少女毫髮無損並以失蹤前的狀態出現時,那些曾經失蹤的孩童或青少年也開始陸續回到其原生家庭。然而,這樣彷彿什麼都不曾發生的時光倒流,卻讓失蹤孩童或青少年的父母或家人適應不良,其對於重新回到自己生活中的小孩感到陌生,甚至認定這些小孩是冒牌貨。故事結束在描述這些曾經失蹤過的孩童或青少年們集結在街頭,其並沒有說明他們是幽靈、亡魂或幻影,也沒有特別著墨在探究他們為何失蹤、又為何重新回到現實生活的原因,只是敘述出一段發生在登場人物周遭、奇幻而莫名其妙的經歷,並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自行想像、詮釋與填補。

自己讀來比較會有感觸的故事是,描述某種存在於人心裡之惡意的故事。〈Our Lady of the Quarry〉講述人出於嫉妒而意圖傷害其他人,因為自己得不到,就選擇採取玉石俱焚的偏激行動。〈The Cart〉看似是一篇講述人因為惹到本應敬畏之力量而遭受詛咒的故事,但在因為書寫超現實力量運作而讓人讀來會感覺驚悚的敘事情節背後,卻有著批判狗眼看人低、歧視社會弱勢族群等不適切行為的寓意。雖然〈Meat〉是在描寫粉絲追星追到喪心病狂、竟挖出自殺身亡之偶像的屍骨來啃食的變態行為,但是其結局卻以前述變態行為為基礎製造出更深刻的驚悚效果,書寫其他粉絲正在虎視眈眈地等待機會,要透過啃食將偶像屍骨吃進其身體之粉絲的身體,讓自己有機會與偶像合而為一。

部分故事則是用可以說是頗具新意的方式,重新書寫不算新鮮的靈異題材。若從台灣民俗文化的角度出發來詮釋,則〈The Lookout〉可說是一篇講述抓交替的故事。該篇故事通篇都在書寫一個人無法接近人群的心理狀態,但最後故事卻突然轉向,講述被困在飯店裡的靈魂(?)如何用請君入甕的方式,讓被鎖定的標的成為犧牲者,而這樣的情節轉折或許會讓人讀來感覺不寒而慄。在〈Angelita Unearthed〉中,主角因為小時候不小心挖出年幼便身亡之姨婆的屍骨,而被姨婆的鬼魂所糾纏,但是姨婆的鬼魂並沒有為主角的生活製造任何麻煩或問題,甚至可以說主角所看到的鬼魂只是幻覺或想像,其更像是一個傳統或記憶的包袱,或者只是一種內疚的心情或罪惡感。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When We Ceas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2021年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是從西班牙文譯成英文的翻譯作品。作者出生在荷蘭的鹿特丹,然後在荷蘭的海牙、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秘魯的利馬長大,目前則居住在智利的聖地牙哥。雖然自己沒有去深究為何作者會有前述像是周遊列國的經歷,但是會選擇活在上個世紀之歐洲的科學家們的故事來做為寫作的題材,而不是從自己所身處的社會文化中汲取靈感,或許也某種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背景與閱歷吧!不過,本書故事運用史實來虛構敘事,讓科學發現背後的思維,與歷史事件以及人性情感產生相互牽引的作用,進而帶出人類如何與為何思考、觀察、推理、想像與行動的哲學辨證,並描繪存在於有著天才腦袋之軀殼裡的人心與人性,這是本書故事值得一讀的特別之處。

在標題為〈Prussian Blue〉的篇章中,作者用了看似沒有什麼邏輯或架構的敘事、像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第三人旁白,來書寫那些與暴露人性醜惡之戰爭有關、有著正面價值卻也會有負面影響的化學發明。為了讓人可以應付戰爭所引發之焦慮情緒而發明出來的成癮藥物、可以快速讓人死亡的毒物、甚至是可以在戰場上或集中營中大量殺人的毒氣等,都是人類運用其化學知識所產出的發明。而雖然發明人造氮肥是可以改變人類糧食生產的狀況,但是同一個科學家所創造出、帶來重大影響的東西,卻也包括在戰爭期間殺人無數的毒氣。或許,科學家從來都不能預想或左右其發明是善是惡,特別是因為他們身為人,其實從來都無法預想或左右自己的命運是好是壞。

科學,特別是物理學,是幫助人類去理解所身處時空或宇宙的運作,而這個運作是一個等待著人類去說明解釋清楚的現象或法則。然而,當人類開始懷疑前述運作是否獨立於人類的觀察、測量或推論之外,並且可以被用來驗證前述觀察、測量或推論是否正確時,或許就是在迫使自己去直視,人類觀察、測量或推論能力是有其限制的。在與書名同名的篇章中,量子力學的不同理論或許反映出,提出這些理論的科學家過著不同的人生與有著不同的性格,但是當這些理論在相互碰撞與衝突時,選擇要相信什麼與捍衛什麼,或許也反映出,當事人的價值觀或信念。天才身為一個人,或許不可能是完美的,也無可避免地會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或許更值得我們去省思的是,天才身為一個人也是站在某個立場去看世界,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也會有其困惑、疑慮與猜想。

堅持跟隨自己的好奇心,嘗試建構科學理論來說明自然法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以及在提出足以為自己在科學界贏得聲望與地位的理論後,選擇過遠離科學甚至是遠離人類社會的生活,或許都是天才之所以異於常人的展現,因為畢竟平庸的人很難會用難以理解或想像的問題來找自己麻煩。〈Schwarzschild's Singularity〉與〈The Heart of the Heart〉讓自己有了前述異中求同的讀後感。或許科學在不同科學家的生命中會有不同的重量,因為面對不同的生活現實,所以會有不同的選擇。然而,正是因為科學對其生命而言是有價值、有意義且獨特的存在,所以即使需要做出不同的選擇,科學家們還是會去為了科學做出選擇,雖然其個別命運所給出的選項並不相同。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Interior Chinatown

Charles Yu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20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 for Fiction的winner。或許是自己一直都以挑剔、懷疑、甚至是批判的態度在閱讀本書,所以在讀完之後會得出一個立場偏頗的結論,認為本書會獲獎乃是因為其政治正確性。

不過,自己所認為的政治正確性並不僅僅是本書故事所探究的課題,即華人族群在美國社會中被主流文化邊陲化或刻板印象化的困境,符合當前美國藝文界促進族群融合與消弭隔閡的價值觀,還包括了本書故事在敘事上所採用之創新、非典型、不規則且頗具想像力的手法。或許因為本書敘事手法獨特,所以其能得到正面評價甚至是讚譽,畢竟讀來讓人感覺新穎特別或甚至是顛覆想像的故事,就會讓人認為其在藝術創作上有破除框架的表現,特別是在競逐文學獎項時,重視敘事手法的創新便容易吸引評審的目光。然而,即使寫出極具創意而前所未有的敘事情節是種應被認可的成就,但是如果在剝掉像是用來裝飾與調味之糖衣般的敘事情節橋段後,故事只剩下其實樸實無華或甚至乏善可陳的主題,則對自己來說,這樣一篇故事或許還是有些平庸而貧乏。

作者刻意地模糊了本書故事所講述現實,以及登場人物所參與拍攝之電視劇劇情間的界線,甚至讓出現在故事中所有的人事物,都可以被解讀成是電視劇的一部分,而每個登場人物都是持續在電視劇裡的角色以及在現實中的身分間轉換。這樣的敘事手法製造出一個沒有前臺與後臺之分的展演空間,讓登場人物,特別是主角,不管在其所身處的現實或參與演出的電視劇中,都是在展演被設定好、符合期待、沒有個性或自我的身分或形象,並讓Chinatown既是一個符合電視劇通俗劇情需要、依照刻板印象陳設的場景,也是表現出華人族群在狹義美國人眼中之集體認同的文化符碼或象徵。

作者在本書中所進行的書寫非常具有實驗性,其甚至很有企圖心地想要用虛構敘事來論證社會學理論。但是其發揮想像力、結合對自身經驗之反思以及對所身處社會文化之觀察而創作出的獨特故事,卻彷彿只是有點單調乏味地在複述,一個好像不需要講述得如此繁複或特別便能闡述的現象,亦既是華裔移民無法融入美國主流文化,其放棄做出自我主張,自願接受被加在自己身上的框架,並符合他人期待或想像地,向主流文化展演出「華裔移民」這個身分認同。於是,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其實自己已經不太期待能讀到作者剖析或批判社會現實的獨到見解,而是好奇作者能將其在虛實之間轉換、在平鋪直敘之敘述中夾雜像是寫在劇本裡之對話的敘事手法玩到何種程度。不過自己必須坦承的是,作者的確將其敘事手法操作得頗有變化且時不時超出自己的想像,而這也是本書對自己來說的最大賣點。

雖然整體來說,作者所寫出的故事並沒有觸發身為讀者的自己去從不同的觀點省思人生或現實,但是在作者嘲諷現實的敘述中,偶而還是會有一些文句讓自己有所共鳴。舉例來說,「you always seem to have just arrived and yet never seem to have actually arrived」、「their marriage having entered it's own dusty phase, bound for eternity but separate in life」,這樣的觀察、體會或感觸,或許不僅適用於本書故事的敘事,還可以被用來說明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可能面對到的不同狀況。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正欲

日本小說家朝井リョウ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為1989年出生,在23歲時就已經獲得直木賞,而本書則是其「作家生活10周年記念作品」。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挑戰一個很難處理的主題,即有關多樣性主張的虛妄與偽善,以及少數族群是否真的能見容於主流文化價值中,或應該如何為自己找到安身立命之處等。即使一樣米養百種人,但是人類社會的群體生活還是會區別可以接受或容忍的「常態」以及必須矯正或排除的「病態」,只是這個區別是人為且通常帶有權力宰制的關係。作者筆下會因為噴水或水花而感到興奮的人們,因為其難以被理解與認同的性慾而感到孤立與痛苦,甚至被一般人誤解並歸類成戀童癖或精神異常。只是作者透過挑戰常識或社會通念的敘事情節設定,是否真的可以引導讀者去省思,如何與不同共存、如何對不同見怪不怪、如何能避免成為迫害少數的多數等課題,自己在讀完本書後並沒有得出肯定或確信的答案。

雖然是自己的偏見,但是作者的年少得志或許會讓其生活經驗的深度或廣度受到局限。因此,其筆下的少數只能與無知而傲慢的多數處於對立與對抗的關係,其只會因為性慾無法讓別人理解或認同而選擇自我封閉,其對於他人所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主流價值只會感到嫌惡與壓力,其完全不會嘗試去探索讓自己的性慾變得更具彈性的可能性。本書故事讀來就像是用手握住帶刺的玫瑰,會一直感覺到痛楚,但也失去在欣賞美麗事物時所能獲得的感動。然而,少數在自己無法融入的群體中求取生存的方式,或許並不只有把自己封閉起來,與世隔絕而後怨天尤人,人也有可能被現實所馴化,有可能為了適應環境而擬態,甚至有可能用有限的資源為自己建築可以安身立命的處所。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書寫出的悲觀,或許就是作者因為自我設限而走得太過極端的一種體現。

舉例來說,因為外型而成為異性追求目標的男大學生,或許其從來沒有因別人對其表達好感而動心,只是一味厭惡著別人將之客體化的有色眼光。然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否只能以對彼此具備性的吸引力為基礎而成立呢?就算只能對水花感到興奮,但是剛淋浴完、渾身還溼答答的人類,就完全沒有可能成為其性幻想的對象?作者筆下的少數沒有與多數妥協或求取相容可能的彈性,其只會顧影自憐與作繭自縛,卻沒有為自己生存可能做點努力或突破現狀的意志力或韌性。當然,要求少數去妥協、去隱藏或甚至是改變自己。其實都是種多數暴力,也是讓少數痛苦的根源,但是做出這些掙扎,即使無法盡如己意還是努力活出自我或讓自己苟活著,或許才是少數所身處的日常。

不過前述觀點只是自己在雞蛋裡挑骨頭,自己對於本書的評價其實可以說還是正面的。多數族群無法容忍異己,會假借出自友好善意的關心或呼朋引伴的熱情,要逼迫少數暴露自己的身分或歸化,除了不斷透過透露自己的生活瑣事來洗腦少數去接受這才是社會上的常態外,也透過不斷刺探少數不願公開的隱私來為其貼上非我族類的標籤,這或許是自己在閱讀本書後所觸發的省思。只是多數族群是否只能是一個單數的集體,是否有可能其會是個複數小集合的聯集,而少數是否可以採取與所有小集合都抱持若即若離的距離,但在異中求同,尋求自己與每個或至少部分小集合可以共存的最大公約數,則是自己覺得作者在本書中沒有探討到的可能性。

2021年6月24日 星期四

雷神

日本推理小說家道尾秀介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一開始可以說是因為受到其宣傳手法所吸引。作者說本書是其「自信作」、是「これから先、僕が書く作品たちにとって、強大なライバルにもなりました」,這樣的宣傳文案就會讓自己好奇,作者到底是構思與書寫出怎麼樣曲折而複雜的敘事情節,讓其願意做出前述發言來為本書宣傳。

自己在讀完本書後並無法斷言,本書故事在敘事上的複雜度,是否設下一個作者之後創作很難超越的標準。然而本書故事以一個家庭中父母、姐弟以及弟弟的女兒等五人為核心,並以具備氣候、物產與信仰文化等特色的小鎮為背景,發展出跨越30年以上的複數起殺人或意外事件,且牽涉其中的人性情感不全然是惡意或貪婪,反而更多是出自善意的自我犧牲、隱瞞與誤解,這樣的敘事情節可以被沒有太多瑕疵或疏漏地鋪陳出來,在維持敘事節奏平穩與架構工整的情況下,製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這或許就可以說,作者在創作本書時是使出渾身解數在展現其想像力與敘事功力。

不過,太過用心在編織與交纏複數的敘事軸線,進而讓複數敘事軸線的接點因為出人意料而產生戲劇張力,可能就會無法顧及,讓讀者可以因為對故事情節的某個環節產生共鳴,而觸發出更多的想像或體悟。作者讓本書故事有種離世、非日常生活感的氛圍。雖然主要登場人物們看似平凡普通的市井小民,但是以常常打雷而聞名的小鎮,因為敬畏雷電而發展出來的宗教信仰與祭典習俗,在鎮上享有特權的四大家族,長在山中的野生有毒蕈菇,像是受到報應般地被雷擊並失去記憶的人,喝了被放入有毒蕈菇的湯而身亡的人等,這些敘事元素讓本書故事情節變得有些脫離現實,參雜更多的幻想成分。因此,即使本書故事因其繁複而曲折的敘事情節而讓人讀來感覺有娛樂性,但是其太過出於想像、太過沒有現實感,還是讓其無法更深入或更具力道地觸動人心,讓人在讚賞其情節展開的迂迴曲折時,無法有更多、更深的感想或觸發。

要用不將敘事切分成片段的敘事結構來鋪陳出複數的敘事軸線,或許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任務。要讓同一組登場人物在線性進展的敘事中,接觸、消化與整合涉及發生在不同時間點之複數謎團事件的線索或資訊,或許也很容易讓敘事讀來感覺有點鬆散、迷失方向或拖泥帶水。作者寫出一個不能說不會發生、且即使發生也不會讓人預想其影響會如此深遠的誤會,並用之來將發生在過往但真相並未大白的懸疑,與發生在時隔多年後之當下的事件連接起來。雖然這樣的構思可以製造出出人意料的情節轉折,但卻無法解決,用簡單敘事結構來處理繁複敘事情節所可能產生的問題,即為了要能鋪陳出足夠的資訊來闡明所有謎團事件的全貌,便會讓敘事展開變得有點延宕,好像只是一直讓登場人物說明事件細節與藏在事件背後的人際關係,卻沒有讓敘事有進一步、實質的發展。

讓真相公諸於世或許不見得會帶給人們幸福,但是一直把所知道的真相藏在心裡,然後讓自己的時間停滯不前,或許只是一種作繭自縛,時間一久就會連自己當初為何要選擇不說出真相的原因都不再能清楚想起。不要去背負會讓自己活得辛苦的擔子,不要用秘密絆住自己的腳,放下然後跨出下一步,或許就能柳暗花明,發現自己守住秘密的偏執有多虛妄。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黒牢城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是以日本戦国時代史實為基礎所構思並寫出的虛構推理小說,所以自己一開始會期待,本書是走向類似作者另一部作品《折れた竜骨》的風格,即具備特殊設定的推理小說,在非現代或非當下現實的背景環境中,以特別設定的邏輯與理論為條件,設計出在前述條件下得以成立的推理謎題。然而自己在讀完本書後卻發現,本書其實更像是歷史小說,作者透過在史實中加入自己所想像的虛構敘事情節,來描繪與反思特定歷史人物的心理、情感、思維與行動,並進而帶出自己的歷史觀、價值觀以及對人性心理的體察。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表面上看似離奇,但其實並不複雜或曲折。而讓謎團事件發生的幕後黑手,與其說是作者寫出來要讓讀者去猜想,還不如說是作者想要讓讀者去理解與反思,在特定歷史情境中,人性心理會如何作用,人會採取怎麼樣的行動,而這樣的行動又是反映出什麼樣的價值觀。

選擇與情勢對抗並堅守孤城的將領,面對在閉鎖的城內逐漸不穩的軍心與民心,以及外部勢力的滲透與策反,其堅持就會看起來像是一種困獸之鬥的偏執,並讓其因為騎虎難下而做出許多不智甚至是錯誤的決定。前來勸說將領順應時勢的軍師,被將領囚禁起來,但是每當在城裡發生讓人無法釐清其背後真相的謎團事件時,將領還是會去尋求軍師的協助,而軍師不只是安樂椅偵探,為將領點出謎團事件被忽略的盲點,其更是幕後黑手,為了私人恩怨操弄人心,讓事態往自己想要的方向進行。將領變得多疑,半是被迫、半是自找地讓自己陷入孤立無援的孤獨狀態,即使其最後為所有謎團找出答案,卻無法讓自己擺脫必須隻身離開困住自己之城池的命運,也無法改變讓許多人無辜犧牲的悲劇結局。

製造出看似不可解的謎團事件,讓一切看起來像是神明或佛祖所降下的懲罰,這麼做的目的只是要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來安撫人心,讓終將迎接悲慘遭遇的弱勢百姓們,相信神會遂行其意志,是自己無法改變的必然。選擇如此做的人是因為其放棄了改變局勢,所以只能為其他人製造出一個心靈的避風港,給大家一個可以用來解釋自己命途多舛的說法或理由。但是人是否就應該如此輕易地選擇屈從或逃避呢?堅持要對抗而不向強大勢力投降的人,是否就是罔顧其他人的利益,因為自己的信念或執著而製造不必要的犧牲與不幸?那些不想太多、單純相信並追隨別人信念的人,以及那些總有自己盤算,不論是出自利己或利他的考量,總會使用謀略將局勢搞得更複雜的人,又到底是孰優孰劣呢?在動盪的時局中,怎麼做才是正確、有益或善良的,可能是個瞎子摸象的問題,每個個體只能依循自己的價值觀選擇自己的處世之道。

如果將本書認定是一本推理小說,則其表現可能不能說是很突出或很精彩,相較於作者的過往作品也有所不及。然而自己在讀完本書後,卻很欣賞與認可作者積極嘗試並變化自己寫作風格的努力。或許本書是作者想要用自己的觀點去解讀在歷史上某一年所發生的事件,雖然其加油添醋了許多虛構的敘事情節,但是其敘事的核心是在抒發其對人性心理的體悟,鋪陳出謎團事件與解謎過程只是為其敘事增色而已。

2021年6月11日 星期五

ぜんしゅの跫

日本小說家澤村伊智「比嘉姉妹シリーズ」的作品,收錄5篇故事。描寫因為超自然力量而發生的謎團事件,雖然還是需要為所描寫的超自然力量構想出能夠自圓其說的型態與成因,但是在敘事上,與其說是著重在陳述解謎過程的論理性與邏輯性,不如說是著重在營造讓人讀來會感覺驚悚或費疑猜的氛圍。也就是說,在故事中登場並作祟的超自然力量,不論是妖怪、鬼魂、怨念、或聚集特殊能量的物品或場所,雖然其為何能以及為何要作祟的理由,還是必須被鋪陳出來且說明清楚,但是對讀者來說,前述理由即使天馬行空或光怪陸離也沒關係,甚至越天馬行空或越光怪陸離越好,更重要的是故事要讀來感覺曲折離奇、詭譎怪誕、氣氛緊張或甚至是恐怖。

舉例來說,在〈鏡〉中,妻子懷有身孕的男子受邀參加婚禮,卻遭遇到像是做惡夢般的離奇事件,在婚禮上飽受冷嘲熱諷的新娘竟然是自己的女兒。而原來這一切都是因為男子被一面鏡子所吸引,進而透過其鏡像看到,甚至是身歷其境般地進入虛實曖昧難辨的幻象。只是這個幻象是給男子的預言或警示,還是只是要讓男子陷入混亂、甚至害其險些喪命的假象,就留給讀者自行想像。故事好像沒有說完而留下沒有答案的問題,而也因為這樣沒有說完而要讀者自己去發想與補充,就會產生一種效果,讓讀者用自己的想像來嚇自己。

都市傳說因為口耳相傳所以總是會有內容版本的變化,其中加油添醋的成分也會讓原本還有點真實性的傳聞,變成完全是虛構來騙小孩子的謠言。過去曾經發生過、駭人聽聞的慘案或懸案,總是會因為其所涉及的違背倫常或泯滅人性,而具備發展成都市傳說的潛力。〈わたしの町のレイコさん〉講述在一則都市傳說的背後,或許存在著一個被殘忍犯罪行為所破壞的家庭,但是畢竟這是一篇驚悚小說,所以其最後還是用一個傳聞來暗示讀者,或許都市傳說並非空穴來風,有人會因為太接近真相而受傷。

〈鬼のうみたりければ〉所描述的事件有兩個不同版本的真相:一是不堪照護婆婆之壓力的妻子殺害了丈夫,另一則是妻子所宣稱,丈夫失蹤多年的雙胞胎哥哥回家,丈夫因為害怕被其取代而動手殺人,卻發現應該被殺死的哥哥會在隔一段時間後復活,並若無其事地回到家中,迫使丈夫最後只好跟妻子共謀將哥哥分屍,但在殺人後返家的妻子,卻發現丈夫不知去向。前者雖然合理而簡單直接,但是後者卻是驚悚小說所應該鋪陳出的敘事內容。

因為發生車禍事故而徘徊在生與死之間的男子,被困在應該是間醫院的建築中,而住在同一病房中的其他人,陸續在看到穿著紅色學生制服的女生後身亡。在〈赤い学生服の女子〉中所鋪陳出的謎團是,造成多人死亡的妖怪到底是什麼樣子,而即使這個謎團的答案不是一開始就能預想得到,但是整體來說,描繪發生在與世隔絕的醫院中、詭異難解的連續死亡事件,或許本身就已經是一篇氛圍營造有到位的故事。

書名同名作可說是轉化畫龍點睛之典故所寫成的故事。在夜裡出沒,看似隨機殺害路人的超自然力量,其實是透過某種手段來突破封印的畫作,而其在何時出現、選擇要殺害誰,也都是有其意義,並非恣意妄為。因為太過栩栩如生而讓畫作有了自己的生命,甚至成為威脅人身安全的恐怖存在,這樣的題材雖然不算特別,但是因為作者有加入一些新意,所以讀來也就會感覺還算有趣。

2021年6月7日 星期一

息子のボーイフレンド

日本小說家秋吉理香子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在讀完本書後心情是矛盾而複雜的,不是因為本書故事觸發自己去重新審視或思考很多不同的事情,而是因為自己對於應該要以什麼樣的標準、要著眼在什麼部分去評價本書,有一些掙扎與舉棋不定。

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人物們,其情緒起伏與心境轉變或許都可說是被描繪得還算細膩與深入,但是自己卻對於部分登場人物被設定具備的性格特質,會想提出質疑,認為其被過度美化粉飾而有點缺乏現實感,也過於淺薄而有點流於複製某種刻板印象。作者很有企圖心地想要去描述,同性戀者在現實生活中所可能面對的壓力與阻礙,例如隱藏在「接納」一詞中的傲慢、差別化與權力關係,他人因為事不關己所以可以擺出一副看似包容實則偽善的姿態,以及他人以擔心為由所施加的壓力或甚至暴力等,但是對自己來說,即使可能是因為自己過於偏激或戴著有色眼鏡,卻認為作者可能還是無法跳出局外人的框框來貼近同性戀者的日常,也可能還是基於商業考量,所以讓本書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滿足腐女族群之想像而寫成的作品。

說作者是要滿足腐女族群的想像,倒不是因為本書故事的美好結局,因為同性伴侶向其中一方的父母坦白彼此的關係,在現實生活中也還是會有「開明」的父母,在其內心仍有掙扎、擔憂與不情願的情況下,會接受眼前不如其所期待的一切,即使這個「開明」仍帶有權力關係,是種被給予的認同而不是種應受尊重的權利。對於本書故事自己比較不能移入情感的部分是,陽光俊美的高中生與同樣陽光俊美的大學生幾乎是一見鍾情地喜歡上對方,並發現自己過去曾交往過的女友都不是真愛,是自己還在摸索或不願正視自己的性向,才會隨波逐流地想要擁有一段不會被人指指點點的關係。姑不論在同性戀的世界裡,長相好又性格好的人到底是不是稀有動物,一旦愛上彼此就義無反顧,對於突然要面對自己的性向沒有太多遲疑或困惑,這樣像是BL劇般的超現實展開,是即使作者加入一些對深櫃同性戀者的描述也無法平衡的過度天真與不切實際。

不過,作者還是很有企圖心地想要書寫出一些可以讓人反思現實的橋段,而這也是自己對於要如何評價本書會有困惑的原因。

期待透過配偶間人工生殖來傳宗接代並維繫讓自己可以繼續深櫃下去之婚姻關係的男子,即使偶然遇到可以坦白說出一切並稍稍求得認同或安慰的機會,但是人生很長,必須將真實的自己匿名化,用一個符合社會通念的形象生活下去,這樣的壓力如何一路背負過來,又要如何一路背負下去,或許不是被迫做出相同選擇的人所能真正體會或想像。

當要求復合的前女友得知自己被分手的原因是因為對方愛上另一個男人時,其會感到憤怒、羞愧甚至是噁心,或許是可以理解或體會的心情。而與異性交往之同性戀者會有罪惡感或愧疚感,是因為自己對對方說謊、沒有真正愛上對方而感覺自己欺騙對方的感情,還是因為自己到最後還是移情別戀而覺得自己辜負或背叛了對方,或許是種複雜甚至矛盾的心情,雖然可以想像卻很難說明或釐清。然而同性戀者與異性交往後因為性向曝光而分手,跟異性戀者移情別戀後分手,如果兩者所承受的責難與批判有程度上與內容上的不同,那或許還是反映出,同性戀者所背負之不被認同的原罪吧!

2021年6月6日 星期日

Hallowe’en Party

英國推理小說女王Agatha Christie的作品。本書為推理小說家Sophie Hannah所選出、10本「underrated Agatha Christie novels」之一,而這便是自己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Sophie Hannah認為,在本書故事中被鋪陳出的線索是「one that seems obvious and unmissable only once the solution has been revealed」。儘管自己或許並不太能完全贊同前述評價,卻還是相當肯定作者在本書中鋪陳出線索後再收束成讓人無法預期之結局的敘事手法。作者純熟而高明的敘事手法,讓本書故事的敘事節奏平穩,卻沒有因此在敘事展開上少了起伏或轉折。前述手法亦讓自己在閱讀時會一直被吸引著要去猜出藏在謎團事件背後的真相,但又像是被牽著走,一直在不斷被拋出的資訊中繞圈圈,直到最後讀到故事結局才發現,這些資訊都跟真相相關,而即使自己可以很事後諸葛地看出其間存在著簡單明瞭且脈絡清楚的關係,但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卻不太能理出一個頭緒。

一名青少女參加一場萬聖節派對,卻在派對結束時被發現溺斃在有蘋果漂浮其中的盆子裡。碰巧到小鎮來拜訪友人並順道參加同場派對的女性小說家,請託Hercule Poirot來找出凶手。被殺害的青少女在派對中聲稱自己曾目擊一起謀殺事件,而小說家懷疑此番言論是否為青少女引來殺機,但是參加派對的人或鎮上認識青少女的人,都認為青少女只是在虛張聲勢地說謊,因為其生前就被大家認定是放羊的小孩,會為了引起關注而吹牛不打草稿。無法確定青少女的發言是真是假,也不知道其所聲稱目擊的殺人事件是否確有其事,但為了要讓在當下所發生之殺人事件的真相水落石出,就還是需要去調查過去發生在小鎮上、可能背後有隱情的懸案,並試圖找出當下事件與過去事件間所存在、不為人知的關聯。

而青少女的發言的確為其招來殺身之禍,但卻不是因為其難得地說了一次沒有加油添醋的實話,而是因為其把別人說給她聽的故事當成是自己的故事大肆宣揚,並進而讓凶手誤認其是目擊自己過去犯罪行為的人。一度突然行蹤不明而被鎮上的人認定是畏罪潛逃的外籍女子,其實已被人殺害並棄屍,而無意間目擊到前述犯案過程的青少女,為了在朋友面前表現自己,便將前述經歷告知後來被殺害的青少女,卻因此間接引發後續事件的發生。外籍女子因為照料有錢老婦人的生活起居,進而被老婦人選為其所有遺產的唯一繼承人,然而這卻也讓其陷入被懷疑偽造遺囑的困境中,甚至最後讓其喪命。將前述發生在不同時間點卻相互牽連的複數事件,以充滿懸疑效果、難以預想後續發展卻敘事條理分明的方式,書寫成讓人讀來感覺相當有趣的故事,或許就是作者不愧其推理小說女王稱號的寫作功力展現。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繪出的角色人物形象,其實頗為生動與立體,例如不被周遭的人所信任、總是虛張聲勢與誇大其辭的青少女,以及一直堅持自己的信念、透過讓真相大白來實踐正義的名偵探等。然而,對自己來說最能留下印象或最具衝擊性的角色人物是,為了建造出符合自己美學想像的庭園而必須蓄積大量財富,進而鋌而走險、犯下泯滅人性之罪行的美男子,其自戀的性格,讓其眼中沒有其他人的存在,更遑論對其他人懷有關愛或疼惜的情感。

2021年5月31日 星期一

冬華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所得到的感想是,本書是一本企圖透過文字描述來營造出緊張氛圍的小說,作者在其中所著力的重點既不是構思設計出讓人摸不清頭緒的謎團事件,也不是鋪陳出讓人讀來感覺懸疑或曲折的推理解謎過程,而是構築出一個有點脫離社會現實、帶著虛構或想像色彩的世界,在沒有對敘事情節內容細節進行詳盡或清楚之說明的情況下,書寫出一場發生高山中的槍戰對決。

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是,以相互交替的形式,讓兩名登場人物分別從其視角,輪流敘述出故事情節的展開。其中一名登場人物曾經從事私家偵探工作,現在則從事所謂「便利屋」的工作,受人委託代為辦理各種事務,而另外一名登場人物則是一名經驗相當豐富、總是獨來獨往的獵人。與「便利屋」一起工作、特種部隊出身的夥伴,某天突然行蹤不明且杳無音信,而擔心其安危的「便利屋」開始從過去夥伴所曾透露的零散訊息,找到關鍵的關係人,進而推敲出夥伴的去向。另一方面,獵人則是受人委託,要在高山環境中獵殺一個人,而為了讓獵人可以習慣對人類開槍,委託人還將獵人所憎恨的人帶到山上,讓獵人以狩獵的方式取其性命,當成練習也順道復仇。前述兩條本來是平行發展的敘事軸線,逐漸交集成本書故事的最高潮,也就是「便利屋」找到隱身在高山上的夥伴,與其合作逃出獵人與其委託人的追殺。

或許是因為自己未曾讀過作者其他相關作品,不了解作者是否曾經對本書故事登場人物的背景或經歷,在其他故事中做過說明或闡述,所以自己在閱讀本書時,總覺得作者筆下的登場人物,其形象被描繪得很模糊,缺乏可以讓人深入掌握其性格特質的切入點或線索。例如「便利屋」的夥伴突然失蹤,雖說是為了躲避或應付來追殺他的人,但是要追殺他的人到底與他之間發生過什麼事,為什麼可以動用到組織的力量來進行追殺,而在幕後操控一切的組織如果存在,那會是什麼樣的組織,而被派來追殺卻反而被殺害的組織成員為何可以如此輕易地被犧牲等問題,即使在讀完本書後也幾乎無法獲得解答。而因為這些敘事情節的細節沒有被說明清楚,所以自己在閱讀時很難掌握、理解或判斷,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是因為具備什麼樣的性格特質、出自什麼樣的心理或情緒,然後才會採取行動去讓本書故事所描述的事件發生,特別是當這個事件其實是有點野蠻、殘暴且缺乏現實感時。

對自己來說,沒有將敘事情節的細節說明清楚,跟故弄玄虛製造懸疑效果,可能並不是同一件事情。在讀完本書後發現,登場人物所遭遇的危機為何會發生,是誰實際促成其發生,這些疑問都沒有獲得釐清。也因為如此,自己並不認為本書故事有製造出引人入勝的懸疑效果,而是認為本書故事就是沒有被寫得完整周全。然而,或許作者本來就沒有打算要說明清楚所有的細節,而只想要透過其敘事來書寫出一場發生在高山中的高手對決吧!所以作者並沒有很花心力地去讓讀者感覺,這些登場人物是可能在現實中實際存在的人,也沒有太積極地去將這些人物描繪得有血有肉。只是這樣的故事,自己讀來就會感覺不是那麼有趣,在內容上有點空洞與貧乏。

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ヒポクラテスの悔恨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ヒポクラテス』シリーズ」的第4部作品,收錄5篇講述個別事件的故事,但有一個貫穿全書的謎團事件,其真相在最後一篇故事中被揭露。

日本法醫界的人才與資源極度不足,所以其一年可以解剖的遺體數相當有限,而許多原本透過解剖就能闡明其死因的遺體,可能就會因為資源有限、遺族不同意、不符程序等原因,在死因被誤判或死因不明的情況下被火化。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一則挑釁大學法醫學教授的網路留言,讓該名教授研究室的年輕女法醫與一名男警察,像是組成搭檔般地,到處尋找被認為死因並無可疑之處而無須解剖的遺體,並使出各種方法來讓該遺體接受解剖,進而釐清其真正的死因。然而,因為資源有限,所以在受到阻礙或被反對的情況下,要強行突破讓遺體接受解剖,便需要手段與計謀,例如巧妙地找出在制度中可操作的彈性空間,或找出蛛絲馬跡來推翻死亡看似沒有疑點的表象。而女法醫與男警察如何在個別事件中完成前述任務,讓遺體可以因為有被解剖而死因真相大白,或許就是本書各篇故事在敘事上的獨特之處與重要賣點。

因為女法醫跟男警察的奔走與努力,看似在家中久病臥床後死亡的老人、因肝癌發作而死亡的外籍勞工、騎車過彎道發生意外而身亡的啃老族、在街上因為中暑而猝死的外籍女性、被診斷為嬰兒猝死症的新生兒等,都因為受到法醫專業而審慎的檢視,而讓其不會死得不明不白,且需要為其死亡負責的關係人也無法規避其責任。只是,或許作者花了太多心力與篇幅在鋪陳女法醫與男警察的奮鬥,所以其對於謎團事件的構思設計便少了一分細緻,讓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展開少了一點懸疑效果,且沒有透過設下什麼障眼法或埋下什麼伏筆的手法,製造出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簡而言之,本書各篇故事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可能都過於簡單,對讀者來說,要在故事一開始便猜想到謎團事件的背後可能真相並不困難。

作者嘗試透過書寫一些對社會現實的反思來為本書各篇故事增色,但是這樣的嘗試對自己來說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例如在〈異邦人の声〉以及〈妊婦の声〉中,作者透過將死者設定為來到日本工作的外籍人士,嘗試去描繪或甚至批判存在於日本社會中的排外情結與種族歧視,並點出外籍人士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或所遭遇到的困境。只是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以及要處理的敘事元素過多,像是如何排除阻礙來讓外籍人士的遺體可以被解剖等,所以作者反思日本社會包容性不足問題的深度自然略顯淺薄。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就是寫出了一篇符合讀者常識或甚至刻板印象的故事,在其中所發生的部分事情,是讀者可能已經有所聽聞或不難想像到的事情,所以其能啟發讀者去進一步省思或讓讀者有不同以往之想法的可能性並不高。

家庭關係的質變或許也可以說是作者想要在本書中探討的社會現象。在〈老人の声〉中,作者描繪出一個有必須居家照護之長輩的家庭,而在〈息子の声〉中,作者則是敘述了不事生產的成年兒子如何成為年邁父母的負擔。然而前述敘事元素或許都只是讓作者所構思出的謎團事件比較貼近社會現實,讓人讀來感覺像是可能會發生在當前社會中的事情,卻不能進一步為故事增色,讓其敘事變得更有廣度或深度。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俺と師匠とブルーボーイとストリッパー

日本小說家桜木紫乃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稱不上是作者的書迷,也沒有讀過太多作者的作品,所以自己過往所認定的作者寫作風格,亦既是透過敘事營造出某種荒蕪或滄桑的氛圍,並在此氛圍中書寫人性的幽微與細膩,可能只是自己偏頗、淺薄而主觀的印象。然而對自己來說,前述風格卻沒有在本書故事中體現出來。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在本書中還是要展現出前述風格,但是卻沒有表現出如同其在自己曾讀過之過往作品中一樣的表現,營造出濃郁而深厚的氛圍,並在其中書寫出能觸動人去體會或思考的人性情感。細究自己為何會對本書表現有點失望,原因應該是作者這次所描繪出來、有著各自人生際遇之「天涯淪落人」的「萍水相逢」,雖然一開始讓自己期待會發展出能引人入勝的交流或互動,但或許是作者想要忠實地呈現現實生活的平淡無奇,所以就讓登場人物們空有具相當期待可能性的人物設定,但卻沒有因為短暫的生活交集而發展出符合自己期待的敘事情節展開。

而或許這是自己的問題,因為作者想要寫出的故事,或許從來就不是自己所期待的樣子,其沒有打算放入廉價而通俗的人生啟示,也沒有想要製造出曲折或甚至離奇的情節轉折。喪妻後隻身帶著數量持續減少中之鴿群來表演的魔術師,生理上是大叔卻著女裝表演的香頌歌手,宣稱是28歲但實際年齡絕對超過的脫衣舞孃,在歲末年初時來到位於北海道東部城市的歌廳表演,住進破落骯髒的宿舍,進而結識離家多年後輾轉來到歌廳打雜的青年,亦既是本書故事主角。主角生母在未告知的情況下,將其生父的骨灰送到歌廳宿舍來,而在前述三名表演者首次登台當天,因為燈光師跟歌廳紅牌陪酒小姐私奔,所以主角被迫接手舞臺照明的工作。這樣的開始,讓自己想像或許之後的情節展開會有張力十足的情緒碰撞或甚至衝突,但是讀完本書後卻發現,作者所想寫出的是,情緒含蓄內斂、豁達中帶著對無可奈何之包容的故事。

然而,即使自己覺得本書故事有點過於清淡,卻不代表自己覺得本書故事不夠有趣。魔術師與脫衣舞孃兩人因為在嚴寒冬日中流浪到異鄉工作,需要取暖而發生關係,但彼此都知道這是不會有未來的短暫慰藉,連羅曼蒂克的偶然都稱不上。當三名表演者啟程走向各自的未來時,主角突如其來、要魔術師讓脫衣舞孃幸福的發言,點出人與人之間的緣淺情長。或許各自有其人生閱歷的魔術師或脫衣舞孃,不會對這場萍水相逢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記憶,但是對未來還有變化可能性的主角來說,在這一個月中所發生的事情,卻讓其生活產生相當變化。

人是很孤獨的生物,是想要尋求他人的溫暖與慰藉,卻總是無法得償所願,或許是因為迫於現實,也或許是因為自己的笨拙。對自己來說,這是作者透過其敘事所想傳遞出來的訊息,如同在本書故事中,主角之後離開了歌廳,雖然找到可以讓自己糊口的工作,卻無法維持住一段婚姻關係。每個人對主角的人生來說都是過客,而就算在故事的最後,主角經過多年再次遇見魔術師,但是這樣的重逢除了讓其想起過去外,又能為當下的主角帶來什麼?這個問題,作者讓讀者自行想像。

2021年5月20日 星期四

新 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とで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川篤哉「謎解きはディナーのあとでシリーズ」的最新作品,收錄5篇短篇小說。自己是在逛書店時看到本書被陳列在架上,出於一時的好奇與衝動購入本書。在開始閱讀本書時,自己是有些忐忑不安,畢竟自己過去閱讀系列作品的經驗並不是太好。自己對於系列作品的評價不能說是很正面,甚至可以說是帶著成見,認為其總是用同樣的套路與招式,透過嘲諷來製造博君一笑的效果,且因為加入太多繁瑣的裝飾,所以只能使用有限篇幅來鋪陳謎團事件與推理過程,導致謎團總是設計得有些粗糙或落入窠臼,而解謎總是解得有些潦草與不夠縝密。不過在讀完本書之後,雖然不能說自己對於系列作品有所改觀,甚至也還是覺得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展開充滿儀式性,但是卻也不會否認本書算是有趣而有娛樂性。而想想自己為何會有這樣看似矛盾的感想,原因則可能是自己有感受到作者在自己設定的框架中求新求變的企圖心吧!

舉例來說,系列作品女主角的長官,曾經被調到警視庁本庁任職,在本書一開始就又被調回国立署,且一如其在過往系列作品中登場時的表現,這位高調、毫不隱瞞自己富二代身分的長官,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仍然是過度自信地在炫富與做出荒謬推理,讓女主角有翻不完的白眼,並在心中不斷上演批判與諷刺的小劇場。然而,看似一直在玩重複而老套的把戲,但是作者應該還是有其身為創作者的企圖心,所以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嘗試變出一些新意,即使是新瓶舊酒,卻也偶而讓人感受到在規律與模式中發現小變化的樂趣。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有新人物登場,其為天真且行事作風毫不圓滑世故的新人女警,而其夾在女主角與長官之間,讓女主角的嘲諷多了一些自虐與無奈,也讓原本由長官單口相聲與女主角內心小劇場所組合而成的敘事橋段,多了一些結構與節奏上的變化。

由毒舌管家擔任安樂椅偵探,在挖苦身為大財團千金小姐之女主角的同時,也為其點破讓事件成為謎團的盲點,而這樣的敘事情節設定,即使在發表時間距離系列作品前作已有7年多的本書各篇故事中依舊存在,但若深究其細節則可發現,作者還是有加入一些變化。前述變化或許可以說是來自登場人物的「成長」,但是不是來自女主角將新人警察的身分交棒給後進,因為畢竟女主角的推理能力並沒有太多長進,而是來自回歸的長官,雖然其所做出的推論最後都還是錯的,但是卻有幾分正確,也不全然是荒誕無稽。而毒舌管家在本書各篇故事中雖然點破盲點,卻也受限於其沒有實際參與調查,缺乏必要的證據或資訊,所以無法斷言而僅能做出推論。長官與管家的推理能力落差雖然還是很大,卻也有些許拉近,而這樣讓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多了一些推理競賽的風味,而不僅是聰明的管家嘲諷推理能力平庸的女主角與夜郎自大的長官而已。

本書各篇故事讓自己感覺作者敘事技巧成熟的地方在於,其鋪陳出一些看似不重要的細節,而後再讓其發揮左右案情發展之作用的手法。例如,在〈風祭警部の帰還〉中,一開始女主角的加長型禮車遭遇因事故而發生的塞車,而後該起事故卻成為證明凶手偽造案發時間的關鍵。而原本以為只是要增加一點嘲諷時事的趣味,所以才在〈煙草二本分のアリバイ〉中加入死者要去看偶像團體表演的敘事橋段,但是這個橋段卻在故事最後,連接上女主角讓凶手伏法的請君入甕行動。

2021年5月17日 星期一

ワンダフル・ライフ

日本小說家丸山正樹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雖有4條交替並行的敘事軸線,但在閱讀時可以透過作者所放入的一些線索發現,這4條敘事軸線在時序上應有先後,且在個別敘事軸線中登場的女性應為同一人,所以通篇故事是具連貫性地在講述,一個女性在不同人生階段所遭遇到的不同事情。

或許作者也是擔心自己所鋪陳出的繁複敘事結構會讓讀者誤解或感到困惑,所以在本書故事最後附上年譜,以編年史的形式說明本書故事女主角的經歷與遭遇。雖然稱不上是曲曲折折或顛沛流離的人生,但是女主角在其一路走來的人生道路上所遇到的事情,個別讀來可能還不會感覺那麼不尋常,但加總起來或許可能就會讓人讀來感覺,在一個人身上發生這些事情,是否有點不合情合理。作者選擇使用零碎切割、時空斷續跳躍的繁複敘事結構,或許是有意去規避,其若使用線性敘事結構就必須說明女主角一路走來之心路歷程的「責任」,但是對自己來說,作者的敘事手法除了炫技外,其實沒有為本書故事的敘事增添什麼色彩或風味,反而流於賣弄與匠氣。

不過雖然自己對作者選擇使用繁複敘事結構這件事提出批判與質疑,但是這並不等於自己對於本書故事的敘事本身提出批判或質疑。或許作者是有點拉拉雜雜地,把很多不見得能夠或適合牽連起來的敘事元素都攪和在一起,像是在職場中陷入婚外情還懷了有老婆之上司的小孩,透過網路認識隱瞞自己是身心障礙者的男子卻註定是段無疾而終的關係,因為對是否要生小孩意見不合而關係有了變化的夫妻,丈夫辭去工作全心照護因為在震災中受傷而癱瘓之妻子等。使用繁複敘事結構讓作者可以迴避說明要將前述敘事元素放進同一篇故事裡的意圖或目的,卻也因此更突顯出前述敘事元素被放在同一篇故事中的不自然,但即便如此,作者運用前述敘事元素所鋪陳出的敘事軸線,卻讓人讀來會有所共鳴或啟發。或許應該這麼說,自己雖然不太能理解,為何作者要把本書故事寫得這麼複雜或在其中塞入這麼多內容,但是自己對於作者所寫出來的故事情節本身,卻想給予正面評價。

長期照護無生活自理能力的家人,看不到眼前現實在未來有變好的可能,這樣的負擔與壓力,或許會讓人想要透過偏激的手段來突破困境。對於身心障礙者能有多少的體諒與同理心,能夠為了讓他們可以「便利」生活而讓自己的生活受到多大程度的「影響」,或許是在日常生活中不常接觸身心障礙者或對他們視而不見的人,不太有機會去省思的課題。努力讓自己不要成為別人的負擔,或許還是一件一個人可以想辦法做到的事情,但是一個人是否有意識到自己可能會有一天必須去負擔,自己身邊的人壓在自己身上的照護責任,是否有預想到這樣的責任或許會沉重到壓垮自己,則是另外一件事情。本書故事並沒有想要傳達什麼積極正面的鼓勵訊息,也沒有要讓人很深入地去體察照護者與被照護者的困境,其只是呈現出一個看似龐雜紊亂的敘事情節,要讓讀者自己去找到想切入的角度,並從中得到自己的體悟或啟發。

2021年5月4日 星期二

52ヘルツのクジラたち

日本小說家町田そのこ的作品,為2021年本屋大賞的受賞作。截至目前為止,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獲得635則讀者評價,平均得分是5顆星中的4.5顆星,而雖然給予5顆星評價的讀者占68%,但是給予1顆星與2顆星評價的讀者也分別占了4%與3%。從前述數據來看,或許可以說本書獲得相當正面的評價,但是即使給予負評的讀者是少數族群,但是其一針見血的辛辣批判或許也點出了本書的重大問題。「小綺麗過ぎて、ご都合主義になり、現実味が薄い」、「既視感のあるエピソードばかり、それぞれの心理描写も物足りなく安易に感じました」,這些負評或許都言之成理,因為閱讀本書故事,無法否認地給人一種像是在觀看肥皂劇的感覺,登場人物的遭遇很悲慘、不尋常與戲劇性,所表現出的情感很劇烈與偏激,且總是粗暴地衝撞出來,卻沒有被細膩地描繪或剖析。

然而,故事說得煽情而廉價、粗製濫造又破綻百出,是否就會讓這個故事沒有被閱讀的價值,或者說就會讓讀者無法從閱讀這個故事中獲得些什麼,也許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並沒有那麼絕對或必然。或許作者讓登場人物之間發生關係的手法過於拙劣,應該說明或細膩描繪的人物情感或心理都沒有用心去處理,而在鋪陳敘事情節轉折時,也沒有太花心思在讓轉折變得合情合理這件事上,所以本書故事就會讓人讀來感覺像是作者只是在媚世與騙取感動,在敘事情節中有很多經不起仔細檢視或很難不去質疑的不合情理之處。但是即便如此,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非沒有點出一些可以觸發讀者進一步去想像或思考的事情。雖然本書故事對自己來說,可能沒有如同對多數持正面評價之讀者一般地產生催淚效果,但是卻也讓自己覺得,一味地如同少數持負面評價之讀者般只著眼於本書故事的瑕疵,可能就無法從閱讀本書這件事中獲取一些體悟。

或許應該說,閱讀本書故事需要自己去想像與填補一些沒有被說清楚的敘事內容,也需要自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去看待,一些作者過於一廂情願或太過勉強的情節轉折設計。舉例來說,有發表評價之讀者質疑,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跨性別者為何需要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的確作者並沒有很細緻或充分地描述該名登場人物的情感,甚至沒有對該名登場人物做太多性格描繪或形象塑造,所以會讓人讀來感覺無法理解這個人物為何會如此行動的理由。然而,如果發揮一點同理心或想像力,或許可以為作者補充其沒有在敘事情節中寫出來的部分,像是一個跨性別者如何因為複雜的心結而無法說出自己對於某人的心意,如何因為只能不求回報地付出,所以會在無法壓抑期待回報之欲望時走上自我毀滅之路。

無法理解或許是因為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找不到可以類比的事物,覺得不合情理或許只是因為不符合自己的世界觀與價值觀。雖然本書敘事情節多有疏漏,但這些疏漏也可能是種留白,讓人可以自行填空,用自己的方式或角度去猜想或體察登場人物的想法與情感。

母親不一定會愛著自己的親生小孩,或許也是本書故事所想要揭露出來的殘酷現實。而在別人的感情關係中做個第三者,與其說是件會遺傳的事,倒不如說是因為不存在社會流動的機會,所以第三者的小孩也往往身處在容易成為別人感情關係之第三者的處境或狀況中,例如處於容易依賴他人的弱勢、情感上沒有安全感而容易自欺欺人等。上述詮釋或者都是自己加油添醋、對本書故事做出過度曲解後的產物,但是只是批判並不能讓閱讀變得更有趣,而想多一點反而會讓自己從閱讀中得到更多。

2021年4月29日 星期四

甘美なる誘拐

日本小說家平居紀一的作品,為2021年第19回「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 大賞」文庫グランプリ受賞作。自己之所以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乃是因為先前在閱讀《元彼の遺言状》時,讀到本書所獲獎項的最終選考選評,其中最終選考委員給予本書的評價,讓自己對本書產生好奇。不過,對於正反並陳的評價,可能需要再審慎一點去衡量其所陳述出的優點與缺點,這是自己在閱讀完本書後所體悟到的事。例如,當自己讀到其中一位最終選考委員說,想要因為本書是「21世紀最高の(または、すくなくとも令和最高の)誘拐ミステリー」而強力推薦時,自己應該更加留意其之後的話鋒一轉,「この小説には誘拐以外にさまざまな要素が過剰に投入されていて、どうも話がごちゃごちゃする印象は否めない」,因為這個缺點對自己來說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特別是自己在閱讀時,會比較在意故事情節在敘事架構上的簡潔程度,以及在敘事節奏上所能讓人感受到的流暢感。

在黑道幫派受到種種限制的現今日本社會中,本書故事的主角二人為幫派的底層人員,沒有辦法有什麼大作為,經濟狀況也不是太好。合力經營不能說前景看好之中小企業的父女二人,被人脅迫要其讓出店面所在土地,甚至還因為遭人詐騙而蒙受損失。主角二人被捲入一起殺人案件,為避免被警方認定為嫌疑人,其行動受到限制,甚至無法拿原本是幫老大購買卻中大獎的彩劵去兌獎。主角二人的老大計畫綁架新興宗教團體教祖的孫女,一石二鳥地打擊與新興宗教團體合作的敵對幫派,同時奪取金額不小的贖金。負責執行綁架任務的主角二人,除了目標對象之外還帶走了另一名成年女子,而這起附帶發生的綁架案件,將前述所有敘事橋段串接起來,並為本書故事收束出一個還算是皆大歡喜的快樂結局。

然而,一開始鋪陳出龐雜紊亂、讓讀者讀不到敘事脈絡或關聯性的複數段敘事,並無法透過書寫出一個過度依賴巧合、牽涉其中之人物的行為動機讓人感覺匪夷所思的敘事轉折,來為整個敘事情節製造出井然有序的敘事架構,進而讓人讀來感覺,原本看似雜亂的敘事軸線,有被巧妙而細緻地收束起來。更重要的是,自己並無法理解,為何作者需要在本書故事中鋪陳出,超出自己能力範圍所能處理之數量、同時也無法為整個敘事情節增色的複數段敘事。

舉例來說,主角二人被捲入的殺人案件,其發生的緣由其實跟主要敘事軸線並無太大關聯性,而其所產生、讓主角二人無法拿中獎彩劵去兌獎的效應,卻又有些荒謬與不合情理。透過偽裝成綁架案件的行動來讓相關人士的目光從其原應注意的事情上轉開,同時開創出人人都能從中獲得一些好處或解決一些問題的好局面,這樣的敘事轉折看似有趣,但卻因為無法讓人理解,採取行動的人明明可以用其他比較簡單的方法來達到目的卻要如此費事,到底所為何來,所以會讓人讀來想要提出質疑或甚至是批判,而不會感受到閱讀的趣味。

讓人意想不到的情節轉折之所以會讓人感覺精彩,並不是因為其讓人意想不到,而是因為這個意想不到會讓人覺得是自己閱讀得不夠仔細或想像力不足所導致。讓人可以猜想得到的情節轉折之所以不會讓人感覺無趣,也不是因為其可以讓人輕鬆且不用動太多腦地閱讀,而是因為人可以從看似平鋪直敘的敘事情節中讀到弦外之音。然而,較為糟糕的情況是,為了製造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讓敘事情節轉折得毫無邏輯或脈絡。這個情況很不幸地就在自己閱讀本書時發生。

2021年4月20日 星期二

傷痕のメッセージ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的主角是一名外科女醫生,依循醫院的慣例被派到病理科工作一年,並遇到自己過去幾乎沒有往來的同學,在其指導下學習臨床病理學相關知識。主角父親罹癌過世,留下讓人不解的遺言,要求讓自己的遺體接受病理解剖。主角不僅在父親死後才得知父親曾經是一名警察,甚至在父親的遺體接受解剖後,發現父親竟然在自己的胃部留下寫成暗號的訊息。主角父親用如此異常的方法留下與過去自己所追查之懸案有關的資訊,讓主角陷入混亂與恐慌,一方面主角發現自己對父親一無所知,另一方面其懷疑自己是否有被父親愛過。在主角父親死後,即刻發生了用與過去懸案類似的手法所犯下的殺人案件,而主角與其同學除了破解父親所留下的暗號,更找到當年曾與主角父親搭檔的現役警察,希望能讓過去懸案與當下所發生的案件都能真相大白,並能不辜負主角父親冒險留下訊息的心意。

選擇使用讓人匪夷所思、對自己身體造成傷害的方式留下訊息,主角父親勢必有必須採取如此異常或甚至瘋狂行動的理由,而其如何與過去懸案有所牽連、又為何對主角有諸多隱瞞,便成為本書故事最具張力與懸疑性的謎團。作者運用前述謎團來製造敘事情節的起伏轉折,算是表現得宜,讓人讀來會感覺有趣,雖然前述謎團本身並沒有複雜難解到讓人會無法猜想其背後真相。作者設計的暗號並不複雜或困難,或許因為其被隱藏的方式已經相當特別,又或許因為其是要被傳達給特定人,所以只要是該特定人可以輕易理解藏在暗號中的訊息即可。但是正因為暗號是被大費周章地用不尋常的方式隱藏起來,所以當暗號內容其實有點簡單而平庸時,還是會讓人讀來感覺好像少了一點什麼,感覺謎團的鋪陳是雷聲大雨點小,一開始好像很讓人費疑猜,結果卻沒有讓人太過意外。而這也是本書故事整體來說給自己的感覺,雖然敘事情節算是結構繁複,也有迂迴曲折之處,但是讀來卻無法讓人拍案叫絕。

作者想讓本書故事登場人物有較立體而鮮活的形象,也想讓本書故事多一些對人性情感的書寫,所以其加入了一些描繪登場人物性格特質與人際關係的敘事橋段,但加入這些橋段所產生的效果,對自己來說是微妙的。例如主角的同學在解開謎團上有相當貢獻,並透過與主角一起經歷整起事件,與主角搭起友誼的橋梁。主角同學之所以會對病理解剖,或者說對找出死者所遺留訊息相當執著,乃是因為其是透過病理解剖才得知母親患有遺傳性疾病,也因此其才能好好照顧自己,免於如同母親一樣,在年輕時便病發身亡。只是主角同學因為有這般遭遇,便產生要積極面對遺體所留下訊息的信念甚至是偏執,這樣的敘事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淺薄,不太有真實感。

而主角父親的人物形象也是有些模糊之處。因為妻子所犯下罪行被過去懸案的凶手所利用,所以主角父親不得不為凶手隱匿罪行,並以相互監視的方式來牽制凶手。為了保護妻子跟其實並非自己親生的女兒,主角父親所選擇的方法是犧牲自己的職涯發展,把自己束縛在一個不知意義或價值為何的恐怖平衡中。在還有其他可能性的情況下,主角父親做出前述選擇的動機與心情,自己其實是不太能夠理解或認同的。

2021年4月11日 星期日

ビタミンF

日本小說家重松清的短篇小說集,收錄7篇作品,為第124回2000年下半期直木賞受賞作。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是因為讀到一則新聞,讓自己對本書感到好奇。前述新聞敘述本書在文庫本版本於2003年出版後的17年,亦既是2020年底,竟人氣突然爆發,讓出版社再刷4次,共計8.5萬本,進而讓本書累積發行本數,在計入於2000年出版的單行本版本後,超過80萬本。

本書各篇故事雖然敘述不同的家庭問題,但卻有一個共通的敘事元素,既是以年近40歲並有妻小的男子為主角,描述其如何在體能與精力均逐漸力不從心的狀態下,面對代溝、事與願違、現實生活讓人感到茫然或無奈等問題,並無法找到能藥到病除的仙丹妙藥來解決問題,而只能在釐清問題後,用類似逃避或選擇性面對、類似水中撈月般徒勞無功的掙扎、類似夾雜坦然與放棄態度的接受現狀等方式,來讓自己與家人的生活繼續下去,讓一切在其實當事人並無太多作為、卻演了一場內心戲的狀態下,走到下一個階段。

舉例來說,在〈セッちゃん〉中,主角的女兒在學校被排擠,在無法坦然面對與說出自己所遭遇困境的情況下,透過虛構出一個剛轉學過來卻被同學討厭的朋友,來為自己找出面對殘酷現實以及向父母說明的方法。主角在知悉女兒所遭遇的困境後,只能帶著女兒去進行一場儀式,用被刻上與真人同樣創傷的人偶做為替身,來象徵代替真人受傷並帶走傷痛。只是,不知應該如何將女兒所受的心理創傷刻在人偶身上,代表這場儀式終將是虛妄的作為,而現實依然殘酷,當事人依然無能為力改變什麼。

即將步入中年的男子,或許最常用來回應自己生活之平庸與破敗的方法是,想起過去的曾經美好,或者說是透過美化過去來剝削回憶所能帶給自己的剩餘價值。在〈パンドラ〉中,主角的女兒跟一個並沒有認真處理自己感情的男生交往,而主角擔心自己女兒跟對方發生關係,卻在最後選擇不去追究真相,不把潘朵拉的盒子打開。在主角經歷心情起伏的同時,其想起自己初體驗的對象,並揣測對方當時有什麼樣的心情與感想,甚至衝動想跟對方聯絡,即使自己並不清楚自己能說什麼與要說什麼。即使模仿假面騎士的變身動作,演唱當時劇集的主題曲,那些壞人一定會被擊敗的廉價正義也不會在自己當下的現實生活中被實現,或許這是〈ゲンコツ〉這篇故事的主角,在想起小時候所看過之假面騎士劇集時會有的想法,因為即使其阻止鄰居家小孩與他朋友要對自動販賣機所做出的惡作劇,卻仍然無法改變在社會上隨處可見各種惡意的現實。

〈母帰る〉在本書中是比較不一樣的故事,因為其主角所面對的不是下一代而是老一輩的問題。當主角的父親想要接回當時主動提出離婚之母親同住時,或許是顯現出人的情感比想像中要少了一些埋怨、多了一點釋懷,同時一個人要尋求能彼此照顧與陪伴的人,或許也不僅只能用喜歡或愛戀來做為基礎。

在〈かさぶたまぶた〉中,沒有意識到自己成為小孩無形壓力的主角,即使在看到女兒因為過度追求完美而崩潰、兒子在酒醉後失態等狀況後,好像也無法拿出什麼實質有用的對策來幫助自己的小孩解決其所面對的問題。〈はずれくじ〉的主角面對表現不符自己期待的兒子,在瞎操心之餘也發現其實兒子有自己處理問題的方法。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家庭旅行不見得能解決主角所面臨的婚姻問題,而對過往戀情的回憶或許也無法讓主角學會更圓融地處理自己的感情,〈なぎさホテルにて〉如同前述其他故事,都講述到人對抗現實的無能為力與無可奈何。

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インビジブル

日本小說家坂上泉的作品,為第164回2020年下半期直木賞候補作,目前亦是2021年第74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國會議員秘書、右派政治團體領袖、小混混接連被人殺害,而因為三人的屍體在被發現時,其頭部都被套上麻布袋,所以三起案件被認定有關連,甚至可能是同一人所為。結束戰敗後受駐日盟軍總司令部之治理並重回主權獨立國家狀態的日本,在昭和29年,亦既是1954年,將透過修法建立全新警察體系,而在此時發生前述案件,讓負責偵辦的警察,在行動時會有機會去思辨,警察體系所應發揮之功能為何的課題。戰爭的發生與結束會改變很多事情,甚至製造許多悲劇,但是或許只有人性的自私、殘酷與貪婪,不論在戰時、戰勝時或戰敗時,都能不受戰爭的情勢所影響,不僅毫無顧忌地傷害他人,也毫無倫理或節制地謀取利益。

召募貧窮的人們,在未告知真正目的的情況下,以開墾拓荒的名義,送他們到當時的滿洲國定居並種植用來製作鴉片的作物,而短暫的榮景讓他們以為所居住的聚落宛如樂土。但是戰爭的發生打破了安居樂業的假象,獲得暴利的主謀集團將無法順利逃離的人留在當地自生自滅,而跟著主謀集團逃離的人,則回到日本國內隱居鄉間,繼續以封閉聚落的方式種植用來生產毒品的作物。被遺棄在當地並且遭受各方對抗勢力欺凌的人,在失去所有之後好不容易輾轉回到日本國內,發現那些欺騙自己、在戰亂到來時棄自己於不顧的人,竟然事業有成,發展一帆風順,便下定決心要為自己與被犧牲的家人報仇。然而,透過殺害將罪行隱蔽得宜之主謀周邊的人,希望能為自己製造出親手殺害主謀的機會,或許只有積怨甚深的人才能計劃出並執行如此偏激、執著與充滿恨意的行動。

本書故事主角是一名警察,其父親因為在海軍服役時染上毒癮,所以性格變得乖張,後來甚至還出現譫妄症狀。父親的藥物濫用讓主角覺得自己應該引咎辭職,然而與主角搭檔辦案的另一名警察卻極力勸阻,除了協助讓主角父親接受治療外,甚至說出自己過去因為堅持自己所認定的正義,檢舉父親的違法行為,而將自己的家庭逼入絕境。或許人會有不得不去犯罪的理由,也或許區別合法與非法的界線總是人為產物,只是反映存在於特定時空背景中的主流價值觀。相信自己應該維護某種秩序,以較高標準去檢視自己與他人是否遵循法律,或許是做為一個警察的職業道德。當警察家人因為某些原因而涉及違法行為時,前述兩種論理便有了衝突,個體如何選擇自己的立場,如何在衝突中求取平衡,便考驗個體待人處世的智慧與彈性。

本書故事一開始在未說明其姓名或身分的情況下,先概略地描述一名登場人物懷抱讓自己脫貧之夢想,與友人一起前往滿洲國務農,而後便進入主要的敘事情節,開始鋪陳國會議員秘書等人被殺害的案件以及警方的辦案過程。本書故事各篇章大致上都採取前述兩條敘事軸線並行的敘事形式,藉以製造出懸疑效果,讓讀者去猜想兩條敘事軸線的交集點會是什麼。在書寫警方辦案過程的同時,以些許篇幅去檢視時代背景,並描繪個體如何應對現實生活,作者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本書故事在不失趣味的情況,多了一些深度與廣度。

2021年4月1日 星期四

六人の嘘つきな大学生

日本推理小說家浅倉秋成的長篇小說作品。一開始閱讀本書時,預想其風格會有點類似石持浅海的作品,是書寫一群人在物理性或社會性封閉場域中,透過觀察、推理與對話攻防,將每個人各自所隱瞞的秘密或在暗地裡所採取的行動揭露出來。讀完本書後發現前述預想可能是誤判了作者的創作企圖心,因為作者不僅鋪陳出有多重轉折的敘事情節,更進一步嘗試將其所描述之謎團事件放入社會文化的情境中,企圖要用一個虛構故事來陳述其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對人性情感的體悟。

之所以自己會有前述預想,或許是因為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繪出的人際關係有些不自然也不貼近現實,畢竟參與同一家公司面試並競爭單一職缺的6名大學應屆畢業生,分別涉及校園霸凌、到特種行業打工、逼女友墮胎、協助詐騙等行為,若不是太過湊巧,就是開出職缺的公司專門吸引有陰暗面的人前來應徵。不過,本書畢竟是敘述發生在一群人當中之謎團事件、其真相在幾經波折後被揭露的推理小說,所以為了要增加所描述謎團事件的複雜性並讓敘事情節更加曲折,虛構出不太可能在現實中出現、但卻可以製造出戲劇張力的人際關係,或許也是無可厚非,甚至應該被正面肯定。

為了闡述表象往往過於簡化、僅透過表象去評價一個人往往流於膚淺而偏頗的觀點,作者讓在本書故事中被揭露有陰暗過去的每個登場人物都有「漂白」的機會,甚至讓透過類似放黑函方式來揭發其他人陰暗過去、藉以破壞整個面試過程的「犯人」,其行為動機也不是為了要透過打壓他人來為自己謀取利益,而是出自於對無法改變之社會現實懷抱憤怒或不滿的情緒。在本書故事中每個登場人物都不是自私自利或心術不正的壞人,之所以會做出給人不好觀感的事,都是因為被誤解或有可以被體諒的緣由,或許這樣的敘事會讀來讓人感覺太過正面或樂觀。然而,當作者想透過本書故事來闡述,一個人的能力與性格,在其有意識地展演出某種形象或特質的情況下,或許並不是單憑數面之緣或僅限於特定話題的交流,就可以被輕易論斷或評價時,作者用對比強烈卻不太自然的情節轉折,來突顯人不可貌相這樣簡單直白的道理,或許也就不是應該被過分苛責的瑕疵。

透過製造偽證與脅迫其他人做出虛偽陳述,讓特定登場人物因為沒有不在場證明而無法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樣的詭計雖然讓本書故事情節多了一段曲折,但是自己讀來卻感覺有些匠氣。在本書故事中作者用了比較花俏的敘事架構來鋪陳出謎團事件,先是交錯呈現,回憶事件發生當時狀況的描述,以及個別登場人物在多年後的當下因接受訪問而做出的自白,然後再在陳述出其實是誤導讀者的第一階段暫定「真相」後,從特定登場人物的敘事觀點出發,以因病過世的另一名登場人物的遺物為基礎,逐步推理出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前述花俏的敘事架構,因為太過繁複而不免有不夠縝密的地方,但是卻也因為變化多端而讓人讀來不會感覺無趣。

整體來說,即使可以雞蛋裡挑骨頭地為本書故事找出一些瑕疵,但是其敘事情節有多重轉折,讀來還能觸發自己有所省思,這些都會讓自己對本書表現做出較正面的評價。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蒼海館の殺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阿津川辰海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接續前作《紅蓮館の殺人》,讓在前作中解開謎團的高中生偵探,因為有了心理創傷而暫時無法回學校上課,其同窗好友兼偵探助手因為擔心與想要幫忙,所以便拉了另一名同學一起拜訪位在郊區山上的宅邸,希望能了解高中生偵探的現況,並讓其可以重回校園生活,卻沒想到因此被捲入了發生在高中生偵探家族裡的殺人事件,甚至還遭遇因颱風來襲所導致的水患。

因為對自己來說本書是一部本格推理小說,所以即使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沒有花太多心力去刻劃各個登場人物的性格特質,也沒有細膩地描繪登場人物彼此之間的關係,只要作者在其中有構思出複雜而縝密的謎團事件,有讓敘事情節展開迂迴曲折卻也有層次與節奏,這樣本書的表現就可說是符合自己的期待。然而,或許作家還是需要從其人生閱歷或生活經驗汲取養分,才能讓其所寫出的故事長得枝葉茂密,本書故事即使敘事結構繁複,情節峰迴路轉,但是讀來仍不免會感覺淺薄,甚至有點荒謬。

每個家族成員都有沒有說出口的秘密,對其他家族成員也都有認識不夠深入或誤解對方想法的地方,而當其中一名家族成員有了惡意,並且巧妙地利用其他家族成員的秘密或誤解來操弄其行動時,一個充滿誤導或隱蔽的謎團便就此產生。本書故事所講述的謎團事件,依循前述構圖有了不同階段的開展,從所有家族成員因為要保護罹患失智症的長輩而團結一致誤導外人對案情的認知,到各個家族成員的秘密逐一被高中生偵探說破,這一切都在懷有惡意之家族成員的算計中,其盤算著藉此讓謎團事件因為有太多混淆視聽的資訊而墜入五里霧中,並進而讓真正的關鍵事實不被察覺。因為其所講述的謎團事件隨著敘事情節展開而不斷在發展與變形,所以本書故事讀來會讓人覺得其敘事節奏明快且不拖拍,敘事情節高潮迭起而無冷場。作者鋪陳出敘事軸線後再將其收束的手法,雖然層次繁複卻井然有序,亦讓本書做為一部本格推理小說的表現,可以說是有一定水準。

然而,操弄人心、為了謀取錢財而殺人的凶手,其規劃並使用如此複雜而費事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樣的價值判斷或思考邏輯,對自己來說是不太能理解。本書故事的登場人物,不論是凶手、高中生偵探、高中生偵探的家人或朋友,其性格、心理或情感,總會有讓自己讀來覺得不太合情合理、不太貼近真實人性、甚至有點荒謬。當留在宅邸內的家族成員發現臉部受創到無法確認其身分的屍體時,就算可以用手機指紋解鎖來推定其身分,但是這樣的敘事情節總會讓人懷疑,死者是否真的是透過手機指紋解鎖所推定的那個人。最後真相被揭露,是凶手設計讓另一個人被殺害,並將其屍體偽裝成自己的屍體,藉以讓自己在事件結束之後,可以用從被自己殺害之祖父手上所竊取來的錢財,過一個全新的人生。這樣的犯罪動機在未被闡述的情況下,讀來就會讓人感覺太過天真,因為這不太可能是一個成年人會有的想法,甚至會質疑凶手把自己搞得這麼忙碌到底是為了什麼。

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ラスプーチンの庭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刑事犬養隼人シリーズ」的第6部作品。在去年完成每月出版一本小說的壯舉後,作者似乎沒有將其量產作品的速度放慢太多,雖然這樣的創作速度總會讓自己在閱讀之前對於作品的品質感到不安。在本書中,作者並沒有鋪陳出結局翻轉到讓人感到意外的故事情節,對於其所想要探討的社會現實或人性心理,也沒有提出很獨到或很精闢的見解,甚至嚴苛一點地說,本書故事的敘事架構其實有點鬆散,敘事伏線的鋪排與收束其實不夠縝密。然而即使有前述的瑕疵,自己在閱讀本書時並不會覺得太過無趣,甚至可以說還有被觸發去思考或想像一些不在故事裡面的事情。而閱讀本書之所以不會讓自己感到無趣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作者在其中所書寫的內容是涉及自己也頗有興趣、會想要去審視的社會現象,包括新興宗教、民俗療法等。

在本書故事一開始,作者也使用了或許可以說是其常用的寫作手法,亦既是以類似前言的形式,說明謎團事件重要關係人的過去,藉此鋪排出敘事伏線,讓讀者去猜想在所敘述的這段過去中,是哪個人物,以何種樣貌或身分,在後續講述謎團事件的主要敘事情節中登場。

本書故事的第一章講述一對姊妹,其罹患肌萎縮側索硬化症的父親即使接受了昂貴的治療仍撒手人寰,其母親則在父親死後不久也選擇自殺,所以兩人被迫分別由不同的親戚撫養。兩人對要其父親選擇昂貴新藥或療法的醫院懷有恨意,所以當本書故事從第二章開始,敘述一個本質近似新興宗教、推廣提升人體自癒力之民俗療法的團體,以罹患不治之症的病患家屬為對象召募會員,並宣稱其民俗療法可以治癒現代醫學束手無策的疾病時,讀者便會開始猜想,前述團體跟第一章所講述的姊妹有何關連。然而,雖然作者所設計安排的前述關連,可以說是迂迴而不易被猜想得到,但是由於作者對姊妹其中一人的著墨太少,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敘事情節的轉折有點突兀,敘事伏線的收束有些潦草。

由姊妹在幕後操盤的民俗療法團體,因為有偶像團體成員以及政治人物的公開背書,所以聲名大噪,卻同時也引發相當爭議。本以為可以讓姊妹當成傀儡操縱、利用其來擔任團體類似精神領袖角色的男子,卻意圖脫離姊妹控制並貪得無厭,所以讓姊妹決心將之殺害。男子的死亡被新聞媒體大幅報導,即使其偽造學歷,協助他人進行沒有科學根據的醫療行為,卻仍受到社會大眾關注,讓本書故事主角不免感嘆,讓大眾覺得有趣,比對社會做出貢獻,更能讓一個人成為媒體寵兒。在事實被選擇性呈現、謠言滿天飛、一夕成名之原因越來越千奇百怪的當代社會中,前述感嘆雖然聲量不大,卻或許是該被好好思考的警語。

被體制認可的醫學,不被體制認可的民俗療法,兩者之間的界線或許是人為劃定的,但與其執著在釐清前述界線是否被正確地劃定的爭議上,還不如去正視,人類所發展出來的治療疾病方法,不論是否被體制認可,都有其無法治癒的疾病,也無法改變人就是會死的事實。醫學的進步讓人可以活得更久與更健康,但是如果只是編織出過度美好的願景,並無法改變人一定會有無能為力之處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