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ワトソン力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山誠一郎的作品。本書收錄7篇作者曾發表過、基於同樣設定所發想出的短篇小說,然後再加上作者新創作的〈プロローグ〉、〈インタールードⅠ〉、〈インタールードⅡ〉與〈エピローグ〉,這些新創作的篇章書寫一起發生在各篇故事所描述事件後的事件,藉以串聯並收束各篇故事的敘事,讓本書整體讀來有連貫性,並為之後發展成系列作品開啟變動設定的可能性。

本書主角擁有一種其自己命名為「ワトソン力」的特殊能力,其雖然沒有過人的智慧,可以在遭遇謎團事件時推理出真相,卻可以如同華生醫生協助神探福爾摩斯一樣,稱職地發揮助攻功能,讓在案發當時出現在其身邊的人,產生對案情進行推理的熱情,並且在推理能力上大幅提升。這樣的設定讓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架構有了某種模式或體例,即讓登場人物各自陳述其推理結果,然後進行論辯攻防,進而讓不同的可能性被提出、被質疑而後被推翻,藉以製造出敘事情節轉折。

前述模式或體例雖說是在各篇故事中不斷被複製,但卻也一直在變形甚至進化,例如:真正的凶手刻意說出誤導眾人思考方向的推理;原本未參與推理論辯的登場人物,卻中途主動加入並陳述自己意見;原本嫌疑人好像僅限於推理論辯的參與者,但後來真正的凶手卻是不在現場的某個人等等。而推理論辯的進展方式,也並非都是在完全否定前一個登場人物所提出見解後提出完全不同的見解,而是會以前一個登場人物所提出的見解為基礎,擷取其突破盲點的部分,然後再發展出更接近真相的見解。由於登場人物受到主角特殊能力的影響,雖然可以提升推理能力卻不保證其所做出的推理結果就是正確的,所以推理論辯的進展會比較像是一個嘗試錯誤的過程,登場人物們像是在腦力激盪,一個人拋出點子來讓其他人檢視,然後逐步將錯誤排除並導出正確答案。

必須說前述設定是有趣甚至可以說是很有創意的。只是,作者雖然很有企圖心地探索前述設定的各種可能,並不斷嘗試書寫出各種變形,但是讀來卻讓自己感覺有種華而不實的感覺。之所以會這麼說的原因是,作者很努力也還算成功地,沒有讓一再被複製的敘事模式或體例變得僵化而一成不變,甚至還可以說是一直在翻出新意,但是這些變化是發生在敘事架構上,而不是在故事情節實質內容上。也就是說,作者或許把推理論辯的過程描述得很有趣,但卻沒有設計出一個精緻而具巧思的謎團事件,所以雖然在故事中登場人物接連做出不同推理讓敘事情節不斷翻轉,但是敘事情節在翻來覆去之後所到達的結局,即使讓自己讀來感覺不在意料之中,卻也感覺不夠紮實、細膩、縝密與合情合理。或許可以這麼說,作者花比較多的心思在為「ワトソン力」的設定變出新花樣,但是卻忽略了要將謎團設計得再細緻一點,雖然在形式上作者有讓敘事情節不斷轉折,但卻把情節轉折處理得有些淺薄而粗糙,讓人讀來雖然感覺有趣,卻也感覺過於浮誇甚至荒謬。

舉例來說,在〈雲の上の死〉中,一起發生在飛機上的殺人事件,被害人之所以被殺害,只是因為其隔壁座位沒有坐其他乘客,所以讓凶手在下手時可以免除被他人目擊的風險,而凶手犯案的動機,則是因為其與在目的地負責驗屍的法醫共謀,需要一具屍體來藏匿其所偷來的贓物,藉此逃避海關的查緝,並讓共犯可以在驗屍時把贓物取出。這樣的敘事雖然在閱讀時不太能夠預想得到,但是也未免有點太過異想天開與超出現實。〈雪の日の魔術〉則是描述出一個條件配合得太過剛好的謎團,雖然是不能說是完全不可能發生,但是作者為了讓剛好得以產生而刻意將條件整備出來,這樣還是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勉強。或許作者是要鋪陳出讓讀者無法預想得到的故事情節轉折,但是太想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而沒有腳踏實地地將每個敘事環節好好雕琢一番,可能就無法讓讀者感受到原本想製造出的戲劇張力。

當然,也不是每一篇故事的敘事情節都太過浮誇。在〈求婚者と毒殺者〉中,共犯兩人積極參與推理論辯,並非是受到主角特殊能力的影響,而是其為彼此脫罪之計謀,這樣的敘事情節或許就讓人讀來感覺頗具巧思。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銀齢探偵社 静おばあちゃんと要介護探偵2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今年以作家生活10周年紀念的名義,推出每個月出版一本書的計畫,而本書則是依前述計畫在10月出版。本書雖收錄5篇各自鋪陳出不同謎團事件的故事,但第四話與第五話所敘述的兩起事件具有極大關聯性,且本書各篇故事在敘事上有時序的連貫性,是從必須以輪椅代步的名古屋商界大老來到東京做檢查,在被確診罹癌後接受手術治療,並留在東京住院療養,到其出院返回名古屋為止。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偶而會有作者其他系列作品的登場人物出來「客串」,而這或許是作者試圖透過讓不同系列作品的世界觀相互參照與連結,藉以讓自己的不同作品可以整合構築出一個帶有其敘事風格的虛構世界。不論是讓本書各篇故事在敘事上有更緊密的連貫性,或是帶入出現在其他作品中的敘事元素,作者或許都是在使用一種像是疊磚砌牆、又像是反覆上色的手法,來拉出本書各篇故事背景情境的深度與廣度,並為其所構築出來的虛構世界增添某種現實感,讓讀者可以對之產生認同。

而如果只是著眼於評價,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所構思出的謎團事件內容,則或許可以說,本書各篇故事所敘述的謎團事件,其謎團的核心都是犯罪動機,或更精準地說,是被害人的誰、為了什麼原因要讓被害人遭遇不幸。

舉例來說,在第二話〈像は忘れない〉中,建築師所提出的結構計算書被發現造假,其供稱是被建商所指使,但建商則說自己毫不知情,是建築師一人所為。此時建築師被發現從樓梯上跌落身亡,而退休女法官與名古屋商界大老經過調查後抽絲剝繭出真相,原來從結構計算書造假到從樓梯上跌落,都是建築師自導自演,為了是要為自己妹妹過去所遭遇的事情向建商報復。建築師是不愛出風頭也不想被人褒獎的人,卻把自己曾經得過的一個獎座特別陳列出來,而這個細微的不自然之處讓退休女法官找到解開謎團的破口,原來建築師妹妹的自殺與建築師得獎有關,而陳列獎座就像是臥薪嘗膽一樣,是建築師在不斷提醒自己不要忘了替妹妹報仇。沒有複雜的犯罪手法,有的是不能說出來的秘密與被秘密壓到扭曲變形的人性情感。被害人用了可以說是相當不尋常的方法,甚至是犧牲自己的性命來達到目的,這樣或許很偏執,但有時負面情緒或想法的日積月累,是有可能將人導向某種異常的偏激或瘋狂。

同樣地,在第三話〈鉄の柩〉中,一場看似是高齡駕駛不慎發生車禍的事件,其實是一場因為突發狀況而無法完成之動用私刑的行為。退休警察因為無法讓法律去制裁,讓自己兒子誤入歧途成為詐欺車手的詐騙集團主謀,所以決定開車去衝撞主謀公司的營業處所。而之所以名古屋商界大老能夠看出已經在車禍中身亡之退休警察的真正意圖,乃是因為其發現退休警察獨居的屋內被整理得一塵不染,彷彿就是要在慷慨就義前好好地將身邊的事整理清楚。正義並不會總是得以伸張,而太執著於要討一個公道,往往就可能變得不擇手段。前述兩篇故事或許都是在描寫,希望為自己對社會不公不義所懷抱怨懟找到宣洩出口的人,選擇了玉石俱焚的激進手段,而不論是否有得到自己所預期得到的結果,都只是讓自己的生命終結得相當虛妄。死有重於泰山,輕於鴻毛,但應該如何評價為了個人的報復而輕易犧牲自己生命的行為呢?應該要給予廉價的同情,還是要批判其愚昧或偏激?

第四話〈葬儀を終えて〉與第五話〈復讐の女神〉接連講述,兩個曾經與退休女法官共事的法官,先後被各自的家人所殺害,而在兩起事件背後操弄人心的黑手,則是因為其母親被三位法官判處死刑而向三人報復。即使是家人,或者說就是因為是家人,對彼此都會累積有負面情緒,不論是忌妒、不滿、埋怨或甚至是嫌惡,這些負面情緒不只會減損親情,一旦被點火就可能會釀成悲劇。

第一話〈もの言えぬ証人〉所描寫的犯罪手法其實有點荒謬,為了要將殺人偽裝醫療事故,偽造藥品標籤來將治療病患的藥品換成會讓病患致命的藥品,並讓醫事人員背黑鍋,這樣的故事情節並不能說是相當合理。不過為了要讓被病痛折磨的家人解脫而將之殺害,這樣的動機或許並非不常見。

2020年11月16日 星期一

The Secret Lives of Church Ladies

目前為2020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 for Fiction的finalist,為收錄9篇作品的短篇小說集。雖然在敘事手法上有些技巧性的變化,例如使用向第二人稱解說的說明書文體、用兩個敘事者的獨白交錯堆疊出情節展開等,但是整體來說,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是直接、簡潔、在結構上沒有過於繁複的設計、在細節上不做過多贅述。作者總是直接切入主題,用可以說是近乎極簡的文字,在有限的篇幅中將敘事情節鋪陳出來。作者所書寫的主題,概略來說是不出母女關係、性別、宗教信仰與道德束縛等範疇,並且是聚焦在美國黑人女性的生活。然而,即使主題有其連貫性,敘事手法只有技巧性變化但稱不上是獨特或新穎,本書各篇故事讀來卻不會讓人感覺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自我複製,反而會覺得作者是從不同面向去探索,可能是某個族群或有著類似生活經驗的一群人,其在家庭生活與人際關係上所面對的各種狀況或問題,且這樣的探索不只能讓不屬於該族群的外人,對該族群有多一些了解,其所描述的部分生活經驗也能引起更廣泛的共鳴,因為其觸及某種具共通性的人性情感。

母女關係是本書各篇故事幾乎或多或少都有觸及的主題。在〈When Eddie Lever Comes〉中,在母親重男輕女的態度與過於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下成長的女兒,在兄長因藥物身亡而弟弟已有自己家庭的情況下,擔負起照顧自己已有認知障礙之母親的責任。沒有也不期待婚姻的女兒,對母親所懷抱的情感是被束縛的壓力、只能對男友偶而宣洩的怨懟、與永遠得不到相對回應的親情渴求。〈Peach cobbler〉則是描述,因為母親多年來一直是牧師小三而總是必須遷就與配合母親的女兒,被要求去擔任牧師兒子的家教而有機會走入牧師的家庭,且因為與牧師兒子發生關係而真正面對自己對母親所懷抱的複雜情緒,但是即使有再多的不滿甚至怨恨,女兒在現實上或情感上還是離不開母親在〈Snowfall〉中,因為謀得教職而跟自己女友一起搬遷到北方的女子,第一次面對下雪對生活所帶來的種種不便,因為一時感到無助與混亂而想要打電話給自己的母親尋求慰藉,雖然母親並不接受其性向,但是無法完全抹除的被放逐感還是讓其有種想重回母親懷抱的渴望。

女性情慾被社會現實、宗教信仰或道德禮教所壓抑,以及在選擇不步入婚姻與家庭的情況下尋求滿足,也是本書各篇故事嘗試探討的主題之一。〈Not-Daniel〉是一篇篇幅不到5頁的故事,敘述在醫院照顧自己母親的女兒,與其母親住在對面病房的男子,發展出在車內做愛的關係,而這樣的關係讓兩人可以從照護的壓力中暫時解脫。〈Eula〉講述一對從小一起長大的女性友人,其中一人是信仰虔誠的教徒,對愛情懷抱憧憬但對性愛的態度保守,另外一人則是經歷過幾段男歡女愛,而即使兩人總是在一起出遊、彼此陪伴,存在兩人間的差異與隔閡也無從消弭。〈How to Make Love to a Physicist〉則是描寫一個在中學任教的美術老師,在一場主題為整合科學與藝術的研討會上認識一個物理學家,面對後者採取積極行動想要讓兩人關係更進一步,前者卻一直受困在自我懷疑、膽怯、恐慌等負面情緒中,而一直在接納與保持距離之間搖擺。故事情節最後收束在兩人終於發生親密關係,而故事一直在探問的問題也有了答案。

〈Instructions for Married Christian Husbands〉模仿說明書文體,用主題分門別類的方式,由一個與信奉天主教之已婚男子發展出婚外情,或更精準地說,發展出婚姻外性愛關係的女子,向對方說明應遵守的遊戲規則。這名女子要取得關係的主導權,並且去除任何會製造出麻煩的可能,所以其看似強勢地界定出,在一段婚姻外性愛關係中雙方當為與不當為的事項,但是在其強勢發言的背後,卻存在著與現實妥協的無奈,以及對人性情感的不信任。

〈Dear Sister〉則是以書信體的形式,述說一名女子寫信給自己素未謀面的同父異母姊妹,通知其生父已經過世的消息,並向其說明其他幾位同父異母姊妹的現況。男性角色總是缺席的家庭關係,女性間相互對抗卻也相互扶持的微妙互動,或許不僅是〈Dear Sister〉,也是本書其他篇故事或多或少都有觸及到的主題。

2020年11月9日 星期一

Burnt Sugar

目前為2020年The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根據本書所附之作者簡介,作者為印度裔,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現居杜拜。本書是作者的出道作品,在印度出版時書名為《Girl in White Cotton》,而後在英國出版時才變更為現在的書名。自己在閱讀本書時一直有種感覺,本書故事所述說的內容,或許只是獨特的個體經驗,其可能無法反映或體現當代印度的社會生活現實。作者筆下的女性對抗或掙扎,很個人化也與故事背景情境並無緊密的相互牽引,甚至可以說是從特定社會文化情境抽離出來,只是在敘述因為特定女性角色的性格特質或行事作風所導致的結果。作者的背景為前述感覺提供了某種合理的可能解釋,也就是說因為作者其實並未實際生活在印度當代社會中,對於印度女性的被壓迫或被宰制並無切身體會,所以可以讓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女性角色人物,擁有帶著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色彩的主體性,在沒有被性別暴力之陰影所籠罩的家庭生活中,表述自己的情緒,選擇自己的去留。

當然,自己也沒有什麼立場去論斷印度女性社會地位或生活處境的「真實」狀況,畢竟自己也沒有對印度社會做過什麼深入的研究。充其量自己僅是在陳述主觀意見,感覺作者所書寫出的印度女性生活,其實有點是將西方社會的觀念或價值投射在印度社會生活的浮光掠影之上,藉以構築出一段不太與現實接合的敘事情節。

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所講述的是存在於一對母女間的矛盾與對抗。母親開始遺忘一些人事物,但是其越來越錯亂的記憶或意識,卻又好像顯示出其內心真正的情感、欲望與價值偏好。因為母親的選擇與作為,讓女兒與生父之間的關聯從其小時候便被切斷,甚至讓女兒生活在某種宗教團體的集體生活中,感受母親因為有其他的生活重心而對自己無法太過關心的被遺棄感。母女先後與過著放蕩不羈生活的同一個藝術家發展出伴侶關係,並因此讓母女之間的矛盾衝突更加劇烈。女兒對母親懷抱怨懟與憎恨,除了是因為自己從小未曾獲得母親充分的關愛與照顧,也是因為其將自己成長過程一路走來的不如己意與不順遂,都怪罪在母親的我行我素與不負責任。母親對於女兒的一切或許都不滿意,甚至認為自己生活的不如意至少有一部分是被女兒所拖累。然而,母女之間矛盾或對抗的根源或許在於,母親活得太過自我又常常不計後果地行動,女兒總是憤世嫉俗卻無法真正解決眼前所遭遇的問題,也無法擺脫自己對母愛的渴望與依賴。

女兒嫁給一名在美國長大卻來到印度工作的男子,這名男子以丈夫的身分走入女兒的生活圈,卻也為女兒帶來因為價值觀差異所造成的文化衝擊。女兒對於自己丈夫的種種不滿與抱怨,因為太過微不足道所以無法向他人傾訴,只能對著已經無法辨別現實與想像、當下與過去的母親說出自己的負面想法。女兒在產下自己的小孩後,發現自己無法對小孩傾注完全的愛,也會想逃避照顧小孩的責任,而這除了讓婆婆批判自己無法盡心盡力照顧小孩並形成一種壓力外,也讓女兒正視自己可能跟自己母親一樣,是無法成為他人眼中稱職的母親。前述種種幽微、陰沉、晦暗、負面甚至扭曲的情緒或想法,與母女之間的矛盾與對抗產生相互牽引與相互影響的關係,構成本書故事情節的主要內容。

本書故事收束在,女兒的親生父親帶著其第二任妻子與女兒同父異母的弟弟,來探望女兒的小孩與狀態不太好的母親,而女兒的朋友及其丈夫、女兒的外祖母均剛好來訪,於是便在沒有預期的情況下,變成一場家庭派對,同席的還有女兒的丈夫跟婆婆。在女兒的眼裡,或許每個人或多或少都在假裝自己樂在其中,而因為有種自己完全是個格格不入之異類的感覺,所以女兒逃離自己的住所,但最後還是回到自己這個沒有太多歸屬感、對之也充滿批判想法的「家」。或許作者就是想要去書寫,愛與親密感並非理所當然,人對另一個人所能產生的情感,不會總是正面而會有很曲折、複雜甚至醜惡的陰暗面。只是作者企圖寫進人心的深層內在,卻讓自己讀來感覺像是在勉強誇飾,原本可能沒什麼書寫價值或意義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