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星を編む

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作品。雖然本書被說是作者前作〈汝、星のこどく〉的續集,但是自己讀完之後的感覺,會比較傾向把本書定位成是延伸前作世界觀來書寫登場人物的之前或之後,而其中書寫前作主要登場人物之後來的〈波を渡る〉,雖然可以說是最接近續集概念的一篇故事,但卻也是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平庸與敷衍的一篇故事。

如果說在前作中,登場人物是用擺脫社會通念或主流價值觀的方式,來從其所遭遇到、甚至是被困住的人生困境中開出一條路,那麼這樣的掙扎其實不是全然美好的,甚至還參雜著一些勉強、逞強與不得不的犧牲。然而,在〈波を渡る〉中,即使登場人物們有一些因為誤解所產生的波折,或者遇到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但是到頭來大家都苦盡甘來、因為不被世俗所束縛而能獲得自由甚至是幸福,這樣的樂觀或美好,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膚淺與貧乏,少了在前作中有的底蘊與韻味。從世俗眼光來看是不圓滿或有缺憾的人事物,會因為活得不在框架裡、構築偏離世俗一般定義的家庭或親密關係,就可以活得自在、甚至展翅高飛嗎?少了一點腳踩在現實泥淖中的描述,作者所書寫出、登場人物們的後來,或許就無法延續前作敘事所曾展現過、能觸發一些省思或共鳴的深度。

或許作者在本書中所書寫出的之前,是讓自己讀來感覺比較喜歡的一篇故事。〈春に翔ぶ〉雖然像是在書寫有點似曾相識、會出現在肥皂劇裡的敘事情節,例如意外懷孕的高中女生被家長逼迫要放棄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而無法追尋夢想的高中老師等,但是自己擅自決定是作者所擅長的敘事手法,即在灑狗血與不是那麼新穎的敘事情節中,用不太一樣的角度切入來觀察人性與現實並翻出新意,卻在其中被運用得相當不錯。

被放錯位子就是一種不自由,即使在旁人眼中看來是個得天獨厚、雙親扭蛋中大獎的幸運兒,也不代表其就能如其所願地活著。或許沒有資源的貧窮與享有資源的富裕,就無法順著自主意願過生活來說其實是沒什麼差別,因為沒資源而被迫放棄是種桎梏,但因為要守住資源而要有所遷就也是一種枷鎖。沒有才華的人、沒有財富的人、沒有選擇權的人、沒有可對抗壓力之力量的人,都是活得不夠自由的人,即使擁有旁人豔羨的東西,但不是其所需要或渴求的東西,最後就也只能自我安慰說,擁有別人沒有的就要滿足。能心想事成與能乾脆地放棄想望,或許都是自由的可能形式,但是多數人或許都處在這兩種可能的中間,主客觀上都動彈不得。

被道義或善良束縛住的人,用犧牲或委屈來成全別人的幸福或得利,但是別人不見得會受人點滴、湧泉以報,甚至不一定會心存感激,而是暗地裡嘲笑著善良與愚笨間只有一線之隔。然而,善良的人做出在旁人看來是代價很高、得不償失的善行,或許也不盡然只是一種無私的付出,而可能參雜著某種出於其獨特價值觀的自我滿足。被認同、尋求歸屬感、與他人建立關係,或許體現善意的行為本身,會是一種個體排除被孤立或感到孤獨之可能的一種方式,而人的無私與善良,或許也傳達出其想被認同是無私與善良的某種期待。

書名同名作則是講述兩名出版社編輯,其為在前作中登場的配角,之後做了什麼事,又有什麼樣的遭遇。然而,看似為描寫編輯們如何為已經不在的天才們盡一份心力,讓其傑出作品得以為世人所知,但對自己來說,該篇故事卻更多像是在講述,在婚姻關係中的人們,如何求取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的平衡。事業有成的女性,一直以為其丈夫是能理解與接受其不以家庭為重的選擇,但是當丈夫以想要小孩為由要求離婚時,對方的冷靜理性與理直氣壯,才讓女方認知到,能夠包容或理解的理性,原來也是務實與衡量利弊得失的理性。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君が手にするはずだった黄金について

日本小說家小川哲的作品。本書故事看似是作者在自述其成為專職小說家前後的生活經驗,甚至看來像是其很寫實地在剖析曾有過的自我懷疑與內在矛盾。但再仔細一想或許就會認為,作者其實是透過虛構出一個用第一人稱在敘事、貌似作者分身的年輕小說家,並讓其述說可能某種程度再現作者自身經歷的生活點滴,來探究小說家虛構故事的行為,是否與杜撰、說謊、詐騙、偽造、剽竊等行為間存在某種共通性。意義模糊而曖昧的詞彙並無法真正貼近或捕捉現實,就像是「小說家」到底是在指稱什麼樣的職業與工作內容,而一個人又該如何呈現其自身的「特質」,是否有以及有著什麼樣的「才能」等。作者講述著其實好像人人都曾遭遇過而能有所共鳴的經驗,並從反思其身為一個小說家到底意味著什麼的角度去切入,辨證人類不真誠使用語言來與現實互動之行為的意義。

在書名同名作中,本書故事的主角幾次與高中同學碰面,在彼此關係並沒有變得更熟稔的狀況下,旁觀著這位同學從在社群媒體上炫富與教人投資理財,到因為從事投資詐騙而被追究責任。主角嘗試理解為何同學會傻到去從事注定會失敗的投資騙局,得出的推論是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的同學,求學就業都碰壁,為了拉近與同世代之間的差距,就算賠上未來也要追求一瞬的輝煌。或許是自欺欺人,想要讓別人看到一個功成名就的形象,但是所有的裝飾終究會褪色或老舊,真正的本質無法被永遠遮掩。

〈偽物〉講述主角結識一個曾經因為其頗具創意之創作手法而小有名氣的漫畫家,後來漫畫家卻因為佩戴假錶而飽受抨擊,即使其解釋是為了觀察人性所刻意為之的行為,仍無法平息爭議,甚至之後還被爆出其所畫漫畫都是他人代筆的醜聞。讓漫畫家成名的創作手法是其會去參加陌生人的同學會,在席間蒐集有趣的軼事來做為繪製漫畫的題材。當漫畫家被多方批評與抨擊時,曾經讓其成名的前述創作手法,就變成是剽竊他人故事而毫無原創性。這讓主角去反思,小說家到底要如何去區別原創與抄襲,當其作品中總會有從觀察別人生活中所得來的蛛絲馬跡?

主角也因為接觸到算命師的話術,而重新審視身為小說家從事創作之行為到底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與屬性。算命師其實只是誘導來算命的人將心聲說出來,然後再把這個心聲包裝成占卜結果說給來算命的人聽,算命師其實沒有表達任何主張或加入任何想法,只是謊稱這一切都是因為其通靈得來的訊息。很真誠地面對所說出口的謊言,算命師演得很逼真,彷彿真的相信其不是只是把別人說過的話拿來重新說一次,而小說家不也是如此?書寫著虛構的故事,卻很真誠地想要告訴讀者,這些虛構都是貼近現實,是小說家真的想要說的話。〈小説家の鏡〉的敘事讓讀者去思考,讀小說是否也跟去找算命師一樣,只是個人的心情被所閱讀文本誘導出來,但其實小說家根本沒說什麼。

主角在〈受賞エッセイ〉中提問,什麼樣的門檻或條件可以讓小說家自稱是小說家而不會心虛或尷尬?是得了一個文學獎?是可以專職寫作、靠賣書維生,而不需要其他業外收入?還是要有一定的知名度?一旦下筆就是在創作的路上,但只是寫興趣的就好像不能自稱是小說家而不被質疑或嘲諷。〈プロローグ〉講述主角放棄求職的心路歷程,看似是其無法把其對自我的認知塞入履歷表所設下的框架中,但其實或許是其在抗拒接受畫地自限的社會化過程。〈三月十日〉則是講述,主角感覺好像應該要是特別的一天,因為在那天世界上發生了重大事件,但其實主角在那天的生活,跟其他日子相比卻是相對平淡無奇。主角隱約記得,或者誤以為,在那一天應該會因為外在環境的驟變而有什麼樣特別的際遇,但其實人的記憶並不可靠,而人與世界的相互牽引或許也沒有那麼緊密。

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X 怪談一夜草紙の謎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十部作品。創作出複數系列作品的作者,或許一方面嘗試著要讓不同系列作品在敘事風格上能求同存異,展現其一貫的敘事美學,卻又有不同的敘事筆觸與取材調性,一方面又嘗試要讓不同系列作品能夠跨界交流與融合。於是,在本書故事最後,作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打破框架地充分發揮,不僅把原本是屬於其他系列作品的敘事筆觸挪用過來,還活用這個挪用來將虛構覆蓋在現實上,將其寫書像是在洗碗、同時經營複數系列卻還能維持創意源源不絕的作為好好地調侃了一番。

本系列作品主角一路以來為多起與出版業有關的謎團事件找出背後真相,而這些經歷被一個在前一部作品中初登場的人物,接受出版社之委託寫成小說,也就是在現實世界中的本系列作品。而前述登場人物一時興起,在書寫本書故事時讓主角像是另一個系列作品的主角一樣,能夠赤手空拳地對抗惡徒,而這個虛構就讓不同系列作品有了跨界融合。而後主角表達前述虛構太過誇張的意見,卻因此意外得知,以作者名義創作出的複數系列作品,其實是出自不同人之手。在本書故事中的虛構覆蓋了存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為作者每個月都有新作出版、同時經營複數系列的作為提供了一個帶有嘲諷意味的解釋。

想要走純文學風格卻做不出成績的小說家父親,無法認同同樣是小說家的兒子,用作品宣揚政治不正確的意識形態而成為暢銷作家,卻也同時嫉妒著兒子名利雙收的成就,並因此對兒子起了殺機。想要殺了兒子後繼承其作品著作權的父親,模仿小說情節來故布疑陣,想讓兒子在其有不在場證明時掉下陷阱身亡,但最後卻半路殺出程咬金來打亂其布局。不管結果是否如其所願,但親子關係不必然是充滿關懷與疼愛,反而有可能是體現人性的卑劣與醜陋,這或許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想要透過主角之口傳遞出來的訊息。父子之間意見不合,甚至是水火不容,並不一定就會反目成仇,弄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有時候反而是出自貪念或嫉妒等更醜惡的情緒,才會讓人不顧血濃於水的親情而狠心動手殺人。

在這個價值觀越來越二元對立的年代,讓不同意見並陳並不必然會導致更包容、更能溝通的狀態,而更可能是讓不同意見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所謂的分眾市場上,訴求越鮮明的商品反而更能針對特定族群投其所好,就如同在本書故事中,體現偏激而帶著歧視意味之價值觀的小說,會吸引到那些受不了政治正確之言論、自以為被政治正確所迫害的人們。更讓人需要省思的是,當價值觀的市場定位越發鮮明時,對其認同或感興趣的人可能就只是將其當成一張標籤或一面旗幟,不再檢視或審議其內容或意義,而只是人云亦云地說著大家以為的版本,即使這個版本可能有錯誤或疏漏。批評或讚賞一部作品的人並不一定有將其完整鑑賞過一遍,那些在不同媒體上流動的摘要或評論,已經為作品貼好標籤,讓人可以用來不求甚解地說三道四。

雖然有帶給自己前述啟發,但自己在閱讀本書時卻還是有種拼湊感,感覺其故事就是很勉強地把一些敘事元素拉在一起,硬是製造出敘事轉折來讓人讀來感覺意外,卻不必然讓整體敘事展開有其邏輯與脈絡。大費周章地模仿小說情節,動用人脈邀請幾位作家來做為提出不在場證明的證人,雖然系列作品主角在其推理中都有說明犯人為何如此做的理由,但是這樣把事情變得複雜,除了增加成本外,同時也增加出錯的可能,因此自己讀來就會一直有無法說服自己接受的感覺。放入立場保守的激進組織、被叫來宴席幫忙的年輕女藝人、謊報經歷的小說家等敘事元素,本書故事像是一盤豐盛的拼盤,但是裝盛在其上的各個菜色是否彼此之間味道相合或相襯,就是見仁見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