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31日 星期日

イノセント・デイズ

2015年第68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共同受賞作。
一個因被認定縱火燒死前男友現在妻子與雙胞胎小孩的故事女主角,在媒體大幅渲染報導、事實偏頗不全的情況下,被法院判決死刑,而當事人也放棄上訴。作者以在判決文中所羅列出的判處死刑依據做為各章篇名,帶出與女主角經歷背景有所關聯的人物,並以這些人物的視角來交代女主角的故事並描繪其人物像。
這樣的敘事手法與結構讓讀者有了期待,想像著這個故事或者會有個出人意表的結局,而成為一部讓人拍案叫絕的推理小說。只是從這個角度來評價,本書並不成功,因為即使到了最後真相揭露,女主角並非真正的犯人,但是真相本身卻是平淡無奇,更重要的是,與前面的鋪陳、書中登場的重要人物、主角先前所經歷的其他事件均無關聯,就是主軸故事的「局外人」基於憤恨的動機所犯下之「不可預期」的罪行。如果期待要讀到布局縝密且前後呼應、而轉折卻又讓人驚呼意外但言之成理的「推理」或「犯罪」故事,則本書並沒有預期應有水準的表現而會讓人失望。
然而,本書的意義與應該被閱讀的切入點,或者並不是被當成一本「推理小說」,而是應該被當成一本書寫不幸女性如何到最後放棄社會與人生但求一死的心路歷程。作者透過主角相關人物的視角去觀察並解讀主角的心情與思緒,闡述這些人物做了什麼行為、或者周遭發生什麼事情,致使主角感受到被拋棄甚至被背叛,並描繪這些人物如何看待自己在主角生命中的角色與意義。主角尋求的是歸屬,但是到最後為自己從未犯下的罪行孤獨等待死亡的裁罰卻是主角所選擇的人生結局,這樣的選擇反映出世事虛妄與人生令人無能為力之處,也對比著在小說第二部中,試著為主角免除死刑、發聲平反或找出真相的各個人物,其行動是如何自以為是而渺小無意義。
自己閱讀本書有著最多感想之處在於,兩個主角小時玩伴對於事件的不同反應、解讀與行動,以及其所反映出的兩人背景差異。自我滿足式的正義伸張對比為自己過往行為尋求救贖,是本書中讓自己看到一些深度的地方。

2015年5月29日 星期五

薩爾加多的凝視

因為友人的邀約,自己便在毫無背景相關資訊的情況下觀看了這部英文片名為「The Salt of the Earth」的紀錄片。沒有預先框架住自己的先前知識,觀影後也只打算查詢一下英文片名的原意而不想多去探究紀錄片所講述攝影師的故事或作品,為了是讓自己可以只停留在紀錄片導演所建構出來的再現世界中。
而如自己所猜想的,the salt of the earth 是出自聖經馬太福音5章13節,直譯是「世界上的鹽」,延伸意思是類似「社會中堅」、「沒心眼的人」等。紀錄片選擇這樣的片名,或反映出片中對於Sebastião Salgado這位攝影師的頌揚吧!
對於這部紀錄片其實有點單面片段的人物呈現,自己卻有點一反常態地覺得還不錯,或者是因為在紀錄片中簡單呈現的攝影師生平與作品,留白了許多讓自己覺得,不論是填入正面或負面、善意或惡意的解讀或延伸,都會很有趣的思考點。
在許多軼事均被輕描淡寫而攝影師人生經歷亦不被深入挖掘的情況下,紀錄片中使用大量攝影師的作品與其獨白,來表現攝影師的意念與其紀實攝影背後的社會關懷與批判。紀錄片雖然交代了作者的成長與生平大致梗概,但是只是平鋪直敘的單薄事實。紀錄片中更多的是,把作者的作品像幻燈片般地一張張投影在電影螢幕上,其中有著巴西金礦的勞動生活、非洲的饑荒與因內戰而生的難民潮、科威特的油田大火、前南斯拉夫的種族滅絕與難民、亞馬遜流域原住民部落等。紀錄片呈現出作者一個又一個的紀實攝影計畫,以及其靈魂被因為從事社會寫實攝影而遇見的強大人性陰暗所吞噬、藉由在巴西家鄉土地造林復育並轉成地景生態攝影師才被救贖的人生轉折;雖然紀錄片沒有說明讓攝影師完成計畫的資源從何而來,但是這樣的挖掘內幕似乎在紀錄片中也不太需要,因為其所完成作品本身就是可以有意義與價值、甚至是被需要的。
結語也是自己一般來說會覺得浮淺甚至偽善的內容,即被人類摧殘的自然是可逆的、可被復原的,不過這次自己對紀錄片這樣的收尾卻沒有太多的反動,或許是在攝影師因為對人性澈底絕望後轉向投入自然復育與生態紀錄這件事,讓自己還可以瞥見人性的積極與正面吧!改變不了醜惡的人類,至少關懷被人類所威脅的環境,雖然這是否只是種逃避,還有可以省思的空間,但至少在紀綠片中被描述出來的攝影師,並不是「失去鹹味的鹽」,他的故事是可以啟發出一些人心內在想成為更好的人的衝動,而這樣或許就已足夠。

2015年5月21日 星期四

An Unnecessary Woman

2014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小說中獨白故事的主角是一個生活在Beirut的獨居72歲老婦人,其人生經歷是從短暫且毫無幸福意涵的婚姻中離異後因緣際會得到了一份書店店員的工作,沒有子嗣並一直住在因為短暫婚姻而住進去的公寓房子。原生家庭的母親希望她把房子讓給同母異父弟弟所發展出來的大家庭,主角對母親與弟弟的威脅毫不妥協,而種種心結與主角自身性格讓其與原生家庭幾乎斷了往來;在故事的後半弟弟要把神智已經有些錯亂的母親推給主角照顧,在主角嫌惡並躲避的鄰居協助下,主角將弟弟與母親推出門外,雖然之後主角有到弟弟家中探望母親,但那極度疏離卻又須臾接近、親密衝動矛盾著抗拒與陌生的微妙氛圍與關係,讓主角的孤獨不可能被家庭親情所救贖。
主角的世界,小說中多數的篇幅,是主角對於文學的宗教狂熱式崇拜。主角獨白著她讀破萬卷的文學造詣,並用跟她最為接近與親密的紙上人物、小說背後的作者以及小說中的世界觀,來詮釋她的現實世界並自省她的離群索居。主角發展出一種幾近偏執、好比宗教儀式般充滿戒律的翻譯工作,在完全沒有意願出版也看不到出版可能性的情況下,主角年復一年地執行著把以英文或法文翻譯之其他語言小說二次翻譯成阿拉伯文的計畫,庫藏起自己工作的成品,藉以築起把自己封閉起來的高牆。
公寓水管漏水的意外,讓庫藏之翻譯成品遭殃並曝光在鄰居的面前,鄰居的仗義幫忙、質疑非難與理解包容,讓主角雖不情願卻也半推半就地走出自己的穴居而必須與鄰居往來。在這裡停住的故事讓讀者不知道主角會因為這場意外而有多少的改變,誠如主角到弟弟家中探望母親所遇到的孫姪女一樣,對孤僻的主角來說,疏於練習的人際社交應對技巧讓每一個非主角所願但踏入其生活領域的活人,都像是個危機也是轉機,只是經年累月而根深蒂固的孤獨有其頑強但可以孤芳自賞的一面,主角能消弭自己與他人間多少的差異,自是留白給讀者自行想像的餘韻空間。
懷念離開的人或亡者是在沒有活人接近的獨居生活中必要的元素,而主角懷念唯一有深入交往的友人,也占據書中一部分的篇幅。
作者掉書袋式地透過主角講述文學評論與閱讀心得,增加了自己進入書中故事的難度,對自己來說也削弱了一些閱讀的樂趣或共鳴。只是作者書寫人生像是沙中藏著珠玉黃金,時而有著睿智的嘲諷,時而有著令人觸動的感懷,也讓本書值得一讀的理由更站得住腳。

2015年5月11日 星期一

太宰治の辞書

日本推理小說家北村薫之「《私》シリーズ」(或被稱為「《円紫さん》シリーズ」、「円紫さんと私シリーズ」)的最新作品。
本書在amazon.co.jp網站上截至目前為止共有6則讀者評價,5則為5顆星而只有1則為4顆星(平均5顆星),評語則包括「上品なミステリーのような本」、「文藝パズルの如き一冊」、「読後、心が浄化される清々しさ、そして物事の見方がさり気なく変わるような驚き、まさに北村作品を読む醍醐味を堪能した」等,可以說是獲得少數但相當正面的讀者支持。
只是雖然自己可以理解這些正面讀者評價是基於評價者所抱持價值標準而必然會導出的結論,但是自己做為一個讀者卻不太能認同這樣的價值標準。首先必須澄清的是,自己並非認為本書不該被給予好評價,或者本書並無被閱讀的價值;作者將出現於實際存在之小說作品中的文學之謎、透過書中愛書成癡的編輯主角、以抽絲剝繭且旁徵博引的推理過程推論出對「真相」的可能解釋,這樣有趣而創新的敘事題材以及其所反映出的作者學識涵養,或者正是前述評價者為何會給予相當正面評價的理由以及本書值得一讀的價值所在。
然而,這段被書中主角稱為「書物探索の旅」的故事,歷經了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太宰治等日本小說名家的作品,透過引證比對傳記或評論等文獻,解開一個又一個書中主角在閱讀作品時所產生的疑惑,其間還穿插一些主角的生活軼事與雜感,卻讓自己感覺太不「小說」,反而像是「文學典故考據」、「文學評論雜記」或「生活隨筆散文」,雖然是個描述「旅程」的故事,卻太散漫而無目的地。
書中那些作者透過書中主角探索並推理出「真相」的文學之謎,例如太宰治作品中人物用來查詢「ロココ」一詞、並得到「華麗のみにて内容空疎の装飾様式」定義的辭典是哪一本辭典這樣一個問題,就算本書主角最後引證推理出一個無須也無法得到確證的「說法」,對身為讀者的自己而言卻似乎沒有太大的意義或觸發。簡而言之也把話說得重一點,書中的文學探索旅程,對自己來說太文青、太自戀、也太矯情。
最後再重申一次,本書不是沒有閱讀價值的書,甚至從某些角度來評價可以說是本好書,只是它不是一本自己會認為是「小說」或讀來會覺得興味盎然的書。

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土漠の花

2015年第68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受賞作。
作者月村了衛在本書中挑戰並不容易處理的題材:日本自衛隊在海盜活動猖獗、氏族內戰紛亂的非洲索馬利亞境內遭逢戰鬥,如何在窮地絕境中逃出生天,如何在同袍不斷犧牲的惡劣狀況下做出行動選擇,以及在這些如何所構築成的故事主軸中個別自衛隊員的掙扎與變化等。
在和平無戰事的環境中接受軍事訓練的日本自衛隊,雖然被派遣至非洲,但是預期會執行的任務僅是防範海盜活動的維安;然而臨時被委任之搜救墜毀原因不明直升機的任務,讓任務編組的自衛隊隊員遭逢在滅族危機中倖存的非洲女子,並因為選擇保護她而遭受敵對氏族的襲擊。在隊員不斷犧牲、敵人窮追猛打、周遭自然人文環境陌生又險惡、隊員內部矛盾與內在心魔等種種問題中,最後遍體鱗傷的倖存隊員與女子奮力找出脫險之道並獲救,但是這樣死傷慘重的事件卻必須被低調冷處理地掩蓋。
閱讀本書引發自己去思考比較多的點是,在和平安穩的時代與世界中選擇成為軍人的人,軍事訓練不過就是一份職業,戰爭是遙遠的而柴米油鹽的日常生活才是現實;而這樣的軍人遇到了戰爭是種仇恨也是種不是你死就是我活之生存關卡的狀況時,其能基於多少的求生本能轉變自己成為殺戮機器,又能有多少的應變能力去讓自己在從未遭逢的危機中做出行動選擇。從這個角度觀之,本書的故事有其值得一讀的世界觀,因為它要說的不是一個非洲國家內戰的故事,亦非描述日本自衛隊組織內部的善惡衝突或矛盾,而是兩個不同世界的撞擊,好比是表面看來有模有樣的動物園老虎被放到必須自行獵食之叢林中求生的情境,在其中故事人物所會發生或必須讓其發生的轉變。
當然,本書主要的戲劇張力與緊張感來自於,自衛隊員逃出敵人追擊的對戰描述與身在其中的人物心理側寫。只是就這部分來說,自己閱讀起來反而沒有這麼帶勁,雖然可以說是高潮迭起的戰鬥過程,但是卻讓自己覺得有點太過虛擬、太過電影場景化,反而失去了吟味的空間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