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新しい星

日本小說家彩瀬まる的作品,為166回2021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二男二女,四個在大學時期同為合氣道社團成員的昔日同窗,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變故,有挫折,有生老病死,也有悲歡離合。只是每個人所遭遇的問題或困難,到頭來都是每個人只能自己面對與處理的問題或困難,就算是一路走來會三不五時見面、時不時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即使能對自己產生相當大的撫慰效果或支撐作用,但他人終究是他人,無法完全踏入自己的生活,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的幽微情感或糾結思緒。好像可以說是一般人不會遭逢到的變故或狀況,但又好像可以說是,或多或少曾聽過,諸如朋友的朋友這類的人遇到類似的變故或狀況,發生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四個人物身上的事情,讀來感覺有點疏遠卻又不全然陌生,不太親近卻又好像能觸發一些情感或思考。或許對自己來說,這就是本書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女兒甫出生便夭折,因而被診斷可能不容易有小孩的女子,因為這樣的理由與丈夫離婚,回到娘家無法忍受家人的期待與要求,最後選擇獨自一人生活。參與宗教活動來獲得某種程度的慰藉,與同樣有著必須面對之人生課題的友人,在彼此對對方狀況有相當認識、也會貼心為對方著想的關係下,透過陪伴來相互取暖。或許到頭來自己的人生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不會再有什麼新的邂逅或新的人際關係,但是能陪伴自己的朋友多少、又能依賴自己的朋友多少,或許就讓自己付出與得到自己能夠而應得的量吧!有些感受只能留給自己,因為別人難以理解或認同,有些現實只能自己面對與承受,因為他人也使不上力,但是如果可以有一些情感交流,讓自己得到一些慰藉、指引或啟發,也給別人一些慰藉、指引或啟發,或許就也是一種美好。

男子因為在職場上遭受挫折而開始無法出門工作,甚至無法面對陌生人,最後成為關在自己房間內的繭居族。久違的大學社團友人邀約一起練習合氣道,讓男子踏出家門,也開始重新與家人以外的人有交流,而帶母親堅持要飼養的狗出門散步,讓男子遇到一段意外但影響深遠的緣分。而後男子重新取得駕照,並開始從事接送替人清洗整理水族箱之工人的打工。男子逐漸回到社會化的生活,有了可以換取收入的工作以及職場上的人際關係,甚至有了可以安慰過世友人之女兒的能力。或許人生並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關卡,即使沒有平均水準的經濟能力,也不在世俗認為符合自己年紀的位置,但是人生的路還是要走,雖然有時候好像走進了死胡同,卻發現還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可以通到比較大條的路。

在或許會被一般人認為還算年輕的年紀罹癌,雖然治癒了,卻又在幾年後被診斷出復發,而原本以為可以再陪伴久一點的家人,自己不但不能照顧他們,反而還要成為他們的負擔。面對死亡的恐懼不安,讓癌症患者承受更大壓力,情緒也到了崩潰的臨界點,而癌症患者身旁的人,或許也有不知該如何與患者相處的困惑。其實起不了什麼實質作用的友人們,不論是經常探視住院的患者,還是在參加完喪禮過後臨時起意開一場追思會,或許都只是在感慨或體認,自己對無常的無能為力。

因為疫情而分隔兩地生活的夫妻,兩人之間其實已經轉淡或變質的婚姻關係,便也因此更漸行漸遠而最後走到離婚的結局。在本書故事的四個主要人物中,或許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名離婚的男子是發展得最順遂、生活最沒有問題的一個人,而離婚這個波折對男子帶來什麼影響,又改變了男子什麼,作者沒有深入描寫,甚至連輕描淡寫都沒有。或許人生的一些起起伏伏也稱不上是什麼波瀾,總是有路可走,日子也能得過且過,所以好像就也不需要多說什麼,而只需要近況更新即可。

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皆のあらばしり

日本小說家乗代雄介的作品,為166回2021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因為被「歴史謎解き+スリリングな会話劇+ラストの大逆転」的廣告詞所吸引,也因為自己在讀完《ブラックボックス》後對於其能獲獎感到困惑不解,所以自己在一開始閱讀本書時對於其表現有相當期待,甚至妄想著自己會在讀完後為本書未能獲獎抱屈。然而,在實際讀完本書後,自己反而是對自己個人與芥川賞評審委員在品味上會如此不同這件事感到不解與驚訝,因為自己無法理解本書故事有趣、有意義或有價值之處在哪裡,更困惑於作者想要透過書寫本書故事來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或啟示。

本書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是一名參加歷史研究社團的高中生,在探訪城樓遺跡時遇到一名職業、來歷與身分均不明的神秘男子,男子顯示出對高中生的研究感到興趣,對於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則僅是給出零碎且真偽難辨的資訊,例如男子述說其在學生時期是同時參與橄欖球隊跟歷史研究社團,而這樣的經歷往往會產生顛覆他人刻板印象的效果。然而,作者對於前述兩個本書故事主要甚至可說是唯二的登場人物,刻劃或描繪得相當模糊與粗糙,讓人讀來無法將之對應到自身的生活經驗或所身處現實中,更遑論投射個人情感或對其想法產生共鳴。

男子像是在賣弄般地侃侃而談其歷史知識,並與高中生相約,每逢日期是質數的星期四便相見,由高中生向男子報告其受男子委託所進行調查的進度。一本可能存在於高中生學妹家中、推測是該家族之前人所杜撰出來的書籍,是男子想要得到手的標的物,其在每次與高中生對話的過程中,除了把有關書籍的資訊整理並推敲一番外,也操弄著高中生,讓高中生之後潛入學妹家中為其取得其想要的東西。然而,本書並非推理小說,與書籍有關的謎團並沒有被完全釐清,而男子到底為何要做出這些事,更是完全沒有被說明清楚。如果說作者是想書寫一齣探討虛妄與荒謬的對話劇,讓參與對話的人都說了謊,並讓其所談論的標的到頭來仍無法確定是否實際存在,則作者的寫作功力可能還不到火候,所書寫出的虛妄與荒謬有些膚淺。

作者有可能是想要書寫出一種獨特的師徒關係,並透過最後的權力關係翻轉,讓一直以為自己在欺騙對方的人,最後掉入對方所設下陷阱,來呈現知識傳遞或資訊流動之權力架構的不穩定。然而,描繪出一段莫名其妙、不明所以便成立的人際關係,是無法讓人去審視,這樣的人際關係是否對現實做出省思,更遑論為人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至於男子與高中生的對話內容,是否帶有嘲諷人性或現實的氣息而會讓人讀來感覺幽默,則因為作者讓男子說了太多歷史知識,讓其與高中生的對話少了現實感,反而像是一場在山中遇到奇人的夢境或幻想,自然就不太可能產生嘲諷現實的效果。要說本書故事是一則寓言,則其想要比喻的現象或者想要訓誨的道理都太晦澀不明。

對自己來說,為本書故事尋找意義或價值,都免不了是一種穿鑿附會,是讀者的過度解讀與自行腦補。或許沒有必要將作者的不負責任或潦草敷衍,解讀成其留下讓讀者想像或填補的空白。作者像是開了一些話頭卻沒有把話說完,好像寫出一些事情,如果再多敘述一些可能就會發展成很有趣的故事,卻選擇去描述其他事情。作者有機會卻選擇不去多加描繪,其所勾勒出來、男子與高中生或許有些獨特的人物形象,反而讓兩人變成在相互鬥智,一山還有一山高地欺騙對方。或許自己資質駑鈍,不懂得欣賞作者不讓自己所創作故事能夠被清楚定性的用心,但是刻意把故事寫得可以被多重解釋,跟把故事寫得膚淺表面,沒有提供讀者任何可以按圖索驥、找出意義的線索,還是不同的兩件事。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ブラックボックス

日本小說家砂川文次的作品,為166回2021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受賞作。截至目前為止有62則讀者評價發表於amazon.co.jp網站上,其給予本書的平均評價是5顆星中的3.4顆星,雖然其中有24%的讀者給了5顆星,但也有12%的讀者給了1顆星,而占比最高之27%的讀者則是給了3顆星。或許從前述數據可以看出,本書所受評價是毀譽參半,而即使本書獲獎代表其至少是被部分專業人士所欣賞,但是自己做為一介讀者,想法卻是比較接近那些對於本書獲獎感到困惑的人。對自己來說,本書的敘事結構雜亂,顯現出作者講述故事的態度有些隨便與潦草,雖然好像有試圖認真地去探討特定的人性議題或某個世代在當代社會現實中的掙扎,但是卻又不夠深入與完整,只是很便宜行事與選擇性地寫出自己想寫與能寫的內容。

作者筆下的主角,一開始是一個輾轉換過很多工作、無法持續穩定就業的男子,雖然也有客觀環境條件在影響主角的職涯發展,但是主角的浮動與不穩定,主要還是其本身主觀意志選擇與行動所導致。主角的現職是以單車為交通工具的快遞員,雖然其意識到自己應該更積極地規劃自己的未來,但是看到其他同事只是把快遞工作當成暫時棲身之地,主角即使感到些許焦慮,卻還是無法有更積極的作為。當轉成正職的機會出現在自己眼前時,主角卻又裹足不前,感覺自己不應屈就,但是卻又沒有明確的目標與旺盛的企圖心來驅使自己行動。然而,敘事展開突然轉折,主角入監服刑,其不再只是感到無所謂、無動於衷、迷惘或失落的年輕人,不知道應為何奮鬥,反而搖身一變成為容易暴衝的人,會衝動地毆打職場的前輩或同僚,讓自己失去工作,甚至還對前來追繳欠稅的官員施暴,讓自己身陷囹圄。

這樣的人物形象轉變,雖然其前後不一的性格特質並不必然是矛盾或衝突,但是從剖析當代社會存在許多不穩定僱傭關係的現實,轉成討論無法克制施暴之衝動的人格缺陷,作者不只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變得雜亂無章,像是讓駕駛開錯路的導航,也讓本書故事好像斷裂成前後兩段,但任何一段卻又都寫得不夠深入。

特別是作者所描繪出之會動粗的主角,讓自己讀來感覺人物形象相當模糊與空洞。作者並沒有描述主角逃漏稅的來龍去脈或動機理由,所以其選擇放棄機會,不去討論存在於稅捐稽徵之社會制度中的可能弊病,但是作者卻也沒有因此就對於主角的衝動做出更深刻的描繪,既沒有寫出主角突然暴衝的心境,也沒有寫出主角對自己行為或性格的省思。如果作者是意圖要將主角的暴力行為描述成主角逃避面對現實的一種手段,則作者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寫作技巧來實現前述意圖,因為在本書故事中多次動手打人的主角,雖然其每次動手打人的場景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作者卻只是將這些場景描繪成主角意識出現空白或斷片的瞬間,而沒有去探究主角暴力行為對其自身的意義或影響。作者留白太多,需要讀者自行想像或填補,但對自己來說,這有些不負責任。

作者有時會把特定場景描寫得相當瑣細。例如在本書故事一開始,作者描述主角在雨天騎車送件,想在行車管制號誌更迭前穿越路口,卻被轉彎的賓士車擠壓到而摔倒。或許作者是想藉此描繪主角的衝動性格,但是主角既沒有在意外發生後突然發怒,其會有想要挑戰在號誌更迭前衝過去的想法,又好像與主角對於生活不甚積極進取的性格有所矛盾,如此一來就會讓人困惑作者書寫前述意外對本書故事的意義或作用是什麼。作者在本書故事後半部寫了不少主角在監獄服刑生活的細節,但是作者描繪得越詳細,就會讓人更困惑,這樣的書寫到底反映出什麼樣的創作意圖,又想導引讀者去省思什麼樣的人性或現實。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鑑定人 氏家京太郎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之後或許會發展成系列作品,而在現階段其已與作者其他系列作品的設定有所牽連。本書主角是從隸屬於警視庁的科学捜査研究所離職的研究人員,其創立名為「氏家鑑定センター」的民間科學搜查鑑定所,並聘用了一些同樣過去曾任職於科学捜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曾經是檢察官的律師,要替一名爭議性甚高的犯罪嫌疑人辯護,該名嫌疑人被指控連續殺害三名女子,並對屍體進行猥褻行為,之後還將被害人的子宮切除後丟棄在河川裡。前述嫌疑人是一名醫師,父親是財務省的官員,在母親過世後開始明確認知到自己有異於常人的想法,其對所犯下的罪並無太多悔意,只是其雖然對前面兩起案件坦承不諱,但卻堅持第三起案件並非其所為。雖然嫌疑人被懷疑是為了逃避被判處死刑才主張第三名被害人不是其所殺害,但是為其辯護的律師還是找上了主角,希望主角能找出證據來釐清前述主張的真偽。

不論是主角還是曾為檢察官的律師,其離開偵查機關的原因都是因為在原來任職單位發生過一些衝突或矛盾,而兩人在接觸到前述受到社會相當關注的爭議事件且必須採取一些行動時,過去職場未能處理妥善的人際關係,就會陰魂不散地出現來牽制兩人。兩人在轉換立場後或許就會意識到一些自己過去未曾認知到的盲點,而一些原本已無法消弭的歧見,或許也會因為當下與過去所隸屬組織之間的對立關係,而發展成更激烈的衝突。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主題,或甚至可說是較主要的賣點,或許是前述個人與組織間的對立或矛盾,而本書故事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則或許沒有那麼的曲折離奇或懸疑,其背後真相也沒有那麼讓人意想不到。

例如,主角為了突破科学捜査研究所的「封鎖」,在後者宣稱樣本都已經用完的情況下,仍努力取得被法醫所保存、附在屍體上的凶手體液樣本,並據以鑑定出附在第三名被害人身上的體液,並非出自嫌疑人。然而,主角所經營的鑑定所被侵入,從法醫出取得的樣本被偷走,甚至連負責DNA鑑定的研究人員都被襲擊。前述一連串的犯行都被認為是出自具備相關知識且有機會獲得相關資訊的人所為,若再加上科学捜査研究所會做出三起案件均為同一人所為的鑑定結果,應該是因為樣本在從法醫處被送到科学捜査研究所的過程中被置換,則刻意誤導偵查方向,不讓事件真相水落石出的人物,應該就會是與科学捜査研究所有密切關係的人物。殺害第三名受害人的凶手到底是誰,為什麼會有偵查機關的幕後黑手要隱匿其犯行,或許是本書故事所鋪陳出的最大謎團,不過沿著前述推論脈絡往下思索,或許讀者不難想像出誰才是第三起案件的真正凶手,而不惜違背良心也要隱匿其犯行的人物,又是出自什麼樣的動機才會以身試法。

作者筆下殺害兩名女性並切下其子宮的凶手,冷靜理性卻沒有與一般人相同的道德觀,但又出自對於合理性的執著,所以無法讓殺害第三名受害人的真正凶手逍遙法外,因為其堅持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起相應的責任。犯下兩起殺人案的凶手是因為自己的癖好而用不人道的手段奪走無辜之人的生命,但不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而犯下第三起殺人案還試圖嫁禍他人的凶手,卻是因為自己的自私而要除掉阻礙自己發展的人。這兩人到底誰的罪孽較為深重,誰又應該被判處較重的刑責,或許是個難題。

主角是個有原則且不輕易妥協的人,所以當檢察官要求其如果已經知道第三起案件凶手的真實身分便應該據實以告時,其寧願得罪檢察官也不說出自己推理的結果。缺乏柔軟身段的主角如何在各方勢力的衝突與鬥爭中經營其事業,或許是如果作者後續發展出系列作品的話會持續描寫的題材吧!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もう別れてもいいですか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沒有打算要從一個比較平衡或中庸的角度去切入其所描繪的社會現實,所以其所書寫出來的敘事情節是非常直接的批判,甚至可以說是描繪出非黑即白、涇渭分明的善與惡。在日本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價值觀逐漸被挑戰或質疑的當下,被束縛在婚姻與家庭中的中年女性,對於丈夫把自己當成傭人、明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卻總是端出大男人的架子、對妻子毫不關心或體貼、瞧不起妻子且處處只想掌控等體現傳統價值觀的行為表現,早已不存在愛情或親情,只有滿滿的忍耐與嫌棄。然而對女性並不友善的社會制度與文化,讓年過半百的女性,在認清丈夫根本已經病入膏肓的同時,因為害怕自己經濟無法自立以及無法一個人獨立生活,所以無法離婚而只能暗自祈禱丈夫早日歸西。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描述一名女性在面對前述困境時的掙扎、矛盾與抗爭,而其所描繪出的二元對立結構是簡單明確的,即幾乎是孤立無援的女性,一個人對抗持續在再現與維繫傳統價值觀、把自己困在其中的生活環境。

作者筆下的女性,不乏放棄掙扎的受害者,並且因為自己決定被傳統價值觀所宰制,所以就變本加厲地讓自己成為體現傳統價值觀之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或甚至是捍衛者。在主角的高中同學中,有一個當時並不起眼的少女,後來卻因為創作出暢銷作品而成為成功且知名的漫畫家。對於留在鄉下而沒有去都市發展、選擇結婚走入家庭的昔日同窗來說,前述憑著自己的才華與努力所得來的「成功」是需要被議論的,而其沒有辦法維繫一段婚姻關係、沒有養兒育女就是其應該被批判或聲討的「失敗」。另一方面,從在學生時期就努力讓自己成為符合主流價值的「好」女人、之後成功讓自己嫁進富裕家庭的同學,其生活便獲得其他同學一致的讚許與羨慕,雖然其優渥生活完全不是因為其做了什麼而全部是來自夫家的庇蔭。這樣的差別待遇反映出接受主流價值者對於「異己」的整肅,因為女性只能透過婚姻來獲得幸福,在職場上爭得一席之地的女性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

對於被灌輸傳統價值觀的女性來說,做了多年家庭主婦後、要在丈夫退休前後離婚,是不可能的選擇,不管是在客觀條件上或者在主觀認知上。因為已經與職場脫節很久,甚至可以說是被封閉在家庭的四面牆裡而只有在操持家務,再加上日本的年金制度或社會體制運作都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的婚姻關係為預設的結構基礎,所以年過半百的女性想要離婚,之後自己一個人的生計要如何維持,就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相信女人的歸宿就是婚姻,所以為了在別人眼裡看起來自己是幸福或至少是普通的,也為了讓自己有個不用時不時進行自我懷疑與辯證的立足之地,結了婚的女性即使對丈夫有諸多不滿,甚至遭受丈夫暴力對待或知悉丈夫外遇,都最好還是選擇隱忍而不是離婚。

作者透過本書故事來聲援或鼓勵,女性應該跳脫傳統價值觀的束縛,為了自己的自由與自主,勇敢地向不美滿的婚姻說不。這是立基於明確價值判斷上的立場與主張,而作者也無意用敘事情節的起伏或轉折來粉飾或增色。因此,本書故事比較像是作者基於其主張或理念,虛構出能替其發聲的登場人物以及其經歷或遭遇,然後讓這些人物依序登場,而後表演出作者想要據以懲惡揚善的敘事情節。本書故事的最大懸疑或許是主角最後到底有沒有離婚,但是隨著敘事情節的展開,前述懸疑也就越來越淡化,因為結局會如何其實已經昭然若揭。而讀者也認知到,自己應該要聚焦的是,作者為了議論社會現實所鋪陳出來的登場人物類型及其行動與選擇。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憎らしい彼 美しい彼2

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BL小說作品,是《美しい彼》的續篇。在開始閱讀本書前,自己會好奇作者如何延續前作設定來寫出新的故事,畢竟主角兩人關係的獨特性是本書故事的主要賣點,加入第三者來攪局等有點平庸甚至是廉價的敘事手法,或許都會讓主角間的不對等權力關係失去原有的風情或韻味。

然而作者所採用的手法是,更深入地去挖掘主角受困在彼此不對等權力關係裡的鬱悶、煩躁與不安。作者讓表面上看來是在主從關係裡的主宰者,實際上因為渴求被關心與被理解的對等關係、而不是被崇拜與被侍奉的支配關係,但卻無法將心意傳達給對方,說出自己的期待或想望,所以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中卻束手無策。看起來是犧牲奉獻的一方,總是過度自卑,卑微地像個跟蹤狂般地站在一定距離外望著對方,說自己可以待在對方身邊是神會隨時修正的錯誤,但實際上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曾嘗試去理解對方的情緒、想法甚至是欲望,更不可能把對方當成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來愛戀著與體貼著。作者所描繪出的不對等權力關係其實是一種過於極端或偏激的執著,而對執著的另一種解讀就是,過於專注於目標,讓自己的視野變得狹隘,且無法看到存在在自己視野外或無法進入自己視野內的東西。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需要對等的情感交流,一直單向地崇拜與欽慕並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給了過度自卑、一緊張就會口吃的主角一個翻轉形象的機會。作者不僅將前述主角描繪成一個其實是被不修邊幅所耽誤的帥哥,更描繪其具有潛力可能可以成為專業攝影師,其家世背景或許沒有預期中的普通,而且其在發生狀況時是有能力可以應對與解決。相較之下,作者對另一個外貌俊美的主角就好像比較「嚴苛」一些,不僅讓其一直無法跟自己欣賞的舞台劇導演合作,也讓其演藝事業的發展需要靠同經紀公司的前輩女演員來提攜。不過,作者或許是藉由加入這些敘事元素來讓其原本的設定多一些現實感,畢竟故事不能只有描述粉紅泡泡或異於常人的執著,而需要描述發生在虛構之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或許這樣才能讓讀者投射其情感,透過將故事情節與自己所身處或認知到的現實世界做出連結,來得到一些啟發或感觸。

舉例來說,作者描述到經紀公司會對旗下藝人的形象做出設定,同時較有勢力的經紀公司,在旗下藝人做出偏離形象設定之行為被揭露時,或許會用很粗暴的手段,犧牲同樣涉入其中之其他經紀公司的藝人,來維護自家藝人的形象與商品價值。雖然虛構的故事情節可能不用太過認真看待,更不用硬要去考察作者是否有在影射任何存在現實世界中的人事物,但是作者筆下擁有許多男子偶像團體,對旗下男偶像的戀愛或婚姻會做出諸多干涉與限制,這樣的經紀公司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那間日本知名的經紀公司吧!而為了維護男偶像的深情形象,即使在現實中其已與初戀女友分手多時,但經紀公司還是執意要營造兩人會天長地久的假象,或許就只是在餵食鴉片給男偶像的粉絲,到頭來總會有形象設定崩壞的一天。

當主角兩人開始同居生活且不得不向身邊親友坦承這樣的狀況時,一緊張就會口吃的主角一改過去畏縮軟弱的形象,對自己的父母毫不掩飾地說出自己對另一名主角的想法,但是卻又沒有說得夠清楚,便讓其父母有了許多想像與擔憂,也讓同樣在現場的另一名主角想挽救也救不回來。作者並無意去探討同志伴侶與原生家庭間關係這樣一個大哉問的課題,所以其用偏喜劇的手法來書寫前述橋段,不過讀過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感觸,或許就是跟個人經驗有關。

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I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先前在閱讀同系列之第一部作品時,便好奇作者會如何發展這個運用文學創作、出版業實況、經典作品相關軼事等素材來設計謎團事件的系列,特別是作者到目前為止差不多每兩個月便推出一本新作品,就更讓自己想要一窺作者到底能有怎樣的能耐去變出新花樣。

在本書故事中,暢銷作家即將出版之新作,其內容竟然言及實際發生之女童失蹤事件尚未公諸於世的部分細節,而當警方依照其新作所敘述細節找到女童的屍體時,暢銷作家便被懷疑是其新作所敘述之開車撞死女童的凶手。暢銷作家在開車墜海前,對著報案電話唸出松本清張小說的片段,而這樣的舉動不只讓其死亡看起來像是自殺,也製造出讓人困惑的謎團。系列作品主角主動向出版社編輯提案,要將前述事件寫成一本紀實文學作品,並因此開始著手調查前述事件的背後真相。但是前述事件所涉及謎團或許太過複雜或曲折,再加上主角既沒有資源也沒有職權,可以讓其調查進展得更順利,所以主角所進行的調查,好像總是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到最後主角還是因為找到不在預想之內的線索而推理出事件背後的真相。

而開車撞死女童的真正凶手,也就是要替主角出版紀實文學作品之出版社總編輯,為了不讓自己的罪行被發現,決定設局將罪行嫁禍給自己並不欣賞的暢銷作家。然而對自己來說,雖然這樣的敘事情節轉折是讓人意想不到,但是卻也有點過於偏重情節轉折的出乎意料與戲劇性,而未能顧及敘事的合情合理。出版社總編輯找了一家承攬各種編輯雜務工作的小公司老闆來做自己的共犯,之後還大費周章地虛構出將大製作之電影原創劇本改編成小說的合作案,並在成功讓暢銷作家掉入陷阱後,又大費周章地為了偽造證據,製作可以騙取暢銷作家簽章的假合作意向書,以及讓暢銷作家依照計畫行動的假文庫本等道具。但是這樣的布局好像有點像是用牛刀殺雞,因為如果只是要為自己的酒駕肇事脫罪卸責,則只要湮滅罪證就好,何必一定要設局讓代罪羔羊為自己扛罪,甚至冒著被出賣的風險找來共犯,並教唆共犯用故布疑陣的方式殺害代罪羔羊,而共犯願意參與犯罪行為的動機也薄弱得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除了真正凶手的大費周章有點讓自己感覺手段與目的並不符合比例原則外,本書故事的敘事節奏也讓自己感覺有些許不流暢。主角在敘事情節展開的中段一直遇到瓶頸,找不到釐清案情的突破口,然後因緣際會從暢銷作家住家的垃圾中發現一張便利貼,接著就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就看清事件背後真相的全貌,這樣的敘事節奏讓自己讀來感覺,在中段有些過於緩慢與延宕,但是到了後段又變奏得太快、太過隨意。當然,作者還是有把推理所需的線索在敘事情節展開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一一拋出,但是或許是因為作者用了不少篇幅在描繪出版業現況與在引經據典進行文學賞析,所以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主角一直在原地踏步,敘事情節一直沒有出現較明顯的波折。

不過,作者以暢銷且多產的作家身分,從出版業內部觀察出版業的發展,其所書寫出的敘事情節橋段,即使稱不上是具權威性的第一手目擊情報,但至少也會有一定的深度可以開拓讀者的視野。出版社邀請知名作家在影音平台上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這樣的影片受到製作成本有限、作家不是表演者、題材不夠通俗或親民等因素影響,自然不會有多少人觀看,也發揮了不了什麼宣傳效益。為了營利而出版討好群眾的作品或工具書,縮減成本、簡化編輯流程而降低出版品的品質,或許都是出版社在商言商的不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