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嚴以待人

雖然說自己決定抵制某個媒體集團而不再看其旗下頻道節目,但是自己還是因為一個幾年前已停播之綜藝節目的部分班底要上談話性節目暢談往事,而破戒看了該集團頻道招牌的談話性綜藝節目。只不過看完之後有些失望,因為該集內容都是些冷飯重炒,並沒有太多讓自己可以感覺是稱得上有趣的內容。
不過節目有個橋段是找出這些女性班底的過往照片來做個今非昔比的對照。主持人說有些人沒有差距,但是對另一些人就是很眼尖地想要逼問變美麗背後是否有人為加工的介入,而有人也被逼到無法閃躲而含混承認(甚或直接大方承認),而有些人的辯解就被剪輯成看起來像是死鴨子嘴硬地說謊。這種今非昔比的對照要的就是這樣的效果,就是要揭開別人有動過手腳的黑幕,但是荒謬的是,女主持人為了要逼問出自己想要的答案,說了「現在這種事有需要隱瞞嗎、說出來OK吧」之類的話,那如果真是這樣,動手腳真的是稀鬆平常,女主持人又何必苦苦相逼別人承認、綜藝節目又何必把這種事拿出來像是獵女巫般地仔細審問來賓呢?
但最令自己感覺不齒的是,女主持人在說,「你們覺得說化妝技巧進步或者拿掉牙套之類的理由,我們就會相信靠改變化妝就能有這樣差異的結果嗎」這樣的話時,好像都忘了自己之前在被別人質疑動手腳時,不也說了類似的理由,不也辯稱是拿掉牙套、更會化妝造型後才變漂亮?
自己並非支持整型,其實可以說是不支持這種虛構的外表華麗,但是自己更受不了那種自己已濯足在爛泥巴與糞堆裡、還嫌別人髒與臭的人,這種嚴以待人、寬以對己的雙重標準,竟然可以佔有一個頻道時段大放厥詞,要說是文化亂源或也不算是惡意批評。

頭皮護理

昨天休假而起意去剪頭髮,原本常去的店適逢公休,便在其附近隨意挑了一家看起來有規模可信賴的店做一次嘗鮮與挑戰。
一開始被詢問要找5年或10年經驗的設計師,自己的回答是「沒關係都可以、只要快就好」,雖然沒耐性等待的確是自己近來很大的問題,但是自己總在能省則省與相信奢華間擺盪的矛盾,讓自己用了這樣一個答案來掩飾自己無法做出決定的困窘。自己一方面覺得就算剪出來有差、但是也無須這麼在乎外表(諷刺的是,自己還是沒去省錢的家庭理髮,而到了這種有所謂設計師的店,雖然也還是平價而非奢華等級的設計師就是),但是另一方面又覺得可以嘗試一下剪個貴一點的頭也是不錯;而最後當然服務人員為自己選了10年經驗的設計師,而自己浪費的事證又再多了一樁,福報消耗殆盡或者指日可待。
但更誇張的是,有另外一位服務人員來幫自己檢測頭皮。其實不用檢測也知道,自己掉髮如此嚴重,頭皮自然不是多健康(有趣的是,洗完頭後坐在座位上等之前已溝通過剪法的設計師,設計師竟認不出自己而尷尬地欲言又止、說不出藉口,其實不過就是自己頭頂日漸稀疏,沾了水後判若兩人)。服務人員說了一些角質油脂堆積、有敏感紅腫等問題後,推薦自己進行頭皮護理療程,而當他在說明時自己在乎的不過就是價位,而當最後關鍵訊息終於浮現時,自己竟然只是問了可否刷卡(因為現金不足),在得知可以後就答應進行這個對自己來說其實是個浪費的療程。
先是塗抹一種聞起來很像溶劑的軟化角質液,之後再用蒸氣蒸五分鐘;清潔步驟洗了四次,中間應該有換了不同產品,但是可能因為都是薄荷做為基底成分的洗髮精,所以就是清涼到底而無法細緻區辨其差異。頭髮被剪了自己近來沒有嘗試過的短度後又被噴上所謂護髮液,臨走前還被再檢測了一次頭皮,但是自己心中只是覺得,錢都花了就不要想自己是冤大頭,就姑且相信這一切是有效、有意義的吧!
亂花錢只能說是為了體驗生活,說穿了自己這樣不健康的生活型態,哪是這些人造產品所能回天的?

2012年8月27日 星期一

時を巡る肖像

2007年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最終候補作,是以繪畫修復士御倉瞬介為主角的本格推理短篇小說集。主角在義大利學習繪畫修復之技術,與當地女子相戀結婚並育有一子,在妻子過世後回到日本,接受不同藝術家、收藏家名流等之委託進行藏畫的修復處理,也因而被捲入了各式各樣的案件中。
雖然是偵探的性質設定是專業人士,但是主角所涉及的案件並非其他專業推理小說所書寫的「日常謎題」,而都是比較嚴重的犯罪,且謎題的設計也都是偏向比較正統的推理小說風味。雖然是感染著藝術風,每一篇故事都有一幅名畫做為其情節主題鋪陳之基調,但是名畫的主題或者典故,比較多是勾發主角自己對自己人生或生活的反思,或者是襯托映照出故事中的人性與犯罪動機,與謎題或推理之間的勾稽並不是特別緊密。簡而言之,本書是有屍體與罪犯的本格推理小說,其並非就藝術史上的謎團或者該領域中日常謎題進行描述,而是把繪畫修復與藝術世界當成是犯罪行為與偵探推理的背景舞台而已。
不過這樣的感想也有點以偏概全,因為《ピカソの空白》與《時を巡る肖像》兩篇就不見得完全符合前述感想:前者中受害人「隱匿真相」是有鼓勵藝術創作的動機在其後,後者則是逐步解開主角被委託、不是繪畫修復而是繪畫折舊之工作的原因。
總之,閱讀本書尚稱愉快,在本格推理的趣味之外又還多了一點不一樣的風情。

2012年8月20日 星期一

Limassol

2012年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的shortlister,是從希伯來文翻譯成英文的以色列小說。書名Limassol是Cyprus的港口城市,也是本書故事最高潮事件的發生地。
本書篇幅相當簡短(160多頁),但是閱讀的感覺並不會覺得其敘事結構或情結鋪陳是簡練而緊實的,反而感覺有些節奏凌亂、過於平鋪直述但又沒有深層內涵支撐其簡潔的文字敘述。當然這可能是翻譯的問題,也可能是因為作者的律師與記者背景,加上這是其第二本小說,文字風格與描述功力仍在摸索定型。
一個國安體系的情治人員,奉派隱藏身分接近一個曾經小有名氣的女作家,其任務是找出自殺炸彈客的行蹤;女作家的兒子是吸毒而自暴自棄,作家的詩人朋友(後來發現是作家兒子的親生父親)癌末病危、而被從加薩走廊接到耶路撒冷就醫,要追查的炸彈客則是詩人的兒子。做為本書主角的情治人員,於公身陷刑求致死的調查,於私則是身陷老婆帶著小孩赴美工作而後要求離異的問題,然後在面對透過其任務執行而產生的道德困境,主角最後暴走而讓任務未能成功,也讓自己被逐出國安體系的工作崗位。以詩人做為誘餌引誘炸彈客兒子到Limassol相會,企圖在當地狙擊炸彈客的任務,因為主角最後挺身而出警告炸彈客兒子逃離而未能成功,主角到頭來在公私領域均被放逐的情況下,其追求另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向另一群仍然相信其是好人的人索求慰藉。
不過,自己讀完後僅覺得就是個平淡的故事,好像也說不出有什麼啟發或感觸;感覺應該要有些什麼起伏或衝擊,但即使到了最後的高潮卻還是覺得力道不足而讓閱讀激不起太多興趣或熱情,就只是行禮如儀地把本書讀完而已。

2012年8月16日 星期四

やさしい死神

因為嚴重的資訊錯誤而以為本書會是另一本安樂椅偵探短篇小說集(讀了書後所附解說,發現應只有該系列第二作的長篇小說是安樂椅偵探類型),但讀過後發現其是一本以「落語」這個專業領域為軸心的所謂專業推理小說,書中偵探與華生的搭擋是雜誌「季刊落語」的資深編輯長與逐漸成長的新進編輯,在落語的世界中解決並非兇惡複雜殺人事件的所謂「日常謎題」。
落語是日本的傳統表演藝術,由落語家一個人坐在舞台上扮演各種角色講述複雜的滑稽故事。看了書後解說發現,所謂「落語ミステリ」的小說類型其實已有不少作家在經營,包括田中啓文的「笑酔亭梅寿謎解噺シリーズ」、愛川晶的「神田紅梅亭寄席物帳シリーズ」、北村薫的「春桜亭円紫シリーズ」等,而自己只是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其中一個系列的某一本書來閱讀,自然是無法從該類型出發來就本書內容進行比評,況且自己對於落語根本就是門外漢,對於為何要將推理結合這項傳統藝術的緣由與奧妙亦無法完全理解,要說只是作者自己的興趣發揮,好像也把這樣的結合想得太過簡單。
而從門外漢的角度來看,本書的五篇故事都算是題材與內容有趣的推理故事,謎題的設計鋪陳可說是結構端正,情節開展與解謎論理亦是中規中矩而沒有什麼問題。只是要說有什麼閱讀的驚喜好像也說不太出來,要說對於落語的世界有更多的認知好像也不太正確;總之是可以消磨時間的有趣閱讀,但是也不能再有什麼更多的期待。

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腕貫探偵、残業中

因為之前一時興起、想探索日本各類型安樂椅偵探小說的衝動,接觸了「腕貫探偵シリーズ」的第一作,而該次閱讀經驗讓自己覺得還蠻輕鬆愉快,所以就購入第二作的本書,想看看這個系列作品是會複製同樣模式、還是有所進化。
而讀完後讓自己有所驚喜:第二作確實有所進化,甚至是可以說是脫出第一作所設定的框架,因為在第一作中所鋪陳的公式或慣性,在第二作中都被翻新;更多的篇幅被用來描繪謎題的內容與涉案的人物關係與情節脈絡,而案件發生之後,存有疑惑的角色要如何獲得主角的解答,如何把神出鬼沒的主角牽線到故事內容中,似乎就變成作者情節設計的重要一環,也是讓作者可以逐漸設定出另一套故事公式與慣性模式的施力點。
本書標題之所以名為「残業中」,是因為這次主角的登場都是在其下班後,而這也是讓本書脫出第一作公式設定的一項重點;但雖然這樣的轉化可能是讓部分評論認為主角的性格有逐漸深化的觀察切入點,自己卻是認為除了把主角寫成美食主義者外,主角的神秘性與其進而所產生的可塑性,作者還是將之保留下來而有更多調整或細緻化的空間,只是不知這個系列之後會不會再有延續、再有進化空間就是。
本書中諸篇故事似乎都是多線情節軸線,一開始看似斷裂的敘事結構把不同事件或人物陳述出來,而後作者再用其邏輯合理的論述將看似分歧的軸線予以收束,而這或是本書的主要魅力所在,但也因為這樣,或者部分故事就太過想像與理性創作,而如果看得太過實際就會感覺牽強。

2012年8月6日 星期一

もっとミステリなふたり─誰が疑問符を付けたか?

日本安樂椅偵探小說閱讀第二彈,為推理小說家太田忠司「京堂夫妻シリーズ」的第二本短篇小說集。
這次登場的安樂椅偵探是在家工作、熱愛家事與家居生活的帥氣插畫家,其年紀稍長的妻子則是愛知県警捜査一課、擁有「鉄女」、「氷の女」、「カミソリ女」等稱號的鐵面驃悍女刑警。後者只有在前者面前會展現出柔軟的一面、但是在職場上卻是散發讓男性刑警均不寒而慄的魄力與氣勢。這樣的安樂椅偵探組合(後者在犯罪現場進行搜查、前者則在聽取案件內容後提供解開謎題的一針見血推理),或者是作者想要透過男主內女主外、男小女大婚姻、男柔女強的角色設定,來展現其敘事與社會觀察的幽默感與娛樂感,而這或亦可說是本書主要賣點與訴求點之一。
不過對自己來說,這樣的設定並沒有太具備「娛樂效果」,要說其幽默,也好像是有所不足:一方面其細節鋪陳並沒有太多現實呼應,所以缺乏嘲諷性質的黑色幽默,另一方面角色設定偏離刻板印象的幅度又不夠天馬行空,而不具備想像力豐富到能令人拍案叫絕的力道。簡而言之,就是讓自己沒有太驚豔的偵探特質設計,無法帶來謎題解答之推理遊戲外的閱讀樂趣。
至於謎題設計,或也沒辦法稱得上是有多特別或多令人驚喜,或者這也並非作者想要用心經營的領域吧(不是以創造語不驚人死不休之本格推理謎題為職志的作家)!

2012年8月5日 星期日

Even the Dogs

2012年The International IMPAC Dublin Literary Award的得獎作。
獲獎理由如是說:本書是無懼的試驗,其以特寫式的細節觀察向吾人展現一群藥物或酒精成癮之遊民,如何每日尋覓住居、飲酒與藥物;以高超的敘事技巧來進行視角的轉換與變形,描繪一群遊民時而困惑時而失足的生活,其試圖改正其成癮、無家可歸與時常興起的衝動,並試圖維護其最佳利益。
而看看amazon.co.uk上平均4顆星的評論,部分正面評價也是點出本書描述成癮者生活的野心與勇敢企圖,而其細膩度與深度可以讓人感動。
本書故事從一具屍體在本應被拆除重建的民宅中被發現開始,時間是耶誕節到新年間的一日,警察破門而入後帶走屍體進行解剖驗屍,但在司法上仍無法確定死因,最後屍體被火化。在這過程中曾經在該死者生前寄居或聚集在前述民宅的幾個流浪者,包括死者的女兒,開始述說自己與他人的故事,以一種意圖展現藥物成癮者神智游移之意識流流轉的敘事方式在進行故事的開展。
這是本有難度的小說,需要專心閱讀甚至反覆琢磨;自己在客運上或睡前的閱讀並不專心,所以常常無法跟隨作者精心設計的敘事流動;但是在這樣炫技甚至是匠氣的文學技巧展現下,這個故事到底有多大的意義或啟發呢?自己的感想是,其實這是一個膚淺而空洞的故事,很大的企圖去描述處在社會邊陲者的生活與心情,但是卻也沒有太多讓人意外的深度或探討,只是以形式的繁複遮掩內容的貧乏。

2012年8月2日 星期四

腕貫探偵

最近突發奇想地想要嘗試開發挖掘日本偵探小說中、安樂椅偵探文體的各式變形,所以便開始尋找一些較近期、以安樂椅偵探形象予以加工變化的作品來閱讀;話雖如此,其實自己也沒有多努力在蒐集資訊或探求各式變形,而本書也不過就是自己碰巧發現而後購入閱讀、第一本符合前述想法的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作品。
不過安樂椅偵探的形象已有不少塑造與變形,如何脫出新意,如何把謎題設計放入帶點幽默或者異色氛圍的人物素描與情境設定之中,這點或許比謎題設計本身來得更讓自己關心,只要不要是太沒道理或者太容易看破的謎團與推理,那麼有趣的安樂偵探形象設計便會是自己閱讀所想發掘的驚喜。
從這個角度觀之,本書算是成功之作:一個神祕的公務員,在行政區中各個角落搭起臨時攤位,聽取一般民眾各式煩惱或困難;面無表情而固守規則,話不多只是針對問題提出一針見血說明、對於提出問題者後續發展毫無關心的公事公辦態度,連姓名或背景均沒有被介紹、只有一個帶著袖套的鮮明形象,在各故事中登場篇幅均為有限等,上述種種均讓腕貫探偵特色突出卻又沒有任何細節被清楚說明。
而各故事中主角詢問腕貫探偵的問題其實都不是犯人是誰這個推理小說的關鍵問題,而是主角所涉及之某個事件中令其無法想透的「旁門左道」問題,例如「為何再婚之母親看到姐姐的畢業校友名簿後會陷入憂鬱症狀態」、「應該被處理掉的20年前公務文件為何出現在自己家中」、「被害人為何走進餐廳卻不點餐而急忙走出餐廳」等;這些看似是主角不知道應該跟誰討論的無謂問題,卻又導向主角所涉事件而有其重要意義。
這本書不能說多有深意,但是對自己來說卻是可以輕鬆閱讀又有些趣味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