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9日 星期二

半沢直樹 アルルカンと道化師

日本小說家池井戸潤「半沢直樹シリーズ」的最新作。在由系列作品翻拍而成的電視劇正在熱播並且要迎向最高潮的結局時出版本書,出版社採取這樣的銷售策略,想要利用成功製造出話題的電視劇來為本書的出版增加聲勢,自然是正確的選擇。然而,本書與系列作品前作的出版時間相隔了6年,而且作者又將本書故事的時空背景設定在系列作品主角銀行員職涯的較早期,就會讓人擔心,是否作者或出版社只是為了要利用電視劇所炒出的熱度,但是實際上作者已經無法再在系列作品的框架中創造出不落入窠臼但又高潮迭起的有趣故事。特別是當在前作故事中作者已經讓主角跟握有權力的政客一決勝負時,更會讓人不免懷疑,作者在本書故事中讓主角「重返年輕」,是否就是因為作者已經想不出,如果要接續前作的話,還能讓主角去對抗什麼樣的惡勢力。不過在讀完本書後,自己的主觀感覺是,前述擔心或懷疑或許指出了作者在創作上所面臨到的課題,但是作者也算是成功地使用為系列作品寫一部「前傳」的方法來解決課題,更一石二鳥地讓本書故事展現出與同系列先前作品有些不同的風格與氛圍。

在本書故事中,系列作品主角還是堅定地依照其所認定之銀行員理應如此的道德與正義,對抗著為了一己之私或眼前利益而要阻礙主角實踐其正義的敵人們。只是這次對抗的力道變弱了,敵人難應付的程度與邪惡程度都不算太高,也就是說在本書故事中沒有大魔王等級的反派,只有一些用來為主角製造算不上是大危機之麻煩的蝦兵蟹將而已。因此,如果要在本書故事中尋求如同閱讀同系列先前作品一樣的刺激感或興奮感,可能會感到失望,因為主角在本書故事中並沒有被逼到絕境,所以當敘事情節描述到主角最後得以實踐其正義時,自然也就不會產生跌深反彈的張力,也無法讓人讀來感覺大快人心。

當然,本書故事寫得是主角較年輕時期的遭遇,那個時候主角的職位或職務,或許都不太可能讓其可以與銀行高層、自私自利的企業經營者或政客相抗衡,所以如果硬要寫出主角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戲碼,可能很難自圓其說。但是如果因為所描繪出來的對手太弱而讓本書故事變得不夠精彩,這樣作者或許就會賠掉同系列先前作品所累積出來的口碑。為了要突破前述兩難局面,作者所採取的策略是,利用其為本書故事所設定時空背景,在本書故事中增添一些在同系列先前作品中不曾也不會出現的敘事元素,藉以改變本書故事的敘事風格,讓讀者讀來會感覺新鮮感。

本書故事可以說比較像是一部推理小說,一直以來都是在對抗惡勢力的系列作品主角,這次要解開別人沒有機會說清楚的謎團,或因為種種原因而選擇隱瞞的秘密。一開始讓主角困惑不解的是,為什麼會有靠網路科技起家的新興企業,想要併購出版藝術雜誌的老出版社,即使新興企業的經營者投下相當額度的資金收購知名藝術家的作品。老出版社的經營者表達不想被併購的意願後,主角希望能提供融資來解決出版社所面臨的營運危機,但是背負著鉅額虧損的老出版社必須要找到擔保品才有可能獲得融資。主角向老出版社經營者之母方親戚尋求援助的行動,不僅讓經營者親族間過去的愛恨情仇重新浮上檯面,更扯出了老出版社現在所在大樓裡藏著價值非凡之「寶物」的謎團,只是知道內情的人錯失了向他人說明的機會。主角在「尋寶」的過程中,意外得知足以讓知名藝術家聲譽毀於一旦的秘密,並且更進一步地找出,收購該名藝術家作品、甚至想要建造美術館來收藏與展示的新興企業經營者,為何想要併購老出版社的真正理由。在解開重重謎團的過程中,主角一一擊退要來阻礙其實踐正義的敵人,並且在其努力奔走下,事情有了圓滿的結果,遇到經營課題的企業都得到了協助。

雖然自己稱不上作者的書迷,也沒有讀過很多作者的作品,但是自己在讀到作者所描繪、兩個想要在繪畫這條路上發光發熱之青年間的友誼時,還是很主觀武斷地認定,這是作者比較少見地在書寫,較為軟性與溫柔的人心與情感。不論前述認定是否正確,本書故事不只聚焦在描寫善惡對決、爭權奪利,也寫到親族之間利益糾葛、藝術家在成名與道義之間掙扎等橋段,這樣至少可以說,本書故事的敘事風格與同系列先前作品有所不同,是作者的一次新嘗試。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降るがいい

日本推理小說家佐々木譲的短篇小說集,收錄13篇作品。根據〈あとがき〉所述,本書所收錄的前四篇故事,雖然最後其仍發表於雜誌上,但最初其是作者為了在朗讀會上發表所創作出來的作品。另一方面,本書所收錄的最後兩篇故事,則是作者相當近期的新創作,並未在雜誌上發表過,內容則是涉及到最近的疫情。本書各篇故事的篇幅都不長,有些故事的篇幅甚至只有十頁上下,雖然稱不上是極短篇,但相較於一般短篇小說還是篇幅精簡。

從內容來看,本書各篇故事並非推理小說,作者所書寫的是人際關係與人性情感,敘事情節並沒有太多懸疑性,也沒有讓人意想不到的轉折,各篇故事所描寫的是登場人物的生活經歷,所要傳達的是讓讀者可以產生共鳴的情懷或感觸。只是要書寫前述故事內容,相當程度是在考驗作者體察人心與觀察生活的能力,作者必須要有豐富的想像力與細緻的筆觸,才能讓所描繪之看似平實而日常的生活經歷,發酵成會觸動讀者的深厚情感。也就是說,即使是書寫類似的題材,或許會因為作者敘事功力的高低,而有可能變成樸實卻有底蘊的故事,或也可能變成平庸甚至索然無味的故事。

在讀完本書各篇故事後,自己對其所做出的主觀評價是有些曖昧不明確的。一方面自己的確覺得各篇故事並沒有寫出能觸發自己想像或省思的幽微人性情感,但另一方面,自己卻又不覺得各篇故事讀來是無趣的,因為有些登場人物的形象或性格,讓自己覺得生動而立體,而有些發生在登場人物之間微妙的人際關係,也讓自己對人所可能懷抱的情感多了一些想像。

例來說,在〈反復〉中,主角出自愧疚、責任感或同情心,持續借錢給自己過去的下屬,這名下屬因為身體與精神出現狀況而導致在工作上失誤連連,並在被公司實質解僱後遲遲無法謀得正職。主角每次與這名前下屬碰面,感覺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循往例的儀式,聽著對方說同樣的抱怨與期待,借錢給對方但想著對方應該沒辦法還。在最後一次碰面時,或者說是在主角下定決心要讓這次碰面變成最後一次碰面時,主角將自己的聯絡方式從對方的手機刪除,藉此澈底地與對方斷絕往來。幫助真正有心想要脫出困境的人才會有意義,而利用別人的同情心,把別人的伸出援手變成對別人的需索無度,這樣的人或許在現實生活中並非不常見。

〈隠したこと〉與〈リコレクション〉可以說都是在講述隱藏在主角心底、不為人知之心意或情感的故事。在前者中,主角接獲通知,得知過去認識的一名女子已經過世,而在這名女性友人最後一段日子陪在其身邊的男子,即使並不是一名可靠的人,但是還是比主角這個因為有家室而無法說出自己心意的人來得有用。後者則是講述,主角為曾經是自己同行的友人出版電子版的攝影集,但是在這個舉動背後卻隱藏著主角不為人知的私心,因為其想要保存友人的一部分攝影作品,這些攝影作品所拍攝的對象是跟主角及其友人都有往來的女子,而主角對這名女子的心意則是一直都不曾被表明。

在本書中有些故事則是寫出一些有趣的生活經驗。例如在〈迷い街〉中,主角在海外旅行時遇到一名觀光客,其嘗試要尋找自己曾在當地誤打誤撞地造訪過的一個地點,然而憑著模糊曖昧的記憶,讓這名觀光客的多次努力都徒勞無功。〈不在の百合〉則是講述,原本要擔綱演出的演員出了狀況,讓公演在即的舞臺劇必須臨時換角。事情發生的數年後,編劇巧遇當年不能演出的演員並得知該名演員當年所遭遇到的真正問題,卻也慶幸當年的換角反而讓舞臺劇有了出乎意料的好成績。〈時差もなく〉的主角透過社群軟體與曾經是同事的女子重新開始聯絡,而兩人過去在職場上所遭遇到、來自不適任上司的職權騷擾,反而讓兩人有了契機可以去尋求更好的發展。人生的意外有時會是個遺憾,有時會是個轉機,而意外是好是壞,或許本身就是個無法預想的意外。

2020年9月21日 星期一

密やかな結晶

日本小說家小川洋子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會想購入本書閱讀,乃是因為本書的英譯本《The Memory Police》是2020年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也是2019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 for Translated Literature的finalist,而在被翻譯成英文後受到不同文學獎評審的青睞,或許顯示出本書故事有其獨特的魅力。在一座沒有被命名也沒有被說明的島上,一直會有不同的事物從島上居民的生活與記憶中被消滅,而島上居民,包括職業為小說家的第一人稱敘事者,面對這樣必須不斷適應失去與遺忘之生活的態度是,逆來順受,與逐漸擴大的虛空以及逐漸淡薄的情緒共存。如果有那麼一點抵抗,也只是想辦法把還記著什麼或不想忘記什麼的人藏起來,不被那些會來搜索應該已經被消滅之事物與記憶的秘密警察發現,而不是去衝撞體制,試圖推翻決定不斷消滅各種事物的霸權。

本書不是帶有政治寓言色彩的科幻小說,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不是用來批判社會現實,也不是用來探討人性的是非曲直,而是用來製造一個可以被賦予多重而曖昧的意義、反映出某種虛妄與荒謬的虛構。因此,本書故事情節雖然有敘事展開,有轉折與結局,甚至有故事登場人物在故事裡創作另一個故事的橋段,但是本書故事卻說不上是具備一個縝密而環環相扣的敘事架構,反而比較像是一個好像隨時可以說完的故事,就算少說一段也不會讓整個故事變得支離破碎,即使有敘事發展的脈絡,卻沒有為敘事走向設下明確要讀者跟隨的軌道。更重要的是,本書故事沒有刺激讀者情緒反應的高潮迭起或考驗讀者邏輯推理的情節轉折,沒有必須擊敗的惡,也沒有必須伸張的正義,有的是一種被淡化處理的荒謬、無常與無可奈何,偽裝成眾人已接受並共同維持的日常或現狀,藉以突顯出荒謬本身的荒謬。

本書故事並未說明島上的政治體制,基於何種理由或論述來讓事物消滅,其僅描述出,一群秘密警察在整肅眾人的記憶,到處檢查應該已經被消滅的事物以及找出記得不該記得之事物的人。前述秘密警察組織規模有多大、如何運作、行使職權的依據等細節都沒有被闡明,這些秘密警察甚至不需要攜帶或使用武器,因為他們的工作不需要依靠武力鎮壓來進行,而是依靠眾人認命地順從。島上的反對勢力,如果勉為其難地接受這個字詞足以表述其意義,並沒有集結成群,沒有團結眾人之力來發動革命,而是以一個鬆散甚至個體化運作的型態,用把人藏起來的方式躲避秘密警察的查緝,而不是嘗試改變現狀,翻轉體制。或許這樣就像是一般人慣常說的命運,其實沒有人可以界定出命運是什麼,是如何被決定,好與壞之間如何被判斷與選擇,最重要的是,改變命運雖然可以是種信念甚至是種行動,但是放棄違抗命運或認為違抗命運是徒勞無益卻也是一種還算主流的生活態度。在本書故事中被描寫出來的日常之所以荒謬,或許是因為其太過消極,身在其中的人物主體性與行動力太過薄弱,但是反觀我們所身處的日常,或許不也是如此,同樣的消極與荒謬?

不去抵抗地接受不知道是誰所決定的消滅,到最後就是自己的身體與聲音也被消滅,而那個因為一直保有完整而豐富記憶的人,卻因為被隱藏起來而得以不被消滅的決定所影響。消滅的決定是及於接受體制的所有人,所以協助維持體制運作的秘密警察也會從身體各部位開始消滅,直到自己完全消失為止。選擇不去記得,不去保存可以協助記憶留存的事物,或許也是人面對失落的一種方式,因為很多事物本來就不會被記得或留住,被別人決定要消滅,自己也不去抵抗地接受其消滅,或許也是讓遺忘的流程走得更迅速順暢而已。人或許比想像中的更容易適應失去,當一項事物消失時,原本從事與其相關工作的人,面對失業也只能轉行,而就算有天醒來某個身體部位突然不見,為了活下去也要讓自己的身體趕快習慣新的運動模式。而如果人可以如此容易適應失去,那是否連存在本身也都可以輕易被抹去呢?

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テロリストの家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今年以作家生活10周年紀念的名義,推出每個月出版一本書的計畫,而本書則是依前述計畫在8月出版。讀完本書後有種感覺,雖然是自己沒有經過審慎量化統計分析的主觀判斷,但覺得作者寫作似乎發展出某種套路,即描述一名在工作上表現得還算不錯的中壯年男子,卻因為在其身邊發生會衝擊其事業與家庭生活的重大事件,而讓其必須想辦法突破自己被迫陷入的困境甚至危機。

在本書故事中主角是一名日本的公安警察,平常負責監視有可能在日本境內從事非法政治活動或恐怖攻擊行動的外國人,而自己真正的工作內容連自己的家人也沒有告知。當主角因為謀職不易而選擇繼續升學、現正就讀碩士班的兒子,被指控有意圖要加入伊斯蘭國時,主角面對的現實是,社會輿論的猛烈抨擊,工作同僚的不信任與壓力,以及家人的不滿怨懟與不諒解。在因為必須處理家庭即將分崩離析、工作可能不保等種種危機而已經焦頭爛額時,兒子被殺身亡就像是一顆突然被引爆的炸彈,感覺把情況弄得更複雜而無法收拾,但實際上卻因為製造出破壞,而讓主角下了決心找出打開困境的突破口,即找出殺害兒子的凶手。對自己來說,前述敘事情節讀來讓自己感覺好像似曾相識,從比較抽象的梗概層次來看,會讓自己模糊曖昧地聯想到自己曾讀過的其他幾部作者作品。

然而,即使自己有這樣的感覺,卻不會因此就覺得作者是故技重施或甚至是老狗變不出新把戲,原因是因為本書故事的情節轉折雖然不能說是曲折離奇,卻在鋪陳上有算是縝密的敘事架構,而沒有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有時候會出現的、敘事展開過於潦草、不工整細膩的問題。

兩個謎團事件交織出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一個是主角兒子到底為什麼會想要加入伊斯蘭國,另一個則是主角兒子到底被誰基於什麼原因所殺害。雖然可能不像在作者其他作品中,故事結局的意外性總像是要挑戰讀者的推理能力甚至是想像力,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為所書寫之兩個謎團事件所安排的真相,不僅完整收束之前敘事所鋪陳出線索,其內容亦並非讀者可以輕易猜想得到,所以可以說是在合乎敘事邏輯與產生戲劇效果兩者之間取得了平衡。更重要的是,兩個謎團事件的真相都有其所要觸及的人性情感面課題,一個是因為對於自己親人無辜受害感到憤慨卻無處宣洩,所以只能轉換成依據自己的正義制裁他人行為的暴行,另一個則是因為自己曾經無法保護親人免於受到傷害,所以在自己被錯誤指控為做出其實是自己親人所做出的錯事時,會出於親情決定不說出真相,並代為承擔責任。由於不只有製造意外性的匠氣,所以本書故事結局讀來就會讓人感覺有較多的深度與廣度,有讓人可以多想一些事情的餘韻。

或許當代社會不同價值間的對立激化,讓人們總是希望活在一個非友即敵、立場分明的世界中,所以如果有人被貼上不見容於特定價值觀的標籤時,支持該價值觀的群眾們就會好像師出有名地,開始用言論甚至是採取激烈行動來討伐其所不認同的敵人。警察的小孩如果做出要加入恐怖組織的意思表示,對部分人來說就是一件人人得而誅之的惡行,不只是因為其想要破壞生活的和平與秩序,也是因為其逾越了做為社會秩序維護者家人的行為分際。這時候不被認同的人用什麼理由來辯解,都會聽起來是沒有道理的詭辯或幼稚天真的蠢話,因為其已經錯得無可救藥,所以其錯誤裡面不可能會有任何可以被用來抗辯的事由。然而,簡單的世界觀或許讓人很容易下判斷與做決定,但是太過依據簡單的世界觀來為人行事,或許就很容易製造出一個很嚴謹卻也很殘暴的世界。去理解、體諒錯誤,不等於站在錯誤的同一邊,而為了要真正面對錯誤並減少之後發生同樣錯誤的機率。因為怨恨世界的不公不義而採取報復性的恐怖攻擊,的確是個錯誤,但是嘗試理解怨恨並積極尋求化解的可能,或許才是能釜底抽薪地減少錯誤一再發生之機率的方法。

將本書故事主角逼到懸崖邊的事件,不論是其兒子為了隱蔽真相而說出論據薄弱的主張,還是其女兒因為無法處理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問題而採取魯莽行動,或許背後都有需要去正視與處理的問題,只是當主角的介入已經為時已晚,遺憾就會不可避免地發生。

2020年9月5日 星期六

竹林の七探偵

日本推理小說家田中啓文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之所以會購入本書閱讀,是因為其設定引發自己高度興趣,雖然在購入當下自己也已經隱約預想到,本書故事內容應該不會太有趣,甚至可能會有點荒誕不經。竹林七賢以安樂椅子偵探的姿態,在飲酒清談的同時,就各自所遭遇到的謎團事件進行推理與解謎,藉以展現個人智力並相互品評。自己在讀到本書內容說明時是如此認知本書故事內容的基本設定,然後實際閱讀本書後,發現前述認知是有些錯誤。例如真正負責解謎的登場人物是在竹林裡生活的謎樣女子而非竹林七賢中的任何一人,而最後謎樣女子表明自己的真實身分,竟是住在月亮裡的人。前述會讓自己想到竹取物語的敘事橋段,坦白說自己讀來是會感覺有些莫名其妙。此外,雖然自己對於魏晉南北朝當時的政治局勢或社會生活型態並沒有任何背景知識,所以自己並不能很有信心或有憑有據地論斷,本書故事內容是否忠於史實,但是本書故事的部分敘事情節,還是會讓自己讀來感覺很疑惑,甚至感覺作者並沒有很認真地看待考據這件事。

撇開是否忠於史實、或是否參雜太過超現實之奇幻小說敘事元素在其中等問題不論,本書各篇故事之敘事情節,在構思新穎性、敘事流暢性、情節轉折之張力與意外性等面向上,或許表現得都只能說是差強人意的平庸。例如,在〈尸解仙〉中,作者先是稍稍賣弄了一下其對於修道成仙這件事所整理出來的相關知識,而這些知識做為之後作者所要鋪陳出之謎團事件的背景資訊,卻沒有為該篇故事之謎團事件增加太多離奇或懸疑的色彩。該篇故事會讓自己讀來感覺平庸,或許是因為其所描述出、誤導目擊者以為自己見證了一場人死後成仙之奇蹟的障眼法,其實很像是一場廉價而老套的魔術,觀眾很難不預想到其所可能用到的手法。趁著目擊者注意力被移開時,詐死的當事人離開其棺材,讓目擊者以為當事人是從棺材中消失,而刻意被放進棺材的遺物,其實是誤導目擊者相信當事人已成仙的偽證。作者安排當事人用這樣的計謀製造出假象並欺騙目擊者,其實並沒有讓人讀來感覺非常匪夷所思,而即使之後真相被點明,也不會讓人讀來感覺結局不在想像之中或太出乎意料。

另一篇故事〈老子はどこへ行った?〉則是書寫出兩個謎團,一個是歷史之謎,即當年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後到底去了哪裡,另一個則可以說是日常生活之謎,也是作者所虛構出來的謎題,即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在選擇適當人選來擔任官職時,為何會挑出一個以為是適任的人,但這個人卻在任職一天後便辭職。對前者的敘述並未占該篇故事太多篇幅,而作者也只是透過在竹林裡生活之謎樣女子來提供一個可能的解釋,但是這個解釋讀來卻讓自己感覺還算有趣。然而,雖然作者用該篇故事的大半篇幅來鋪陳後者,卻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只是在賣弄,其針對道家與儒家思想所做出、不能說是非常深入的比較與分析,而沒有發揮太多巧思或想像力在設計謎團事件本身。前來謀職的人積極展現出自己的某個面向,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其真正的意圖是什麼,真正的本性又是什麼,或許對初次見到謀職者的面試官來說,做出每一個判斷都是場冒險。作者筆下家境富裕的謀職者費盡心思地迂迴布局,卻只是為了讓面試官拒絕自己,這樣大費周章的行動或許只有紈褲子弟才會想到與做得出來,而作者的設定雖然可以自圓其說,但是卻也因為很符合想像而流於平淡無奇。

〈酒徳頌〉可以說是在本書中最像短篇推理小說的一篇故事,因為在故事裡有人被殺害,而在現場的每個人都看似不可能犯案。然而之所以人在現場的凶手能擺脫嫌疑,是因為目擊者做出錯誤的證詞,其因為飲酒過度而影響到知覺與判斷,所以誤以為自己身在高樓,但殊不知這樣的錯覺是被人所誤導。這樣的計謀稱不上是讓人想像不到或拍案叫絕的巧思,而凶手非尋常的行動,也會讓人懷疑其行動背後是否存在不良意圖。〈竹夫人〉其實是一篇靈異故事,但是作者沒有營造出應有的氛圍,讓人讀來不會感覺離奇、驚悚或恐怖,而這樣或許算是作者的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