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30日 星期一

高校事変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已經發展成系列作品,自己在閱讀本書前已經購入第二集,而第三集也已經在日前出版。自己曾讀過的作者其他系列作品,均是以女性主角為故事中的英雄人物,而本書亦不例外。只是,本書故事主角的人物設定,或許可以說是作者相當大膽與有企圖心的嘗試。一個窮凶惡極的犯罪集團首腦在伏法後,其女兒長大到上高中的年紀,但是背負著父親的「盛名」,這個女兒,也就是本書故事的主角,最後只能就讀位於神奈川県之一所學生課業成績表現不算太好的高中。在父親的「熏陶」下,本書故事主角雖然只是高中生卻有過人的戰鬥技能,在所就讀高中面臨空前危機時,可以處變不驚,上陣殺敵,最後化解危機,甚至解救了差點要被殺害的日本内閣総理大臣。雖然作者在本書中所展現的寫作功力有其一定水準,在敘事節奏的掌控、情節起伏轉折的設計、以及戰鬥場面的描繪等方面,都可說是表現得不俗,但是把故事主角設定為未成年高中女生,有著宛如馬蓋先般的知識與技能,還擅長使用武器,甚至可以面不改色的殺人,就算是虛構的角色人物,還是會讓自己讀起來感覺有點太過誇張。
作者創作本書故事或許不僅是想要述說一個緊張刺激的故事,還有想要省思日本政治與社會現實的意圖。做為本書故事舞台的高中,因為讓歸化為日本人的越南裔羽球天才入學,而被認為是所尊重人權的學校,並因此一時之間受到世間的關注。為了展現親民、對教育懷抱理念、同時也重視人權課題,内閣総理大臣接受提議,在行程不公開的情況下造訪該所高中。另一方面,被認為是問題人物的主角,即使受到相當爭議最後還是得以就讀該所高中,但會有這樣的發展,除了人權團體的奔走外,校方想要維護尊重人權之形象的盤算,或許才是主角得以入學的主因。在故事情節發展到武裝分子攻入學校之前,作者為本書故事鋪陳了前述背景,而這樣的背景或許正是帶出作者想要針砭的社會現實,即公眾人物沽名釣譽的偽善,以及社會大眾難以擺脫的偏見與歧視。
或許作者在本書故事中較著重在描寫,武裝分子占據學校以及主角運用各種方法解除學校危機等過程,所以便沒有花費太多心思氣力去刻劃登場人物的性格與心理。武裝分子們比較像是本書故事中的臨時演員,雖然擁有武力也凶惡殘暴,但是其犯案並非出自什麼崇高的理念或深厚的情感,所以其人物形象就顯得平面,缺乏立體感。此外,這些武裝分子為何要大費周章把事情搞個這麼複雜,牽連範圍這麼大,雖然不能說本書故事沒有就此提出說明,但這個說明其實頗不具說服力。想奪取政權的女性国務大臣雖然是覬覦莫大的利益,同時想要藉由解決危機來把自己塑造成英雄,但是其在本書故事中被描繪出的形象,對自己來說僅僅是符合奸詐狡猾政客的刻板印象,太過簡單也太過膚淺。做為最大反派,国務大臣不選擇採取更具成本效益的權謀手段,而是選擇採取會製造許多死傷、幾近恐怖攻擊的大規模暴力行動,這樣的情節展開,也是讓人無法完全理解這個反派人物心理的理由之一。最後被安然救出的内閣総理大臣,其心情轉折在本書故事中也沒有被更深入或更細緻地描寫。
本書故事的最大賣點或引人入勝的魅力或許在於,其節奏明快與高潮迭起的敘事情節展開。不過閱讀本書所會得到的樂趣,可能不僅是來自讀到一篇戲劇張力十足的故事,也還有可能是來自作者所書寫的形形色色高中生活。雖然沒有用到太多篇幅,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描述的高中學生與老師,相較於前述反派人物,可能還算是形象較為立體而鮮明,可以讓讀者對人性心理有多一些的思考。舉例來說,當武裝分子要強拉高中女生做慰安婦時,有高中女生為了保全自己與得到食物等物資,在對於性的道德觀念並不強烈的情況下,便自願用身體來換取自己所想要的事物。在學校裡會偷拍學生的問題老師,其卑劣的性格在面對危機時完全展露,而即使一項職業在社會通念裡被認為是應該受到較高的道德標準檢視,但是這不等於所有從事這項職業的人都可以符合高道德標準的要求。

2019年9月29日 星期日

やっぱりミステリなふたり

日本推理小說家太田忠司「京堂夫妻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7篇作品。或許系列作品要能長遠而穩健地發展,其固定登場人物的性格與形象,以及故事情節的背景設定,必須能在既定的框架中有些許彈性的變化,而且這些變化要能與時俱進並偶爾翻出新意,才能讓系列作品保持一種鮮度,不會落入窠臼且讓人讀來有種老狗變不出新把戲的感覺。可惜的是,自己在讀完本書各篇故事後,就有一種這個系列作品已經是強弩之末的感覺,一方面主要登場人物之間的互動已經流於制式,激發不出太多有趣的火花,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或許是因為無法跳脫「安楽椅子探偵」的敘事形式,甚至或許是因為作者的創意枯竭或想像力疲乏,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讀來感覺粗糙潦草、結構不夠嚴謹、轉折平淡無奇。雖然本書讀來還是會有娛樂的效果,輕鬆讀過還是可以享受到閱讀的樂趣,但是相較於同系列的先前作品,其表現水準下滑也是無庸置疑的事實。或許這個系列作品的發展已經走到生命週期的末段,像是僅靠施行維生醫療來延長其瀕死過程的末期病人,必須要有破壞式創新般的轉型或突破,才能讓其枯木逢春,再現生機。
或許是因為自己對於所讀過同系列先前作品的內容已不復記憶,但是在讀完本書各篇故事後,自己有種感覺是,這次作者比較慣常在身為系列作品主角的夫妻之間,加入較具挑逗性暗示意味的互動橋段。然而,不論是否是因為自己過去在閱讀同系列先前作品時較未在意這樣的橋段,或者是因為作者真的有意圖加入較多夫妻閨房樂趣式的互動來增加故事內容的豐富性與多樣性,透過這樣的橋段來為故事增色的手法,對自己來說都只是畫蛇添足,達不到什麼實質的效果。之所以會有如此評價是因為,這樣的橋段很容易流於制式,在敘事情節走到一個段落時點綴進來,並不能發揮什麼製造情節轉折的作用,而僅僅是帶有暗示意味程度的描述,對於成年人讀者來說,好像也不是能讓人會心一笑的高明幽默。或許這就是系列作品翻不出新意後就會落入的窠臼吧!主角夫妻的角色設定是系列作品的特色與賣點,但是一旦這樣的設定已經變不出什麼有趣的新花樣時,就會變成系列作品發展的限制與束縛,在每篇故事中成為流於形式的固定橋段。
即使系列作品的既有設定流於形式而翻不出新意,但如果本書各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是有趣的,是敘事展開無法被讀者所預想的,那或許讀來也還不會對系列作品的未來抱持相當悲觀的想法。然而,讓自己感覺失望與沮喪的是,本書各篇故事在鋪陳謎團事件內容與收束線索說明真相時,並不能說是有嚴謹的敘事結構,情節轉折不是流於平庸,就是給人一種線索沒有完整被鋪陳出來、結局像是天外突然飛來一筆的感覺。舉例來說,在〈死ぬ前に殺された男〉中,被車撞到的男子,死因卻是氰化物中毒,在其生前最後飲用的機能飲料新產品試用品不可能被下藥的情況下,為何生產機能飲料的製藥公司會收到犯罪宣言,以及死者到底是如何被毒殺等,就成為謎團。只是該篇故事最後為謎團事件所說明的真相,卻讓自己讀完有種被突襲的感覺,因為真相所立基的所有線索,幾乎都沒有在故事的敘事展開中被帶出,而是在真相被揭開後才被說明,這樣就不免會讓人有種,只是在很刻意而牽強地製造出一個讓人想不到之結局的感覺。
在〈善人の嘘〉以及〈容疑者•京堂新太郎〉中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則是給自己一種不太合情合理的感覺。在前者的故事中,為了短暫逃離現實,被害者說出在現實中毫無根據的謊言,但是這樣的謊言說得太過,便擦槍走火讓自己丟了性命。有人會為了逃避現實而為自己虛構出毫無事實根據的第二人生,或許不能說是在現實裡不會發生的事,但是一個成年人會毫無質疑就深信誇張到有點荒誕不經的謊言為真,或許就會讓人感覺不太合理。在後者的故事中,為了詐騙老婦人財產而要為其安排與年輕帥哥的假相親,甚至臨時在路上找個陌生人來參與計畫,即使自己盡量正面看待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卻還是不免想要批判,書寫太過誇張的故事情節並非系列作品尋求轉型的好方法。

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Blue

日本推理小說家葉真中顕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主要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是講述一起一家五口慘死在自宅中的案件,第二部則是講述一起一對男女在原應是無人居住之空屋中慘遭殺害的案件,兩起案件均發生在日本平成年間,看似毫無牽連卻是由同一人所犯下的罪行。作者筆下的平成年間,是個沒有戰爭卻有嚴重天災的和平年代,經濟上的由盛轉衰突顯出社會底層的貧困問題,而社會與行政體系的運作疲乏加劇了政治立場的對立以及社會整體的疏離與分解。透過複數敘事者視角的交互跳接,本書故事描述警方如何追查前述兩起案件的背後真相,並帶出一個沒有戶籍的幽靈人口,生於平成第一年、死於平成最後一年的一生。然而,作者的創作企圖並非僅是想要書寫離奇曲折的刑事案件以及窮凶惡極的罪犯,而是野心更大地想去呈現其對日本社會現況的觀察與檢視。本書敘事情節的懸疑轉折並不會讓讀者感到失望,而作者在故事背景中所鋪陳出的社會觀察與現實批判,又算是恰如其分地沒有喧賓奪主到搶了故事情節本身的風采,卻能拉出故事情節的廣度與深度,也還算可以觸發讀者的想像與思考。總括來說,本書做為一本通俗娛樂小說,可以說是表現得超出自己原本的期待。
本書故事所探討的一項課題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血緣關係是否就等於愛,而愛自己的父母與愛自己的小孩又到底是怎樣的一件事情。離家出走的女子生下非婚生的兒子,在未為其辦理戶籍登記的情況下讓其成為制度上不存在的幽靈人口。原生家庭的不諒解與不接納,讓女子只能靠著出賣肉體過日子,並帶著小孩輾轉與不同男人,在社會底層過著貧困生活,而面對母親及其同居人的情緒或肢體暴力,還有生活狀態的不穩定與資源匱乏,小孩對於母親的 依戀讓其最後為了母親殺害了自己的外祖父母跟阿姨。從小被父親用暴力嚴格管教的女警,在結婚生子之後對於自己無法給予自己的親生女兒滿滿的親情感到極深的罪惡感,而這樣的心情也導致其離婚並孤單獨自生活。父母必須活得非常穩定踏實,才能用成熟的方式給予自己的子女豐厚而適當的愛,而在子女無法獨立面對現實世界時,對父母的依賴便讓其必須照單全收來自父母的各種對待。所謂的親情真的是種天性嗎?在社會現實並不是對每個人都很友善時,親情或許是種幸運而不是必然。
而人為什麼一定要能夠愛其他人呢?誠如本書故事的一個角色人物所言,如果一個人無法愛上任何人,不想與任何人發生關係,結不了婚也無法繁衍後代,那這樣的人或許有缺陷,而如果世界上都是這樣的人,則人類這個物種終將滅絕,但是一個人沒有必要背負整個世界,也不是為了維繫世界的運作而存在,所以無法愛人即使是種缺陷,也無須為這個缺陷感到罪惡感或想方設法去矯正它。在現在這個低生育率已經被宣告是國安問題的時代,鼓勵生育的政策措施往往沒有去正視,當前的社會現實與文化意識如何讓人變得疏離,變得只能為自己的生存不斷掙扎,變得沒有辦法有餘裕去付出情感等狀況。人類社會的機制運作或許是建立在人性有愛與良善的基礎上,但是人類做為一種生物,愛與良善是否是其生物本能或天性,或許從來不是一個不證自明的問題。當人有了自由可以選擇,或者是被現實所迫必須選擇時,愛與良善是否總是人的唯一選擇,或許也是一個有許多可能答案的問題。
一個社會是否包容或善待非我族類的外來者,或許是個現實情形總無法追上理想預期的課題。作者筆下的日裔海外移民第二代,以及來自越南、想在日本打工累積財富的外籍勞工,在日本經濟逐漸衰退以及社會封閉性並未消解多少的嚴峻現實中,只能在日本社會的邊陲或底層掙扎,忍受著不公平甚至非人道的對待,想辦法求取生存並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些外來者遇上被社會主流所遺棄的社會邊緣人,在同樣的社會邊陲或底層尋求其實往往不可得或者得到也是岌岌可危的安身立命,其會做出怎麼樣的選擇,又能有怎麼樣的選擇,或許本書故事對此沒有做出太多太深刻的描寫,但是卻有提供一些線索,讓人有興趣的話可以進一步去想像。本書故事或許是透過描述一個一般人日常生活所不會看到的世界,來讓一般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會感覺有趣,但如果讀者可以在讀完本書後,對於看到這樣的世界可以有些省思,那麼本書對於讀者來說,或許就可以多一些意義與價值。

2019年9月22日 星期日

西郷札 傑作短編集(三)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本清張的短篇時代小說集,共收錄12篇作品。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可以說相當樸實而線性,沒有太多裝飾性或深入角色人物心理層面的描述,情節展開亦沒有太過繁複的結構,例如複數軸線的交錯、收束所鋪陳出線索來製造轉折等,而是順著時序進展一一帶出故事情節橋段,不去刻意營造敘事情節的起伏或曲折。這樣的敘事風格,或許不是因為受限於短篇小說的篇幅,也不是因為本書故事是在上個世紀中期所寫成的作品,更不是因為其題材是發生在歷史時空背景中的人事物,而比較可能是因為作者自身所偏好或所擅長的寫作筆觸,簡潔而不帶多餘裝飾,寫實而不刻意營造情節曲折迂迴的氛圍。對自己來說,閱讀本書故事會感覺有種時代感,但並不是因為其為時代小說,故事的時空背景是被設定在日本幕末到明治維新或是在德川時代初期,而是因為前述敘事風格本身。太像歷史紀錄或寫實報導的書寫,即使能點出在時代局勢中角色人物被左右與無可奈何的命運,但還是會因為太過平鋪直敘而讓自己讀來感覺少了些引人入勝的幽微。
如果要說本書各篇故事是非典型的時代小說,或許是因為其所敘述的並非英雄人物在時局變化中運籌帷幄、戰勝逆境的故事,而是那些被時代洪流所淹沒或沖刷到航道外的失敗者,如何被局勢所擺布的故事。例如,〈戦国権謀〉這篇故事的結尾是,當改朝換代在權力核心所在地發生後,在邊陲之地過世的故事主角,其死訊應該無人聞問也無人關心。即使故事主角曾經有可能有一番作為,但權力更迭、時局變化都不是個體一己之力所能掌握與控制,人生際遇不順遂也只能感嘆是時也命也。〈二代の殉死〉則是在對比一對父子因為自己的主公身故而殉身的選擇。父親是真的獲得自己主公的信任與寵愛,所以選擇死亡是展現其與主公之間的情誼。然而,當兒子的主公身故而兒子也選擇殉身時,當時的社會風氣其實已經不會表彰或認同這樣的行為,而兒子也沒有受到主公多大的恩情或寵愛,兒子的選擇只是因為其想追隨父親的腳步,想要親身感受父親死亡當時所感受到的慷慨激昂。〈面貌〉裡的故事主角即使是幕府將軍之子,但是因為長相不被父親所愛,也就只有被冷落的命運,終將走上時運不濟的結果。作者筆下的失敗者,無法在動盪時局中勝出,而只能隨波逐流,被推到權力政治舞台的邊緣,處境寂寥且晚景淒涼。然而,這樣的故事用太過平鋪直敘的筆調書寫,在情節橋段上沒有太多突出或具辨識度的內容,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平淡,無法太投入其中。
在書名同名作中作者書寫了男性的嫉妒心理,以及出自嫉妒所精心謀劃的陷害計策。而讓這樣的陷害得以產生效果的基礎是,從權力競逐中勝出的權貴階級,在權力不對等的不公平社會結構中,有能力去欺瞞並壓榨,奪取權力不成而淪落不好處境的失敗者。〈権妻〉則是一篇很有肥皂劇風情的故事,講述當年的私生女與自己的兒子要論及婚嫁,無法將真相說明白的父親只能選擇殺害私生女後自殺。將通俗甚至較為現代的故事題材,放在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設定中書寫出來,不去著眼政治權謀或軍事鬥爭的大歷史,而是關注兒女私情與個人的內心糾結與掙扎,這樣的時代小說或許不是那麼典型,也給人一種不論古今、人性的缺陷與陰暗或許總是存在的感覺。前述這樣的故事或許寫出一種在時代小說裡卻不受限於時代小說格局的視野,人的詭詐心機,人的作繭自縛,或許在不同的時代文化背景、人際關係與社會情境中會有不同的展現,但是本質上的人性情感,或許是可以跳出故事的特定背景情境而讓身處不同時空的讀者有所感受。
因為時局變化而失去原有地位或發展舞台的失敗者們,會有怎麼樣的下場或結局?在〈くるま宿〉這篇故事中,帶著神祕氣息且其實深藏不露的中年人力車夫,最後在挺身而出解決麻煩事後,因為過去經歷曝光而決定離開去找自己下一個隱居地。對比之下,在〈梟示抄〉這篇故事中,在爭權奪利中敗下陣來並淪為被追捕對象的主角,則是因為未能分清敵友而落至伏法結局。前述對比要說是因為個別角色人物的際遇有差,或許不如說是因為人的品性決定了其選擇,而其選擇又導致出截然不同的際遇。或許人應該務實,認清自己的當下,太多不必要的意圖或情緒,只是混淆自己的判斷,為自己帶來不利。

2019年9月16日 星期一

10 Minutes 38 Seconds In This Strange World

目前是2019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本書故事在敘事架構上可以大致分成兩個部分。前半是做為故事主角的女性性工作者,在伊斯坦堡街頭被不知名人士施以暴行並被棄置在垃圾箱中等待死亡,而主角在其死前的10分38秒裡,像是看到人生跑馬燈地,回想起其自兒時迄今的人生際遇,以及其如何結識五名好友的過程。後半則是主角死後成為「無親屬請領之屍體」而被送至公墓埋葬,其五名好友不捨其淒涼境遇,決定盜墓挖出其屍骨另行安葬,而這場有些荒謬的冒險,讓好友們重新檢視自己與主角的關係以及自己的人生。前半的敘事有著工整到甚至可以說有點匠氣的結構,雖然頗具創意巧思,但不免還是讓自己感覺有點太過花俏與刻意。然而,作者書寫前半故事情節的炫技是瑕不掩瑜,其筆下被錯置在自己無法調適之框架中而必須逃開、或被命運擺弄而必須掙扎的人物角色形象,有種不只是出自表面之異國情調、而是來自更內在之人性刻劃的深度與立體感。後半敘事回歸較為平順的線性結構,雖然故事情節仍有其起伏轉折,同時也發揮將全書故事做一收束之功能,但是相較於前半敘事,對自己來說是有點流於平庸,引起共鳴或啟發省思的力道略有不足。
主角並非出身貧寒或來自社會底層,最後卻落腳在伊斯坦堡的煙花巷裡,靠著出賣肉體來營生。由妾所生卻從小被當成元配的女兒來扶養,主角是一心求子之父親的唯一後嗣,雖然曾有弟弟,但弟弟卻因為罹患唐氏症而無法活到成年。受到叔父的持續性侵後來變成家族醜聞,而主角原本擔心父親不會相信所以選擇隱忍不說,但後來卻發現父親其實相信主角所言屬實,只是為了家族的顏面而做出犧牲主角的決定,或者說父親認為其決定是讓主角可以獲得幸福的唯一可能。主角的離家是自我放逐也是被家族所放逐,而在伊斯坦堡這樣的大城市裡討生活,對主角來說只能選擇活在城市的陰暗邊陲處,與其他從不同悲慘際遇或命運桎梏中逃離的社會邊緣人,相互取暖、相互扶持與相互保護。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是在書寫虛構人物的個人史,卻也是在書寫,不曾被社會發展所顧及的邊緣族群,其因應社會發展並找出個體生存空間之掙扎或對抗的心路歷程。
在本書故事的背景裡存在著土耳其的近代史。主角的丈夫死在對左派人士所進行的屠殺之中,而雖然是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但是主角選擇接受丈夫殷勤追求,或可說是為愛下了相當的決心。主角因為自己的人生歷練,或許從未全心全意地相信自己丈夫所勾勒出的美好未來願景,但是在曾經幸福的兩人世界中,主角選擇不用自己的現實去質疑丈夫的理想,而是選擇耽溺在丈夫理想的虛幻裡。主角的變性好友曾經想質問主角的丈夫,其是否因為看輕主角的好友們而不想將這些人介紹給自己的社會運動夥伴們認識,但最後好友卻放棄質問,因為其體悟到,或許沒有什麼事情是真的值得去質疑或憂慮的,如果所有事情都持續在變化或消失,那麼人除了活在當下外沒有其他可以確立意義的方法。面對個體力量無法左右的歷史洪流或群體命運,人可以選擇堅持信念,可以選擇守在自己的世界裡,亦可以選擇隨遇而安。只是個體力量所無法左右的,或許正是會嚴重左右個體命運的力量,而當個體對上群體是如同螳臂當車般地力量不對稱時,個體的消極、逃避、甚或是困獸之鬥,不也是各式各樣的現實樣貌?即使有時直視這樣的現實樣貌會讓人感覺有些酸楚。
雖然只是兩頁多的篇幅,作者為一些無人請領之屍體書寫出為何其最後會被埋葬在公墓的緣由。主角的親戚們早已因為前述家族醜聞而斷絕與主角的關係,所以其在接獲主角死訊通知後拒絕領回主角的屍體,並讓主角的屍體被下葬在埋葬無人請領屍體的公墓中。所謂的血緣關係是否真的總是讓人產生出情感羈絆,或許並非是一個可以簡單給出肯定答案的問題。人是否應該要期待或追求,自己死後會有人為自己舉辦葬禮,料理後事,而不是只是處理掉自己的屍體?前者是生前情感關係的延續,後者則是社會運作體制的新陳代謝功能發揮。或許不論何時何地,在人類社會的群體生活裡總有無法與群體其他人建立關係的人,而不論原因是什麼,總會有人是孑然一身,或許也是無可反駁的現實。

2019年9月8日 星期日

ファミリーランド

日本小說家澤村伊智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6篇作品。整體來說,本書各篇故事是以科幻小說的風格或筆觸來描繪作者所想像或所想省思的未來人類社會。作者在個別故事中想像出目前尚未存在的未來科技產品或服務,並描繪這個產品或服務是因應人類社會的何種需求所發展出來,以及當這個產品或服務普及後,會如何影響或衝擊人類社會裡的家庭與人際關係。作者並沒有在其對於科技的想像上著墨太多,而是放比較多心力在處理其所勾勒出的人類社會可能發展樣貌。作者發揮其想像力,試圖描述出立基在人際關係與家庭組織之基礎上來運作的人類社會,會如何以科技做為工具或手段,去面對進而解決,家庭組織崩壞或人際關係失去應有功能的問題。因此或許可以這麼說,本書中的各篇故事只是披上科幻小說的外衣,但是骨子裡還是呈現出作者對當前社會現實所為觀察與反思的社會小說。
舉例來說,〈愛を語るより左記のとおり執り行おう〉看似是在書寫,未來人類社會為了追求便利與效率,透過科技發展讓喪葬儀式完全虛擬數位化,而這樣的發展也反映出人情與親情的日趨淡薄。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在該篇故事裡所著眼的並非去想像與描繪出虛擬喪葬儀式的細節,而是透過虛擬喪葬儀式這樣一個想像去反思,告知他人有關一個人的死亡,會有什麼樣的意義與價值。在該篇故事中,有人想舉辦早已經是歷史記憶的傳統喪葬儀式,讓死者的親友可以到靈堂瞻仰死者遺容並祭拜,但這一切像是要重現已經失傳的技藝般,其難度遠遠超過當初的預期,甚至還引來不諒解與批評的聲音。舉辦傳統喪葬儀式讓或許曾經斷了聯繫、細節已無法追問的一段人際關係得以再度搭上線,而雖然當事人內心有怎樣的情懷或感想並沒有被說明或描述,但卻也因此為讀者留下相當的想像空間。或許,社會的進步與效率化,就是抹去人類個體情感或差異等不確定變數,讓個體得以融入集體化的體制內,進而讓體制得以順遂運作。只是,在這樣的未來社會裡,人類將看不見自己所不想看到或對自己來說是個麻煩的事物或景象,而即使這個看不到是眼不見為淨,卻也讓人類失去可以體驗七情六欲的可能。
在本書中自己較為喜歡的故事是〈今夜宇宙船の見える丘に〉。該篇故事所描述的未來社會是極端殘酷的現實,因為老人的照護已經成為沉重負擔,所以科技讓無力照護的人們可以選擇剝奪老人的部分生理或運動機能,進而讓照護工作變得較為便利簡單。當該篇故事裡經濟狀況不佳的主角將要選擇讓自己的父親進入跟死亡沒有多大差別的狀態時,其為了要滿足父親最後的心願,而帶著父親來到外星人飛碟所降落的山丘上。與外星人的第一次接觸揭露了令人意外的事實,亦既是這群來到地球的外星人其實是被棄養的外星老人。這個看似情節荒誕不經的故事,卻讓人讀來會有心頭像是被低氣壓籠罩的抑鬱感,因為看到照護的沉重負擔會將親情與善良銷磨殆盡,而要去省思這樣的現實便很難讓人積極樂觀得起來。
〈コンピューターお義母さん〉則是另一篇自己也還算喜歡的作品。因為物聯網的發展,讓即使住在安養院裡的婆婆,也能隨時掌握兒子媳婦家裡的所有狀況,並介入干涉兒子媳婦的家庭生活。對此嫌惡到已無法忍受的媳婦決定到安養院找婆婆攤牌,但卻發現婆婆已過世,而死前仍在操作相關電腦設備的身體早已有多處機能退化。婆婆不再干涉自己生活的日子讓媳婦感到寂寞,於是人工智慧便繼承婆婆的遺志,從虛擬世界裡繼續介入並陪伴著生者的家庭生活。該篇故事要讀者去思考家人間的關係,到底怎樣是好怎樣是壞,或許不是簡單從單一面向切入就能解答的問題。
〈マリッジ.サバイバー〉則是一篇在文體上較可以被歸類為推理小說的故事。在未來社會中相親網站已經做到全方位的媒合,而藉此走入婚姻的男女,會配戴可以彼此掌控對方狀況的婚戒,而這樣雖然讓彼此可以更深入地關心與照料對方,但也讓人受到相當程度的監控。以為自己短暫逃離監控的主角犯下對流浪漢施暴的罪行,但殊不知自己受監控的程度與範圍遠遠超出自己的預想。監控管制破壞社會秩序的行為,是否讓人失去選擇另一種社會秩序的自由與權利,讀完該篇故事後,自己想了一下這個問題。

2019年9月5日 星期四

腸詰小僧 曽根圭介短編集

日本推理小說家曽根圭介的短篇小說集,共收錄7篇作品。對自己來說,作者似乎還是比較適合用短篇小說的形式來創作,在有限的篇幅中,運用其頗具個人獨特風格的敘事手法來營造故事的懸疑感,並讓情節轉折出人意表。雖然是自己主觀任意的界定,但是自己從所讀過之作者的短篇小說作品中,感覺作者時常穿插交錯地鋪陳出狀似平行的複數敘事軸線,並在其中拋出片段式的資訊或線索,然後在故事進展到結尾時,讓部分的片段式資訊或線索串接拼湊起來,進而完成不在讀者預期中的故事情節收束,而之所以這樣的收束不在讀者預期中,一方面是因為有些片段式資訊或線索是障眼法,只是故事情節的錦上添花但並非拼湊出故事收束的關鍵,另一方面則是作者常常使用誤導性的敘述,讓讀者自身對人事物的既有刻板印象將其閱讀導向錯誤的認知。當然,作者使用前述敘事手法不必然總是成功,而且已經讓自己感覺作者有點落入窠臼或走到瓶頸,甚至作者也並非總是能夠完全發揮,有時候故事敘事軸線的複雜度無法提升,用來誤導或混淆讀者的資訊也不夠精緻或細膩。只是雖然本書各篇故事並非表現都有一致水準,但是整體來說,都還稱得上是不算太無趣的通俗娛樂小說。
在本書中,作者實踐其獨特敘事手法最為徹底、也可說是最有效果的故事,對自己來說應該是書名同名作。一個其實發展得不算太好的自由撰稿人,因緣際會得以獨家訪問到曾犯下震驚社會之殺人事件的少年,而該名少年在受訪時已成年,接受完矯正教育後重回社會生活。當年受害者的父親找上自由撰稿人,希望得知當年殺害自己女兒之少年現在的狀況與住處,而自由撰稿人的警察弟弟,卻因為桃色糾紛而面臨事業與家庭的危機。自由撰稿人最後以非常自私、甚至會讓人感覺有點驚悚的方法來解決弟弟的問題,而這樣的故事結尾會讓讀者預想不到的原因是,在讀者的刻板印象中,兇惡的少年犯應該是男性,但是作者卻利用這樣的刻板印象,在誤導讀者認知的同時,巧妙串接兩條原本是平行的敘事軸線。在該篇故事中,結局並非是真相大白或正義獲得伸張,而是扭曲甚至醜惡的人性主導了故事登場人物的行動。亦即是說,該篇故事的世界觀相當陰暗與負面。
在〈父の手法〉這篇故事中,作者使用經過變形的敘事手法,讓平行的複數敘事軸線變成單一但樹狀分支的敘事軸線,然後讓分支的敘事軸線再度接合成不在讀者預想範圍內的結局。曾經酒駕撞死人但卻讓另一個人被錯判為凶手的老人,因為罹患失智症而將安養院的照顧服務員誤認為他人,並將內心的罪惡感向之全盤托出。照顧服務員因為好奇而開始追查前述交通事故的始末,進而結識被錯判是凶手而入監服刑之女性的丈夫,並因為對其懷抱情愫,所以下手殺害老人來避免事實被揭露,在監獄中的女性會因此提早出獄。一個充滿惡意、讓人感覺不舒服的轉折,將故事原本不太有方向感的展開收束成 一個出人意表的結局,而由此可看出作者用短篇小說形式說故事的功力。
相較於書名同名作,在本書中作者的獨特敘事手法被實踐得較不成功的故事,自己個人意見認為是〈解決屋〉。雖然在該篇故事中存在兩條平行的敘事軸線,但是作者在個別敘事軸線中所鋪陳出來的情節橋段過於獨立且零散,而到故事要收束的時候,作者所選擇讓兩條敘事軸線接合起來的串接點,對於個別敘事軸線的情節而言太過邊緣。即使這樣的串接可能並不在讀者的預想中,但是這個不在預想中並沒有發揮正面的效果,因為作者是在數種可以串接的可能中,選擇雖然不容易被人預想到但也是較為無趣的一種可能。因此,讀完該篇故事,自己的感覺是作者給了太多可以拼成不同圖案的拼圖塊,但是最後拼出來的結果卻是讓人感覺相對平淡的圖案,同時拼不進這個圖案、多出來的拼圖塊,感覺可以有其他的發展可能,卻有點可惜地被浪費掉。
而之所以會說自己感覺到作者有點落入窠臼,是因為當自己讀到〈母の務め〉這篇故事時,會覺得作者是在重複使用已於書名同名作中使用過的布局,亦即是去誘發讀者的刻板印象,讓其對故事登場人物有錯誤的認知,進而在揭露登場人物的真正身分時製造出意外感。然而,在讀過書名同名作後,作者的故技重施就沒有那麼有效果,而自己在閱讀該篇故事時,也已預想到情節的發展走向。

2019年9月1日 星期日

偶然の聖地

日本小說家宮内悠介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故事一開始帶著適度的超現實感,並且鋪陳出多重的敘事軸線,讓自己期待作者這次又會發揮其想像力與敘事功力,以成功融合幻想與現實的情節為基礎,說出一個讓人無法輕易定義其屬性、但也無法否認其有引人入勝之趣味的故事。然而,隨著作者像是在賣弄知識、像是在展示其可以選擇敘事應以何種形式展開之權力、又像是在考驗讀者耐心一般地,不斷在本書故事中加入註釋(最後,篇幅為約330頁的故事竟然有超過300個註釋),自己的閱讀開始從期待故事無法預料的結局,轉變成對作者是否迷失其創作理念、想挑戰新穎寫作手法之企圖心是否有點走火入魔的懷疑。讀完本書後,感覺作者想要實踐一個極富野心的創作構想,即結合電腦程式撰寫的邏輯架構以及後設小說的理論實踐,但是前述結合意義何在,卻讓自己困惑不解,甚至自己在無法享受閱讀樂趣之同時,也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有讀懂,作者到底是要講述什麼樣的故事情節。
或許該說作者的創作企圖心太過強大,超出了其能力可以實踐出來的範圍,也或者可以說,作者想像力的高深莫測是自己的理解力所無法匹敵。一座充滿傳說的聖山以及出自不同緣由想要攻頂的人們,一個不為人知但以解決全球危機為己任的菁英組織,一個莫名其妙出現在住家房間的木乃伊乾屍以及偏執地想要追查真相的警察,這些性質與態樣都不太近似的敘事元素,在本書故事中被整合起來。作者在完成前述整合時,並不能說沒有依循其自成一格的論理邏輯,只是這個論理邏輯迂迴得略顯匠氣,表面看似有條有理,但是內在的矛盾衝突卻也沒有消弭。
例如,因為不孕而向聖山許願並獲得子嗣,但是聖山實現人的願望是要有交換條件,而以程式除錯的邏輯來解決全球危機的菁英們,必須對抗反動力量來削弱聖山的力量。又例如,本書故事裡的某個人物其實被放置進來要擾亂敘事秩序的病毒,而本書故事中的多重敘事軸線,其實是登場人物階層式的創作,一條軸線裡的人物虛構出另一條軸線的敘事情節。這些情節設定看似都落在作者發揮豐富想像力所構築出來的世界觀裡,但進一步審視卻又會發覺,作者只是在自圓其說,把前述的情節設定都依據其意願形塑成,可以在其世界觀裡彼此環環相扣。更重要的是,作者所表達的世界觀,對自己來說只是意義不明的混沌,而雖然本書故事情節有曲折離奇,也有懸疑起伏,但是讀來就是無法讓自己感覺太有趣。
因此,作者很有企圖心地想要創作出一部像是人工智慧在撰寫電腦程式般的後設小說,裡面的登場人物都彷彿不是被作者牽著線來操控而是有自我意識的傀儡,會自己說著故事並虛構出其他人物的故事。作者更有企圖心地,讓本書故事雖然有很濃重的幻想氣息,但是其中超現實的情節設定,卻又與現實世界有所對應。作者不只是要展現其不受框架所侷限的想像力,更要展現其跨越不同領域的豐富知識,所以國際情勢、程式語言、民族學、創作理論、甚至是日本文壇的名人軼事,都被穿插在本書故事中,看似要豐富本書故事內容,但實際上卻是讓本書故事變成一座迷宮,有空泛的深度與廣度,卻沒有提供地圖,讓人可以按圖索驥地找到藏在敘事情節後的意義。當然,這可能是自己沒有讀懂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展現的深度與廣度,也可能是自己太狹隘地執著在要為本書故事情節找出個道理或意義,但是就自己的主觀來說,本書故事就是作者的創作野心走得太遠,自己的理解能力跟不上,而看著作者所企圖挑戰的創作目標,也無法被激起想奮力追上作者腳步的熱情。
在本書故事中,自己並沒有讀到讓自己感到有趣的人性心理描述。或許應該說,本書故書裡的登場人物都被書寫得有點缺乏立體感,因為他們都只是作者用來搬演出其龐雜世界觀的工具,即使一個登場人物在故事情節的開展中有了形象的轉變,好像也不會成為太大的問題,因為本來這個人物就沒有很深刻與明確的形象,所以正可以像個變色龍般地,配合故事情節變換形象。或許,本書所講述的只是作者所形塑出來的獨特世界觀,而不是可以啟發讀者去省思自身所處現實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