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1日 星期六

独白するユニバーサル横メルカトル

集結八篇短篇恐怖奇想小說的平山夢明作品,其中與書名同名之作為第59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得獎作。
作者的想像力著實豐富,各篇作品也沉浸著相當的文藝成分。《独白するユニバーサル横メルカトル》中連續殺人魔父子所持有的地圖,以第一人稱的獨白述說著它所被標記的埋屍地點,其中有關地理記憶與空間的想像力非常特別。名為《C10H14N2(ニコチン)と少年――乞食と老婆》的殘酷童話,描繪出受欺凌的弱者展現出更人性醜惡的暴行。《無垢の祈り》中受到家暴的少女,祈求變態殺人魔如聖騎士般的救贖。《オペラントの肖像》中未來末世世界的想像雖然有些刻板,但是科幻小說的窠臼中卻轉出推理小說的巧思,執法者與被追緝者的驟然倒錯,導出了令人驚異的結局。
不過,作者瑰麗而摻雜著各種複雜詞彙的文字風格,對自己的日語閱讀能力是個吃力的挑戰。同時部分篇章相當跳接的情節流動,雖然是受限精簡篇幅而必須的敘事結構,但是卻非容易進入掌握的故事態樣。更重要的是,帶著殘暴非人的恐怖氛圍,以及超越現實的華麗想像,即使是作者風格的淋漓展現,卻非自己所期待或喜愛的小說型態。
是一本跳脫自己對推理小說想像的作品,但是也正因為並非是自己期待中的推理小說,在完全不同的文體中,自己的閱讀樂趣便也迷失了。

2011年12月27日 星期二

赤朽葉家の伝説

2007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及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得獎作,之後同作者之另一部小說也獲得了直木賞之肯定。
本書是從日本戰後到現代、以鳥取地方製鐵家族三代女性為三部曲之主要人物、所構成的推理小說。雖說是推理小說,但是作者的企圖心卻讓本書跳出了推理小說的文體框限,不但處理了日本戰後到現代社會變遷的側寫,還讓其所書寫的家族史有著不算太濃厚的魔幻寫實的味道。殺人的謎題是到了書的第三部份才出現,祖母臨終前告訴孫女自己殺過人,而孫女在好奇心驅使下,爬梳並查證祖母過去所口述的家族史,在不確定誰是死者、只知道誰是兇手的情況下,最後解開了祖母臨終遺言之謎。
自己在日本推理小說這塊領域還是剛剛入門,但是才疏學淺、歷練淺薄的自己,在閱讀本書時卻有被震撼到:把社會變遷縮影在特定家族興衰的發展,把傳統走向現代之變化附會在地傳說上予以論述,這些都不是新鮮的小說招式,只是作者能寫得輕鬆不沉重艱澀、同時具有娛樂性,就是其功力之所在了。讀完本書,自己對於日本戰後到現代之社會發展有了一些新的認知,雖然說不上有多深入,但是對一本被歸類成推理小說的書來說,這樣的閱讀經驗其實很難得。更難得的是,謎題之設計與解答雖然不是多麼奇想天外或者無法預想(其實死者是誰是很容易想到的),但是仍有一定之深度,也保住了這本書的娛樂性。
可以輕鬆讀卻也可以想些事,是這本書的價值。

2011年12月24日 星期六

傍聞き

集結四篇短篇推理小說的長岡弘樹作品,其中與書名同名之作為200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得獎作。
並非難解的密室詭計或者兇惡複雜的殺人犯罪案件,書中四篇短篇故事反而是現實感相當濃重的作品;概略來說,這些故事的特色在於,書中人物有些不合常理或者迂迴怪異的行動,在短短篇幅的情節行進中發展出「原來如此」的解釋,而這個解釋往往與篇名有著呼應與扣合,讓人驚覺作者構思的創意與鋪陳的縝密。
但是更令自己覺得有趣的是,在這些故事中包覆著謎題解答的人情世故描述,並非如同其他推理故事一般僅是背景,用來交代犯罪動機且往往流於俗套公式化;其在未喧賓奪主地奪去謎底解答的驚奇感之同時,像是有自己生命力般地緊密與謎題結合並且有發人省思與觸動人心之處。跨越私怨的救助行為、心思纖細的撫慰動作、救助受虐兒的縝密心思、更生人贖罪自盡前的心情流動,是這些故事現實感的來源,也是這些故事深度之所在,讓謎題解答在具備娛樂性之外有了人性與社會性。

2011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桑潟幸一准教授のスタイリッシュな生活

因為看到來年一月本書將被翻拍成冬季檔日劇的新聞,所以偏執狂的好奇心就被牽引起來,當天便出動去搜尋本書並購入,然後利用這個周末將之讀完。
作者奥泉光曾在1994年得過芥川賞,而由於日本當代文學從來並非自己關注的重點,所以對於這項作者簡介所提供的資訊沒有太多的相應資訊可以伸展。本書被宣傳的賣點是幽默與推理的結合(ユーモア・ミステリー),而閱讀完後發現作者確實有其觀察細膩的獨到之處,所以其嘲諷的力道可以說是排山倒海又鞭辟入裡,看似誇張的幽默卻不會讓人有太過超脫現實之感,而讓人在嘲弄主角人生的荒謬之餘也對現實殘酷感到無奈與沉重。
主角在所謂掙扎於招生不足之閉校邊緣的三流大學中任教日本文學,薪俸低而必須過著節約生活,教學經歷十年多卻是智力退化且多年未閱讀較為嚴肅之書籍文章;面對大學教育的商業化以及普遍的教育水準下降,主角自我開釋與輕易妥協的滑稽荒唐思維與行徑,有著許多讓自己可以投射在所身處現實中的諷刺與批判。
至於推理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反正幽默的部分已經是具有相當的閱讀娛樂價值了。

2011年12月18日 星期日

The Buddha in the Attic

2011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小說類的finalist,全書頁數僅130多頁,說的是20世紀初期日本女性被騙婚移民至美國而後定居、再經歷二次大戰期間美國集中監管日本移民的故事。
作者以如此簡短篇幅處理時序長且內涵複雜的歷史,其所使用的手法,是以複數第一人稱WE來做為敘事主體、以建立歷史集體性格,再利用some of us、one of us或者個體姓名等形式來描述歷史大趨勢流變中的個體經驗差異,或者說是個人際遇的不同。
這樣野心很大、匠氣十足的敘事手法,果然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本書獨特之處在於,隨著集體歷史大趨勢的變化可以看到個體被時代左右的侷限性,卻又可以看到個體主客觀條件之差別所帶來的個人際遇天壤之別;只是這樣的敘事手法也非人人都欣賞,過於定型且不斷複製的句型,一個冗長段落中叨絮許多不同個體經驗差別卻零散而不深入,讓故事像是工筆繁多卻構圖失焦的畫作。
但是如果不是這樣的敘事手法,那這本書所說的故事有何特別之處呢?過於龐大的集體歷史,往往就只能停留在較為淺薄而容易想像的層次,因為沒有了聚焦的主角,也就沒有那個特別人物可以被深入刻劃或投射,自然也就少了更深一層的東西;如果不是透過以複數第一人稱之發言者來建構集體歷史意識之手法,讓讀者會有新鮮感,那這本書講的不過就是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好像其中個別個體經歷有好多種態樣,但是卻沒有什麼發人深省或者令人無法想像的細節浮現。

2011年12月17日 星期六

陽炎―東京湾臨海署安積班

因為先前一直有在follow日劇《ハンチョウ~神南署安積班~》,所以之前去日本旅行時,就買了幾本原著小說的單行本,而本書就是其中一本。當時旅行結束時有看了這本書的第一篇短篇故事,不過之後就是擱在書桌上而一直沒有再翻動過。這陣子開始周末閱讀日本推理小說的計畫,想想一直花錢買新書還不如先消化之前的庫存(雖然還是持續在購入新書就是),於是就把本書拿出來從頭重新閱讀。
說是推理小說或者犯罪小說,還不如說是擬真的警察小說。在閱讀的時候心中會一直受到日劇實寫化選角與形象的牽引(或干擾?),不過由於日劇只是取其部分人物與場景設定而與本書故事情節無涉,所以前者的故事比較戲劇化且較多娛樂元素,但是後者不論在犯罪情節或者故事基調上都顯得樸實許多。
但是本書並不因此就失去閱讀的樂趣;本書著重的是書中角色的性格側寫與形象塑造,以及警察世界的實在化描寫。情節平淡或者是因為作者選擇了寫實,而在看似樸素平常的故事中有趣的是角色對比所呈現出的人物性格歧異,以及不深入但有重點的人性描繪。
須田巡査部長的戲份在本書中吃重許多,過人的直覺與洞察力也是被突顯的重點;只是在日劇中,演員是否受歡迎或者大牌與否是另外一個殘酷的現實,須田只不過是個湊數的配角,表現明顯少了許多。
《予知夢》、《科学捜査》、《張り込み》、《トウキョウ・コンネクション》、《陽炎》等篇讀完都有值得玩味之處,雖然不是甚麼深刻的感觸,但也是另一種輕鬆閱讀的經驗。

2011年12月11日 星期日

赤い指

日本推理周末之文庫本第一彈,東野圭吾作品之加賀恭一郎シリーズ的第七件事件。根據日本amazon網站的介紹,這是作者得到直木賞後的第一本出版的作品,不知是否是因為這樣的關係,這本書有著濃重之人間drama氣味,以通俗淺白的手法在社會事件中挖掘人性情感的脆弱與糾葛。
書中以女童被殺害事件導引出兩個家庭人際關係之穿插鋪陳。一方面是加害者溺愛的母親,一心只想為子脫罪,最後導致加害者父親必須設計自己同住的母親頂罪;一方面是加賀自己從不去探望自己因癌症而期日不多的父親,而深受其父親照顧的表弟又是自己辦案搭檔,而後在父親身故後,加賀為何如此絕情的理由才被揭露。
說是推理小說不如說是社會犯罪小說,唯一一個不是故事進展中讀者就可以清楚知道的情節設定是,加害者祖母的癡呆症其實是偽裝出來的事實。加賀拆穿加害者父母隱蔽罪行之銳利眼光,可能也算不上是本書相當精彩的部分,雖然也沒有讓其失色就是。
本書的亮眼點在於,把已經看得有些浮濫的日本家族崩壞、老年化社會、溺愛教養等社會問題,雖然沒有跳脫窠臼地符合讀者的想像與期待,但是仍寫來具有相當通俗趣味、並且蘊藏思考啟發與情緒感染的力量。
加賀恭一郎シリーズ應該是自己之後會持續follow的作品吧!之前的幾本也得慢慢補上才行。

2011年12月10日 星期六

The Sojourn

2011年National Book Award小說類的finalist,是身為斯洛伐克裔移民第三代之作者的第一部小說。
閱讀過程中對於用不算短的篇幅來處理主角之第一次世界大戰經歷覺得有些不耐,對於故事一開始所開展出、主角身分認同浮移不定的命題為何轉向以戰爭為背景的人性書寫感到有些突兀,不過當故書最後收結到主角以出生在美國卻從未浸淫在美國生活的「美國公民」身分要重返美國時,那種走出失落與孤獨而以歸鄉形式所踏出未知且未完的旅居,卻讓自己重新檢視這本書所蘊含的豐富性與感染力。
主角的父親離開當時還是奧匈帝國的捷克斯洛伐克鄉間小鎮到美國築夢,在自己老婆生下主角後不久便意外身亡以及其他意外麻煩接續發生後,回到小鎮成為旅居山間的牧羊人,並娶了主角的後母(為了照顧主角但事實上後母是偏愛自己的兩個兒子),而主角在隨著父親學習牧羊人與獵人的工作時,也偷偷學習著自己的「第一語言」(好像不能說是母語)英文,雖然其間有完成為期不長的斯洛伐克義務教育。
主角父親的舊情人託孤其兒子,而這個兒子成為主角的兄弟與之後在戰爭中做為狙擊手的夥伴戰友。身為斯洛伐克人為奧匈帝國迎戰義大利人與之後的英國人,沒有明確形成敘事軸線而在背景中稀釋著的主題是當時種族意識的隱然衝突與重構。在戰爭中經歷自己兄弟死亡而無力救助、淪為戰俘而在戰敗後感到迷惘與失落,主角與一個未婚懷孕的吉普賽女孩短暫結伴同行並互相照顧,在女孩生下孩子後死亡時幫忙帶著孩子回到吉普賽社群,之後選擇回到鄉間見父親最後一面,從敵視冷漠的後母口中得知父親的死訊,卻也獲得了父親最後的遺產:美國出生證明以及被妥善藏匿起來的五盎司黃金。
不斷在歸鄉的旅居,是現實所逼迫也是被不斷自己所身處的失落氛圍所驅動(因為對於能去與該去哪裡等問題所感到的茫然而半推半就地前進);在自己明明清楚意識到自己的陌生感與孤獨感的同時,前往自己或者外界所定義的故鄉,人生不也是就是這樣的旅居,誰又能說誰在時間的變動中能有不為所動的立足之地?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Tizzy Bac「國王的驢耳朵」



昨天帶著之前的一時興起所購入的票、前往先前從未去過的誠品信義店7樓空中花園聽了一場Tizzy Bac的演唱會,是他們全省18場「國王的驢耳朵」巡演的最終場,在今年入冬第一波冷氣團中,自己感受到自己隨節奏擺動所產生的暖意。
之前自己不能說是Tizzy Bac的大粉絲或鐵票,只買過他們兩張專輯(「如果看見地獄,我就不怕魔鬼」以及最新專輯「告密的心」),對他們的歌也不能說非常熟悉(雖然有幾首是自己相當喜歡且希望能現場聽到的);昨天在現場自己也是有部分歌曲並不熟悉,之前專輯中自己很喜歡的「For the Way I Live」也無緣可以聽到現場演唱,但是不論是否是陌生的歌曲,主唱相當純熟的表現仍讓自己相當投入,而之前有印象的歌曲,諸如「是誰吃了我的腦」、「保險推銷員之死」、「末日鋼琴手」、「周末午后的婦女時間」、「我們」等,都讓自己因為聽了現場而更加喜歡或有了感覺。
這次的演唱會主要曲目都是出自「告密的心」這張專輯,而主唱帶點冷靜與冷漠之距離感以及迴盪而感染之厚實感的獨特嗓音,現場聽來更具力道。他們帶著童話或寓言氣味的歌詞文字創作風格(就是他們自己說的「現代說書人」路線),遊走在民謠、合成器樂與搖滾等音樂元素之間的曲風,讓自己之後應該會持續follow他們的動向。
2012年5月他們應該會有不同於過往型態之表演,值得期待。

2011年12月2日 星期五

生老病,然後…

上週週末去桃園看了同事快要滿月的寶寶,手腳靈活的好動模樣給人一種生命的希望…
過了11月自己就要接受老了一歲的事實,不知道自己還有多久可活的現實,讓自己想著就算悽慘的衰老也應該不會需要再撐多久吧…
前幾天去看了因手術入院的同事,人體的病痛總有其不明所以的地方,醫學知識的侷限也是人必須接受的現實…
時序進入12月,自己也該檢視一下這一年自己的渾噩與頹廢:許多不敵慾望的浪擲千金、陷入荒謬可笑的人際問題,一整年留不下什麼也沒有長進什麼,對照年初自己的想像,是多麼不堪且可悲…
如果自己之後並沒有太多好日子可以過,那至少別讓自己再過得這麼悲慘與沒有安全感吧!質樸而孤獨地活著,直到那個應該不會太久的「然後」到來。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Salvage the Bones

2011 National Book Award小說類的得獎作,敘述失去母親的四兄妹、經歷Katrina颶風災難的12天故事。
在amazon網站上的網友評價不能說是不好,甚至是有許多盛讚;不過自己卻是認同其中一篇少數見解的評論,也就是這本書是「tightly written but soulless」。誠如該評論者所指出,自己讀完後也對於作者為何要述說這個故事的動機、述說這個故事的意義何在等問題感到困惑不解。毫無心得或感受可言,讓自己第一次感受到、讀一本書後無從下筆書寫感想的窘境。
如果本書的亮眼點在於人性特質的掌握或者人生失落無奈氛圍的感染,則資質駑鈍的自己實在無法進入作者所要描繪的世界中,看似好像應該有些什麼或者引發沉重共鳴的人物與遭遇,在看似文字技巧精鍊實則不明所以地緩慢與瑣細的故事情節開展中,顯得平淡乏味而毫無力道。
這樣的得獎作,只能說自己跟評審或文藝網友們的品味太大相逕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