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能面検事の死闘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講述一個鐵面無私到面部毫無表情、剛正不阿到完全不替他人留任何情面的檢察官,面對震驚社會的重大案件,如何不受事物表象所迷惑,而能讓真相水落石出。作者最近所出版的另一部作品,其故事也是在講述,凶手基於某種偏執的信念,而在一次行動中殺害超過五個人。因此當自己讀到,本書故事一開始描述,因為生在面臨就業冰河期之世代而有相對剝奪感的凶手,在繁忙的車站前隨機殺害,包括一名兒童在內的七個人時,就不免擔心,作者又會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虎頭蛇尾。一開始作者好像要針砭時弊、探討嚴肅的社會公義課題,但是到最後,為了要讓讀者大吃一驚,就會有點勉強地,以僅數頁之篇幅,找一個在整體敘事中存在感薄弱的登場人物,讓其基於相當個人的理由,成為隱身在整起事件幕後但操縱著一切的藏鏡人。

而如果僅比較其最近兩部作品,則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設計的意想不到結局,或許在敘事情節轉折上有比較不牽強一些。為了替戀人復仇與擔心司法會讓凶手逃過死刑,身分不明的犯人向檢察署發動炸彈攻擊,聲稱其是認同凶手主張,並訴求檢調單位將凶手無罪釋放。而這樣旨在混淆視聽的行動,一方面煽動出不少支持或認同凶手主張的言論,另一方面則讓警方將有限警力分散去駐守各機關,進而減少押解凶手的警力,讓犯人可以藉機協助凶手脫逃後再將之殺害。

然而,犯人這樣大費周章,甚至不惜殃及無辜,為的還是要逃避其對凶手動用私刑的罪責。但是其又利用其是警務人員的身分,盜取已被扣押之凶手作案用凶刀,並用該把凶刀來殺害凶手,進而留下線索,讓身為檢察官的主角可以有證據來證明其涉案。存在於前述行動間的矛盾,或許不能僅以犯人心思複雜混亂為由就能解釋得通。對自己來說,即使本書故事的意想不到結局比較不牽強,但是只能說是巧合的牽連,即逮捕凶手的警察是其中一名受害人的戀人,以及策劃用許多煙霧彈來掩蓋真正犯案動機與犯行的迂迴,都還是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而犧牲掉敘事情節展開的合情合理。

即使凶手是遭逢就業冰河期之世代,深刻體會社會現實的不公不義,但是如此便選擇以奪去他人幸福之方式來宣洩不滿,其中或許還是有需要闡釋的環節。作者所構思出的緣由是,身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凶手父親,對於凶手的謀職不順遂,以貶抑其存在價值的人身攻擊方式,對凶手施加殘暴的言語暴力,進而讓凶手將其所受到的暴力對待,轉化成憤怒與怨懟,並禍及數名無辜的受害人。

生不逢時,親ガチャ的運氣糟糕透頂,社會資源分配的兩極化與落差懸殊,或許是許多社會不幸事件的起源,但是社會結構扭曲、社會階級對立難以消弭,與暴力犯罪行為的發生,兩者之間雖然存在關聯性,卻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即使要人隨遇而安、甚至是安貧樂道,可能是讓人放棄抗爭、不去關注社會現實結構性問題的助眠藥物,但是這個社會總還是會存在一絲希望是,人可以透過努力來帶出一點點社會流動的動力。一再把責任放到別人身上,要整體社會解決己身所遭遇的問題,或許只是複製眼前的社會現實,看似翻轉了什麼,但其實是把訴諸暴力之加害人的不幸轉嫁給受害人,而無法真正解構與重組,權力與資源不對等的社會結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想要與可以過日子的方式,包容彼此而和平共處,而不是抱持著一有機會就要肅清異己的零容忍價值觀,你爭我奪且互不相讓,或許這個社會才會有改變的可能。

在當代社會中,資訊爆炸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過多的資訊卻沒有讓人看得更廣與更遠,反而是更故步自封於同溫層內而冥頑不靈。即使被說成是遭遇就業冰河期的世代,但每個人各有不同際遇與選擇,或許如主角所言,不應被一概而論。不管是貼人標籤或自貼標籤,都只是在簡化問題,而無助於找出解決之道。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夜の道標

日本推理小說家芦沢央的作品,為2023年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共同受賞作。作者鋪陳出從四個登場人物個別視角出發的三條敘事軸線,因為其中兩個小學生從其個別視角所敘述的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面向。一個身高高出同年紀平均身高許多的轉學生,在同為籃球校隊的同學面前遭遇車禍,但這一切其實是轉學生父親,為了獲得賠償金而要轉學生自導自演的詐騙行為。一個因為與上司有嫌隙而被邊緣化的警察,被交辦持續追查,兩年前被目擊殺害昔日恩師後逃逸無蹤之嫌疑人的下落。一個離婚後、住在雙親過世後所留下房子裡、在超市工作的女子,多年後遇見被通緝的中學同學,便將之藏匿在自家的地下室裡。前述三條敘事週線,在以敘事者視角交替切換的形式所進行的敘事展開中,逐漸交纏在一起,並且以讀者可能無法預想到的方式被收束成結局。

或許本書故事結局並不完整,甚至有點虎頭蛇尾,因為不是每一條敘事軸線都有被完整收束。例如,藏匿昔日同窗的女子,在同窗被逮捕後是否有被問罪,生活與心境會如何改變,作者並沒有任何描寫。因為聽信周遭人意見而對兒子做了殘酷之事的母親,在兒子因為殺害當時有給意見的老師而被逮捕後,要如何又會如何面對其所種下的因所生出的果,作者也沒有更進一步說明。讓兒子製造假車禍來訛詐錢財的父親,在被兒子坐在上面、由被通緝的人所駕駛的車子撞了之後,是否僥倖活了下來,其與兒子的關係又會有何轉變,作者同樣也是沒有多做描述。作者讓本書故事結束在,轉學生最後加入了校外旅行的行程並參觀了日光東照宮,但這樣的結局對自己來說,卻不是那麼草草收場,也不能算是語焉不詳的開放式結局。

作者或許不用說清楚,其實命運本來就對其不太友善的登場人物們,之後是否有變得較幸福或更加不幸,因為這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始料未及的變化,其實改變不了任何人的生活,也成為不了哪一個人悲劇的救贖。藏匿同窗的女子,其生活的孤獨與疏離,並不會因為有個見不了天日的人與其同居,就可以有什麼改變,而即使這個人因為被逮捕而不再回來,女子內心的空虛還是一樣,只是之前其自欺欺人地以為有了一些填補。被父親不斷用傷害其身心的方式來訛詐金錢的小學生,其過去在生理上忍受飢餓與傷痛,在心理上被良心所譴責,之後就算不再與父親同住,但是其境況會有什麼改變嗎?曾經受過的傷害能被抹去嗎?作者沒有書寫完整的結局,或許是不讓讀者去直視殘酷現實的留白。

在優生保健的名義下,用無法復原的手術來奪去,被認為有障礙或狀況之小孩的生育能力,這樣家父長式的威權作為,即使在今日已被認為是一種侵害人權的行為,但是其所立基的偏見與歧視,或許不能說在當代社會中已完全被消除。要說是因為再也無法有小孩或者是因為被瞞在鼓裡這麼久,倒不如是因為被剝奪了選擇權利而讓人憤怒。一個人可能會在選擇利弊得失之後選擇不去繁衍下一代,但不應該是由別人以為其著想為理由來代替其做出決定。登場人物因為一時氣憤而失手殺了老師,作者則沒有說明,當時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會讓登場人物把所有的怒氣都對老師發洩出來。不過對自己來說,登場人物對母親所懷抱的複雜情緒,或許才是如果作者可以補充、則應該要補充的空白。

打籃球打到了中年才發現,一事無成且甚至連謀生的技能都沒有,而這時候人會選擇如何活下去,或許反映出的不只是其是否有應變力與韌性,還反映出其人性本質是良善或醜惡。小學生的父親選擇傷害兒子來獲利,甚至對兒子做出已經構成虐待的行為,這或許已經不能用時運不濟做為理由來原諒或同情。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透明な夜の香り

日本小說家千早茜的作品。作者在獲得直木賞後所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本書的續集,而自己偏執地認定,應該要先讀過本書,才能接著閱讀續集。自己一開始把本書做了歸類,以為其所採用的敘事形態會是系列作品常見的態樣,即用一個章節講述一個事件,然後再在其中穿插就貫穿系列作品之基礎設定所進行的闡述與延展。自己也預想本書故事會是在講述,天賦異稟且充滿神秘感的調香師,與有著不為人知傷口的助理,聯手解決各種與人性情感有關的疑難雜症。

不過讀完本書後發現,其並不像是自己原本所想像的模樣,反而比較像是獨立一本長篇小說,雖然這樣就讓自己更好奇,續集會是長成何種模樣。特別是作者其實用了不少篇幅在書寫,被特定氣味具象化或實體化的情感或欲望,以及這些感情或欲望所牽動的人際關係。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側重書寫孤獨、不被社會通念理解或甚至認同的「怪異」、以及特立獨行的奇人異士,反而對於前來委託製香的委託人及其所涉及的事件,並沒有寫得很完整而只是輕描淡寫,也沒有把情節轉折鋪陳得很曲折。

作者用其實是抽象而無法描述的氣味,同義反覆地去指涉與被指涉某種情緒、渴望、現象、行動或存在狀態。於是作者書寫出說謊時會發出的氣味、感到恐懼或顯露欲望時會發出的氣味、甚至是體現某個人存在及其特徵的氣味等,然後讓天賦異稟的主角擁有去感知到並辨識出這些微弱氣味的能力,以及可以調製出再現各種不同氣味之香水的能力,藉以在本書故事中建構出虛構、迷幻、詭譎、難以界定、卻又某種程度與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之人性情感有所呼應的世界觀。作者運用這樣的世界觀,去講述只有在這樣的世界觀中才能講述的故事:因為有方法可以把不論是好是壞之記憶保存起來或重新喚醒,因為有方法可以讓某種情緒或欲望能以突破原本限制的形式表達或展現,所以人性情感會產生質變,甚至是被扭曲變形。

作者或許本來可以寫出一本戀愛小說,但是其最後還是讓小情小愛僅停留在連曖昧或萌芽都稱不上的隱晦程度,而著重在書寫或探討,人與人在接觸或甚至碰撞後,能否以及如何為彼此帶來救贖的課題。女主角因為無法拯救與甚至從來沒有辦法正視其兄長而懷抱著強烈的罪惡感,並因為這樣的罪惡感而自我壓抑,過著疏離而孤獨的生活。運用其能力強行把女主角瘡疤揭開的男主角,因為自身過去而總是對他人事務展現淡漠不關心態度,卻用有點粗暴卻又很獨特的手法表現對女主角的關懷與不捨。女主角從因為罪惡感而作繭自縛的生活中脫出,而男主角則變成比較像平凡人的天才。這樣關係的轉變,或許並非只是兩人之間產生了情愫,而是一種因為都很孤獨,但孤獨的頻率相近,所以可以產生共振,進而改變距離之複雜而深層的變化。

與人夫外遇的第三者,隱藏真意來委託男主角製作能散發其外遇對象身上氣味的香水,而即使男主角戳破其謊言,在確認其意願的情況下,還是不帶任何情感或道德批判地製作出其想要的香水。透過聞香而讓欲望不斷增強的第三者,最後無法接受僅能透過聞香來思人的狀況,而衝動地犯下殺人未遂的罪行。委託男主角製作能讓其半身不遂兒子重拾朝氣活力之香水的警察,卻被男主角點出其兒子身上沒有一丁點父親的氣味,卻散發出一種恐懼被拋棄的氣味,所以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在警察父親無法正視兒子的狀況,無法付出情感或給予安慰。或許如果人類的情緒、狀態、期望等都能被氣味給具象化與可鑑別化,則人際關係中的自欺欺人、幽微曲折,都可以被揭露,此時人際關係的維繫與經營會變成如何呢?男主角小時候因為總是指出別人在說謊而遭到排擠,母親甚至用無視的態度來對其施虐,從此角度來看,一切都太過清楚的生活或許也不是件好事。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殺戮の狂詩曲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御子柴弁護士シリーズ」的新作。曾經在未成年時期犯下殺害女童案件的系列作品主角,在回歸社會後竟然當上律師,並且以為黑道等聲名狼藉之被告辯護、為求勝會採取有爭議性之辯護策略等特質為人所認知。

總是好奇作者的想像力到底能支撐其將前述設定發展到什麼樣的境界,因為主角必須要去涉入凶惡或甚至駭人聽聞的案件,方能讓其惡名昭彰在敘事展開中製造出戲劇張力,但是如此一來,鋪陳出太過凶惡的案件,便又會壓縮到創意發揮的空間,而無法設計出真相並非如表面所見的敘事情節轉折。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中並沒有將前述兩難問題處理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雖然從死亡人數與擾動社會輿論程度來看,本書故事所描繪的案件,即使是虛構,是能刺激到讀者感官並觸發其想像,但是作者為這樣的案件所設計出的真相,亦即是要讓讀者感覺意料之外的敘事情節轉折,則有點生硬、勉強與漏洞百出。

或許最大的問題在於,描述行為人是因為被洗腦、才犯下如此駭人聽聞案件的敘事情節。為了繼承姊姊的遺產而想要把外甥女殺害,並利用外甥女會需要在照護機構接受醫療照護的狀況,持續接觸特定照顧服務員並長期對其從事思想灌輸,最後再布局將外甥女送到該照顧服務員所任職者之照護機構,並煽動照顧服務員基於荒謬淺薄之政治主張,動手殺害包括外甥女在內的九人。前述計謀的實行,存在太多成功機率其實不高的環節。在無法確保每個環節都能扣上、最後結果能一如預期的情況下,透過長期灌輸他人思想來教唆其犯罪,手段未免太過迂迴,而就算事成後能撇清責任,但若未能成功,一切都是白搭。會構思出並選擇實行如此不確定投資是否能回收之手法的人,好像就也不會城府不夠深到可以看出前述手法的破綻百出。

此外,被灌輸思想的人,即使真的變成偏激觀點的狂熱信徒,但是要從信仰虔誠,變成認定只有透過殘害他人生命才能表達意見的恐怖分子,可能還需要來自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盲目地相信某種政治理念或意識形態,就像是很狂熱地愛著一個偶像,但是這樣的信念或熱情,要讓人泯滅良知而變得殺人不眨眼,或許還有許多其他條件必須同時成立才行。在本書故事中殺了九個人的凶手,從一開始真的天真地以為其是替天行道,到之後因為真相被主角所揭露而深切懊悔其荒唐行徑,即使這個認知與心境的轉變被描寫成是從惡魔變回人類,但是前後狀態過於兩極化、轉變太過直接沒有曲折,還是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的書寫過於潦草而粗糙。

雖然或許是系列作品必須要有的敘事元素,即主角選擇辯護的被告都跟主角有些關係或牽連,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最後,說明為何主角即使被所有人反對還是選擇為殺了九個人的人辯護的原因,對自己來說卻是讀來感覺有些畫蛇添足。即使主角為其找出真相但還是被判處死刑的登場人物,是主角過去友人的弟弟,而主角最後感嘆力有未逮,雖然可以讓友人弟弟重拾人心並真誠懺悔其罪過,但是卻無法阻止其被社會判斷為需要用其生命被剝奪來讓正義被伸張。或許主角的人生讓其有不同於常人的情感與價值觀,但是其到底是因為背負著什麼樣的道義責任,才會讓其即使與所有人為敵也要挑戰勢必會失敗的任務,作者所給出的解釋,其實並不充分,甚至有些牽強。

讓無法在家照護的家人,住進收費昂貴的照護機構並接受所謂頂級的照護服務,但卻遭逢超出常識可預想範圍外的事故,除了憤怒與悔恨外,是否還會有更多與更深的省思與體悟呢?因為是泯滅人性的犯罪,所以很容易讓人找到可譴責的標的,但是否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人會忽略一些也需要被審視的結構性問題?作者或許想要針砭些什麼,但是卻好像被埋沒在有點譁眾取寵的敘事情節展開中而沒有留下太多痕跡。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最後の鑑定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岩井圭也的作品,為收錄4篇故事的連作短編集,且為2023年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對自己來說,本書做為連作短編集並沒有特別吸睛,原因是在其故事中固定出現的登場人物,特別是主角,並沒有被塑造出讓人讀來會感覺獨特或鮮明的形象、性格或特質。依據鑑定結果提出符合事實之主張的鑑識人員,在主張未被採納且無法阻止警方抓錯人的情況下,辭去在公部門鑑識機構的工作,創立民營鑑識機構來接受私人的鑑識委託。冷靜到近乎冷酷、敏銳而正直到會給人壓力、相信科學不會說謊卻也認知到依據科學來解讀現象的是會說謊的人,本書故事的主角擁有這樣的形象,自己讀來則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又或者說彷彿看到其他連作短編集的主角們的影子。

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主角做為技術高超的科學鑑識專家,接受來自律師、法官、甚至是警察之各種強人所難的鑑識委託,並得出其他鑑識機構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辦法做出來的結果。這個部分的敘事,自己讀來並不會感覺特別精彩,原因是其轉折總是會有一點僵硬勉強,讓自己不免懷疑,為何主角能掌握到別人所掌握不到的關鍵線索,以及為何只有主角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鑑識等。自己反而比較偏好作者在每篇故事中鋪陳完鑑識結果與案情後,轉換敘事視角來讓犯人敘述其犯案之心路歷程的部分敘事,因為其展現作者對人性情感與社會現實的深入觀察,會讓人讀來有所體悟或省思。

舉例來說,在〈遺された痕〉中,律師帶著嫌疑人父親登門委託,希望主角幫忙重新鑑定相關證據,藉以幫嫌疑人平反。當Y-STR分析被言及時,自己便隱約猜測到,或許真正的凶手會是嫌疑人父親。然而,即使自己對於故事結局沒有感到太過意外,但是在讀到真凶的自白時,卻在腦海中對該名登場人物浮現還算鮮明的形象。一個性格說好聽是謹慎、但實則是對變化或不確定感到膽怯、只會照別人期待行事的人,一直以來都不曾認知到其內心真正想望或期待,直到遇見其兒子的女友,方才讓自己失控的情慾宣洩出來並導致悲劇發生。一個在其他人眼中是循規蹈矩的平凡人,其實或許只是不知如何展現個性、又或是自我扼殺個性的可憐人罷了。

同樣地,在〈風化した夜〉中,罹患糖尿病的流浪漢宣稱在路上襲擊上班族,而在凶器上確實也留有其指紋,但最後卻發現流浪漢其實有不在場證明。自己有猜想到,流浪漢是因為想要獲得免費醫療資源而想要入監服刑,但是真凶的身分則因為線索太少而無從猜測。隨機傷害案件的犯人不只一人或許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敘事情節轉折,不過更讓自己讀來有所感觸的部分則是,讓流浪漢為其頂罪的青年,在自白後被主角點出,其不記得被害人的姓名,甚至不曾關心過被害人家人如何應付其所造成的傷害,方才讓其真正面對並懺悔其過錯。即使有著許多環境所迫,但是人對其所作所為還是無法完全卸責,因為總是會有些被波及的人,其傷痛需要被撫平。

〈愚者の炎〉講述一名外籍勞工縱火燒毀其居所,卻堅持不說出縱火的原因。經過主角鑑識灰燼成分與勘驗現場被火焚燒的痕跡,發現外籍勞工是被雇主逼迫參與製毒,過程中因為個人疏失而失火,為了湮滅證據而二次縱火。縱火的責任無法不被追究,而漠視外籍勞工遭遇與處境的狀況,則需要整體社會的自省。〈死人に訊け〉則是講述科學鑑識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找到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卻不能幫忙釐清或影響牽涉在事件中的人心。只有人可以對於事件做出詮釋與理解,而且這個詮釋與理解還會因人而異,反映出價值觀與性格的個人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