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人類滅亡小説

日本小說家山田宗樹的長篇小說作品。本書延續作者運用科幻題材虛構出近未來社會場景、並藉以探討人性與社會制度課題的寫作風格。本書講述地球上空開始孳生紅色細菌,讓天空中雲層變成紅色,且因為該細菌代謝會迅速降低氧氣濃度,所以當其降落地面時會對人類造成致命傷害。當這種細菌無法被撲滅並進化成具備滅絕人類能力的環境災害時,人類將如何去面對地球已不宜人居、人類即將滅種的狀況?前述設定讓人對本書敘事情節會如何開展感到好奇。
本書延續作者從複數人物視角出發發展出多重敘事軸線的手法,加上本書的敘事時間跨越三個世代,從人類發現天空中出現紅雲開始到人類面臨物種即將滅亡的危機,所以本書敘事節奏有時會顯得有點拖泥帶水而鬆散,有時又會有過於聚焦在個別人物個體經驗上而讓情節格局受到侷限,進而讓故事情節失去一些說服力。
不過本書故事可以說是科幻虛構的歷史書寫,所以要從人物的個體經驗去書寫社會的變遷發展本來就不容易拿捏好敘事所應聚焦的層次,而要去論述變遷發展的因果關係或機制牽引效應也往往容易流於片面而武斷。因此如果太去強調本書敘事結構的散漫或者一一挑剔情節展開的不合理或過於天真淺薄,可能反而會讓自己無法去欣賞本書的優點,即作者以豐富想像力與獨到見地所書寫出的人性與社會觀察。
作者想像,人類會去面對地球環境不再宜居之環境災害的方式,就是興建能夠隔絕外在風險的密閉式桃花源;然而,當用來避難的桃花源不可能容納所有人的時候,如何選擇可以獲救的人就變成一個不只是攸關個人生死、也是涉及公平正義的大哉問。作者設計了讓人工智慧去做出選擇的橋段,想像人類會用將選擇去人為介入的方式來迴避做出選擇的責任;但是選擇就是選擇,被選擇入住避難桃花源以及被留在外面等待滅亡的人,都要去處理個人情感與價值的矛盾衝突,並找出自己面對未來的方式。
面對末日或者人們就會想到尋求宗教的慰藉,想要透過相信超自然力量之存在來為當前所面對的無能為力找出因應的方式。只是當新興宗教的教義變得入世,參雜了政治訴求,則信徒的行動就可能從尋求個體解脫轉變成集體行動,甚至變成一場恐怖攻擊。當新興宗教的領導階層幹部有了不只是想要傳播教義的理念,同時具備特別的技能以及敏捷的行動能力時,宗教與社會運動就越來越不容易區分,集體行動也就可能會從傳教變成表達訴求、從修行布道變成反社會行動。
本書的故事情節雖然不能說是很深刻,但是還是會觸發自己一些省思,例如:人類社會的集體選擇可能是理性的嗎?在看似充滿偏頗政治立場或者訴諸人性負面情緒的偏激選項之外,人類社會真的有能夠面面俱到而不會製造差別與犧牲的選項存在嗎?人類社會又該犧牲什麼來換取什麼呢?

2018年9月24日 星期一

死神刑事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的作品。看來這次作者是打算設計出全新的特色人物與敘事情節模板,藉此來發展出新的系列作品。
本書講述一名外號被稱為「死神」、直接隸屬於日本警視庁但不屬於任何編制單位的警察,其負責針對被告獲得無罪判決的刑事案件重啟調查進而找出真相。該名警察在每次重啟調查時,會選擇在第一次調查時有參與同一案件之辦案過程的警察做為其搭檔。由於被檢方起訴的被告獲法院判決無罪,對檢警雙方來說都是一件不名譽或甚至會遭人批判的事,所以如果一名警察參與被稱為「死神」的警察所主導的二次調查活動,其之後就會在警界受到冷眼甚至排擠的對待,其警察生涯也就等於被宣判死刑,而這也是「死神」名號的由來。
這樣的構思其實頗為創新且有趣,而本書所收錄的4篇故事,不僅讓作者所設計的敘事情節模板,在建立起體例的同時又開發出不同層次的變化,其個別所描述的謎團事件與推理過程,也是有著起伏轉折而不流於平庸淺薄。
雖然說跟被稱為「死神」的警察搭檔的警察都被傳言會有不好的下場,但是在本書所收錄的4篇故事中,作者細膩地給了不同人物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概略來說就是每個人物都有了再出發或揮別過去的正面契機。在〈死神の顔〉中,一名身材壯碩的年輕警察,雖然被認為有練柔道的好資質卻無法在比賽中獲得任何可以誇耀的好成績,在警界的表現則是年紀輕輕就被調到地處偏僻的派出所。在和被稱為「死神」的警察搭檔進行案件在調查的過程中,年輕警察被指摘所欠缺的是「怒氣」,而當所調查案件的真相竟是律師為了製造「冤罪」來提升其聲譽而設計出來的陷阱時,年輕警察所展現出的義憤填膺便成為為他自己的警察生涯帶來重大轉變的契機。
而在〈死神の手〉中,原本跟前途被看好之警察相親的女性交通警察在案件調查結束後決定回絕對方,但卻跟在所調查案件中替被告辯護的年輕律師有了進一步發展關係的可能。即使發生刑事案件對牽涉其中的每個關係人來說都是一件會帶來負面影響的事情,但是如果能有個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展開,就會好像整件事情不是只是讓人感覺沉重陰暗,而至少會有些正面的希望微光射入其中並帶來暖意。
自己看完本書後,有個感覺是作者觀察人性並側寫其幽微細緻處的功力似乎有所成長。這倒不是說作者在本書中進行多麼深刻的人性剖析,而是說作者在一本通俗娛樂小說能容許描繪人性的極有限篇幅中,書寫出有其個人風格與見解的人性觀察,即使其廣度深度都受到侷限,卻讓身為讀者的自己感受到作者寫作的誠意。

2018年9月23日 星期日

火のないところに煙は

日本推理小說家芦沢央的作品。本書故事是描述書中以第一人稱敘事、為作者自身化身的登場人物,在「小説新潮」上陸續發表、以自己所聽聞到之靈異事件為題材的五篇短篇小說作品,而後在要將這些作品集結成冊出版時,卻驚覺這五篇作品各自所敘述的事件並非獨立而是有所牽連,並且這其中的牽連是指向因為觸犯禁忌所招來的厄運。
本書分成六章(六話),前五章均是作者實際上在「小説新潮」上發表過的作品,而作者以全新創作的最終章來收束在前五章所書寫故事中所鋪陳出的線索,並讓書中故事情節的時空與外在現實時空貼合。作者藉由前述手法製造出以靈異事件為題材的小說作品往往需要做到的戲劇張力效果,也就是在盡量貼近現實的場景中敘述出虛構情節,讓讀者可以將想像內容投射到日常生活的現實中,如此才會讓人讀來感覺驚悚或不寒而慄。
招來惡緣或者可以說是本書通篇的主題。不論是因為跟不想招惹上之靈異力量結下緣分、或者是因為懷疑或觸怒占卜師而觸犯禁忌等原因,本書以第一人稱敘事的登場人物,嘗試為在其所聽聞的光怪陸離事件中所發生的意外死亡找出原因;而即使看似最後該名登場人物把全部事件都接在一起,並推論出其間可能牽連的脈絡,這個結果充其量不過就是該名登場人物想像出來的產物,只是無法被證實的懷疑。
雖然作者在本書中使用了一些推理小說的寫作手法,例如透過在一些描述片段中放入可以相互參照的細節來鋪陳出線索,但是以第一人稱敘事的登場人物最後透過收束線索所推論出來的「真相」,卻不是像在推理小說裡面一樣、可以用來追究責任、有確實證據支持的「事實」,而是充滿臆測但沒有任何證據、最多只能說是可以解釋所有事情的「合理懷疑」。或許這就是書寫靈異事件之小說作品所需要製造出來的效果吧!因為要帶給讀者更重更深的壓迫感,讓恐怖的氣氛可以持續,所以破解謎團的動作不能做好做滿,而所有不可解的怪異或驚悚現象,也必須保持在未被完全解釋的狀態。就算最後故事結局有給出一種看似可信的說法或解釋,但是還是要讓讀者持續困惑與懷疑,因為疑心生暗鬼,如此恐懼感才會持續下去。
閱讀本書是可以獲得相當的娛樂性,因為本書透過文字所營造出來的氛圍很到位,且敘事情節的懸疑感也很厚實。不過要說閱讀完本書後有什麼觸發或者省思,則可能就有點太過苛求,因為畢竟本書只是本通俗娛樂小說,其有給人感受性的效果就好,不用要求要有對人性的省思或對現實的體悟在其中。

2018年9月18日 星期二

能面検事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一開始閱讀本書時,會以為本書是要發展成描寫具備強烈個人特質之登場人物遭遇各式各樣之獨立事件的章回形式短篇小說集,但是一路讀下去之後發現,除了一開始像是開場白、用來側寫出登場人物形象並鋪陳出故事情節背景的獨立事件外,通篇故事所講述者為一起完整的事件,其是由同居情侶被殺害之案件以及大阪府警察疏於管理而遺失大量刑事案件證據之重大缺失事件所交織構築而成。
在前述構成本書故事主軸的事件中,殺害同居情侶的真犯人意圖嫁禍給女性被害人的跟蹤狂,並利用職權之便銷毀對其不力的證據,而承辦該案的檢察官,同時亦是本書的主角,因為對於該案證據的遺失起了疑心,便發動檢察體系展開大規模調查,結果找出大阪府警察在證據保全上的重大疏失,並讓數十名警察遭受相當嚴厲的懲戒處分。作者一方面以這樣的故事情節來描寫組織體制與個人信念之間的可能矛盾與衝突,二方面也書寫出一個案情有所轉折的謎團事件,讓讀者可以在本書故事中找到推理小說應有的懸疑與解謎等敘事元素。因為先前幾部作品的閱讀經驗,讓自己感覺本書作者會因為寫作速度過快而導致作品品質下滑,但這樣的認定似乎因為本書表現而有點改觀,特別是本書故事情節架構的緊實度與敘事軸線的多層次,雖然不能說是多麼精彩的佳作,但是至少就一部帶給讀者娛樂性的通俗小說來說,本書表現應該不會遭受太多負評。
本書主角是一名面無表情、獨善其身的檢察官,其揭露大阪府警察有因為管理不當而遺失許多刑事案件證據的問題,而這個作為不僅讓大阪府警察受到新聞媒體與民眾的批判與撻伐,也讓多名警察受到處分。因此,主角在調查個別案件需要警方協助的時候,便遭受到各階級警方人員的冷嘲熱諷、冷眼對待、甚至是批判質疑,而檢方高層也對主角直言,其作為未能考量組織立場,也沒有考慮後果的嚴重性。主角對人不留情面且做事不圓融世故,讓其行為就算是符合正義也無法被相關人士所接受,而其堅持己見的結果就是在職場上遭遇被孤立甚至被排擠的處境。本書是一部娛樂通俗小說,所以主角可以很堅強,可以不為任何事所左右,但是在現實中有幾人能如此理路分明、擇善固執呢?雖然沒有深刻到可以啟發自己去進一步省思的程度,但是至少本書故事有寫出一些人性課題,例如人在面對自己的失敗或錯誤時是如何缺乏自省能力而努力將責任轉嫁他人、將組織文化內化的人是會如何對影響組織運作者產生巨大敵意等,而對自己來說,這些人性課題閱讀起來也還算有趣。
作者透過鋪陳出前述大阪府警察之重大缺失事件,來襯托或拉抬其對同居情侶遭殺害之刑事案件的描述,所以即使單獨來看,後者的謎團設計或情節開展可能沒有那麼精彩,但是由於其與前者產生有意義而合理的構連,便讓後者本來可能有點平庸的情節有了較具張力的起伏轉折。其實作者安排主角在警方所保有的證據中找不到情侶被殺害案件的關鍵證據,然後再安排主角去調查並揭發警方大量遺失刑案證據的嚴重問題,就已經是很明顯地給讀者暗示,情侶被殺害案件的真犯人應該是可以接觸到警方所保有證據的人,所以才能把自己湮滅證據行為這樣一片樹葉,藏在警方遺失大量證據的整片樹林裡,而這樣的謎團事件設計,坦白說並不能算是製造出很高的懸疑性。當自己讀完之後覺得本書故事就推理小說來說不算無趣時,或者就是作者還算有技巧地讓其筆下對警方證據保全不當事件與殺人案件的描繪產生相輔相成的效果吧!

2018年9月15日 星期六

生き残り

日本小說家古処誠二的作品。作者先前作品《いくさの底》為2018年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受賞作,而因為自己過去閱讀該書的經驗還算正面,所以在得知本書出版後便選擇購入閱讀。
作者以戰爭時期所會發生的事來做為其虛構創作的專攻領域,雖然要把場景拉到二次大戰時的東南亞戰區,是需要進行相當的資料爬梳來做為構思發展敘事情節的基礎,但是作者的表現可以說不僅是把資料爬梳的基本工做得沒有太多可挑剔之處,更是進一步地將其所書寫的文本從較為直白的紀實文學或歷史小說文體中跳脫出來,演化成情節完全虛構創作、以戰爭為背景的故事。因此,在戰爭中總是貼近死亡的凝重與緊張氛圍、人類為求生或私利而說出的謊言或所展現的人心險惡、不知或不能理解為何而為的殺戮以及耗竭人性善良的虛妄與荒謬等,都成為作者在虛構創作故事情節時所能運用的敘事元素。而作者在其想像力與創意不會受到太多侷限的情況下,便可以在與當前現實距離遙遠的時空背景中,鋪陳敘述出結合不同題材或實現不同文體的故事,例如在戰時所發生的殺人事件謎團與推理解謎、人類在戰爭中為了生存自保而做出的冷血行動等。
在本書中作者所要挑戰的題材是,在戰事不斷摧殘甚至毀滅人的身心靈健康時,人類互助的美德以及戰友間相互扶持的情誼會是多麼不堪一擊,而在拋棄甚至殺害會成為自己撤退時沉重負擔的負傷或染病的戰友時,人會如何消弭自己的罪惡感或給自己的行為一個合理化的粉飾或包裝。
只是即使作者很用力地使用文字描述來營造氣氛與製造懸疑感,但是題材本身的貧瘠與淺薄還是無法填滿一部中長篇小說所需要的相當篇幅。因此,閱讀完本書後會感覺到作者在本書中一直在重複述說著沒有太多餘韻或景深的同一件事,就是一組臨時編成的雜牌軍,在多人負傷或感染熱帶疾病的情況下要轉進到城市去謀求生路,但在過程中因為遭受野外環境與敵方游擊隊的雙重壓力,所以個人必須斷尾求生,犧牲那些沒有太多存活可能、同時也是負擔的同伴。然而,這種行為背後的人性,並沒有足夠讓作者去深入剖析或探究的深度與廣度,所以閱讀本書故事就像是在聽一個用盡全力賣弄演唱技巧的歌手,其一直重複唱著相同的歌曲段落,雖然猛一聽可以感受到花招百出,但是要接下去找到自己可以有所共鳴的點時,便很殘酷地發現整場表演就是平淡無實。

2018年9月9日 星期日

罪びとの手

日本推理小說家天祢涼的長篇小說作品。
本書故事講述在一座廢棄的大樓裡面發現一具屍體,而協助警方處理遺體的葬儀社小老闆,指認該名死者的身分是不久前卸下葬儀社老闆職位後交給自己接班的父親。確定死者身分加上葬儀社小老闆的證詞,警方認定整起事件是意外,但是承辦警察覺得事有蹊蹺,特別是其對遺體的真實身分有所懷疑,並對於葬儀社小老闆的反常舉動無法釋懷,所以其執著地想要證明整起事件是殺人案件。
本書故事的架構是分章節以不同事件關係人的視角出發來敘事,包括葬儀社老闆的長子(接班的是次子)、與老闆有交情的葬儀社同業、以及在老闆卸任後才到葬儀社工作的新進女員工等。作者透過這些事件關係人鋪陳出事件相關的線索,但是除此之外,作者也讓這些事件關係人發展出自己的故事。因此,本書故事的故事架構就會變成,在探究事件真相的敘事主軸中穿插一些獨立帶有人情劇性質的故事橋段,例如葬儀社同業因為不孕症所以收養了一個兒子,但是對觸碰屍體有極度恐懼的兒子,卻因為不知道自己是養子而勉強自己要接下家裡葬儀社的事業,而這個兒子不是親生的秘密,被葬儀社小老闆拿來威脅葬儀社同業,逼其讓步協助小老闆完成計畫。
作者在故事情節鋪陳上花費相當力氣,可以看出其想製造出相當戲劇張力與懸疑感的企圖心。特別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安排另一起少女連續遭殺害的駭人聽聞案件發生,並且在故事一開始便暗示該起案件已經身亡的嫌疑犯其實很有可能是被冤枉的,藉此想讓讀者懷疑,疑似可能是葬儀社老闆的死者為何與如何死亡的謎團,其實是跟少女連續遭殺害的案件有所牽連,並進一步讓讀者對案情真相有多重的懸念。
然而,或許作者的企圖心太過強烈,所以其在情節鋪陳上的斧鑿痕跡太過明顯,力氣使用得太過刻意甚至做作。作者在故事情節展開的過程中鋪陳線索的手法其實很直接,例如作者安排葬儀社的老員工作證說曾經在一名少女受害者被殺害的現場中看到葬儀社老闆的身影,但是又讓葬儀社老闆用應該是看錯等等說詞含糊交代過去,如此便是很明顯但又有點拙劣地讓讀者意識到,葬儀社老闆跟少女連續遭殺害的案件一定有某程度的牽連。作者一直重複點出本書主要事件所涉及的四大疑點來加深讀者的期待,吸引讀者想看看作者最後會如何收束書中所鋪陳出的複數線索來為四大疑點提出解答。只是當作者最後的收束其實有點讓人失望,意外性不足也有些不夠合情合理之處時,作者的企圖心展現就會變成虎頭蛇尾,用盡氣力卻效果不彰。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絶対解答可能な理不尽すぎる謎

日本推理小說家未須本有生的作品。本書中的各篇故事描述7個不同職業的人,包括推理小說家、影像創作者、警官、品酒師、出版社編輯、飛機製造公司工程師、設計師等,彼此協力合作解決個別人物所遭遇的問題。這些問題並非故布疑陣的殺人案件,甚至多半也無涉帶有惡意的犯罪事件,而是一些帶有知性色彩、需要相當背景知識、必須從有限的可得資訊中推導出解答的日常生活問題,例如如何為一個平常不太喝酒的人挑選符合其口味的紅酒、如何確定一對被養在有設定特定水質條件之獨立魚缸中而後來意外死亡的熱帶魚是屬於何種品種、找出熱愛玫瑰的作家是因為什麼原因而對幫忙其修剪玫瑰的出版社編輯動怒等等。
本書的第一篇故事〈小説家 高沢のりお氏の災難〉可以說是與其他篇故事走不同的風格路線,因為其描述一起傷害事件,並設下真犯人是誰的謎團讓從事設計師工作的登場人物去找出答案。如果將該篇故事視為一篇短篇推理小說,則其表現並不突出,因為作者在該篇故事中鋪陳出線索的手法過於直白且沒有技巧,所以其透過描述不知加害者是誰的傷害事件所設計出的謎團並無法製造出足夠的懸疑感。然而,如果把該篇故事當成是為後續故事定下敘事基調的本書起始,則透過聚焦於該篇故事與後續故事間敘事脈絡相通之處,或會看到在該篇故事中與後續故事風格有所呼應的敘事元素,也就不會太過執著於要把該篇故事僅僅當成一篇短篇推理小說而失望於其有點平庸的表現。
除去前述第一篇故事,本書其他篇故事所描述的解謎,要說是讓書中人物去對抗故弄玄虛或隱瞞罪行的犯罪者,不如說是透過書中人物的行動來展現知性的力量,讓書中人物運用各種並不日常也不普通的知識,來為各種有點稀奇古怪、甚至略帶荒謬的問題推導出答案。
例如,在〈評論家 鷺宮聡氏の選択〉中,身為推理小說家的登場人物因為想要追求一位新竄起的人氣作家,所以想要找到會讓後者感到驚喜的特別禮物,而前者為了要挑選出一支讓酒量不佳的後者也會喜愛的紅酒,便拜託身為品酒師的另一位登場人物以其豐富的專業知識來解答這樣一個有點刁難人的問題。本書中各有專業領域的登場人物,在各篇故事中因為各種機緣必須去為像前述找酒一樣、不太有道理、甚至帶點找人麻煩意味的問題找出解答,而這樣的情節設定也是呼應了乍看會讓人有點困惑之書名所要表達的意義。
只是這樣的情節設定,要說有趣也還算有趣,要說構思有新意也的確是會讓人讀來有種新鮮感,但是由於作者透過登場人物來鋪陳出各種細節知識的方式,有點過度像是讓登場人物在進行授課或專題演講,所以各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並無法充分製造出引人入勝的戲劇張力,其起伏轉折有點被拉平,敘事節奏也因此顯得有點散漫而不夠緊湊。例如,〈映像作家 深川隆哉氏の誘引〉是在講述身為影像創作者的登場人物向身為警官的登場人物提出挑戰,要後者在一定期限內找出一組密碼,而後者便號召其他登場人物來幫忙,透過不同登場人物的專業知識,一個一個破解前者所設下、誤導嘗試找出密碼者之注意力的陷阱。但是作者讓故事中的登場人物嘗試過多的錯誤密碼排列組合,雖然這些錯誤都是有所依據的推論,但是作者透過影像創作者放置太多誤導人的煙幕彈,讓整篇故事之展開像是在解答滿是試題的考卷而不是在敘述高潮迭起的解謎行動,閱讀樂趣也因此減損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