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另一半面相學

最近某個友人交了女朋友,也有了機會觀察這個女友的性格與價值觀。
而透過一兩次的接觸所得到粗淺的了解,讓自己訝異自己的友人為何會欣賞這樣的女孩(並非是因為這個女友不好,而是與自己的認知或想像有所落差),也因而發現自己過往對於自己友人了解或觀察的片面與謬誤。
以前總覺得和朋友的另一半見面是件麻煩事,必須因此去面對朋友的另外一面,也必須接受那個另外一半與自己可能存在的歧異。
不過現在覺得,看看別人的另一半也不錯,因為這樣可能會發現過往在自己面前、和自己互動的朋友,其實從來不是自己認知的模樣;片面或錯誤的想法可以被修正,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朋友是怎麼樣的人。
並不是要臧否什麼,而是發現這也是一種認識別人很好的方法;很多原本沒有機會知道的事或者看到的面向,另一半就會像面鏡子般地幫忙映照出來。之後能不能再保持之前的關係,就是一件看天意或者隨緣的事情了。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Far North

詭異而讀來令人有點迷惑,很難評價卻可以說是非自己風格的小說。
是末世小說的類型,是災難人禍後倖存者一人所遭遇的故事。與The Road相比,少了文字的美感與情感描繪的深度;有捕捉人性陰暗醜陋的企圖卻是時有佳作、時有瑕疵的表現。
有些橋段的情節是有趣的,也有反映出一些可以省思的人性議題;但是有些鋪陳卻過於虛幻甚至是荒謬,讓整本書讀來有種卡卡的感覺,有時候覺得有趣,有時候卻感覺匪夷所思。
2009年美國National Book Award的finalist。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Saramago辭世

今天在博客來網站上看到了葡萄牙作家、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ramago去世的消息,上網google一下相關新聞,確認其在本月18日過世,其公開喪禮也很快地在20日舉行。
雖然自己還蠻喜歡Saramago的作品,但是因此要為他的死亡寫一篇網誌,這相當不是本人之風格。
這件事情讓自己有所感觸的部份是,一些新聞報導與Wikipedia上的介紹文字,都強調了他的喪禮有超過20000人參加,但是葡萄牙現任右派總統卻寧可在喪禮進行地附近渡假而不出席。
說明一件事件的框架有相當多的可能,如何選擇有新聞價值的點或許是特定社會文化之意識形態與主流價值之展現;一個總統出不出席國寶級作家之喪禮,其是否是真的因為政治立場之歧異並非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是這樣一件事情會變成一個話題,會被記者報導,這樣的文化現象背後的價值觀展現。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台灣呢?首先,台灣不會有什麼國寶級作家;其次,台灣就算有什麼藝文界大老或國寶級藝文工作者,其應該很早就被國家機器收編;再者,台灣的總統不管有沒有看過其作品,一定會湊熱鬧地出席其喪禮並且發表演說,以展現自己重視台灣藝文界發展的品味與價值;最後,台灣的民眾應該不會有太多人重視這件事吧!台灣媒體的新聞判斷,國寶級作家的死亡應該比不上雙J戀吧!

話題

這個週末被兩個朋友問了同樣一個問題:覺得雙J是否真的有復合?
就算他們真的有在一起,這樣高調的動作也還是商業意義大於實質;演唱會跳熱舞調情,再怎麼說也是工作成分大於私人的情趣吧!
這樣的新聞有必要延燒好幾天嗎?不認真的記者與無法長進的娛樂事業,結合成自我沉淪的共犯結構,讀者與觀眾也只好被其操弄,忽略音樂作品實質內涵是否有值得欣賞之處與演唱會表現是否僅是差強人意等問題。
世足賽新聞佔據版面,許多廠商紛紛尋求結合以創造商機;但是足球這種台灣人既沒在訓練也不盛行的運動,看著別的國家的國族主義與陽剛崇拜,我們需要這麼投入與興奮嗎?
當然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與喜好;只是當最近話題都無法輕易脫出這些狹隘的範圍時,還是有覺得自己的價值與喜好被擠壓到與被侷限住的感覺。
因為沒有從眾,所以就很難與眾人有共通之話題;因為對現在普羅的風潮有所疑慮,所以臭酸儒生自以為是的憂國憂民又出現了。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自以為是之莫此為甚

如果因為對方把口述誤植成口敘,就可以用不屑輕蔑的語氣說出「對方應該只有高中畢業吧」這樣的話,這種人的心態與價值觀該是有多麼偏差與令人無法苟同。
如果自己工作的單位其他部門可能違法出紕漏,自己卻因為不想負責、不想盡好自己職責而說出,讓他們出包、最好讓他們上新聞這樣的話,那就請把所支領的高額薪水還回來,這樣的工作請個高中畢業的人就可以做。
這樣的人到底是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呢?到底是覺得自己是多有辦法?如果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錯誤、邪惡或無能,那就麻煩拿出自己過人一等的能力,做點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事情,而不是只會推卸責任吧!都是別人的事情,那自己不也就是個冗員與廢物?

The Twin

人是因為寂寞所以對於人際關係顯得笨拙,還是因為不擅於處理人際關係而變得寂寞?
答案應該是互為因果吧!主角因為家庭背景與人生際遇的緣故,成為離群索居的孤獨老農夫,臥病在床的父親,鄰居太太與兩個小孩,公務來往的牛奶收購員與畜禽交易員、過客一般的雙胞胎哥哥前女友及其兒子、曾經在其父親手下工作的農場長工,主角乏味而日復一日的單調農務生活,與這些人的交集無法深入發展,也無助於寂寞的排遣。
主角想像著自己如何感受到別人貼近陪伴的溫度,對於自己身為雙胞胎哥哥附屬、父親口中的奇怪小孩有著複雜的情結與情緒;書中人際關係的曖昧不明,對於主角的情緒,作者輕描淡寫卻有深層的想像空間,讓讀者感受深沉的孤獨與疏離感,也體會主角對自己處境的無能為力與無奈。
人是被迫還是自主選擇地變成孑然一身?人是因為不喜歡還是做不到與人深交而淪為離群索居?
目前是2010年都柏林IMPAC文學獎shortlister的本書,並沒有提供解答,卻給了思考解答的許多素材。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情緒不佳

因為訂購的CD半數以上沒到貨而情緒不佳,因為買不到演唱會門票而情緒不佳,因為週遭看不慣的人事物而情緒不佳,因為研究議題並無法讓自己提起太大興趣而情緒不佳,因為對自己生活的不自由與侷限感到無能為力而情緒不佳,因為自己無力脫出目前孤獨的窘境而情緒不佳,因為自己過去的失敗所以走到這步田地而情緒不佳。
因為這些情緒不佳,看到自己做不到以及得不到的事物是如此的多:自己沒有盡力爭取也是原因,但是情境因素無法配合、別人的世界無法強求卻也是相當關鍵的因素。
該何去何從才能脫離這些頻率頻繁、強弱夾雜的情緒不佳呢?好像只能接受它們,接受自己看不開應該看開的事情,接受這個世界有些價值與現實是自己完全無法動搖,接受自己的人生已經有許多的殘破,接受自己的存在有著無法矯正的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