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

宮辻薬東宮

完全是因為對於本書編輯企劃的好奇,想看看這樣的發想實際執行起來會產生怎樣的成果,所以才購入本書閱讀。
本書嶄新的編輯企劃是,由5位日本推理小說家以接力賽的方式,歷時兩年全新創作出5篇短篇小說,然後再集結出版。首先由宮部みゆき選擇自己喜歡的題材(結果是走驚悚風格)創作出一篇全新短篇小說,接著再由辻村深月閱讀宮部みゆき的創作,以接力延續其主題(但是這個主題為何是由接力者來解讀)的型態全新創作出下一篇短篇小說,然後依序再由薬丸岳、東山彰良、宮内悠介接力創作,每個人在閱讀過前人所創作的新作後,以自己的方式接續主題,書寫出有自己風格的作品。以前述方式,5位作家集體創作出「前代未聞の『ミステリー短編バトンつなぎ』」,在沒有預先設定共同創作主題的情況下,由作者在接力的過程中自行發想應延續的創作主題,這點特色或許是這個編輯企劃最讓自己有所期待之處。
而大體說來,自己對前述編輯企劃被實際執行後所產出的成果,是覺得有趣而滿意的。參與的作家自然都不是省油的燈,在除了第一人外至少都讀過部分其他作品、並且知悉最後集結出版時還是會面臨比較的情況下,還是會拿出真本事,所以即使個別作品的表現不能說是毫無瑕疵,但是整體表現還是有一定水準。
宮部みゆき的〈人・で・なし〉做出接力賽的第一棒,可以說是為之後的創作設下不算太低的門檻,同時也可以說是提供了相當寬廣的空間給後面接力的作家,讓其去發想可以延續的主題。結合出現異象的房屋、發生異變的照片以及最後出人意表的主角另一面,這篇作品不僅就獨立的短篇小說來說,是篇轉折無法預期、懸疑感與娛樂性都表現不俗的作品,就接力創作來說,其也勾起讀者的好奇心,會想像但又無法完全掌握,接力創作者會如何從中汲取元素來發想出可延續的創作主題。
接力創作的第二棒辻村深月,立基在其所擅長的女性情感與家庭人際關係描寫上,延續宮部みゆき所設下的驚悚懸疑風格,以發生異變的照片做為延續創作主題,寫出〈ママ・はは〉這篇讓自己感覺表現相較宮部みゆき並未遜色太多的作品。薬丸岳接棒後並沒有持續挖掘發生異變的照片還有什麼創作的可能,反而以宛若被附身般變成另一人的主題,來延續辻村深月作品中以同一人但又不同一人的懷疑製造出懸疑驚悚效果的手法。
東山彰良則是以替身的概念做為其延續自前作的主題,雖然自己無法理解其以為何必須要以台北街景做為故事發生場景。宮内悠介的作品讓自己有點小小失望,因為相較其他作品顯得平庸,並沒有延續懸疑驚悚的氛圍。

2017年7月30日 星期日

月の満ち欠け

日本小說家佐藤正午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17年上半期直木賞受賞作。
自己讀完本書後查了一下,目前在amazon.co.jp網站上所發表的讀者評價,給本書的平均分數為5顆星中的4.4顆星,其中有18人給了5顆星的高評價,但也有2個人給了2顆星以及1個人給了1顆星。至於為什麼自己要參考其他人對本書所給予的評價,原因在於自己不太能夠理解這次直木賞選考委員的品味,所以想看看,其他人如果喜歡本書,到底是看到本書什麼樣的優點。有一則5顆星的評價認為本書是「究極の愛の形をミステリアスに描く」,另一則則是說「賛否はあれど、書き手の表現したい事に、読み手の自分は引き込まれました」。不過,自己的讀後感卻是比較偏向於認同一則2顆星評價的意見,其認為本書「ストーリーが粗雑にして浅薄、文章も稚拙」。
說得簡單一點,本書講的就是一個轉世輪迴的故事,一個名為「瑠璃」的女性,多次轉世並尋求再次見到在第一世邂逅的愛戀。當然,作者的創意巧思在於,其沒有使用直球正攻的手法去鋪陳故事,而是透過與轉世女性有密切關係之複數男性角色的觀點,來陳述這個超現實而離奇的故事。作者很有技巧地呈現出,有某些相似的人物特徵、卻又有個別經歷與性格差異的複數男性角色,並透過描繪他們的人生以及與轉世女性間的牽連互動,來推進本書的敘事,並製造出帶有懸宕感的氛圍與節奏。作者所書寫的男性角色,其人生經驗或心理情緒,或有讓人可以投射或省思之處,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而是自己認為本書精彩之處。
然而,即使有前述的優點,但是本書能夠得獎還是讓自己匪夷所思。本書對自己來說最大的問題是,完全無法讓自己投射情感或產生共鳴的故事情節。轉世而保有前世記憶的女性,雖然外表年齡是青少女卻有成人相當成熟的內心,其一再像是想要擺脫束縛般地,嘗試去見到自己第一世的愛戀對象,但卻也因為如此製造出不少波折與事端。這樣的執著不能讓自己有所共感,保有前世記憶卻沒有其他掙扎或迷惘,只是不斷嘗試尋找特定人物,這樣的情節也讓自己感覺單薄而無趣。特別是當轉世輪迴的設定已經早早破梗而讓人可以猜想得到時,通篇故事的情節就變得拖泥帶水,即使作者加入一些軼事橋段,但也拯救不了故事主軸情節令人乏味的重複與瑣細。
轉世輪迴的女性是故事的核心,卻也是被描繪得最模糊而平面的角色。雖然幾個男性角色的人物刻劃有其立體感與深度,但老實說,並不會讓自己感覺趣味盎然,進而觸發自己更多想像,就算能夠引起自己的一些省思,但也不足以讓自己不去計較故事本身的淺薄無趣。在人物不太有趣、故事又不能讓自己有所共鳴的情況下,本書的獲獎對自己來說,就是本書所引發的最大懸疑。

2017年7月24日 星期一

かがみの孤城

日本推理小說家辻村深月的長篇小說新作。
作者使用童話幻想的元素,去營造出一個非現實同時也是讓故事人物逃離其現實的虛構世界,並在懸疑氣氛越來越濃重的敘事中,讓故事主角,一個因為受到霸凌而承受心理壓力無法上學的女中學生,進入前述虛構世界。故事主角一方面在虛構世界的重重謎團中,結交其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結交的朋友,進而經歷充滿童話氣息的冒險,另一方面卻又因為可以遠離自己所身處的現實,而有了正視並突破現實困境的可能。
對自己來說,作者是無意去處理中學生無法上學這樣一個複雜的教育、家庭以及社會問題;像是交待故事背景般地,故事主角在其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雖然占據相當故事篇幅,卻沒有被很衝擊地或很有力道地深刻描述,反而僅像是在說個回憶,被很平鋪直敘地、甚至是很也無風雨也無晴地鋪陳出來。當然,這是自己武斷甚至偏頗的觀感,因為持平而論,作者其實有嘗試要很細膩地描繪故事主角的恐懼、委屈、怨懟等情緒;只是對自己來說,作者的筆觸太過詩意夢幻,太過簡潔淡雅,所以其所描繪的情緒顯得稚嫩、顯得有氣無力、顯得為賦新辭強說愁,雖然要說這是符合故事主角的人物設定,也是說得過去。
本書的娛樂性在於,虛構世界相關的種種謎團以及謎團到最後如何被自圓其說地「合理」解釋。七個年齡相近的中學生,透過各自家中發光的鏡子來到了由狼少女所主宰的城堡,而身為成員之一的故事主角很快就發現,在應該上學的時間可以來到這座城堡裡的中學生,都是有著無法上學問題的人。為何是這七人,七人各自有什麼遭遇,彼此之間有何牽連,城堡存在的目的是什麼,為何這七人被要求尋找可以實現願望的鑰匙,又為何城堡開啟的期限是一年並且會在一個特定日期關閉等,作者堆疊這種種謎團並藉以構築出一個懸疑感濃重的敘事,並且在最後收束所有伏線的結局中,給了這種種謎團有趣而出人意表的「合理」解釋。
綜上所述,一方面自己並不覺得,作者選擇中學生無法上學這個題材,是打算透過說故事來深入探討這個社會現象或啟發讀者視野更廣的省思,另一方面又覺得,作者使用童話元素來書寫一個其實本質上可以說是青少年冒險的故事,構思巧妙且布局縝密,讓原本認為本書故事情節可能流於簡單的擔心變成多慮。因此,自己有了矛盾的讀後感,覺得自己是讀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卻也認為自己是讀了一個沒有什麼啟發性的膚淺故事。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江神二郎の洞察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江神二郎シリーズ」的短篇小說集,単行本版本在2012年10月出版,自己所購入閱讀者則是在2017年5月所出版的文庫本版本。根據書後〈初出一覧〉所揭櫫的資料,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最早發表者是在1986年所發表的〈やけた線路の上の死体〉,而根據作者在其〈単行本版あとがき〉中所言,這篇短篇小說也是其「記念すべきデビュー短編」。
本書所收錄的短篇小說是按照故事所描述事件的發生時序來編排,所以按照次序閱讀本書中各篇故事,就像是跟隨故事敘事者,即學生時期的「有栖川有栖」,經歷在其加入「英都大学推理小説研究会」(EMC)後到系列作品另一個重要人物「有馬麻里亜」(マリア)加入同一社團的這一段期間內,敘事者與其他社團成員所遭遇的各種謎團事件與嘗試解開謎團的推理過程。各篇故事中所描述的謎團事件涵蓋不同性質,包括但不限於:日常生活之謎,例如為何有數面之緣的女子完全無視敘事者的呼喚;出自惡作劇心理的小奸小惡,例如拿走室友的重要物品並使用小技巧混淆關係人視聽;紙上談兵的推理遊戲,例如討論社團成員在其所創作的推理小說中所描述事件的真相等。
閱讀本書中的各篇故事,讓自己有種閉塞感與沾黏感,想來原因應該是,故事中有著占據相當篇幅且形態略顯生硬匠氣的推理邏輯論辯與推理小說史研究吧!由於故事背景是設定在大學裡業餘研究推理小說的社團,所以故事情節的發展模式往往是社團成員在生活中遭遇謎團事件,而後半像是打發時間的遊戲、半像是賣弄知識的清談般地,成員開始以不必然會與事件產生任何實質關聯的形式,各自進行其對推理所抱持理論或概念的實踐。因為前述模式,所以書中故事有相當篇幅都是社團成員間的對話,或引經據典,或論辯推理的本質或方法,而這樣的元素讓其實比較想閱讀謎團事件本身情節發展的自己,容易感覺閱讀興趣被淡化,進而讓自己的閱讀焦點逐漸模糊渙散。
如果說故事中所描繪的各社團成員可以有比較立體的人物刻劃或者比較深刻的性格背景設定,則或許可以增加本書各篇故事的厚度與質感;只是很可惜的是,或受限於篇幅,或因為作者對於議論推理小說史與探討推理邏輯理論的興趣高過對小說登場人物的書寫與刻劃,個別成員的人物像其實很平面而貧瘠。即使是故事的靈魂人物,亦即是扮演偵探角色、因為不明原因延畢多年的社團社長,其面貌或性格也是相當模糊;硬要說其有什麼可以帶給人印象的特質,就是過人的推理能力以及讓人無法摸清的神祕感而已。
雖然本書各篇故事中的謎團事件,其設計不能說沒有一定水準,而各篇故事從推理到解出真相的敘事情節也算有轉折起伏,但是因為過多的清談對話以及個別人物無法在故事中以具備自我風格與生命力的方式顯示其存在感與獨特性,所以讓自己的閱讀變得有點折磨,常常會跟不上敘事節奏或者無法進入故事情境之中。

2017年7月12日 星期三

あとは野となれ大和撫子

日本小說家宮内悠介的長篇小說新作,目前為2017年上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作者的另一部作品亦曾獲選為2016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能夠跨越藩籬先後入圍分別針對文藝小說與大眾小說所設立的文學獎項,或許可窺知作者創作選材的廣度。
本書是幻想虛構風格鮮明的奇想小說,但是其中的現實元素,不論是具備歷史、地理、政治或經濟之性格,卻又有相當的分量。在虛構與真實交織的敘事脈絡中,作者表現了其馳騁想像力卻又正視並省思現實的說故事才華:在一個所設定之地理位置可以在世界地圖上實際被標出、但現實中並不存在的國家裡,總統在公開場合被暗殺,而國會議員紛紛離棄國家逃難;一群被收容在名為「後宮」之處所、自幼失怙或身世背景有故事的女子們,假借一紙偽造的總統遺詔,開始自組內閣並奮力對抗接踵而來的內憂與外患。故事中被虛構出來的國家,國境涵蓋因環境破壞而被沙漠化的鹹海,擁有鄰國覬覦的油田卻也有水源匱乏的問題;在中亞詭譎複雜的局勢中,舊蘇聯時代受蘇聯統治的影響尚未遠離,境內逐漸興盛的反政府組織運動卻又有如芒刺在背。如此將一個虛構的故事場景架設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以及實際存在的區域情勢中,作者一方面讓其想像力毫無需要受限地在本書中編造各種政變、謀略、掠奪與欺瞞等情節橋段,另一方面又可以很恣意地援用真實歷史背景或區域局勢中的現實元素,來為虛構的故事情節增加重量與存在感。當然,本書是本通俗娛樂小說,所以就算有區域歷史或國際政治的真實元素在其中,故事情節仍然是偏浮誇起伏而非嚴謹縝密,但即便如此,對自己來說作者還是做到了讓真實元素不喧賓奪主地支撐住虛構的故事情節,讓其不至於因為虛構而完全失去現實感。
故事的主角是個日裔女性。這樣的人物設定可以說是呼應了書名,也體現了本書是日本人所寫之日文小說的屬性。然而,如果全書故事充滿著異國風情,情節本身與日本連結薄弱,則讓主角是個與母親一起跟著任職於政府開發援助的父親到異國赴任、雙親因為被當地戰事波及而身亡、最後被「後宮」所收容並長大成人的日本女性,如此設定的必要性便不夠充分,也沒有什麼說服力。如果從書名出發,要說本書是在敘述一個日本少女流落異國,之後捲進複雜政治情勢的冒險與成長故事,則其實主角是否來自日本,好像也不會對故事情節產生什麼影響。總之,就算拿掉日本元素讓本書不「日本」,對其故事來說好像也沒什麼差別。
然而,雖然自己不能說是讀了許多作者作品,讓自己有足夠的基礎可以去歸納出作者的寫作風格,但是相較於自己過往所讀過的作者作品,即使本書已經讓自己感覺比較「親民」,作者讓自己較無法接受的寫作風格,卻還是無可避免地滲透在本書通篇敘事裡。作者看似輕盈的筆觸,對自己來說卻是飄忽散漫的敘事,節奏既不明快也不穩定,而有些橋段則是被描寫得過於潦草。
除了作者的寫作風格外,本書另一個因為其故事情節而衍生出的問題是,作者並未交代清楚故事中個別登場人物的性格與心理。特別是當部分登場人物是戴著面具在實踐其算計與謀略時,作者對於為何這些人物要如此大費周章地犯下罪行,往往只是輕描淡寫地交代其身家背景,好像這樣的資訊就足以解釋其行動的動機與理由。只是對自己來說,或許這樣的輕描淡寫有種淡雅的美感,但是讓故事流於淺薄與片面,卻也是伴隨而來的必然缺陷。

2017年7月4日 星期二

ドクター・デスの遺産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刑事犬養隼人シリーズ」的第四部作品。雖然自己讀過作者其他系列的作品,但是本書卻是自己第一次閱讀作者這個系列的作品(其實在購入本書的時候,自己還不知道本書是屬於這個系列的作品)。而雖然本書故事有交代系列作品警察主角的一些背景,例如有等待腎臟移植的女兒長期住院、曾經在演員訓練班接受訓練等,但是並不足以讓自己太深入地進入主角的人物性格刻劃或者掌握系列作品的連貫性元素。
不過,不把本書當成系列作品而是將之當成獨立的故事來閱讀,其實也不會有什麼進入障礙,甚至可以說,因為本書故事具備明確的主題性,所以不去刻意在其中找尋系列作品的連貫性元素,反而更能直接進入作者想透過這個虛構故事來探討的人性與倫理課題。而說作者要探討人性與倫理課題並不誇張,因為雖然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辯證或縝密的現象觀察,但是作者仍然展現了相當的創作企圖與野心,其在通俗易懂的層次上試圖引領讀者去思考,人是否有為自己或親人決定不帶痛苦死去的權利,亦即是人類社會是否應該用法律去限制安樂死的道德爭議。
一通看似是小孩子惡作劇的通報電話,讓警方注意到有人架設網站來招募有意願者,為其執行安樂死並收取金額不算高的報酬。在安樂死並不合法的情況下,警方必須將這個執行安樂死的人當成收取報酬來殺人的連續殺人犯,而在警方嘗試確認其身分並找出其行蹤的過程中,系列作品主角利用自己的女兒設下陷阱,卻遭識破而被反將一軍。雖然最後這個執行安樂死的人仍難逃法網,但是系列作品主角卻必須旁觀其在緊急危難中執行安樂死,並因此陷入良心譴責的道德困境中。這個執行安樂死的人過往參與戰地醫療救護的個人經驗,讓其體認到醫療行為的無力並進而接受安樂死的正當性,只是其收取報酬的做法讓其所宣稱的「大義」蒙上一抹塵埃。本書故事雖然對於安樂死的道德爭議並不能說有很深入的探討,但是其在故事娛樂性與懸疑感並未因此減損太多的情況下,透過個別情節橋段拋出安樂死相關爭議供讀者思考的議題廣度,即使深度有限,但仍然可以說是有一定水準的表現。
就算不去思考支持安樂死是否合乎倫理道德,而把本書當成一本敘述虛構社會案件的推理小說,讀來也還是可以獲得閱讀的娛樂感。警方如何揪出隱身於暗處的「犯人」,如何被「犯人」聲東擊西的伎倆擺了一道 ,又如何抓到「犯人」的尾巴來讓其「伏法」,本書的敘事節奏不拖泥帶水,情節鋪陳也不失轉折起伏,即使稱不上是布局巧妙或構思新穎,但是也還算是表現四平八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