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光のとこにいてね

日本小說家一穂ミチ的作品,為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本書故事講述兩個同年紀但家世背景與人生際遇均不同的女性,其原本不太可能會有交集的人生、卻因緣際會地在三個時期有了交集,而雖然各自生活有不同的狀況與問題,但存在兩人間厚重卻曖昧、複雜但真切的情感,卻還是在最後影響或牽動了兩人為各自的人生所做出的選擇。與其說兩人之間存在著純愛或情愫,倒不如說兩個人是從對方身上看到了為其現實引入空氣的一扇窗。然而,當兩人的現實要開始有所交流、甚至相互滲透的時候,被情勢所迫或出於自主意願地,其中一人就會離開,而兩人各自的生活又會走在各自的軌道上。

或許本書故事的兩個主角之所以會被彼此吸引,是因為存在於兩人之間的天差地別,但是兩人對自己母親所懷抱的心結,以及從未被自私母親所關愛的事實,或許也是在性格與外在條件等面向上均存在反差或對比的兩人,可以相互尋求慰藉並產生共鳴之共通點。

帶著年幼女兒到集合住宅找舊情人的醫生妻子,要女兒乖乖在戶外等待,而在生出與女兒年紀相差一截、無法確定生父是丈夫還外遇對象的兒子後,對女兒便不再關心或有所期待。有這樣的母親以及其實對身邊的人都不太在意的父親與同父異母之兄長,或許是在外人眼裡是品學兼優之千金小姐的其中一個女主角,會對生活有種無法宣洩之閉塞感的原因。用跟上司發生肉體關係來換取對其拿走店內商品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東窗事發後卻被控侵占的單親媽媽,連夜帶女兒逃回老家,卻又隨即人間蒸發、留女兒被其出現癡呆症狀的外婆虐待。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或許就造就了其女兒,也就是另一個女主角,存在於美麗容貌之下的剛強性格。

兩個女主角在成年後各自有了婚嫁,而兩人的丈夫雖然也是在外型與氣質上迥然不同,但卻都可說是個性溫暖的男性。只是有點可惜的是,在作者著重於塑造女性角色人物所書寫出的故事中,男性角色人物都沒有被好好描繪,所以即使形象與特質還算鮮明,但卻還是不夠立體。

在外婆死後接手經營酒吧的女主角,與曾經是消防員的丈夫間育有一女,而看在丈夫家人的眼裡,女主角是讓其丈夫誤入歧途的禍水。為了拯救所愛的人而對在眼前有生命危險的人見死不救,對於富正義感的消防員來說是對其職責的褻瀆,所以即使因為幫助女主角脫離外婆虐待而與女主角結為連理,但是兩人就只是相互舔拭傷口、相互依存地苟活著。另一個女主角的丈夫放棄成為執業醫師,支持女主角實現其成為小學老師的夢想,包容女主角的一切。只是這樣的溫柔是帶有什麼樣以及多麼濃烈或厚重的情感成分,其實除了當事人之外無人知悉。而女主角對於這樣的丈夫所懷抱的情感,或許是敬重、或許是感謝、也或許是依賴,卻從來都不會是愛。

如果會想念一個人,曾經有動念甚至付諸行動,要克服困難去接近這個人,這樣的情感如果就該被界定為愛情的話,或許兩個主角之間是有愛的。然而,或許是相距太遠的平行線,或許是三次的相遇都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讓兩人可以拉近距離,所以在兩個主角的大半人生中根本沒有對方的存在,就算兩次重逢都泛起從當事人心情來看是驚濤駭浪的漣漪,但是從現實角度來看,卻像是向平靜而深不見底的水潭投入小石頭,一下子就沒了痕跡。如果在走得漫不經心的人生道路上,因為迫於無奈或因為有氣無力的掙扎而過得渾渾噩噩,這個時候有人,即使只是過客,開了一扇讓光透進來或讓風吹進來的窗,就算最後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有呼吸過新鮮空氣或感受過陽光的暖意,也許就是一種救贖。親情與愛情都不會因為身分或關係如何如何,就必然存在或發生,而就算有了感情,也不必然就能改變現實中的什麼。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VII レッド・ヘリング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七部作品。原本以為作者應該無法再用本系列作品之設定變出什麼跳脫框架或窠臼的花樣,但是本書故事證明了作者的想像力是讓其維持暢銷作家地位的堅實基礎。雖然有些許的荒誕不經,但是本書故事的敘事,一開始的鋪陳讓人摸不著頭緒,之後的轉折則讓人意想不到,卻又整齊縝密地收束所有之前所埋下的伏筆。作者整合看似不太可能被湊在一起之敘事元素,如對個人的惡意中傷、幾乎已經無法找到的夢幻古籍、徳川埋蔵金、日本礦產資源等,創作出高潮迭起、卻又時而展現作者獨特觀點的敘事情節,進而讓本書故事具相當戲劇張力與娛樂性。

貪婪的欲望被逼到狗急跳牆時或許就會暴走,失去理智甚至變得喪心病狂。積欠鉅額債務的公司經營者,異想天開地想要透過找到徳川埋蔵金來翻身,雖然掌握了相當的資料與線索,但獨缺用來解讀密碼的關鍵古籍。公司經營者與其黨羽用了許多骯髒的手段來讓女主角答應為其尋找古籍,例如讓女主角好不容易才推出的新作在網站上被網軍洗負評,用深偽技術假造影片來誣衊女主角,構陷女主角、讓其被誤會要開始創作情色小說等。雖說女主角一連解決多起與出版業關的謎團事件,或許對找古籍束手無策的惡徒們來說是一根浮木,但是如此大費周章、不擇手段、故弄玄虛地逼女主角就範,只能說惡徒們是不只堅信寶藏的存在,還孤注一擲地做著困獸之鬥。然而,這樣迂迴的思考模式實在不太能讓人理解或苟同,但卻也可能是作者能用來黏結看似沒有關聯之敘事元素的唯一較為合理的發想。

雖然禁不起太過嚴謹的歷史考究,但是作者對於徳川埋蔵金所提出的解釋不僅頗為創新,更表達作者的價值觀與對社會現實的評斷。作者大膽想像,徳川慶喜提供給朝廷來換取回復其官位的資訊,並不是有關埋藏在日本各地的貨幣,而是有關蘊藏在日本各地的礦產資源。或許是沒有什麼立論基礎來支撐的空想,但是前述想像不僅將本書故事的敘事推向高潮,更展現作者換個視角來讓人耳目一新的豐富想像力。作者透過女主角的主張,說明因為開採成本考量而讓日本境內的礦產長眠地下,並放任外國勢力取得可能蘊藏有礦產的土地,其實是讓能維繫日本國力的珍貴資源白白浪費,甚至落入外人之手。或許不用太過深究作者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但是其想像卻還是提示了一些讓人可以稍微省思一下的觀點。

作者整合不同系列作品之世界觀的敘事手法也玩得越來越純熟。讓另外一個又被翻拍成電影之系列作品的主角在本書故事中登場,或許已經是常見套路,但是讓某個登場人物以問八卦的態度,問前述主角電影男女主角之間的緋聞是否為真時,或許就是頗具巧思且讓人料想不到的發想與手法,雖然是跟敘事主軸無關且所占篇幅不過數行的小插曲。電影是真的,男女主角也是實際存在的人物,緋聞更是當時有被炒作的新聞話題,而雖然作者對真偽問題沒有給出什麼答案,但是作者玩到把演員的實名都寫進故事裡,也只能說其是藝高人膽大。

即使系列作品的女主角有過人的聰明才智,但是到底有沒有當小說家的天分或才華,或者說到底有沒有機運可以成為專職作家,甚至功成名就,或許是作者在系列作品中一直懸著來塑造女主角人物形象與性格特質的課題。在本書故事結尾處,女主角的新作入圍了某個還算知名的文學獎,雖然僅僅入圍可能帶動不了什麼買氣,但是女主角做為小說家的職涯還是有了不小的進展。女主角在本書故事中展現了,誇張一點說是接近人工智慧等級的資料處理與分析能力,而與此相較,需要在便利商店打工才能維持生計的新進小說家,這樣的人物設定可能還是比較貼近現實。

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しろがねの葉

日本小說家千早茜的作品,為第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共同受賞作。以興盛時的石見銀山為舞臺,本書故事講述靠著挖掘銀礦維生的人們,如何讓其生命像是銀礦礦脈總有枯竭之一天般地被掏空。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敘事瀰漫著一股宿命論的氣息,雖稱不上強烈或厚重,但卻有一定的濃度與稠度。登場人物們好像不太抗拒什麼,也不太爭取什麼,即使女主角曾經展現強烈意願,想要掙脫刻板印象的束縛,成為在礦坑裡工作的女性,但是殘忍的暴力讓天真的願望破滅,女主角還是成為礦工的妻子。因為深愛女主角而不論其遭遇過什麼都要與其共結連理的礦工,逃不過挖掘銀礦所帶來的職業傷害,因為慢性中毒、肺部受損而英年早逝。男人因為挖礦而喪命,女人則或是改嫁其他礦工、或是另謀生路地隨波逐流,但是沒有人離得開銀山,即使其命運被銀山的風土民情所牽動著,遭遇只有或是比較幸運,或是更為不幸。

雖然不是出生於銀山,但是其原生家庭的貧窮,讓年幼時跟著父母逃亡的女主角,最後被遺棄而被在銀山工作的山師所收養。女主角像是尊敬父親與老師般地仰慕著山師,但其無法界定或不願面對的是,那種曖昧、像股暗香般淡雅卻縈繞著的情愫,無法長相廝守而只能無疾而終。女主角像是懷抱著嫁雞隨雞的心情般地與礦工丈夫生了三個小孩,丈夫對山師的忌妒以及丈夫曾經有過的外遇,雖然為兩人婚姻關係帶來些許波折,但最終還是疾病與死亡讓兩人分離。女主角曾經短暫照顧過的男孩,一度離開銀山並在長大成人後回來,成了女主角第二任丈夫,因為混血而在當時保守的民風中遭受排擠,卻選擇為女主角留下來且從事讓其受到職業傷害的礦工工作。

作者用簡潔而樸實無華的筆觸,在沒有多做心理描寫或情感勾勒的狀況下,書寫女主角從受人揶揄或議論到變得平凡與融入社群的遭遇。即使或許對現代的讀者來說,當時仰賴銀礦維生之人們的生活與命運是很不一樣的,但是作者並沒有用很鉅細靡遺的描述來刺激讀者的感官或挑動讀者的情緒,而是平鋪直敘、點到為止地留下讓讀者想像的空間。

到底要怎麼做,人才有可能掙脫像是被囚禁在銀山一般的命運呢?婦人在其第一任丈夫死後,跟女主角發展出相互照應的友誼,但在再嫁的第二任丈夫也過世之後,婦人決定用死亡來讓其逃離,所剩選擇對其來說均不甚美好的未來。女主角的第一任丈夫其實知道在銀礦工作會讓其生病甚至喪命,但是其選擇不服用女主角所給的藥品,希望女主角把藥品留給兒子,並且在其病重時,告訴女主角在其死後就改嫁。銀礦或許提供讓多數人得以溫飽的機會,甚至帶來了榮景,但是靠著銀礦賺著血汗錢的人們,卻好像走上一條單行道,路越來越窄,終點是何模樣也看得清楚分明。本書故事的基調就是這樣的悲觀與無奈,看似登場人物好像有在掙扎,有在隨著心意做事,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自由與自主,甚至連近似自由的狀態都不可得。礦坑裡面是深沈的黑暗,而人進入這樣的黑暗中,只能適應卻無能為力改變什麼。

女主角被原生家庭所遺棄,卻有機緣去拉開通往不同世界的另一道門,然而其所被給予的機會,最後還是讓其命運變得與生活在銀山的女人們相去不遠。如果個人無法對抗生存環境的結構性限制,那是否有其他較具政治性或社會性的因應之道呢?答案或是讓人悲觀的否定。只是來銀山掠奪資源、供其滿足欲望或實現野心所用的政客,不太可能跳脫自私自利的狹隘觀點,為只能接受命運、沒有太多選擇的人們著想,更不可能去從生命共同體的視角去思考,不斷地挖掘就會讓礦藏資源枯竭等課題。而連生存都已經費盡心力的人們,又怎麼可能結合眾人力量來改變現狀呢?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汝、星のごとく

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作品,目前為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雖然本書故事是描述一對男女從高中時期到30歲出頭、彼此深愛著對方卻沒有辦法總是相伴左右的純愛故事,甚至還加入許多可以說是通俗而廉價的灑狗血橋段,例如男主角最後年紀輕輕就因為胃癌辭世、少年得志卻沒幾年好光景就又變得窮困潦倒、女主角父親長期外遇且有兩個家庭等,但是讀來卻不會感覺只有煽情與淺薄,只是用登場人物被命運捉弄、感情總無法如願以償等肥皂劇般的敘事情節來刺激讀者感官與情緒。作者並沒有讓本書故事的層次僅停留在,描述登場人物被不幸、苦痛、磨難之波瀾所翻攪的狀態,而是有透過對登場人物的心境描繪去塑造出一些人物形象,其立體且有不同面向的光與影,讓讀者可以去投射情感或尋求共鳴。

「不自由さを選ぶための自由」或許可以說是女主角人生的追尋,也是作者期待讀者去省思的課題。人必須有個群體可以去歸屬、有些人際關係可以去牽連,但在這之前,人必須先是孤獨的,是可以自立並因而自由的,才能選擇自己要歸屬於什麼與怎樣去牽連,「自分の縛る鎖は自分で選ぶ」。並不只是「有捨才有得」這樣正向積極的思維,而是「捨てる。選ぶ。意味は違うのに限りなく近い二つの言葉」,要捨棄不該或不想被束縛的事物,才能選擇想被加諸在身上的束縛。這裡的捨棄與選擇不是等價交換而是一體兩面,不是為了獲得而捨棄,而是捨棄就是選擇。人必須自由,才能選擇所要的不自由,並捨棄只是被牽連其中的不自由。

本書故事的〈プロローグ〉與〈エピローグ〉描述看似類似的場景,都是在封閉小島上被居民當成茶餘飯後話題的老婆認可外遇事件。作者透過這樣的前後呼應,對比出女主角的成長。一開始是被迫牽連在其中的束縛,讓女主角母親變成為其帶來不幸的絆腳石,而最後則是女主角出於自由所選擇的不自由,是捨棄對外界眼光的在意所選擇的歸屬。前後呼應對比,是巧思但也有些匠氣與炫技,但是所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卻能引發些許省思。基於對登記在戶籍上的配偶是做了什麼選擇的明確認知與理解所做出的相應選擇,便是一種自由選擇的不自由,而不是因為依存或寄生關係,無法選擇只能被動接受,並因此為被迫牽連其中的人製造出許多不幸。

答應與女主角把婚姻當成互助會來經營的老師,是因為女主角對其過去的接納與理解為其帶來救贖,所以也盡心盡力地幫助女主角得到選擇不自由的自由。對女主角與老師來說,愛情無法帶給他們陪伴或符合婚姻制度要求的配偶,但是或許婚姻關係不必然只能是基於愛情的陪伴,而是一種保持適當距離、無涉男歡女愛的相知相守。男女主角各自的母親都因為無法好好處理對男人的感情,而成為男女主角的經濟與精神負擔,甚至讓兩人的人生有了波折與苦難。親情對男女主角來說從來都不是溫馨而美好的事物,是即使有了自由也無法捨棄的不自由。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嘗試告訴讀者,人的感情與關係是歸屬也是束縛,人可以做到的只有獲得捨棄與選擇的自由,選擇想要的不自由並有能力抵抗或應對不想要的不自由。

與男主角合作的漫畫家,曾與當時即將成年之同性戀人去旅行,在多年後被對方父母究責,進而演變成讓其成就成為泡影的醜聞,也讓男主角被打回原形。男主角的窮困潦倒還有善心人士伸手相助,但與其合作的漫畫家,雖然沒有像男主角一樣,因為親人的關係把累積的財富給敗光,但一蹶不振而變成繭居族,或許還是命運對其所做出的不公平對待。纖細的人所無法承受的重量,最後還是將其壓垮,而或許世上就是有些脆弱無法被改變或補強。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クロコダイル・ティアーズ

日本推理小說家雫井脩介的作品,目前為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對自己來說,要把本書歸類為推理小說可能有點勉強,因為本書故事的敘事看似鋪陳出一個謎團事件,但是到頭來卻根本沒有描述到任何藏在事件表面樣貌底下的隱情,或者更正確地說,犯罪者就是真的犯了罪,而被懷疑是幕後黑手的人,其實只是疑心生暗鬼的產物而已。或許作者在本書中所要講述的就是一個有關人心叵測的故事,但是這裡的人心叵測並不是指涉有人懷抱惡意地說謊、偽裝與算計他人,而是指涉人心就是容易被先入為主的偏見或情感的激昂所影響,所以無法縮短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也無法跟他人做到相互溝通與彼此理解。有時候太過符合預期心理的現象解讀,並不必然讓人更接近真實,而只是讓原本已經傾斜的天平變得更加傾斜而已。

經營收藏與販售陶藝品之老店的夫婦是第二代,其獨生子被人刺殺,留下媳婦與孫子跟夫婦一起生活。因為婆婆跟媳婦總是維持著相敬如賓的關係,而媳婦在聽聞丈夫死訊時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悲傷,同時刺殺其丈夫的人是其前男友,所以當前男友在被判刑後宣稱是受媳婦指使殺害會家暴的兒子時,婆婆就心生懷疑且再也無法完全信任媳婦。

作者一直在營造出媳婦可能是一個惡女的氛圍,讓讀者隨著登場人物的疑神疑鬼,去想像媳婦在操控著人心,甚至想謀奪公婆所齊力經營的事業。然而,作者最後卻告訴讀者,前男友就只是為了洩憤而殺人,其所做的「爆料」不過就是一種報復。於是,本書故事的敘事其實並沒有鋪陳出什麼轉折,讀者一開始就已經知道媳婦的前男友殺了其丈夫,只是一直被吊著胃口,想像著事件背後可能有什麼隱情。讀者所感覺到的懸疑,只是一種被登場人物的疑心病與不信任所帶出的幻覺,但這個幻覺卻是本書故事的有趣之處。

老店所在商店街要被都更,改建成購物商城,但經營老店的第二代卻反對前述計畫,不打算讓自家土地與建物被收購。老店慎重收藏的名家陶藝品被發現已摔成碎片,但實則是仿冒品,真品則是被偷走,用來威脅老店經營者參與都更。媳婦又被懷疑跟前述竊盜與脅迫事件有關,但真正涉案的人卻是利用老店樓上空間做生意、受老店經營者不少照顧的婆婆妹夫。前述事件打亂了多數登場人物的人生,老店最後還是參與了都更,成了購物商城裡的一間店鋪,而老店經營者夫婦也相繼辭世,財產由孫子繼承,但店鋪的實質經營還是由媳婦接手。

登場人物的疑心生暗鬼像泡沫般地破了並消失了,從結果來看並沒有改變、只是干擾了事物進展的方向與進程,唯一有留下的痕跡是成為活著的人偶爾會想起的記憶。對都更計畫的抗拒是場徒勞,甚至引發了不必要的犯罪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妹夫從來不是腳踏實地的人,會因為投資失敗而鋌而走險,好像也不是不能預想到的事情。有時候人會過於執著在己身所認知到的可能或理應如此,而忽略了存在其論理邏輯中的破綻,以及其他同樣或更顯而易見的實情。婆婆一直懷疑媳婦的居心叵測,而媳婦雖然沒有辦法對人敞開心胸,但是卻沒有真正做出什麼壞事,反而是婆婆的疑心病讓其身心都出狀況,也看不清真正發生在其周遭的變化。

或許有些人就是容易被誤解,就像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媳婦一樣,會被認為不像表面看來的單純,包藏著禍心或總在算計著什麼。只是在掙扎、想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卻被認為是汲汲營營、甚至是心懷不軌,此時勉強解釋或許也是徒勞,只能等待日久見人心。有時候外在環境的轉變會讓人只能被迫一起改變,而在事情發生時被牽連進去的人,是否看得清局勢,或許部分取決於個人智慧,部分卻取決於立場與看事情的角度,就像婆婆在當下勢必不會信任媳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