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0日 星期二

ジュリエットの悲鳴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的短篇小說集,単行本版本早在1998年便已出版,而不同的文庫本版本亦曾在2001年由另一出版社出版過。本書收錄作者在1990年至1998年間所發表的12篇短篇小說,而其中有幾篇可以說是接近極短篇的篇幅。本書並不屬於作者的系列作品,所收錄的短篇小說,彼此之間也沒有關聯人物或連貫主題,所以可以說是在沒有編輯理念的框限下集結作者各式作品的大雜燴。而確實本書的各篇故事展現了作者創作態樣與題材選擇的多樣性與廣度,但是作者的文字風格與敘事氛圍仍然或深或淺地浮現在本書的每一篇故事裡。
用嘲諷的黑色幽默向推理小說創作致敬的作品〈登竜門が多すぎる〉,雖然精緻度不夠且有一些瑕疵,但是作者構思有創意,所以在可以引人發噱的同時,也讓人小小反思了一下,靠創作推理小說維生這件事的意義與本質。
同樣是構思有創意但完成度卻相當高的作品則是〈世紀のアリバイ〉。在該篇故事中,作者使用接近極短篇的篇幅,敘述一個一開始看起來像是嫌疑人受到偵訊但最後其不在場證明獲得驗證的故事,但是在最後的情節轉折中,作者僅說明了嫌疑人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而後便讓讀者自己去聯想,嫌疑人的世紀發明是否成為其偽造不在場證明的工具。相當精簡的敘事卻製造相當大的戲劇張力,是巧思與技巧兼具的作品。
以科幻小說的場景來鋪陳推理小說情節並不是簡單的事情,因為科幻小說雖然去除現實的限制元素,但是卻也讓推理小說情節發展所仰賴的論理邏輯必須被重新建立,且這個論理邏輯必須被建立得有條理、能自圓其說而不至於破綻百出。在〈タイタンの殺人〉中作者創造出三種各自具備不同生理條件的外星人,他們同樣成為殺害一名地球人的嫌疑人,而偵辦案件的人必須從犯罪現場的狀況去推論出哪個外星人才是真兇。作者具巧思地讓自由想像出來的不同外星人特質,一方面成為所有嫌疑人都有可能犯案的基礎,另一方面卻又成為區別誰能真正犯案的關鍵,可以說是活用科幻小說所賦予的想像空間,去形成縝密的推理小說論理邏輯。
帶有驚悚小說風味的〈危険な席〉則是要讓讀者在讀完故事結局之後,在心理殘存一種不愉快的餘味。故事中巧妙布局卻並未奏效的殺人詭計,其背後真相是否真如主角所想像,是主角無法求證的事情,但是不論如何主角心中已被種下恐懼與懷疑的種子,這樣的故事結局讀來便會產生讓人不寒而慄的效果。不過,如果單從推理小說的懸疑性來看,該篇故事其實表現平平。
〈落とし穴〉是從犯罪者的視角出發去描述其著手實行犯罪並製造不在場證明的過程,而讀者在閱讀該篇故事的過程中則會期待看到,作者最後如何讓犯罪者的計畫出了差錯。雖然不能說作者為該篇故事所設計的結局是很容易被預想到,不過卻也因為結局沒有太多現實感而讓該篇故事少了點精彩度。

2018年2月18日 星期日

The Moving Finger

「My Agatha Christie Project」的第12部作品。本書為作者在1972年所自選的十本偏愛作品之一,而作者給的選擇理由頗堪玩味:「which I have re-read lately and enjoyed reading it again, very much」。本書為「Marple系列」的作品,但是作者在書中給擔任偵探角色之Miss Marple的登場篇幅,占不到全書的五分之一,而作者安排Miss Marple說明事件真相的形式,則是使用書中最後十多頁的短短篇幅,讓Miss Marple以為其他事件關係人解惑的方式,說明其如何看穿真兇的真實身分並設下陷阱讓真兇伏法,真兇犯案的動機與心理,以及真兇所使用的障眼法。這樣的敘事架構設計,或許是讓作者在重讀本書時仍會享受其閱讀的原因,因為它讓本書敘事在遵循正統推理小說規則之同時,又會給人一種在觀看肥皂劇的錯覺。
作者讓讀者跟隨以第一人稱視角敘事的主角搬遷到封閉的偏鄉小鎮,看著主角遭遇到匿名黑函的攻訐以及涉入小鎮的人際關係,而後當被害人出現時,讀者便進一步看著主角一方面嘗試為眼前的謎團理出頭緒,另一方面卻也被混亂的人際關係所牽扯而產生情緒的波動。小鎮的風波不知會如何發展,偵探不知會何時登場來抽絲剝繭、解開謎團,所以雖然事件本身不是非常複雜,人際關係的背後也不是秘密重重、暗潮洶湧,但是總覺得故事沒有可以讓人預先猜測結局的著力點,即使作者不斷鋪陳出線索,卻還是讓人有種對事件全貌無法清楚掌握而墜入迷霧中的感覺。
因此,本書並非靠著用創意巧思十足的謎團或者論理邏輯縝密繁複的推理過程來引人入勝,其所描述的事件甚至可以說是有點落入窠臼,是作者慣常會設計出、發生在封閉小鎮中的茶壺裡風暴。本書有趣之處在於,其所要講述的就是一個人性扭曲、人心不古的故事,其就是要去敘述,在一個彷彿是只能窺見有限天空之井底的封閉環境中,人因為相當歪曲或荒謬的理由,費盡心機去故布疑陣,實踐內心所萌生的殺意,所以其毫不耍花槍、賣弄技巧,直接就書寫出小鎮中的眾生浮世繪,即使有人被偽裝成自殺、有人原因不明地被殺害,但是整個故事就是擺明地在講述,一個邪念如何攪亂原本平靜的小鎮生活,讓其充滿謠言與猜忌。
不過,本書的謎團事件設計還是有個小創意巧思,就是其誤導目光的障眼法。誠如Miss Marple在書中所言,其實很多犯罪事件都是動機瘋狂但很直接易懂,只是人們很容易被犯人所製造的假線索所誤導,而把目光聚焦在錯誤的地方。或許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如此,人的作繭自縛,或許常常是因為太過偏執在表象的複雜,而忽略本質其實很單純、淺顯易懂。

2018年2月16日 星期五

天下人の茶

2016年上半期直木賞候補作。作者用自己的觀點去解讀一個歷史之謎,即豊臣秀吉為何下令要千利休切腹自殺的原因。不過作者在切入前述謎團之前,先是講述了幾個千利休弟子的故事,並透過添加虛構故事情節在實際存在之歷史人物身上的手法,從旁側寫並構築出其所欲建立的千利休人物像。
作者筆下的千利休是非常權謀而工於心計的,其利用其在文化上的霸權以及對其弟子的影響力,支持豊臣秀吉在政治上的霸權。千利休運用其所建構出來的茶道,透過闡述茶道背後的哲理,來影響向其求教茶道者的人生選擇;於是,千利休的茶道不再只是種生活文化,也不再只是種實踐哲學,其變成是一種政治上的運籌帷幄,是種可以操控人心的權謀之術。
當豊臣秀吉和千利休意氣相投時,前者進入後者的茶道世界,而這就像是前者進入後者所建築出來之意識型態的天羅地網中,並因此受其左右。所以即使後來前者抱持著狂妄的野心,並且因為其野心而致生出無窮慾望,讓其與後者產生分歧甚至決裂,但是前者所建構出來的自我意識卻再也無法逃脫後者的影響,像是後者綁在前者身上的操偶線永遠無法被剪斷一樣。後者彷彿是已經看透事情的所有可能發展一樣,對每個來學習其茶道的人施了法術,所以即使其肉身已死,精神與意識卻透過其他人的行動而彷彿殘留在人世間,繼續發揮影響力。
當然,本書的重點不是書寫千利休如何蠱惑人心或者操控他人意識,而是在描述書中個別人物如何去應對千利休對其人生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其內化某個觀念或道理後,做出受到這個觀念或道理所影響的人生選擇。書中的千利休其實幾乎只是個背景,他的心理、思緒與舉動,其實幾乎都是透過他人的眼睛所觀察、並經由他人的描述與解讀後才呈現出來。千利休在書中象徵的只是一種時代的道德氛圍與論理邏輯,在茶道與政治已經密不可分的同時,透過實踐茶道所體察出來的道理,其實也就反映出當下政治的權力架構以及資源分配。
書中的個別人物所採取的行動,表面上像是其解讀千利休所講授之道理後所做出的實踐,但其實是其基於對當下政治現實的認知與判斷,嘗試著要去遂行其自我意識的實現,只是這些人物的自我意識仍不免受到時代的道德氛圍與論理邏輯所限制或制約。所以要說這些人物的行動是被千利休所左右,不如說在一個時代中的個人,不可能會有完全的自我與自由,因為都是背負著當時的社會文化在做出選擇並據以採取行動。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本書故事中千利休被描述發揮出的影響力,真的是他自己的自我意識所製造出來的效果嗎?或許千利休也是個時代產物,其提供了當權者維繫政治權力所需要、在文化與精神面上的意識型態,卻也無法阻止,自己被時代演進之歷史巨輪輾壓而過的結局發生。

2018年2月6日 星期二

A Judgement in Stone

「經典推理小說探索計畫」的第三部作品。本書被英國Crime Writers' Association選為「the Top 100 Crime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39名,亦被美國Mystery Writers of America選為「the Top 100 Mystery Novels of All Time」的第89名,雖說排名並非名列前茅,但至少是躋身經典,能被列入百大或便有其可看之處。
本書是本犯罪小說,側重在描述犯罪事件發生的原因與經過,以及刻劃犯罪者的心理與人格特質。對自己來說,本書可以躋身經典的亮點在於,其用可以說是工筆的技法所描繪出的人性野蠻殘酷,以及透過將這樣的人性野蠻殘酷投射入社會階級的矛盾衝突中,來檢視階級矛盾衝突下的道德教養,其實是種夜郎自大的無知,在絕對的暴力與冷血之前不堪一擊。犯罪者身為文盲或者因為自覺不堪而必須去掩蓋自己身為文盲的事實,或者都並非犯罪者必須犯下殺害四人之重罪的真正起因。犯罪者的「野性」必須被束縛與馴化,其「粗鄙」被誤解成可以教育或矯正,所以當犯罪者並無法接受這樣帶有上下階級意涵的外來限制時,強烈的反抗心理加上薄弱的道德意識,便導致出其冷血無情的犯罪行為。當犯罪者殺害四人後,其沒有受到任何良心苛責,也不是選擇坦承自己的罪行,反而是偽裝成無辜的目擊者,試圖用假證詞為自己脫罪。這樣的動作讓人不免感覺,犯罪者並非全然的「粗鄙」,其「野蠻殘酷」背後有著「機靈」與「聰敏」,只是這些特質都脫了序、不在正軌上而已。
因此,本書並無意圖製造懸疑,反而是希望能透過一種近似社會寫實的筆觸去營造出一種驚悚的氛圍。然而,對自己來說,本書的角色人物塑造有點過於嚴肅,所以必須很認真地去想像甚至去檢視分析,這些角色人物的特質以及其所身處的現實環境。這當然不是說,作者沒有做好其描繪特色人物的工作,反而是說其因為做得太深入、太有社會意識,所以讓自己無法單純只從享受閱讀樂趣的角度,把本書當成一本具娛樂性的犯罪小說來看待。本書讀完會有讓人感覺沉重的餘韻,但是其並非只是來自,因為讀到殘酷冷血的犯罪而感到不悅與驚悚,而是包括因為看到人性的陰暗與殘暴、做作與自大,所以感覺有去反芻省思之必要的壓力。
不過,雖然只是占據短短篇幅,但是對殺人事件發生後警方調查過程的敘述,在自己看來其實是有點畫蛇添足。當然自己無從判斷,讓故事結束在事件發生後,會有什麼樣的效果,但是如果可以僅是用幾段文字簡單交代,犯罪者如何被繩之以法、個別關係人的後續發展如何等等收尾性質的情節,或者會有不一樣的敘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