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11年是持平或每下愈況?

看了兩個2011年星座運勢預測,天蠍座明年似乎就是工作勞心勞力,付出更多辛勞但是不見得能有多亮眼的表現或等比的收穫,好聽的話是持平穩定,難聽的話是停滯甚至走下坡。
不管自己要不要相信這些,今年走到這最後一天,回想起來不能說自己沒有長進或收穫:稿件量的成長、國外研討會的發表,雖然研究品質控管有下滑趨勢、觸及的研究主題隱約受到侷限等隱憂仍在,但是感覺自己還是有些許的突破。明年現在職場的情勢更加嚴峻,換不了工作的自己被困在目前的工作裡,能有多少的進步空間或改善情況的可能?持平不易,向下修正目標卻是迫在眼前的壓力。
如果還是得一直做這個工作下去,就請讓自己能夠更加發揮這份工作對自己的正面意義吧!當然2010年年底自己生活的頹廢荒唐,是一定要改掉的毛病,儲蓄與增加收入仍然是自己要想出辦法完成的事情。
多做點研究,找出更多可以投稿的空間與可能,多發掘一點自己能累積的無用知識,這樣2011年至少可以不會更差,而能平穩地走到下一個境地。

2010年12月27日 星期一

Two Lives

William Trevor在1991年所發表的作品,由Reading Turgenev和My House in Umbria兩篇中篇小說所組成,前者為同年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Reading Turgenev實在是作者的佳作。作者擅長處理之孤獨封閉、自我想像蔓生的女性角色,在一段錯誤的婚姻中發現自己從過往就一直愛著自己的表哥,在體弱多病的表哥死後,女主角自閉的行為愈發嚴重,其丈夫兩個善妒的姐姐最後如願將女主角送入療養院,在數十年後療養院面臨被拆除命運而女主角因此必須重回人事已非的現實社會中,最後故事停在女主角一人老邁而孤獨地苟活著,仍然逃不出她自身的想像與願望。故事結構是療養院生活與過去發生事情的重複交錯,作者沒有多餘描述或華麗綴飾的洗鍊文字風格,成功地將故事中所有的典型角色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
My House in Umbria的故事情節就稍嫌浮誇。身世多舛的女主角在義大利鄉間開了間民宿,並因為寫作羅曼史小說而有了豐厚收入;在一場不明所以的火車爆炸意外中,包括主角在內的四位生還者(還有英國老將軍、德國斷臂男子以及美國小女孩),住進女主角的民宿中治癒自己的情感傷口;而後美國小女孩的舅舅前來帶小女孩回美國,女主角觀察人性、揣測每個人背後人生故事的想像力也極致地勃發。主角的想像與人性觀察無法完全確認其真偽或深淺,而通篇故事就在虛實不定的輕浮感中開展而至結束。
讀William Trevor可能要比較著眼在他的人物刻劃與情緒描繪上,因為他的故事情節往往有些不夠現實。但是如果前者相當精彩的話,那後者就可以不用太計較;Reading Turgenev有做到這點,但是My House in Umbria就差了些。

2010年12月19日 星期日

荒唐的周日

徹底地揮霍、彷彿自己是手頭闊綽、一瞬間無須在乎自己經濟拮据而寅吃卯糧地一擲千金;
讓自己的陰暗面完全釋放、不再壓抑而任憑慾望驅使自己放縱;
偏執地為了證明自己能夠實踐自己的想法、又為了掩蓋自己的作為、浪費資源丟棄許多會遭天譴的東西。
說服自己是為了讓自己擺盪回正軌,說服自己是終於擺脫了惱人的工作而可以犒賞自己一下,說服自己明天自己就會回到可以適度克制慾望的常態,說服自己接下來可以走向自己想要的積極進取的人生。
會這樣嗎?不會更加偏激下去嗎?更耗竭自己地無止盡地放任自己的慾望,嘗過甜頭的自己可以煞得住車嗎?必須做得到,不能更糟,即使追求更好的腳步仍是裹足不前。
閱讀與寫稿的生活,明天那個封閉孤僻的自己、壓抑節制的自己,一定要元神歸位才行。

2010年12月16日 星期四

業餘魔術表演與業餘講師

一場表演實在不能說是精采、表演者又有令人尷尬演出(說出要求三萬人掌聲這樣的話等)的魔術秀,是自己前往虎尾科技大學講授通識課程的開場。
會前在與引言人social的時候,引言人提到在場學生不管是誰來講授什麼內容都會睡成一片,所以要自己不用太過介意;其實自己也知道自己所講授的農業生技與法律,本來就不是什麼大一學生會感興趣的內容,而自己本來也就不是什麼舌燦蓮花的演說家,業餘講師經驗不足的狀況往往會讓自己過度的賣弄知識而脫稿演出,所以讓人覺得枯燥無趣也是無可厚非。
不過親身經歷台下聽眾完全睡成一片,還是讓自己有點震撼;不過自己在完全感受不到台下注意力的情況,還能用自high的方式唱完這場獨腳戲(一如往常地前面投影片講太多、後面才混亂加速,並且還超時了10分鐘),也讓自己見識到自己佯裝鎮定的能力。
學生的提問是先填好提問單、再由主辦單位篩選過,所以最後的互動與優良提問獎就是行禮如儀地被完成。
不過自己還領到感謝獎牌和一份對方學校的紀念禮品,同時6000元講師費也是相當優渥,而且對方的接待也算是對自己蠻禮遇的,讓自己覺得這樣的經驗總體來說是相當正面。只是會納悶現在的大學生是對什麼樣的事物有興趣呢?如果真的他們在所有的通識講座都睡成一片,也就表示他們對任何嚴肅一點的事情都不會太有興趣,那這樣就讓自己不免擔心起台灣的未來。

2010年12月14日 星期二

不知自省的重商主義與煽情愚民

歐盟因為聯合訂價行為重罰了台灣四家面板廠商與韓國LG,還國三星則因為主動提供資訊而免於受罰。我國政府竟召集業者與相關部會協商,要出面全力協助業者據理力爭,還責成經濟部成立專案因應小組來提供協助(2010/12/14工商時報的新聞)。
如果我國公平交易法中對於聯合訂價行為亦有所規範,則歐盟的重罰不能說沒有道理(根據歐盟官方的處分資料,受罰廠商是明知違法而為之、有犯意還隱蔽證據),那政府是要據理力爭什麼呢?除非是歐盟所認定的事實證據有誤或有偏頗,但是目前看來沒有任何人去討論這個問題。
面板是台灣重要的產業,但是不等於這些人做生意就可以無視其他國家的法律;台灣政府要護短,也要合情合理。法律上如果無法說理說得過人家,那是否有能耐透過政治外交手段來干預歐盟行政與司法呢?如果只是在台灣喊得震天價響,就只是屈服於大廠業者的壓力,看不清楚商人不當競爭的商業行為,口惠不實敷衍甚至愚弄台灣民眾而已。
還說人家韓國三星沒有商道,如果今天是台灣的廠商有這樣的機會,可以提供資料作污點證人換取免罰,台灣廠商真的不會這樣做嗎([因為三星搶先了,所以其他人就沒辦法這樣做了)?如果大家一起做錯事,就應該有義氣地矢口否認,一起受罰,這是哪門子的公民與道德教育?
只會激起輿情激憤,不會理性分析問題的政府,台灣的未來令人擔憂。

2010年12月8日 星期三

Lord of Misrule

2010年National Book Award小說類的得獎作。
看了Amazon.com上幾乎一面倒的五顆星評價,覺得自己閱讀過程中所感到的挫折、困惑與不耐,都應該只是自己的資質駑鈍;英文閱讀能力有瓶頸、文學感受力尚待加強、對於horse racing的背景知識完全不足。
不過即使是這樣,這本書的故事在去掉horse racing後還剩下什麼?人物性格的刻劃浮面而曖昧,情節的進展斷裂而毫無結構,充滿夢囈呢喃式的意識流自述文字只是廉價的文藝腔,總之無法理解這樣的作品得到National Book Award是代表美國文學界什麼樣的價值展現?
2010年的Pulitzer Prize與National Book Award都選出了、就自己的看法來看是文學炫技色彩濃厚、文藝腔調多於實質內容的小說,著實讓自己有些失望。

2010年12月6日 星期一

了無新意

人的心靈地圖的確決定了很多事情。一群討論農業未來發展的科技菁英們,看到了科技、產業、品牌、全球化佈局、商品化與技術服務、氣候變遷、兩岸競合等圖像,卻好像沒有看到台灣的農業現狀與問題,還有台灣這塊土地的需求。
不斷地說著透過技術發展把台灣的農業工業化與商業化,產出可以行銷全世界的產品品牌或技術服務,好像這就是農業技術產業化的唯一選項,台灣的糧食安全、弱勢小農生計、國土維育等課題都不是很重要的事。
於是台灣未來會有許多品種在國外耕種或繁養殖,會有許多動物疫苗或者品牌商品(例如台灣烏龍茶)在國際行銷,而台灣人自己沒有基本的糧食安全保障,跟不上時代的傳統農民就該自生自滅,這些隱含的命題就沒有必要細究。
但是說了這麼多年,這些了無新意的論述到底導引出了什麼樣的進展或改變?真的有多少的農企業因此發展出來嗎?真的有許多前瞻科技研發成果被商品化或產業化嗎?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則所有的障礙都是因為政府的無能、政策的跟不上時代與法規改革的牛步化。
所以科技發展的風險與不確定性,創新發明應用所面臨的系統複雜性,都不是問題,因為台灣農業科技很好,很有競爭力。
但是這些所謂很好的農業科技是不是這些發言者所參與研發出來的呢?現在檯面上的農業科技大老或者農業生技專家,似乎都不是那些有貢獻台灣蘭花產業、水產養殖產業發展的研發人員;實用科技的實際研發者與檯面上大聲發言的菁英,好像是沒有對話的兩個族群。
了無新意的會議,再度印證了自己的世界觀與他們是多麼格格不入。

2010年12月1日 星期三

農曆生日

今晨老媽吩咐要早點回家,因為有準備愛心的祝壽豬腳麵線。
今天是自己的農曆生日,清楚地意識到卻沒有太多情緒上的波動;上班時事情仍然是一團忙亂,應該要完成的事情仍然是基於逃避心態地拖到明日再開始著手,依然是以局外人與獨行者的姿態、鎮日活在自己封閉的狹窄斗室中。
從日本回來後想著要基於自己的決心與構想,開始自己的新人生追求與生活態度;不過還是被自己的怠惰所拖累,讓原本應該是12月要開始的計畫,延遲到明年再著手進行。
家中的網路連線與電腦設備都是藉口,自己也清楚地知道;經濟的拮据與資源的匱乏是自己的問題,也怪不得誰。
農曆生日的自己仍然是一事無成、因循苟且;也還是死性不改地等著下班去西門町購買CD。

2010年11月25日 星期四

Great House

2010年National Book Award的finalist。
四條故事軸線,由四個不同的敘事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分成兩部分來描述他者與自己的情感糾葛與故事流變,但其間在結構上仍有變奏之設計(第一個敘事者女作家之敘事內容有大篇幅是自己的故事,最後一個敘事者在兩部分是不同的人,雖然涉及的是同一條故事軸線)。
每個軸線的主要被描述者彼此之間有某種程度的牽連,但這些牽連卻並沒有在小說中被完整清晰地交代,每個軸線有呼應之處但是又有許多曖昧不清的謎團或懸疑。簡而言之,作者精心設計的繁複結構,是讓許多點狀的主觀回憶與敘事,偏頗不全而有所缺漏地織成整個故事的網絡,而這樣的結構也是呼應著作者想傳達的主題,就是每個人都像是瞎子摸象地、從個體經驗與主觀價值出發,在生命與歷史這個大敘事中,以其特有的形式(遺忘、封閉或者戀物等)掌握並面對某個片段的記憶、情感或遭遇。
人是有隔閡的,書中的敘事者幾乎都是因為愛、而想要貼近某個被囚禁在分離個體的他者靈魂,想分享其堅守的秘密、打破其慣常的沉默、想在即使自己仍可以單向付出的情況下證明愛是雙向的、想佔有自我封閉者的過去來獲得愛的存在感。但是回憶與遭遇都是孤單的,許多點狀的資訊並無助完成一片構面,每個人都是在生命這個大房子裡,抓著某個對自己有特殊意義的記憶中的家具,來彰顯自己的存在。但是這樣的個體彼此之間又該如何交流,如何走出自己的拜物,同時不去忌妒別人的拜物並無自己的容身之處?
在一個人旅行的過程中,讀這樣探討孤獨、記憶、隔閡、自我封閉與愛的侷限等主題的小說,其感觸就會更有臨場感。只是要說這本小說的問題的話,就是它太過文藝腔,作者太強烈明顯的藝術企圖,反而顯得做作而自戀,給人一種太菁英狹隘的作繭自縛,而不食人間煙火的感覺。

2010年11月23日 星期二

MONKEY MAJIK和體力不濟的大叔


這場是比較符合「預期」和「常態」的演唱會。
雖然是全席指定而有座位,但是音樂一下就全場起立,每首歌都熱情而整齊地搖擺打拍子,這種年輕人才有體能做的事情,身為大叔的自己即使很享受live,也盡力投入,但到後來仍不免疲態畢露,拖了很久的腳傷又受到創擊,坐骨神經也隱隱作痛了起來。
歌手也說這次的觀眾打拍子對得很準很齊一,甚至還要現場開燈,用iPhone把現場全場拍照留念,並傳上twitter。另一件有趣的事情是,在場有個童稚的聲音,在中間換場時間不時向舞台喊叫「かっこいい」,引發現場不少笑聲。
在encore的時候,現場開始反覆合唱together的副歌,這或許也是另一種熱情的展現吧!
又買了兩件演唱會紀念T,這種戀物癖的行為應該要適可而止了。

2010年11月22日 星期一

雨天、阿蘇



前幾天晴朗的天氣,在這一天頓時轉壞。按照既定行程來到阿蘇的自己,沒有延續昨日的好運(參見「地獄めぐり」),在持續的降雨中,撐傘照相窘態百出,還要擔心相機被淋濕;雲霧繚繞的山景失去可被遙望的氣勢磅礡感,但卻還是別有一番風情的美景。
雖說是不虛此行,但是淋到雨的自己飢寒交迫,為保持體能,自己便在草千里吃了一頓熱食(うどんセット),還在該餐廳中聽到「水のない水槽」的某個不知誰人演唱的翻唱版本(或者是live版本),不愧是首耐廳的好歌,改了編曲還是動人。
彈性改變行程是自己旅行的特色。阿蘇之後的行程本來是要取決於交通狀況,但查看火車時刻表卻發現不論往大分或熊本,都要超過一個小時以上才有車,因此無論如何都無法前往下一個景點。在草千里的巴士站牌看到九州横断巴士的時刻表,發現在搭乘巴士到達阿蘇駅後等10多分鐘便有巴士前往由布院,車程是兩個小時多一點。雖然2300日圓的車資並不便宜,但沿路風光與由布院景色都令自己感覺有彈性的行程安排真是不錯。
在陰雨天行駛蜿蜒山路的九州横断巴士,搭乘人數寥寥可數,所以就算沒有預約自己還是可以搭車。途中雨勢時大時小,原本的美景也因為天候有所失色。車窗緊閉,窗外視野不佳,在巴室內的自己就像乘坐與世隔絕的孤獨行舟,前途無著地漂流著;而一直困擾自己的寂寞與茫然感,也在此刻無限膨脹。

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叔叔阿姨的馬場俊英live


這是一場自己不會拉低平均年齡的live。
正如歌手所言,現場觀眾年齡層拉得很廣;坐在自己旁邊有幾位連自己這位大叔都可能要叫一聲叔叔阿姨的人(當然可能只是因為灰髮而顯老)。不過可別以為這樣演唱會就不夠high,站立搖擺拍手打拍子,不論年齡大家還是整齊地投入歌手的表演中,雖然還是有些人感覺有些不自在,或者比較放不開(這也包括自己在內)。
民謠曲風,討論人生經驗與幸福勵志主題的歌詞,歌手成熟而略帶沙啞滄桑感的嗓音,或許就是自己所屬的「老一輩」歌迷所喜愛的特點吧!
在encore的時候,工作人員準備了歌手在閑聊中談到的棒球賽事經典畫面照片,歌手臨時起意說要簽名送給簽名送給在場一名觀眾,用全場與歌手猜拳來決定最後的優勝者。勝出的是一位應該低於全場平均年齡的女生アイちゃん,歌手還因為她最近生日而隨興演唱了生日快樂歌。有趣的插曲,令人驚喜的意外。
不過歌手閑聊時間有點過長,同時他當天的狀況不是最佳。「海鳴り」是當日演唱的新歌,期待其CD化。

地獄めぐり



前一晚改變預想的行程,把今天較短的遊覽時間用來前往別府和門司港。或許是今天吉星高照,早餐趕忙解決後得以搭上6點24分開往別府的特急,到了當地選擇不參加觀光巴士tour而是自行搭巴士前往地獄めぐり。
再看完海地獄等六個地獄後,套票中剩下兩個地獄,在導遊書上被寫成是步行不易到達的距離。本要從鉄輪(海地獄附近的巴士站)搭巴士到另兩個地獄,但不耐等待還要20多分鐘才會抵達的巴士,所以便臨時改變主意沿著山間公路走了2.7公里到達血の池和竜巻地獄。
觀覽完畢後等待回鉄輪的巴士,覺得之後還要轉乘回別府駅可能會拖遲行程,便又突發靈感地跑到馬路對面、發現對向巴士是直接開往別府駅,而且不到10分鐘就會進站。搭上巴士又擔心到別府駅會趕不上預計搭乘的特急,所以途中又賭博式在龜川駅下車,發現其竟然是別府的下一站,並且有充裕時間搭上原本打算搭乘的特急,還省下一些巴士車資。
一路上許多臨時起意的變動,卻好像參加猜拳比賽一路都贏,結果是出乎意外地好。這種好運是自己人生少有的機會,值得好好記錄。
觀覽地獄めぐり的心得是,雖然坊主、血の池和竜巻等地獄有其特色,但是硬要區分出八個地獄,較沒有特色的地獄就要靠些花招,像是養鱷魚、熱帶魚等來突顯其差別。其實就是把地熱噴泉群包裝成群聚的「地獄」,用了不少人工的區別和加工,將之製造成不同特色的景點,多了巧思卻少了誠意。

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37歲生日、鹿兒島



因為多花了800元台幣購買了全九州5日JR周遊劵,所以抱持著撈回本的心態,在這次九州旅行中一定要搭乘一次九州新幹線到鹿兒島看看。
前往鹿兒島的這天正好是自己滿37歲(實歲)的生日;又往40歲更踏近了一步,因為是自己把生活過得頹靡混亂、漫無章法,所以讓自己對自己人生的挫敗總充滿內疚而無法釋懷坦然。但咎由自取的人生也就消極地得過且過,到了鹿兒島救還是好好地充填這人生第38年的第一天吧!
一出鹿兒島中央駅,便剛巧有機會參加鹿兒島市半日遊的觀光巴士行程。仙巖園讓自己有點失望,像是過於雕琢的民俗文化村,莊園的美好感覺被花展與充斥的販賣商店所沖銷;不過櫻島噴煙的景色,還是讓自己覺得衝動做出參加觀光巴士行程的決定是對的。
下午本想野心很大地完成犬飼滝、和気神社和霧島神宮三個景點,但好險後來務實地選擇專注在霧島神宮;受限於公眾交通有其限制,行程無法自由地擴張,離開霧島神宮時狂奔追趕巴士時、身體狀況不佳的自己氣喘吁吁的吃力模樣,也或許是過生日的另類體驗吧!
沒有蛋糕蠟燭,只有疲累;明天又是密集的行程,過了37歲的第一個晚上,就讓睡眠修補自己殘缺破落的身心靈吧!

2010年11月19日 星期五

lego big morl和搖擺大叔


從熊本回到博多的時間抓得太緊湊,導致前往DRUM Be-1的時間受到極度壓縮,雖然疾走甚至快跑,但是還是因為找錯路而浪費不少時間,不過最後還是以遲到幾分鐘但剛好趕上第一首曲目開始的情況收場。
會場中至多200人,自己的加入應該有拉高平均年齡0.05至0.1歲;此外會場中應該超過九成是年輕女性。
當天是36歲最後一天(以實歲計算)的中年男子,在這種搖滾吵雜的live中,雖然享受但是還是有點放不開、有點動作不自然地搖擺笨重身軀,錯置的感覺時而浮現,旁人看來應該也會覺得怪異奇特。同年齡的人在肩負家庭責任與不斷累積事業成就,開始找到自己的定位並生根茁壯,自己的自由與長不大,不也就是一事無成的象徵,像是已經接近冬天還不知死活只顧享樂的蟋蟀?
但是到頭來自己還是不知反省地、不想太多地享受這場票房不是很好、但別有一番氣氛的live。
花了7000日圓買了兩件紀念T恤,這應該又是自己幼稚不長進的另一實例吧!

太宰府天滿宮的胡思亂想



為了滿滿充填這趟旅行(個人風格),為了盡可能地多到一個景點,自己在旅程的第一個整天,一大早就出發到福岡大宰府市,一路上和上學的高中生同乘西鉄列車,在幾近無人的天滿宮中拍照,甚至還在光明禪寺等待其開放時間(8點)。
在過程中不斷想起過去曾經認識來往過一段時間的友人們;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情緒化和劣根性被人看穿,或許是因為自己出於害怕受傷的被動,或許是因為人生必然走向不同道路的物理時空與生活空間的隔閡,走出自己人生而不在有所交集的人一路走來不斷增加,留下來持續聯絡、或者因為機緣而新認識有了交際的人卻越來越少。
自己的世界高牆聳立,是必然而帶有悲劇氣息的現實。但是高牆破綻百出,防守不了外在的誘惑,也按捺不住自己想依賴別人的心緒。真正寂寞的生活,卻可悲地有著不甘寂寞的騷動。

2010年11月18日 星期四

誤解的自我抒發

在飛往福岡的班機上,坐在中間四連座的左手靠走道位子,旁邊剛好是一對應該還沒上小學的姊弟,以及他們的媽媽(父親為何沒有參加這趟旅行就不得而知了)。
空服員在服務的過程中,似乎誤以為自己是這個家族的成員(想想這樣的家族旅行也是一件美事),而期待我對姊弟的事情有負起責任的反應(回應詢問、協助做出決定等)。我的尷尬自然是一目瞭然,空服員也很識趣地把探詢目光移向座位另一端的真正母親。
想想自己的年紀絕對是可以成為這樣的「一家之主」。雖然一開始覺得那位母親跟自己是不同世代的人,但轉念細想,對方搞不好比自己年輕,自己只是因為無法踏入正常的婚姻與家庭關係,才會有種自欺欺人的錯覺,覺得自己是可以青春永駐的長不大。
這是彼得潘情結吧!自己其實是無法成熟、已經一腳踏入中年卻一事無成、一無所有的失敗者,現在連可以偽裝的外表都因為缺乏保養而衰老黯淡,所以讓人一眼就看出自己其實應該要擔負許多的責任,但是實際上卻是什麼都沒有、什麼也都做不到的孑然一身。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Room

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一個女大學生在被綁架後、被囚禁在歹徒院子中的密室長達七年;其間因為被持續性侵而懷孕兩次,第一次產下死胎的女嬰,第二次則是產下健康的男孩。之後小男孩與母親在此密室中生活了五年,在封閉的環境中、與外界的接觸僅是觀看電視、還有母親對於現實狀況的虛構解釋,小男孩因而形成了自我特異的世界觀;在小男孩五歲生日過後,母親因為受不了現狀而策劃危險的脫逃計畫,在小男孩極具戲劇性的行動之後,兩人成功地被解救出來。但是重回現實的兩人,母親努力與脫節的人生重新接軌並應付突如其來的聲名大噪,小男孩則是必須接受外在世界突然地變大變複雜,並學習如何變得「正常」。
由於作者是從五歲小男孩的視角出發在講述故事,所以文字淺白、易讀性很高;只是過於早熟的敘事與論理,說是因為主角異於常人的遭遇或者作者不得不然的偽裝敗露,或者都是本書無須太過苛責的細節。
故事情節的娛樂性很高;雖不能說是不夠現實的作品,但是其所描寫、較為極端的個案性故事,或者侷限了這本小說可以貼近讀者生活經歷的可能。不過書中的部份橋段還是可以點出令人思考的地方,或者就是作者對人性共通點的觀察與刻劃功力所在。
尤其是母親家人在努力接納適應小男孩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意外,或者都可以視為異文化接觸時的為難與尷尬。
想想自己的生活是否也過得像是被囚禁在密室中一樣?久而久之自己與外界的接觸是否也變得為難與尷尬?這或許雖然不是這本小說的寫作原旨,卻讓自己讀來有這樣的省思。

2010年11月8日 星期一

genre研究:又是懷舊的感觸

週末因為天雨被困在家中,讀了一篇從對話文體分析的角度、來檢視科學雙向溝通對話之實踐形式與被賦予之文化意義的文章,其中有許多地方讓自己想起了自己已經超過十年的碩士論文。當然這並不是說自己的論文可以跟別人的文章相提並論,只是自己曾經也從這樣的角度、使用類似的分析取徑,做出一個並不成熟的研究。
並不是什麼當年勇可以拿來說嘴,也不是有什麼真的創見或精深的研究,只是感覺自己當時很奔放自由的想法與思路,是現在的自己無法再現的曾經。當然當時也有很多困惑茫然與挫敗感,不過現在真的是沒有那時候的研究熱情與衝勁,也失去了盡情想像的愉悅感與期待成果的充實感動。
不停地比較自己的過去與現在,看來自己對於當前的現實與自己人生走到這步田地,都有著許多悔不當初與沮喪落寞的心情。

2010年11月3日 星期三

The Long Song

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牙買加殖民時期黑人女奴工被白人工頭姦淫後產下一女(即為書中主角),而後該女被甘蔗園主人的姐姐收為貼身女僕,在一場暴亂中與不具奴隸身分的黑人男性產下一子,而後遺棄給英國傳教士扶養;同時在暴亂中,主角經歷母親為保護自己而殺害生父的事件,最後回到甘蔗園女主人身邊(甘蔗園主人死後產業由其姐繼承)繼續擔任僕役。
之後另一位白人工頭上任,為事業與女主人結婚但是卻持續與主角發生關係,並與主角生下一女;而白人工頭過於天真的解放黑奴論,導致黑人勞工不願全力投入甘蔗園的工作,之後女主人與工頭丈夫在騙走主角的女兒後,便回到英國失去音訊。
後來主角過了多年的貧困生活,在一場竊盜案的法庭審判上與其被傳教士帶回英國、最後繼承英國印刷廠老闆財產並回牙買加開設印刷廠的兒子重逢,並寫下這篇可能有部分事實扭曲的自傳小說。
花了相當篇幅說明故事情節,一方面情節確實複雜而高潮迭起,另一方面這本小說或者就是情節的戲劇張力與娛樂性最具看頭。讀完並沒有太多的餘韻可以回甘。

2010年11月1日 星期一

歡樂時光─契訶夫傳奇

上週六因為同事的好意,得到機會去華山藝文中心看了當代傳奇劇場演出、由張大春改編契訶夫14篇短篇小說並寫成劇本的音樂舞台劇。看完之後有感謝同事提供自己這個機會看到這場表演。
上半場個別故事還是以篇章式分割方式呈現,感覺並沒有很特別;到了下半場故事開始有交錯複雜的敘事結構出現,整體劇情的深度就有了層次,也因為有比較抽象的主題出現,跨越時空與文化情境的感染力也變得比較強。
當然這齣劇不能說毫無問題。太強調東西文化的結合,以及當代傳奇的京劇背景,讓劇中部分不同文化元素的拼湊顯得刻意牽強。契訶夫小說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社會階級現象批判,在混雜入許多現代戲劇因素後被沖淡,同時也找不到當代社會文化問題的參照點。有些幽默橋段的設計對自己來說有點譁眾取寵,只為了討喜而大大削減故事的深度。
不過自己喜歡的是,因為華山場地特性所產生的親近感,舞台場景過場設計的部分巧思,以及最後合唱的歌詞意境。
或許有另一種機會,或許會錯過,或許不會有把握;或許有另一個人,或許不會遇到,或許不會愛我…還有幾個自己來不及清楚記憶的或許。
或許自己也可以有個不一樣,雖然或許它並非有多不一樣,也或許它並非是帶著善意或好事的不一樣。
因為在這齣劇的最後,自己有了被牽動的情緒與思考,所以這齣劇的其他問題都變成瑕不掩瑜。

生活挫敗殘缺,或者…

這次的標題也可以改成,被說是偏激者的自我辯解。
當有人說她的觀點比較大眾化的時候,其所指稱的大眾是怎樣的投射或設定呢?
自己有種感覺,自己無法生在無憂無慮的環境,自己總有許多不確定或事與願違必須面對,自己有太多失敗或問題導致自己人生路途總不順遂,自己不是活在高度被保護因而也高度被隔絕、同質性與互相感染力大過異質性的世界裡,這種種都有著讓自己可以慶幸之處。
沒有太多的同理心,覺得別人和自己的歧異是別人的問題,把淡漠或武斷誤以為是對別人的尊重,無法認知自己的價值觀過度放大,無法體會自己以為的現實其實是以管窺天,無法接受自己的世界其實不如自己想像的廣大。
所以別人說的觀點都是偏頗,但是有問過自己是否真的有好好想過別人為何與如何說出這樣的觀點?
只能很自我解嘲與安慰地說,自己不完整、不幸運與不圓滿的人生,讓自己有了避免自我設限的機會與可能。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亡者的價值剝削

今天看了日本YAHOO網站新聞,麥可傑可森死後一年仍有近2億7500萬的收入,可以說是最會賺錢的死人。
這個收入自然不可能變成冥紙燒給麥可;在現實中誰瓜分了這些收益是沒有被交代的事情。
經典名曲的販售或權利金,死後才上映來撈錢的電影,這中間的操作有多少人獲益、有多少immaterial labour在造神、在賦與死者可以被剝削價值的意義,或者這個龐大的機制,因為責任分散得太過幅員遼闊,身涉其中的人誰也沒有太強烈的意識。
雖然麥可不信這一套,但是從台灣民間信仰的角度來看,拿到麥可死後收益的人裡面,有誰會為他點上一炷香、斟上一杯酒或獻上一束花呢?

2010年10月25日 星期一

不能說久的曾經


有人在我從來不使用的Facebook貼了一張照片,是我在倫敦第2年(或者第3年?)時候、一場宿舍party的照片。
其實不能說是很久之前的經驗,但是許多細節早已不復記憶。
雖然自己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太大的起伏變化,孤僻、封閉、狹隘、抑鬱,總是差不多的元素在混雜,不長進的人生也總是乏善可陳,但是看著照片中的自己,覺得好像那段時期的自己,跟現在還是有著些許不同。
外貌自是不用說,自己這幾年來的中年體態與髮線退後,早已不是可以聽到別人說看不出年紀的狀態。
可能是心態吧!那時候的自己再如何悲觀負面,也還是有個未來可以期待、終點可以追尋。
現在呢?過一天是一天的心情,好像也不會有什麼較長期計畫的規劃。
疲憊感就這樣多了起來。

2010年10月21日 星期四

隔閡與脫節

最近工作上在趕一份報告,雖是計畫執行的一部分,但是其內容卻偏向社會學的討論與學者論述的堆疊。
自己當然是對這樣的題目有興趣,算是先前有所累積,也可說是自己施力將這個題目納成計畫執行的工作項目之一。目前雖然又進入趕寫報告的焦慮與情緒震盪期,也一如往常地對自己的作品總是不如想像的好而自我否定,不過自己還是有唸了幾篇文章,整理出了一些想法與論點,也算是有些小小長進。
不過在現在的工作環境中,應該不會有人興趣來涉入這個領域的問題討論吧!這些文字的堆砌,一半因為自己囉唆冗長的文字風格,一半因為自己把題目處理得故做艱深,我想是很難引起其他人的共鳴。
實際來說,有些文章雖然也是無人聞問,但是至少還有轉化成稿件投稿賺取稿費的空間,但是這篇不全然社會學、沒有實證資料只有文獻堆砌、一點法律政策的探討都沒有的文章,看來應該就是寫完被歸檔,沒有任何加值再利用的空間吧!
與週遭工作環境的隔閡,研究方向與主流走向之脫鉤,又是該問自己該何去何從的時候了。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C

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19與20世紀交替的時代,科學狂熱的父親與聽障的母親在英式莊園中誕生了本書的主角;之後主角歷經了現代化與第一次世界大戰,最後在殖民勢力逐漸消退與考古學發展蓬勃的埃及,意外結束其短暫人生。
說實話,自己是完全無法掌握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在零散而不明所以的情節橋接上,沒有什麼人物的性格是明確而有深度的;瑣細的文字描述,讓人無法專注而往往想著自己是否miss作者某個精心設計的橋段或鋪陳。總之,說這本書是本歷史小說,作者應該有更大的野心與企圖,但是若說作者有什麼高深的文學技巧在展現,自己駑鈍的資質是無法體會。
amazon UK上給予五顆星評價的讀者,當有人在其標題中用到了postmodernism這個term時,自己便該知道這應該不是自己風格的小說。

2010年10月11日 星期一

誰在消費誰?

天后與男模的緋聞,最新的發展是男模有了大頭症、亂漲價而會被時尚圈封殺。
緋聞出現時天后幾乎沒有否認,甚至沒有透過公關系統發表澄清或制式我們是好朋友的說法(相較另一位天后就很高調地批判小男模想拿她炒新聞的動作);一切就像是她和他是真的在一起,然後大家可以給她祝福一樣。
拍MV認識的,同遊日本然後還一起去社區運動中心(什麼時候天后是在這樣的場所健身?而且也太不避嫌了吧?高調得令人覺得匪夷所思),甚至還有什麼天后鄰居的粉絲在天后住處的電梯中目擊兩人,這種八卦是誰放出來的頗堪玩味,如果天后有這麼愛爆料的鄰居,天后還住得下去嗎?
當然上述事件都可能不是真的(不過運動中心的部分有被狗仔拍到,可能還有一些真實性),而男模也表示兩人並沒有在一起。只是接下來,男模就變成了壞人,沾了天后要自抬身價。
但是發片需要新聞的不是天后自己嗎?去日本、出現在健身中心,就算是真的兩情相悅,這樣高調的做法也不能說不是給媒體題材的策略;只是新聞過後,天后可以全身而退,男模就很難說了。

顧此失彼與畫蛇添足

上星期五和同事玩一款自己是首次玩的桌遊富饒之城,雖然因為首次玩必然運氣好而僥倖取勝,不過在其他擅長玩遊戲且善於縝密佈局策略的聰明同事面前,自己思路的侷限還是很明顯。
例子一是自己自以為聰明、在未弄清楚規則前就想要玩花招,結果還是因為衝動且自以為是地使出一招其實沒有效果的盤算,只能說自己的盤算總是這樣見樹不見林、顧此失彼。或者點狀的創意自己還有點小聰明,但是面狀的通盤規劃就不是自己擅長的分野了。
例子二是自己在遊戲結束時,還耍了一下花槍地把別人的分數拉下去,只是自己已經是獲勝,多此一舉說是買個保險,還不如說是只有炫燿自己有想到這招的效果。再巧妙也還是畫蛇添足。
自己從來就是書呆子,想法很容易鑽牛角尖而缺乏面面俱到,易於情緒化的性格也往往不知拿捏輕重分寸。玩一場桌遊也就又看清自己一次。
不過富饒之城真是不錯玩的遊戲。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The Finkler Question

目前是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覺得今年入圍Man Booker Prize決選的作品水準勝於去年;這是自己所閱讀的第三本入圍作品,其水準與前兩部相比不能說遜色太多,雖然In a Strange Room仍是目前自己所支持得獎的作品。
色彩過於強烈的猶太文化與猶太問題,或許會很不合許多人的口味。然而對自己來說,雖然是部探討猶太裔英國人政治認同與種族文化議題的作品,卻有更深層的人性與社會學思考在其背後。
並非猶太人的主角,其人生並不出色、甚至是相當失敗,從羨慕甚至是忌妒猶太友人的喪偶開始,到尋求被猶太化,被融入猶太人的家族、文化甚或是苦難悲情當中,是種自我定位或者自我救贖,是希望被自己所忌妒或歧視的敵對者所涵攝,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有認同與意義的丈量,這其中有些人心與情緒的複雜、矛盾、幽暗與晦澀,很深刻也很有感染力。
猶太的身分認同與文化意義,政治經濟之現實與個體道德論述之衝突,個人如何界定自己身為猶太人的意義與價值、行為準則與善惡是非,小說中許多橋段都呈現出文化定義的吊詭與浮動,集體意識的虛構性與物質性。雖然太社會學的探討在小說中出現會很生硬,但減損小說敘事的價值卻不會減損作品可以帶給讀者的反思。
相信這是一本會毀譽參半的書,不過自己卻讀來有所收穫。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The Thousand Autumns of Jacob De Zoet

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在18與19世紀交接時的鎖國日本,唯一能與日本貿易的歐洲國家荷蘭,其工作人員被圈限在長崎港外的Dejima上,應該要被限制在最小交流的情況,卻有人的情感不受限制地在發展,一段被現實沉重壓抑的三角關係展開在歷史波瀾壯闊的變化以及人性險巇的鬥爭中。
故事情節的開展不可不說是高潮延宕、戲劇張力十足;有爾虞我詐的貪婪、神祕宗教的殘酷醜惡、英國船艦強勢攻擊之戰爭場景等,情節雖然看似膨脹,但是結局仍然收歛得很整齊,足見作者的敘事功力。
只是這樣的故事雖然讀來不能說不有趣,但是卻沒有太多在心頭縈繞的觸動;有人性的刻劃,不能說不深入但是也好像就是如此;有對生命意義的省思,不能說沒有啟發卻也好像僅是點到為止。
書中有關日本的部份,雖然作者有試圖調整,但仍無法避免有種歐洲人看日本、微妙的orientalism氛圍在,讀來有種令人難以完全投入的荒謬感。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最後幾件的行李

從里斯本出差回來,心裡想著應該不用急著下飛機通過護照驗證,因為自己的托運行李應該會比較晚出來。果不其然,自己的行李是同班機所有行李出完前的倒數第二、三件,也讓自己等了將近五十分鐘,而拖遲了回家的時間。
因為在阿姆斯特丹等待轉機超過八小時,自己的行李應該是在阿姆斯特丹啟程時最早check-in的一件,而在曼谷停留點上機的旅客又是以台灣觀光客居多,其中甚至還有旅行團,他們除了本身帶去的行李外,應該還有購物多出來的份,而這也加重了自己行李被推至托運隊伍尾端的力量。
在等待行李的時候、可以聽到工作人員說出全部行李都已經出完的話,也算是這次出差的一項小小初體驗吧!

不夠個人的閱讀燈

在從阿姆斯特丹飛往曼谷的長程飛行途中,結束難吃的飛機餐晚餐後,機艙就關掉所有主要光源,讓大家可以休息並且調整兩地的時差。這個時候如果有人不想休息、想要閱讀或做點其他事情的話,可以打開上方的閱讀小夜燈;這個閱讀小夜燈是個有點荒謬的設計,雖然每個人都配置了一盞而可以依照個人意願自由選擇使用,但是由於其光源有相當強度,使用時勢必會影響週邊想要休息的人,而無法說個人可以自由選擇使用而完全不必考慮別人。
於是開與不開閱讀燈,好像變成了一個經典的倫理學課題:一個人的自由意志在會影響別人的自由時,應如何妥協或者調和衝突、以達到最適或最符合公平正義的狀態。
當鄰座的女生打開閱讀小夜燈來寫明信片,自己感到被打擾而心生怨懟;但是一方面自己是個不喜歡製造衝突或要求別人的人(可以說是懦弱或者偽善吧),二方面也覺得自己不應該因為自己的需要而限制其他人的自由,於是自己又壓抑自己的欲求,勉為其難地配合他人的意向。
前座的金髮男一看就是相當以自我為中心、自我感覺相當良好的人,自己對於他完全不假思索就把椅背向後躺的行為也是相當感冒;他在受到鄰座女生閱讀燈影響而無法休息時,不滿神色相當明顯,還一度誤解是我而想向我興師問罪,最後他也非常不耐煩地要求鄰座女生把燈熄掉;這樣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人,主張自己權益要求別人配合是再自然也不過的想法。
在這種情況下是誰該妥協或做出犧牲呢?感覺會為別人少做出一些自我主張的人越來越少,自己對於過分強調重視自己之個人主義的社會文化走向也有些不能適應。
從一盞閱讀燈想到倫理學的探討,自己也算是個異數吧!

Amsterdam機場的comfort seats


從Lisbon回程必須等候轉機超過8小時,本想離開機場進入Amsterdam市區,但是一方面毫無準備且身心俱疲的自己,對於進入市區能有什麼搞頭、會不會因為時間壓力而變成僅是舟車往返等情事一無所知,二方面也因為自己在Lisbon花了不少錢而想留在機場省點開銷,畢竟在機場吃吃喝喝還算是在可以容許的奢侈範圍中,所以最後自己選擇留在機場國際線出境區中,等待時間流逝。
Amsterdam的機場果然是歐陸重要的轉機點,其規模幅員之廣大就無須贅述。這次探索經驗最令身為鄉巴佬的自己感到驚喜的事,就是Amsterdam機場設置有名為Comfort seats的區域,讓過境旅客可以幾近平躺地舒服小憩甚至熟睡;一眼看去的景象,有種落難旅客滯留機場的錯覺,甚至有點像是難民逃難的感覺。
最近台灣的國際機場飽受各方批評與質疑,那台灣的機場有可能或需要增設這樣的貼心服務嗎?好像也不是很需要這樣好高騖遠吧!畢竟台灣機場跟Amsterdam的機場並不應被放在同一層次上比較。
自己躺在comfort seat上、在半夢半醒間、想著這些有的沒的的事情。

綠色傳教士

在Lisbon的研討會中,有一個business consultant應邀來present他的想法「business for good」。他無法分辨是激情還是躁鬱的演說風格,在講台前來回走動、充滿戲劇性的手勢與音調、重點處還會重複兩次以示強調的表演方式,所襯托的是他引用許多其他人之構想或論點、其實比較像是在宣揚教義的實質內容。
他強調:必須為未來世代負責、必須reform business、改變management。雖然他承認是具挑戰性的任務,但是他卻沒有提出任何實質的做法。
"We need all the heart and energy of people to corporate to create something new"(這是聽寫下來的,文法可能有誤),但是該如何做到呢?商業研究所能提供的不過就是一種宗教式的信念與教義,彷彿所有事都會因為信仰而成真,都會因為口號教條而自然地在現實中轉化成行動。

顏色的誤判


在Lisbon地鐵站自動販賣機買了一瓶綠色外包裝的Fanta,想著它應該是青蘋果口味,殊不知竟是鳳梨口味(口感是有點鳳梨,但和台灣飲料處理鳳梨口味的方式截然不同)。
對於Fanta有鳳梨口味這件事毫無知悉的自己,有種鄉巴佬開眼界、井底之蛙跳出井的感覺,不過直覺認定綠色就是青蘋果口味,鳳梨和綠色沾不上邊的判斷,或者有社會心理學或文化研究上的理論意義吧!

老鄉、你嘛幫幫忙!

在從Amsterdam到Lisbon的飛機上,發覺有比自己想像還多的內地人士一同搭乘,讓原本預期不會有太多亞洲人的自己有點驚訝,也深刻體認大陸勢力的全球版圖擴張。
在自己座位前面的是兩個結伴同行的男性,斜前方的一個拿著電子書,看來就是自視甚高的菁英。不湊巧的是,他的後面、我的旁邊是個大嬸媽媽,手抱一個一歲多、頑皮至極的男孩,一直搖動椅背、拍打桌子,在大嬸媽媽放棄管教的情形下,讓菁英好生不愉快。
事情接下來的發展是,菁英受不了要求大嬸媽媽節制她的小孩,但是大嬸媽媽竟也氣憤地回說,不然你來管好了,小孩一歲要他安靜坐飛機很難云云,被激怒的菁英找來空服員要求換座位,大嬸媽媽竟還用方言表達不滿,雖不知菁英是否有聽懂,但坐大嬸媽媽另一邊、約五六歲的長子阻止大嬸媽媽繼續說下去,事情才告平息。
旁觀者的自己感觸是五味雜陳的複雜。自己對於內地人士有排拒感與偏見是不可否認的事情,雖然大嬸媽媽的態度自己無法茍同,但也無法同情不能稍微忍受一下成全別人的菁英。自己是對人不對事,對於特定形象的人不欣賞也會用有色眼鏡去檢視其行為,或許是自己該反省的地方。

Amsterdam轉機7小時


一直執著於這次Lisbon出差返程的轉機時間,卻忽略check去程的轉機時間,結果就變成被困在陰雨霏霏的機場航站中超過7小時。印象中去程的轉機時間應該是4小時左右,但是事已至此,質疑旅行社、追根究底也無益,怪也要怪自己沒有審慎確認行程。
長途飛行的疲累讓自己無法集中精神閱讀、也無法忍受飢渴,所以違背自己想樽節開支的意願,在機場的food court中點了7.5歐元的English Breakfast和3歐元的可樂,坐在靠落地窗的位子呆望外面下雨的停機坪。
這次出差所有行程都排得很糟,浪費太多時間飛行轉機、剩下太少時間在Lisbon停留;擔心自己浪費轉機的7小時一事無成,擔心自己這次出差會開銷控制不當,擔心自己目前困窘的經濟狀況無法好轉,許多的擔心在在提醒自己的焦慮恐慌、自己的壓抑強迫,都已瀕臨over的程度。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LAPCSF的訊息郵件

打開自己PCHOME的email信箱,發現異常流量的信件湧入,仔細檢視發現是許多人針對LAPCSF所寄發的訊息郵件,要求將自己的email address從其mail list中移除。
有人表明自己從來不記得自己有subscribe該組織的電子信,有人則是說不記得自己有加入LAPCSF成為member。不過有趣的是,當有了第一個人表明自己不想再繼續收到LAPCSF的訊息郵件時,之後大家便是紛紛要求將自己的email address也從其email list中移除。這好像也是種從眾;或許本來就當成是垃圾郵件來看待就好,但是有人開始要求不要再收到此信件時,大家也就紛紛表態,結果就是自己的信箱中有了三、四十封這樣的郵件,這或許也是另外一種垃圾email吧!
更有趣的是,已經有人跳出來說不要再直接回覆,要不然所有人都會收到寄件人要求移除email address的信件,也有人跳出來說明可以如何unsubscribe,但是還是有人就直接回覆,要求移除email。
自己雖然不能說被這樣大量的email所困擾,但是覺得人跟隨別人行動的人性心理相當有趣。

父後七日

根本不太看電影的我,因為福委會的活動,以100元的票價看了這部國片。對於其題材有些好奇與興趣,也想支持一下福委會這次反常的選片邏輯;雖然這次選片可能有部分原因是因為有高層長官是這部電影的共同製作人,不過還是比鋼鐵人、史瑞克等等來得好得多。只是很明顯的,這次參與的熱度就不如之前的電影欣賞活動了。
這部電影不能說不好,其中女兒騎摩扥車載老爸合成遺照、兒子收集紙錢灰而後感傷等幾場戲都處理得相當好,演員表現與意境的深度都可稱得上是上乘之作。全片演員表現水準超乎預期(只有本會長官莫名奇妙地軋上一角是大敗筆),幾個角色的塑造也相當成功(特別是劇中姑姑的兒子,相當程度點出時下年輕人的某些特質)。全片的結尾著實是畫蛇添足。
只是劇中相當多的黑色幽默,其反映出來的是現在台灣都市人對於鄉村台灣的矛盾情結:一方面嘲諷鄙夷,一方面卻又將其視為台灣草根文化的源頭。對於極端洋化的台灣中上階級與文化菁英來說,自己的生活已經沒有什麼台灣味,所以只好獵奇式地、以一種文化人類學的角度去觀看其所謂的台灣;即使是多麼地從自身的經驗出發,那種抽離與區劃的感覺還是存在,那不是自己的文化,自己只不過是在描繪甚至批判一種現象而已。
這部片所描寫的人性是可以感動人的,雖然只有片段而已。這部片的觀眾是都市人與文化菁英,這卻是自己觀影的最大感觸。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要金玉其外,請小心敗絮其中

早上的會議又一如預期地在討論如何創新管道或形式,來擴散或整合活用既有的成果或能量,來提升所謂客戶服務之效能。
問題是我們有什麼客戶?或者更直白點,我們能服務什麼客戶?
一直在想著炫耀式的、或者好大喜功式的亮點或做法,想著可以向人誇耀或者說嘴的表面功夫或形式改良,但是實質內容的提升或品管呢?
即使人人愛的都是車工精美、設計特別的鑽石戒指,但是設計再如何精緻有創意,鑽石還是一定要是真的才行,廉價的贗品總有一天會遭人捨棄。
想著如何出新招、出奇招,有沒有擔心過自己的能量枯竭、品質低落的問題?
在會議中想著這樣問題的自己,突然領悟到為什麼自己會總是有種不斷努力填補卻還是被掏空的怨懟感:因為自己在疲於奔命應付形式上花樣百出的工作項目時,還想著如何為自己累積點東西,但是當別人都不怎麼想著累積或者未雨綢繆地預做基本功時,自己的累積就必須拿出來應付需求,而這件事已經快達到寅吃卯糧的超支困境。
如果這裡是以研究智庫自居,如何能不在乎研究、如何能從來不對實質內容有所討論或評議?這裡現在又有多少人可以面對別人的Q&A,而自在從容地應對呢?又有多少人可以說自己有在特定領域中隨時掌握新動向呢?
原本自己認為應該或者基本的事,好像都變成了奢求。

無所遁逃的無趣

總是在這樣的時候討厭人群,因為自己知道別人的世界已經向自己築起無法跨越的城牆。這座城牆不是別的,就是自己無從置喙或涉入的默契或話題。
從來都不是別人的問題,而是自己期待的有意義的討論,對別人來說都只是無趣枯燥的陳義過高或想得太多;工作上別人要的從來都不是自我成長與自我充實,私生活上自己對生活品味或享樂的漠不關心以及對狹隘興趣的關注,卻又無從與任何他人分享。
所感覺到的是種無趣、是種被排拒與疏離、是種必須使盡渾身解數來消弭的尷尬與空白、是種為了讓自己不孤單而變得不像自己的窘境。
這是自己的命該如此,在自己決定在多翻開一本書時就已註定。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別人的問題

昨天下班前接到朋友的電話,聽著他抱怨他老婆的問題。
昨天晚上接到另一個朋友的電話,聽著他辦理英國學生簽證的問題。
針對這些問題,自己也無法幫忙什麼或者提供什麼有意義的意見;聽著別人的述說,自己想著事情為何會走到這步田地。
是因為人不夠務實嗎?還是旁觀者的後見之明?自己的想法是,太多的自我、一廂情願以及計算,或者才是讓人走入迷宮與歧途的原因。
當時看到了對方的什麼,或者也該想想那個什麼的背面如同月球暗面般的存在;有些事情就是一體兩面,灑脫豪放往往是自私,慷慨激昂的熱情往往也有脫序的神經質。
事物有其現實的軌道,太多迂迴的盤算往往不是捷徑,而是庸人自擾的鏡花水月。
另一方面,發現自己也越來越難當別人的朋友,能力的不足是其一,對別人遭遇無法產生同理心是其二。

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森友嵐士「たきしめていたい」

因為懷舊情懷在今年3月時買的單曲,卻因為中間買得太過浮濫的CD無法消化,而拖到現在才拿出來拆封欣賞。
當森友嵐士的聲音一出來,自己著實被嚇了一跳:90年代初期團體男主唱風格、略帶沙啞、有厚度但是也有撕裂性的聲音依舊存在,但是鼻腔共鳴、抖音等日式演歌戲劇性的歌曲情緒表現,卻讓自己因為久未碰觸到這樣的詮釋方式而心頭一震。
想想自己對於T-BOLAN作品,有留下印象的幾乎是沒有(相較於Wands,自己還有許多首歌可以哼出一兩句),但是這樣的聲音卻是自己在90年代初期相當熟悉的聲線,只是自己已無從想像是否當時森友嵐士就是唱得如此有戲劇張力。
不過自己並不討厭或無法接受這次睽違已久的新作品。90年代的日本樂團、主流的主唱聲音以及音樂風格,真的與當前日本的年輕獨立樂團有天差地別;自己的喜好也能順應時代潮流的轉變,這是好是壞?
聽到森友嵐士的聲音,又勾起了懷舊與感慨時光流逝的感觸;這或許已經變成是自己8月的人生主題了。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In a Strange Room

Damon Galgut的新作,目前是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180頁的內容由三段故事組成,雖各自獨立卻有類似的情境設定與主題:在與外界疏離的異國旅行情境中,人際關係親密與疏遠、信任與衝突、誠實與偽裝,都在作者簡潔無所累贅的文字風格中被絲絲入扣地深刻描繪。
一開始閱讀時擔心本書會是自己較難投入之自戀而夢囈般叨絮的文藝風格,但是閱讀過程中卻很感動於作者文學功力的深厚,描繪主角之認同疏離與無所依恃的漂浮感,其人際關係之虛幻與人性情緒的變化,並有把觸角伸至外在社會經濟的環境與現象,在個人經歷的敘事中天衣無縫地融入其批判與關懷。
異國旅行的故事情境或者是反映出書中主角南非白人的某種認同疏離與曖昧;在自由無所依憑卻也危險充滿不確定的旅程中,作者像是夢遊般一度真實地附著在彷彿很有深度的人際關係中,卻又在面對人性自私、身分背景之隔閡、個體經驗不同所導致之距離等人生課題時,被抽離而後打回原形。
書中主角是作者自己但是卻是以客觀的筆觸加以描述,似乎也是作者試圖營造主角身分認同疏離與曖昧的一種技巧。
總之是相當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甚至可以說是今年來到目前為止自己讀過最好的作品;如果這本書沒有進入2010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甚至得獎,那得獎的就應該要是相當優秀的作品才行。

2010年8月24日 星期二

時代在變

回國上班後第一次在基隆中元祭放水燈遊行當晚、沒有請假提早回家迴避交管與人潮,而選擇準時下班搭乘火車,雖路程迂迴而耗時,但進家門時間還是比平常在台北閒晃後返家來得早一些。
也因為如此,在從基隆火車站步行回家的途中,和放水燈的遊行隊伍在行進路線上有了重疊;在一邊不耐煩地穿梭人群尋求最快返家方法的同時,也有機會一瞥今年遊行隊伍的部份面貌。
上一次看基隆放水燈遊行應該是20幾年前的事情吧!小時候印象深刻的一個片段記憶是,某台花車上扮演的某個已經遺忘主題的神話故事,其中一個仙女手持寶劍、從劍尖噴出花露水沿路噴灑的情景。
印象中過往的遊行都是以各姓宗親會為主,花車的主題多半都是民俗傳說或宗教神話,許多花車的裝飾也都僅是簡單地掛滿燈籠,也較少有團體集結成隊伍、伴隨遊行之行進進行表演等。
事隔這許多年,路過並短暫觀賞了遊行,驚覺時代的轉變與節慶意義的轉化:基隆佛教團體極樂寺與法輪功均組成浩大隊伍出動參加遊行(很詭異地這種基於民間信仰的活動應該與部分正規宗教之教義有所衝突吧!不過這或許也是台灣民間信仰融合的展現),基隆社區大學的花車主題是海綿寶寶,還有許多廣告意義濃厚的花車,甚至連宣導民眾注意氣候變遷議題的正負2度C主題花車都出現了。
那民間信仰背後的普渡眾生、禮法先人、祈福消災等等意涵都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嘉年華般的節慶喧鬧歡樂,以及多元文化元素的拼貼。時代的轉變,自己在莞爾一笑之餘,也稍微想了一下自己或許已經有點跟不上這時代的事實。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Parrot and Olivier in America

Peter Carey的新作,目前是2010年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受到Tocqueville的著作與生平之啟發,書中經歷法國大革命而後重回巴黎的貴族,長大後當上律師卻因為某些政治因素而被家人運作送至美國,不情願隨行的僕人是跟著法國貴族間諜來到法國的英國孤兒,被迫帶著自己迷戀的法國女藝術家及其母親一同搭船赴美。
法國貴族無法忍受美國式民主中的品味淪喪、多數暴力與功利主義;但是為了愛其情願留在美國成為美國公民,雖然最後對方因為得知自己不可能跟著貴族回到法國結婚而選擇分手。法國貴族無法融入的世界,是個汲汲營營追求致富卻無暇培養文化的社會;貴族的視野雖然有許多死角,但是他所看到的民主卻不失有值得省思之處。
另一方面,在封建社會中被命運翻弄無法脫貧的僕人,只能懷著怨懟地屈服於別人的指令;在美國的民主中經歷迷失與內心交戰的一連串遭遇,僕人開創自己的事業來實踐自立與自主的可能。
何謂文化、何謂藝術、何謂品味,在本書中不斷論辯。流俗功利而後品味盡失,是貴族眼中的美國,藝術的商業化卻是僕人所掌握的商機,也是其融入美國民主的門道。
是本透過歷史背景的設置、討論社會文化變遷並省思人性變化的小說,可說是作者又一本佳作。

2010年8月21日 星期六

小熊維尼之八仙過海



隨著年紀增長,基隆中元祭對自己的意義亦越發複雜:做為一個自己覺得應該妥善經營與維持的民俗傳統,卻對其無法有所長進與蛻變、發展進退失據而有些憂心。
庚寅年的農曆七月,基隆文化中心前吳姓主普的花燈展示,八仙過海的造型花燈中夾雜著聖誕裝扮的小熊維尼,造型失真而粗糙(是花燈製作技術的侷限還是刻意避免著作權的問題?)。
對有些人來說這是不倫不類的並陳,也是這類民俗節慶的問題:庸俗浮濫的規劃,失去文化根源與省思能力的附庸風雅不成反媚俗,廉價的創意導致令人失望的趣味盡失。
然而這或許也是台灣文化的某種忠實呈現:不問其出處典故的文化元素,快速不多囉唆地大雜燴起來,模仿吸收時毫無政治立場的忠誠,品質粗糙卻是堅韌圓滑生命力的展現。
欣賞或批判都是種價值的準據;當下生活中的文化現象,自己該是選擇自許高尚或者從眾平庸,甚至是選擇對於小熊維尼與八仙相伴的景象不多探問、毫無想法,五味雜陳、諸多辯證的自己或者僅是庸人自擾。

2010年8月19日 星期四

點的記憶、面的陌生

昨天捷運上下車廂的擦身而過,一個在英國或有幾面之緣的人短暫地回到自己的思緒中。
想不起來對方的名字,而對方應該是完全沒有看到自己(更遑論認出來);因為之前在倫敦的幾次聚會中,身為在場幾位友人共同的朋友,言談中交換她的情報是在所難免。正因為如此自己才對她的一些事情有所印象與記憶,諸如想繼續念博士卻面臨經濟問題等等。
當然自己會對這些事情特別有印象,也有相當成分是因為她在自己的想法中,是那種死命想要留在英國而自討苦吃的人;把理想掛在嘴邊,卻不見得有把自己生活過得多好的人。
於是一瞥而過的臉孔,勾起了一些零碎卻鮮明的記憶;然而這張臉孔背後再深入一點的東西,自己是毫無所悉。簡而言之,自己僅是深深地記住了一個刻板印象罷了。
到底自己算不算認識這個人呢?答案是否定的,但是自己卻好像在曇花一現的記憶片段中,重溫了一段可能其實只是自己創作的故事,自以為自己看到了一個過去從其身上體悟到了什麼人生的人。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劣幣淹沒良幣

昨天內部會議中談到接下來預計出版、集結眾人作品的專書,長官語重心長地說大家的文章開頭結語都是差不多而且空泛,但是自己檢視了自己所提供的稿件,卻應該沒有這樣的問題。
自己貢獻了最多篇數的文章,卻好像還是無法避免地被其他文章的品質良莠不齊所拖累;不是說自己的文章品質多好,只是自己至少是認真地完成這些作品,被齊頭式地給予這樣的評價,感覺是五味雜陳。
當初就已經不看好這本書的出版,也知道這些稿件應該有些不應出土見光;但是上面政策決定要出版,自己也只能跳下去和稀泥拌餿水,無法全身而退還沾了一身腥似乎是必然的結果。
要曲高和寡或者自命清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一旦世界必須有所有接觸,什麼樣的區別都很難維持而終必模糊;在價值判斷清濁難辨的世道中,再怎麼自我感覺良好的事物,都很難不被庸俗化或者污染。
自己無意往自己臉上貼金,只是覺得自己就算道不同還是不能不相為謀;一旦相為了謀,就算有不同道也是難以明哲保身。

會議中棄守

一群就自己其實不熟悉、也沒有多用心在涉入的事物進行討論規劃的人,是能夠談出什麼有用或有建設性的成果呢?
只是,如果大家也就混過去,讓適合主導的人辛苦點把任務完成,這樣至少成果還不至於變成災難;然而往往不幸的事情都是接二連三,不知現實、不曾實際操作的人卻還頻頻發言,意圖導引議事,其堅持的許多意見,只能說因為基於尊重人權不能忽略,但是真的聽了就又像是個燙手山芋,如何收拾便成了一個麻煩。
別鬧了,諸位與會先進,何不食肉糜的令人啼笑皆非,太誇張就會令人心寒了。
只能把會議時間撐完,反正事情就只要能交差,如果也沒有多少人是真正認真在做事的,那災難般的成果也其實沒有多大殺傷力。
顛鸞倒鳳的世界中,自己也好像不能堅持什麼;棄守或者也是個選項吧!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的舊作

上週六半是排遣無聊、半是逃避生活慣習地找出之前購買的金田一少年事件簿漫畫單行本翻閱,以很快瀏覽的速度看了塔羅山莊與蠟人形城兩個故事。
那個時候應可說是該系列漫畫的黃金時期吧!雖然還是在故事情節公式中整合各項必備元素,但是鋪陳殺人動機的過去、所使用的機關詭計、整體氛圍的營造等等,都有其相當的娛樂效果在,過了這些時日重讀也還是能感受到當時被激起的情緒。
該系列漫畫時至今日已經疲態盡現,詭計好像是智力測驗的習題,故事人物都流於刻板浮面,尤其是地獄的傀儡師這個角色的設定,已經亂到有點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地步。
不過當時購買的中文翻譯版,其對白翻譯的口語性讓自己現在讀來有點吃驚;最近幾個故事都是看日文版,反而對於中文翻譯有點不習慣。
這又是一篇將緬懷年少美好事物之感想落成文字的短文。自己好像也到了這樣的年紀,花在想著過去比花在開創未來的時間來得多了許多。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回憶與失落

最近聽moumoon的mini album,其中翻唱了Chara的名曲Swallowtail Butterfly ~あいのうた~。
moumoon的女主唱聲音音質有點像Chara,但是其少了Chara的神經質與尖銳度,多了一些甜美與厚度。在回憶中Swallowtail Butterfly有種快要撕裂的激情存在,Chara表現的方式有著很強的情緒起伏與戲劇張力。相較起來moumoon的詮釋就有點平淡。
當然節奏感較強的新編曲,也比原始版本來得較不貼近歌曲的意境,多了新味卻好像只是為了做新版本而重新編曲。
或許回憶中原始版本有著自己當時的情感投射,在多年後的現在,所有的改變都像是自己現實人生的失落,那一去不復返的過往,怎麼樣都是無法取代的美好。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God's Own Country

2010年國際IMPAC都柏林文學獎的shortlister,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
在英國Yorkshire山區與父母同住、在家庭農場工作的主角,因為被控性侵未遂而退學,因為混雜孤獨與獨特邏輯想像而被週遭視為麻煩人物。
倫敦移居而來享受鄉間生活的新鄰居,其青少年女兒與主角一同蹺家,而後演變成主角的綁架與意圖性侵;已成年的主角被判刑入獄,最後故事結束在他離開監獄的時候。
作者描繪主角思維的筆觸時而尖銳、時而幽默;透過主角的特殊眼光看到的世界,有著可以發人省思的視野;鄉村的改變,外來者與在地者的歧異,活在自我想像的孤獨者與人群的疏離,都是還算有趣的點。
不過整體來說,故事情節有著肥皂劇的輕薄;有種跳不出書中主角個案的侷限感,犯罪的敘事顯得有些通俗平凡。
作者是Goldsmiths的畢業生,讓自己竟也有種反常的認同感。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台灣偶像劇的沒落

最近自己主觀的認為,各大報似乎都在針對三立電視台的台製偶像劇進行落井下石的批判:網友強烈批判上一檔的結局(的確是歹戲拖棚的爛結局,但是用收視率雖然是全劇開播以來最高,但內容卻被網友罵翻這樣的文字描述,不也是隱含了什麼價值判斷?);新戲落入窠臼且收視不如預期(國內編劇人才真的很缺,而且新戲的確首播也只有2.90的收視率,是六檔以來最低,但是這個數字應該還是比很多低成本談話性節目好吧!)等等。
的確最近台灣自製偶像劇,特別是三立,品質是一部不如一部;但是如果看看收視率莫名奇妙飆高的民視軍教電視劇,那種20年前的軍教片笑點與劇情內容,我們真的可以靠收視率與網友意見來評斷電視劇的品質嗎?好像收視率好就不用去報導網友有沒有負面意見了。
報紙似乎是有針對性地在點名三立,雖然自己無意揣測背後是否有政治因素,也必須承認批評不是沒有道理,但是在國內一片濫購濫播韓劇充填過多頻道時數的同時,即使找不到好編劇人才與題材還是努力在製作戲劇的人,好像應該還是要有點鼓勵吧!

適合一個人


上週末員工旅遊去了沖繩,實際行程與行前規劃內容有甚多差異,大部份旅程也是有與幾個同事結伴同行。
絕不是說別人有什麼問題,只是自己習慣的步調比較緊湊,還有自己的觀念價值比較特立獨行。要顧及團體行動而配合其他人的行動,雖然沒有對自己的玩興有太多影響,但是還是多了一些心理壓力與情緒。去了一些自己一個人應該不會考慮要去的景點,不過考慮到自己是靠著別人才能有行動能力,有些妥協也就沒有什麼關係。
不過當別人夫妻的電燈泡就是尷尬的一件事了。另一半面相學又再度驗證,真的要物以類聚才能維持長久的關係;別人的親密互動就只是讓自己格格不入。
太過孤僻的自己真的還是適合一個人旅行。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The Lacuna

2010年Orange Prize for Fiction的得獎作。
美國出生、在墨西哥成長而後回到美國寫作成名的小說家,曾經在墨西哥左派藝術家與俄國流亡革命份子的住處擔任僕役廚師與打字秘書,最後在美國紅色恐怖年代被問罪與排拒。
主角的人生際遇很是高潮迭起,在歷史的波瀾壯闊中也有個人經歷的起伏變動;sexually indifference to the female of the species是主角不用接受美國徵兵的理由。
但是在這篇長篇作品中,感覺故事情節很有跌宕,但卻沒有很觸動自己的情緒;在作者偽裝的主角秘書的整理下,主角的日記、書信,當時的新聞報導,祕書第一人稱自述等,交疊地鋪陳出主角短短不到40年的人生歷程,在歷史洪流中個體的進與退;只是這般絢麗的文字技法與情節中,自己較重視的人性成分,卻顯得清淡了些。
閱讀起來是有娛樂性,雖然篇幅大卻還是可以順暢而不太吃力地讀著;只是讀完後,自己就是對於美國赤色恐怖時代的荒謬有了一些認知,但是主角的形象卻是模糊而無法引發太多思考。

2010年7月14日 星期三

一如往常地崩壞

家中長輩再度感嘆自己的命運多舛,聽在自己耳裡,也知道是自己不爭氣讓人失望。
經濟又再度陷入拮据,花錢如流水,如何能有積蓄?總是活在經濟不自由的恐慌之中,連帶著對未來也沒有任何確切的把握。
又再度因為自己對於人際關係有著不切實際的期待,而對於某些本來應該是很淺薄的關係有過多想像,並進而產生悵然若失的感覺。
趕著一份自己不太想寫、也沒什麼東西可以寫的報告;工作的坑坑洞洞讓自己的生活有著許多無奈與無力。
幾年前自己的遭遇讓自己落入了萬劫不復;人生每日的起伏,發覺自己生活的反彈勁道越來越不足;好像會一直處在這樣萬事皆崩壞的低潮狀態,看不到景氣回升的可能性。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研討會文章

雖然自己所投的文章被葡萄牙一個小研討會accept而可以前往發表,但是同樣的摘要卻被聯合國相關組織所舉辦、Yale大學的一場大型研討會所reject。
自己所寫的文章題材其實與所投的研討會主題領域並不相合,在沒有做任何實證研究的情況下,從構思到完成稿件可以說花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這樣的結果或許是可以寬心接受。
也或許Yale的大型研討會真的集結了許多菁英吧!自己的東西本來就不該奢望會有勝出的可能。
被reject也省去一稿兩投所製造的麻煩,就算葡萄牙的研討會只有兩天,也好像不是什麼真正的國際級研討會,但是能有機會去里斯本看看也不錯。
不過即便有上述羅列的理由,自己還是對看到自己能力的侷限而有股失落感;接下來是要好好充實自己的實力了,希望自己明年可以產出一篇被國際期刊所accept的文章。
就是要這樣設下更上一層樓的目標,讓自己朝向一個更好的研究者緩步前進。

喜怒無常

友人歸國不若過去般地通知自己,聚會也是輾轉由共同友人通知。
好像有很多朋友都是因為自己會暴衝的情緒而逐漸疏遠;其實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激動些什麼,何必把別人的事情看得如此嚴重呢?大家都還過得不錯,又何必如此嚴厲地批判他人?
淡然甚至漠然地面對自己所剩無幾的朋友吧!如果還有把自己當成朋友的人的話。多一點友善與旁觀,多一點情緒的控制,其實自己真的沒有這麼需要去在乎,又何必把所有人都弄得不舒服與不愉快?
自己真的必須好好改變自己了,情緒應該要更為平穩,對別人的事情也要更寬容而保持安全距離。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成年人的進與退

剛才有個同事來分享他現煮的咖啡,而我因為過於專心在瀏覽不應該在上班時間瀏覽的網頁(完全是會暴露我那個該死的秘密與不應為人所知的屬性),所以同事靠近自己身邊也毫無所悉。我想那個當下他應該是看到了不應該看到的事情吧!雖然之後的對話他完全沒有顯露出任何看到這件事情的應有反應或情緒變化。
他會去傳播這件事情嗎?不得而知但自己好像也不是真的很擔心。他會不會其實並沒有看到什麼?機率很小也不該這麼逃避現實的期待。
或許他是真的很能平常心地看待這件事吧!或許這早就是他意料中的事情而完全無須驚訝。但最有可能的是,他其實毫不在意,也其實很知道如何把人際關係的距離維持在他的安全範圍內。
是啊!知道別人的事情為何要大驚小怪地做出反應,或者載入自己的思緒中反覆思考論述,亦或向別人尋求資訊交流與意見交換?會做出這些事情的自己真是太過幼稚了。
當然他還是有可能接下來就把所看到的事情當成茶餘飯後的八卦甚至笑柄來散播出去,不過這取決於我對他而言到底有什麼價值或意義;而如果是這樣的話,其實就應該不用擔心太多,畢竟務實的成年人會節省力氣在更現實或重要的事情上。
該多學著點了,一把年紀還只是馬齒徒長的自己。

2010年6月28日 星期一

另一半面相學

最近某個友人交了女朋友,也有了機會觀察這個女友的性格與價值觀。
而透過一兩次的接觸所得到粗淺的了解,讓自己訝異自己的友人為何會欣賞這樣的女孩(並非是因為這個女友不好,而是與自己的認知或想像有所落差),也因而發現自己過往對於自己友人了解或觀察的片面與謬誤。
以前總覺得和朋友的另一半見面是件麻煩事,必須因此去面對朋友的另外一面,也必須接受那個另外一半與自己可能存在的歧異。
不過現在覺得,看看別人的另一半也不錯,因為這樣可能會發現過往在自己面前、和自己互動的朋友,其實從來不是自己認知的模樣;片面或錯誤的想法可以被修正,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朋友是怎麼樣的人。
並不是要臧否什麼,而是發現這也是一種認識別人很好的方法;很多原本沒有機會知道的事或者看到的面向,另一半就會像面鏡子般地幫忙映照出來。之後能不能再保持之前的關係,就是一件看天意或者隨緣的事情了。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Far North

詭異而讀來令人有點迷惑,很難評價卻可以說是非自己風格的小說。
是末世小說的類型,是災難人禍後倖存者一人所遭遇的故事。與The Road相比,少了文字的美感與情感描繪的深度;有捕捉人性陰暗醜陋的企圖卻是時有佳作、時有瑕疵的表現。
有些橋段的情節是有趣的,也有反映出一些可以省思的人性議題;但是有些鋪陳卻過於虛幻甚至是荒謬,讓整本書讀來有種卡卡的感覺,有時候覺得有趣,有時候卻感覺匪夷所思。
2009年美國National Book Award的finalist。

2010年6月21日 星期一

Saramago辭世

今天在博客來網站上看到了葡萄牙作家、1998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aramago去世的消息,上網google一下相關新聞,確認其在本月18日過世,其公開喪禮也很快地在20日舉行。
雖然自己還蠻喜歡Saramago的作品,但是因此要為他的死亡寫一篇網誌,這相當不是本人之風格。
這件事情讓自己有所感觸的部份是,一些新聞報導與Wikipedia上的介紹文字,都強調了他的喪禮有超過20000人參加,但是葡萄牙現任右派總統卻寧可在喪禮進行地附近渡假而不出席。
說明一件事件的框架有相當多的可能,如何選擇有新聞價值的點或許是特定社會文化之意識形態與主流價值之展現;一個總統出不出席國寶級作家之喪禮,其是否是真的因為政治立場之歧異並非自己想探究的問題,對自己來說重要的是這樣一件事情會變成一個話題,會被記者報導,這樣的文化現象背後的價值觀展現。
如果這件事發生在台灣呢?首先,台灣不會有什麼國寶級作家;其次,台灣就算有什麼藝文界大老或國寶級藝文工作者,其應該很早就被國家機器收編;再者,台灣的總統不管有沒有看過其作品,一定會湊熱鬧地出席其喪禮並且發表演說,以展現自己重視台灣藝文界發展的品味與價值;最後,台灣的民眾應該不會有太多人重視這件事吧!台灣媒體的新聞判斷,國寶級作家的死亡應該比不上雙J戀吧!

話題

這個週末被兩個朋友問了同樣一個問題:覺得雙J是否真的有復合?
就算他們真的有在一起,這樣高調的動作也還是商業意義大於實質;演唱會跳熱舞調情,再怎麼說也是工作成分大於私人的情趣吧!
這樣的新聞有必要延燒好幾天嗎?不認真的記者與無法長進的娛樂事業,結合成自我沉淪的共犯結構,讀者與觀眾也只好被其操弄,忽略音樂作品實質內涵是否有值得欣賞之處與演唱會表現是否僅是差強人意等問題。
世足賽新聞佔據版面,許多廠商紛紛尋求結合以創造商機;但是足球這種台灣人既沒在訓練也不盛行的運動,看著別的國家的國族主義與陽剛崇拜,我們需要這麼投入與興奮嗎?
當然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價值與喜好;只是當最近話題都無法輕易脫出這些狹隘的範圍時,還是有覺得自己的價值與喜好被擠壓到與被侷限住的感覺。
因為沒有從眾,所以就很難與眾人有共通之話題;因為對現在普羅的風潮有所疑慮,所以臭酸儒生自以為是的憂國憂民又出現了。

2010年6月11日 星期五

自以為是之莫此為甚

如果因為對方把口述誤植成口敘,就可以用不屑輕蔑的語氣說出「對方應該只有高中畢業吧」這樣的話,這種人的心態與價值觀該是有多麼偏差與令人無法苟同。
如果自己工作的單位其他部門可能違法出紕漏,自己卻因為不想負責、不想盡好自己職責而說出,讓他們出包、最好讓他們上新聞這樣的話,那就請把所支領的高額薪水還回來,這樣的工作請個高中畢業的人就可以做。
這樣的人到底是覺得自己有多了不起呢?到底是覺得自己是多有辦法?如果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錯誤、邪惡或無能,那就麻煩拿出自己過人一等的能力,做點真正能解決問題的事情,而不是只會推卸責任吧!都是別人的事情,那自己不也就是個冗員與廢物?

The Twin

人是因為寂寞所以對於人際關係顯得笨拙,還是因為不擅於處理人際關係而變得寂寞?
答案應該是互為因果吧!主角因為家庭背景與人生際遇的緣故,成為離群索居的孤獨老農夫,臥病在床的父親,鄰居太太與兩個小孩,公務來往的牛奶收購員與畜禽交易員、過客一般的雙胞胎哥哥前女友及其兒子、曾經在其父親手下工作的農場長工,主角乏味而日復一日的單調農務生活,與這些人的交集無法深入發展,也無助於寂寞的排遣。
主角想像著自己如何感受到別人貼近陪伴的溫度,對於自己身為雙胞胎哥哥附屬、父親口中的奇怪小孩有著複雜的情結與情緒;書中人際關係的曖昧不明,對於主角的情緒,作者輕描淡寫卻有深層的想像空間,讓讀者感受深沉的孤獨與疏離感,也體會主角對自己處境的無能為力與無奈。
人是被迫還是自主選擇地變成孑然一身?人是因為不喜歡還是做不到與人深交而淪為離群索居?
目前是2010年都柏林IMPAC文學獎shortlister的本書,並沒有提供解答,卻給了思考解答的許多素材。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情緒不佳

因為訂購的CD半數以上沒到貨而情緒不佳,因為買不到演唱會門票而情緒不佳,因為週遭看不慣的人事物而情緒不佳,因為研究議題並無法讓自己提起太大興趣而情緒不佳,因為對自己生活的不自由與侷限感到無能為力而情緒不佳,因為自己無力脫出目前孤獨的窘境而情緒不佳,因為自己過去的失敗所以走到這步田地而情緒不佳。
因為這些情緒不佳,看到自己做不到以及得不到的事物是如此的多:自己沒有盡力爭取也是原因,但是情境因素無法配合、別人的世界無法強求卻也是相當關鍵的因素。
該何去何從才能脫離這些頻率頻繁、強弱夾雜的情緒不佳呢?好像只能接受它們,接受自己看不開應該看開的事情,接受這個世界有些價值與現實是自己完全無法動搖,接受自己的人生已經有許多的殘破,接受自己的存在有著無法矯正的錯誤。

2010年5月31日 星期一

Tinkers

2010年Pulitzer Prize小說類得奬作。
Tinker的意思是流動販售雜貨、提供修繕服務的人,或者進行修理鍋具等小型修理的工匠。
一個不容易看出內容的標題,書的篇幅輕簡短小,同時也是一本不容易買到的書(在amazon也還需要等上一周的取貨時間)。
不過讀完之後,也有種抓不到書的脈絡、無法完全進入書中氛圍的感覺;很文藝,虛實之間的游移,過於工筆精雕細琢地描繪主觀情緒與意識流動,用字遣詞有些艱澀隱晦,讓自己無法掌握書中的部分段落。
然而這本書有些段落卻很美很深刻。主角父親與祖父類似癲癇或者夢遊症的精神疾病,常常突發性地發生狀況,主角母親對於現實的冷酷面對,主角死前的意識虛實交錯與和外界互動,掛鐘與時間的意象,主角與主角父親面對自己父親病情的方式以及其逃避現實的旅程,對自然與原住民隱而不顯的政治隱喻等等,都讓自己可以接受這本書有得獎的實力。
知道這本書的好,也知道自己因為能力與偏好而無法完全駕馭這本書;有時候對書中片段有所動容,但闔上書扉時卻又無法說服自己,自己讀這本書後有多大的感動或收穫。
對自己來說,這是本太過文藝得有點走火入魔的小說。

科技落後

昨天在歸家的客運車上,鄰座年紀應該不會比我小太多的「青年」上車後就拿出PSP(還去店家確認了一下那台機器應該是PSP)開始觀看日劇(應該是詐欺遊戲2吧),讓自己驚覺這就叫做智慧生活啊!拿著越來越像是應該人手一機的現代科技產品,做著許多原本不能隨身做的事情,方便之餘也讓自己的生活習性有了改變。
有得就有失,有改變就會有被遺留下來的不能變。想起之前朋友在聚會中說到iPod的好,可以整理CD目錄還可以下載各國廣播,對比自己只比USB好一點的1GB MP3,自己實在是離科技進步過於遙遠了點,因為畢竟iPod也已經是個過時的科技產品了。
越來越多的人用iPhone玩著很炫的軟體,其他款的智慧手機也在自己的周邊逐漸滲透;自己的舊型3.5G手機,不能說是最陽春的,但是也是新住民勞動者會使用的機型。
自己應該這輩子都不會去用電子書吧!家裡不能上網,影音作品還在購買最傳統的CD和DVD而沒有善用網路下載,都讓自己像個科技落後的史前人類,保守不求新求變。
還有自己也不玩facebook或推特,只是寫著這個不會告訴任何人的blog。

2010年5月23日 星期日

The White Woman on the Green Bicycle

目前為2010年Orange Prize for Fiction的shortlister.
從千里達獨立後國族主義興起、排白排外反殖民的政治理想浪潮,寫到現今腐敗貪瀆、暴力橫行的政治黑暗與人性疏離,作者透過白人女性的觀點與時光倒敘的敘事手法,呈現出一種歷史洪流莫可奈何的悲觀史觀:所有的民憤激情到頭來能改變什麼?從極端狂熱到漠不關心,或也是民主的必然發展?
主角是完全無法融入千里達自然人文環境的白人女性,她幾乎在千里達過了其一生,卻也在無法認同與無法被認同的過程中掙扎了一生。這其中不僅是文化的歧異,還有無法融入或拒絕融入的情緒,對現實不滿的怨懟,以及無法言說的慾望與情感。從角色情感深度與人性特質的掌握與刻劃來說,這本書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2010年5月20日 星期四

代罪羔羊

只要有不太過牽強或還算言之成理的理由,任何的錯誤、缺點或失敗就會像不干自己事一樣地、完全不用由自己來負責。
例如,怨嘆著運勢就是不好所以找不到滿意的工作;但是人生何事不是無法盡求完美?混口飯吃的工作中還是有自己可以尋求長進的空間,雖然不用過度阿Q地去美化自己的工作有如何美好,但是至少找到自己的定位是比怨天尤人來得積極些。
例如,因為別人能力比較好或者是個天才、所以做不來別人可以做的事情是應該的;但是用這種理由的人往往都是沒有好好認真去嘗試做件事的人,如果不是非要天時地利人和的事情或者是中大樂透這樣純憑機運的事情,沒有去做就認輸,給自己過輕鬆敷衍的生活,不就是種擺爛與不負責任?
於是都不是自己不認真過生活,也不是自己的懶惰不上進,都是環境使然、命運使然、能力使然。找個代罪羔羊是比自己求長進來得輕鬆吧!

2010年5月17日 星期一

無可選擇之救贖

因為可以數日不需要與人交際、數日沒有人可以交際,所以感覺孤立寂寞;因為總是虛張聲勢、表面功夫、刻意迎合、浮誇做作地與人交際,所以疲憊但卻還是戒不了對人際關係的渴求;因為對人際關係欲望無窮,所以用盡所有不堪或飲酖止渴的手段,換得短暫的溫暖與之後莫大的空虛落寞。
所有事證都導引向自己必然的離群索居;像是惡性的因果循環,因為不知該如何接近人群,而越來越疏遠,因為不知該如何與人為伍分享人生,而越來越不知該如何拿捏與別人分享自己人生的分寸,因為無法掌握或融入別人的喜好並進而取得共鳴,而越來越在自己的喜好中孤芳自賞、顧影自憐。
所以要救贖身陷孤獨虛無桎梏的自己的肉身,只能讓自己的精神更加孤獨纖細;讓自己因為自己而有所意義,讓意義只需要自己便可以創造出來,毋須別人之認同、相挺或加入。
無可選擇的選擇,繼續當隻蠹書蟲,繼續寫著無人有興趣細讀的文字,繼續想著沒人在乎的論辯與觀察。

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River of Heaven

因為The Bright Forever而閱讀了Lee Martin的這本近作。
相較於The Bright Forever,這次的敘事結構有些凌亂、情節鋪陳有點令人匪夷所思、故事本身讀來不容易進入而且沒有現實感。
或許就小說來說是不成功的作品;但是其所設定的角色與其所醞釀出來的情緒與感懷,卻因為讓自己可以有所投射,而讓自己的閱讀很有觸發。
說出自己的故事,展現出真實的自己,是否就能逃離離群索居的孤獨命運?愛是可以努力、還是必須是隨機偶發的命運施捨?善良真的可以導引出好的結果,其又如何與懦弱和自私共存?
不是一個好故事,卻塑造有一個讓自己感觸很深的人物。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Tomorrow in the Battle Think On Me

這是本人閱讀Javier Marías的第四本英譯小說。
不知是因為自己最近的心情,還是這次作者所處理的存在狀態與情感是自己無法有所共鳴者,亦或是自己對於作者之風格已經感覺有點膩,對於這次的作品自己讀來有些無法投入,讀完感覺有點失望。
主角在一次與尚未熟稔之有夫之婦的幽會中,該有夫之婦在其住所意外死亡;而後主角開始進入其父親、妹妹和丈夫的生活,最後並聽到當時人在倫敦的丈夫,其實也涉入其情婦之意外死亡之中。
其實是很有趣的故事情節設定,但是作者這次選擇探討的人性與情感卻不是自己所能有所共感者;於是作者纖細工筆的描述與討論,就顯得很叨絮而冗長。
主角探查其前妻是否出賣肉體,或者該流鶯僅是長相酷似的橋段,有點空泛而紊亂,是自己相當不喜歡的一個部份。
因為這本書,自己對於Javier Marías好像已經開始失去興趣。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粗糙的意見

為什麼不是做公益的好人就只能是欺世盜名的壞人?這裡面或許還有沒有誠實說明的商人、自以為聰明而後被人抓包的會算計的人、用情緒化字眼模糊焦點並製造對立的天生演員等諸多選擇,其中沒有一個選項是單純的善或惡,而是人性價值如何置重的選擇。
就像保險或基金投資的廣告略去重要或負面訊息、僅呈現利多的手法,問題並不是在於有沒有捐錢,而是除了捐錢以外還有盈餘收入這件事情沒有說明;沒有人說義賣做公益就要把收入全數捐出,只是捐出多少是應該要事前告知的資訊,沒有好好說明被人家抓包後就應該好好道歉,道了這個歉不等於就沒做公益,也不等於就是壞人。
但是許多模糊是非的煙霧彈,讓焦點失焦的意見充斥坊間。所謂的網友揪團力挺,搞不清楚問題點只是針對個人進行人身攻擊,只能說網路媒體真不見得是增進民主的好工具,所放大或強化的意見毫無審議的品質。
另一個例子是網友批評某部偶像劇中嚴重的置入性行銷;大家都拿同一種手機,是置入性行銷沒錯,但這有什麼問題呢?編劇安排很多用手機的劇情橋段,只要劇情需要又沒有不合理,就只是編劇很會做生意,如此而已。如果置入性行銷有很大問題,那不買產品與不看偶像劇或許是個選擇,如果過度商業是個問題,那大家也都不要做生意或行銷好了。
只是簡單而膚淺地批評,浪費時間精力在討論毫無建設性的議題;國內影視工業的問題會因此解決嗎?有人會因為這樣有更了解影視工業的現況或實情嗎?
粗糙的意見,不也就是如此?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虛無著

如果已身在虛無中,就不會因為虛無著而鬱悶苦惱;這是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但是如果是不斷向著虛無前進或墜落,在這行進的動態過程中,會因為看清自己所有努力都必然導向虛無卻又無計可施而驚慌懊惱。
近來的生活,不順似乎是常態,讓心情可以漂浮輕鬆的事情變得寥寥可數,每件事情都是在擾亂自己的心緒與生活步伐。
因為還有些慾望,所以對於自己生活的無價值與悲涼無法釋懷坦然;因為所有掙扎的效果都只是火柴點火般終將熄滅的短暫,沒有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也就沒有什麼改變或創造的力量可以產生。
好像只能學習讓自己徹底地走入虛無,讓自己因為虛無著而可以忘記自己是虛無的,而不用因為看見自己生活虛無的全貌,產生不益身心的負面情緒。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Solar

Ian McEwan的新作,一個過早得到諾貝爾獎的物理學家,不敵人性弱點而陷入存在危機的故事。
相較於Amsterdam中報社主編與名音樂家的存在危機,本書主角的問題與性格雖然仍是相當有功力地被深刻描繪,但是故事結構卻不夠緊實,氣候變遷與替代能源等議題雖然很切中潮流,但其實卻僅具錦上添花之效果(當然也可以說是作者在剖析這些議題討論的虛浮,以及其背後的人為力量)。
書中過橋的第二部份、2005年的故事,是自己認為讓本書敘事變得不夠緊實的主因。
不過,Ian McEwan掌握人性的醜陋面、以及殘忍描述人生失敗的能力,仍是相當獨到,而這也是本書最大的看頭。
不能說是作者最好或相當成功的作品,但仍有值得一看之處。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冷場

總是想辦法拋出一個又一個的話題,總是想辦法接住別人拋出的話題。
別人人生的不滿與苦水、幸福與快樂、軼事與插曲,自己又能置喙多少,又想置喙多少呢?
越來越難跟別人盡興聊天,因為往往無法感覺雙向的交流。
所以總是只能說著自己從別處得知的片段資訊,卻無法深入討論自己有興趣的意義與論辯。
自己人生是過於嚴肅,或許;自己想事情太過鑽牛角尖,或許;但是幾乎沒有認真過、或者幾乎沒有好好想過的人生,不也正是虛度時日?
追求著無用知識的自己,如何走進人群?雖然自己也不強求就是。

2010年3月29日 星期一

The Songs of the Kings

Barry Unsworth的作品,Troy戰爭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這本書是自己去英國所買的第一本英文小說,但時至今日才將其閱讀完畢。書跟著自己飛越歐亞大陸,放置過久有了泛黃的風漬,讀著讀著不免有些懷舊的情緒浮現。
因為之前在台灣讀過Morality Play的中譯本道德劇(此書應已絕版),所以到了英國才去買了同作者的這部作品。之後放著未讀卻讀了另一部作者得到Booker Prize的Sacred Hunger,深受震撼;去年讀了同作者的最新作品Land of Marvels,不過精采度卻已不若過往。
不過本書是真的讓自己重拾對Barry Unsworth的信心(還是說自己應該專攻他那段時期的作品);故事編造的政治性,意義的創造與接受,權力的自由與侷限,對簡化事實的渴求,雖然小說故事很明顯甚至匠氣去討論這些課題,但是故事情節的張力以及發人省思之處,卻依然相當有力道。
自己之所以喜歡Barry Unsworth也是因為他這樣的風格;歷史事件中意義的製造、增生與挑戰,人性的可塑性與不可逆性,政治經濟因素的力量,智者、機巧者與平庸者的糾結,對自己慣常思考的課題有相當之啟發。
書中的公主最後接受自己必須犧牲的「高貴」命運,是因為其可悲地被其所接受的意義框架所侷限;國王身邊的預言者失去權勢,因為他是外國人也因為伴君如伴虎,但更重要的是因為他無法給予簡化的意義,無法接受人們要的就是可以給予外在事件簡單而可理解之解讀的表面故事,而不需要複雜深入的意義辯證。
總之,這本書是很合自己口味的好書。

2010年3月26日 星期五

清竜人「それぞれそれぞれ」

本当の ことは そう きっと 神様にも わからない
それでも ぼくらが 諦めることなく
ありもしない 答えを 探し続ける ことが
いつの間にか 世界を救えっているのさ

歌曲中副歌的這段歌詞,讓自己頗有感觸。
自己的解讀是:連神都無法得知的真實,不可能存在的答案,我們仍不放棄地追尋,就算總有一天還是救不了世界,但是至少自己因為追尋而有了存在感。
是絕望與虛無的物極必反,因為不可能有答案,才讓找尋答案的過程變得永恆存在。

2010年3月20日 星期六

無法耽溺的享樂

因為好奇,所以很不是自己風格地開口問同事甜點店Micasa Dolci Patisserie的地址;因為性急,所以很是自己風格地第一時間有空便前去一探究竟。
沒有帶相機,雖然看到幾乎每個鄰桌的客人都在甜點上來時拍下食物的擺盤模樣,自己也閃過念頭想著該不該用手機拍下自己面前的地瓜蒙布朗以及卡士達泡芙,但是最後自己還是覺得,做這樣一件事情其實也沒什麼意義,當自己其實沒有在這個地方因為品嚐面前食物而觸發什麼特別的感觸時。
鄰桌客人可能是要記錄自己的遊歷感想,或者是打算把照片PO上網建構自己的美食地圖。
甜點並不難吃,價錢是自己可接受的範圍;但是甜點也並沒有好吃到讓自己心情泛起漣漪(自己並不重吃),店內裝潢與氛圍也只是平平而已。
重點是自己原本想像可以輕鬆閱讀文獻的時光,卻因為對面兩個有點年紀的「少女」(裝扮和膚質並不年輕,但是智能應該是少女)吵雜交談著破壞氣氛的話題,而走了樣。
自己可能無法投入這種享樂主義的品味人生吧!記錄著自己品嚐美食的經歷,用這些經歷來印證自己存在的意義,然後言語乏味,真不符合自己憤世嫉俗的調調。

2010年3月15日 星期一

The Man of Feeling

西班牙作家Javier Marias的作品,也是自己繼A Heart So White、All Souls之後、所閱讀這個作家的第三部作品。
自己其實蠻喜歡這個作家的作品,不過也可預期他的東西應該往往會招致兩極的評價。
故事敘事結構往往給人凌亂錯雜的感覺;雖然情節持續進行,但是作者討論人性與存在狀態的細節總是將人導入思考的歧途之中。
不過作者自戀而叨絮的人存在狀態的探討,就是自己喜歡他的風格所在。當然這樣的東西是見仁見智的偏好問題,說他只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碎念、自以為是的清談,其實也是可以言之成理。
這本書中有關失去歸屬之孤獨的描述,很讓自己有所感觸。

2010年3月8日 星期一

The Plague of Doves

2009年the Pulitzer Prize中Fiction部門的finalist。
印地安保留區與鄰近白人小鎮中交錯複雜的人際關係,及其所衍生出的種族隔閡與融合、土地與歷史、人性與慾望等議題。
整本小說由數個可以獨立的故事所構成,然而箇中人物與情節卻又有牽連與因果關係。
只是,作者企圖心有餘,小說讀來卻沒有太多觸動;個別故事的張力不足,人物性格的細節處理不夠細膩,故事本身也沒有太多創意與巧思的驚喜。
總之,讀完就像是完成一項任務般的,沒有留下什麼感想或啟發,閱讀過程也沒有太多的感動或觸發。

2010年3月5日 星期五

羊肉魯肉飯

雖說在基隆待了三十好幾個年頭,在廟口夜市消費的次數也已是無法計數,不過賣羊肉魯肉飯這個攤位卻是昨天第一次知道。
自己的生活太過慣性與匆忙,並不是一個有探索精神或細膩觀察的人格特質。所以對於廟口攤位總是光顧那幾家,也沒有好好看看其他攤位有何特殊之處。
在經由別人口中得知羊肉魯肉飯的攤位後,或者是因為無法忍受自己無知這樣帶點幼稚的情緒,昨晚自己就去進行了羊肉魯肉飯初體驗。
食物的口味如何並非這裡的重點,而是這件事情所顯露的、自己的兩個性格特質。

2010年2月21日 星期日

Too Much Happiness

因為Alice Munro得到了2009年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所以便找來她的最新作品好好拜讀一下。
之前讀過她短篇小說集的中譯本,應該是感情遊戲吧!依稀記得當時應該還蠻享受閱讀的過程,不過故事內容有些什麼卻已不復記憶。太多小說情節都無法留在自己的腦海裡。
這次的作品,故事情節的發展動線並不依循平鋪直述的節奏,雖然作者的筆法並沒有華麗的炫技,但其文字功力在輕描淡寫中卻有針針見血之感。作者之所以為人所稱頌,應該是因為這樣過人的藝術火侯吧!
這次的短篇小說集中,Dimensions、Fiction、Free Radicals、Face以及Child's Play是自己還算喜歡的幾個篇章。喜歡這些篇章的原因是因為故事讓自己有所觸動,或是殘酷的人性與人際關係被作者看似僅琢磨表面的文字功力烘托出來,或是故事的切入點有不同於慣常觀點的匠心獨具之處。
不過這些故事自己能記得多久呢?好看的小說不見得是雋永的故事,在闔上書頁的那刻自己不免有了這樣的想法。

2010年2月12日 星期五

孔子的話不能盡信

德不孤、必有鄰。最近常常想起這句子曰。
放在現代的情境之中,物以類聚或才更貼近事實;當道德早已經不是普世所接受的價值,誠實認真等性格只會被認為守舊、怪異或者不知變通,浮面而感官性的享樂成為主流的追求,自私被當成是個人人權的最適切展現,想著如何讓自己更善良、如何能俯仰不愧於天地的人,應該不是被排擠就是嘲笑吧!
另一種可能是,自以為有道德的一群人互相標榜,成為一個類似會員制俱樂部的結社組織;沒有開放包容的多元價值呈現空間,亦無法反思自己的侷限。
自己絕不是有德之人,不過自己的孤獨也絕不是因為自己沒有道德的關係。
不見容於當代的主流價值,無法從眾而隨波逐流;如果道德已經過時,則那些真正有德之人想來必是跟自己一樣的孤單,但是因為自己並不是有德之人,所以就也無法和真正有德之人當成鄰居。
總之孔子是錯的。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Lark and Termite

200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的finalist。
得知第二個小孩的生父在韓戰中身故之消息後自殺的妹妹,遺留其無法完整言語且行動不便的小孩給姊姊扶養,連同之前託付給姊姊的第一個女兒(其生父是姊姊的第一任男友),在這樣複雜的人際關係下,作者以福克納式之多重人物視角的敘事手法來呈現、大洪水前後發生在這群人身上的意外與情感糾葛。
故事不能說是無趣,但是感覺上敘事有些平淡,人物之情緒描繪得不夠鋪陳,性格刻畫也不鮮明或深刻,情節發展的結構其實很線性,卻硬是包裝在一種其實亦不新鮮的敘事手法中,讀來僅覺得作者的技巧用得蠻無意義,僅是在打亂閱讀的節奏與崩解故事的戲劇張力。
讀完僅覺得這本小說說了個故事,但該有渲染力或可以引人深思的點都沒有被鋪陳出來。相較於之前所讀、2009年美國國家書卷獎的其他finalists,感覺這本小說有點是為了湊數才被選上,自己並沒有辦法看出其太多的價值。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自擾者應為庸人

因為以管窺豹,所以無限地放大對豹的恐懼想像;因為井底觀天,所以覺得天就像快要塌下來一般的沉重。
因為把自己放在世界的中心,所以浪費人生在旁人看來只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感情曖昧大鬧劇中;如果有更重要的人生要過,就不會有閒情逸致在扮演感情世界的悲劇主角。
因為對於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充滿不切實際的想像,因為只是抗不了壓、受不了一點點的不如意,所以就眼高手低地說著自己多麼不滿目前的工作,其實是想要做些什麼事情,但是既沒有實際的動作,旁人看來也不覺得那樣的職場問題有多麼不堪忍受或特別。
說到底就是人需要自我提升,因為多看多聽就不會覺得自己的不順利有多麼嚴重、自己的生活有多麼悲慘,當許多人為了生存而奮力掙扎時,生活太過優渥的人,才需要製造自己生活充滿問題的假象,讓自己原本可以無憂無慮的優勢人生看來不是上天不公的安排,自己沒有這麼幸運,自己不是昔人因夢到青冥到應該好好自我反省。
人需要自我提升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這樣,生活就會被更有意義的事情所佔據,就不會只狹隘地看到自己,而會看到這世界上還有許多的別人,許多的悲慘與不幸,體認到就算救贖不了別人,至少也別拿自己的問題製造別人的困擾吧!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一瞬悲歡離合的莫大遺憾

因為自己的害怕麻煩與不懂人情,演變成一個沒有挽回餘地的遺憾;突然的噩耗,讓自己連後悔反省都措手不及,對於離開的人來說是個傷害,而自己無法讀出細微的訊號,也讓自己扼腕。
無法預料這就是最後一面,當時的情況讓自己有種把人拋棄的罪惡感。自己是個差勁的人,太多時候自己自私或懦弱地無法擔負任何責任。
懊惱的情緒混雜在不捨裡;一位長輩就這樣離開,許多回憶與想像湧上心頭,令自己鼻酸,心情有種無法移除的沉重感。
人生是對是錯,過去是自私是不負責任,生活的困頓與境況的淒涼,到了生命的尾聲都可以用來讓人忘記過往的不愉快甚至過錯。
不僅僅是因為懷念而心有哀戚,還有發覺自己原來應該可以多做些什麼,可以更善良一點,卻還是這樣卑劣,而對自己感到失望與懊悔。

表叔公與高中同學

昨日參加家族長輩的80壽宴,席間見到幾個表哥家中都已有第三代,半開玩笑地說這些小孩千萬不要以「論輩不論歲」的稱謂來稱呼我。
日前完全沒聯絡的高中同學,因為工作關係與自己的同事有開會的機緣,同事看到我同學的中年大叔模樣,戲稱我的保養有方。
其實自己早已老大不小,但是這個年紀該有的社會地位、工作成就、動產不動產、家庭人際關係等,自己卻好像是完全沾不上邊。
這或許才是自己對年紀問題意識強烈的原因。對於被說自己看不出來有這麼大,自己往往是五味雜陳的心境;比自己小個幾歲的表姪、表姪女們,說不上功成名就,但也是腳踏實地地安居樂業著,自己卻總是必須迴避或閃爍其詞地回答著別人總可以簡單回答的問題。
這樣慘敗的人生,從任何角度來看都是不圓滿,沒有留下什麼也沒有得到什麼,就只是一望無際的空虛。

2010年2月6日 星期六

有鑑別力的作文題?

新聞說有知名作家出來批評今年學測的作文題目「漂流木的獨白」出得不好,讓考生很難以第一人稱將心比心,多數寫得大同小異,容易落入既定的框架或窠臼中;同時她也批評之前的作文題目,都是預視老人時代的來臨,但年輕學子較缺乏人生經歷及體會,未必能夠寫得深刻,命題是否適當,值得思考。
同則新聞中還有其他論者亦提出相類似的論點:「漂流木的獨白」不容易讓學生提出獨特見解及創意,去年學測的「逆境」也讓許多考生憑空掰出一些情節;過去曾出過「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許多考生都寫鄭豐喜的「汪洋中的一條船」,讓閱卷老師改到暈船,凸顯的其實是台灣學生的課外讀物閱讀量、創意不夠;過去曾以第一人稱要學生寫出老人日誌,如果改為十八歲少女少男的日誌,應會更貼近學生生活經驗,更能鑑別出作文能力等等。
缺乏人生經歷及體會,就不能有想像力與將心比心嗎?閱讀、透過媒體接收新知,不就是讓人去跳脫自己生活的狹隘與侷限?
小孩子不懂老人,但小孩子可以去寫他自己所看到與想像的老人;為賦新詞強說愁,也還是可以有展現創意與流暢表意能力之空間。
最重要的是,什麼才是有鑑別力的作文題目?我最愛的線上遊戲?我的初戀?如何打扮自己?
貼近現在小孩生活的題目就是好題目嗎?生活經驗如果是貧乏的,再怎麼貼近其生活也還是乏善可陳。
不去閱讀,不去思考,只累積片段的知識,只訓練應付考題的能力,過度保護下的沒有規劃人生與思辨意義的想法與空間,這樣會有什麼創意,什麼人生體悟?
別把自己教育失敗的責任推給錯誤的作文題目。沒有創意的下一代是社會教育的失敗,什麼樣的作文題目都只會考出千篇一律的內容,因為他們本來就沒有所謂的體悟或創意,怎麼寫都還是別人餵食給他們的斷簡殘篇。

2010年2月4日 星期四

研究的難與易

與尚在英國奮戰博士論文的友人聚餐,聊到許多念博士的人的近況,有人過了口試,有人還在自欺欺人地不肯認清現實,有人的失聯應該是不想讓人追問其當初的自信滿滿是落得何種結局。
回想自己目前在職場上,覺得不就是拿計畫的經費購書影印文章、利用上班時間讀完這樣簡單的「研究」工作(還不需要做田野呢),為何對於許多人來說是件難事這樣一個疑問,還必須常常聽人說自己是標準過高、是個博士等,好像這樣的說詞就是上述疑問的解答。
心中有個課題想要解決,平常有累積一定量的閱讀,可以從中理出脈絡並找出其他所需補充的資料,研究不也就如此?平常累積的閱讀就是自己的興趣,既不是為了虛名或學位,亦不是為了應付或拼貼成一篇文章、更不是為了賣弄而讀。
找不到論文的方向或自以為自己的作品已經完整而具有一定深度,或者都是因為自己對於自己目前處理的課題其實並沒有真正的興趣吧!就是一件任務、一個負擔,所以做來沒有自己在其中,沒有可以一直深入挖掘的動力與想法。
說穿了,人是為了求知而研究,還是因為在研究上附帶著世俗價值而研究,是因為自己有想要解答的問題而研究,還是為了研究而絞盡腦汁想問題,似乎才是影響是否「擅長」研究的關鍵因素。
連自己都不覺得有趣的東西,浪費生命做它幹嘛呢?就是一整個庸人自擾。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代為發聲

知名女星辦網站,要自力編寫同志地圖,對抗官方版同志刊物。
官方版刊物或許充滿意識形態之謬誤,但是找來一群同志所合力撰寫出來的東西不等於就沒有意識型態;當主題被定調成同志玩樂地圖,不也是把同志當成享樂與縱慾的表徵?
復出女歌手為聲援同志,推掉50萬尾牙改唱同志夜店。
不也就是因為趕場不及,所以在諸多表演中做出選擇?不選擇錢比較多的就是情義相挺或聲援?或者事情本就應有先來後到?最重要的是,這個所謂同志的族群,不等於該夜店的常客,而該夜店的客群也不盡然就這麼欣賞該女歌手的表演。
逸樂、邊陲的單一刻版形象不斷在媒體上被複製,讓同志這個詞彙從本應有的複數型變成單數型。
更重要的是,為什麼這些媒體上的發聲都是別人的代言呢?一種以訛傳訛的傳聞新聞。
總是我同志朋友的經歷,我同志朋友如此這般。
或許真的,這些同志朋友從沒有希望妳們代為發言吧!

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The Quickening Maze

2009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從真實故事所演化出來的虛構小說。
因為各自的原因住進精神療養院的兩個詩人,過往有過因負債而入獄之經歷、有著創業精神與想像力的醫生,醫生的家人,療養院員工與其他住院病患的故事。
作者以簡短精鍊的文字風格,刻意將敘事結構零碎化,把故事的許多前因或脈絡予以曖昧化處理,製造出一種疏離、不食人間煙火、虛實難辨的氛圍,感受作者這樣的技巧,或許是閱讀這本小說的最大樂趣。
有些人性與情感的細緻點描,或還算能引起讀者的一些反思;但整體來說,故事情節本身並沒有引人入勝的張力,或者發人深省的亮點,人物性格與情感轉折之描繪有值得欣賞之處,但無法有深入人心的感染力。
總之,不能說是不好看的小說,但也不能說有多好看就是。

2010年1月25日 星期一

掃除

自己的人生如此淺薄,過往所有的累積都是可以捨棄的垃圾。
好像沒有什麼記錄回憶的素材留下,所以就也好像沒有什麼回憶。自己之前忽略、或不願去正面面對的是,自己不斷斥資去購買的無用之物(即使那已經是年少無知的自己),曾經某個片段跟自己有過交集的友人(收過一些禮物,耐放的就是蒙上灰塵,不耐放的就是過期已久),生活中只是充滿著傳單與說明手冊,沒有什麼具體可以表彰自己有所創造產出的物品留下,沒有什麼別人生活的痕跡被自己保留下來(那些過期禮物,連送的人是誰,送的理由是什麼都已不復記憶)。
因為疲累,所以還有一大半應該整理的物件沒有去碰;其實全數丟棄也沒有關係,現在的生活不會受到太多影響。就好像每一分鐘都可以跟上一分鐘斷裂,自己不管在人際關係、人生志業或生命體悟上都一直在交白卷。
只是不斷以物質的形式在填補自己的生命;過去是生活雜貨,現在是CD與書;但是自己生命的輕浮,卻是這些物質的重量所無法拉住;該飛走的汽球就是會飛走。
一場沒有完成的掃除,再仔細整理下去,自己真的會「家徒四壁」;只能留著無用的垃圾,讓自己生命的空洞有些堆填。

2010年1月18日 星期一

待在台大圖書館的飽足感

上週六自己趕完一篇小稿件後,跑到台大圖書館去蒐集自己前幾天一直錯失機會去蒐集的期刊文章,結果一待就是將近三個小時,不但多印了好幾篇文章(紙本影印共計195面,電子檔有66個),還瀏覽了好幾本有趣的期刊。
台大學術資源的豐富,令人感受台灣教育單位的貧富差距,也覺得有幸可以近用這些資源的人(不論師生),還做不出像樣研究或至少多多充實自己,實在很暴殄天物。
自己有種如入寶山的感覺,貪念不斷增生,好像杜甫的最後一餐,也不管自己之後是否能負荷,就硬是近乎胡亂地抓住每個自己看到覺得有意思的文獻資料。
更深刻地體會自己對於追求無用知識的渴望,也了解自己要感覺幸福或滿足之根源何在。

殺鬼

做為自己四、五年來所讀的第一本中文小說(包括翻成中文的翻譯小說),不諱言地自己可能是因為帶著偏見與預設立場而覺得失望。
2009年得到許多讚譽,也獲得開卷十大好書、台北國際書展推薦華文創作等。混雜著中文、日文、客語、原住民語、閩南語等多元語言,大量取材鄉野傳奇與史料,粗鄙而暴力的文字堆疊著一連串詭譎華麗的魔幻寫實,從二次大戰日據時期的戰爭狀態寫到台灣光復的混亂,作者有企圖與野心,探索著華文小說的某種可能。
但是自己讀完的感覺是,看似血腥、煽動、意象與比興豐富的所謂魔幻寫實的書寫,並無法掩蓋這本小說的敘事貧瘠與藝術感染力薄弱。
人物性格的刻畫很單薄,角色情感是點狀地被突顯但是沒有結構性的互動;神風特攻隊要赴死前的情緒,主角與其學徒兵的關係,是本書中讓自己有所感動的少數橋段,但是整體來說,這本書就是不斷地利用很有壓迫感的文字堆疊看似氣勢磅礡實為廉價暴力的畫面,點綴著一些鄉野軼事與民間傳奇,但是看完自己卻沒有太多感動,也沒有太多的體悟與感觸。
就魔幻寫實來說,作者的文字太沒有詩意,沒有歷史文化的厚實,只有廉價恐怖片或動作片的煽情。不過作者可能是有意地讓文字粗鄙,只是有些地方還是曝露了作者的文化菁英身分,致使整本書有種為粗鄙而粗鄙、但實則文字火侯有所不足的尷尬感。
當然要雞蛋挑骨頭的話,本書過度的雄性沙文與軍國主義,也是個可以探究的問題。

2010年1月11日 星期一

The Children's Book

A.S. Byatt的新作,2009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之前沒有看過這位英國知名女作家的任何作品(連Possession都還只是躺在蒙塵的未讀書堆中),所以也似乎不能以偏概全地以本書來評斷Byatt的全部。
不過自己是蠻欣賞她這次的作品。上個世紀交替時英國政經情勢與社會文化之驟變,資本主義、無政府主義、社會主義、女權運動等思潮互相激盪下的中上流家庭小孩成長故事,最後總結在殘酷非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點出人的成長並不能只用簡單的幻滅兩字帶過,面對現實與人生往下走的勇氣與胸懷,從單純到世故的世界觀演化,以及摸索出路的跌跌撞撞,箇中自有些可堪體會之處。
故事中的成人有著缺陷,並無法成為小孩的成長榜樣;在看似獨立自主的成長中,每個故事主角其實是與現實的殘酷以及己身的無力孤軍奮戰,個體的人生無法有任何真正的奧援,即使故事最後戰爭的倖存者能夠有幸同桌聚餐,但一路走向這場歡聚的道路,以及聚會後離開的路,是否都是孤單而僅能自求多福?
故事沒有說的部分有種絃外之音,或者僅是自己的想像為這本小說所做的加分,但是卻是自己最有感觸的地方。

2010年1月1日 星期五

稀有的幸福─2010年的自我期許

太常因為自己的貪念,讓自己被情緒化或衝動所牽引,做了許多無濟於事且讓自己懊悔不已的傻事。
年紀漸長但不希望馬齒徒長,自制力或者是相當重要的指標。
對於周圍的人事物不存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設定自己生活的務實目標、以及以可以為自己帶來堅固立基的生活方式生活著,或是讓自己的自制力不會常常暴衝失控的必要基本功。
自己必須認清,要遇到能夠聊些自己覺得有趣的話題、能夠讓自己覺得社交不是種負擔或壓力的人,對自己的狀況來說是件困難的事。
自己可能和任何一種深入的人際關係都是絕緣體,只有無用知識之累積是自己唯一可能的歸屬。
所以應該要看清楚,自己很難觸碰到的別人的溫度,很溫暖卻不屬於自己。就像一顆運行軌道漫長的彗星,接近行星的時間遠比孤獨的旅程來得短暫。
與人心靈相交的幸福對自己是稀有的可遇不可求,所以2010年的自己必須更誠實地與自己的孤僻疏離正面相對。

不能變成天鵝的醜小鴨

若醜小鴨沒有機會遇到他的同類、毫無可能找到他的歸屬,則他的命運又會如何?
不見得是被排擠或霸凌,但是在自己與其他人美醜好壞的價值觀是寡眾懸殊的歧異時,疏離似乎是必然的結果。
是生錯時代的不得志儒生,是開錯地方的野地幽蘭,因為沒有找到安身立命、適才適性之地的幸運,所以錯置的失落與格格不入便是無法擺脫的氛圍與特質。
因為無法與別人在對話上調頻對焦,所以只能選擇靜默或者譁眾取寵的插科打諢;因為無法欣賞別人的價值與美學、也無法接受別人對自己的價值與美學嗤之以鼻,所以只能離群索居地自我安慰自己所追尋之事物有所意義,說好聽一點是孤芳自賞、說難聽一點就是閉門造車。
醜小鴨如果不能找到變成天鵝的方法或機會,那就只能背負著不被認同的醜陋,形隻影單地過著被邊緣化、充滿被放逐感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