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16日 星期三

削足適履版本的灰姑娘

把人性的狡猾與殘暴做最陰暗的放大,並非21世紀韓劇以及三立鄉土劇的新發明。
昨日看小說得知灰姑娘有很多版本,也上網確認了的確有個版本是,繼母把惡姊姊的趾頭削去,讓她可以穿上金鞋(不是慣常版本中的玻璃鞋);最後小鳥們吟唱揭穿詭計,讓王子得知真相,壞姊姊們變成乞丐。
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貪婪者、被別人奸計所害無法得到應得東西的主角、以及最後惡有惡報的報應;感覺上很東亞肥皂劇,這樣的敘事體出現在歐洲流傳之知名童話的少數版本中,是否證明了這樣敘事體的通俗性?
這個版本中沒有精靈教母和南瓜馬車,少了魔幻而更像貼近真實人生。

2009年12月15日 星期二

耐不良環境的基改作物

人的不長進與自私,是可以不斷向下探底;拿不出具體的作為來要求其他人變得精實,就只是讓這些人繼續做個米蟲,掠奪別人的辛苦成果,坐享其成還不知自己的散漫與無能。
庸人自擾般地在蝸角天地中用盡心機計較,不斷干擾真正有意義的研究領域開拓與研究能量累積,浪費精力在毫無產出價值的鬥爭或批判活動上,這樣的地方怎麼能累積研究能量?
最近把一個邀稿的機會推給別人,把自己覺得其實沒有很有趣、只是耗竭既有研究能量的工作找個方法放掉;最近被排除在專家培訓人選之外,原因不想深究,只是有點慶幸自己不見得一定要在一個有著奇怪度量衡的天平上與別人比較。
看著周邊的人,到了年末就好像工作都結束一樣的虛度工作時間,如果是有上進心的人,就應多收集資料發掘新議題吧!不能自力更生的研究,只想著靠別人獲取知識,這種依賴心態決定了一個人無法更上一層樓。
重視逸樂多於求知,這樣的風氣如何激發人向上提升?
在這樣的不良環境中,只能希望自己能研發出自己所需要的基因改造技術,讓自己可以在這樣的環境壓力下,成為還能成長而有所收成的作物。

2009年12月13日 星期日

American Salvage

2009年美國National Book Awards的finalist,相當令人驚豔的短篇小說集。
故事中充滿著失敗、藥品成癮、犯罪、家庭問題與暴力、貧窮等等負面元素,但是讀著作者對於這些元素的鋪陳與敘述,卻讓人有一種更深入了解人性的感覺。
作者的敘事技巧非常具有巧思,雖然有時候是給人有點炫技與匠氣的感覺;在事件發生的時程上並沒有鋪陳相當長或者線性的時間軸,卻在有限的篇幅中以縝密的結構,把描繪人物與故事所需的背景、當下情節發展與結局所需製造出的延宕感,完全不拖泥帶水地完整交代。
The Trespasser、World of Gas、Family Reunion、Bringing Belle Home、King Cole's American Salvage、Fuel for the Millennium以及Boar Taint等,都是自己讀來很受到吸引的篇章。
雖然同樣的元素不斷重複出現,但是個別故事間並不會有重複的感覺,因為其探討的人性面向有所不同,也顯示出這本短篇小說集的深度。
總之,短小精悍的小說,很特別卻不只是特別的佳作。

鎧甲勇士

周六在家無聊轉台搜尋可看的電視節目,發現華視在播出大陸所製作的人形動畫劇《鎧甲勇士》。
說實話這個節目的動畫特效、佈景陳設或者是裡面英雄之造型,甚至是變身前飾演正義英雄的男演員們,都還算有水準,並不見得會遜色於日本的假面騎士或者戰隊系列。
只是問題是,最核心的劇情卻是鬆散,情節可以說是凌亂而沒有節奏感,故事軸線沒有鋪陳之結構,要說是有中國武俠的元素在其中,卻顯得相當單薄;就算只是簡單的善惡對立,至少也要有點想像空間,壞人也是要有策略與攻擊招式的,好人如果要有秘密或伏筆,那應該要是懸疑而非讓人覺得不知所云。
總之心得是,文化創意產業還是要真的有文化才可以。只有攝製節目的硬體在進步,沒有可以觸動觀眾的想法在其中,終究是成不了氣候。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一則英國新聞

英國選秀節目The X Factor的看板評審Simon Cowell批判一個透過Facebook所成立之社群,其訴求是阻止The X Factor節目冠軍拿下英國聖誕節單曲榜冠軍,這號稱是該節目的一項傳統。
這則新聞讀來心中有些感觸。網路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早期對其抱有alternative media妄想的人,是否現在會覺得,其實它可能是兩面刃,是造成這個社會膚淺化的一項助力?
台灣媒體現在大量使用網路做新聞,所謂網友評論都可以成為媒體新聞之素材;網路小說創造新名詞,所追求的不是對人生更深刻的體悟與觀察,而是一種速效性的譁眾取寵。
網路讓人可以不受主流媒體限制,自由發聲或集結成群;但是這樣的機制並不會幫助文化深化,只會讓人自以為是,以自主權與意見表達自由去追求一些其實瑣碎而毫無意義的事。
並非要強加自己的價值於別人身上,也無意說別人的興趣或意義是沒有價值的;但是自由不等於不用自省或不受批判,部份意見透過網路與主流媒體的動作而放大,最後也還是種文化霸權。
說到底,現在人過分追求逸樂,又如何能期待會有什麼深刻的文化發展呢?

2009年12月8日 星期二

亂了方寸與步伐

這陣子因為計畫結案要產製大量的創作文字,自己身體因為勞累引發嚴重鼻竇炎,加上許多工作上不能配合或扯後腿的干擾因素,導致自己生活步調有些凌亂,文獻與小說的閱讀都落後進度,其他的休閒也都不能隨心所欲的進行。
情緒也因此有了很大波動,處理事情莽撞而過於受到負面情緒影響的性格問題也因而放大,為自己製造相當的困擾。
生活一慌亂了起來,自己也就心煩意亂了起來;少了對身邊人事物的觀察與思考,少了對於無用知識的累積與補充,自己就像離了岸隨波漂流的小舟,只是被時效壓力追趕著,消耗自己過去的累積。
希望接下來可以回到自己比較能掌控的生活態樣。

2009年12月6日 星期日

In Other Rooms, Other Wonders

2009年美國National Book Award小說類的finalist,一本以Pakistan為背景的短篇小說集。
有些故事似乎是發生在封建時代,地主權貴的領地裡,奴僕與長工的故事;階級與權力的殘暴與虛妄,女性必須以肉體來換取地位的不安定性,故事以作者冷凝簡約的筆調敘說,讀來有種特別的感染力。
有些故事感覺相當現代,新一代實業家仍然還是有權有勢,多的是與其他國家文化的接觸,以及新生代生活價值觀的轉變。人生活的侷限,茫然晦澀的未來,故事裡人物的交集,點出了人生許多所謂的不能避免的無可奈何。
是蠻有趣的小說,雖然並非特別了不得或新奇的故事,卻有種深度與廣度可以讓人有思緒迴盪的空間。

2009年11月23日 星期一

有侷限的判斷

今晨去訪談一位農業政策大老,對他所提之意見有些自己的想法。不過那也只是我個人的想法,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我的想法可以推翻他的意見。
另外,並不是說他有什麼問題,只是今晨他的一些態度引起自己的省思;人如何在菁英主義的立場上說著希望大家要多互相溝通?人又要如何在尊重別人的價值與歧見時做出分辨對錯的判斷?
當人說著別人不懂什麼的同時,就好像是阻絕了別人發言的機會與權利;所以菁英主義的人所要的溝通,只發生彼此都是菁英的人之間。所以既然農民不懂科技,就讓有創意的高科技人才或企管人才來思考農業的未來吧!
而因為人自覺自己見多識廣,所以可以對世界有很多確信的解讀與詮釋;時局該往哪走、大社會或經濟的方向是什麼,這些問題都無法迴避先預設價值方能提供答案,而有答案的人也等於是有了價值。
夾在矛盾價值中無法尋求平衡點的人,就好像很難有什麼vision可以提供給別人,充其量就只能做個憤世嫉俗者,書空咄咄地批判,卻毫無建樹。
選擇必然伴隨犧牲,那些因為不專業而失去發言權的人,可能就只能任憑宰割吧!

2009年11月22日 星期日

Let the Great World Spin

2009年National Book Awards小說類的得獎作,在還未獲知其得獎前,自己開始閱讀的時候,便覺得如果不是它得獎,那得獎作得要很優秀才行。
結構看似鬆散,情節看似斷簡殘篇,但其實是縝密的佈局,故事的流動輕盈卻能深刻地表彰人物的性格與情緒。
簡約的文字描述,卻功力深厚地刀刀入肉,時有巧思獨具的佳句出現。
裡面的人物生活與感觸都活靈活現,讀來很能觸動心情與思緒。
藝術家和法官的職業內容描繪與人生體悟;因越戰喪子的母親們聚會互相舔舐傷口,但是種族與階級的差距卻引發敏感互動,最後藩籬被推倒,友誼的建立與家庭的再造,作者未有任何著墨,卻有許多想像空間。
這本小說最令自己驚豔的地方是作者的文字功力,第一章的內容便是例證。
總之是自己近來讀到相當欣賞的小說,也總算有本好小說來救贖自己最近生活的慌亂與無奈。

2009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思考是否重要是重要的

一個其實可有可無的政治人物,他的外遇事件處理得亂七八糟,卻佔據了好幾天的媒體版面,外遇對象是何方神聖,記者努力扒糞卻連個確定的事實都挖不到。
新聞做成這樣,把新聞故事重要資訊完整呈現這樣的基本要求都做不到,也就不用去期待什麼令人認可的新聞價值判斷了。
當然自己是個怪咖,覺得重要的事情總是與世間人有所扞格;覺得自己學會unfriend這個新英文單字,是一件相當有趣的事情,我管陪藍綠陣營的政客吃飯的女人有什麼風格,對於這樣的報導背後所隱含的男性沙文主義,以及所要複製的、對藍綠陣營的刻板印象,也只能冷眼旁觀。
一本好小說,一篇好的研究文章,世界上發生的有創意的事,人的歧異、深度與自我追求,我想這些對自己來說是比較重要的吧!

2009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正因為

正因為看得見自己死相甚為悽慘的屍體,才確知自己靈魂的存在。
正因為感知得到自己尷尬的格格不入,才知道自己再怎麼插科打諢也僅是東施效顰。
正因為自己總帶著勉強地對現實生活中虛應故事,才明白自己虛妄的想像是多麼重要的救贖。
正因為總是對自己的欲求不滿感覺慚愧,才驚覺其實自己有多少的慾望是未曾被滿足。
正因為有許多人與事都讓自己看不過去,才肯定自己也是凡夫俗子、有著怨懟人世的私心與執妄。
正因為有太多事情無處訴說,才發現自己所身處的是一片荒漠。
正因為夜裡醒來沒有回憶或故人可以思念,才看清自己的存在是多麼可有可無的不實在。

作物與雜草

這世界必須區別有用與沒有用;「百無一用是書生」,biopower的概念都說明了這個社會只需要能夠支撐其體制運作的技藝性人才。
儒生的概念是不切實際的,沒有辦法實踐的陳義過高都只是書空咄咄,再怎麼累積知識也不過就是坐困書城。
就像是田地裡面生長的植物,有些是天生就應該被呵護、就被賦予極高價值的作物,有些是努力苟延殘喘但其堅強卻被厭惡的雜草。
許許多多的技術都被發展來除去這些沒有存在價值、不能維繫體制的錯誤。
所以有的人一擲千金在製造環境負荷的消費品上,但是他刺激了物慾橫流的消費經濟,所以就可以原諒其負面影響而歌頌其過人的浪費。這種人的價值被宣揚,總讓人覺得莫名心酸。
自己早就已經落入無用的類別中,一直掙扎著不要窮困潦倒,但這一息尚存可以支撐多久?
當舌燦蓮花、指鹿為馬或者尸位素餐的人還在大言不慚,當消費力與外表變成判斷人價值的主要準據,當眼高手低與不踏實不會再被責難或質疑,當冷門知識再也無法謀生時,自己就會是被除草劑撲殺的雜草,立錐之地再也難尋。

2009年11月8日 星期日

Wolf Hall

2009 Man Booker Prize的得獎作,被稱為是今年一路被看好的佳作。
把英國1530年前後的歷史,以Cromwell的際遇和心理變化去描述,政治的波濤洶湧,得權與失勢的人事起伏,歷史人物的個人情緒與性格,都活靈活現地被鋪陳於奠基在史實上的解讀與想像,這部作品之所以被讚譽的原因或許在此。
不過對於英國歷史沒有太多知識的自己,雖然抓得到歷史事件的大概流變,但是因為缺乏深入體會的能力,所以一直進入不了故事裡面,無法掌握人物心情與想法的幽微變化。
一部厚重的書,但自己卻讀得勉強,只能囫圇吞棗,無法駕馭複雜的人物關係與多層次的故事情節。
不是自己風格的小說,超出自己能力的小說。

2009年10月26日 星期一

老狗有啥新把戲?

週末看了相棒劇場版,讀了幾首詩,看了一篇討論postnormal science的期刊文章,讀了幾十頁的小說。
或許是這次的小說讓自己無法很投入,或許是最近的閱讀很沒有方向,也或許是最近的CD都聽得很囫圇吞棗、沒有能很快揪住自己心頭的歌,也或許是自己在讀詩的時候其實都很潦草不求甚解。
但其實真正的「或許是」或許是自己太孑然一身、物質或精神都貧窮到幾近扭曲心理、面目可憎。
自己走到這步田地也怪不了任何人或事,想要解套或許就是為自己的生活找尋新的樂子。但是這個新樂子不能需要投入大量資源、不能需要志同道合的同伴。
那除了閱讀外,自己還能做些什麼?彷彿長滿爛瘡的老狗,行動遲緩得無法學什麼新把戲,自娛娛人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不可溶/懸浮

好像每個人都有其歸屬,可以有彼此生活相互溶解調和的朋友、親人或伴侶,因為積極讓彼此生活相濡以沫,才能更深入了解彼此,讓彼此生活都有對方相當比例的存在。
但是自己總是好像不可溶的物質,懸浮在別人的生活中像個多餘甚至累贅,只要用個濾網撈起便可捨棄,進不去別人的生活,如此無關緊要的存在,好像只能捨棄尊嚴或像跳樑小丑般地勉強吸附著別人,才能短暫地與他人有所交流。
別人的生活多采多姿,有目標有重心,自己卻只能霧裡看花、瞎子摸象,看著別人生活的浮光掠影,想著自己如何可以不這麼疏離、如此與世界格格不入。
於是對抗自己的孤獨,以最孤獨的形式;讓自己以非主流的方式活在邊陲,發展很個人且無需伴侶的興趣。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The Glass Room

2009年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從二次大戰前寫到鐵幕崩落,納粹入侵而後被赤化的捷克,猶太富豪與其斯拉夫血統妻子,還有其周邊的人,在歷史流變中所演出的human drama。老實說題材並不新穎。
書中的glass room是現代主義的符碼,沒有贅飾、透明而有秩序感、光亮炫目且帶點炫耀的建築。
然而以其為舞台所上演的故事,歷史的時間流動與記憶紛雜並非人所輕易能掌控,感情的泛溢無法被理性所劃定的界線所框限,種族、階級、常規與道德,愛這樣無法被形式化又有許多形式可能的東西,讓人的故事有了許多曲折,有了許多遺憾,也有了許多變異的可能。
因為這樣的主題,讓這部小說讀來會有很多觸動與省思;一個其實很能預測的故事情節推演,但是卻也是一個韻味深長的好故事。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無用知識的學海無涯

上週末因為中秋節與颱風外圍環流所造成的大雨不斷,自己被困在家中讀了一些文獻,發現了日本的加速專利審查制度與美國眾議院6月所通過、與對抗氣候變遷有關的法案。
感覺有許多事情不斷在發生,自己吸收新知的速度與能力還是無法織成綿密的網,太多重要的事件會變成漏網之魚。
可以是文章的題材,雖然不知道有沒有時間與能力可以好好處理;而必須搶時效研究出點東西,更是種壓力與挑戰。
只是自己好像也無須這般努力,除了是對自己的期許,自己其實已無須為工作再多付出些什麼。
知道這些事情,在自己目前所處的環境中毫無用處,頂多換取微薄而廉價的稿費,解決不了自己前途黯淡的問題,也無法救贖自己的孤單疏離,只是拉開自己與別人的距離。
不過自己就是這樣的書呆子,會因為自己漏失了這些無用知識而覺得遺憾,也會因為自己多知道一些無用知識而有成就感。
學海無涯,即使自己是徒勞無功地追求世俗所不欣賞或肯認的成就,即使自己會一輩子無法功成立業、走向別人所豔羨的坦途,自己也已經到了這裡,沒有辦法轉向而只好繼續泅游下去。
就讓自己在學海中溺斃吧!

The Little Stranger

Sarah Waters的新作,目前是2009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受到Fingersmith的影響,閱讀的過程一直猜想著結局會有什麼樣的真相被揭露;甚至以為最後會是女主角和女僕是對拉子情侶,共謀了這一場鬼故事。
不過結果證明自己的想像力真是貧乏。無法解釋的現象仍是個謎團,破落的宅第變成了充滿傳說、籠罩陰森詭譎氣氛的廢墟,沒落的家族一家三口死的死、瘋的瘋。
而根據主角醫生的朋友所提出的解釋,這一切都是無法與時俱進的落魄貴族、被現實壓力所逼出的幻覺,自殺或發瘋都是一種逃避的手段。
無從判斷真假或解釋的靈異現象,懸疑的情節氛圍,裝點了一個殘酷的現實:時代的演進,不斷將落後的人們拋棄,人與人之間的隔閡距離,讓孤立無援的人們只能選擇更加疏離。
有趣的小說,雖然作者擅長的氣氛營造有時讀來會讓自己有些不耐。

2009年9月24日 星期四

或者算是篇尋人啟事

想念著一段極其淺薄的緣分,證明自己只是馬齒徒長的情感幼稚兒。
其實也不是期待著什麼,更沒打算讓自己成為什麼追求者或甚至是跟蹤狂,只是覺得應該要有個比較好的結局,想要相信當時的對方是真誠地面對自己。不過最後好像還是自己太天真了些。
只有一個名字(蕭吉達,寧願相信這是真名),和這個名字是來自沙烏地阿拉伯同名城市的故事。其實自己也應該是很清楚知道,虛虛實實的客套才是當時相遇情境中的常態,然而自己卻還是選擇相信,對方說跟自己聊天很舒服、當要離開時會告知自己、會希望有機會和自己去看場電影等等的話。
自己真的並沒有想要有什麼發展,只是當時認為這些話有意義的自己,也認真地想著自己或許可以算是對方的朋友,也認真地替對方所提到的問題思考解答。
不過一切就像陣煙般的消散了。也沒有資格感嘆或埋怨什麼,因為自己並不是什麼,不過正因為如此才更唏噓吧!
自己傻傻地以為,至少可以得到對方一句「我要離開這裡,有緣再見」的話;就算之後無緣再見,這也才是個比較像樣的結局。
到頭來卻是無緣再見,更是船過水無痕。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Summertime

J. M. Coetzee的新作,2009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
必須說這是近期來看過自己最有感覺的小說,雖然其虛構自傳的風格,假想Coetzee死後有個研究者想為其作傳,而訪談五位與Coetzee有或深或淺關係的受訪者,這樣的構思顯得有點太過刻意而炫技,不過不得不說,作者對結構完整度的掌握(作者在書中有借其中一個受訪者的口來批判自己作品的這項特質),以及細節細膩度的處理,真不愧是諾貝爾文學獎的得主。
例如,五位受訪者從其訪談內容所透露出的個性差異與特質,後兩位學者同僚與前三位友人所呈現的世界觀與論述抽象度不同,就是作者處理細節之功力所在。
不過讓自己最喜歡的是,作者所描繪與批判的「自己」,孤僻疏離,受困在自己過於想像與論辯的世界中,低社交性,現實適應力不足,對應對人際、親密與家庭關係有困難,低政治性,退避而龜縮,有相當多的元素都跟自己的處境有所對應。不是說自己是可以成為作家的料,而是自己好像也是有類似悲慘而孤單際遇的人。

2009年9月12日 星期六

也是篇遊記

國外出差的晚上最難熬,因為白天被研討會行程佔滿,到了晚上無法到處走走看看,又沒有夜生活尋歡作樂的習慣,只好被關在飯店裏,而如果電視又只有聽不懂的義大利文和CCTV國際台的話,配合台灣時間,「無時差」的早睡早起便是唯一選擇了。
不過還是有抽時間在羅馬成中走走看看一些景點,只是不諳歷史的自己,雖然有自己感覺不錯的建築與古蹟,但是多看了幾個景點後就有膩了的感覺,畢竟不太能分辨不同廢墟之間的差異,而壯觀的建築物少了細節觀察,也就只剩下照幾張照片的樂趣。
再加上羅馬市中心不是太大,第一天抵達後的空檔與接下來幾個傍晚,便幾乎走完了觀光地圖上所列的景點,這更讓自己對這座城市失去了興趣。
街上充斥著紀念品店,但又沒發現什麼有趣的店值得逛。一個表面上風光、瀰漫古意的城市,卻沒有太多創意與變化。
不過到處都可以買到的冰淇淋與披薩卻滿合自己口味的。
地鐵趣事一:FAO所在附近的地鐵站,兩個出入口分別通向兩個反向的月台,但兩個月台間並無法相通,也就是說選錯出入口就無法坐上對的方向的車,好像是可以體悟到人生哲理的設計。
地鐵趣事二:METRO A線要過河時,是先駛出地面並減速過完橋後,再進入地下繼續行駛,也就是說地鐵從河床底下穿越並不是必然的,自己從倫敦與台北經驗所得出的推論僅是以偏概全。

兩個世界

去年在Ireland參加ABIC的年會,講的是農業生技如何解決飢荒貧窮和糧食短缺的問題,有許多科技發展的美好願景,以及批判農業生技為何無法順利被推廣應用的議論。
今年到了Italy的FAO,聽著育種家討論育種的重要性卻日漸沒落的擔憂,也對種子管理規範、品質確保、認證與貿易流通之現況與複雜性有了粗淺的了解。
去年是許多憤世嫉俗的菁英科學家,今年是許多深入實務運作的研究人員、國際組織代表與科學家;前者認為世界必須有自己才會更好,後者則說世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讓現狀朝向一個較好的方向發展。
世界農業發展的根本在種子,研發出好的種子才是農業技術發展的本職,生物技術或傳統育種都應該立足現實、滿足需求、解決問題並因應挑戰。
想像著虛幻的產業,抱怨自己被誤解,不如想想現實中農業發展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吧!

Love and Summer

William Trevor的新作,2009 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保持一貫的文字敘事風格,主人翁依然是被孤立、被遺棄或被疏離的人們,在平靜簡樸的慣常生活下,有著深沉細微的情緒,以及一些創傷或遺憾。
沒有波濤洶湧的情緒起伏(至少作者的筆調寫來是細膩多於激情),沒有張力十足的戲劇衝突(至少作者的筆調寫來是委婉多於渲染),故事中主角間的碰撞交流,生活常軌沒有被打亂,雖然多了罪惡感、多了悔恨、多了體悟、多了想像、多了遺憾,但一件本應是大事的事卻平淡落幕,只在各主角心中留下或深或淺的印記與情懷。
只是故事情節本身的感染力不足,角色幽微的人性與情緒無法太有效地在作者的敘事功力中被揮發出來,也就是說或者是因為題材的緣故,讓這本小說無法在2009的Man Booker Prize中更上一層樓。

不準之預感

這次的Man Booker Prize是從longlister開始follow,在shortlister公佈前,看了四本(嚴格說是3.5本)進入longlist的作品,雖然從機率來說不應該全數沒有入圍shortlist,不過結果還是完全槓龜。
完全沒有看過作品的情況下,憑靈感選擇要先看的標的;標題、作者、amazon網站上的評等、甚至是厚度,都是考量標準。
不過自己這次完全沒有矇到任何一本shortlister的結果,證明自己沒有適合買獎劵的預感,猜獎的靈感並不發達。

00:05香港轉機

為了到羅馬出差,上週日到了香港機場等候轉機。
接近午夜的香港機場並不冷清,那個時候預計飛向世界各地的班機也還不少。
接下來還有13個小時要飛,自己疲累的身軀也不知是否還能負荷。雖然周圍氛圍並非景況冷清,但是本該準備休息的時間,卻有著一段漫長飛行在等著自己,這樣的感覺有些微妙。
不該是熱鬧忙碌的時間,卻有個遊子在目的地各有不同的人群中等待啟航。
年紀大了,不愛舟車勞頓的奔波,所以心情並不開朗;而周圍的其他旅客感覺上也都意興闌珊。
免稅店開始打烊(香港機場並不是24小時的),候機室接近座無虛席但是卻少有聲響,沒有聒噪的觀光團熱切地交換旅遊情報,只有搶時間補眠的人,心裡希望接下來的飛行不會太折騰人。
不是不夠繁忙,卻有種低調的沉寂感,不是空無一人,卻有種接近夜深的靜默。
也算是自己這個井底之蛙的特別體驗。

2009年9月5日 星期六

Not Untrue & Not Unkind

目前是2009 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趕在赴羅馬出差前把它讀完。
一個駐非洲新聞自由撰稿者的故事,有許多小插曲式的軼事還蠻值得品味的。而這些片段軼事或深或淺地帶出故事最後的高潮,一個在第一頁說自己被當成英雄凱旋返鄉的第一人稱主角,其因為忌妒而說出來的謊言,造就了多人死亡的意外,也造就了他自己的功績。真相被塵封多年後被揭開,主角原來只是沒有留下身後名的苟活者。
小說的情節鋪陳有其延宕性,作者不斷暗示讀者,主角有個秘密等著被揭開;然而當秘密被揭開的高潮來到時,戲劇張力卻反而沒有這麼強,讀完覺得有點落寞。
故事主軸沒有這麼吸引自己,反而是一些反映人性的插曲比較讓自己有所觸動。
很難簡單給予評價的小說,因為不能說毫無感覺,但也不夠精采,或許也是因為自己讀得比較趕的原因吧!

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貧民看樂活

昨日去個朋友個人生活的自有住宅聚會,聽他將要整修並想要添購一台紅酒冰箱的計畫,看一張10多萬的原木長桌,法國設計品牌的餐具與北歐設計品牌的咖啡杯。
很有品味與主見的生活,朋友當然樂在其中;他是相當專業的人士,卡的位子是知名企業相當位階的職位,所以這樣的生活並非負擔不起,而是自給自足。
然而目前看來的收支平衡,往往讓人忽略過去許多投資是如何有人支持,而現在又是多麼沒有負擔與壓力。
從貧民的眼中來看,樂活不只是因為有錢、有能力、有品味,還必須要有命。富有的家人提供良好教育與許多資源的支持(例如首次購屋的頭期款)、沒有責任與負擔來瓜分一開始就業的微薄薪水、老家就在台北市內省了許多生活開銷等等。
別人是上輩子有做好事積陰德吧!自己這輩子是個貧民但還不燒好香做功德,該怎麼翻身呢?下輩子該不會還是個貧民,甚至墮落成畜牲吧!好像開始想偏了...

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感情戲

想了很久,還是決定自己需要把心情寫下來,希望自己的波動情緒可以因此平息。
彷彿是有了一些暗示,挑逗著自己去想像這樣的關係既不功利也不現實;於是自己就在該天真正面解讀還是謹慎小心不受迷惑之間擺盪而煎熬。
離開的時候,迅速冷淡的熱情,是告訴自己不會有機會的暗示嗎?所謂人生所能遇到數一數二的事情又是什麼呢?自己好像也沒什麼資格去擔任填補對方空虛的替代品吧!
枝微末節的鑽牛角尖,無法確證的胡亂猜想,就是一場自導自演的爛感情戲,自己以為高潮迭起,其實只是作繭自縛。
希望這一切不要歹戲拖棚。

2009年8月27日 星期四

The Wilderness

Orange Prize for Fiction的shortlister,目前也是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這是作者的第一部小說,可以看出她的企圖心與野心,原創性很強,而這也是為什麼這部小說可以有不錯的評價。
主角因為罹患阿茲海默症而開始遺忘過去,所以從這樣的視角去回憶主角自己的過去個人歷史,去解讀自己過往的成長與親密的人際關係,混亂與矛盾在所難免,而整本小說的敘事結構也就充滿謎團與困惑,故事的張力也就在此展現。
回憶的不可靠與認知的偏頗,本來就是個人歷史敘述的有趣之處;加上生理性疾病所造成的記憶障礙,原本已是戲劇性而衝突感十足的故事,就更加因為無法確切掌握其實質而有了許多玩味空間。
不過對我來說,這本小說是成也阿茲海默、敗也阿茲海默,如果主角記憶混亂的敘事是其賣點的話,那這樣的賣點太過強烈就也成為其敗筆。
故事的條理已失,故事的意義與啟發也變得不清不楚;有論者說閱讀時可以感覺美感與人性的深度,然而我讀來卻僅是充滿自戀與自怨的夢囈與呢喃。主角的生命到底能啟發我們什麼?對我來說除了不可靠而困惑的記憶外,就沒有其他的了。
總之,我覺得這本小說是文學批評上會受注目並認為有創意的小說,但身為一個讀者卻無法說自己是喜歡這本小說。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理性,別躲太遠了

因為自欺欺人,因為想像力的恣意渲染,所以讓自己的心情如此沉重,覺得現實是如此殘忍而沉重。
不過是消費與提供勞務的關係,親切與善意都是期間限定,離開工作場域就是無所交集的陌生人。
許多蛛絲馬跡,口中的「朋友」、勢必受歡迎的外型、自己承認的「生活多采多姿」,都昭然若揭地告訴自己,能進入對方的世界就僅能靠著採購其勞務而已。
總有一天,對方也會離開這個職場,而所有虛妄的幻想就會連破碎都稱不上,因為本來就沒有實體,如何破碎?
自己很清楚的是,自己能給別人的是換不來什麼真感情的,自己越想接近,越是讓氣氛變得尷尬,讓自己必須被現實所傷。
自己的孤單是必然的,但是也是因為太過孤單而變得越發貪心,總想著能抓住些什麼就是什麼,然而,什麼都沒有的空洞與虛以委蛇,又能抓到什麼呢?
自己不可能在對方世界有任何立錐之地,請自己的理性明白地告訴自己這一點。
如果對方能銀貨兩訖就好了,為什麼要多事地以親切來證明自己的服務周到?他的親切是消費的附贈品,自己不也是清楚知道?
還是無法怪別人,只能怪自己一把年紀卻還是看不透自己必須寂寞的淒涼命運。

2009年8月16日 星期日

轉變的好與壞

雖然過去就已經看出這樣的特質,但這次所看到的卻是被放大後、已經開始有了負面效果的變化。
那種把自己加諸在對話之中,亟欲讓自己的事情被別人知悉,誤把自己的特異當作個性而忽略這樣的特異其實在別人看來有點荒謬,都可能是過去的不如意或挫敗所加總而出,讓人必須武裝自己、極力證明自己價值的特質。
只是或許自己也有所轉變,忍受這樣特質的能力變差,對於許多表象事物都看得很淡,甚至是心中多有鄙夷,所以就無法同理心地體諒,而卻是暗自批判這樣特質的膚淺與悲哀。
這就是所謂漸行漸遠吧!人都是不斷在轉變,把自己的一些特質放大,然後磨損掉另一些特質。因為我們都已經不是以前的自己,所以疏遠也是無法避免的吧!

Brooklyn

Colm Tóibín的新作,目前是2009 Man Booker Prize的longlister。
一個年輕愛爾蘭女子因為戰後的經濟蕭條,被長姐安排到紐約開始新生活。從未曾離家之單純無知所導致的迷惘無助,到後來逐漸安頓自己、克服困難達成目標的自信建立,再重回愛爾蘭小鎮的主角,已非昔日吳下阿蒙。面對長姐猝逝而留下的孤單母親,以及在紐約已經私定終身的義大利裔男友,無法兩全的責任與選擇,主角最後的選擇是出於道德責任還是私心,複雜的人性作者沒有明白說破,讀者自己自有論斷的空間。
自己喜歡作者對主角面對未知陌生的惶恐,以及如何適應而後轉變的描述。當主角問自己到底自己的室友與房東有誰是可以相信的時候,不也正是吾人在面對歧異說法時,總難驟下的判斷嗎?
不過整體來說,這個故事還是平淡了些,閱讀時很順暢但是餘韻卻少了些。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不求甚解的社會

惡水肆虐南台灣的悲慘佔據了所有新聞版面與時段,對災情深感無力的自己,覺得再多口惠式的檢討與批判都是無濟無事,因為責任感與認真任事處世的儒士精神早已不復見於這個社會。
舉個被水災新聞淹沒的荒謬事件為例,山寨版收視率說豬哥亮節目第二周收視率不如預期,引起網友激烈討論,甚至撻伐搭配的女主持人,而相關報導也出現在部分的媒體上;細究這些報導內容,沒有收視率數字,只有網友意見,直覺又是一則象徵現在記者墮落的新聞。而結果果不其然,真正收視率數字出來,第一週的8點多已經攀升到第二週的10點多,兩位數的佳績令人咋舌。
收視率數字的確有問題,也不代表什麼;但是可悲的是那種人云亦云、不求甚解的氛圍,讓台灣媒體可以兩天報導完全相反的東西,卻毫無悔意或愧疚感。
不負責任的胡言亂語,可以像牆頭草般隨時見風轉舵,問題永遠不在自己身上而總是有藉口理由,從來不好好去了解問題並尋找解答,只是道聽塗說並以訛傳訛,佔到發言位置後大放厥詞,半瓶醋搖得震天價響,有事從不自省而只是不負責任地找替死鬼負責,問題就不斷被粉飾太平,真正認真做事想問題的人就像是個白痴一樣與時局格格不入。
這樣還能期待台灣的問題可以被解決嗎?身邊充斥著只重逸樂而沒有想法的年輕人,讓現實更令人寒心了。

2009年8月9日 星期日

All Aunt Hagar's Children

The Known World作者Edward P. Jones的短篇小說集,以Washington DC為串連線,來描述美國黑人的形形色色故事。
因為很喜歡The Known World,所以也很期待這位作者的新作品。他的文字風格猶在,看似平鋪直敘而冷靜客觀的筆調,卻有著許多匠心獨具的敘事角度,以及將戲劇張力與深層情緒、轉化並隱藏在簡單而平緩之描述中的綿長餘韻。從這點來說,閱讀他的作品是很有趣的一件事。
這次短篇小說所處理的題材,很多是殘酷的:感情淡去的無奈、必須傷害對方的離別、人性的自私、現實中的隔閡與偏見等,不過由於其文字風格的關係,必須很專心閱讀方能體會故事中幽微而細膩的人性課題。
A Rich Man、Bad Neighbors、Root Worker是自己讀來感覺較深的篇章。

2009年8月2日 星期日

社交的必要

昨天一場小型同學會,見到幾個很久不見的同學,覺得自己的同學都是走在人生的正軌上,功成名就或至少混得很不錯,過得也是令人稱羨或至少沒有太可以挑剔之處的生活。
當然自己的人生是一團失敗與不堪的糾結,羨慕或比較都只是自己找罪受;自己知道自己為何走到這步田地,在別人都很體貼地不去批判自己的現況時,自己其實也不用對自己太過苛刻,還是可以較為正面地看待自己生活中讓自己較為滿意的地方。
只是,自己跟這個世界,或者說這個世界的正常軌道,漸行漸遠的這個事實,實在是太昭然若揭了,自己與他人間的話題貧乏,比須勉強扮演熱情積極的交談者,總讓自己疲累而無力。
自己生活中的點滴無法與人分享,說書或者討論自己的研究,都只是把場子搞冷。
早知如此卻還是要出席這樣的社交場合,因為有這個必要,因為已經很離群索居的自己,總不能真的走到孤僻自閉的境地。
生活已經很沒有也很不需要與人交流了,就算辛苦的偶一為之,還是去呼吸一下有著別人氣息的空氣吧!

2009年7月25日 星期六

Scottsboro

2009年Orange Prize for Fiction的shortlister,植基於真實歷史事件的虛構故事。
美國南北衝突,種族議題與不公義的歧視,小說所處理的主要衝突並非特別的主題,雖然並非流於濫觴,但讀來也無特別感動。
不過濟世改變社會的理想與現實,既得利益階級與受壓迫階級之間的對比與無法跨越的歧異鴻溝,人性的必然與無可奈何,小說中不斷反覆出現的這些主題,反而讓自己有比較多的感觸。
主角白人女記者的刻劃有些流於刻板且刻意,為了透過這個角色去點出衝突與矛盾,反而讓這個角色性格模糊而搖擺。不過幾個主要配角的性格反而鮮明許多。
不能說是本不好的小說,讀來也相當有趣,只是讀完還是會有種脫不出老生常談窠臼的感覺。

2009年7月23日 星期四

熱情

昨天很多人都很熱情地尋找機會觀看日蝕,而自己卻是在和一篇寫得其實不怎麼樣的文章掙扎;風險科技社會接受性的題目看似誘人,不過具啟發性的內容卻是貧乏。
雖然不想一直重複書寫某種負面情緒,但是感覺週遭淨是無聊與無趣的人,這樣的感覺卻也揮之不去。
昨天參加同事簡報的rehearsal,感覺到別人的不認真與隨便;這已是病入膏肓的問題,只有自己離開這份工作,不然就只能對之視若無睹。
但是更深層地說,自己只是想問,為什麼人不能至少對一件事情有點熱情、有點積極、有點責任感?
總是輕浮而膚淺地過著自己的人生,盲從地追求下一刻就不再有太多意義的事物,敷衍而無所謂地帶給別人困擾與麻煩。
從這樣的人身上自己能看到什麼呢?偌大的空洞與虛無。

2009年7月16日 星期四

高雄說明會

昨天出差去了高雄辦說明會,因為身體不適,再加上自己對於講述方式的新嘗試,簡報的表現不是讓自己很滿意。
不過當場自己的火氣可不是來自責或是高雄的炎熱,而是兩位打著大學政治系所教授、名校博士光環的人,無知卻又胡亂發言的可笑場景。
對於GMO議題的陌生,我充分理解也不強求;但是對於科技政策決策與民主參與,總該有些基本觀察與見解吧!漏洞百出、不清楚現實、互相矛盾、空洞而浮面的論斷與意見,真是懷疑他們是真的唸過政治民主理論嗎?
民主的冷漠,科技議題辯證中民眾知識與自主權的難解尷尬問題,民意的弔詭與可操弄性,政治決策中複雜的機制性與權力性因素,沒有一絲ㄧ毫的深入研究或思考,要跟人家談什麼科技決策形成與民主呢?
最重要的是,膚淺卻還敢大放厥詞,最後就是導致我失去了應有的修養了。
正如長官今天的勸誡,說明會是要去溝通而非辯論,太咄咄逼人的氣焰只會讓人更覺得自己是在壓制對方,而無法改變對方的成見。
的確自己是太孟子了點,好辯的性格真是要好好改改;不過對於國內學術水準之低落,自己的無法苟同還是很強烈的。
台灣需要一些更好的人文科學學者,真的!

2009年7月10日 星期五

陌生

想要好好地釐清身處如此狀況中的情緒。
許久不見,眼前的人其實都沒有什麼變化,性格、偏好、人生觀,其實沒有很多隔閡,雖然有幾度話題枯竭,但是那僅是許久不見的空白所帶來的不熟悉感,過往熟稔的經驗很快就可以找到用來填補空白的話題。
只是自己卻覺得很置身事外、很無趣,是自己太可以預期這樣的結果而感覺意興闌珊,還是其實自己敷衍得太過明顯而讓自己心生厭惡?
停在安全的地方,一切就變得行禮如儀;過往或許可以直說的話,現在都散失在其實對自己來說並無所謂的閒聊之中。
但其實最重要的是,過往沒有如此深刻的感覺:其實很多事情自己並不認同,其實大家的價值觀有很大歧異、而對彼此來說這樣的談話只是無趣。
或許在許久不見的期間,自己真的變得很多吧!曾經在這個群體中悠然自得的自己,讓現在的自己覺得十足陌生。

2009年7月9日 星期四

Molly Fox's Birthday

2009年Orange Prize for Fiction的shortlister。相較於得獎的Home來說,以小說的角度來看,其情節的張力與結構完整度都是略遜一籌,以第一人稱主人翁的回憶與思緒來鋪陳交錯於當下與過去的故事流動,其實有點不夠順暢而刻意匠氣。
不過這只是技巧上的小瑕疵,這本小說是瑕不掩瑜的。雖然自己對於其中角色設定過於藝文菁英、許多繁瑣思慮都是很自以為是地作繭自縛的部分還是不能全然接受,但是書中所探討的生命意義與存在態樣,卻深得我心。
人因為想變成怎麼樣的存在而造就自己的存在,自欺欺人也罷,演久了入戲了就都變成真的。對於過去事件的意義詮釋,都是因為要讓自己可以更扮演好自己目前的存在角色,不斷的辨證,失落與無奈、悲傷與豔羨,所有的情緒與人際關係,指向的是越深入挖掘越是交綜複雜的性格迷宮。一個人到底是怎樣的,有多少的性格是真實而非人造的,困難但也無須一定要有解答的問題。
書中有許多敏銳的人性觀察,一針見血的人生體悟,很值得玩味。
不是很完美的小說,但是是讀來很有impact的小說。

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

Nocturnes: Five Stories of Music and Nightfall

Kazuo Ishiguro的新作品,結合五篇短篇小說,彼此之間有著某種程度的關連性,但其實仍是可以分別獨立觀之的故事。
這些故事中有些有趣的主題:愛在與現實對立之後的渺小、名利與才華在偶遇後短暫激起火光但仍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人在現實中的無奈困惑但還是要掙扎、暫時性的偏離正軌所展現出的一瞬間脆弱才是體現人生的最真實殘忍。
自己是越來越喜歡Ishiguro。相當簡單淺白的描述與用詞遣字,故事情節相當平鋪而少有起伏懸宕(但並非匱乏故事性),卻總有些對人生體悟的餘韻可以去思索,反映在那些其實很活靈活現地被刻畫出來的人物典型上。
這本書應該不會是Ishiguro的傑作,可能也不會在下半年的文學獎中受到太多青睞,但是自己卻還蠻喜歡它,因為它的簡單卻深沉,也是Ishiguro的功力所在。

2009年6月22日 星期一

Home

2008年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入圍作品,2009年Orange Prize for Fiction的得獎作。
這次的故事可以說是之前Gilead的延伸,宗教、罪惡與救贖仍然是主要主題。這部份坦白說並沒有對自己很有吸引力,浪子回頭是否能毫無阻礙地被接受,疑慮與不信任是否總會出來攪局,作者雖然有深刻的探討,但自己讀來的觸動並不大。
不過自己卻很喜歡書中對於年近中年卻一事無成、或無法步上人生正軌(諸如成家立業)的人的心境描述,男女主角都可以說是以鬥敗犬的姿態回到故鄉寄居,而其對自己處境的反思與感懷,自己頗有共感。
還有書中描繪兄妹如何是兄妹的情節,點出兄妹其實往往會有疏離陌生感、往往會有久疏連絡的問題,以及探討如何去愛、去包容、去關懷自己其實並不了解、或者其實必須依賴自己之兄妹的議題,自己因為自己的遭遇而讀來很有感覺。
我深深感覺自己如何被自己的兄姐所愛,這本小說讓我投射了這樣的感懷。

2009年6月19日 星期五

只能聳肩的人生

只能聳肩的人生,無奈而悽慘。
許多問題只能兩手一攤,許多所謂現實只能很阿Q的接受,許多本不應如此的事物還是只能當成本應如此的在其中自求多福,許多悶虧都只能自認倒楣地承受而無能為力反擊。
最近是文章送審的事情。不是覺得自己文章寫得多好,也不是完全覺得對方意見一無是處,但是當對方真的不知道自己在寫什麼、也不了解所涉及主題發展的情況時,天馬行空的胡亂批評,自以為是卻其實很不學無術的學者醜態,自己卻只能接受此一結果,無奈又懊惱。同事就算聽了自己的抱怨,其實也知道他們並非完全站在自己這邊,人不見得能有同理心也往往自顧不暇,所以只能自己去處理這樣的情緒,讓文章封存,否則又能如何?
同樣的事情一直反覆修改,許多事情被延宕、事情不斷雜亂無章地浮現而自己只能虛應故事地把事情敷衍完、沒有辦法把自己的想法貫徹而只能隨波逐流地便宜行事、沒有方向就是無頭蒼蠅地胡亂過活,就算是這樣自己能如何改變呢?疲倦的身軀、運轉過速的腦袋、以及毫無改變的現狀,只能聳聳肩,日子就是這樣。

2009年6月14日 星期日

還可忍受的抑鬱

說穿了就是自欺欺人得太久,所以很疲乏。
舉個例子來說,因為歐塔庫愛讀詩讓自己有更多動力與必要去蒐集閱讀古典詩詞,但是花許多時間在上面,卻還是有種縈繞不去的負面情緒,並不是自己對這件事情沒有興趣,只有有種強迫症與故作姿態的氛圍在其中,其實自己還是隱隱覺得,就算不這麼投入也沒關係。
看小說與買CD都是,有多大成分是純真的興趣、有多大成分是佔有的欲望、有多大的成分是自己不這樣偏執就會活得毫無意義、有多大成分是自己已經扮演這個角色太久而深陷無法自拔、又有多大成分是自己已經習慣而膽怯去開發新的生活方式,說實話自己也無法釐清。
因為自己的生活太沒有一般人幸福快樂的因素,所以必須去填補一些別人看來可有可無的東西,自己像是在演猴戲般、硬要笨拙地假裝自己很把自己的人生當回事,自己很把這些有的沒的當成寶,但是那空洞好像還是在,填不滿的……
所以抑鬱。只是這樣的抑鬱卻還可以忍受,所以日常生活中還是可以若無其事。
因為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把自己生活活得像平常人一點,所以只好還是把時間很有計畫地花在自己現在還覺得是寶的事物上面,反正也沒其他事情可做了……

2009年6月8日 星期一

有人離開的時候

當然沒有事物是恆常不變的;只是當自己還以為應該會在某個地方可以找到的人,毫無預警地離開並消失,而那個地方又似乎是自己與這個人的唯一聯繫時,才發現有些聯繫是如此的薄弱與虛妄。
說自己在懷念什麼,其實根本也沒有什麼深入的交流,讓自己會到捨不得的程度;只是好像需要改變點什麼,原本習慣可以得到的東西,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就再也得不到了。
就像一家習慣吃也還覺得OK的麵攤突然收起來,雖然沒有愛吃它的麵到沒有會有很深失落感的地步,但是一個好像成形的習慣被迫改變,也還是會有些落寞。
過去是賓主盡歡(或者只有自己覺得不錯),但一瞬間就再也沒有交流的機會;這就是商業服務的職業化人際關係嗎?離開交易的場合後就什麼都沒有、什麼也不是。

The Burnt-Out Town of Miracles

都柏林IMPAC國際文學獎決選入圍作品,篇幅不大卻相當有重量的小說。
題材是沉重的,但是不知是因為翻譯、北歐語言的特質或者是作者獨特的文字風格,簡潔直接的故事鋪陳,讀來不會在情感上太過被牽引,反而是理性的沉澱多了一些。
情節轉接的節奏感是凌亂突兀中帶有秩序,不會感覺敘事是沒有邏輯層次,但是卻又無法掌握故事的結構與發展。總之是很奇妙的閱讀經驗。
簡單幾筆描繪便躍然紙上的人物性格,不慍不火地處理原本可以很煽情的故事題材,均是這本小說獨到之處。

2009年5月31日 星期日

離群索居的驅力

為什麼要連續兩天同朋友見面?這樣被問的自己其實想說,我是真的浪費了兩天可以做些事情的休假,但是我很不想變成完全離群索居的穴居人。
已經沒有什麼朋友了。沒有可以與人共同活動的興趣,自己想聊的事物通常都是別人覺得索然無味的東西,自己的生活經驗逐漸封閉,和別人或社會主流的漸行漸遠已是無法掩飾的昭然若揭。
勉強還能聊上些什麼的朋友,自然還是要維繫一定的關係,不然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雖然其實也沒有什麼關係或問題,但總覺得這樣還是太過病態。
閱讀、電視劇與日本流行音樂,幾乎沒有什麼對象可以交換心得;現代人的生活似乎是休閒與享樂重於一切,尋找人生意義、觀察社會現實好像是很過時的事。
自己彷彿是魏晉時代的人,只愛清談也只能清談;沒有太多與物質相關的生活經驗(吃喝玩樂或者累積經濟實力),只有一些無用的知識與想法,很難與人共鳴。
想走入人群也不可得,但卻也不想就這樣把自己完全放逐;再勉強還是要盡量社會化。
但是自己還能撐多久、裝多久呢?好像已經看到自己完全遺世孤立的那番景象,那個獨立蒼茫自詠詩的寂寥背影。

Man Gone Down

今年都柏林IMPAC國際文學獎入圍作,但是卻是相當令人失望的作品。
可能是自己最近也不是對生活很積極,茫然迷失的情緒帶來相當負面的影響,所以在閱讀這本小說時總是很不能專心,部分情節都只是囫圇吞棗,完全沒有消化。
但是這本小說的題材其實無太大新意。第一人稱的敘事者身為一個與白人女性結婚的黑人,曾經被期待可以達到社會流動、晉身上層社會,到頭來卻是一事無成,瀕臨破產,過去與當下事件的交錯,敘事者回憶與價值觀的混雜,其實讀來很平淡無奇,沒有太多的觸動。
敘事者的掙扎其實很被動無力,感覺上整個故事就是疲乏軟弱,對自己來說是必須硬撐的閱讀經驗。
好事不過三,一個月讀不到三本好小說。

2009年5月25日 星期一

看不見貧窮

朋友轉寄來一篇文章,在討論所謂的代理父母現象:外傭、課輔安親班、電腦等取代了父母的教育功能,讓現在的小孩被過度伺候與保護,行為能力降低同時更可能出現偏差。
但是這只是城市裡的有錢人家,外傭、課輔安親班、電腦可都不是什麼便宜的東西;還有許多小孩比這些學習能力出問題、眼高手低不會自理生活、行為偏差的有錢小孩,生活得更貧苦、條件更差。
其實那些所謂被代理父母教養的小孩,不過就是些被寵壞的小孩;有些小孩也是被代理父母所教養(隔代教養甚至是自力更生),但是他們的問題誰來關心呢?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寫到日本社會長期忽略貧窮現象,讓自己想起有個日本朋友告訴自己,日本是個均富的國家、貧富差距沒有歐洲大。這是事實嗎?不敢妄下斷言,但是至少在台灣,可以活在以外傭、課輔安親班、電腦等所構築之環境中的小孩,絕不是最大多數。
貧窮不易被看見,那社會良心也就不容易被發展出來。如果小孩被寵到出問題,那是咎由自取;但是那些沒有資源的小孩,或許才應該有更多社會的關懷吧!

慘敗的經濟草莓

昨天的敗犬女王有這樣的橋段:男女主角買書櫃,還是學生的男主角想逞強買下2萬多、女主角第一眼看上的書櫃,但是女主角最後還是自己出錢買了個近3千塊的次級品。
我雖然也工作了一點時間(當然完全不是事業有成),年齡當然也比劇中男主角大很多(甚至比女主角都大上幾歲),但是我也買不起2萬多的書櫃,至少是沒有這麼多的可支配現金。
CD的訂購清單已經排到7月底,小說想買的遠比看得完的多,每個月這些開銷再加上一些聲色犬馬的娛樂開銷,儲蓄是離自己的生活現實越來越遠。
沒有愛情、沒有婚姻、沒有恆產、沒有積蓄、沒有朋友,自己這樣的人生真是慘敗。
又已經老大不小了,要說自己是草莓,大概也只有經濟能力了。

2009年5月22日 星期五

捲鋪蓋還是把鋪蓋攤開來?

一直這樣看不慣別人的懶散與不負責任也不是辦法。自己雖然有興趣,但是在工作上一直被這樣的負面情緒干擾,對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
是該捲鋪蓋走人嗎?但是自己又能去哪裡呢?就像走進了單行的巷弄,沒有空間迴轉也不能逆向回頭,之前曾經有過的可能,現在都好像漸行漸遠。
是該攤開鋪蓋、兩手一攤躺著休息、學習別人的自私與散慢嗎?做不來的,那種不求長進的生活,只會讓自己更嫌惡自己。
所以在還沒有想出解決方法前,這種苦命又累積怨懟不滿的生活,還是得繼續下去。

2009年5月17日 星期日

Olive Kitteridge

2009年普立茲小說獎得獎作品。本來沒有抱很高期待,卻是意外的佳作。
平緩收斂的筆調讓情節的戲劇性被壓抑在可控制的範圍,深沉的情緒波瀾與人生的無奈便成了讀者閱讀之後的餘韻,必須由讀者自行感受與消化。
結構上呈現以主角居住地為中心、環繞她關係或深或淺之人物的個別故事集結,然而其實還是一本述說主角Olive Kitteridge故事的小說。
人生因為別人生命獨立性所衍生的無可奈何,控制與強求都無法矯正的必然落空之期待,除了愛著或至少接受當下的自己外、別無辦法面對的失落與殘缺,呈現出這些命題的整本小說,其基調是冷靜而理性的,雖然其中有許多故事所涉及的是失控的情緒、偏離正軌的人生、意外、傷害以及無法倖免的必然痛苦。
真的必須說,這是一本很對我胃口的好小說。

2009年5月11日 星期一

33分探偵

花了一些心力終於取得這部日劇最新四集之盜版DVD,也很性急地顧不得今天上班精神不濟、昨夜就一口氣把它看完。
窠臼已經顯現,慣例的橋段玩多了就開始失去其趣味;雖然編導還是很盡力變出小花樣,但是還是無法逃脫慣例模式已經形成的問題。
但是荒謬至極的推理與時而出現的嘲諷其他日本流行文化(キイナ和ガリレオ的橋段都蠻有趣的),還是本劇相當核心的賣點,這次的內容也都還是相當到位。
這種風格的日劇,天馬行空的荒誕不經背後卻有許多元素組合的精心設計,的確很對本人的口味。

2009年5月8日 星期五

The Archivist's Story

都柏林IMPAC國際文學獎的shortlister,故事背景是二次大戰德國入侵波蘭前後的莫斯科,襯托著史達林的威權統治…
原本擔心這會是個老套的故事,但是讀完以後意外地發現自己相當喜歡這本書,因為它不是戲劇性且災難性地去呈現那個時代的荒謬與殘暴,而是平淡低沉地去呈現跨越時空的人性無奈與孤獨。
除了主角試圖保存原應被銷毀的小說原稿而必須面對恐怖統治之情緒這條故事線外,意外致死的老婆、分開住且有失智徵兆的母親、鄰居獨居而身亡的老人,這都是現代也會看到的human drama,在與當時的歷史時空交相輻輳後,有了種更淒涼無奈但也更平凡無奇的微妙氛圍。
作者簡單樸實的白描筆法,卻透露出讓自己被深切感染的無奈孤寂感,幾個場景的描寫有電影運鏡拉長鏡的餘韻式意境,可說是相當不錯的文字技法。
總之,這是一本自己很喜歡的小說,因為自己很有共鳴。

2009年5月1日 星期五

The Lazarus Project

雖然有令人驚豔與深思的片段,但整合起來卻很鬆散無力。
故事第一人稱敘事者很自戀而鑽牛角尖地不斷擺弄其無所依恃的漂泊感,但是看來卻很為賦新辭強說愁,其攝影師中學友人的角色,一整個平板而模糊。
平行進行的Lazarus故事,只有Olga的部份處理得較為細膩,也可以說是整本小說中最成功之情節。
不過小說中人會以編寫與敘說故事的方式來加工並逃避現實,對比現實中較為「成功」者務實而實事求是的傾向,這點是很有趣的觀察。
一小則一小則的故事,反倒是整本小說的吸睛之處;至於整個故事本身,無所意義的平行結構,故事主角的故作憂鬱,本人覺得是甚為失敗的。不能說是本難看的小說,只能說是本只有片段好看的小說。

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少爺的半瓶醋

前幾天主持中心的新人介紹,有一位新進同仁滔滔不絕地說著自己的特色。
家中上千張CD,支持女性主義,去泰國工作過一個月(就已經是泰國通了,分享了泰國習俗),可以帶有興趣同仁參加時尚派對等等,一整個把本人晾在旁邊,自己也只能克制住衝動,免得暴衝出什麼難聽的話。
感想是:自我感覺良好,可以歸納成少爺們的通病。
自己非常討厭的那位少爺,曾經大言不慚地說自己的東西與別人相比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也常常就別人轉寄的新聞發表一些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的評論,也會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在某些領域可以說自己有碰過、可以宣稱有深入理解了(存疑。有碰過就不會寫出狗屁不通的文章吧)。
勉強算是朋友的少爺,無法理解別人為何不能存錢、為何必須加班,也常常分享其看電影、參與藝文活動的心得(我不是藝文掛的,恕我話不投機半句多)。
但是,生活散漫、眼高手低、幾乎做不好任何事,似乎才是我所看到這些少爺的現實面。
所謂半瓶醋搖得響,少爺們別再僅是自我感覺良好了,因為自己有別人沒有的資源,所以可以升學、買東西、考取證照、發展興趣,這真的沒有太了不起,做件像樣的事情來看看吧!
自己其實也不是什麼特別或厲害的人,來這裡上班快三年也沒有什麼代表作敢誇稱的,也沒有對自己特別感覺良好(反而總是在批判自己),所以可能對這些少爺可以毫無反省力地對自己感覺良好,感覺些許忌妒吧!所以就這樣心態偏差而無謂地叨絮了這麼多....

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

上週六自己一人去逛街散步,在歸家的途中,碰見一對牽手逛街的年輕男子,又在客運上坐在一對擺明是同志情侶的時尚型男旁邊。
情緒是複雜的;因為自己雖然很接受自己的孤獨,但是別人毫無掩飾、勇於主張的幸福還是讓自己忌妒也備覺淒涼。
好像很容易的,不管是愛女人、愛男人,愛一個人與被一個人愛,對某些人來說都好像垂手可得。
但是對自己來說,這些事情就像是早就放棄去挑戰攀登的懸崖,已經選擇繞道而行,不再期待攻頂的喜悅與美好。
我是一個人回家的,沒有人聞問的,不發一語的。

ヴォイス〜命なき者の声〜

久違的瘋狂一日看完一整套日劇。整個周日完全沒有做什麼正事地,就泡在ヴォイス這部以法醫學生為中心人物的human drama!
本來以為會是一部結合青春群像劇與類CSI偵探劇兩種戲劇類型的戲劇,所以期待不高;但是看了之後卻覺得這真是一部只有日本人才拍得出來的電視劇,非常日劇,充滿日式劇本所慣常處理的人性與感情。
雖然劇本不斷提到CSI,亦有人物是憧憬CSI才加入法醫學的,但是整部日劇的基調卻與美式的英雄主義截然不同,並沒有需要英雄來破解的陰謀、充滿利益糾結與醜惡人性的犯罪,反而是描繪一些意外死亡背後所糾結著的人際關係與人性抉擇,其中展現很日本文化式的價值與人生觀(尊嚴、不說明白的關心等等)。
當然青春群像還是存在的,五個主角有著不同的背景故事與性格,不過由於和法醫學的主題有所契合,所以感覺芭樂感減少不少。
編劇的功力很不錯,劇情架構與張力都處理的很OK。
總之是比想像還要好的日劇。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Land of Marvels

Barry Unsworth的新作。雖然無法與他的傑作Sacred Hunger相比,但是Barry Unsworth不愧其傑出歷史小說敘事者之名,這次的作品讀來雖沒有深長的餘韻與感動,卻還是相當愉悅的經驗。
人物性格與特質簡單刻劃卻很鮮明,故事情節不複雜、但是主支線的收與合卻是相當有結構性,敘事發展無法預期卻也不突兀,總之是個很有技巧的小說家所說的故事。
只是故事本身並不是個很有感染力、對人生有深層解讀的故事。沒有這麼多的思考可以因為這次的閱讀而被誘發,讓身為讀者的我因為先前期待過高而有些許悵然。
應該不會入圍今年的布克獎吧!雖然我覺得是本好看的小說。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春鳥秋蟲的無用知識

黃仲則說的好,春鳥秋蟲自作聲。
工作上最近出現很多失誤,該自己做的事情也都提不起勁來做,僅是在敷衍了事與勉強提振興趣兩個端點中擺盪,裝認真卻是破綻百出。
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好像跟現在工作發展的方向有所不同,該做的事情做不來,自己能做想做的事情卻是可有可無,不斷地被邊緣化,更遑論受重視或認同。
生活中別人談的是自己沒看過的電影、自己沒有打算去看的書;自己在看的小說、聽的音樂,好像在自己生活週遭,難以找到不需賣弄或解釋過多便可交流的人。
關心的事物,生活或閱讀的心得,不要說是知音了,就連可以談論或爭辯的對象也沒有。
喜歡的東西,說出來或甚至推薦給別人,往往是沒有共鳴。
魔幻時刻是個例子(很難解釋我喜歡的三谷幸喜式幽默);Perfume也是個例子(當對方說很多藝術家都很喜歡他們的時候,我又何忍去強辯他們其實是很故作姿態的矯情?)
總之,累積了一些其實沒有太多用處、也無人可以交流的知識;因為從來沒有很實際或功利地去看待這件事,所以也好像沒有什麼可能在這個商業化社會中創造什麼價值。
頂多就是賺點歐塔庫愛讀詩的稿費罷了。

2009年4月7日 星期二

The Northern Clemency

一個故事要讓人從平凡中見深邃,並不一定要真的變得很平凡;當讀者掩上書扉,書中可以讓他/她觸動思緒的感動其實是相當稀薄時,這本書所要說的故事或許就真的非常平凡。
The Northern Clemency或許是去年布克獎決選名單中的英國保障名額吧!澳洲與印度小說家的參賽作品,都是故事題材本身便有相當震撼力,情節動能強大致使故事發展可以波濤起伏。如此對比起來,The Northern Clemency雖然厚達700多頁,故事情節卻小品到有點平庸的程度,而作者也沒有在這樣的平凡故事中,點出許多具深度或獨到的人生體悟或觀察,只有浮光掠影式的有趣情節片段,看得出作者的用心經營。
結構鬆散也是本書一大致命傷。故事沒說完跟能產生延宕的餘韻是不同的。
如果這本書只是專心處理Tim的一生,或許張力與情節凝聚力都會增加吧!這個角色或者較具衝突性,也比較有可以深入勾繪的立體感,過度上綱的道德感是立基於疏離與被人隔絕的寂寞,對抗虛無的方式便是讓自己進入更抽象虛無的道德論述之中,這樣的命題或能更有發揮空間。
總之,就是花了一個多月看完一本沒有特別有趣的小說。

2009年3月30日 星期一

發現有感覺的藝術作品




同樣也是托友人之福,去了一趟鶯歌陶瓷博物館,參觀了第六屆台北陶藝獎的得獎作品,大多數得獎作品都不甚有趣(主題獎的入選作品更是糟糕),但是得到成就獎的孫超,作品卻是令自己驚豔,難怪可以得到成就獎,自是與一般創作者不同水準。
利用陶瓷釉彩去呈現繪畫的感覺,有水彩的色感與潑墨畫的意境,但是又保留了釉彩的光澤與陶瓷的厚實度,實地觀看有種絕妙的感覺,讓人思緒抽離到一種虛幻的境界中。

發現一個好地方




托一個因為做國族主義研究而想要看台灣日本神社遺址的日本友人之福,去參觀了桃園前身為一座日據時代神社的忠烈祠,雖然腹地不大,嚴格說來僅有兩棟建築,但氛圍卻相當清幽,兩株盛開的櫻花也發揮了畫龍點睛之妙。
對我來說最有趣的是,在主建築物的廳堂中,掛滿了歷屆地方首長所贈的匾額,題的不外乎是「英烈千秋」等等陳腔濫調;但是搭配日本神社時代遺留下來的日式奉納箱,以及一個台灣廟宇常見的香爐,這一切就很後現代拼貼風,也呈現出台灣俗民文化的混雜與多元激盪。
喜歡台灣的這一面,因為沒有定於一元的文化歷史,所以許多文化元素都可以肆無忌憚地胡亂擺放在一起。
場外偶遇在進行COSPLAY攝影的布袋戲同好會,似乎更是印證了前述的觀點。

2009年3月21日 星期六

會寂寞

很會寂寞,是種高度社會化的技能。
這裡的社會化是很ethnomethodoligical的概念,也就是人學會解讀適當的情境,並在其中適切地表現出應有的角色定位與互動技能。
所以寂寞不僅是種存在的狀態,也是種必須很努力揣摩與演繹的角色,無時無刻都必須很精準地掌握並詮釋出那入木三分的寂寞應有韻味。
別人的歡愉、別人的三三兩兩、別人的成群結隊、別人的親密與分享,都必須知道自己不會在其中、不能有共鳴、不是個適格填補他人空缺的人選、也無法有人來填補自己的空缺。
如果自己還會因為寂寞而情緒低落,如果自己還會因為強求而做作、糗態畢露,如果自己還不知道自己沒有與別人共振的頻率,如果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對其他人來說是多麼無趣(如果不是嫌惡的話),如果自己還不知道自己不應該去打攪別人、而必須躲進自己的寄居蟹殼中,如果自己還不知道自己只能聊慰自己、用一些別人看來可有可無的東西,那這把年紀也都是白活了,因為實在太不夠社會化,還學不會扮演好寂寞這個命定的角色。

2009年3月16日 星期一

平民星座大師

今晨在家附近的7-11,聽見女店員告訴男店員:「哪個星座的男生最容易成為小白臉?就是金牛座,因為他們節儉到很小氣,所以會想靠別人來過好生活」。這場景不禁讓人覺得,這時代真的要變成一個人人都是星座大師的年代了。
只是很荒唐的是,金牛座比較小氣是從何種標準來判斷?就像天蠍座很悶騷(有一次看唐立淇在電視上談星座排行,就是以這個命題來推論天蠍男會因為寂寞而亂愛等等負面傾向),到底是跟誰比較呢?最重要的是,當小白臉或者會因為寂寞而亂愛,這樣的結果難道是可以只從很小氣或很悶騷這樣的單一因素便會導出的必然嗎?
這樣說來唐立淇和7-11女店員其實也沒太大差別。
自己是天蠍座,但是不覺得自己很悶騷,反而覺得自己很表裡不一,很刻意地維持自己八卦、喜歡笑鬧的外在形象。自己很寂寞,但是不會亂愛,因為很多需求可以有別的方式來滿足。
文字的定義很多,自己要把自己框限入別人的意義中,自然就會覺得別人說的很有道理;我很寂寞,但是我只想因此多找些有趣的書來看,看看比十二星座性格分析更複雜幽微的人性與人生。

個人造業個人擔,只是…

是的,是我自己的逃避,也是自己的自欺欺人;雖然了解其中的取捨,雖然沒有任何的怨懟或遺憾,但是在遇到一些事時,還是會有五味雜陳的感覺…
有次被人問到自己在現在的工作,是否已經是有帶個group,才從自己驚慌失措的訝異中發現,自己的資歷或年紀,實在不應該再跟20出頭歲的人在同一個層次做差不多的事情。自己的高中同學在其他單位都已經是一組之長了,雖然自己還是喜歡無職位一身輕的感覺,但是也覺得自己就被困在這個有限的位置中,久而久之就沒有長進…
看到自己職等已經蠻高的公務員同學,又很上進地去念博士班的消息,覺得自己似乎太過注重自己世界的建築,而不去追求一些可以外在化的作為或功績。就算自己有了一個博士學位,卻彷彿與自己可以有所發展的方向漸行漸遠;自己思考未來的方式似乎很不實際,雖然現在的工作可以讓自己讀很多自己想讀的東西,但是離開這裡就會變成沒有太多意義的腦中知識…
自己同學很風光地以相當高薪與高職位重返本中心,其間的落差雖然無須在乎,但是相較工作內容後便會覺得人世真是不公,人怎可以如此無所掙扎地接受尸位素餐,會有這樣的想法,除了自己的妒忌情結外,也顯示出自己無謂的道德意識如何成為自己取得世俗重要資源的障礙…
有一次有朋友說,現在我們認識的人都已經做到相當重要的位置,甚至有自己一片天,手上握有一定的資源與權利,這是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應該體悟到的現實。但是看看自己,很孑然一身地沒有恆產、沒有抬頭、沒有權勢地位、沒有值得說嘴的人生經驗,只有腦袋中胡思亂想的想法與一些別人覺得可有可無的知識,這只能說我拒絕長大拒絕得相當成功與徹底…
都是自己的選擇,也知道自己最適合這樣的選擇;只是,這樣也算是種離經叛道吧!在當初自己可以走上正軌的時候,自己是在哪一步讓自己被拋出軌道呢?如果當初沒有做最初始的決定,而是循著與現在不同的途徑走自己的人生,到現在自己應該也會很認命地說,自己適合那樣不同於當下狀態的人生吧?不是要懊悔自己的選擇,而是想像因為自己一連串決定所累積而成的當前的自己,其實可能會有截然不同的價值觀與人生,只要當初自己走的是另外一個方向…

2009年3月14日 星期六

小巨蛋花展




生平第一次踏進小巨蛋,不是為了看演唱會,而是陪母親看花展。
花展本身對自己沒有太大吸引力,覺得規模也不如預期,只是請了休假混在平均年齡應該有超過60歲以上的參觀人群中,彷彿有參觀日本平等院當時一般的感覺,覺得自己好像又遊手好閒了起來。
不過更重要的是,發覺自己的脾氣真是越來越壞,對於那些一直照相而卡住參觀動線、造成人龍無法前進的人,自己還是出聲指責了一番,雖然有些許人附和,雖然毫無效果,但是自己越來越不耐煩的傾向卻已相當明顯。
總會想著自己有什麼資格張揚著道德的大旗,批判世間的人事物?自己並沒有活得特別正直、特別積極、特別多采多姿,又怎麼能總是利用著對錯是非的論述,來隱藏自己其實所要表達的是偏頗的情緒與滿腹牢騷?
雖然自己的指責並非錯誤、甚至可說是義正辭嚴;但是自己的心中卻像是有塊陰影,覺得自己的情緒激昂只是自己無謂的偏執與傲慢。那寬容體諒與立下尺規方圓的界線,自己該如何釐清?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最近的存在

這兩個多禮拜,心情一直在低落的低點上下徘徊;工作沒有太多興致,連應付都是有氣無力;文獻是唸了一些,但是好像無法形成具體的論點來寫作文章;小說讀得像是一項義務,雖然可能是剛開始而尚未讀到精采之處;買的CD其實都還OK,甚至有些不錯的佳作,但對自己的感染力卻是力道不足。
就像是其他所有人都三五成群地嬉笑玩鬧,自己卻在遊樂園的中央遍數遊樂設施、而備覺每項設施都讓人提不起興趣,最後只能問自己,怎麼會把自己帶到這個地方,這一切是所為何來?
又好像是自己在游泳池中,別的水道都是奮力向前游,自己卻只是因為不想溺斃、而維持著在前進的虛幻印象,只是因為要活下去,所以就算再敷衍輕率也是可以接受的生存態度?
歡樂已經越來越遠,但也沒有痛苦或災難,就只是自己沒有了方向感,也沒有任何氣力或主觀意願去找尋方向。
存在的意義已經淡薄到極點,對於自己繼續前進的方向早已迷失,但是卻因為自己還是存在的這樣一個事實,而必須存在下去。
即使不知道自己存在的價值、意義與目標,卻還是因為存在而存在;彷彿自己早已迷路,也沒有方向感去找出對的途徑,就只是因為自己在迷路,所以就說自己的存在等於迷路。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Breath

一開始覺得怎麼會有人認為這本小說無法入圍布克獎是個遺珠之憾,不過讀到後來卻覺得這樣的說法也不是全無道理。
個人猜測,這本小說未受青睞的原因,或許是它所探討的生命課題其實並沒有太多新意。雖然有人說它是本精采的衝浪小說,但是衝浪不應該被認為是它的主題,尋求存在感或者才是作者想要討論的東西。
想要證明自己的不平凡,最後卻導向了他人看來是全然失敗的人生;最後主角找到自己的定位,說是平凡也不盡然平凡的中年生活,無法改變的過去,無法挽回的悔恨,都或者是每個人在成長與衰老的過程中,可以有或多或少之共鳴的經驗吧!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同學

人很表面,所以假到真時真亦假,因為彼此都知道是假的,也就可以配合演出得好像是真的一樣。
很熱情地叫著同學,好像很有交情一樣,但是那隔著肚皮的人心到底長得如何呢?
其實有許多看不過去的問題,但是平常也都彷彿無事一般,熱絡地開著玩笑,交換八卦。
人情真是不可靠,可以虛偽到如此實在、膚淺到如此深刻、做作到如此自然。

2009年3月4日 星期三

隱居或流放

隱居與流放之間的差別,或者僅在是否出於自願,是自己躲起來、還是被別人排除於視線之外。
最近很多紛紛擾擾,為求自己的心緒平靜,好像必須有點勉強地讓自己置身事外,遠離人群。
只想安安靜靜地閱讀,需要重新吸收一些精神食糧,之前的消耗太過激烈。
因為不是別人看重或想要的東西,只有在可以應急的時候被別人當成好用而便利的工具,自己的價值變得很不明確;當然如果自己不去在乎別人的評價,也還是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只要盡量減少別人的干擾就好。
所以情況似乎有點弔詭:想要自我隔絕,卻其實也是自己找不到走入人群、甚至進入核心的方法。
隱居與流放的界線變得模糊,自己的定位,卻好像不論是自願或被迫,都得與他者界劃清楚。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The Secret Scripture

到後來覺得不錯看的小說,雖然Sebastian Barry的文字風格是我較不喜歡的簡潔白描,同時愛爾蘭的宗教與內戰史也產生了閱讀的進入障礙。
待在療養院將近半世紀、決定開始書寫自己過往的百歲人瑞,因為療養院即將拆除而必須決定院內病人去留、同時遭遇喪妻之痛的精神科醫生,隨著故事情節的推演,這兩個人原應相當緊密的關係赫然被揭露。
是過去的殘酷讓百歲人瑞被放逐於人群之外,但是這一路走來的精神科醫生,卻在重重的陰影下有著難以填補的空虛。記憶與歷史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挖掘過去的真相是虛妄而沒有用的,醫生如此告訴自己,他應該往前走。
然而人生是如此簡單嗎?記憶與歷史還是會以其不可靠的方式糾纏著我們,當詮釋的權利被開放,無法尋求依歸的人,或者會更加迷惘?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二月裡雜亂無章

人總是想著重新開始。若是可歸責於自己的原因,可能很難改變,若是週遭事物的變化難以控制,人自然就會想著這一切趕快結束,好將生活拉回正軌。二月的自己,好像就面臨了後者的麻煩。
表定工作太過密集,感冒讓自己精神身體無法處在最佳戰鬥狀態,討厭或煩擾的人與事、在身邊如同蒼蠅般盤旋,小說與文章的閱讀完全低於自己應有的水準。
以自己毫不滿意的表現把手上的工作潦草交差,還有一部分工作犯了自己大忌地推擠給別人。身體狀況好像沒有完全恢復,似乎是因為休息不夠。情緒一直被打擾,不該說的話以及說錯的話也就說多了一點。沒有適量的閱讀讓自己面目可憎,腦細胞無法有效作用。
事情會不會有改善呢?期待三月自己能比二月好一些、長進一些。

2009年2月22日 星期日

別再浪費生命

人真的不見得需要另一個人。至少就我來說,我要的可能過於膚淺又過於深刻複雜。前者市場上總是有人待價而沽,問題是我得要把自己口袋弄深一點;後者是現實中的海市蜃樓,強求只是無謂的執念。
不是說一個人獨自追求己好就不浪費生命,而是多了一個人,只是讓自己多增添無謂衝突、誤解、自我耗損與疲倦感,這鐵定是浪費生命。
好像總是要不斷耍猴戲、塑造並維持一種自己並不想要的外在形象,才能讓自己打入週遭的社交圈,不斷消耗自己所蓄積的能量與內涵,卻得不到任何相應的補充、或自己覺得重要的回饋,這樣的人際關係有何意義?
不甚有趣的聚會,所謂的朋友其實無法談論自己感興趣或覺得有意義的話題,發表的言論其實並非自己有多麼在乎或認同的議題或意見,但總免不了招致非議或誤解;如果我是怪人,就請讓我自己把自己關在自己所建立的精神病院中,看我的書,聽我的CD,想我自己想要想的事情吧!

2009年2月9日 星期一

The Enchantress of Florence

Rushdie的新作。一方面讀來很荒謬、瘋狂而天馬行空,但另一方面讀來卻也架構嚴謹、寓意深長且意境優美。
故事中的故事,想像與現實之間界線模糊,多義而曖昧、看似白描卻又像是富藏意義的隱喻,讓這本小說有了種迷宮的性格,文字的魔力盤根錯節,很難一下釐清。
但是整體故事卻是相當明確簡單,讀來相當有趣且具吸引力。
總之是本一言難盡的小說。應該要親身體會,至於會是喜歡它或憎惡它,就是個人領悟了。

2009年2月3日 星期二

聰明/有能力?

童話是殘酷的,因為它總是善惡分明地標籤化每個角色。
然後我們也從小學會這些標籤:好人、壞人、美人、聰明人等,彷彿這樣定義歸類所身處的世界,世界就會簡單得像童話一樣。
於是說別人很聰明、真有能力,彷彿是種讚美,卻也劃開了彼此的不同。在這個世界的秩序裡,因為你是聰明而我是資質平庸的,所以我注定比你少做一點事、少有些表現。
於是一句你真厲害就可以否定別人的勤奮與積極、自己的不上進也有了完美的解釋。
簡化世界、貼上標籤,自己的懶散、頹廢與眼高手低就可以繼續在這樣所建立的秩序中維持保存。
只是,世界是複雜的,別人的聰明也不是本質性或固有的,別人是有努力的,事情是需要累積、需要動能才會有所變化改進的。
光說別人聰明有能力是很可悲的,因為這樣就否定了自己進步的空間與可能。

追趕

最近一直在追趕著工作的預定時程,事情一件接一件、稿子一篇接一篇,每件事情都必須不拖泥帶水地完成。
無法完整細緻地處理是個問題,品質下滑而或有思慮不週的潦草也是個問題。
很重的倦怠感、偶而放大的怨懟情緒、好像事情沒有好好了結的失落感、必須把自己有興趣的議題一再延宕無法進行,或才是更大的問題。
這樣的工作是種惡性循環,沒有成就感的認可,也必須浪費時間在收拾自己因潦草所留下的爛攤子。
不完整的表現或可過得了關,但也讓不夠完美的結束變成無法改變的事實。
這樣下去,連目前工作自己喜歡的部份都會漸漸消磨殆盡。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的下一步在何方?

2009年1月24日 星期六

Shadow Country

好看的小說,雖然有篇幅大到中間不下數次想放棄、閱讀過程容易分心、前後應有所對照的情節無法在記憶中構連等問題。
主角的一生絕對不能說是清白的,他犯了許多罪,也犯了許多錯,但其中該歸責於誰、該如何論斷是非,卻是十足的難題。
主角身邊的人,形形色色的人性,不全然的善良,總有原因的醜惡;偏見、利益、懦弱、自私,誰的人生可以說是完美無瑕?
主脈清晰卻支線龐雜的故事橋段,豋場人物眾多,讓作者所挖掘的主題,延展出很廣很深的觸角,也因此很難一言以蔽之,最好還是好好耐著性子,跟著作者走完這近900頁的、一個虛構人物的一生傳奇吧!

2009年1月17日 星期六

還好沒有去教書

昨天一場討論,讓自己更加確定自己不喜歡講課。
當所有與會的人,對於所要討論的事情根本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到最後就變成由自己強勢主導討論,像是在給其他所有人上課,不斷傾倒自己的所學所知。
會後就是疲憊與空虛感。
自己喜歡吸收,喜歡想像;因此所喜歡的吸收是可以取得想像所需的素材。閱讀、看電視、還是同人交流討論,總希望能讓自己多知道一點有趣的事,讓自己的天馬可以有更廣闊的天空。
只是一直說,聽眾的反應是呆滯、順從甚或毫無興致,不但自己沒有學習的可能,更是很廉價地讓自己的思考被別人蹧蹋。就算我是敝帚自珍好了,我自己的想法,還是希望只有知音得以傾聽。
所以寧可是寫些沒有人看的稿子,至少在閱讀與寫作的過程中自己有所成長;一點也不想話不投機還要硬逼對方聆聽,有興趣懂欣賞的人,就自己去看我的文章吧!
沒去教書是對的。

2009年1月16日 星期五

想當個好人

黃仲則有詩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自己在目前工作單位中所看到的種種,讓自己感觸頗深、深有同感。想要深究人可以沒有反省力、自私、愚昧、渾渾噩噩、不敬業也不尊重自己、潦草敷衍、貪小便宜、利用別人到什麼程度,這真是個沒有辦法探底、時時充滿驚奇的問題。
在自己的標準裡,自己只是還過得去,也有自己的惰性與自私;但是環顧四周,自己竟然還算是工作上的中流砥柱,就覺得人向下沉淪的可能性實在不可小覷。
我真的不想讓自己變成這樣糟糕的人。想當個好人,一個至少還會認真做點事情,負點責任的好人。

2009年1月12日 星期一

同中求異的婚禮

參加婚禮對我來說最累人的是,需要跟一些久疏連絡、其實無啥交集的所謂朋友進行交流;本來就是孤僻難以取悅的自己,對於硬要去關心別人其實沒有很有趣或特別的人生這件事,真是很不擅長。
上週末參加的一場婚禮,這個問題仍然是相當嚴重地讓自己如坐針氈,只希望婚宴趕快結束。不過該對新人的用心,卻讓原本快要趨近尷尬臨界點的現場氣氛有了相當的轉折。
首先朋友的父親之前去世,新郎很貼心地在不讓朋友知情的情況下準備了一段新娘父親生前剪影集錦影片,配合恰如其分的音樂與文字,讓現場許多賓客為之動容,本桌數位女性賓客亦留下數滴珠淚;花俏中真情流露,新郎才情與真性情可見一斑。
新郎扮成米老鼠、身著員外服的另一驚喜,雖也是有相當喜感,不過感染力就差了一截。
婚禮其實是別人家的事情,參加者對於這樣可遇不可求的有趣橋段,也只能抱持有就是賺到、讓自己紅包包得可以不是那麼客套的心態,不做非分的強求了。

2009年1月9日 星期五

我不愛看小說

幾天前,有同事要推薦我看「鹿男」這本小說,而我也是當然地就編些藉口加以推託,畢竟我實在沒有太大意願把自己的時間花在這樣的小說上面,我覺得的「有趣」可能不太容易與別人取得共鳴。當時那個同事就冒出一句說:「你應該不愛看小說吧」,我當下的反應是不置可否地支吾過去,只是這幾天卻都在思考這句話,為何我給人這樣的印象,而我自己的自我認知又為何與這個外在印象有所差距的問題。
如果我客觀上還算愛看小說(不是我自己的主觀),那我還真是低調地很成功;只是這讓我反省了我MSN暱稱的招搖(雖然是沒有什麼人知道其意義),之前這樣的習慣,初心是希望能找到知音(這是現在回想起來,當時很難說沒有想炫燿的成分),不過後來就流於制式,也毫無效果。從現在起我應該更低調,MSN暱稱就改成自己的名字吧!
如果我客觀上不算是愛看小說,那我應不應該再更努力呢?我想我還是以我自己的步調,看那些可以提供我思考養分的書吧!我的風格如此,定義困難或者可以多義解釋也沒有太大差別。

2009年1月5日 星期一

2009脫貧計畫

總覺得事情說了寫了,就被語言或文字的表意能力所限制,而變成辭不達意。
和別人說話的時候,也會感覺別人所得到的結論或者所領會的意涵,其實都只是自己話語的簡約甚至扭曲,或者那不甚認同的言外之意,在客套帶些尷尬之淡出話題的動作中昭然若揭。
訂立新年新計畫當然是件俗氣也沒太大實益的事,不想跟人家說的原因(也沒人問就是)是因為彷彿說了就讓自己的計畫變得很普通(從別人的理解中感覺到自己計畫的不怎麼樣)、做不做得到都沒有太大關係(說出來就不夠認真、好像只是個閒聊的話題)的樣子,所以這種東西還是留給自己就好。
在這裡寫出來的東西,之後讀來應該會覺得很庸俗廉價吧!用詞遣字能力的侷限讓自己無法行雲流水地將自己的想法完全描繪出來。
但是為了要提醒自己,還是想把自己的脫貧計畫形諸文字:說來簡單,就是物質的脫貧與精神的脫貧;具體作法是開源節流,每個月要固定有文章產出,儲蓄的目標一定要達成。
2009年做得到嗎?一開始懷疑就等於開始了妥協與退讓,因為最了解自己的惰性與軟弱,所以這應該如何是好呢?

2009年1月4日 星期日

元旦的觀影雜寫

四天的元旦假期本想好好為2009年充實新生活計畫打響第一砲,打算好好看些GMO與WTO的文獻資料,不過人算不如天算,除了原本在計畫中的打掃活動外,還相當意外而碰巧地被兩個朋友分別找去看了兩部日本電影,而且都還是打破原本預期、娛樂性相當高的不錯看電影。
「魔幻時刻」原本擔心大堆頭大牌會變成一部大鍋炒的無聊鬧劇,但是主配角的戲份分配得宜,還是讓紅花角色的重要性得以恰如其分地凸顯;佐藤浩市的演技真是令人折服,黑色幽默的傳達精準而富感染力。三谷幸喜果然還是轉向編導電影好了,其古畑任三郎系列到了後來真是讓人捏了把冷汗(還好三谷決定畫下句點);這片電影在其所設定的荒謬框架之下,情節發展結構縝密,誇張卻很詼諧的故事進展,在演員不會過分做作的演技下展現十足喜感,真是一個娛樂性十足的好劇本。
「容疑者X的獻身」應該是忠於原著,或至少相當參考原著(因為沒看過原著無法確定),所以好險沒有淪落成電視劇後期故事一般的科幻,而保有推理小說應有的縝密邏輯與人性幽微;數學家所設計、利用人類思路盲點的詭計,在為愛奉獻的角色設定中,呈現不錯的故事張力。所以說電視劇編劇真的把東野圭吾的原著風格整個給顛覆了;是好是壞是見仁見智,電視劇編劇也是有相當的創造力,只是本人喜歡電影甚過電視。此外,和堤真一比起來,福山雅治的演技只能說是偶像級,堤真一把角色詮釋得很立體,當場就讓教角色沒有什麼發揮、只能耍帥的福山相形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