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我が産声を聞きに

日本小說家白石一文的長篇小說作品。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想問自己,當時為什麼會想要購入本書閱讀,而或許是因為自己對本書有錯誤的認知與期待,才會在讀完後感覺空虛與失望。

在電機工廠擔任研發工程師的54歲男子,向自己在英語補習班擔任約聘教師的47歲妻子說出自己罹患肺癌,同時也提出要離開家庭、搬去與自己久別重逢之舊情人同住的要求。被突如其來提出前述要求,妻子自然會感到錯愕、困惑甚至是憤怒,而妻子曾經一度論及婚嫁、卻被對方以愛上同事為由而提出分手的過去,以及過去曾經飼養過且寵愛有加的貓,因丈夫的失誤而走失等過去,也隨著敘事情節的展開而被一一描述出來。只是自己或許是期待丈夫的離家會有什麼內幕或沒有說出口的原因,因為如此一來敘事情節便會有起伏轉折,但是最後卻是期待落空。作者似乎只是很平鋪直敘地描述妻子如何逐漸轉念,接受發生在自己生活中的變化,而作者的敘事也讓自己讀來感覺有種拼湊感。

舉例來說,丈夫的舊情人之所以會提出分手,乃是因為其發現自己因為罹癌而必須摘除子宮,在往後無法生育的情況下忍痛放手。妻子曾經論及婚嫁的前男友,後來與其移情別戀愛上的女同事結婚,而多年來未曾與前男友聯絡的妻子,在拜訪前男友公司時才得知其不能生育,所以婚後仍膝下無子女。彷彿是命運安排般地,妻子與不能生育的前男友分手後,與舊情人亦不能生育的丈夫結婚後生下獨生女,這是巧合,還是在修補彼此都不圓滿的人生,或許是個有趣而可以探究的課題。

只是,作者雖然有讓妻子去思考這一切,但是卻沒有讓妻子過於糾結在這些其實頗具衝擊性的事情,包括丈夫有個舊情人,兩人因為命運的殘酷而分離,以及自己最後沒有嫁成的男子,其實不能讓自己懷孕等。該說是妻子情緒太過平穩,還是作者因為太過追求日常生活感而刻意輕描淡寫到過了頭,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空虛而淺薄。作者鋪陳出具衝擊性的敘事內容,卻沒有多著墨在描寫其中涉及的人性情感,自己對於這樣的處理方式並不是很能認同,也不理解作者在寫作技巧上的選擇與運用。

把疫情寫入本書故事中,雖然是反映時事或現狀,但是除了書寫肺部有宿疾的妻子會害怕一旦感染就很嚴重,所以採取更謹慎的防疫措施,以及偶而描繪一下,街上戴口罩的人越來越多之外,疫情好像並沒有牽動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展開,要說是點綴好像也沒有為本書故事增色多少。如果說本書故事的主題是探討人如何擺脫自己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桎梏並得到自由,則作者有用了一點點篇幅,透過妻子的思緒來思辨,在疫情期間人是否有不戴口罩、被感染與讓他人感染的自由。然而,即使前述思辨有其意義,也還是跟本書故事登場人物所追求的自由有所不同。畢竟登場人物都是累積了資源,可以有餘裕去做自己的人,就算是因為他人的選擇而有點是被迫要做自己,但這樣的自由,與因為有可能會侵害到他人權益、所以可能必須受到限制的自由,還是有層次與性質上的不同。

或許應該這麼說,自己不太能理解,作者想透過本書故事傳達什麼訊息,也不太能對作者所描繪出來的人性情感產生共鳴。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ポラリスが降り注ぐ夜

日本小說家李琴峰的作品。作者在臺灣出生長大,於2013年赴日,用非母語的日文寫作,卻能獲得2021年上半期第165回芥川賞,而這也讓其在臺灣受到更多矚目。本書讓作者獲得第71回芸術選奨文学部門之文部科学大臣新人賞,而自己在購入本書後一直未閱讀,直到最近因為作者獲得芥川賞,在受賞作尚未購入前,自己便想到從本書開始來進入作者的創作世界。

本書收錄7篇故事,分別講述發生在不同登場人物身上之戀愛事件,而每篇故事都與位在新宿二丁目的les bar有些許關連。小說是作者透過發揮想像力所虛構出來的產物,所以或許不該苛求,作者要有非常豐富而深厚的人生閱歷才能寫出好的作品。然而,如果作者只是整理文獻資料,只是想像卻沒有更深入地去反思或體察其所書寫出來的敘事內容,則如此創作出來的故事勢必讓人讀來感覺淺薄而沒有重量。作者當然不必要也不可能只書寫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作者的性向如何,也無涉或不影響其要在本書中書寫女同性戀或跨性別者的遭遇。只是當作者用了流於匠氣的敘事結構,很有企圖心地要描繪愛著女人的女人、想用女人的樣貌愛著女人的男人、想從女人的身體獲得慰藉的女人等不同性向的人,甚至放入太陽花運動、六四、新宿二丁目發展史、外國人在日本之生活等敘事元素時,本書故事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些膚淺與避重就輕,像是在複述著其實不難想像得到的事情,但卻差了一點什麼,無法讓自己有更多的體悟或省思。

雖然這樣說有些嚴苛且偏頗,但是自己在閱讀本書時總會想著,作者只是運用其所擁有的異國情調,並透過挑戰多元性向、少數族群等在日本藝文界還能有賣點的題材,來為自己在日本封閉保守的社會文化中找到市場定位。對自己的性向感到迷惘或恐慌,不被自己原生家庭或成長環境所接納的痛苦或掙扎,必須隱藏真實的自己並面對因為他人的無知或沒有同理心所製造出來的社會壓力,其實是可以用複製刻板印象或讓人讀來有既視感的方式書寫出來,而就算放入與臺灣或中國風土民情有關的敘事元素,也不過就是加了一些異國風情的調味,並沒有辦法讓素材本身產生質變。

或許應該這麼說,如果不是只是要讓異性戀或僅熟悉主流文化價值的讀者感到新鮮或受到衝擊,則書寫不同性向或性別認同的人的故事,可能就要在其被描述出來的生活經驗或遭遇中,著重表現可以超越性向或性別認同而有所共感或觸發的部分。舉例來說,在〈日暮れ〉中,因為比自己年長的戀人選擇與男人結婚而遭受失戀打擊的女子,在交友網站中尋找能慰藉自己的肉體關係,然而進展得並不順利的初次約會,最後演變成對方嚴厲批判女子的自我中心。或許在戀愛關係中總是期待或甚至要求自己應該被照顧是一種人之常情,但是無關性向或性別認同,只是顧影自憐,僅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衡量自己在一段戀愛關係中的利弊得失,或許都是一種自私與不成熟。

而即使跨性別者經過手術讓自己變成自己所想要的性別,但卻仍然必須隱藏自己曾經是另一個性別的過去,因為在殘忍的愛情世界裡,總是會存在著條件或門檻,有人得天獨厚,就會有人不被老天眷顧。無法生來就是女人,或許跟無法擁有符合主流標準的美貌一樣,都是一種阻礙求愛的負擔。〈五つの災い〉這篇故事或許因為說出可以讓更多人共感的經歷,所以可以讓人更加體會跨性別者所面對的現實困境。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The Dangers of Smoking in Bed

2021年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是從西班牙文譯成英文的短篇小說集。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雖然讀來會感覺有一致或相似的風格與氛圍,但是卻不容易為其定性或分類,而如果要勉強地說,就是這些故事的敘事情節或參雜著靈異、驚悚、惡意或超現實的敘事元素,並且以不是非常工整、沒有明確起承轉合的敘事結構,導引讀者進入一個有點虛幻、要去體會或感受、而非去判斷或理解的想像世界。這些故事有點像是寓言,但卻沒有一定要給讀者什麼樣的道德啟示。這些故事有時好像是企圖要做出一些社會批判,但卻又不那麼直接尖銳。

舉例來說,本書所收錄、篇幅最長的一篇故事〈Kids Who Come Back〉,講述一名管理失蹤孩童或青少年檔案的女性公務員,對一名應該已經死亡之失蹤少女的遭遇感到好奇或關心,而當該名少女毫髮無損並以失蹤前的狀態出現時,那些曾經失蹤的孩童或青少年也開始陸續回到其原生家庭。然而,這樣彷彿什麼都不曾發生的時光倒流,卻讓失蹤孩童或青少年的父母或家人適應不良,其對於重新回到自己生活中的小孩感到陌生,甚至認定這些小孩是冒牌貨。故事結束在描述這些曾經失蹤過的孩童或青少年們集結在街頭,其並沒有說明他們是幽靈、亡魂或幻影,也沒有特別著墨在探究他們為何失蹤、又為何重新回到現實生活的原因,只是敘述出一段發生在登場人物周遭、奇幻而莫名其妙的經歷,並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自行想像、詮釋與填補。

自己讀來比較會有感觸的故事是,描述某種存在於人心裡之惡意的故事。〈Our Lady of the Quarry〉講述人出於嫉妒而意圖傷害其他人,因為自己得不到,就選擇採取玉石俱焚的偏激行動。〈The Cart〉看似是一篇講述人因為惹到本應敬畏之力量而遭受詛咒的故事,但在因為書寫超現實力量運作而讓人讀來會感覺驚悚的敘事情節背後,卻有著批判狗眼看人低、歧視社會弱勢族群等不適切行為的寓意。雖然〈Meat〉是在描寫粉絲追星追到喪心病狂、竟挖出自殺身亡之偶像的屍骨來啃食的變態行為,但是其結局卻以前述變態行為為基礎製造出更深刻的驚悚效果,書寫其他粉絲正在虎視眈眈地等待機會,要透過啃食將偶像屍骨吃進其身體之粉絲的身體,讓自己有機會與偶像合而為一。

部分故事則是用可以說是頗具新意的方式,重新書寫不算新鮮的靈異題材。若從台灣民俗文化的角度出發來詮釋,則〈The Lookout〉可說是一篇講述抓交替的故事。該篇故事通篇都在書寫一個人無法接近人群的心理狀態,但最後故事卻突然轉向,講述被困在飯店裡的靈魂(?)如何用請君入甕的方式,讓被鎖定的標的成為犧牲者,而這樣的情節轉折或許會讓人讀來感覺不寒而慄。在〈Angelita Unearthed〉中,主角因為小時候不小心挖出年幼便身亡之姨婆的屍骨,而被姨婆的鬼魂所糾纏,但是姨婆的鬼魂並沒有為主角的生活製造任何麻煩或問題,甚至可以說主角所看到的鬼魂只是幻覺或想像,其更像是一個傳統或記憶的包袱,或者只是一種內疚的心情或罪惡感。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When We Ceas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2021年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是從西班牙文譯成英文的翻譯作品。作者出生在荷蘭的鹿特丹,然後在荷蘭的海牙、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秘魯的利馬長大,目前則居住在智利的聖地牙哥。雖然自己沒有去深究為何作者會有前述像是周遊列國的經歷,但是會選擇活在上個世紀之歐洲的科學家們的故事來做為寫作的題材,而不是從自己所身處的社會文化中汲取靈感,或許也某種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背景與閱歷吧!不過,本書故事運用史實來虛構敘事,讓科學發現背後的思維,與歷史事件以及人性情感產生相互牽引的作用,進而帶出人類如何與為何思考、觀察、推理、想像與行動的哲學辨證,並描繪存在於有著天才腦袋之軀殼裡的人心與人性,這是本書故事值得一讀的特別之處。

在標題為〈Prussian Blue〉的篇章中,作者用了看似沒有什麼邏輯或架構的敘事、像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第三人旁白,來書寫那些與暴露人性醜惡之戰爭有關、有著正面價值卻也會有負面影響的化學發明。為了讓人可以應付戰爭所引發之焦慮情緒而發明出來的成癮藥物、可以快速讓人死亡的毒物、甚至是可以在戰場上或集中營中大量殺人的毒氣等,都是人類運用其化學知識所產出的發明。而雖然發明人造氮肥是可以改變人類糧食生產的狀況,但是同一個科學家所創造出、帶來重大影響的東西,卻也包括在戰爭期間殺人無數的毒氣。或許,科學家從來都不能預想或左右其發明是善是惡,特別是因為他們身為人,其實從來都無法預想或左右自己的命運是好是壞。

科學,特別是物理學,是幫助人類去理解所身處時空或宇宙的運作,而這個運作是一個等待著人類去說明解釋清楚的現象或法則。然而,當人類開始懷疑前述運作是否獨立於人類的觀察、測量或推論之外,並且可以被用來驗證前述觀察、測量或推論是否正確時,或許就是在迫使自己去直視,人類觀察、測量或推論能力是有其限制的。在與書名同名的篇章中,量子力學的不同理論或許反映出,提出這些理論的科學家過著不同的人生與有著不同的性格,但是當這些理論在相互碰撞與衝突時,選擇要相信什麼與捍衛什麼,或許也反映出,當事人的價值觀或信念。天才身為一個人,或許不可能是完美的,也無可避免地會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或許更值得我們去省思的是,天才身為一個人也是站在某個立場去看世界,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也會有其困惑、疑慮與猜想。

堅持跟隨自己的好奇心,嘗試建構科學理論來說明自然法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以及在提出足以為自己在科學界贏得聲望與地位的理論後,選擇過遠離科學甚至是遠離人類社會的生活,或許都是天才之所以異於常人的展現,因為畢竟平庸的人很難會用難以理解或想像的問題來找自己麻煩。〈Schwarzschild's Singularity〉與〈The Heart of the Heart〉讓自己有了前述異中求同的讀後感。或許科學在不同科學家的生命中會有不同的重量,因為面對不同的生活現實,所以會有不同的選擇。然而,正是因為科學對其生命而言是有價值、有意義且獨特的存在,所以即使需要做出不同的選擇,科學家們還是會去為了科學做出選擇,雖然其個別命運所給出的選項並不相同。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Interior Chinatown

Charles Yu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20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 for Fiction的winner。或許是自己一直都以挑剔、懷疑、甚至是批判的態度在閱讀本書,所以在讀完之後會得出一個立場偏頗的結論,認為本書會獲獎乃是因為其政治正確性。

不過,自己所認為的政治正確性並不僅僅是本書故事所探究的課題,即華人族群在美國社會中被主流文化邊陲化或刻板印象化的困境,符合當前美國藝文界促進族群融合與消弭隔閡的價值觀,還包括了本書故事在敘事上所採用之創新、非典型、不規則且頗具想像力的手法。或許因為本書敘事手法獨特,所以其能得到正面評價甚至是讚譽,畢竟讀來讓人感覺新穎特別或甚至是顛覆想像的故事,就會讓人認為其在藝術創作上有破除框架的表現,特別是在競逐文學獎項時,重視敘事手法的創新便容易吸引評審的目光。然而,即使寫出極具創意而前所未有的敘事情節是種應被認可的成就,但是如果在剝掉像是用來裝飾與調味之糖衣般的敘事情節橋段後,故事只剩下其實樸實無華或甚至乏善可陳的主題,則對自己來說,這樣一篇故事或許還是有些平庸而貧乏。

作者刻意地模糊了本書故事所講述現實,以及登場人物所參與拍攝之電視劇劇情間的界線,甚至讓出現在故事中所有的人事物,都可以被解讀成是電視劇的一部分,而每個登場人物都是持續在電視劇裡的角色以及在現實中的身分間轉換。這樣的敘事手法製造出一個沒有前臺與後臺之分的展演空間,讓登場人物,特別是主角,不管在其所身處的現實或參與演出的電視劇中,都是在展演被設定好、符合期待、沒有個性或自我的身分或形象,並讓Chinatown既是一個符合電視劇通俗劇情需要、依照刻板印象陳設的場景,也是表現出華人族群在狹義美國人眼中之集體認同的文化符碼或象徵。

作者在本書中所進行的書寫非常具有實驗性,其甚至很有企圖心地想要用虛構敘事來論證社會學理論。但是其發揮想像力、結合對自身經驗之反思以及對所身處社會文化之觀察而創作出的獨特故事,卻彷彿只是有點單調乏味地在複述,一個好像不需要講述得如此繁複或特別便能闡述的現象,亦既是華裔移民無法融入美國主流文化,其放棄做出自我主張,自願接受被加在自己身上的框架,並符合他人期待或想像地,向主流文化展演出「華裔移民」這個身分認同。於是,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其實自己已經不太期待能讀到作者剖析或批判社會現實的獨到見解,而是好奇作者能將其在虛實之間轉換、在平鋪直敘之敘述中夾雜像是寫在劇本裡之對話的敘事手法玩到何種程度。不過自己必須坦承的是,作者的確將其敘事手法操作得頗有變化且時不時超出自己的想像,而這也是本書對自己來說的最大賣點。

雖然整體來說,作者所寫出的故事並沒有觸發身為讀者的自己去從不同的觀點省思人生或現實,但是在作者嘲諷現實的敘述中,偶而還是會有一些文句讓自己有所共鳴。舉例來說,「you always seem to have just arrived and yet never seem to have actually arrived」、「their marriage having entered it's own dusty phase, bound for eternity but separate in life」,這樣的觀察、體會或感觸,或許不僅適用於本書故事的敘事,還可以被用來說明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可能面對到的不同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