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When We Ceas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2021年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是從西班牙文譯成英文的翻譯作品。作者出生在荷蘭的鹿特丹,然後在荷蘭的海牙、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與秘魯的利馬長大,目前則居住在智利的聖地牙哥。雖然自己沒有去深究為何作者會有前述像是周遊列國的經歷,但是會選擇活在上個世紀之歐洲的科學家們的故事來做為寫作的題材,而不是從自己所身處的社會文化中汲取靈感,或許也某種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背景與閱歷吧!不過,本書故事運用史實來虛構敘事,讓科學發現背後的思維,與歷史事件以及人性情感產生相互牽引的作用,進而帶出人類如何與為何思考、觀察、推理、想像與行動的哲學辨證,並描繪存在於有著天才腦袋之軀殼裡的人心與人性,這是本書故事值得一讀的特別之處。

在標題為〈Prussian Blue〉的篇章中,作者用了看似沒有什麼邏輯或架構的敘事、像是想到什麼就說什麼的第三人旁白,來書寫那些與暴露人性醜惡之戰爭有關、有著正面價值卻也會有負面影響的化學發明。為了讓人可以應付戰爭所引發之焦慮情緒而發明出來的成癮藥物、可以快速讓人死亡的毒物、甚至是可以在戰場上或集中營中大量殺人的毒氣等,都是人類運用其化學知識所產出的發明。而雖然發明人造氮肥是可以改變人類糧食生產的狀況,但是同一個科學家所創造出、帶來重大影響的東西,卻也包括在戰爭期間殺人無數的毒氣。或許,科學家從來都不能預想或左右其發明是善是惡,特別是因為他們身為人,其實從來都無法預想或左右自己的命運是好是壞。

科學,特別是物理學,是幫助人類去理解所身處時空或宇宙的運作,而這個運作是一個等待著人類去說明解釋清楚的現象或法則。然而,當人類開始懷疑前述運作是否獨立於人類的觀察、測量或推論之外,並且可以被用來驗證前述觀察、測量或推論是否正確時,或許就是在迫使自己去直視,人類觀察、測量或推論能力是有其限制的。在與書名同名的篇章中,量子力學的不同理論或許反映出,提出這些理論的科學家過著不同的人生與有著不同的性格,但是當這些理論在相互碰撞與衝突時,選擇要相信什麼與捍衛什麼,或許也反映出,當事人的價值觀或信念。天才身為一個人,或許不可能是完美的,也無可避免地會有性格上的缺陷,但或許更值得我們去省思的是,天才身為一個人也是站在某個立場去看世界,其不是全知全能的神,也會有其困惑、疑慮與猜想。

堅持跟隨自己的好奇心,嘗試建構科學理論來說明自然法則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以及在提出足以為自己在科學界贏得聲望與地位的理論後,選擇過遠離科學甚至是遠離人類社會的生活,或許都是天才之所以異於常人的展現,因為畢竟平庸的人很難會用難以理解或想像的問題來找自己麻煩。〈Schwarzschild's Singularity〉與〈The Heart of the Heart〉讓自己有了前述異中求同的讀後感。或許科學在不同科學家的生命中會有不同的重量,因為面對不同的生活現實,所以會有不同的選擇。然而,正是因為科學對其生命而言是有價值、有意義且獨特的存在,所以即使需要做出不同的選擇,科學家們還是會去為了科學做出選擇,雖然其個別命運所給出的選項並不相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