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7日 星期二

栞と嘘の季節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的作品。要創作主要是書寫發生在高中校園裡之事件的青春推理小說,或許都會面臨一個拿捏尺度或確立調性的課題。可能是走書寫日常生活之謎的清新路線,也可能是走書寫跳脫現實之驚悚或暴力的妄想路線,但要以不夠成熟卻也不夠天真的高中生做為主要登場人物,或許就不能不去思考並解決,高中生的生活經驗與可運用資源、或許不太可能讓其可以設計出並進行太過複雜之犯罪行為的課題。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故事中算是很細緻地拿捏到適當的尺度,就前述課題給出一個沒有什麼可以挑剔的解決方案。

一個在學校負責營運圖書室的圖書委員,在歸還的圖書中發現一枚手作壓花書籤,而另一名圖書委員則指出書籤裡的壓花是有毒植物烏頭(トリカブト)。在不知道把書籤忘在書裡的人是否知情的情況下,兩名圖書委員想要找到書籤的原持有人,而此時一幀被公開展示的得獎照片,揭露了在校園的一座花壇裡種植著烏頭的事實。在前述書籤被意外焚毀之後,兩個圖書委員跟焚毀書籤的女高中生聯手追查,為何會有書籤出現、是否還有其他的書籤存在、以及書籤的來源為何等問題的答案。而當有老師因為中毒而送醫,導致謠言在校園裡擴散時,各自有盤算且都沒有完全說出實話的登場人物們,在人心惶惶的氛圍中,好像也沒辦法再隱瞞而必須把所掌握到的真相全盤托出。發揮偵探功能的圖書委員,雖然有能抽絲剝繭、突破盲點的聰穎,但是卻也無法擺脫還是高中生的限制,例如在深夜時分無法毫無顧忌地在街頭行動等。

本書故事所拿捏的適當尺度是,其所描述的犯罪行為其實是稚嫩而天真,但又傲慢而殘酷。原本是兩個朋友因為想要擁有可以用來除掉眼中釘、進而改變現狀之王牌(切り札),而設計並製作出來的書籤,被其中一人的妹妹所利用,不僅製作出複製品,還發展出一套系統來將書籤散布給有需求的人。面對不該發生並帶來傷害的事情,高中生或許無能為力去對抗,也沒有辦法或管道尋求奧援或庇護,但是取得經過處理的有毒植物,並將其當成解決問題的道具或甚至是以牙還牙的武器,不僅手段幼稚,也缺乏對結果所產生衝擊的正確評估。下毒不一定會致死,但是不尊重生命價值並無法換來正義的伸張,一種出自不成熟想法的掙扎,解決不了問題,只有帶來傷害。

當有老師是因為中毒而送醫、而有人藏有毒物可下毒害人之謠言在校園裡散布開來時,校方的應對方式是讓老師公開說出類似謠言止於智者、同學應該理智做出判斷這類的說教,或許反映出學校往往缺乏處理意外事件的應變能力。一個被加諸許多規範、也被賦予過多期待的體制,或許不太可能具備能柔軟適應各種變化的彈性,可以被用來解決各種可預想或不可預想的疑難雜症。當圖書委員因為嘗試要追查書籤的來源而必須違反規定,出現在高中生不該出入的場所,在深夜時分不待在家中而仍在外活動等,或許也突顯出社會加諸在高中生身上的框架或限制,可能是以保護之名、行抹殺個性之實。人的多樣性與偏離常規或許是一體兩面,從不同視角來看同一個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甚至是相反的評價。而為了能有應變的彈性,保持適度多樣性,甚至是跳脫規範的可能性,或許都是必要的。

即使不夠成熟也不夠天真,會犯錯也會不知所措,但是高中生還是會有秘密與偽裝,有個性而無法用同一套標準去評價。高中或許也是社會的縮影,正如成年人都無法保證能完全理性地面對周遭人事物,高中生也會對如何適應所身處環境做出錯誤判斷。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書寫出的青春,雖然是不太可能在現實中發生的虛構與想像,卻又有些部分可以讓人去省思現實。

2022年12月17日 星期六

濱地健三郎の呪える事件簿

日本推理小說家有栖川有栖的作品,為系列作品第三部,收錄6篇短篇小說。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結構並不能說是非常嚴謹,讀來甚至感覺有點鬆散而龐雜。然而,這樣的敘事風格並不會讓人無法進入到敘事所營造出的情境與氛圍中,或者應該說,這樣的敘事風格讓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有了獨特的韻味與風情。

主角是從外表看不出年齡、過去經歷成謎、專門調查與解決靈異事件的偵探,而與偵探一同行動的助理則是具備畫人像畫之能力、因為與偵探合作而逐漸也能看到鬼魂的年輕女性。雖然作者有著墨在描繪偵探鮮明獨特的形象與異於常人的特質,但對自己來說,這樣的形象與特質並沒有太大的魅力。既不刻意營造驚悚、恐怖或懸疑的氛圍,也沒有想方設法要讓讀者對敘事情節轉折感到出乎意料,作者像是在敘述,即使發生不可思議之靈異事件也是見怪不怪的日常,這樣的敘事風格或許才更讓自己讀來感覺有趣。

因應時事,作者把這幾年的疫情寫進了故事中。〈リモート怪異〉講述以視訊方式進行的聚會,其他參與者設計了一場惡作劇,讓參與聚會的偵探助理友人誤以為其看見小孩子的鬼魂。然而當友人透過視訊將這個故事告訴偵探助理時,卻讓偵探助理體會到,有時候無知才是幸福的道理,原因是看得到鬼魂的偵探助理,在友人的身後看到不應該出現的影像。

比較接近推理小說、有屍體、犯罪與謎團事件的故事是〈戸口で招くもの〉。在本應無人居住的空屋中,有陰陽眼的屋主看到無頭鬼魂,其現身乃是希望能導引某人找到其被埋藏的屍體。偵探被找來解決這起靈異事件,卻也順便推論出死者被殺害後還被斬首與斷手的原因,是因為凶手要透過與死者互換身分來混淆視聽,以及為何凶手與死者會來到已經荒廢的空屋,是因為死者染疫必須找個地方隔離。雖然一切都是偵探的想像與推測,因為其不需要讓證據說話,但是這樣的推理貌似捕風捉影卻又好像言之鑿鑿,或許就是本書故事敘事讓人讀來感覺特別而有趣之處。

活著的人心術不正,但是人世間的法律卻無法制裁其操弄超自然力量來做壞事的行為,這樣犯了罪卻無法被治罪的情況,或許就只能尋求用超自然力量來對抗超自然力量。在〈呪わしい波〉中,為了逼經營古玩店的地主出售土地,建設公司請人來對地主施法,讓地主半夜被鬼壓床而身心受到影響。即使在現實生活中施法詛咒等可能不會發生,但是不擇手段強取豪奪的行為卻並非不常見。人心不足蛇吞象,市井小民是否能請到能人異士來保護其權益呢?又是否真的有那麼一群正義之士會幫助他人抵抗惡意呢?

敘事結構的鬆散表現在作者有時候會在同一篇故事中放入兩起事件。在〈どこから〉中,偵探與助理先是到了露營區幫忙解決了鬼影幢幢的事件,其發生的原因或許是,附近被傳說鬧鬼的廢墟因為疫情關係而沒有什麼閒雜人等出沒,所以鬼魂才來到露營區,雖然不是要作祟或害人,而只是刷存在感。而後偵探與助理又解決了因為繼承遺產而能買房自住且不太與人交際的青年,被鬼魂纏身而身體不適的事件,但這次偵探並沒有辦法推論出鬼魂的身分或為何陰魂不散的原因。

作者往往不會讓偵探明確指出為何會發生靈異事件的原因,而僅讓其說明發生了什麼狀況。〈伝達〉一開始敘述因為他人惡作劇而受傷的男子,其友人因為不明原因而身體不適。因為偶然或巧合,認識偵探的警察因為好奇男子身上為何會有抄寫著偵探沒有公開之電話號碼的紙片,所以把偵探帶入整起事件中,而偵探只是把男子友人家中那股悲傷的氣息給排除,但卻無法說明悲傷的氣息是什麼又為何存在。

〈囚われて〉是在本書中自己覺得伏筆埋得不錯的一篇故事。一直被靈媒們搭訕還受贈不少符咒的人,在搬家前把符咒貼在門上,讓原本存在屋裡的鬼魂被困住而只能打電話給偵探求救。看似寫得散漫但卻有把小細節收束起來,展現作者身為資深作家的功力。

2022年12月4日 星期日

特殊清掃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作者做為一個量產型作家,這次以專業清理人死後所陳屍之住宅的清潔公司為題材,應該又是想要發展出一個新的系列。但是這次或許有些不同的是,在本書所收錄的四篇故事中,把發生在死者生前之事件釐清、亦即是發揮解開謎團之偵探功能的人,並不限於單一登場人物,而是由清潔公司老闆及其兩名員工輪流來擔任。此外,過去時不時作者會在一本書每一章均講述一起事件的敘事架構上,加上一條貫穿全書的敘事軸線,藉此在全書敘事收束時,製造出做為最後高潮的敘事轉折。但是在本書中,作者並沒有進行這樣的操作,而讓本書就是把曾經個別發表的短篇小說集結成冊,雖然作者似乎有為個別登場人物的背景設定留下一些空白,讓其之後若發展出系列作品的話,可以用來產製出獨立於個別事件之敘事外的敘事情節展開。

在本書中有讓登場人物的過去經歷與當前事件產生交集的故事是〈絶望と希望〉。在學生時期曾經組過樂團並擔任鼓手的清潔公司從業人員,不僅早早就放棄了音樂夢,更因為曾任職的公關公司倒閉才不得已從事目前的工作。前述員工被派去清理的房間竟然是其過去樂團成員一個人死去後陳屍的房間,而整理死者遺物後發現死者生前所創作歌曲的檔案,其中一首歌的旋律,竟然與過去樂團主唱單飛出道後所發表的單曲旋律雷同。員工嘗試要找出證明主唱所發表單曲是抄襲死者創作的證據,但之後主唱的自白卻揭露,死者在音樂夢破滅後、把讓作品能讓世人聽見之希望託付於他人的心境與想法。謎團本身其實並不懸疑或離奇,而如果作者是想要書寫幻滅與成長這類的主題,則或許也不是成功的嘗試,因為讀來會讓人感覺有點膚淺而平淡。

當人還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很有可能被誤解,更何況是在其死後,就算有什麼蛛絲馬跡可以讓其他人據以推論出其生前的想法,但也已是死無對證,而無法真正得出不帶臆測的心證。〈腐蝕と還元〉描述一個新創企業的老闆不相信婚姻與家庭,以其公司的複數女性員工為對象,經營著開放性關係,而看在這些複數女性員工眼裡,這樣的關係無涉愛情,反而更接近利用職權逼人就範的潛規則。這樣的人或許已經無法改變其價值觀或生活方式,但是其至少嘗試過不要去傷害接受不了這樣價值觀的人,即使這個嘗試其實還是有點卑劣而自私。對一段關係有不同的認知或期待,如果導致涉入關係的其中一人喪命,是否能說至少有一部分是這個人咎由自取,因為其無法足夠認真地對待一段關係?然而,這裡最大的問題是,當人死後,又有誰可以斷言,其對於一段關係到底有多認真?

處理死者的身後事,即使只是清掃死者遺體曾經被放到腐爛的現場,還是很有可能會遇到,死者的家屬爭奪死者遺產的場面。孤獨死的人,不論是老人還是青壯年,因為其生前就孑然一身,自然在死亡時不會被人及時發現,死後也不會有什麼人想要留下其遺物做為記念。但若死者是自主選擇與人疏遠的富豪,則即使其是死後多日才被發現,仍然會有想分遺產的家屬出現來上演爭產戲碼。〈正の遺産と負の遺産〉講述白手起家的富豪,為了避免女兒把遺產拿去貢獻給新興宗教團體,決定偽造遺囑寄給女兒,然後在其結束生命後,讓女兒喪失繼承權。這樣的心情或想法或許不是不能理解,特別是一個不靠他人而能累積鉅額財富的人,其要讓個人意志得以遂行的頑固程度或許也是與眾人有別。

被基於狹隘價值觀所界定出來之「正常」所否定的可能存在,在不被認同又無法壓抑或妥協的情況下,只能被痛苦所吞噬。在〈祈りと呪い〉中,無法接受女兒有想要變成男人之想法的母親,在間接逼死了女兒後,仍無法認知到其所作所為有多麼殘忍與無情。

2022年11月28日 星期一

JK I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作品。在前作中隻身一人將所有對其施暴的加害人均處以私刑的少女,借用別人的身分成為YouTuber,看似要開始過著離群索居但平穩的生活,但在本書一開始,曾經是高中生的少女夢到過去發生在其身上的事,或許就是在宣告,過去不可能被完全切割。知悉過去曾經發生在少女身上之種種事件的黑道分子,想要對少女不利卻反而被其所殺害,並因此讓少女得知兩個黑道幫派即將進行毒品交易。少女打算藉此機會一舉消滅存在於對其施暴之加害者背後的黑道勢力,但警方介入調查毒品交易的結果,卻是擦槍走火地發展成黑道分子挾持人質並占據百貨商場的重大事件。少女潛入百貨商場並將黑道分子一一殺害,而雖然少女沒有留下任何可讓警方調查出其有涉案的證據,但是其仍然選擇在把借來的身分讓給另一個少女後,成為沒有身分的「幽靈」,並繼續其以暴制暴的行動。

雖然本書故事大多篇幅都在描述,少女如何運用從韓國流行音樂之舞蹈動作所轉化而出的武打招式,在基本上都是徒手而不用武器的狀況下,血腥而殘暴地殺害,對其來說是破壞社會秩序、罪有應得、但社會制度卻無法制裁或導正的黑道分子,但是作者仍然在刺激讀者感官神經的敘事中,插入一個謎團來挑戰讀者的想像力。說是挑戰想像力,乃是因為作者並沒有給出太多的線索來協助讀者推理,而是拋出零星資訊來暗示讀者,如果能神來一筆地聯想,則有可能預先猜到謎團的答案。

當少女殺害黑道分子後將之棄屍,警方曾一度懷疑少女的真實身分,並要求要為少女做DNA鑑定。但是警方所得到的比對結果卻讓人意外,從少女身上所採集到的DNA與警方資料庫中的資料並不相符。而後在敘事情節展開中,偶然而可能有點突兀地,「モネ的同一造形」的概念被提及,其指涉一個現象,即創作者在內心所保有的異性理想樣貌,會反映在所創作出的所有異性形象上。當少女被占據百貨商場的黑道分子們所制服與囚禁,但同時卻又在另一處行動時,少女有「分身」的事實才被揭露。這個「分身」是與少女一起從「輪姦島」逃出的同伴,兩人接受同一位醫師所執刀的整型手術,而因為該名醫師在替異性進行整型時亦有「モネ的同一造形」的傾向,所以兩人容貌變得十分相似,進而「分身」可以替代少女接受警方訊問並提供DNA樣本。在本書故事最後,少女選擇將所經營的「身分」讓給「分身」,希望「分身」可以活出全新的人生。

在本書中「JK」一詞可以指涉兩個概念,一個是指涉女高中生,另一個則是指涉應該是作者所虛構出來的人物ジョアキム.カランブー。〈解説〉指出,用JK來指稱女高中生,是帶有將女高中生當成性消費客體的暗示,而作者嘗試書寫出一個曾經是女高中生的少女英雄,透過以暴制暴來伸張法律制度所無法伸張的正義,或許就是要去批判在日本社會中少女被剝削的現實。當然,本書故事並不貼近現實且著重在製造戲劇張力與娛樂效果,所以就算作者在其中有表達社會批判的立場,也不過就是點綴,會被誇張與非現實的敘事所掩蓋。不過即使如此,作者嘗試要讓本書故事有一些深度與廣度的努力還是應該被肯定,而作者在不同作品中都偏好以女高中生為主角的寫作風格,或許也不僅是喜歡歌頌青春這麼簡單。

另一個JK則是作者用來表達其思考或體悟的媒介,雖然是以主角奉為圭臬之名人開示的形式來表現,但這個虛構出來的名人,或許就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之虛構世界中的分身。「"火事場の馬鹿力"とは愚かな幻想にすぎない」,這句話或許有很多可能的解讀,也會帶給不同人不同啟示,但其也是作者思想的一小部分,傳達出其對人生的反思。

2022年11月25日 星期五

invert 城塚翡翠倒叙集

日本推理小說家相沢沙呼的作品。購入本書超過一年卻遲遲未開始閱讀,直到日本テレビ在本季製播改編自本書的電視劇,才讓自己感覺應該要在收看電視劇前先將原著讀過。至於為何自己會有這樣近似強迫症的感覺,自己好像也理不出是什麼原因。

電視劇先是改編了同系列另一部作品《medium 霊媒探偵城塚翡翠》,並用五集篇幅、以還算忠於原著的方式把故事說完,然後在「最終回」之後聲稱,改編自本書的部分是一齣新的電視劇。這樣浮誇而刻意的宣傳手法,或許就是希望激起觀眾的好奇心,並藉此拉抬一下收視率。

不論電視劇的廣宣是如何被操作,作者從自己認為可能不太容易被發展成系列作品之《medium 霊媒探偵城塚翡翠》的世界觀,轉化出一組可以持續發展出後續作品的背景設定,從此角度來看,作者在小說創作上的操作可以說是還算成功。如果前作《medium 霊媒探偵城塚翡翠》的基調是欺瞞,則本書各篇故事就是將欺瞞這個敘事元素導入倒敘形式推理小說的框架中。系列作品的主角就是一個手段高明的騙子,在前作中其偽裝成具備靈異體質的偵探來揭下連續殺人犯的假面具,在本書各篇故事中則是偽裝成不同身分來與真凶對決,破解真凶為了脫罪所設下的障眼法或所拋出的煙霧彈。

不過,即使作者的轉化是成功的,但是作者有沒有立基在這個轉化的基礎上創作出有趣的故事情節,或許仍是一個有討論空間的議題。在本書中篇幅最長的故事〈信用ならない目撃者〉中,作者充分發揮其想像力且可以說是完美誤導讀者,讓主角偽裝成偶然目睹真凶殺人過程的目擊者,誘導真凶在試圖殺害「目擊者/主角」時暴露不容其辯解、可以證明其犯行的證物,藉以突破沒有證據可以將真凶定罪的僵局。

作者讓主角採取如此迂迴的策略來與真凶對決,除了是要製造出百轉千回的敘事情節轉折外,也或許是為了要展現主角理解與操弄人心的功力。作者為了要讓這樣的敘事情節展開得流暢且合情合理,就必須縝密而細緻地鋪陳出伏筆與收束敘事軸線。但是對自己來說,作者的執行並非沒有瑕疵,甚至可以說是頻頻出現破綻與漏洞,整體敘事不夠緊湊,且部分轉折還有點牽強。但即使不去細究前述瑕疵或破綻,則至少還有一個問題待解,即該篇故事會如何以及是否能被改編成電視劇,因為其敘事情節轉折是立基在透過文字敘述所製造出的誤導上,當有了影像畫面與真人演出時,在敘事上是否還能製造出讓人感覺意外的轉折,就會讓人感到好奇甚至是懷疑。

〈雲上の晴れ間〉則是一篇不好也不壞、就是正常發揮的倒敘形式推理小說,在其中主角破解真凶所偽造出來的不在場證明,並時不時抓到真凶露出狐狸尾巴的瞬間。或許作者想要在複製倒敘形式推理小說之文體的同時,建立系列作品獨有的敘事風格,例如讓主角具備具鮮明且不落入窠臼的人物形象,並讓主角獨特的人格特質與行事作風充分體現於主角與真凶的對決過程中。於是主角總是謊話連篇,隱藏真實的身分接近並欺騙著真凶,甚至時不時刻意放電,跟身為男性的真凶玩著搞曖昧的戀愛遊戲。

但是如果讀者沒有特別喜歡前述獨有敘事風格,則該篇故事在謎團設計與描寫推理攻防上,其實並沒有表現得特別突出。而且對自己來說,作者有時賣弄小聰明過了頭,例如其應該是出自要「致敬」或「嘲諷」古畑任三郎系列電視劇所放入的敘事橋段,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畫蛇添足。

〈泡沫の審判〉則因為其中一個敘事橋段而讓自己在閱讀時有點進不去敘事情節中。作者為了維持主角在人物設定上的神秘性,所以幾乎沒有對主角的身家背景或學經歷做出任何說明,但是如果因此讓主角太過神通廣大,那麼便會讓整體敘事變得太過脫離現實。主角在該篇故事中以兒童心理諮商師的身分潛入小學中,這樣的敘事橋段在缺乏說明的情況下,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些荒謬。

2022年11月18日 星期五

掌に眠る舞台

日本小說家小川洋子的作品,收錄8篇短篇小說。 如果要說本書各篇故事有共通或一貫的特質,則自己會說是用不同的方式,在個人所意識到的現實上,嫁接一個展演出想像的舞臺。劇場從來不真實,必須由人發揮想像來填補所有的空白或甚至是漏洞,不論是在物理層面上的,或在意識或虛構敘事層面上的。而當個人所意識的現實,其實是照見內在、混合自我解讀與誤讀、破碎、甚至如夢似幻時,則所嫁接的舞臺也就不只是對立於現實或從現實逃離的存在,而是從現實長出的枝節,與現實是彼此滲透、交雜,像是片陰陽海般地,感覺兩種顏色之間有一條界線,卻又無法明確指出界線在哪裡。

在〈指紋のついた羽〉中,孤單而與群體保持著並被抱持著距離的女子,看著其單親爸爸在鄰近工廠工作的女孩,用著從工廠拾獲的螺絲等物件,搬演著其想像中發生在與女子一同前往觀看之芭蕾舞劇舞臺上的故事。女孩甚至寫信給在芭蕾舞劇中登場的妖精,只是其寄到印製節目單的印刷廠。女子在無從得知女孩在信上寫了什麼的情況下,偽裝成妖精回信,而此時女子的心情如何,心裏有何想法,在被形諸文字的部分之外,讀者還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ユニコーンを握らせる〉講述一名過去與現在都被說明得語焉不詳的婦女,其在餐具上寫著知名劇作的臺詞,並在為了參加入學考試而前來借住之親戚小孩面前,自顧自地演繹起劇作中的角色。要說這是一種逃避現實,倒不如說婦女就是活在其扮演著演員的現實裡,整間房子是其舞臺,且沒有必要有觀眾。

講述登場人物離群索居、活在自我界定意義與價值之世界裡的故事還有〈花柄さん〉。女子總是守在劇場工作人員出入口等候演員,不論其所扮演角色大小都向其索取簽名,且女子不一定有看過戲,也不打算對演員有進一步的認識。像是被簽名的筆跡與簽字筆墨水所魅惑,女子因為其特立獨行的孤獨而有心靈上的寄託。

〈ダブルフォルトの予言〉或許可以說是有著魔幻寫實的風格,又可說是一篇寓言故事,但對自己來說卻是在本書中讀來感覺最「踏實」的作品,原因是其所描述,發生在使用車禍賠償金買了一整季音樂劇門票的女子,與像是住在劇場裡、神秘又神奇的女子,兩人間的互動交流並非虛幻迷離的意識流動、而是實實在在的對話與行動。〈装飾用の役者〉也是如此。從事個人伴遊工作的女子,第一個客戶是一名老婦,兩人像是在玩著扮演祖孫的家家酒。而之後女子接了一件離奇而荒謬的工作,即是在富有的老人家中,全天候扮演在劇場中表演的演員。這篇故事被寫得像是真實發生的個案,且許多事物的細節,相較於其他篇故事,亦被描述得較為具體而詳盡。

相較起來,〈無限ヤモリ〉就是一篇應該可以書寫得很寫實,卻被寫成登場人物意識流動時而變速、時而虛實轉換的故事。應該是想要求子的夫妻來到傳說其泉水可以助孕的溫泉鄉,老婆觀察著被豢養的壁虎而有了想像,在溫泉鄉散步時又看到孩童們在廢棄劇場裡遊玩而開始幻想。故事的敘事沒有太明確的進展,只有像是在描述夢境般的文字,一段接著一段。

〈いけにえを運ぶ犬〉是一篇其敘事時空背景很難被界定的故事,有著定期讓大狗背著書箱前來賣書的大叔,也有著想要購買講述候鳥生態之書籍的少年。少年對於擁有書籍的渴望,因為大狗的死亡而失去了實現的可能。〈鍾乳洞の恋〉將一些看似零碎且毫無關聯的敘事元素放入同一篇故事中,例如生活自律、在工作上一絲不苟的中年女子,從蛀牙的洞中長出來的白色小蟲,替人朗讀文件內容的兼差等。雖然在這些敘事元素之間好像找不出一個脈絡或邏輯,但是放入其實沒有明確起承轉合的敘事情節中,就也沒有那麼讓人感覺困惑,而像是放棄論理般地被登場人物的意識與想像帶著走。

2022年11月5日 星期六

妄想銀行

日本小說家星新一的作品,收錄32篇展現作者獨特敘事風格之ショートショート。作者創作出超過一千篇的ショートショート,而雖然自己包括本書在內、迄今僅讀過三本作者的作品,但卻或許已經可以大略摸索出作者在創作上的一些招式,像是透過翻轉或顛覆特定價值觀來嘲諷現實,或是把某個人性的黑暗面推到極致後,製造出很赤裸、很殘酷、卻能博君一笑或發人深省的黑色幽默等。當然,量產的作品難免會在題材選取或創意發想上有陷入窠臼的問題,有些作品會讀來感覺似曾相識,或是好像可以猜想到不久之後會讀到之結局的樣子,但這樣的狀況或許也可以說是作者一直在確立與深化其寫作風格。

雖然自己讀著作者的ショートショート,會清楚地知道這是在超過半世紀以前的時空背景中所創作出的作品,但卻又不會覺得其敘事已是不合時宜的陳腐,甚至不會覺得其與當下現實脫節。而書後所附〈解説〉提供了幫助自己解釋前述現象的有用想法。

或許誠如〈解説〉撰文者所說,因為ショートショート的篇幅,所以作者得輕描淡寫,去掉不必要的細節或裝飾,但又要能讓敘事展開有條理與脈絡,最後能有個讓讀者感覺意外的轉折。而這樣的敘事瘦身,留白出許多想像空間讓讀者自行填補,也就是說作者的敘事其實只用兩三筆、看似隨興地勾勒出舞臺背景,然後就集中火力在鋪陳出其所構想出的寓言,而讓讀者在舞臺背景沒有被裝飾到的地方,自由放上符合其想像的素材。或許一篇故事容易讓人感覺落伍、陳舊或脫節的地方,就是在於其敘事背景的細節描述,而當作者巧妙運用ショートショート的篇幅限制,製造出敘事的輕盈感時,其不僅成功地讓其所創作的故事可以歷久彌新、不會因為科技發展或社會轉型而風化或腐朽,更讓這些故事跳脫科幻小說的框架,而轉化成探討人性心理或批判人類社會的警世寓言。

自己因為看了日本NHK電視臺所製播的電視劇《星新一の不思議な不思議な短編ドラマ》而知道本書所收錄的〈鍵〉,讀過文字版本後覺得電視劇的改作還算沒有破壞原著的韻味。男子與不知用於何處之鑰匙的相遇,讓其偏執且不計代價地想要找到可以被這把鑰匙打開的鎖。當男子走到生命旅程的後段時,其想到為鑰匙打造一個能配合的鎖,並在開鎖的時候召喚出幸運女神,但是其卻因為終其一生的心心念念已經實現,所以其除了留下回憶來回味之外已別無所求。同樣地,在〈信念〉中男子因為執著地相信人善會被人欺,所以總想著要幹一件大壞事來發不義之財,而為了要能獲得足夠保障其後半生的財富,其一直保持人品端正來等待機會,卻因此功成名就。或許偏執甚至是痴狂會為人帶來始料未及的結果,但人心隔肚皮,誰又能真正看穿或理解,他人積極行動背後的真正動機?

作者好像偏好嘲諷人性貪婪:〈黄金の惑星〉描述因為帶不走遍地黃金而被困在其他行星上的人們;〈大黒さま〉則描述因為向神明需索無度而惹禍上身。作者也會描繪人被謊言或妄想所誤導的狀況:〈古風な愛〉描寫父親為了讓女兒能充滿愛意地死去,虛構出情侶因被父母反對而殉情的肥皂劇;〈遭難〉敘述為了讓在外太空等待救援的人們能維持身心健康,架設詭異到讓人困惑的建築物來轉移其注意力;〈宇宙の英雄〉則是書寫克服重重困難來到其他行星要解決其危機的地球人,卻發現該行星的人們只是因為不敢冒險而生活平淡,所以希望有人來向其述說冒險犯難的有趣經歷;〈敏感な動物〉描繪男子以為成群移動的老鼠是預告災禍的來臨,所以其尾隨老鼠的行動,卻因此掉入撲殺老鼠的陷阱。

在〈半人前〉中,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死神,卻還是「天生我才必有用」。而在〈繁栄への原理〉中,人類花費資源飛進浩瀚宇宙,探問其他星球的人如何打造太平盛世,卻發現原來這一切都是打擊目標錯誤的浪費。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高島太一を殺したい五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作品。雖然不能說是因為讀遍作者所有作品所以很了解其寫作風格,但是對自己來說,在本書故事中作者還是使用了自己認為其一貫使用的敘事情節設定,亦即是在一個相當程度與世隔絕的封閉空間裡,一群人數通常是五到七人、彼此之間有所關聯的登場人物,面對發生在眼前的謎團事件,透過對話與論辯來推導出答案。

本書故事一開始鋪陳出,登場人物們均對特定人物懷抱殺意,雖然是立基於不同的立場,但是當所有人依照各自所擬訂之計畫來到位在深山裡的別墅時,特定人物卻已經倒臥在地,狀似因為頭部受到撞擊而失去意識,但仍一息尚存。然而,本書故事敘事展開有所變異之處在於,登場人物們在確認彼此均有殺人意圖後,其議論焦點便轉向到,是否該採取什麼行動來確保特定人物的死亡,又要如何做才不會讓在當場的任何人之後被懷疑涉案。因此,一行人一邊要確認眼前到底是何狀況,一邊要決定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卻同時又需要嘗試找出蛛絲馬跡來據以推論出,為何會發生眼前狀況。

當然,如果作者就是想要書寫出一齣對話劇,在其中登場人物一來一往地攻防,並嘗試在構築出與拆解掉不同版本的推論中,讓謎團事件的真相水落石出,則作者對於這群登場人物究竟是因為什麼樣的機緣而會來到一個封閉的環境中,或許就也不需要做出非常合情合理的解釋或說明。

然而即便如此,作者在本書故事中說明為何登場人物們會對特定人物均懷抱著殺意的理由,實在太過薄弱與粗製濫造,甚至可以說是荒謬到讓人連想要不去批判都做不到。特定人物殺害被其認定是連續殺人犯的某人,但其犯案過程卻被登場人物們所目擊,並進而讓登場人物們動念要將之殺害,雖然個別登場人物是有著想要為某人報仇、想要維護特定人物的名聲、不想讓真相被公諸於世等不同想法。作者在沒有什麼鋪陳或闡述,也不打算說明連續殺人案件之細節為何的情況下,就要讀者接受並不去細究,登場人物們均為何都會想要花費許多心思與氣力,試圖不留下痕跡地去殺害特定人物的理由。即使作者之後所寫出的對話劇是結構與轉折均設計得縝密細緻,引入入勝到讓人拍案叫絕,卻還是無法功過相抵,讓人可以接受其在建構敘事情節背景上的潦草與敷衍。

雖然三個臭皮匠可能會勝過一個諸葛亮,所以當有好幾個人一起來出主意時,就會讓議論得以展開,但是太過著眼在想像與描寫,可能發生在眾人間的論理過程與言詞交鋒時,就可能會忽略,應該要讓眾人中的個人,具備更鮮明或至少更可辨識的特質或形象。雖然本書故事的敘事發展到最後,特定人物被襲擊的真相還是有被揭露,而登場人物也還是實行了其共謀偽裝成一場意外的行動,但是在對話展開的過程中,個別登場人物並沒有展現出太多的個性或特徵,即使其在年齡、經歷與犯案動機上均有所不同。感覺上登場人物們就像是被派來參加一場座談,用著很公事公辦的方式陳述論點與提出異議,而即使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過去,與特定人物間的距離也或親近或疏遠,但卻好像不會影響到其在進行對話中所採取的立場,也只有在作者覺得有需要的時候,才會影響到其所採取的行動。

雖然嘗試說服自己,應該要著重在閱讀作者所鋪陳出來的對話展開,但是卻還是無法不去在意,登場人物們所採取行動實在太過脫離現實的問題。在不知為何會有如此這般血海深仇的情況下,即使看到特定人物已經昏迷,放著不管就可能送其上西天,卻還是執意要有所行動來確保特定人物一定會死,這樣的心態或執著,自己是完全無法理解或認同。結束一條生命不是紙上談兵就能做到,作者筆下的對話劇實在太過不符現實而無法讓人讀來不感覺荒謬。

2022年10月23日 星期日

いけない Ⅱ

日本推理小說家道尾秀介的作品。本書故事的特色或許在於其敘事架構:作者看似用數篇短篇小說在書寫發生在同一個城鎮上的多起事件,但在最後又將所有篇章的敘事軸線收束起來,讓每個篇章所敘述的個別事件有所牽連,或者至少讓在不同篇章登場的人物有所互動。像是有著複數敘事軸線在發展中的肥皂劇,本書故事或許也可說是在描述,在城鎮裡的不同家庭有著各自的狀況或問題。但是與只要收視習慣被建立起來就不輕言停播的肥皂劇有所不同的是,本書故事的敘事還是依循推理小說的文體,鋪陳出謎團事件,隨著敘事情節展開而留下線索,最後再為謎團事件揭開真相,也就是說,本書故事的敘事不會一直延伸而是必定會有開始與結束。本書故事的敘事架構或許只是要讓其情節轉折變得有更多層次,把從敘述謎團進展到真相揭露的線性敘事變得更繁複。

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比較有趣之處在於,作者所描繪出、那些生活過得不算順遂之孤獨中年男子們的人物形象。或許是繼承父業、一個人管理著已經沒有什麼遊客會來尋求協助之山中觀光小屋的獨居男子,或許是一直背負著對自己父親見死不救之罪惡感的繭居男子,又或許是在失業後回到老家、夢想著創業卻一再對年邁雙親施暴的失婚男子,這些沒有人親近、也不被人理解的人們,最後就走偏了路,做出一些事情來影響到其他人的人生。

選擇繼承父業,即使明知其所營運的觀光小屋是日暮西山,終將沒落,還是過著孑然一身、一天說不到幾句話也碰不到什麼人的生活,男子的動機或許部分是有要逃避現實壓力,但更多或許是要守護著父親藏在冷凍庫裡的秘密,像個守墓人一般地小心翼翼不讓過去被人挖掘出來。一個誤打誤撞地闖入禁錮著過去之結界的女高中生,或者說是被男子引入本不應被人闖入之禁地,不僅因為闖入禁地而喪命,還讓原本應該像是在被冰封瀑布底下流動的暗流般、不會被人察覺的秘密被暴露開來,即使秘密背後的真相因為男子的自殺而變得難以被完全釐清。男子是否真的完全不希望藏在冷凍庫裡的屍體被人發現,還是其實暗自希望有一天會有人拆穿一切假象,讓其可以從失意與孤獨中被解放出來?

數個偶然積累起來的結果,或許會是一場讓牽連其中的人都有所改變的意外。頂多就是開個玩笑、搞個惡作劇般的小小惡意,卻因為發生不在預想中的意外而演變成有人因此喪命的悲劇。封閉起來、不願面對的可能是試圖想要改寫的記憶,也可能是跨不出去承受其壓力的現實,但是不論是哪一種情形,選擇不去接觸外界就不會被外界所刺激的人,或許就不應該嘗試著要踏出那一步。其實被封存起來的事物或許就不應該被揭露出來。當人多知道了一些零碎的資訊,或許反而會讓人有了誤解或偏頗的想像,而拼湊出來、不完全的事實,有時會比完全虛構的謊言更危險。如果無法負起責任,或許就不要輕易選擇踏進別人的生活領域,甚至很雞婆地想要把窩在殼裡面的別人給拉出來。

自首說因為不堪兒子的暴力而殺死兒子的父親,用虛偽不實的自白誤導警方找不到兒子的屍體,一方面讓其無法被用殺人罪名起訴,另一方面讓兒子殺害失蹤少女後將屍體埋在家中的秘密不被揭發。或許真相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可以被碰觸得到,特別是當那些不會被認為是當事人的當事人,其實都有做出一些事情來掩蓋真相時。在以為應該會挖出兒子遺體的地方挖出失蹤少女的遺體,但是知道為何會如此的人卻不見得會把所知道的事情說出來,此時警方是否有可能調查出真相呢?本書故事的敘事架構,讓讀者可以跟著不同登場人物的視角,逐漸看到交纏在一起之複數起事件的全貌,但是身在其中的人,卻是牽引著也被牽引著而無法完全理解或掌握事件的發展。

2022年10月16日 星期日

ウクライナにいたら戦争が始まった

日本推理小睡家松岡圭祐的作品。雖然可能是自己的偏見,但作者似乎對年輕女性角色情有獨鍾,特別是讓高中女生成為被暴力逼到絕境、然後對抗暴力或逃出絕境的故事主角。當然,相較於在作者其他系列作品中登場、有過人格鬥技巧、甚至殺人不眨眼的高中女生們,本書故事主角平庸而手無縛雞之力。但是即使如此,本書故事主角在面對突如其來的戰爭、因為語言不通而極度陌生的環境、以及來自成年男性所施加的暴力等,卻表現得相對沈著,甚至還能冷靜地反思當前的處境。或許這就是作者作品的風格吧!即使是不太能算是推理小說或冒險小說的本書,其故事主角還是一個在逆境中求生存、解決迎面而來之問題的年輕女性,雖然其比不上作者其他作品的主角,既沒有過人的能力,過去也沒有悲慘的遭遇。

自己感覺好奇的是,作者為何想要選擇這個題材來創作的動機。當然,自己是個不求甚解的人,並沒有打算要將前述疑問的正解給推敲出來,甚至不願花費氣力去探究,閱讀訪談或宣傳資料就可得出、由相關人員所建構出來的說詞。或許自己就只是想很主觀地認定,作者在所經營之系列作品遇到瓶頸,又必須維持量產時,選擇了用當前正在發生中的國際事件當成素材來創作單篇作品,填補因為系列作品均青黃不接所出現的缺口。作者過去也曾用北韓的政治社會情勢來創作單篇作品,而接下來的出版計畫則是兩個系列作品的前傳與衍生作品,從這些蛛絲馬跡來推論,雖然證據相當薄弱,但是自己的主觀推論或許也不全然是無的放矢。

而之所以會有前述的好奇,則是因為自己在讀完本書後感覺,本書故事內容的「輕薄」是有些未達作者應有水準。這裡的輕薄指的並非是篇幅的簡短,而是作者把一個四口家庭在關係上所出現的嫌隙,在沒有將之描寫得細緻或深刻的情況下,放入俄烏戰爭的情境中,並在沒有深入描寫烏克蘭成為戰地後之殘酷現實與局勢變化的情況下,讓一家四口像是從一場惡夢中嚇醒般地,從被牽連進去的戰事中逃出。

作者自然不可能對於戰爭有任何親身體驗,而就算其能廣泛蒐集對烏克蘭當前狀況的各種紀實資料,但是光憑其想像力來加油添醋,可能也沒有辦法讓敘事內容超出讀者所能預想到的範圍,因為其與正在發生之戰事間的距離並不會比讀者更近。另一方面,其實自己並沒有感覺作者有竭盡所能地發揮其想像力,反而是感覺作者有點潦草地就把故事給說完,雖然因為其有一定水準的敘事功力,所以還不至於把故事說得七零八落、平淡無奇。

當主角一家人終於到了烏克蘭跟波蘭的邊界,並由日本大使館人員協助其返回日本國內時,大使館人員告訴他們,希望他們不要就其在烏克蘭境內的遭遇做不必要的訊息擴散。然而,因為語言不通,所以主角與其妹妹不管是被武裝分子限制行動,或者被平民百姓所拯救或藏匿,其實都沒有真正搞清楚到底發生什麼事情。因此,逃出險境的一家四口,到底對其曾經遭遇過的事情能有什麼樣的理解或認知,甚至能記得多少的細節,或許都還是個問題,除非有所渲染或加入一些虛構與想像,否則應該很難將這樣的經歷講成引人入勝的故事。而或許這才是人在「歷劫歸來」後所可能有的真實狀況:在毫無準備的情況下被丟進混亂的局面中,在掙扎求生都已經耗盡所有氣力時,應該也不可能把所有發生的事情刻在記憶中。

一家四口體會到家人的珍貴,是在父母挺身而出捍衛女兒們不被欺負與施暴時,而幸運的是,一家人最後還是逢凶化吉,逃離人性被極度扭曲、人道屈服於暴力之下的地獄。然而,書寫出這樣有點廉價的敘事情節轉折,作者是想藉以傳達給讀者什麼樣的訊息,或許就是自己想問但得不到答案的問題。

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殺人者の白い檻

日本推理小說家長岡弘樹的作品。如果要用一個簡單的概念來總結自己讀完本書後的感想,那就是「不完全燃燒」。雖然自己在購入本書閱讀之前就有這樣的預感,但是當本書的表現並沒有帶給自己驚喜,或甚至還落入自己所想像較不好的狀況中時,自己即使已經預料到但還是難免有些失望。

座落在監獄旁邊的醫院,常常需要為來自「鄰居」的病人提供醫療服務。因為遭逢變故而對工作喪失熱情的醫生,被緊急召回醫院進行腦部手術,而出現在其眼前的病人則是在監獄裡等待行刑的死刑犯。正在進行手術的醫生驚覺,眼前的病人竟然是被法院認定為殺害其雙親的凶手,但即使情緒受到影響,醫生還是順利完成了手術。死刑犯雖然撿回一條命,卻陷入癱瘓狀態而需要復健,而此時開始有些跡象出現,讓醫生懷疑死刑犯是否就是殺害雙親的真正凶手。死刑犯的視力有無法迅速適應環境亮度變化的問題,也因此其無法在夜晚沒有燈光之室內殺人。一開始拒絕接受復健治療的死刑犯,後來卻態度變得積極,原因是其感覺碰觸到物理治療師之觸感似曾相識,所以想要更進一步確認物理治療師是否是在案發當時也在現場的人。

這樣的敘事情節展開或會讓人期待,可以發展出針對人性矛盾或情感掙扎的深刻描寫,或至少轉化成一些情緒很飽滿或激昂的場面。然而,作者可能是想要維持一種極簡書寫或冷硬派的寫作風格,也可能是其敘事功力並不擅長處理幽微情感或複雜人性,更可能是其因為沒有盡全力或因為考量市場現實而讓敘事變得粗糙與膚淺,所以讓敘事變得簡陋而膚淺。

在本書故事中,有護理師向醫生提出,若在有難度的手術中,發生一個其他人無法判斷到底是不是故意的「閃失」,則此時執刀的醫生或許就能成為實際執行死刑的劊子手並「伸張正義」。而當醫生在面對被司法機關認定是殺害其近親之凶手的病人時,即使有前述宛如惡魔耳語般的「提議」,以及身邊的人時不時提出疑問或關心,但是醫生的情緒表現在外並沒有因此太過激動或起伏,其內心情感好像也沒有太多掙扎或衝突。或許醫生的專業凌駕了其自我,又或許其很早就開始懷疑眼前的病人並不是真正的凶手,也或許醫生因為雙親遇害而精神早就耗弱到無法產生情緒上的波瀾起伏,但是不論是何種情況,對自己來說,作者都沒有很稱職地,對於身為故事主角之醫生的情感或思考,做出足夠且有厚度與深度的描寫。

也或許是因為作者對於登場人物的心情或思路沒有充分的描寫,所以一旦作者所構思出的敘事情節展開不夠曲折,轉折不夠讓人意外時,通篇故事讀來就會讓人感覺有點平淡與拖泥帶水。至少對自己來說,作者用了一些篇幅去處理一些登場人物的互動與對話,雖然就鋪陳出線索而言有其必要,但是卻因為沒有就登場人物在互動與對話中之心境變化做出太多描寫,而讓敘事情節展開變得有點沒有流動感,像是一首旋律有點平淡而節奏有點拖拍的歌曲。

醫生的妹妹是一名資深護理師,在同一間醫院工作,且在同樣也是其弒父弒母之凶手接受手術時,人也在手術房中協助其兄長進行手術。妹妹跟最後被發現是真凶的物理治療師曾經要論及婚嫁,而物理治療師因為要東窗事發了,便提出解除婚約的要求。感覺遭遇到這些事情的人應該會有很多情緒或感觸,甚至會有很戲劇化的情感起伏以及無法壓抑的情緒失控。然而作者把醫生妹妹這個登場人物寫得形象很模糊,性格很沒有特質,甚至可以說是像個沒血沒淚的紙紮人。

為了隱蔽自己的醫療疏失而殺害醫生雙親,也為了要封口而襲擊監所管理員,物理治療師與醫生一家有著深厚的情誼,在職場上表現專業,卻又可以自私地不把別人的生命當回事,為求保身而對人使用暴力。這樣一個複雜而矛盾的人物,作者好像也就更不可能將之描繪得立體而生動。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おいしいごはんが食べられますように

日本小說家高瀬隼子的作品,為2022年上半期第167回芥川賞受賞作。本書故事或許可以說是在描寫職場人際關係,透過描繪各具特色之登場人物間的互動,作者書寫出在職場上可能會發生的矛盾,以及牽動前述矛盾的人性心理與情感。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筆下的職場或許有些可讓人聯想到所身處現實或日常之處,但是作者筆下的人性或情感,卻好像有些太過生硬或晦澀,讓人有點無法感同身受或投射己身經驗在其中。作者所描繪人物在職場上的作為,或許在讀者的日常生活中是有可能出現類似案例,但是作者所描寫發生在人物之間的情感流動,或許就不見得能讓讀者理解或認同。

在某些上司或同事眼中或許是弱不禁風、楚楚可憐的形象,因為過去曾經遇到不好的事情,也因為身體健康狀況不太好,所以女職員從不加班,會突然頭痛而請假早退。然而,即使需要其他人幫忙分攤其原本應該完成的工作,女職員卻有時間製作手工甜點並帶到辦公室來分給大家品嘗。對於女職員的所作所為感到不滿的女同事,下班後會跟先前在其他分公司任職的男同事去吃飯喝酒,而兩人之間的話題會時不時聊到女職員。然而,男同事其實跟女職員正在交往中,雖然男同事的工作繁忙,和女職員其實沒有太多可以相處的時間。女職員帶到辦公室分享的甜點,被男同事偷偷丟棄,而女同事則是將之裝進袋子裡放到女職員的桌上,而這樣被解讀是挑釁甚至是欺負的行為,最後讓女同事離職,也讓男同事再度被調去其他地方。

或許總是顧忌別人的看法,總是自我設限、不敢去逾越規則或打破默契,所以人在職場上會默默接受一些約定俗成,會即使感到無奈、委屈或自我懷疑,最後還是妥協而以工作為重。然而,弱者應該要被體諒或包容,所以清楚表現出無法勝任某些工作或身體負荷不了太繁重工作的人,就可能可以享受因為別人表現寬容或伸出援手所帶來的好處。而總是表現強悍或能獨立作業的人,一旦質疑弱者是否享有優惠待遇或甚至露骨表現不滿,就可能會被批判是沒有同理心。

時常帶手作甜點到辦公室來犒賞或慰勞同事,甚至是為帶給同事困擾賠罪,且手作甜點精緻度不輸市售商品,這樣展現個人的「貼心」或「賢慧」,不僅是為個人形象加分,也堵住其他人想要說壞話的嘴。然而這樣的行為某種程度也造成其他人困擾,因為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想要或愛吃甜點。於是,丟掉甜點變成一種不禮貌甚至冒犯的舉動,而退還給當事人更是一種挑釁甚至是霸凌,但是歸根究柢,一直不考慮對方意願、一廂情願地把手作甜點「餵食」給對方,本身不也是一種粗暴無禮的行為嗎?打著善意、分享或慷慨的大旗,並不能就此合理化或正當化過分干預他人自由或選擇的行為,但是往往善意就像是不能褻瀆的神主牌,提出任何質疑都會像是對當事人心懷不滿或嫉妒,是對當事人展現個人好惡而不是就事論事。

耐人尋味的是,作者讓男同事跟女職員交往,甚至有組成家庭的想法,這是想要表達,男人就是膚淺,就是會選擇世俗眼光認為是「賢慧」的女人嗎?當作者筆下的男同事總在女職員背後有些小動作或有沒有說出來的心思時,作者讓男同事還是維持其與女職員的關係,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些困惑不解。或許作者是想書寫,一個選擇對象並不只是以有沒有好感、能不能相處來做為依據的人,或許就會作繭自縛地把自己困在一個好像從別人眼中看起來不錯、但卻會自覺有些不足的狀態中。然而,作者對於人物們的描繪都停留在行為舉止或對話互動的層次,缺乏更細膩地去描寫個別人物的幽微情緒或微妙心理,說好聽的是讓讀者有想像空間,但直言不諱就是作者其實沒有處理細節的功力或能耐。

2022年9月27日 星期二

越境刑事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作者展現其創作企圖心,挑戰一個對自己來說是不容易處理的題材,特別是作者還自我設限或考量現實地維持了,其過往作品或為了滿足讀者對通俗娛樂小說所抱持期待、或為了要符合出版社商業考量而慣常有的「體例」,例如300頁上下的篇幅、10人左右的登場人物等。於是自己對於該如何評價本書便有了些許遲疑或斟酌,無法決定該認為作者是敘事功力頂到了玻璃天花板、作者只求量產而不在乎品質、還是不宜用放大鏡去檢視通俗娛樂小說的表現。不過至少可以確定的是,本書應該不會有簡體中文版,雖然作者是對於新疆人權問題表現出明確政治立場,還是只是抓一個時事來穿鑿附會出具話題性與爭議性的故事,就不得而知了。

在日本境內發生維吾爾人留學生被殺害的案件,女警在展開調查後發現,整起案件是中國公安人員的所作所為。同樣旅居日本的被害人女性友人,因為其丈夫參與爭取維吾爾人人權之活動而被綁架並強行帶回新疆,而這讓女警與其部下決定前往營救。本書故事之敘事發展至此出現重大轉折,女警在新疆被中國公安人員活捉並囚禁在集中營,一開始是被刑求逼供,而後則是被剝奪人性尊嚴地暴力對待。僥倖撿回一條命的部下,在機緣巧合下接受主要在阿富汗境內活動之武裝組織IS-K的幫助,成功攻入集中營並救出女警等人。

對自己來說,前述敘事前後段風格與場景轉換的斷裂與牽強,是本書故事最為粗糙之處。相較之下,本書故事在細節上的荒謬與不合理已經不是問題,因為其敘事從鋪陳出維吾爾人留學生是被誰所殺與為何被殺之謎團的懸疑推理劇,急轉直下變成描寫女警被剝奪自由與尊嚴、遭受不人道對待的血腥暴力劇,這樣敘事情節展開實在有點太過沒有脈絡與章法。好像一齣連續劇因為收視率不好而中途換了編劇,本來應該是要寫讓人得知其身分後會大吃一驚的凶手,變成寫讓人會批判其存在的思想箝制與人權侵害,這樣硬是把應該是兩篇故事的敘事情節串在一起,自然是無法把所有細節都處理得當,許多轉折都只能便宜行事地草草帶過。

被稱為「どんでん返しの帝王」的作者,或許是想要維持其寫作風格與名聲,所以在本書故事結尾,其還是安排一個意圖讓讀者感覺意外的敘事情節轉折,即中國公安人員之所以要殺害維吾爾人留學生,其實是出自個人歹毒的私心。然而,把所描述事件從被政府組織包裝成民族大義的犯罪,拉回到個人利用政府組織力量所進行的犯罪,其實有點突兀而牽強,不僅作者沒有妥善地在敘事展開過程中把線索鋪陳出來,如此做也讓本書故事反派人物的形象變成只是一個卑鄙小人,而讓人無法藉以省思,存在集體意識與個體價值之間的可能矛盾衝突。不過必須補充的是,前述評價也不是完全非黑即白,因為作者讓反派人物有了卑鄙而陰險的特質,或許也會導引人思考,打著理想或信念大旗在做壞事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完全相信那個理想或信念,而是懷著鬼胎在盤算著個人得失。

或許人是因為已經被洗腦到去認定,如果一旦意識形態被推翻,則個體存在價值也會被消滅,所以其會為了要維護意識形態不受攻擊或挑戰,而去傷害不相信該意識形態的異己。也或許人因為太需要被認同或肯定,所以一旦有人給出一個可以用來證明其價值、甚至讓其覺得強大的論述,其就會將之奉為圭臬或甚至當成真理。又或許期待人可以設身處地從別人角度出發來思考個人價值觀差異,尊重而不干預有所不同甚至有所衝突的意見,本來就是一種奢望。因此好像可以理解,為何有人會相信獨裁,相信有一個人可以全知全能到引導所有人走向幸福,甚至相信所有人所認為的幸福是可以只有一種樣貌。

2022年9月17日 星期六

祈りのカルテ 再会のセラピ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知念実希人的作品,為「祈りのカルテシリーズ」的新作。本書故事是由3篇敘事情節可各自獨立之短篇小說所組成,並持續使用系列作品前作的設定,講述身為實習醫生之主角在醫院各科實習時,為所遇到的病人解決其所面臨的人生課題。

然而,或許是因為在前作中主角已經完成實習,而作者想要讓本書故事在敘事時序上接續前作,也或許是因為作者想要讓其不同系列之作品,藉由登場人物的交流來連接成更廣闊的世界觀,所以作者在本書3篇故事的前後與中間過場,加入主角與其他系列作品登場人物共飲場景的描述,並藉由對話,讓主角回憶起其過去在實習時所發生的事,也就是3篇故事的敘事內容。這樣裝飾價值大於實際作用的敘事手法,雖然不至於讓人讀來感覺牽強或不自然,但還是有點畫蛇添足,而讓人讀來感覺,作者或許只是虛榮地想要展現,其作品已經多到可以構築起複雜世界觀而已。

本書故事所敘述的謎團,都不能說是涉及情節重大或甚至殘暴的犯罪,而是涉及人類複雜細膩的情感或幽微隱晦的心理。由於作者可以說是以其有醫療專業背景來做為賣點,所以其所書寫出的謎團事件,一定會讓設定是從事醫療工作的主角,在解謎時可以展現其醫學相關知識,甚至是讓主角就算具有能敏銳洞察人性心理的特殊能力,但如果沒有相關專業知識,也可能無法看穿謎團背後的真相。然而即便如此,作者筆下的謎團事件在本質上還是牽涉到人心的曲直,是因為人有無法坦白的秘密,所以才會遮遮掩掩地做出一些讓人無法猜透其真意的事情。

舉例來說,在〈救急夜噺〉中,一個因為失去意識而被送進醫院急診室的男子,跟身為實習醫生的主角坦承自己曾是黑道,坐過牢,現已金盆洗手。主角嘗試找出男子失去意識的原因,發現罹患糖尿病的男子是透過注射胰島素來控制血糖值,為其製造出需要住院的理由。然而男子為何如此執著要住院的理由,不是為了要向任何人尋仇,也不是為了要從任何人身上獲取什麼利益,而是為了想見已斷絕關係多年之母親。男子是用了什麼方法讓醫生一時之間找不出其失去意識的原因,相較於其是為了什麼才極力想要留在醫院裡,或許並不是整個謎團事件的核心,因為作者就男子這個人物所描繪出的特質,並不只是一個糖尿病患者,而是一個因為誤入歧途而失去許多、雖然是咎由自取但有值得同情之處的人。

相較起來,或許〈二十五年目の再会〉是一篇比較有短篇推理小說之典型敘事元素在其中的故事,因為其敘事情節涉及一起冤案,而雖然主角一直強調其不是在推理小說中登場的偵探,但最後其還是運用其所具備的醫學知識,為發生在25年前的懸案找出真相。主角基於曾在特定空間裡工作的人都罹患相同病症的事實,推論出在該空間中應該存在著石棉這個物質,進而找到藏著當年贓款的密室,也據以證明現正接受安寧緩和醫療的病患當年並未犯下強盜罪行。不過如果故事只是說到這裡,或許就不夠懸疑或曲折,所以作者在收束敘事時又加入了一個很大的情節轉折,即讓從小並未見過生父的主角,猜測出病患的真實身分並在其生命結束前與其相認。雖然作者受限篇幅沒有把登場人物的心情寫得細膩深入,但是作者至少試圖跳出推理小說的框架,而在本篇故事中加入身世之謎這個肥皂劇常見的敘事元素。

〈割れた鏡〉一開始描述一個看似因為有「醜形恐怖症」之問題而一再接受整型手術的女藝人,曾經與雙胞胎妹妹組成偶像團體,但卻因為醜聞而解散,還因為拖累到妹妹的演藝事業而被妹妹惡言相向。然而女藝人執意要讓其容貌不再和雙胞胎妹妹神似的真正原因是,希望能與妹妹有所切割,不要讓其醜聞再拖累到妹妹。為看似自私或有惡意的行為寫出一個有人情味的動機,或許是本系列作品的特質。

2022年9月11日 星期日

終活中毒

日本推理小說家秋吉理香子的作品,收錄4篇以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各種可能樣貌為題材的短篇小說。雖然看似作者選擇了頗具新意的題材,也很有創作企圖心地想要把謎團事件跟人類面對即將死亡之種種情緒牽連起來,但是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所鋪陳出的謎團有些過於簡單,不夠懸疑也無法導出讓人意想不到的結局。

不過,即使本書各篇故事可能不會成為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但這並不表示本書各篇故事讀來會讓人感覺是老調重彈或陳腔濫調,而是會給人一種新瓶裝舊酒的感覺。或許應該這麼說,雖然所敘述之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好像可以被猜想得到,但是在閱讀本書各篇故事時卻還是會有所期待,因為作者會運用死亡即將到來的設定為敘事增加變化。且即使都涉及即將到來或已經發生的死亡,但4篇故事的調性或風格都有所不同,而這也展現了作者不受限於框架的想像力。

舉例來說,在〈小説家の終活〉中,一個連周圍的人都認定其創作生涯已經走到盡頭的小說家,因為過去的因緣而暗自嫉妒甚至怨恨著靠著寫作名利雙收的文壇同儕。一開始名氣跟銷量都較好的小說家,因為資料蒐集需要而邀請同儕一起旅行,但之後小說家所寫出的作品,內容竟與同儕即將出版的新作相似,且因此無法出版,之後小說家便一蹶不振。功成名就的同儕因病辭世,小說家在其遺物中選擇文書處理機做為紀念,卻因而取得同儕來不及發表的傑作。一度要冒名發表前述傑作的小說家,在得知這是同儕在死前刻意做好的安排,為了是要彌補其間接造成小說家無法繼續寫作的遺憾,小說家最後還是讓前述傑作以同儕名義發表,但是卻也寫出了久違的新作。雖然在閱讀過程中可以預期,檔案留在文書處理機內一定不是個偶然,但是讀到作者對小說家在文壇載浮載沉之經驗與心境的描寫,還是覺得頗為有趣而新鮮,甚至可以觸發一些省思。

〈SDGsな終活〉則是一篇風格與其他篇較為不同的故事。從事醫療相關工作的男子,其實都在物色富裕但孤獨、已經被宣告來日無多的女子做為目標,打算與其結婚並在其死後獲得遺產。當男子順利與眼前的目標結婚時,這名罹患絕症的富有女子卻決定要開始過著永續生活並對社會做出貢獻,而或許因為是過著健康無負擔的生活,也因為新藥被開發出來,女子的身體狀況好轉,如此讓男子焦急不已,甚至決定下手謀殺女子。然而早已看破男子計謀的女子,最後反將一軍,甚至找到可以完美毀屍滅跡的方法。故事就在這裡結束,殘留讓人感覺有些不舒服的餘韻。

雖然是諧星卻無法靠著演藝工作維生,與曾同為諧星的女子結婚並有了女兒,罹癌這個突如其來的打擊打亂了其原本經濟狀況雖不寬裕但還算幸福的生活。在〈お笑いの死神〉中,前述諧星打算在死前拼最後一次機會,使盡渾身解數創作段子,要在搞笑大賽中脫穎而出。在比賽現場,諧星看到觀眾席中有個全身黑衣、臉上毫無笑容的男子,以為其是傳說中的搞笑界死神,讓其笑出來的諧星就會死亡。最後諧星在決賽時因為身體已不堪負荷而死在舞臺上,即使沒有奪得冠軍卻還是留下會被別人記得的故事,而那個被其認為是死神的男子,則是其幾乎未曾謀面的生父。死亡一定會帶來遺憾,即使在生前做了多少準備,人算不如天算的事還是會讓人無法面面俱到。只是死者的遺憾對於活著的人來說,卻可能是美麗而溫暖的回憶。

〈最後の終活〉則是講述,在老婆死後而開始出現失智症症狀的老人,遭遇到偽裝成其兒子來詐欺與竊取財物的惡徒。後來警方逮捕了前述惡徒並告知老人真相,而老人才想起其透過遺忘來逃避面對的真相,即其因為無法接受兒子的性別認同而與其斷了聯絡。最後兒子以女性樣貌回家,但這是否只是老人因爲生病而產生的妄想呢?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VI 見立て殺人は芥川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六部作品。

在本書故事中,作者藉由登場人物們的對話,提出了一個疑問,即為何在推理小說中登場的凶手要大費周章地進行「見立て殺人」?如果在解開謎團時沒有給出能說服得了讀者的理由,則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就只是一場故弄玄虛。

作者的前述提問也是在宣告,在本書故事中之所以會發生「見立て殺人」,絕對會有一個合理的理由。於是,作者藉由主角的推理,說明凶手之所以將芥川龍之介的短篇小說〈桃太郎〉放在遺體上,是希望提示其母親為何其要殺人的動機。而凶手之所以殺害被人說長得像猴子的街坊鄰居以及附近人家養的狗,則是除了要湊齊〈桃太郎〉的登場人物外,還因為既然已經有了不在場證明,就順便把看不順眼的人都一併處理掉。然而,這樣扭曲而迂迴的心思,除了說是被家庭教育所影響而產生的性格偏激外,好像不太能用較平庸或普通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或想像。因此,作者挑戰為不尋常的「見立て殺人」構思出尋常的動機,其結果對自己來說並不能算是成功,即使作者充分發揮其想像力,讓本書故事情節轉折得讓人意想不到卻讀來感覺有趣。

本書故事有一個特質是,有許多異質的敘事元素揉合在其中,但卻讓人讀來沒有生硬或牽強的感覺。作者透過主角的省思以及主角與其他登場人物的討論,闡釋了一個其實有點艱澀的議題,即如何去解讀一篇故事所要傳達的意義,是應該望文生義,還是應該嘗試與寫故事的人心意相通。或許作者還是認為一篇故事會有一個正確的意義,所以其讓主角告訴凶手,凶手認為芥川龍之介的作品是在批判所謂「毒親」,這是凶手因為戴著有色眼鏡而導致出的誤讀,芥川龍之介在創作當時,想要透過作品傳達的訊息是反戰。解讀文學作品的意義,像是作者透過主角在賣弄知識,又像是在書寫論文或在課堂討論中發表意見,但是作者將之放在本書故事中,卻不會讓人讀來感覺勉強、生硬或枯燥,反而成為本書故事所鋪陳出之謎團事件的一個重要部分。

在本書故事中,「毒親」的課題是一個關鍵的敘事元素,卻又很恰到好處地沒有被過度深入地探究。主角的母親來到東京,希望主角回家鄉生活,而主角即使有著無法靠寫作維生而必須在超商打工、其從事不務正業的偵探工作遠比其小說家身分來得被人認同等煩惱,還是抗拒著母親所加諸的壓力。凶手的殺人動機來自其對雙親的不滿,但當謎團事件的真相被主角揭露時,凶手與其父母之間的關係是孰是孰非,作者並沒有透過任何一個登場人物的發言來做出多餘的批判或責難。作者讓跟主角一起揭露謎團事件真相的主角母親,最後決定尊重主角的選擇,或許就是在給「毒親」這個問題該如何處理或面對給出一個答案,即必須讓父母知道,其自以為的愛或教育,其實缺乏對孩子這個獨立個體的理解與尊重。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穿插了許多展現其知識或資料蒐集能力的敘事橋段,特別是對桃太郎故事的溯源以及對其版本流變的分析。桃太郎與猴子、狗、雉雞之間的關係是結盟還是主從關係,其實反映出日本軍國主義思想消長的時代流變,而將桃太郎討伐鬼的行動描繪成伸張正義還是師出無名,或許也反映了說故事的人衡量暴力是否為必要之惡的價值判斷。即使有相同的登場人物與類似的敘事情節展開,但是不同的故事版本反映了不同創作者的思想或意志,也反映了不同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作者在本書故事中讓主角被警方請託來找出為何凶手要在遺體上留下小說文本,除了是要建構出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外,也是要帶出一個故事文本有多重解讀可能的課題,並藉此告訴讀者,任何一種版本的文本解讀都是價值選擇,也會導致不同的效果。

2022年9月4日 星期日

ギフテッド

日本小說家鈴木涼美的作品,為2022年上半期第167回芥川賞候補作。用一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平淡語調敘事,不書寫人際關係的矛盾或衝突,也不描繪登場人物內心情感的波濤洶湧,而是把所有可能的起伏或曲折、晦暗或苦痛,埋在偽裝成雲淡風輕之日常的不尋常中,讓讀者自行去想像、詮釋或甚至穿鑿附會。而雖然自己也很想說本書故事實踐了前述美學,但是到頭來卻還是不得不承認,本書故事就是粗製濫造的劣質品。

對自己來說,作者是在販賣其不太普通的過往經歷,而不是在展現其敘事手法或寫作功力。作者在大學就學期間曾經陪過酒,拍過愛情動作片,後來一度任職於報社從事記者工作,離職後成為作家,本書則是其第一部小說作品。然而,名校畢業卻做過具爭議性的工作,這樣的經歷並沒有幫助到作者,讓其把本書故事寫得更有深度,或者寫到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描述到痛處的經驗。在本書故事中,登場人物的形象特徵或性格特質都是模糊而破碎的,敘事情節則像是縫著許多補丁的衣服,讓人已經無從得知衣服原本的顏色或樣式是如何。

本書故事主角因為母親的緣故而在身上留有嚴重的燒燙傷疤痕,只能用紋身來掩蓋,但是從事陪酒工作的時候又必須把紋身遮蔽起來。當主角母親因為生病而將不久於人世時,其搬來與17歲就離家獨自生活的女兒同住。讀者或許會也應該要期待,作者會盡力去描繪這樣一段充滿矛盾與無可奈何的母女關係,探討在死亡面前,愛與恨、埋怨或敵意是否都無足輕重,還是更難看開等課題。然而,作者不僅沒有用多少篇幅在書寫母女之間的互動,更讓母親像是一個擺設在舞臺上的道具,幾乎沒有發出什麼聲音,只有偶爾出現在別人對其所做出的描述中。身為女兒的主角好像沒有太多掙扎或抗拒,就接受了要陪母親走最後一段路的狀況,也沒有因為與母親期間限定的近距離互動,而重新審視其一路走來的人生或所身處的現實。讀者或許會困惑,明明是可以寫得深刻、細膩、甚至狗血灑好灑滿的題材,為何最後會寫得如此淺薄而貧乏?

同樣是從事特定行業工作的兩位女性,跟主角是會約見面喝酒聊天、互通消息的朋友關係,而其中一人選擇結束自己生命,雖然其之前偶爾會掛在嘴邊的想要去死,並沒有被其他人當真。前述死去友人會去牛郎店消費並與一名資深牛郎算是熟識,而主角在友人死後也與資深牛郎有了接觸,並發展出也說不清是深還是遣的關係。如果作者是想要透過前述敘事情節橋段來讓讀者更了解特定行業的形形色色,那只能說這樣的創作意圖是徹底失敗。因為作者筆下的人物及其言行舉止,讓人讀來感覺不太到生活感或溫度,所以也就無法帶著讀者走進他們的世界。作者並沒有太過深入地觸及登場人物的現實生活,所以讓讀者讀來或許會感覺這些登場人物就是沒有什麼在思考、也沒有什麼情緒地活著。然而,沒有寫到登場人物之七情六欲的小說,到底是希望讀者會從閱讀中獲得什麼樣的慰藉或啟發呢?

芥川賞的評審們到底從本書故事中看到什麼特質,會讓其將本書列為候補作?讓人讀來感受不到什麼情緒波動或情感流動,也窺探不到什麼不同生活現實的故事,是能獲得怎麼樣的正面評價?疏離而冷淡的母女關係,並不等於當事人就沒有對這段關係有什麼想法或感觸,也不等於不會被這段關係所折磨或糾纏。如果只是給一些支離破碎、膚淺平淡的敘述,就要讀者自行拼湊成結構完整嚴謹的敘事,並且想像存在其中的人性情感,則這樣的作者並不稱職,也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要做出有意義或有價值的留白,那至少要讓留白周邊的顏色鮮明而深厚。

2022年8月29日 星期一

先祖探偵

日本推理小說家新川帆立的作品。本書故事講述一名從小不知父親是誰、年幼時又被母親遺棄的女子,懷抱著有一天能找到親生父母的期望,開設專門幫人尋找祖先的偵探事務所,並在一起又一起接受委託後展開調查的案件中,審視血緣、家族、身分等課題在人類社會中所具備的意義以及對個體所產生的影響。

作者或可說是近幾年竄出頭的新銳作家,創作維持著高產能,並透過選擇多元而新穎的題材來展現其勇於挑戰的企圖心。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或許很有想像力,但卻不見得有很深厚的敘事功力,特別是其所描繪出的人物形象,總是有點不夠立體而模糊。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主角,總是穿著牛仔褲,對於孑然一身這樣的感覺有著深刻的體會,但是其性格特質卻不能說是有被描繪得很突出,既稱不上浮誇,也沒有平凡到有讓人可以投射自身經驗的深度。主角既不是總是遭遇不幸或接觸社會黑暗面的硬漢型人物,也不是有著過人能力的天才型或超人型人物,而其與他人不同的過往經歷,好像也沒有讓其有不同看待社會現實的方式,但是其又沒有平凡到可以被當成是反映一般人日常生活的典型。

而本書故事主角的人物形象會如此不鮮明突出,或許也是因為用替人尋找祖先這樣的題材製造不出太過曲折或起伏的敘事情節,進而可以讓主角在其中展現出性格特質的深度或立體感。透過戶籍資料以及現地探訪,主角好像總是沒有遇到太多障礙,就能找到受委託調查的資訊。然而這樣的「平順」或許可被理解,因為追查家族史在線索通常有限、但個資保護意識又很興盛的狀況下,只要一旦碰壁,大概就沒有繞路轉進的可能,所以作者為了讓敘事得以有所進展,自然就必須讓主角總是很「幸運」地可以找到其所需要的線索。只是,這樣的「平順」也讓主角少了一些展現個性或省思現狀的機會,自然就容易變成只是用來帶出資訊的道具,而不是可以反映出作者對人性所為觀察或詮釋的立體人物。

如果只是書寫主角接受委託調查出委託人想知道、有關於其家族史的資訊,則作者就算再有創意,可能也構思不出可以填滿一整本書篇幅的敘事內容。因此作者為了讓所敘述的個別委託案件有所差異與變化,其必須在敘述每個案件時做一些不同的「加油添醋」,例如讓委託人其實不是其所宣稱的身分、甚至加入鬼魂作祟的靈異橋段等。主角所進行的調查其實就是依委託人意願找出其所想要的正確資訊,例如確認在戶籍資料上顯示還活著的人的行蹤、填補因為各種原因而出現在戶籍資料上的疏漏、為無法登記戶籍的人找到可以讓其取得戶籍的佐證資料等。然而坦白說,描述這樣的調查過程,其實無法寫成一個謎團事件的解謎過程,因為資訊是有或無的問題,其無法來製造出懸疑性或誤導讀者的效果。而作者的「加油添醋」雖然讓謎團事件得以成形,但卻又讓人感覺,如果是這樣又何必要牽強地與調查戶籍資料扯上關係呢?

舉例來說,本書故事的最大謎團是主角的身世,而因為調查某起委託案件的機緣,讓主角得知其也是其他偵探受委託調查的對象,進而讓主角有機會掌握線索來抽絲剝繭出其父母的真實身分,以及其會被遺棄的原因。主角母親是無法取得戶籍的「棄民」,為了讓女兒能取得戶籍,讓女兒成為「棄児」便是其想出的唯一方法,而對自己來說,這個敘事情節橋段是在本書故事中最能展現作者想像力與創意的部分。作者或許因為想發展成系列作品,所以設定讓主角成為專門為人釐清家族史的偵探,但是本書故事的敘事如果在簡化過後改寫成,一名父不詳且年幼被母親遺棄的女子追溯其家族史的敘事,則自己主觀以為其精彩度會大幅提升。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作家刑事毒島の嘲笑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雖然本書5個章節所分別敘述的事件都在該章節中完結,但因為這些事件彼此之間有所關聯,且這個關聯所指向的是一個在本書故事最後被揭穿身分的幕後黑手,所以或許把本書視為一部長篇小說作品也不會說不過去。然而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最大敗筆或許也是,其嘗試要透過設定一個幕後黑手來製造出敘事情節轉折,卻轉得有點生硬與勉強,非但沒有在最後把整體敘事推向另一波高潮,反而是讓自己讀來感覺敘事收束得有些草率。本書故事在敘事過程中為前述轉折所鋪陳出的線索太少也太隱晦,所描述幕後黑手的行為動機在思考邏輯上也太過迂迴而跳躍,或許都讓自己讀來感覺不是作者敘事功力的正常發揮。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透過主角的嘲諷或其他登場人物的省思,表達其對於立場明確甚至激進、但內容完全禁不起邏輯檢證之言論的批判。不管是左派或右派,如果只是拾人涕唾地拼湊一些既有的語彙或概念,就算發言的聲調多麼慷慨激昂、表情多麼正氣凜然,也還是無法改變其為一篇內容膚淺空洞之演說的事實,別說起不了什麼實質的作用,就只能淪為他人笑柄。

在〈大いなる〉中,作者描繪出三個被懷疑有可能對發行右派雜誌之出版社縱火的嫌疑人。三個嫌疑人中有一人是曾在年輕時參與過社會運動、現在從事清潔工作、不斷美化並誇耀自己過去的老人,另一人則是打著公平正義的大旗批判社會現狀、但其實只是展現個人好惡的女性。前述登場人物所陳述理念,都只是複誦著從其他地方學來的隻字片語,其沒有認真思辨過理念內涵,也沒有在其日常生活中落實,就也更不可能為了理念而犯罪。在現實生活中,或許不少人所聲稱認同的政治主張也是這樣,都只是一場仔細檢視其論述邏輯就會發現漏洞百出的鸚鵡學舌。

那些立論基礎薄弱、甚至是似是而非的主張,即使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口號喊得震天價響,也不可能就此產生撼動社會現實的效果。所以本書故事所描述的事件,其發生雖然表面上看來好像不是因為政治立場有所歧異而引發衝突,就是因為有人受到不公待遇而引發後續效應,但是到最後卻發現原來所有犯罪,其背後的動機都還是涉及險惡人心與自私人性。

例如,〈祭りのあと〉描述一個思想左傾的大學電影鑑賞社社長在校慶期間被殺害,而與其立場對立的同校學生便成了頭號嫌疑人。然而在兼具作家與警察身分的主角展開調查後,卻發現真正的凶手其實不是因為與死者在價值觀或政治主張上有所不同,而是出自於嫉妒與憎恨等個人負面情緒才鑄成大錯。而〈されどわたしの人生〉則是描述社運人士要替其認為是因為過勞而自殺的女性員工發聲,指控議員所經營的企業是黑心企業,並試圖將勞動事件政治化。然而,被以為是自殺的人,其實是因為被下藥才發生意外,而出於邪念做出下藥這等卑劣舉動的登場人物,還毫無悔意或罪惡感地參與聲援死者的活動。或許人不太會因為高尚的信念殺人,而是會因為謊稱是高尚信念的私心或惡意而殺人。

立場左傾的候選人選擇在象徵軍國主義思想之地點進行演說,而此時如果發生了炸彈攻擊事件,則可能會讓這個候選人得到可以打贏選戰的武器。然而,如果有候選人真的基於前述想像,自導自演一場假的炸彈攻擊,想要藉此成為悲劇英雄,則或許是引火自焚的愚蠢舉動。在〈落陽〉中,做出前述愚蠢舉動的候選人不只當選無望,還連帶讓所屬政黨成為被攻擊的標的,進而讓左傾的政治勢力衰退不少。如果故事就收束在這裡或許就還好,但是作者硬要勉強寫出一個誘導或操縱前述愚蠢舉動發生的幕後黑手,並讓其動機是出於私人恩怨而想報復並殲滅左傾政治勢力,就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太過牽強。

2022年8月15日 星期一

俺ではない炎上

日本推理小說家浅倉秋成的長篇小說作品。雖然書名已經很直接地告訴讀者,本書所講述的故事會是有關在網路上流傳的資訊如何將人逼到絕境,但是作者的創作企圖心不僅只是想要嘗試把這個已經有點浮濫的題材翻出新意,還想要更進一步地探討一些可以讓人反思人性的議題。

作者也在敘事結構上做了較為繁複的設計,除了讓複數登場人物交錯地從其視角出發來敘事外,也讓過去發生的事情與當下正在被釐清的謎團事件,形成兩條並行展開的敘事軸線。然而,即使作者把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弄得很複雜,卻沒有因此讓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變得很有轉折或起伏。或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複雜的敘事結構讓敘事展開變得不那麼直接而線性,卻也相當程度限制了作者在敘事中埋下伏筆或製造誤導的空間。不過,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製造出的最大誤導還是奠基在複雜的敘事結構上,亦即是其讓讀者沒有那麼容易看出,並行的敘事軸線是在分別講述過去與當下發生的事。

一個幾乎沒有人關注的社群媒體帳號,上傳了命案發生現場的照片,還發了一些內容像是在說明殺了人有什麼感覺的貼文。而一次轉發讓前述貼文擴散,被害人的屍體被發現,發文者的身分也很快地就被網友肉搜出來。然而,還算事業有成、與妻子間育有一女的中年男子,搞不清楚為何有人會在網路上用十年的時間,經營一個假帳號來盜用其身分,讓其變成透過交友軟體認識女大學生、約見面後將之殺害的惡徒。在被警方鎖定為頭號嫌疑人的情況下,一路逃跑的中年男子,不僅其行蹤被網友持續追蹤,並受到各種自命清高、不懷好意的評論抨擊,甚至讓無辜的人因為被誤認而遭受自詡為正義之士的暴徒攻擊。想要找出真正凶手來證明自己清白的男子,逃亡的過程中有了重新檢視其為人的機會,才發現其過去的自我感覺是有些過於良好。

男子對待他人過於嚴厲而苛刻,在毫無自覺的情況下與許多人結怨,人緣遠比其所想像的要差很多。在凶手構陷,網友眾口鑠金、三人成虎的情況下,得知職場同僚幾乎沒有人相信其清白,甚至還有許多人私下對其懷恨在心,或許都是對已經因為逃亡而身心俱疲的男子來說,是一種雪上加霜的打擊。

男子女兒曾在小時候透過網路與成年男子約見面,雖然後來沒有真正見到面也沒有碰到什麼壞事,但是男子還是用幾乎是虐待的方式來處罰女兒,把女兒關進倉庫裡,還到女兒的學校興師問罪。前述過往為當下所發生的事件種下了因,而雖然這稱不上是什麼蝴蝶效應,但是人的所作所為會有出乎行為人意料的影響或效應,或許也是一個在閱讀本書故事後所能稍稍思考的課題。男子並沒有自覺其是個嚴厲的人,也沒有料想到其對女兒的不當管教會有一天產生讓其措手不及的效應,而這或許就是人需要常常審視自己所作所為與所身處現狀的理由,因為要看到自己的醜陋才能正視醜陋並且不被其反噬。

人往往都是錯不在自己,總是能居高臨下、高舉道德旗幟地批判他人,也總是能為自己所可能引發的問題找到推諉塞責的藉口。以為自己的酸言酸語只是網路上眾多意見中的一小部分,所以肆無忌憚地敲打著鍵盤,用盡全身力量在創造各種展現惡意的可能。或許本書故事一直希望讀者去思考的就是人在什麼時候應該要認錯,認清自己其實一直都誤以為自己並沒有犯錯,認清自己其實對一些事情的發生或演變是有責任的。或許因為責任是分散或無法被追究的,所以會讓人誤以為自己是完全沒有責任的,但是躲在群眾裡並無法正當化自己做出錯誤行為的草率與疏忽,更不能合理化自己的自私或惡意。也或許因為從來沒有人誠實地講出不中聽的話,所以國王會一直愚昧無知地展現自己的赤裸。

2022年8月7日 星期日

死神さん 嫌われる刑事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的短篇小說連作集,收錄4篇作品,為系列作品的第二部。系列作品的主要設定為,主角是一名專門負責重新偵辦被告被法院判決無罪之刑事案件、被戲稱為「死神」的警察,其因為重新偵辦案件會揭露警方疏失或無能而在警察組織內部遭到嫌棄與排擠,但其在每次偵辦案件時,卻都會找出一位涉入第一次偵辦過程的相關人員來當搭檔,而這個舉動最後對被單方面指派為搭檔的人來說是福是禍,或許只有當事人可以論斷或體悟。

本書各篇故事所敘述的謎團事件,都是建立在已經有一個版本之真相被披露的基礎上。雖然這個版本的真相並無法通過法院的檢證,但是如何在推翻這個版本後再重新建構出另一個版本的真相,同時這個再建構的論理不能太過簡單,不然無法合理化先前版本曾經被相信或支持的前提事實,這便考驗著作者構思與設計敘事情節的功力。而作者可以選擇的手法包括,讓當初警方的偵辦過程存在瑕疵或盲點、讓當初真正的犯人採取措施來誤導偵辦等。

舉例來說,在〈死神 対 亡霊〉中,專門偵辦竊盜案件的警察在團隊中被輕視與邊緣化,甚至一度想要輕生,而系列作品主角在此時出現,指派其為搭檔來一起重新偵辦,已退休之當鋪老闆頭部遭麻將比賽獎盃敲擊後陳屍在家中的案件。因為保全系統在案發當時是維持在啟動的狀態,所以凶手如何進出被害人住家便成為一個謎團。主角經過抽絲剝繭後指出,其實根本不存在凶手,因為被害人是死於意外,而這便突顯出,當初在偵辦過程中因為主事者視野受限所導致出的盲點。前述敘事情節的轉折或者可以說是還算峰迴路轉,但是作者在該篇故事中,讓被指派為搭檔的警察在經歷一切後找回自己的定位與熱情,或許才是展現出系列作品的特色,亦即是在推翻舊版本事實、讓謎團事件真相水落石出的同時,被選為搭檔之登場人物的人生也走向不同的方向。

相較起來,〈死神 対 天使〉或許就沒有這麼澈底地體現出系列作品的特色,而之所以會如此的原因或許是因為,作者在該篇故事中較偏重在鋪陳出敘事情節的轉折。被懷疑替在醫院臥床之老人注射致死藥物的護理師,最後因為證據不足而獲判無罪。主角跟被其指派為搭檔的鑑識人員,在尋找其他嫌疑人時,發現本案凶手可能之前已殺害數名老人,而凶手會如此做的原因,並非如表面所見地是出自有點走偏的信念,而是為了要隱藏其真正動機的障眼法。凶手為了報復幫人脫罪的律師,讓其信譽毀於一旦,選擇相當迂迴的方法並殃及池魚,雖然製造出讓人無法預料的敘事情節轉折,但是卻也讓人讀來有點無法信服。

〈死神 対 英雄〉則是一篇有點變形的故事,因為這次主角所選擇的搭檔並非現職的警察,而是已經離職並在連鎖超市任職的登場人物。給員工優渥福利來增加其認同與向心力,同時又在各分店之間製造競爭來激發各分店拼業績,這樣的經營策略與管理模式雖然讓企業整體營收表現亮眼,但也有表面上看不出來的負面效果。表現優異的分店主管,為了持續保有其競爭優勢,或許會偏激到採取激烈而不可取的策略,並在意外狀況發生時釀成無可挽回的悲劇。所有人事物或許都有一體兩面,有時為了維持表面的光鮮亮麗,就會有存在於背面的藏污納垢。

更大的變形出現在〈死神 対 死神〉中,因為這次不只主角所選擇的搭檔是階級比其高的長官,其所重新偵辦的案件也並非被告獲判無罪的案件,而是要拯救因冤罪而被判處死刑的人。當初的偵辦過程有很多瑕疵,而一開始便鎖定嫌疑人的策略,讓警方有了盲點而沒有去調查所有的可能性。最後以為這一切將讓其職涯發展走到盡頭的主角搭檔,卻因為主角的臨別禮物而有了鹹魚翻身的機會,這樣的敘事又更增添了主角的傳奇色彩。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女人入眼

日本小說家永井紗耶子的長篇小說作品,為2022年上半期第167回直木賞候補作。本書故事與自己有在觀看之日本NHK大河ドラマ《鎌倉殿の13人》,在敘事內容上有所疊合,讓自己可以較容易克服、因為缺乏歷史背景知識而無法理解日本時代小說敘事的問題,但卻也讓自己在閱讀本書時,會在想像中用電視劇中的角色人物形象來搬演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不過本書故事的敘事,有點像是把電視劇預計描述之數十載歷史做切片,然後放在顯微鏡下做更細緻的觀察,所以即使有用到相同的史實做為素材,但是所製作出來的故事卻有相當不同的風貌。

在本書故事中,作者雖然是在書寫主角的經歷,但嚴格來說,作者是讓主角實踐參與觀察的研究方法,透過主角的所見所聞來對特定歷史事件與人物表述評論與詮釋。雖然主角有著不算單純的身世,但是作者對之卻只是點到為止,而沒有深入探究或挖掘,可能存在於主角及其生父間的複雜或矛盾情感。作者把敘事焦點放在描述主角所旁觀的一對母女,一邊是想要擺脫被控制與束縛命運的女兒,另一邊則是用盡偏執的愛來將女兒逼上絕路的母親。對自己來說,作者要書寫的是不同形式的暴力,是政治再如何高明也無法抵抗而只能屈服的強大武力,也是會發展到無法制衡或矯正、過於堅定與盲目的偏激意志。

在京城裡爭權奪利的人們,像是在棋盤上對弈,或許是盡可能取得所有棋子並擺成最佳陣勢,或許是把最關鍵的棋子放到最適當的位置來爭取最大優勢。透過在戰爭中求勝來壯大勢力的人們,即使在無需殺戮的局勢中玩著合縱連橫的政治遊戲,但或許最後還是會動用武力來平息紛爭,就像是用蠻力推倒整盤棋。暴力不可能被用來實踐任何美學或正義的理念,其只會是一種讓人因為身負重傷而屈服的手段,政治鬥爭是殘忍而醜陋的,但用武力來終結政治鬥爭卻是粗暴而野蠻的。人類可以從歷史裡學到教訓嗎?人類可以更長進,學會至少用文明而不血腥的手段來鬥爭,而不是訴諸戰爭來決定勝負嗎?閱讀本書故事啟發自己去審視當前現實並思考前述問題,雖然得不到什麼實質有意義的答案,但卻有多一些的體悟。

掌握權力且試圖要取得更多權力的人,或許是可以理智到不帶任何情感,綜觀分析局勢並擬定最佳計謀或策略,也或許是有剛愎自用、專斷獨行的性格,即使能力過人、意志堅定,但終究是用力量實現願望的暴君。在本書故事中,各方勢力相互制衡與對抗,而最後是後者得到了勝利。然而,這個勝利的意義或價值是什麼?又或者,不斷在制衡或對抗的意義或價值是什麼?是否可以簡單地認定,要存活就需要制衡或對抗他人?又或者,是否可以簡單地推論,後者的特質是讓其成為最後勝利者的主因?這些問題或許很難回答,但卻值得思考。

因為自欺欺人、執意相信著其所認定的現實,母親一心要讓自己的女兒入宮,卻不願去正視旁人都看得很清楚的問題,即女兒身心狀況無法改善,乃是因為無法承受違背意願被迫入宮之壓力。女兒半是出自畏懼或膽怯、半是出自孝順或敬愛,一直順從母親而不說出真心話。然而,不斷升高的壓力終究會衝破意圖蓋住事實的蓋板,當女兒再也無法配合演出時,其尋求解脫的方法是在不連累他人的情況下結束生命。一意孤行的母親,因為過去的經歷而被認為精神有狀況的女兒,到底誰才是真正的理智,誰又是活在幻想或執念之中?女兒的心不在焉或許是其在其不願接受之現實中存活下來的一種方法,而母親不斷要別人相信其所認定的事實,或許是其逃避其無法接受之現實的一種方法。用愛與恨、宰制與被宰制的二分法,或許無法闡明母親與女兒的關係,因為兩人間的對立,與其各自的存在意義有著更深層的牽連。

2022年7月23日 星期六

ヘヴン

日本小說家川上未映子的作品,其英譯本《Heaven》為2022年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er。本書的単行本版本是在2009年出版,文庫本版本則是在2012年,所以其在2021年出版的英譯本入圍2022年的獎項,若要精準地說,評審們所評價的標的,其實是在超過十年前就已經被寫出來的故事。描繪校園霸凌受害者的生活、心境與情感,本書故事的敘事對自己來說,雖然不能說是因為已有時間差、所以與當前現實脫節,但是卻有一種讀來感覺不夠深入或太過抽象的距離感。或許是處理過校園霸凌題材的各類作品已經很多,從該題材萃取出價值的各種可能都已經被嘗試過,所以本書故事讓自己讀來就會有種刺得不夠深入、走得也不夠遠的感覺,雖然用當下所累積的經驗去評價超過十年前的作品,或許本身就是一件不太公平的事。

主角天生斜視,平常與沒有血緣關係的繼母同住,而父親則常常不在家。主角在學校成為男同學們的霸凌對象,某天開始與同樣在學校被其他女學生霸凌的女同學展開秘密的書信往來,甚至相約在校外相見。女同學講述自己的家庭狀況,並與主角建立起某種獨特但脆弱的信賴關係,嘗試著為彼此的孤獨、怨懟與無助找到一些慰藉。主角所遭受的暴力越來越嚴重,但在無法期待體制會提供救援的情況下,主角只能忍受所有的痛苦而不採取任何反抗或反擊的行動。最後一次主角與女同學在校外見面,在校內霸凌他們的同學們現身,對他們做出殘忍的要求,而女同學用讓其蒙受莫大屈辱的方式反擊眾人的惡行,是讓其置之死地而後生,卻也是把其最不堪的一面赤裸呈現出來。

作者沒有勸善懲惡、沒有伸張正義、沒有讓主角或女同學的人生出現雨過天晴的轉折。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結束在主角接受手術來矯正其斜視,但主角之後的生活會如何,在學校所面臨的問題是否從此解決,其他面向的生活是否從此平順,作者開放讓讀者自由想像。作者透過主角的敘述告訴讀者,女同學反擊其他人惡行是主角最後一次見到女同學,所以女同學之後是否不再被其他同學霸凌、是否找出處理其眼前問題的方法,也是作者刻意不說清楚之處。那些霸凌主角的人有什麼下場,是否受到應有處罰,還是死性不改地找其他對象來欺負,作者也沒打算跟讀者說明。

或許可以這麼說,作者並沒有意圖為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製造任何起承轉合,其不打算為出現本書故事中的善與惡做出裁決或判斷,不願告訴讀者要怎麼從登場人物的選擇或行動中,學習到面對現實的策略或技巧。作者或許只想書寫某一群讓自己困在被霸凌狀態中之青少年的所思所見,以及那種面對現實束手無策的閉塞感。

一個常在主角被霸凌的現場旁觀著一切、但無庸置疑地是霸凌集團成員之一的同學,某次在主角的逼問下說出,其對於霸凌行為毫無罪惡感,且其並不是因為主角斜視而有了霸凌主角的念頭,而是因為其能夠踐踏他人且被踐踏的人也能夠承受與不反抗,才會讓霸凌的事態發生。這樣的陳述很晦暗也很卑劣,完全沒有讓道德觀或良善人性介入其中的空間,彷彿一切荒謬而殘酷的行為都只是在反映一種虛妄而毫無意義與價值的現實。如果這是作者試圖要為霸凌行為所下的註解,則這樣的觀察或詮釋或許無法帶給讀者任何希望。

當主角告訴同樣被霸凌的女同學,其有可能透過接受手術來矯正斜視時,女同學激烈的反應,展現出一個人在感覺被背叛或被遺棄時的激動情緒。或許兩個互相舔拭傷口的人其實也是把彼此困在現狀的人,因為感覺委屈可以被理解與安慰,所以就可以接受無法改變任何事的現實,甚至對任何改變抱持抗拒態度。羈絆是一種依靠,但也是一種束縛。

2022年7月16日 星期六

夜に星を放つ

日本小說家窪美澄的短篇小說集,收錄5篇在《オール読物》發表過的作品,目前是2022年上半期第167回直木賞候補作。要說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是曲折離奇或讓人意想不到,可能是太過牽強,但是要說本書各篇故事只是像散文般地在描寫稀鬆平常的日常,好像也不夠精準。或許應該說,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展開並不迂迴,也沒有急轉直下,其是順理成章、按部就班地前進,但是其所營造出的距離感,卻讓讀者感覺有點貼近又有點疏遠。如果硬要說本書各篇故事有什麼共通的主題或特質,或許是在描述人因為某種身不由己或事與願違而感覺失落,並從前述失落感中感受到孤獨與空虛吧!

自己讀來比較有感受的作品是〈湿りの海〉。前妻帶著三歲女兒,搬到新歡所居住的美國亞利桑那州,男子則一人繼續住在三人曾經同住的公寓裡。隔壁搬來一位單親媽媽,其帶著一個任性、動不動就哭鬧的女兒一起生活。在單親媽媽育兒捉襟見肘時,男子伸出援手協助,而在人際關係的距離一下子拉近許多的同時,男子將對過去家庭生活的回憶疊合在眼前之鄰居母女身上,並有了一些想像與期待,即使對方只是因為一時無助而抓住浮木,但其實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在一次驚動其他鄰居的騷動後,或許是因為放棄獨立育兒,鄰居母女搬了家,而男子則宛如是在南柯一夢過後,雖然已看清過去再也回不去,但卻也不知該何去何從。孑然一身居住的空間象徵著男子生活的空虛,彷彿可以拉近物理距離的視訊或許改變不了任何事,連帶來慰藉都做不到。

〈銀紙色のアンタレス〉的主角是一名高中生,在暑假時為了更親近大海而到了祖母家小住。主角的青梅竹馬隨後到來,但在海邊向主角告白時卻被拒絕。主角對在海邊遇見、抱著幼兒的少婦懷有淡淡情意,而少婦的母親跟祖母是朋友的事實,並無法拉近主角與少婦之間的距離。就像夏天會結束,主角不會一直泡在海水裡面一樣,少婦終將回到自己的家庭生活,而在主角對少婦來的原因不知道、回去的原因也不知道的情況下,主角就只能像是做了一場夢一樣,將這場一個夏天的萍水相逢收進記憶裡,但能保存多久就不得而知了。

在〈真夜中のアボカド〉中,主角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現正交往中的男友,因為疫情無法時常見面,而主角已經過世的雙胞胎妹妹曾經有一個男友,會定期與主角相約用餐來緬懷故人。主角意外地發現自己一直被男友所欺騙,男友是有家室的人。因為受到打擊而一度興起想替代妹妹,與妹妹的男友交往,也被對方潑了一桶冷水。或許當下是一無所有,但是迷失了自己也不能為自己帶來什麼,用自己的姿態從零開始,誠實面對自己的處境,才有可能為自己走出一條路。

母親的死亡並沒有讓女高中生被同情,反而因為其跟住在附近、在學校頗受歡迎之男老師間有比較親近的關係,而受到同學們的霸凌,〈真珠星スピカ〉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父親或許還沈浸在悲傷中,所以顧不得女兒的狀況,而女兒在家裡看見母親的鬼魂,雖然無法與之交談,但至少還有個陪伴。因為玩著類似錢仙的遊戲並發生意外狀況,所以同學們不再霸凌女高中生,而這一切不論是否真如女高中生所想的是其母親的鬼魂所為,女高中生都必須從一片荒蕪的生活中重新站起來,找出可以走下去的路。

在〈星の随に〉中登場的小學生,很認命地接受自己父母離婚而父親再婚的現實。在無法與母親同住的情況下,小學生與父親、繼母以及剛出生的弟弟同住在一個屋簷下。繼母因為育兒所累積的疲憊與壓力,轉換成頗為殘酷的對待,但是小學生卻能體諒而沒有怨懟。然而,即便沒有懷抱惡意的人,且無可奈何犯下錯誤的人也幡然悔悟,但現實會因此變得更好嗎?小學生能因此找到自己安身立命之所嗎?

2022年7月11日 星期一

#真相をお話しします

日本推理小說家結城真一郎的短篇小說集,收錄5篇作品,其中〈# 拡散希望〉為2021年第74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受賞作。本書是將作者從2019年到2022年在《小説新潮》雑誌上所發表過的作品集結成冊出版,所以各篇故事都是獨立的敘事,而作者似乎也打算展現其在創作上的多樣性而非調性一致的寫作風格。不過,如果硬要為本書各篇故事找出一個共同的特質,或許可以說作者很著重在讓敘事不容易被讀者理出脈絡,可能是在敘事展開的過程中帶到看似無關緊要的伏筆、然後再將之收束成一個讓人讀來感覺意外的結局,也可能是一開始看似雜亂無章地鋪陳出複數敘事元素、然後再將之收束成讀者可能未能想像到的敘事。

〈惨者面談〉或許是作者採用前者手法來鋪陳敘事與製造情節轉折的適例。故事主角是一個大學生,其在小學生家教派遣公司打工,負責拜訪有意願請家教的家庭並讓其簽下契約。當主角依約在指定時間前往某個家庭拜訪時,母親在應對上的慌張、不合常理以及狀況外,讓人感覺應該事有蹊蹺,甚至會猜想到這個母親可能是冒牌貨。如果敘事結束在這裡,那其實可能就是在玩老梗。但是作者在敘事展開的過程中有一兩次言及,小孩子會做出的事情可能比大人想像的還要惡質,而其收束前述伏筆的手法便是,不只主角當天見到的母親是殺了真正母親的冒牌貨,當天見到的小孩其實也是意圖闖空門之小學生不得已假冒的。這樣的鋪陳或許可說是頗具巧思,為敘事增色不少。

而雖然〈ヤリモク〉或許也是採用類似手法,不過表現可能就沒有〈惨者面談〉來得精彩,原因是作者在前者中用來收束伏筆的敘述有點牽強。一個已婚且女兒已經上大學的男子,謊稱年齡並透過交友軟體找與女兒年紀與外型相仿的女子約會。在敘事展開的過程中,作者描述男子女兒好像有不正當的收入,以及近期發生數起女性被在交友軟體上認識的人所殺害的事件。而當男子發現被在交友軟體上約到的女子設局詐騙時,男子也露出其真面目,其之所以在交友軟體上約人都找外型、年紀與女兒相仿的人,是因為其要殺害這些人來讓女兒認知到使用交友軟體的風險並進而停止使用。前述敘事情節轉折雖然展現作者過人的想像力,但是卻讓人讀來感覺太過不合情理。

〈# 拡散希望〉則是作者使用後者手法來鋪陳敘事的適例。主角是一名小學生,跟著父母移居在偏鄉小島上,島上小學只有四名學生,除了一名女生是土生土長的在地人外,包括主角在內的三人都是在東京出生的外來人士。主角的父母對於小孩的教育有其獨到見解,所以主角沒有手機,每天還要跟父母報告當天發生的事。主角在島上土生土長的女同學得到了一支舊款的iPhone,還邀請主角一起做YouTuber ,但是之後該名女同學的遺體被發現,是意外、自殺或他殺尚待調查。

這樣看似雜亂的敘事元素被作者收束成讓人無法猜想到的敘事情節轉折:主角跟另外兩個移居島上之同學的父母是同一個YouTuber 團體,其將小孩在島上的生活當成拍攝影片的素材,所以當身為在地人的女同學要將秘密暴露時,另一名女同學便為了封口以及創造影片素材而將之殺害。除了敘事題材新鮮,情節轉折讓人感覺意外卻拍案叫絕外,作者還稍稍批判了一下YouTuber 當道的社會現象,而這都讓該篇故事得獎是實至名歸。

然而,使用與〈# 拡散希望〉類似手法敘事的〈パンドラ〉以及〈三角奸計〉,或許表現得就沒有那麼精彩。前者鋪陳出過去發生的連續殺人案、遲遲沒有懷孕徵兆的夫妻、捐精等敘事元素,後者則是鋪陳出三名老朋友間微妙的人際關係、外遇、線上聚會等敘事元素。而雖然作者最後還是創造出一個敘事脈絡來將所有元素收束,但感覺上就沒有那麼工整,情節轉折讓人讀來感覺意外的效果也較為薄弱。

2022年7月8日 星期五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V 信頼できない語り手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五部作品。在開始閱讀本書前,猜想著作者還能用系列作品的設定變出什麼新花樣,畢竟要讓知名度不高、作品銷量也不佳的主角再遭遇到什麼離奇事件,且這起事件還要跟日本出版業生態有關,可能就考驗著作者的想像力與構思敘事情節的功力。然而本書故事一開始就讓讀者不得不佩服,作者在多產的同時還能有如此豐富的想像力,只能說作者可能真的是得天獨厚。

在一場幾乎聚集了所有日本知名小說家與出版界編輯的宴會上,發生了縱火事件,在飯店宴會廳的門被上鎖的情況下,現場兩百多名賓客均葬身火窟,只有一名女性飯店員工與一名坐著輪椅的資深作家,因為僥倖躲在防火窗簾後而獲救。生還的兩人因為這難得的緣分而成為養父與養女關係,資深作家也決定封筆並終止過去與各出版社所簽訂的契約。前述一場惡火就像是在日本文壇投下一顆核彈,頓時讓原本繁華興盛的風景變成屍橫遍野的死城。不幸身亡的作家們擁有不計其數的粉絲,其中偏激而不理性的一群,便開始攻擊還不夠格出席前述宴會的作家們,這裡面自然也包括了系列作品的主角。因此,已不太想再不務正業地就謎團事件進行調查的主角,還是挺身而出,嘗試為縱火事件找出真正的犯人。

然而,太過天馬行空的想像雖然會在一開始讓讀者眼睛為之一亮,但是太過離奇的展開卻也會讓讀者懷疑其是否能被妥當地收束。本書故事的敘事或許就是雷聲大雨點小,一開始讓人感覺驚訝與意外,並對後續發展感到好奇,但是當敘事軸線被收束起來時,有些部分過於牽強的瑕疵便明顯到讓人無法視而不見。

舉例來說,犯人們之所以要縱火殺死這麼多在日本文壇占有一席之地的作家,乃是因為想要讓其中一名犯人冒名頂替坐著輪椅的資深作家,利用資深作家過去作品被翻拍成韓國電影的機會來牟取暴利,而為了不讓冒名頂替一事東窗事發,便只能謀害所有認識資深作家的同行。雖然作者想要訴諸貧富差距加大之社會現象來合理化犯人們大量殺戮的動機,即因為看到功成名就的作家們吃香喝辣、生活優渥,所以貧窮的人們便會泯滅良知地,即使不擇手段也要致富。但是從事手法這麼迂迴而麻煩的犯罪真的符合人性嗎?為了得到其實稱不上是鉅額財富的利益而殃及大量無辜,為了誤導警方辦案方向與世人目光,捏造出並不實際存在的人物來做為代罪羔羊,甚至還利用像是魔術般的手法,製造出假事件來讓主角對警方產生不信任,這種種行為要說是犯人們老謀深算,還不如說是犯人們愛自找麻煩到讓人匪夷所思的程度。

除了讓曾經在同系列過去作品登場的人物、在本書故事中有更多露臉的機會外,作者也讓其他系列作品的要角在本書故事中登場,藉此建構出跨系列作品的世界觀。然而,這樣的敘事手法或許可以讓作者的粉絲們感覺有趣甚至興奮,但是從自己為數不多的經驗來看,類似的手法往往只有產生表面裝飾的效果,而無法讓敘事情節產生有意義的質變。來客串的人物通常不太可能喧賓奪主地得到可以充分發揮特質的足夠篇幅,其多半只能在敘事中發揮工具性質的功能,就像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其他系列作品要角,彷彿就只是來幫忙做各種鑑定而已。因此,以此做為宣傳對自己來說反而是反效果,會覺得作者只是在耍花槍,想用一些華麗的招式來吸引讀者目光,轉移其注意力,讓其對敘事情節不會太吹毛求疵。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下了一帖猛藥,不免讓人好奇又擔心,同系列之後續作品將會如何把故事繼續說下去。一片荒蕪的日本文壇,是會讓新銳作家們如雨後春筍般地接連嶄露頭角,還是會讓死去的作家們透過讓其舊作發揮剩餘價值來借屍還魂?以系列作品推出新作的速度來看,這個問題應該不用多久就會有答案。

2022年7月3日 星期日

砂嵐に星屑

日本小說家一穂ミチ的作品。本書故事分成春、夏、秋、冬四個篇章,而雖然各篇章的主角都是在同一家電視臺裡工作的「同事」,但是不僅各個主角在年齡與職位上均有不同,每個人所遭遇到的狀況與所面臨的困境也是彼此不相干的獨立事件。因此,本書故事或許可以說是在書寫,複數人物偶然聚在同一個時空與場景中、卻各自有其遭遇與煩惱的「群像劇」。如果硬要在主角們都在電視臺工作之設定外、找出各篇章之敘事在主題或調性上的共同點,則自己會認為是在描寫,一個人如何從己身經驗或認知的束縛中破繭而出,在人心隔肚皮、人情薄如紙、孤獨寂寞已經蔚為潮流的當代社會中,摸索出與他人心意相通或開誠布公的可能契機。

在〈資料室の幽霊〉中雖然有故人的鬼魂出現,但是卻不會讓人讀來感覺是一則鬼故事,即使主角的確想辦法要跟鬼魂溝通,找出鬼魂離不開人世的原因,但是通篇故事讀來卻不會讓人感覺驚悚或恐怖。主角是年過40、從東京回到大阪工作的女主播,而當初其之所以被調去東京工作10年的原因,乃是因為其爆出與臺內已婚男主播外遇的醜聞。已經不再是花樣年華的主角迷惘著該如何在職場上找到定位,也擔心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會讓別人在其背後說三道四,所以當其遇見死後變成鬼魂的男主播,其實就是在面對自己的心魔。過去無法被消除,時光也不能倒流,所以人只能放過自己,讓自己轉個彎,找到可以走下去的路。

從事新聞工作多年、有嚴重職業倦怠的中年男性,遇到發生地震的突發狀況,專業意識讓其即使面對大眾運輸系統癱瘓,仍然堅持要步行進電視臺。〈泥舟のモラトリアム〉以前述男性做為主角,講述其在十多公里的路程中,一邊步行、一邊思索著人生。主角的女兒質疑父親的工作是否對社會有任何貢獻,特別是當主角待在熊本県一個月,努力為震災找出可以報導的題材時,女兒卻抨擊父親的採訪是妨礙了在地救災與復原工作的進行,而這觸動了主角的敏感神經,讓父女關係陷入僵局。主角的同期即將提早退休,重新追尋不一樣的人生,而主角選擇繼續留在新聞界,或許不是因為其很戲劇性地找到工作的價值或意義,而是因為其學會跟自己與世界和解,不再鑽牛角尖。

「ぼくがよるべないのは、ぼくがゲイやからとちゃう」,〈嵐のランデブー〉的登場人物說出這樣一句話,讓自己讀來頗有感觸。新聞節目的女性工作人員與負責氣象單元的男性工作人員同居,而雖然女方對男方有好感,但是男方卻把界線劃得很明確。女方問男方是不是所謂的「ステルスゲイ」,因為其既不積極找伴侶,也不積極尋求認同或爭取平權,但是男方卻回應,多數的同性戀者都是沈默而隱性的。女方也有一個不想被人知道的秘密,就是其有一個想當星媽的母親,讓其在未成年的時候拍攝穿著清涼的影片。當所有的秘密都被說開時,男方與女方之間的距離被拉近,可以彼此陪伴,可以彼此信任與依賴,甚至可以有婚姻關係,但不需要有肉體關係,也不需要愛上對方。或許人就是有很多可能性,同性戀者不一定要是什麼樣子,兩個人在一起的方式也不見得一定只能是建立在愛情上。

〈眠れぬ夜のあなた〉的主角,職涯發展得或許不能說是很順遂,人際關係經營得也不算太好,而其似乎會把不順遂歸咎他人,心中總有些不滿或怨懟。上司給了主角一個讓其工作更上一層樓的機會,而雖然在過程中,主角的自我評價過低以及經驗不足,讓主角的工作表現達不到他人所要求的水準,但是其推敲出受訪者未說出口的秘密,讓其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這個世界的多種可能。或許很多瓶頸都是人的視野狹隘與自我設限所造成,當人一轉念或開了眼界,或許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JK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的長篇小說作品。在本書最後所附〈解説〉中,作者是否會就本書故事寫出續集或甚至將之發展成系列作品,這個課題有稍微被探究一番,但其探究結果充其量不過是書寫〈解説〉者的主觀臆測。自己雖然也頗好奇作者的意向,不過還是主觀地認為,作者讓本書故事就此完結可能比較好。

作者在本書故事結束後附上一頁統計資料,是有關日本女性遭遇妨害性自主之迫害的情形,而從此或可以推敲出,作者在書寫出本書故事這樣一個敘事峰迴路轉、戲劇張力十足、場景暴力血腥的故事時,是帶著一些針砭時弊的意圖。在有關當局或整體社會無法保護或為被迫害女性做些什麼時,受害人只能自救,甚至採取以暴制暴的手段來伸張正義並杜絕犯罪,而本書故事或許就是將這樣一個指控具象化為浮誇但高潮迭起的敘事。

本書故事一開始的描述有著像是青春小說般的純真,主角是樂觀活潑的女高中生,練習著韓團舞蹈,參加學校管樂隊,還在安養院打工。然後像是鏡頭突然拉遠,故事場景轉成晦暗,校園裡橫行霸道的不良少年集團,體現了人性邪惡與卑劣的一面。被不良少年集團當成攻擊目標的主角,不僅被強制性交,還被迫眼睜睜看著父母被凌虐致死,而最後三人還被毫無人道地焚屍。過了一些時日後,一個來歷不明的女高中生登場,雖然長得不像主角,但其神韻與眼神卻會讓人想到主角。前述神秘女高中生有著過人的體能與格鬥技巧,並開始赤手空拳地將當初迫害主角的不良少年一個接一個地打死,過程相當殘暴。

而後一個倒敘式的敘事轉折,說明神秘女高中生其實就是主角,其之所以還活著的原因,是因為當初被委託處理主角一家三口「屍體」的人,用被其殺害之女性的屍體瓜代主角,然後把因為遍體鱗傷而接受整型手術的主角,賣到與外界隔絕的「輪姦島」上牟取不法利益。此時作者收束其先前所埋下的伏筆,即所謂「JKの法則」,指出人在逆境中為求生存,會自我鍛鍊得更為強悍。因此,主角為了在充滿惡意與暴力的封閉小島上不任人宰割,一方面不斷提升能力,也一方面將意圖侵犯其身體的島上居民全數殺害。

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並不依循慣常的線性結構,其敘述並沒有從謎團或危機的出現進展到事件的解決。本書故事是一再堆疊刺激讀者感官的暴力場面,並暗示讀者暴力的背後可能存在著以眼還眼、以暴制暴的制裁,而後再將敘事收束在一個雙手沾滿鮮血之黑暗英雄的誕生,其在沒有辦法從任何社會救助系統獲得援助的情況下,只能狗急跳牆地,靠著在逆境中所培養出來的能力,對抗並制裁喪盡天良的邪惡勢力。在故事結束後,讀者或許會想像,黑暗英雄在事件落幕後能否回歸平凡的生活?或者,黑暗英雄的所作所為是否能撼動,放任暴力與惡意滋生的社會結構?但兩個問題的答案或許都是否定的。

作者所構思出的敘事情節誇張到超出讀者所能想像的範圍。例如,如果以被其所殺害的人數來看,主角就像是一個人發起了多次恐怖攻擊,而其殺人的手法原始又凶殘,光是在腦中將相關描述具象化,或許都會讓人覺得很不真實,甚至是浮誇荒謬。然而,本書做為一部通俗娛樂小說,其虛構內容語不驚人死不休或許也是情有可原,因為讓人讀來可以跳脫現實框架自由想像,並進而在感官上獲得輕鬆簡單的刺激,或許正是通俗娛樂小說的價值所在。

只是在譁眾取寵的敘事情節背後,作者或許隱藏著其想要提出的質問,就是這個社會是否公平地對待所有人,是否有些照不到陽光的邊陲角落是藏污納垢、不宜人居?黑道的世襲制,出生地決定一個人只能選擇加入黑道或被黑道剝削,生活在這樣一個環境中,人能有多大的可能性去抵抗環境所加諸的壓力?當少女被毫無罪惡感的惡少們施暴時,其難道只能期待變身成神力女超人來自救?

2022年6月26日 星期日

あきらめません!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如同自己在還沒開始閱讀前所預期的一樣,作者在本書中所講述的就是一個個體成功顛覆傳統價值、改變陳腐政治體制之大快人心的故事。而正因為如此,所以避重就輕地不去描繪或碰觸更汙穢的現實,或是讓原本應是螳臂當車的抗爭,在人都有變好可能的條件下,變成不費吹灰之力就能迎刃而解的問題,就都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不得不做的事情。

然而,用一廂情願、樂觀而天真的態度說故事,並不一定就會讓所說出的故事變得膚淺而荒謬,或許正因為是虛構,所以可以多一些癡人說夢,只要能帶給讀者一些啟發或體悟,就算是昔人因夢到青冥、關關難過關關過的敘事情節,也可能因為與現實脫節,而能讓閱讀的人在保持距離的狀況下,對現實有所批判或省思。在美國最高法院廢棄過去肯認墮胎權之判決的當下,保守意識形態的根深蒂固、透過理性辯證消弭對立的困難度、價值觀改變與民主體制間的可能衝突等,雖然都不是本書故事有觸及或能觸及的課題,但是透過閱讀本書故事把人心險惡看得過於簡單但卻有療癒效果的敘事情節,或許能為對前述課題是否有解抱持悲觀態度的人,吹起一陣提神醒腦的微風吧!

作者讓本書故事的主角在退休後離開東京,跟丈夫回鄉下老家定居,或許是要營造出一個男尊女卑的價值觀仍無法撼動的舞臺,來讓敘事情節的善惡對立得以鮮明地被展現。不過對自己來說,作者讓本書故事發生在資源、人口、繁榮程度等均與都會區天差地遠的偏僻鄉鎮中,反而是拉近了設定過於單純美好的敘事情節與現實的距離。正因為是流言蜚語傳得快、一點芝麻綠豆大的事情就能成為居民茶餘飯後之話題的窮鄉僻壤,所以政治的混濁度不會太高,所牽涉的利益也不會大到會讓人泯滅人性,而如此一來訴求從女性觀點關注民生福祉議題的主角,才有可能突破地方政治生態被男性霸權所把持的現狀。或許,能夠更貼近生活、更直接接觸到生活在同一社群裡的人,方能對抗利用間接傳播來製造出假象或假議題的政治手段,也才能透過讓不同價值觀彼此碰撞來導引出可能的意識形態轉變。

那些活在保守價值觀裡、甚至因此成為既得利益者的守舊者,其冥頑不靈或許不僅是因為其拒絕學習或改變,還可能是因為害怕其無法適應,基於其所信奉之價值觀所構築出的世界,在崩壞後所會導致的劇變。要改變頑固的守舊者,或許只能下猛藥,在其日常生活中讓其所畏懼的劇變發生,並逼迫其去適應,其實並沒有這麼難適應的新生活。

在本書故事中,因為看到其從過去到未來都將一直照護同住家人之宿命而衝動離家出走的女性,很幸運地被主角的婆婆收留,並著手摸索如何能擺脫前述宿命的方法。而後女性回到家裡,與總是顧及體面而不願正視與解決問題的丈夫談判,逼迫其接受其生活必須有所改變的事實。或許因為總是人情留一線,總是不忍看到他人無助,所以就會妥協並做出犧牲,又或許因為對於他人的張牙舞爪與厚顏無恥拿不出應對的方法,所以只能隱忍而任其宰割。但是虛張聲勢的敵人或許從來都沒有想像中的強大,打蛇打七寸地攻其要害,不再配合其演出既定的權力關係,逼迫其接受並適應改變,或許是對抗既得利益者的一種可能。

把持著地方政治的少數人,是沆瀣一氣的共犯結構,議員們用公帑赴歐洲考察,市長則是高價採購友人畫家的作品。主角是一個從各個層面來看對前述共犯結構而言都是異類的存在,從大都會移居而來、工作到屆齡退休的女性等,或許都是在挑戰共犯結構既定的價值觀。然而,前述共犯結構畢竟不過是偏安一隅的井底之蛙,對於維繫權力宰制關係的手段並不熟稔,所以才會讓其所掌握的權力輕易就被主角挑戰成功。但是現實或許無法如此美好,保守勢力的強大總是讓想要改革的人灰心。

2022年6月19日 星期日

競争の番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新川帆立的長篇小說作品。日本フジテレビ的7月期月9ドラマ將播出改編自本書故事的連續劇,讓自己好奇電視臺為何會連續兩季改編同一作者的作品來製作同一時段的連續劇,特別是4月期的連續劇,不論從收視率或口碑來看,都稱不上是成功的作品。在讀完本書之後,自己的疑問還是無法獲得解答,因為本書故事的敘事對自己來說其實不太有讓人著迷的魅力。4月期連續劇的敘事內容,其實可以說已經脫離原著而成為一個全新創作,雖然其改編了作者所出版的兩部作品,但源自兩部作品的敘事內容大概僅占了其不到三分之一的集數,而其他的敘事都是編劇的延伸想像與加油添醋。而如果7月期連續劇要講述出一個讓觀眾能養成收視習慣的有趣故事,則可能也需要大幅度改編本書故事,甚至是加入許多原創內容。

雖然是個人主觀意見,但是對自己來說,作者的敘事功力其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本書是自己所閱讀的第四部作者作品,在閱讀第一部作品的時候,或許因為作者所構思出的敘事情節還算有趣,所以可以某種程度遮掩,作者在說故事時的潦草馬虎,以及作者沒有辦法好好細緻地處理與收束其所鋪陳出來的敘事元素等事實。而當第三部作品暴露出作者構思敘事情節的功力其實並不深厚時,作者不太能有條理結構地把故事說好的問題,便成為作品很明顯的瑕疵。作者好像總是很有野心地,想要描繪出有特色的人物,也想要鋪陳出有轉折起伏的敘事情節,但是超過自己能力範圍地把敘事弄得太過龐雜,最後就會顧此失彼,每一個敘事橋段都只是寫得點到為止,每一個登場人物的形象也都描繪得不夠立體。

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男主角,一開始被形容成天資聰穎但特立獨行的人,其不太顧慮周遭的人事物,也毫不保留地充分展現自己的過人才智。然而,當男主角跟女主角開始搭檔並著手進行調查旅館業者的聯合行為時,男主角比較明確有發揮出來的能力,竟然就只有幾近過目不忘之記憶力這樣一項特異功能,而這讓通篇故事讀來感覺很像是在閱讀浮誇的漫畫作品。勤練空手道卻無法追隨父親腳步成為警察的女主角,容易被情感所左右而會在調查過程中犯下錯誤,跟男主角的冷靜理智形成強烈對比。然而,女主角好像只是一個莽撞而不夠成熟的人,其原本以為會跟自己男友結婚,卻因為對方外遇對象懷孕而破局。在故事結尾處女主角即將調職到九州,而在男女主角之間萌生的曖昧情愫,並不會讓人讀來感覺有種笨拙的可愛,反而是讓人感覺不太能理解,為何兩人會拉近距離或被對方所吸引。

自己原本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把廠商聯合行為的調查過程寫成有趣的謎團事件,但最後卻很失望地看到,作者只是很雜亂無章法地書寫出,女主角過得不算太好的私人生活,以及很有心機的旅館經營者,將所有人玩弄於股掌之間。旅館的房間成為廠商秘密協商的場合,而偷偷在房間裡安裝竊聽器的旅館員工有了拿來勒索別人的素材,並進而引發了自殺與殺人未遂等事件。想要奪回錄音檔證據的旅館經營者,操縱其他人的行動來故布疑陣,並讓整起事件變得讓人摸不清脈絡與虛實。然而,沒有懲奸除惡的大快人心,也沒有讓人料想不到的真相揭露,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反而像是突然的急轉彎或急剎車,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斷裂或岔題,轉折得很勉強與突兀。

女主角的母親總是對女主角情緒勒索,以擔心其安危為由要女主角順從其意願過日子,而女主角最後的覺醒與對抗,因為沒有被細膩或充分地描寫,所以自己讀來就會感覺是作者的畫蛇添足,試圖要為敘事情節增色,卻反而讓敘事結構變得沒有層次。

2022年6月13日 星期一

棘の家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的創作能量相當充沛,但在量產作品的同時,作品的品質就往往呈現不穩定的狀態。因此,每次閱讀作者的作品就好像在拆封一個不知內容物為何的包裹,可能是可遇不可求的寶物,也可能是恐怖分子要進行無差別攻擊的炸彈。雖然像是在賭博一樣,但是自己還是持續押注在作者的作品上,要說是因為自己有還算不錯的勝率,不如說是因為自己對於作者作品品質參差不齊的落差幅度有多大感到好奇。不過,押注在本書上的這場賭局,對自己來說算是一次勝利。

本書故事主角是一名在學校無法應付出現霸凌之狀況的中學老師,卻遇到自己就讀小學之女兒因為在學校受到霸凌而自殺未遂的狀況。女兒所就讀之學校不打算釐清霸凌事件的真相而只希望主角能息事寧人,雖然同為教育工作者的主角不是不能理解女兒學校的態度與做法,但在對前述理解感到諷刺、無力與羞愧的同時,主角身為一個父親還是選擇了採取訴諸大眾媒體來為女兒討回公道的兩面刃手段。然而當帶頭霸凌女兒的女同學被發現陳屍在公園時,主角的中學生兒子被警方懷疑涉案,而原本被認為是霸凌事件受害者的家庭,一夕之間就變成為了報復不擇手段的加害者家庭。被媒體窮追猛打,被網友肉搜與攻訐,即使心中滿是矛盾、無奈與軟弱,主角還是嘗試突破眼前的困境,找出真凶,但卻也因此觸碰到家人們所隱匿的秘密。被有毒荊棘攀爬著的家庭,在騷動落幕後,主角還是希望能披荊斬棘出一條繼續走下去的路。

在本書故事中,作者還是保持著自己所主觀認定的寫作風格,就是讓在故事中登場頻率不高的人物,成為犯案的真凶。要說本書故事會讓人讀來感覺有趣,是因為其把謎團事件鋪陳得很懸疑,或敘事情節轉折讓人意想不到,還不如說是因為作者發揮其想像力,書寫出一個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太會去想像的困境。也許是因為自己對作者作品已經有了刻板印象,所以自己很早就猜想到真凶可能會是哪個登場人物,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沒有讓其所構思的謎團事件發展得很複雜,或許也是一個不太會有爭議的事實。只是作者讓主角在姑息於其職場發生之疑似霸凌事件的同時,卻要面對其女兒被霸凌,以及霸凌女兒的同學被殺害等棘手狀況,即使作者沒有將主角的心境與遭遇等刻劃得入木三分,但至少作者的點到為止還是讓人讀來感覺新鮮有趣,甚至還能觸動人去做一些進一步的省思。

主角女兒之所以會被霸凌,雖然是因為其為另一位原本因為家境不好而被霸凌的同學仗義執言,但是主角女兒其實並非真正的內心正直或善良,其不但一直以來厭惡著帶頭霸凌他人的女同學,對於其出手相救卻在霸凌矛頭轉向時袖手旁觀的同學也懷抱著惡意,甚至利用了後者來讓前者的所作所為被揭露。主角妻子曾經也是教育工作者,辭去工作成為家庭主婦後,或許心裡有些空虛需要被填補,所以在遇到談得來之異性的時候,便開始了曖昧而沒有突破最後防線的精神外遇關係。主角雖然是個老師,卻沒有辦法成為盡責的父親,其無法跟女兒溝通交流,對於女兒所遭遇的問題以及醜陋的另一面也一無所知。即使是夫妻也會有對方看不到或不能理解的另一面,一個屋簷下的關係或許是暗藏著有毒汁液的綠色植物,看似生機盎然卻不全然是美好與無害。

張牙舞爪、不經思索、有勇無謀的群眾正義,帶著偏見與惡意發動攻擊,在追求自我滿足的幻覺中,從沒想到問題根本無法因此而被解決,只是造成更多的傷害。或許便利的現代生活讓人多出許多可以用來製造對立的時間與精力,也或許便利的現代生活讓人可以更容易展現自私與卑劣,所以人不再容易對他人遭遇感同身受,也只能管中窺豹而無法想像世界的寬廣。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マスカレード・ゲーム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長篇小說作品,為系列作品的第四部。要讓身為男主角的警察再度偽裝成從業人員潛入飯店辦案並阻止犯罪事件發生,也要讓已經到美國飯店工作的女主角能回到東京來,並再度與男主角搭檔,或許都考驗著作者構思與鋪陳敘事情節的功力。

三起因為凶器與作案手法而被認為可能是連續犯案的殺人案件,在死者都曾經涉及刑案、但因為現行制度而沒有負起全部責任的情況下,當初死者所涉及刑案的被害人家屬,就會因爲其可能對死者懷恨在心而被懷疑。因此,當三個過去刑案的被害人家屬都預約要在同一時間入住在同一飯店時,因為不太可能會只是個巧合,所以警方就必須採取行動,就其是否有在密謀什麼展開調查。只是對自己來說,在事態完全混沌不明的情況下,警察組織動員許多人潛入飯店,監控不知道是否會有什麼動作的目標,好像不是什麼有效率或有成本效益的辦案方法。

而即使不吹毛求疵地深究,警方是否有必要如此大費周章地辦案,自己對於三名被害人家屬會不約而同地選擇在同一時間入住飯店的心態或動機,也還是感覺有些困惑不解。當被害人家屬所怨恨的對象在其有不在場證明的時間被殺害、但是其涉案的嫌疑卻又不會因此完全被洗清時,在其與被害人家屬進行交流與互相取暖的園地裡,另一個可能被殺害的人會入住在飯店的資訊被釋出,這樣或許是會讓被害人家屬聯想到會有什麼不好的事發生,且會讓其想要藉此機會釐清其所怨恨的對象為何與被誰所殺害。然而,疑心生暗鬼不一定會讓人在沒有把握會不會有事發生、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得知是否有事發生的情況下採取行動,而人也不一定會有勇氣想要去積極面對、雖然感到好奇卻不確定能否承受其重量的真相。因此讓怨恨對象被殺害之被害人家屬全員在飯店集合的敘事情節展開,自己讀來是感覺有些牽強。

不過,雖然作者把謎團事件的相關人事物牽連起來的敘事手法對自己來說有點勉強,但是卻沒有減損自己閱讀本書故事所能感覺到的樂趣。女子因為愛得太過用力而讓其精神狀態異常,甚至在用藥過量的情況下殺害對方,雖然其因為在行為時不能辨識其行為違法而未負起刑責,但是其在該如何面對所犯下的罪卻成了其沉重枷鎖。因緣際會下,或者說是在多事之人的穿針引線下,女子用了假身分參與了被害人家屬交流的園地,也讓其找到可以贖罪的方法,也就是殺害那些犯了罪卻沒有負起全部責任的人然後再自殺。或許會對感情執著到讓其精神出現狀況的人,對於要消除罪惡感這件事也會有類似程度的執著,所以其想要替被道德良知所束縛而無法行動的被害人家屬討一個公道,同時用自殺的方式來還別人一個公道。雖然其牽引其他人配合其計畫的方法有點一廂情願,但是自己對於其會如此做的動機與心態卻還算能理解。

因為是女性所在辦案上會過度投入或太過力求表現的男主角同僚,為了監控入住飯店的被害人家屬,甚至用了違法的手段,在被害人家屬入住房間中偷偷安裝監聽器。而當一連串事件的真凶身分被調查出來,主角們要趕著進入真凶房間阻止悲劇發生時,前述女警官又因為其過於強烈的情緒,竟然提出要給真凶一些時間去實踐真凶所認定正義的提議。熱情可能變成過於激進,而不擇手段或者失去平衡思考的能力都是可能有的症狀,而女警官或許就是體現了這樣的人性特質。

對於傷害心愛之人的人,濃烈的悔恨與怨懟或許是難以被排解或釋放的情緒,但是其成因或許不僅是因為無法討回公道或無法救回心愛之人,也可能包括了被困在負面情緒中的處境,無法被其他人所理解,也無處可訴說。或許這個時候一個由有類似經歷所組成的團體,就能提供其所需的同理心與支持吧!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ボッコちゃん

日本小說家星新一的自選短篇小說集,是從《人造美人》、《ようこそ地球さん》等書所收錄作品中選出50篇所集結而成,多數為作者的早期作品。340多頁的文庫本收錄了50篇短篇小說,因此各篇的篇幅都偏簡短,即所謂「ショートショート」。作者在〈あとがき〉中指出,本書所收錄故事除前述兩項特徵外,還有另一項特徵,即在屬性或類型上的多樣性,包括科幻、推理、幻想、寓言、童話類的作品。

對自己來說,不論故事的屬性或類型為何,作者用簡短的篇幅去鋪陳出轉折讓人覺得意外的敘事,不僅展現出作者的想像力以及對人性或現實的敏銳觀察,也營造出讓讀者可以自行省思或發想的空間。從這個角度切入來看本書各篇故事,或許又會發展出另一套分類系統,並據以檢視中本書各篇故事的多樣性以及所帶給讀者的不同啟發。

作者所製造出的敘事情節轉折,有些是在挑戰人的既定價值或刻板印象。舉例來說,在〈冬きたりなば〉中,地球人要跟初次見面的外星人做生意,同意對方所提出、等到其冬眠期結束後再支付對價的條件,結果卻發現對方星球的春天不會在明年來到,因為如果換算成地球的時間,對方星球的冬天長達五千年。同樣地,〈親善キッス〉也是在講述地球人與外星人的接觸,只是這次地球人想透過接吻來釋放善意,卻發現外星人是透過位在股間的器官來進食。而在〈プレゼント〉中,外星人想要解除地球發生核爆的危機,所以送了外星生物到地球,而各國團結一致、用盡各種方法來對付外星生物,也因此放棄了核武競爭,但其實外星人當初的想法是,如果將在其星球上被認為是「可愛」的生物送到地球,便會消弭地球上的暴戾之氣並促進和平。價值觀不是固定而是相對的,作者想像出來的外星人,試著要告訴讀者,人生是有很多樣的可能。

作者也寫了一些帶有警世意味的寓言。〈悪魔〉講述人類的貪婪終究只是鏡花水月,在結冰的湖面上向惡魔需索無度的人,最後所獲得的贈與會因為重量太重而沉入湖中。〈ゆきとどいた生活〉則是講述,當人類生活便利到從一早醒來就有機器代勞所有事,則完全不用動口動手的人類,是否就只剩下一副軀殼,是生是死好像也沒有太大差別。在〈闇の眼〉中,人類用科技讓下一代具備特殊能力,例如即使身處在黑暗中也能清楚識別周遭人事物,但是這樣一來是否就等於,眼睛再也不是人類需要的器官。〈変な薬〉則或許可以說是狼來了故事的轉化,一個研發出可以讓人在服用後短暫出現生病症狀之藥物的人,當其身體突然出狀況時,其他人就只會以為其是服用藥物來開玩笑。

有些故事的敘事轉折則是讀來讓人感覺驚悚。在〈暑さ〉中,男子在盛夏的酷暑中會變得殘暴,想要殺害其他生物,小時候是殺死螞蟻等昆蟲,去年則是殺死了前年秋天開始飼養的猴子。而當故事結束在男子說出自己在去年秋天結了婚時,後續讓讀者自行想像就是把讀者帶入一個不太舒服的情緒中。〈意気投合〉的敘事轉折雖然可以被解讀成一種嘲諷或幽默,但是當從地球出發的探險隊自以為是被外星居民所熱烈歡迎時,其所搭乘的太空船卻早已被缺乏金屬的外星居民所拆解,而這樣的結局,自己讀來還是會感覺有點不寒而慄。

作者有時候則是會探討人的幽微情感。〈人類愛〉一開始像是在描繪一個懷抱著大愛、無私奉獻在救難上的人,但是當這個人發現自己要救的對象是曾經與自己老婆有染的同鄉時,這個人便合理化自己見死不救的自私情緒。〈約束〉敘述外星人順道造訪地球,答應會在歸途中再次造訪,實現與小孩子們約定讓大人不說謊的承諾,但是當做出約定的小孩長大,卻希望再次造訪的外星人不要做多餘的事情。

無法一一舉例的有趣故事,敘事簡潔卻意味深長。

2022年5月31日 星期二

地球から来た男

日本小說家星新一的短篇小說集,收錄17篇篇幅偏簡短的故事。自己看了目前正在日本NHK頻道播出、改編自作者短篇小說的電視劇《星新一の不思議な不思議な短編ドラマ》,對於其在一集15分鐘之敘事內所營造出的獨特世界觀感到有趣,便動念想要開始接觸作者的作品。

自己孤陋寡聞,過去不曾注意到在日本文壇早已有相當地位的作者,其想像力豐富且創作力驚人,作品質量兼具。而自己在未閱讀本書各篇故事前,還很冒犯地以為,作者(1926-1997)這樣一個活在上個世紀的人,其所寫出的科幻小說可能會讀來感覺有種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懷舊感。然而,前述先入為主之想法的最大謬誤在於,其實作者寫的不是科幻小說,而是以超現實之敘事元素為基礎、用幻想與奇想所鋪陳出的寓言故事。在精簡的篇幅中,作者用樸實無華的筆觸寫出讓讀者意想不到的敘事情節轉折,並迂迴、點到為止、甚至是隱晦地,探討人性情感或剖析社會現實。

本書在1981年出版,文庫本初版是在1983年出版,而自己所閱讀的版本則是在2008年改版的文庫本版本。在本書各篇故事裡登場的人物幾乎都沒有姓名,通常是「男」、「青年」、「老人」等,然後加上一點有關其年紀、職業等基本資料。沒有對人物外貌或特質多做描繪,也幾乎不闡述人物的心理或情感,作者的平鋪直述,反而更烘托出敘事不可思議與詭譎難料的氛圍。往往是一個巧遇或是一起突發事件,讓故事主角生活有了變化,而這個變化會如何發展、成因是什麼、有什麼隱情、又會如何收場,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不做任何多餘裝飾地將之陳述出來,卻總是讓人讀來感覺,雖然因為線索太少無法推測敘事展開,但是讀完之後又會感佩作者的想像力豐富,以及其對人性情感與現實生活的觀察力敏銳。

書名同名作被改編成一集完結的電視劇,也是讓自己想購入本書閱讀的原因。被傳送到一個跟地球一模一樣的星球上,男子毫無違和感、也不需要做出什麼改變就能融入當地生活,但是其無法說出、也不被任何人相信的經歷,讓其感受到深刻的孤獨感。即使最後男子遇到有過相同經歷的其他人,但是相互慰藉的結果,只是更突顯出男子與日常生活的疏離與隔閡。用富有想像力而有趣的敘事來書寫人的孤獨,這或許就是展現作者說故事功力的適例。

在〈包み〉中,一直沒沒無聞的畫家,某天被一名青年寄放了一個包裹,在對方遲遲不來取回的情況下,畫家不斷就包裹內容物做出各種想像,並將想像畫成畫作而受到推崇。一起偶發事件讓畫家跳脫出困住自己的框架,其不涉及科幻也不是什麼靈異現象,而只是冬眠很久的想像力突然被喚醒而已。

〈もてなし〉與〈あと五十日〉對自己來說都是描繪某種惡意的作品。在前者中,像是把豬養肥後殺來吃一樣,為了讓青年最後成為祭品,信徒們不斷讓青年獲得好處,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受人招待就要付出代價。後者則是講述,讓男子誤認其為死神的神祕人物,一直讓男子以為自己僅剩50天的壽命,但在男子做好準備要等死的時候,神祕人物卻問男子,其接下來要怎麼過日子。殘酷無情的玩笑,讓人讀來卻很唏噓。

〈密会〉與〈戦士〉各自描寫一種超現實機制。在前者中,已婚女性透過靈魂出竅進入另一名睡著了的女性身體內,來與睡著女性的枕邊人對話,其可能是女性的前男友或曾經有過交流的對象。後者則是讓接受安樂死的對象,進入以為自己是為了拯救地球而犧牲的幻象中。作者所想像出來的超現實機制,或許反映出人想為自己消除某種遺憾的渴望。

〈改善〉讓人有回到過去改變自己感情與或婚姻關係的機會,但是可以有做出不同選擇的機會,是否就能真的改善什麼嗎?在〈はやる店〉中,青年用讓自己持續做惡夢來換取所經營的店生意興隆,但是這樣的對價是否相稱,可能就還是取決於當事人自己的價值選擇。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人面島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是系列作品的第二部。接受委託鑑定遺產價值的男子有著一個不為人知的秘密,即其肩膀上有個貌似人臉的瘡,而這個瘡其實是個寄生在男子身上的生物,有著獨立意識,會跟男子對話,通常是毫不留情地嘲諷男子的無能或數落男子的不是。這樣有著一種詭譎甚至驚悚之味道的設定,或許會讓讀者期待,人與超現實之寄生生物組成偵探搭檔來調查謎團事件,將會讓通篇故事瀰漫著更濃厚之奇幻、詭異、甚至是恐怖的氛圍。

然而,或許作者還是比較適合或擅長社會寫實的寫作風格,所以即使其在本書故事中搭起了一座,因為時代錯置而好像可以讓鄉野奇譚在其間搬演的舞台,但最後其還是在本書故事中鋪陳出,一段描述個體想要擺脫或對抗自己所身處現實而採取激烈手段的敘事情節。當謎團事件被設計得不太懸疑或曲折離奇,而有關民俗鄉土的敘事元素也沒有有效地被運用來產製戲劇效果時,本書故事讀來或許就無法讓人覺得有趣。就像邯鄲學步的人最後會連路都忘了要怎麼走,想要模仿卻沒有學到精髓,沒有保留自己原本的特質,只是放入從他處移植而來的元素,但也沒有用力攪拌讓其融化,到最後就會得出好像有很多味道、但又什麼味道都不是的結果。

一座僅靠定期航班與外面世界聯繫的孤島,島上超過半數以上的不動產都掌握在單一家族手上。像是時間停滯般地,在這座島上還傳承著在基督教被迫害年代便已存在的宗教信仰體系,同時經濟產業結構也沒有經歷過什麼變化或轉型,大多數居民還是從事著漁業相關工作。當地主家族出現財產繼承的問題,主角便被委託來評估島上不動產的價值,以及規劃遺產應如何分配給各繼承人的方案。島上某處可能埋藏寶藏,以及地底下可能存在有潛力開發成熱門觀光景點之鐘乳洞等因素,讓遺產鑑價變得困難,而此時繼承人接連被殺害,又有颱風來襲導致聯外交通、通訊與電力供應均中斷,更讓情況變得棘手與複雜。

地主家族裡的人際關係也是暗潮洶湧。宗教信仰體系與經濟產業體系的龍頭,必須透過聯姻拉攏地主家族來獲得實質的資源,而兩股勢力會不斷鬥爭角力,除了要掌握權力外,更有因為私人情感處理不當所衍生出來的仇恨。島上居民對於掌握自己生存命脈的地主家族懷抱著複雜情緒。在面積不大的島上,流言蜚語總是迅速傳播開來。然而,為了讓自己已經無法離開之價值與物質體系不會崩壞,島上居民必須仇視與排斥任何外來的影響,所以當所做出鑑價結果可能會大大改變島上居民生活的主角,開始四處探聽各種資訊時,其看在島上居民眼中就是個外來的威脅,甚至會被認為是帶來不幸的瘟神。

但即使作者將前述多樣而異質的敘事元素羅列在本書故事中,其最後選擇收束故事的方式卻是,讓地主家族兩名未成年的成員,為了擺脫生活在島上的束縛而聯手犯下連續殺人案。作者想要鋪陳出這樣的敘事情節並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出在作者處理或執行這個構思的手法太過草率而粗糙。堂兄妹兩人嫌棄島上的生活,厭惡讓自己必須被困在這個封閉且落後之孤島中的命運,這樣的心情或許並不難理解。只是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情,並不代表其就要做出把親戚數人都殺害的行為。雖然作者暗示了兩人因為生活封閉而發展出可能不會被認同的情感,但是即便如此,兩人對家人的怨懟會強烈到想要把家人殺掉的程度,這樣的敘事還是讓人讀來感覺有些牽強。只能說作者並沒有在本書故事中,對兩人的心境與心路歷程做出足夠細緻的描繪,所鋪陳出的一些線索只能讓人接收到膚淺表面的訊息,而無法讓人感受到兩人內在的壓抑、反抗與掙扎。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剣持麗子のワンナイト推理

日本推理小說家新川帆立的作品。日本フジテレビ將作者獲得「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之作品以及本書改編成月九電視劇,而自己在看過現已播出之集數後,發現雖然電視劇內容有一些轉化自本書故事情節的影子,但其加油添醋的幅度不能說是不大。或許為了要能支撐電視劇用含廣告一集一小時之內容講述完一個事件的設定,加油添醋是必要的,但是前述必要性也相當程度反映出,本書故事內容的平淡與貧乏。感覺上本書分成五個章節,是要讓其各自講述一個獨立的謎團事件,然後再用一個貫穿全書故事的敘事軸線來收束整個故事,例如某個登場人物的真實身分與接近主角的動機等,但是本書故事不僅所講述之個別事件的懸疑性或複雜度均有所不足,連最後的收束都做得潦草馬虎,留下說好聽點是為了後續作品做準備,說難聽點就是沒有把結局處理好,所以讓敘事漏洞百出。

或許應該說,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好像花太多篇幅在側寫主角的性格、想法或心情,但卻好像忽略了,讓敘事情節有起伏或轉折,或許才是讓故事會被人家讀來感覺有趣的根本。一度被人通報倒臥在地、之後卻被人目擊正常處理事務、但最後又被人發現陳屍在更衣室內的律師,與死者共處一室但卻宣稱自己並未殺人的牛郎,將失智症發作之老婦人依據別在其身上之地址送回時發現有人陳屍在該地等,這些看似可以發展出迂迴曲折之敘事情節展開的謎團事件設定,卻在本書故事中被用可以說是簡單而質樸的方式處理掉。

作者或許是想要跳出推理小說文體的框架,營造出一種新感覺,讓謎團事件不一定要是犯罪事件,讓真相不一定要有凶手在其中,讓敘事情節的無法預期是來自作者的不按牌理出牌,而不是來自作者在創意上的更上一層樓。

因此,在前述謎團事件中,律師是因為吃堅果噎到而一時失去意識,其之後雖然清醒但卻受了會讓其喪命的外傷。牛郎則只是單純說了謊,其為了保險金而殺人,雖然其動機可能是被人故意誘導出來的結果。老婦人所涉及的事件或許比較曲折複雜,但是作者卻又沒有處理得比較嚴謹,只是用主角的臆測來帶過:曾經幫助老婦人詐領汽車車體損失險的男子選擇用自殺來面對自己的罪惡感,剛好到訪的老婦人卻失智症發作,把男子的地址放在身上而造成誤解。在作者的筆下,主角不是在辦案,而只是觀察與評論發生在自己眼前的事,這樣雖然能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軟化,不再需要一板一眼地鋪陳線索與歸結所有伏筆,但是敘事過於軟化就變得結構鬆散,讓人讀來感覺作者只是在便宜行事。

作者或許較著重在描繪出有特色的人物,而不是在構思出讓人猜不到卻又很想知道真相的謎團事件。但如果只是讓看似有特色之人物們在故事中登場,卻沒有讓其彼此之間發生什麼有意義的互動或牽連,或許人物們的魅力就無法被突顯出來。好像很忙碌的律師主角,卻彷彿在本書故事所描述的各起事件中遊蕩。總是自吹自擂地說自己是辦案神速的警察,經常在案發現場巧遇主角,也提醒主角應該去思考為何自己會如此頻繁地要用到各種事件。一個來歷與屬性都沒有被清楚說明的犯罪集團(?),其首腦想要招募一名律師來確保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違法的,而在透過層層中介之關係接觸到主角時,一連串事件也同時發生。把感覺會接著發生什麼的敘事橋段拼揍在一起,卻沒有讓之真的發生什麼,反而又轉向去講述其他的敘事橋段,作者這樣的敘事手法,對自己來說是鬆散而毫不嚴謹。

或許作者是真的很有企圖心地想要挑戰,讓推理小說的敘事變得有完全不一樣的氛圍,但對自己來說,這是只有在其敘事功力很有底子的時候才有可能辦到的事情。

2022年5月16日 星期一

ヴィンテージガール 仕立屋探偵 桐ヶ谷京介

日本推理小說家川瀬七緒的長篇小說作品,是2022年第7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對自己來說,相較於受賞作《大鞠家殺人事件》的作者將歷史敘事元素融入本格推理小說之敘事情節中,本書作者透過書寫紡織、縫紉、解剖學等專業知識來反映出日本經濟社會結構之變遷,或許在展現出嘗試跳脫時下推理小說主流風格框架的創作企圖心上並不遜色。而之所以本書最後未能獲獎,自己個人的臆測是,本書故事在敘事上讓扮演偵探角色之登場人物涉入謎團事件的鋪陳有點迂迴與牽強,雖然這或許就是作者的設定,但是也讓本書故事的敘事節奏變得有點緩慢,讀來讓人感覺像是在冷飯熱炒,有點勉強地要將沒那麼懸疑或複雜的謎團,用拖泥帶水的招數來為其粉飾。

少女的遺體被發現在無人居住的空屋中,時隔多年警方還是無法確認死者身分或釐清案情。職業為裁縫師的主角看到警方透過媒體公開、希望民眾提供線索的資訊,從遺體有些奇特的衣著推敲出一些端倪,並據以開始展開調查。對於主角讓人有點無法理解其動機的積極作為,警方的態度一開始是有所懷疑、甚至是相當排斥,但因為主角所提出的推論或見解均被證明無誤,所以後來警方也破例與主角積極合作,甚至讓主角檢視相關實體物證,希望借重主角的專業知識與推理能力,來為謎團事件找出真相。前述敘事情節雖然讓作者筆下擁有解剖學與裁縫等知識的主角,可以活用其知識、為人所不能為,但是主角很積極、甚至是執著於,從遺體衣著上的蛛絲馬跡分析出死者生前的生活狀況,以及從洋裝的花紋與樣式、所用布料與配件等追查出死者陳屍於空屋的背後真相,這樣的敘事情節展開,讀來還是會讓人感覺有些勉強。

雖然說少女的死亡不是被殺害而是一場意外,整起事件所涉及的犯罪行為是遺棄致死與湮滅證據,這樣的情節轉折並不在自己的預想之內,但是最後被揭露的真犯人身分,卻是自己在讀到敘事情節展開的中段時便已猜想到。或許應該說,本書故事讀來並沒有讓人感覺那麼地疑雲重重,其反而比較偏向是在書寫,讓如是犯罪行為得以發生的現實,以及一群好像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的職人,發揮其好像有點不合時宜的專業知識,把前述被掩蓋起來的現實揭露出來。對自己來說,從前述角度切入來閱讀本書故事,或許讓自己可以更有所感觸或體悟。

主角像一個怪胎般地,與自己開店所在之商店街的其他店家,有著一種格格不入的距離感,而在調查上與主角組成搭檔的古物店老闆,更是成為街坊鄰居們議論紛紛的對象。非我族類的外來者,像是帶著異質文化或氣息闖入一個密閉空間,攪亂了在地人士用類似之價值觀與生活方式所營造出來的平靜與平衡,雖然不是完全沒有打破隔閡或彼此適應的可能,但是需要為之花費的努力,對外來者來說還是一種考驗。尤其是當外來者所要打進去的族群其實是已近黃昏,在其中的人面對生活都是辛苦地掙扎著,或許也就不會有什麼餘力去反省自己的保守或排外。

曾經是創造出經濟榮景的製造業小工廠,因為時代變遷而不得不走上倒閉這條路,而曾經對製造的技藝有著驕傲與堅持的從業人員們,或許也無法抵抗時代浪潮,必須另謀出路。無法跟上經濟轉型而跌落社會底層的弱勢族群們,像是本書故事所描繪之沒有戶籍的人,要在社會現實中找到立足之地,或許是一件辛苦且會處處碰壁的事。在社會制度裡或在世人眼光中並不存在的人,因為其連可以被識別的身分都沒有,所以其遭遇也就很難被他人所探查或知悉。或許誰都能認知到,人是際遇有別,但是要能認知到,這個差別有多大,或許就需要一些真實或虛構的故事來刺激想像了。

2022年5月9日 星期一

PUZZLE 東京駅おもてうら交番・堀北恵平

日本小說家内藤了「東京駅おもてうら交番・堀北恵平シリーズ」的第三部作品。上一次閱讀同系列其他作品已經是一年多以前的事情,而目前同系列作品已經出版到第七部。因為莫名偏執,所以即使對於曾讀過之同系列作品的表現並非總是給予正面評價,自己還是每當有新作出版時便會購買,但是這樣只增加庫存卻不清倉的作為,或許還是該好好被檢討。自己在一年多前閱讀的是同系列第四部作品,當時自己感覺作者好像一直在故弄玄虛、鋪陳謎團,但這次閱讀本書故事,自己則比較沒有這樣的感覺。會如此或許是因為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比較沒有去描述,主角穿越時空到昭和時代之派出所的敘事橋段,並且即便在〈プロローグ〉中作者還是敘述了發生在過去的事件,但是其至少在本書通篇故事中,有比較聚焦在描述發生在當下時空中的事件。

在歲末年終時,一個流浪漢擅自拿走被放在車站內的行李箱,然後被主角帶到派出所「自首」。原本警方以為這一切只是流浪漢要讓自己被關進看守所,因為這樣至少不會一個人在節慶時無處可去,但是當警方打開行李箱發現裡面裝的是男性遺體的一部分時,整起事件就變得棘手。在對行李箱的所有人是誰、死者是誰、死者被殺害的地點在哪、為何會被分屍的原因等關鍵問題均一無所知的情況下,整起事件該如何開始著手進行調查,便考驗著主角及其同事們的推理能力與直覺。當男性遺體的另一部分在另一個地點被發現時,一個已經死亡多年並白骨化之女性遺體的一部分也同時被發現,而兩起發生在不同時間之殺人分屍而後棄屍的案件,彼此之間到底有什麼關聯,就變成讓主角及其同事們傷透腦筋的謎團。

母親聯絡不到女兒,雖然擔心但也無從得知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而答應要幫忙找人的主角,也因為不知該如何獲得線索而一籌莫展。當女兒被好心的計程車司機送回家時,這起原本讓人感覺像是與前述殺人分屍案沒有什麼關聯的事件,卻引領主角及其同事們找到可以串起所有零散線索的脈絡。

遺體被冷凍後分屍的男性,原來生前是一個有異常癖好的犯罪者,綁架過多名女性並將之殺害後分屍,而前述一時讓其母親聯絡不上的女兒,則是僥倖逃出其魔掌。前述犯罪者買下已經沒有營業的肉鋪,利用其設備來切割被其殺害的女性遺體。原本經營著肉鋪的男性,因為自己犯下錯誤而讓家庭破碎,且必須出售肉鋪。在出售肉鋪後成為流浪漢,並偶然發現前述有有異常癖好之犯罪者,在對自己有特別意義的肉鋪中從事毫無人性的惡行,便因此想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藉由將犯罪者殺害後分屍來譴責其罪行。而當流浪漢用犯罪者的行李箱來運送屍塊去丟棄時,卻又碰巧遇到了主角,在其一時無法坦承自己行為並說了謊的情況下,整起事件便像走進迷宮般地變得複雜且充滿謎團。

本書故事有趣之處或許就在於,其鋪陳出看似零散沒有關聯的一個一個事件,然後讓主角靠著靈感、機運與推理能力,從一些容易被忽略或需要花費氣力去抽絲剝繭的細微處,找出一條條線索,為原本看不到其關聯性的複數事件,串出其間相互牽連的脈絡。作者沒有讓本書故事之敘事展開過度發散,雖然一開始其還是開啟了複數條敘事軸線,但是其一直有隨著敘事情節之進展,在收束讓讀者一時之間想像不到其間關聯性的敘事軸線。只是,雖然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鋪陳出的敘事情節比較有連貫性,結構也比較工整,但是其所製造出的敘事情節轉折,也就是一開始讓人以為只是偶然拿到裝著屍塊之行李箱的流浪漢,到最後竟然是凶手,則讓自己讀來感覺有些牽強,有新意卻沒有什麼可以觸發自己去思考的深度或廣度。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IV シンデレラはどこに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在本書故事中,作者鋪陳出兩起事件,一是主角受到神祕人物威脅、被迫要在期限內研究出灰姑娘故事之起源的謎團事件,另一則是包括主角在內之不被市場青睞的小說家們、其作品被近期爆紅之人氣作家用拙劣文筆改寫後變成暢銷作品的爭議事件。如果不要太介意,被小說家們群起撻伐、甚至被控侵權的暢銷作家,為了製造對自己有利、能讓自己免責的證據,而大費周章地脅迫主角去為灰姑娘故事起源問題找出有憑有據的答案,這樣的行為是否合情合理,則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鋪陳出的敘事情節轉折其實算是頗有趣,也顯現出作者放大創作格局的企圖心。要將比較文學研究資料或著作權法相關判例等素材放入小說敘事中,還要讓人讀來感覺有趣而不會感覺是在賣弄知識或掉書袋,就這點來看,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是表現得不錯。

隨著一次又一次被牽連進各種謎團事件,主角雖然還堅持著要靠小說創作闖出一番名號,但實際上其在出版業界相關人士心目中,卻已儼然成為調查能力受到肯定的偵探。說主角是「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樣可能會聽來有點像是在嘲諷,而主角的確也還在抗拒這樣的發展,雖然其好像已經無能為力逆轉情勢。自己對於作者透過這樣的設定來發展系列作品是給予正面評價,至少作者沒有把主角描寫為成功人士或十項全能,而是讓其雖然有些過人之處、卻還是平庸地在現實中掙扎與面對世態炎涼,這樣的故事讀來會讓人比較有親近感,也可偶爾觸發一些對現實生活的省思。

雖然現在對大家來說已是耳熟能詳的灰姑娘故事版本應該是源自歐洲童話,甚至不能不提到迪士尼動畫對大家認知的影響,但其實類似的敘事,也存在在各國流傳已久的民間故事中。根據本書故事的敘述,灰姑娘故事會出現在不同國家或民族的文化中,主流的解釋是將之視為偶然的巧合,因為在男尊女卑的社會文化裡,女性會期待有強而有力的男性來將自己救出目前所身處的困境,而這樣的脫逃機會往往是複數女性必須透過彼此爭奪方能到手。雖然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提出灰姑娘故事可能是發源自日本,甚至虛構出可以將各種變數納入考量、用來分析文本的人工智慧,來為該推論或說法製造出其實也是虛構的論據,但這應該只是一種為敘事情節製造戲劇張力的手法,自然不能據以認為作者本人認同前述說法。

然而,要說在本書故事中所提到的各國故事都是灰姑娘故事的變種,則對自己來說是一種帶有價值判斷的分類結果,其或許過於重視在各國故事中都有被欺負的繼女、陰險的後母、有權有勢的男性等設定類似之人物登場的事實,而忽略其在敘事情節展開與敘事元素選擇上的各種差異。當各國故事均被簡化或被抽象化為,敘述善良美麗之女性逃出被欺負或甚至被陷害之處境、而後與對之傾心之男性結合的敘事梗概時,或許就可以將之歸類為類似的灰姑娘故事,但是之所以要如此歸類的原因,不也正是因為這樣做被認為有比較分析或追本溯源之意義或價值嗎?如果不去把在各國故事中登場的女性都當成灰姑娘的分身,而是去思考為何各有特色的敘事會在該國獨特的歷史文化情境中被如此述說,或許就會因為問了不同問題而有不同的答案。

或許類似的價值判斷問題,也會發生在要認定是否有違反著作權法之「抄襲」行為發生時,特別是著作權法其實並未定義何謂「抄襲」,其所賦予著作權人的權利是排除他人侵害其重製權或改作權的行為。在本書故事中,暢銷作家用自己的文字敘述,將別人不暢銷之小說的故事情節,重新寫成另一部作品,這樣是否構成著作權之侵害,或許不僅是一個應在法理上論辯的課題,而是一個應該透過檢視著作權應該保護什麼之價值選擇來思辨的課題。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オオルリ流星群

日本小說家伊与原新的作品。坦白說,自己讀到描寫昔日同窗在多年後重聚之滄海桑田與人事全非、從為賦新詞強說愁之青春一轉眼到了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中年危機的故事,已經不太會有什麼體悟或觸動,特別是當在這樣的故事中,往往存在著一些落入俗套的角色人物設定與敘事情節橋段時。本書故事好像也沒有辦法不落俗套、跳出框架或窠臼。

沒有辦法與其他人一起長大成人、通常是懷抱著秘密死亡並成為其他人被封存記憶的同學,在長大後變成關在房間裡足不出戶之繭居族的同學,選擇繼承家業但是對於應如何對抗衰退趨勢感到煩惱的同學,這些其實好像只是換個名字就可以在類似故事中反覆登場的角色人物,在本書故事中也讓讀者看到了他們的身影。一個與其他人都疏遠了的同學,以某種讓人感覺意外的形式出現在其他人的日常生活中,讓過去從記憶的墓地裡被挖掘出來,也讓當前的平凡庸碌泛起漣漪,這樣的敘事情節展開,在本書故事中被相當程度地複製出來,也因此讓讀者可以或多或少猜想到,自己應該期待,登場人物在青春的回憶被喚醒後,會檢視其當前生活而找出自己應付中年危機的方法。

即使本書故事是在講述,多年以後的一群人透過重新審視過去的濾鏡來看向未來,其敘事對自己來說,或許跟其他類似故事相比有一些不足之處。作者過於輕描淡寫地處理登場人物們所面臨的中年危機,好像每個人都有其實處理起來會有點棘手的現實問題,但是卻又好像可以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就能自然迎刃而解。作者讓過去在多年之後的當下被重新挖掘出來,不管是美好的回憶,還是一直以來沒有被解答之問題的答案。但是作者卻似乎沒有讓這些被重新審視的過去在當下發生化學變化,只是讓登場人物想要在自己年過四十的平庸生活中,再一次像當年一樣,一起完成一件在旁人眼中有些過於不計成本投入的創舉。因此雖然本書故事描寫,過去在多年之後為當下的登場人物帶來屬於其個人的救贖,但是自己讀來卻感覺,作者在其中沒有細膩地處理到,可能存在登場人物心中的矛盾衝突與幽微情感。

不過,即使本書故事讀來讓自己感覺似曾相識,卻還也不至於讓自己讀來感覺無趣而平淡。從事天文學研究並曾任職於專門研究機構的其中一名主角,想要靠著個人的力量建出一座屬於自己的天文臺,這樣的野心即使不是毫無實現之可能性,但實現的機率也不會是太高。只是隨著敘事情節展開,建出一座天文臺也逐漸變得不是那麼遙不可及,而最後登場人物們也真的把天文臺建了出來。在不去細究每個環節是否都合情合理的情況下,這樣的敘事情節讀來還是讓自己感覺勵志與療癒。

過去與想興建天文臺之主角一起在校慶時完成巨大展示作品的昔日同窗,像是想要找回過去之熱情、讓自己有種回春之錯覺般地,開始勞心勞力地投入建設天文臺的各項工作。繼承父親所經營藥局的藥劑師,在中學任教的老師,辭去正職工作後、因為想要當律師而開始準備司法特考的大齡考生,三人以積極到可以說是影響日常生活之程度,開始幫忙天文臺的籌備與興建工作。而過去不知為何突然從製作展示作品之工作抽身、最後還把自己性命賠上的同學,以及在當下已多年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最近卻開始偷偷用無線電波播放音樂的同學,被前述三加一的登場人物們,用不同的方式牽連進到天文臺的興建過程中,而這個過程也讓身在其中的登場人物們找到自己的救贖。

或許人需要一顆自己可以持續注視著的星星,來為自己的生活定下方向,讓自己的進退或轉向都有意義。讓中年人燃起熱情的事情或許不是什麼偉大志業,甚至有點荒謬或獨善其身,但是如果可以讓自己的平庸有點與他人不同,或許就是對自己來說有意義或價值的事情。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大鞠家殺人事件

日本推理小說家芦辺拓的作品,目前是2022年第7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也是2022年第22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候補作。雖然得獎與否最後還是要看是否能獲得評審的青睞,但是做為唯一一本在去年出版並同時成為今年兩個推理小說獎項候補作的作品,或許可以說本書是在去年日本推理小說市場上占到了一個明確定位。

之所以會這樣說,並非要貶損本書做為一本推理小說的表現與價值,而是想要指陳,作者在本書中將時代劇敘事元素融入本格推理小說的敘事情節中,或許展現其嘗試在這個推理小說風格日漸多元的時代,用推理小說之本質或原型來一決勝負的創作企圖心。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建構出局勢劇烈變動的時空背景,描繪一個經商家族在歷史洪流中由盛轉衰,且因戰爭而人丁單薄、生活拮据。然後作者再讓連續殺人事件發生在前述經商家族所居住、日趨蕭條頹圮的宅邸中,讓家族已經所剩不多的成員接連身亡,並在最後讓一連串事件背後真相的揭露,是在宅邸被轟炸後所遺留下來的廢墟中進行。

作者讓為數不算多的登場人物間存在讓讀者意想不到的關係,也讓個別登場人物有不為人知的秘密,並讓這個秘密成為該登場人物採取特定行動的動機。運用或許可以說是在本格推理小說中被慣用的手法,作者讓過去所發生事件的關係人,以另一個身分在敘事情節中再度登場,同時也讓個別登場人物有著未明顯展露的心機或想法,並據此在暗地裡行動。於是長女為了擺脫只能出嫁的命運以及滿足自己想繼承家業的野心,跟家裡的長工合作讓一度想離家出走的兄長再也無法回到家中。而後長工再度進入家族,但這次卻是與長女結婚,以贅婿身分成為家族事業管理者。長子在流浪並讓一名女子懷了自己的孩子,而母親偷龍轉鳳的安排,讓長子的女兒成為長女與贅婿的次女,並種下之後導致一連串事件發生的禍因。這樣關係錯綜複雜的家族秘辛,讓本書故事之敘事,不僅在情節轉折上無法被讀者所輕易猜想得到,也在風格與氛圍上像是繼承了日本本格推理小說的傳統。

在二次大戰期間被美軍轟炸過的大阪,居民傷亡慘重而街景滿目瘡痍。此時即使在當地一座宅邸中,連續有四個人不知如何與被誰所殺害,好像跟發生在週遭的殘酷現實相比,也根本算不上什麼慘劇或悲劇。作者讓嫁入家族的媳婦成為家族在戰後幾乎可說是唯一的倖存者,也讓其偶然重逢的同學,成為揭開一連串事件背後真相的偵探。在廢墟中經歷戰爭而存活下來的眾人,像是恍如隔世般地談論過去發生種種,有謎團也有人心險惡,即使有那麼一些牽強與不合情理之處,但是這樣的敘事所渲染出來的美感,卻讓人讀來有了更多想像與感受的空間,其或許與謎團事件本身無關,而是對現實無情與人性虛妄的一種慨嘆。

對自己來說,雖然本書故事或許沒有鋪陳出結構精簡工整的敘事情節,而是用了過多的篇幅,書寫時代背景以及登場人物活在當時之現實生活中的掙扎,但是這樣的「瑕疵」或許就是本書偏離本格推理小說原型所翻出的新意,是作者透過重塑那段歷史與那個時代所建構出來的陳述與詮釋。

在社會文化的框架中,人想掙脫束縛,爭取自己所想要的事物,或許從來都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有時甚至不是因為存在什麼阻礙,而是因為造化弄人。母親與女兒都想逃離被別人決定的命運,有想要繼承家業的野心而試圖將有繼承權利的兄弟排除在外。但是即使一時達到目的,卻仍然因為戰爭的發生,或因為自己種下惡因並招來惡果,到頭來落得一場空,甚至賠上自己的性命。

期待看到時代的轉變並為自己開出一條路,或許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年輕女醫生跟著老醫生到案發現場相驗遺體,卻一直被人當成護理人員,或許就是刻板印象難以撼動的印證。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五つの季節に探偵は

日本推理小說家逸木裕的作品,所收錄之〈イミテーション・ガールズ〉為2019年第72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而〈スケーターズ・ワルツ〉目前為2022年第7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雖然本書收錄5篇故事,每篇故事分別敘述一起女主角介入調查的獨立事件,但每篇故事卻也都有一個標註所敘述事件發生時間的副標題,並連接成一個有時序性的敘事,描寫主角進入父親經營之徵信社任職,並持續省思著自己是否適合從事調查他人隱私之工作的心路歷程。

本書各篇故事有著獨特的敘事風格,並營造出一種氛圍,會讓人讀來感覺好像不只是在閱讀推理小說,但是又沒有厚重到會讓人感覺不是在閱讀推理小說。或許本書的廣告詞,「精緻なミステリX重厚な人間ドラマ」、「じんわりほろ苦い連作短編集」等,雖然是過譽,但還是有捕捉到本書各篇故事的幾分特質。各篇故事所描述的謎團事件,其背後真相或許讓人無法預料,一方面是因為作者的敘事手法讓人無法明確掌握敘事展開的走向,另一方面則是因為作者所描繪出的人性情感雖然不是那麼日常或平凡,但也不會讓人讀來感覺完全無法理解或想像。

舉例來說,〈解錠の音が〉敘述女主角受委託調查前女友變成跟蹤狂的事件,在調查後發現一切都是委託人自己的被害妄想,但委託人用來鎖住自行車的號碼鎖被破壞後拿走、而自行車只是被移動位置的事件卻是確有其事,其是利用人往往會用在不同場合使同一組密碼的行為模式所策劃出來的犯罪行為。雖說作者並非完全沒有埋下伏筆來暗示,但是用兩起事件來層疊出敘事情節轉折,還是會讓讀者猜想不到,作者會讓敘事情節朝向哪個方向展開。作者筆下自我中心到有些病態的委託人,雖然在自己生活周遭不見得存在有類似性格的人,但卻也感覺在現實中或許真的會有這樣的人,而其與前女友的關係,雖然是謎團事件的一部分,但卻又好像可以從推理小說敘事情節中抽離出來審視,讓人讀來有多一些的想像或思考。

〈イミテーション・ガールズ〉書寫發生在女主角高中時期的事件。為了改變被學校大姐頭視為眼中釘的狀況,女主角的同學請女主角暗中調查男老師是否有什麼把柄,表面上是想要透過掌握老師把柄來讓老師出面解決問題,但實際上卻是希望讓女主角成為大姐頭下一個看不慣的對象。然而,大姐頭其實是老師惡行的眾多受害者之一,而女主角的調查不僅讓真相大白,也讓其同學能跟大姐頭和解。隱藏委託調查之真正動機的同學,以及隱藏自己想要展開調查之真正目的的女主角,或許都不是誠實的人,而主角不計後果地只想把其他人真實面貌暴露出來,或許不一定總會帶來好的結果。

在〈龍の残り香〉中,女主角執意要揭露某人所刻意隱瞞之喪失嗅覺的秘密,就讓其失去一個朋友,因為該名朋友其實已經隱約察覺到真相,也認知到把這樣的真相攤在陽光下,並不會讓任何人過得更好。有了前述經歷,女主角開始意識到自己執意要看到其他人真實面貌的性格特質,或許會帶給他人不幸。而即便如此,在〈スケーターズ・ワルツ〉中,初次邂逅的人對女主角說出一段過去經歷,而女主角點破隱藏於陳述背後的真實,對初次邂逅的人而言是種救贖,讓其從不斷自責的沈重壓力中解放出來。事實可能是苦口良藥,也可能是傷人利刃,在認清卻不說破以及毫不猶豫揭穿之間,或許是個有很多選擇可能、需要更審慎思考的彈性空間,而不是非黑即白的兩個選項。

為了對抗加在自己身上的價值觀而說謊,但卻沒有認知到,自己其實已經內化且被困在前述價值觀中,這是〈ゴーストの雫〉所描繪出、可能在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狀況。

2022年4月8日 星期五

コージーボーイズ、あるいは消えた居酒屋の謎

日本推理小說家笛吹太郎的出道作品,收錄7篇短篇小說,其中〈コージーボーイズ、あるいは謎の喪中はがき〉目前是2022年第7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本書各篇故事的背景設定,是作者出於想寫出有「コージーミステリ」風格之作品,以及想向アイザック・アシモフ之《黒後家蜘蛛の会》系列作品致敬等動機,所創作出來的成果。同人誌雜誌主編、二手書店老闆兼評論家、小說家、以及同時為故事第一人稱敘事者之編輯,四人定期在咖啡店聚會,交換對時下推理小說作品的意見,並時不時邀請友人以嘉賓身分參加聚會。席間總會有人,通常是嘉賓,提到其在生活中所遭遇到的謎團事件,此時聚會固定成員便會開始闡述自己的推理,然後在議論的過程中一一被推翻,最後再由一直在旁聆聽的咖啡店神秘店長,以「安楽椅子探偵」之姿,為謎團事件揭露背後真相。

對自己來說,〈コージーボーイズ、あるいは謎の喪中はがき〉之所以會成為候補作,或許是因為其所鋪陳出來的謎團事件,一開始看似不可能會有合情合理的解釋,但是其後來所披露的真相,雖然有點離奇且不太會是一般人的日常生活經驗,卻不會讓人讀來感覺牽強或荒謬,而能在有限篇幅中建構出這樣讓人意想不到的敘事情節轉折,自然會是讓人讀來感覺有趣的作品。明明家中或身邊沒有親近的人過世,卻向朋友們寄出「喪中はがき」,且不願明說為何會如此做的原因。而做出這樣舉動的理由,除了認為其是出自非理性外,很難有其他解釋。然而,作者卻為其想到一個很天馬行空但卻不是完全說不過去的理由:當事人在龍年末寄出通知正在服喪中的明信片,讓大家不會寄來蛇年應景的賀年卡,因為其看到蛇的圖案會恐慌症發作,但又不想讓人知道。

本書各篇故事所鋪陳出來的謎團事件,或許都可說是所謂「日常生活之謎」,即使其涉及犯罪,也都是竊盜等稱不上是大奸大惡的案件,而就算有惡意,也還不到要奪人性命或強取豪奪的等級。唯一有涉及傷害致死案件的故事是書名同名作。在〈コージーボーイズ、あるいは郷土史症候群〉中,大學生假裝對當地歷史有興趣,將文史工作者騙出家門,然後趁機把文史工作者家中的畫作調包後偷走,其會如此做並非因為貪財,而是對文史工作者瞧不起現今大學生的態度有所不滿。而在〈コージーボーイズ、あるいは見知らぬ十万円の謎〉中,認為自己所做出的小壞事是惡作劇而沒有罪惡感的男人,到女友兄長家中竟順手牽羊拿走放著現金的信封,讓女友只能在不驚動任何人的情況下、用自己的錢為其歸還,卻因此製造出一個放在信封裡面之應急款金額突然變多的謎團事件。

但〈コージーボーイズ、あるいはコーギー犬とトリカブトの謎〉則可以說是個例外,因為其所描述的其實是一起殺人未遂事件,雖然最後被毒害的是狗且凶手在真相大白前已經死亡,但想謀財害命的意圖,已經無法被歸類成,在日常生活中會出現的小小惡意或心機。

而所鋪陳出之謎團事件最符合「日常生活之謎」定義的故事,則可能是〈コージーボーイズ、あるいはありえざるアレルギーの謎〉與〈コージーボーイズ、あるいはロボットはなぜ壊される〉。在前者中,登場人物過敏發作卻找不到其接觸過敏原的管道,而經過「安楽椅子探偵」的一番推理後,才揭露登場人物不想公開的戀愛關係。後者則是描述小孩看似毫無來由地把自己心愛的玩具弄壞,而在前述舉動背後存在著小孩父親的教養方式與母親有所出入的狀況。

書名同名作雖然或許稱不上傑作,但其所書寫出、人類在推論時可能會出現之盲點,對自己來說卻有些啟發,因為人往往會因為過於執著於某些條件而忽略某些可能,例如一直以為自己是去第三家店續攤,而沒想到其實自己是回到第一家店喝到斷片。

2022年4月2日 星期六

時計屋探偵の冒険 アリバイ崩し承ります2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山誠一郎的作品,收錄五篇短篇小說,其中〈時計屋探偵と二律背反のアリバイ〉目前是2022年第75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的候補作。本書為系列作品的第二部,前作在設定被加油添醋不少的情況下被改編成電視劇,例如讓身為「安楽椅子探偵」的鐘錶行年輕女老闆多了些「嗜好」、讓單身男警察變成因故被調職的已婚中年人、還加入其父親為地方有力人士之少爺警察這樣一個電視劇原創角色等。而或許是因為受到電視劇的影響,也或許是系列作品要持續發展、人物之間的關係勢必要出現一些化學反應等,感覺上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相較於前作,在其中單身男警察更明確地表現出自己對鐘錶行女老闆的愛慕,而鐘錶店女老闆的可愛女性特質也比較有被著墨到。

不過,既然系列作品明確被設定為描述「安楽椅子探偵」破解不在場證明的短篇小說,則在有限篇幅中是不太能加入太多對登場人物性格或情感的描繪,而各篇故事的賣點應該還是,作者所構思設計出來的偽造不在場證明之詭計,是否讓人讀來感覺新鮮有趣。或許不在場證明之偽造,本質上就是一種誤導,不論是使用物理性或心理性的手法,就是要讓調查案情的人誤以為嫌疑人在案發當時人並不在現場。

偽造不在場證明的一種慣常手法是「困難の分割」,即將一件不可能做到的難事,分成數件小事後一一突破,然後再讓人誤以為所有的小事都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場所所完成,進而讓整件事變成看似不可能做到的狀態。在本書中,〈時計屋探偵と沈める車のアリバイ〉或許就是前述手法的適例。凶手用想誤導他人認為是案發現場的水將死者溺斃並確立其死亡時間,然後再在另一時間將屍體運到希望被誤認之案發現場遺棄,讓人誤以為死者是在其死亡時間被凶手連人帶車沈入案發現場的水池中溺斃身亡,如此一來凶手便因為不可能在死者死亡時間出現在被誤認的案發現場而有了不在場證明。凶手是分別在不同時間與地點,而非同時在案發現場完成殺人跟棄屍兩件事,並藉此偽造出不在場證明,雖然這樣的詭計符合「困難の分割」的經典構圖,但卻也因為太過「經典」而變得不是這麼不容易猜想得到。

對自己來說,〈時計屋探偵と多すぎる証人のアリバイ〉以及〈時計屋探偵と二律背反のアリバイ〉都是描述了作者擅長或喜愛設計的犯罪手法,即利用透過死者胃中殘留食物來推估死亡時間的盲點,在死者用餐之時間點被誤判的情況下,製造出不正確的死亡時間。在上述兩篇故事中,凶手都巧妙地誘導死者偽裝成別人,讓人對其用餐時間有錯誤的認識,進而讓其死亡時間被誤判,而凶手則在被誤判的死亡時間而非真正的行凶時間有不在場證明。而後者之所以能夠成為候補作的原因,則是因為其所鋪陳出的詭計,相較於前者有更為繁複而巧妙的布局結構,是兩名死者被凶手欺瞞而相互扮成對方去用餐,進而讓兩人的死亡被誤判是在同一時段發生,而同一個凶手則不可能同時在兩個地方殺人。只是,作者在系列作品中一直用透過偽造用餐時間來誤導死亡時間判斷的梗,或許會讓讀者逐漸感到疲乏。

〈時計屋探偵と一族のアリバイ〉則或許體現了要在有限篇幅中製造敘事情節二次翻轉的困難。一開始像是為了遺產而殺人,只是有繼承權的嫌疑人們都有不在場證明。而後其中一人看似不太穩固的不在場證明被識破,但其卻宣稱其只是動念想要殺人,到了現場發現人已經死亡,且其有無法下手的理由。前述嫌疑人後來被與其合作的凶手殺害,而之前被識破的不在場證明其實根本未被執行,只是被虛構出來掩蓋真正犯行。太過曲折的敘事情節卻缺乏足夠篇幅來鋪陳,就會讓人讀來感覺在細節與人物心理上有疏漏。

2022年3月31日 星期四

樹海警察2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倉崇裕的作品。先前在閱讀同系列的第一部作品時,自己還在猜想作者會不會將之發展成系列作品,而時隔四年多,作者以直接出版文庫本版本的形式,宣告其會將「山梨県警上吉田警察署地域課特別室」的設定發展成系列作品。本書故事承續前作的敘事展開,原本是四人編制的單位在一人退職後剩下三人,而照道理應該被歸類為菁英卻被派任到此窮鄉僻壤的主角,跟兩名經驗較豐富且各自有其獨特個性的部下,則繼續面對發生在轄區內,也就是青木ヶ原樹海的事件。本書故事分成三個篇章,各篇章均描述一起事件之始末,而這三起事件都牽連到,仗著有参議院議員老爸撐腰為非作歹、甚至開始從事販毒之非法事業的男子。

由於轄區是被貼上不少標籤與涉及許多傳說的樹海,所以主角跟其部下的工作,往往是處理在其轄區內所發現的遺體,並在可以說是被主流警察體制所冷落甚至是排擠的情況下,就算是想要展開調查,往往也會遭遇一些阻礙,甚至有時得要採取一些旁門左道的作為。只是如果本書的賣點之一是虛構出發生在樹海這個特別之地、會讓讀者讀來感覺有趣的事件,則本書故事所描述的三起事件,對自己來說是沒有充分運用到樹海這個敘事元素,同時其展開與收束也不夠懸疑或曲折。

在〈柿崎努の冒険〉中,被發現陳屍在樹海洞窟中的男子,雖然其死亡曾被誤導成殺人後的畏罪自殺,但主角等人在調查後發現,該名男子是為了藏匿與其被捲入之殺人案有關的關鍵證物才來到樹海,且其也因為這個證物而喪命。然而,雖然樹海被認為是人走在裡面會迷路的地方,而樹海裡的洞穴則因為其內部溫度低,所以適合被用來保存生物材料類的證物,但即便如此,在還有其他條件類似之地方可以藏匿證物的情況下,男子為了藏匿證物而專程來到樹海,這樣的敘事情節讓人讀來或感覺有點牽強不合理。

固定會相約前來探訪樹海的三個友人,個性較為孤僻的其中一人選擇獨自搭帳篷在戶外過夜,卻被發現在陳屍在帳篷內,帳篷周圍的積雪上沒有足跡,而死者亦曾被目擊在某個時點前尚存活在人世。前述死者是自殺還是他殺,若是他殺則凶手如何能不留痕跡地離開現場,這樣的謎團事件是〈柿崎努の推理〉所鋪陳出來的敘事情節內容。然而,不論是透過在周圍景色類似的地點搭帳篷假扮成死者來刻意被路人目擊,還是利用帳篷的特性讓自己在殺人時不會被死者的血液濺到,這樣的詭計好像不一定要在樹海才能執行。死者因為拍到能證明議員兒子涉及不法的照片,所以為自己引來殺機,而其友人則是被收買來行凶,透過前述設定來將這起事件拉進本書故事的主要敘事軸線,讓自己讀來覺得,雖然並非不合理,但是卻有些刻意與勉強。

最後,〈柿崎努の逃亡〉讓主角因為被誣陷成凶手而被迫逃亡,但是在部下的協助下,即使千鈞一髮,還是順利揪出藏在所有事件背後的藏鏡人,證明自己的清白,也讓正義得以伸張。然而,不論是藏鏡人陷害主角的手法,還是主角逃亡的過程,整起事件雖然是發生在樹海及其周邊區域,但是卻不能說與樹海的特質有什麼關聯,甚至可以說除了是碰巧發生在樹海這個地方之外,整起事件其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不過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讀來並不會感覺平庸或無趣。或許應該說,本書故事有趣之處並不在於其所書寫出來的謎團事件非常離奇或詭異,也不在於其敘事情節的起伏或轉折是會讓人無法預料,而是在於作者所設定出,可以讓其用幽默與嘲諷之筆觸去描述的人物性格特質與人際關係。總是不承認或不認為自己是被「貶」到窮鄉僻壤的主角,因為對於周邊環境之特性尚有無法確切掌握的地方,所以總會被已經是地頭蛇的部下嘲弄。但是主角的「樂觀」與「成長」,反而讓其與部下們的互動變得生動有趣。

2022年3月28日 星期一

孤島の鬼

日本推理小說家江戸川乱歩的長篇小說作品,初次發表是在1929年至1930年間,被連載在當時發行之大衆雑誌《朝日》上,而自己所閱讀版本則是被收錄在角川ホラー文庫之「江戸川乱歩ベストセレクション」中的文庫本版本。

自己之所以會對這部發表距今已近百年之作品產生興趣,乃是因為先前在閱讀其他小說時有讀到,作者在本書中放入描述同性戀的敘事橋段,而這便讓自己好奇,在上個世紀前半所發表的推理小說中,同性戀這樣的敘事元素會被如何處理。在讀完本書後,發現作者是毫不隱諱,很直接地點出其中一個登場人物的性傾向是如此,雖然其所敘述的關係並非兩情相悅而是單方面追求,同時也還是無法避免將「不正常」的標籤貼在前述性傾向上。或許應該說,在當時的社會文化氛圍中,作者使用在現在看來是歧視或不適當之用語或概念,來描述身心障礙者或同性戀者,或許也是無可厚非,而作者其實是憐憫身心障礙者,同時也對同性戀者懷抱同理心,也是可以從敘事情節的字裡行間中讀到的訊息。

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獨特之處在於,其用來讓讀者感覺刺激、意外、驚悚或甚至恐怖的敘事元素,是作者用其不平凡之想像力所製造出來的產物,所以即使現在讀來,還是會從中認知到作者獨樹一格的寫作風格,並感受到難以言喻的不舒服感。出自異常的報復心理,用殘忍非人道的方式製造出身心障礙者,例如把小孩囚禁在箱子中限制其成長、把兩個人縫合在一起成為「連體雙胞胎」等。懷抱著如此讓人匪夷所思的惡意,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大反派,為了要獨占被埋藏起來的寶藏而不惜殺人,甚至毫無罪惡感地讓許多登場人物的人生變得不幸。本書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遭遇多起事件,包括其女友在密室中被殺害、協助其調查案情的友人在開放場域中被殺害、與對其懷有愛意的友人一起被困在地底洞穴中多日等,都與前述大反派的惡意有所牽連,而這樣曲折離奇且出人意料的敘事情節展開,或許只有作者寫得出來,並且是寫得讓人讀來感覺詭譎而恐怖。

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或許可以說像是一輛拼裝車,特別是其前半段與後半段很像是兩部屬於不同類型的小說。在前半段應該算是推理小說的敘事情節中,作者很奢侈地鋪陳出兩個謎團事件,一是密室殺人,另一則是在人群聚集的開放場域中殺人。然而,作者既不想製造懸疑感,也沒有打算鋪陳線索來挑戰讀者的推理能力,所以其很快就破解謎團,點出在兩起事件中實際著手殺人的凶手是身材異常嬌小、會軟骨功的雜技演員。而在後半段像是冒險小說的敘事情節中,作者讓第一人稱敘事者,為了揭穿隱身在所有事件背後之惡人的真面目來到孤島上,在嘗試找出用暗號指示其藏匿地點之財寶的過程中遭遇各種危險,甚至被困在地底洞穴中差點喪命。

在作者沒有細緻修整敘事脈絡的情況下,本書故事的情節轉折難免讀來會讓人感覺有些生硬或勉強,但這樣質地略顯粗糙的敘事,卻也因為有不按牌理出牌的特質而讀來感覺別有風味。因為凶手具備異於常人之特質,所以能在殺人後順利從密室脫逃,這樣的情節設計其實有點取巧而不夠嚴謹,但是放進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中卻又好像言之成理。作者描繪出一個身心障礙者被蓄意「製造」出來且被壓榨的恐怖世界,所以有一個異於常人的人受惡人指使,利用其「異常」之處故布疑陣來殺人,好像也就不會讓人讀來感覺有種牽強感。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所想像出來的世界是虛妄但讓人不寒而慄的,其有些超現實,卻比試圖貼近現實的虛構,更能因為其所營造出的詭譎氛圍而讓人感覺驚悚。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マザー・マーダー

日本推理小說家矢樹純的作品。過去僅讀過作者一兩部作品的自己,或許沒有什麼資格來評論作者的創作風格,但是在讀完本書後,自己其實有點擔心作者的創作已陷入窠臼。作者好像總是書寫不太「健全」或有些「缺陷」的婚姻或親子關係,並在觸及某些敘事上的細節時,用曖昧的筆觸讓讀者「誤解」,然後再在收束故事時,將「事實」點破來製造敘事情節的翻轉,進而讓讀者感覺始料未及。這樣的題材選擇與寫作技法,或許可發展的空間並不大,即使作者努力在每次推出新作品時試圖翻出新意,也容易給人一種將過往作品複製貼上的錯覺。雖然初次接觸作者作品的讀者,可能會感覺其風格獨特鮮明,但一旦讀過幾部作品後,或許就會覺得好像老狗玩不出新把戲。

作者在本書中嘗試翻出的新意,或許可以說是在敘事架構上做出較繁複的設計。作者將描述個別事件的數篇短篇小說,嵌入描述發生在足不出戶之繭居族「兒子」以及照料其生活起居之「母親」身上之事件的長篇小說中。各篇短篇小說雖然敘述或許可說是各自獨立的事件,且都有其主要登場人物,前述「母子」或許只是「配角」,但是各篇短篇小說所敘述的事件卻或多或少與發生在「母子」身上之事件有所牽連,且鋪陳出在通篇故事結尾處被收束起來的線索,讓發生在「母子」身上之事件的真相大白成為敘事情節的最終轉折,並製造出讓人感覺意外與驚悚的結局。

第一話〈永い祈り〉跟第二話〈忘れられた果実〉或許是前述敘事架構的適例。

在前者中,「母子」的鄰居是育有年幼女兒的夫妻,丈夫收入減少讓妻子必須想辦法賺錢貼補家用,於是妻子開始用家裡的空間幫忙經營電子商務的友人收貨與出貨。一次因為突發狀況而延遲出貨,讓妻子面臨被求償的危機,而友人丕變的態度讓妻子認知到,友人當初答應讓自己幫忙,是出自過去感情糾葛所衍生出的惡意。友人最後不勉強妻子一定要負責賠償,因為其丈夫離職、有外遇甚至「離家出走」。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失聯」的丈夫其實已經身亡並被埋在庭院裡,妻子則打算在丈夫受死亡宣告後領取其保險理賠。

在後者中,「母親」同僚的女兒希望同僚去見突然出現之同僚前夫的私生子,而私生子主張自己有權利就女兒所繼承之前夫遺產分一杯羹,雖然同僚對於丈夫留有遺產,以及女兒繼承後要跟男友創業等均一無所知。女兒的男友其實認識私生子,且想要誣陷私生子銷毀同僚前夫的遺囑來讓私生子喪失繼承權,但最後被同僚拆穿其詭計。同僚支持私生子就前夫遺產主張自己應有的權利,但其動機卻讓人感覺意外,因為其並非女兒的親生母親,反而是私生子的生母,女兒生母早在當年同僚還是前夫的外遇時就被殺害,而頂替女兒生母身分活下來的同僚,則是將自己所生下的男嬰送去育幼院。

第三話〈崖っぷちの涙〉則是敘事架構開始出現變化的節點,因為其所描述的個別事件與發生在「母子」身上的事件有比較深的牽連。闖入「母子」家中的一男一女被幽禁,因為「母親」想要這對男女生出小孩來做為「兒子」之後的「依靠」。男女順利脫逃並帶出一項物品,之後成為讓「母子」事件真相大白的關鍵物證。第四話〈シーザーと殺意〉則描述「兒子」還是高中生且能去學校上課時所發生的事件,但其敘事不僅描述「兒子」為社團女同學被襲擊事件找出真相且為自己洗清嫌疑,更鋪陳出多項與「母子」事件之真相有關的資訊。

之所以要為本書故事兩位主角的關係標上引號,乃是因為兩人其實並非「母子」而是「姊弟」,「兒子」所殺害的「母親」,其實是被人認為是其「祖母」的親生母親,而非被認為是其「母親」的姊姊。然而當敘事情節展開至此,雖然可說是曲折離奇,但也讓人有既視感,因為作者又玩起了家族成員大洗牌的梗。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Schoolgirl

日本小說家九段理江的作品,其中所收錄書名同名作為166回2021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而所收錄之另一篇作品〈悪い音楽〉則為第126回文学界新人賞受賞作,也是作者的出道作品。本書所收錄的兩篇作品,與其要說是在鋪陳曲折的故事情節,或不如說更像是在分享第一人稱敘事者的觀感或議論。雖然這樣的觀感或議論是被虛構出來且經過精心編排的產物,但是沒有敘事展開的清晰脈絡或明確架構,或許可說是一種對個人生活經驗之膚淺而粗糙的模仿,即使前述觀感或議論並不「日常」或「平凡」。在自己粗淺而主觀的認知中,前述敘事風格或許是日本小說的一種流派與特質,而有時這樣著重自我內在觀照與辯證的敘事,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做作與艱澀,不過本書兩篇作品卻讓自己讀來感覺簡潔、直接而能觸發一些感受。

雖然描述搭載人工智慧之智慧管家的橋段,對自己來說是與書名同名作主要敘事軸線沒有什麼必要關聯的贅飾,但是可以設定人工智慧發出特定性別與年紀的聲音、讓其行動體現特定性格等,或許呼應了自己從書名同名作中所讀到的主題,也就是努力訴求自己是某種人、或積極想讓自己成為某種人之作為的虛妄與不踏實。

書名同名作第一人稱敘事者的中學生女兒,積極經營自己的網路頻道來議論社會改革議題,並質疑自己的母親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不公不義漠不關心,只會躲進小說的虛構中逃避現實。第一人稱敘事者則或許可以說是表裡不一,其扮演著賢妻良母,卻在接到曾經與自己外遇之男人所打來的電話時,用一種很疏離與旁觀的態度,一邊觀察與評量著對方,一邊沒有什麼掙扎地跨過道德界線。作者筆下的人物,好像都是在不是什麼樣的人、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跟被動被歸類成什麼樣的人之間擺盪著,而這樣在好像都無法成為什麼樣的人的夾縫中冷漠而疏離地存在著,或許是自己在閱讀書名同名作時所體會或感受到的一種狀態,也是自己覺得該作品有趣之處。

然而,即使因為敘事風格而可以有較為鬆散的敘事架構,並不等於可以把敘事收束得潦草馬虎,而這是自己覺得書名同名作的明顯瑕疵。相較於書名同名作,〈悪い音楽〉的敘事架構就比較工整而嚴謹,雖然也還是稱不上有起承轉合,但至少敘事情節因為突發事件而有了可以稱為高潮的起伏,同時當敘事收束在突發事件的塵埃落定時,第一人稱敘事者的經驗、感受或體悟,也相當程度地呼應了潛伏在敘事軸線下的主題。

有時候依據社會通念所認定的「平庸」,其實是一種帶有相當高標準的「理應如此」,好比說人應該有同理心、應該積極進取、應該毫無愧疚地面對自己的工作與生活等。第一人稱敘事者因為其父親是有相當成就的知名音樂家,所以也就好像理所當然地得繼承衣缽,自幼學習音樂並接受自己的人生選擇好像並不多的現實。然而,敘事者沒有成為職業的音樂工作者,而是成為中學音樂老師。對於稱職的音樂老師應該是什麼樣子其實沒有什麼想法、也沒有意願去探究的敘事者,對於藝術的世界或教育的世界來說都好像是局外人,但是這樣的現實卻是不是因為其積極想要跨界或跳脫框架所造成,而是因為其從來都沒有積極地定位或定義自己的生活,而只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對一切都沒有什麼強烈的情感,總是只是演繹出某種形象而不是展現真實的自己,甚至不太能確定真實的自己是什麼樣子,而只是很疏離地認知甚至是批判著自己,〈悪い音楽〉的敘事者或許就是過著這樣像是懸在半空中的生活。

挑戰敘事者身為老師之專業與權威的女學生,讓兩個高年級的男學生為其爭風吃醋,最後還嚴厲地批判敘事者不是稱職的教育工作者。這樣能直接打擊他人要害的攻擊力,或許對像敘事者這樣軟弱消極過生活的人來說,是一種完全不可能具備、也無法與之匹敵的能力。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III クローズド・サークル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作者每兩個月就出版一部本系列的作品,而這樣的量產速度,便讓自己好奇作者還能用系列作品的設定變出什麼樣的花樣。作者在本系列作品中,將擷取自出版業界實況的敘事元素,放入具備推理小說敘事風格的故事情節中,並以其偏好的人物形象,描繪出一名仍在成為成功小說家路上跌跌撞撞的年輕女性,來做為系列作品的主角。而雖然在閱讀本書之前自己對其故事有一些粗淺的想像,但是一開始閱讀後便發覺,本書故事情節內容是超出自己的想像之外。

自己原本以為本書會像同系列先前作品一樣,是以與小說創作相關之謎團事件為主題,如知名小說家被控抄襲、小說創作內容與實際發生之犯罪事件多有巧合等。然而,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卻是展現出其豐富的想像力與創意。作者先是端出一個讓人以為其是要向推理小說經典致敬的姿態,描繪出一群人被困在封閉孤島上、還發生殺人事件的敘事情節。然後,作者不循著本格推理小說的套路,將敘事聚焦在挖出登場人物的秘密以及因為秘密所衍生出的殺人動機,而是把敘事拉回本系列作品的獨特設定中,讓敘事情節的展開與轉折之所以能言之成理,乃是因為被困在島上的登場人物多半是小說家,而死者則是把這些人集結在島上的出版社編輯。作者還透過讓凶手們捏造出虛偽的真相來製造出敘事情節的起伏與翻轉,讓故事走到尾聲反而是波瀾萬丈,因而讓本書更像是一本要讓讀者始終無法預料情節展開的推理小說。

爆紅的女性小說家出版兩本小說,因為其獨特的題材與敘事風格而掀起一陣旋風,不僅書籍大賣,甚至讓各家出版社均要求旗下作家要模仿其風格並寫出類似的作品。前述前所未見的敘事風格是讓故事情節前後像是遭逢地震突然出現斷層一樣,在敘事內容與筆觸均出現斷裂式的轉變,例如從青春期青澀的戀愛故事變成被殘暴凌虐的驚悚犯罪描寫,雖然登場人物是一致的,但是卻好像是突然被換了電視頻道,在不預期的情況下被迫看了兩齣風格截然不同的戲。前述設定可以說是展現作者的豐富想像力,又或者是作者目前還無法實現但曾經動念過、在小說創作上的空想。

前述爆紅的女性小說家行事作風低調,對外界來說是尚有許多謎團或秘密待解、卻又讓人好奇的人。其責任編輯為其舉辦了一場尋找接班人的活動,且因為前述活動,包括主角在內的八名小說家,被邀集到一座建有已停業之度假村的小島上。當所有人到了島上且開始期間限定之與世隔絕生活時,責任編輯被毒殺身亡,應該人也在島上的女性小說家則不見人影。

這樣一定會讓人聯想到推理小說經典作品的敘事情節展開,作者會如何從中變化出新意,便讓閱讀本書的讀者既期待又怕受傷害,而結果作者的表現沒有讓人失望,因為其活用與小說創作以及出版業實況相關之敘事元素,來為敘事情節增添風味與色彩。例如,作者讓別有居心的責任編輯,舉辦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要刺激對未來有不同規劃的女性小說家,希望其能夠繼續為自己賺錢,並警告其並非無可取代。除了主角及其同為小說家之友人以外的其他六名小說家,則是布了一場在場之嫌疑人均是凶手的局,並透過謊稱女性小說家並非真實存在,其作品是責任編輯拼湊六人作品所得出的產物,來誤導主角的推理。

作者透過六名小說家之陳述,描寫不被出版社青睞、寫不出暢銷作品、在現實中載浮載沉之底層小說家的淒涼與悲情。雖然不能如願的人生不能成為毒殺他人的正當理由,但是才華、機運等這類分配毫無公平性可言、因為稀有而有價值的「特質」,往往會讓沒有的人因為心生不滿而做出錯誤判斷。主角也是還在現實中掙扎求生存的新進小說家,而作者還會在接下來的作品中讓其遭遇什麼樣的事件,或許可拭目以待。

2022年3月6日 星期日

我が友、スミス

日本小說家石田夏穂的作品,為166回2021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相較於先前讀過的受賞作與另一部候補作,本書有讓自己拾回一些對芥川賞的信心。雖然稱不上是傑作,也沒有帶給自己多麼深刻的省思或啟發,但是至少本書作者用了線性但簡潔直接的敘事結構,完整地處理單一題材,沒有故弄玄虛,也沒有任性地不把故事情節鋪陳清楚,而要讀者自行穿鑿附會。即使本書所處理的題材是冷門而小眾的,但是其敘事情節所對應到的人性情感或社會現實,或許是有延展性而不會僅局限在本書故事所書寫出來的生活經驗中。甚至可以說,健身或許已經成為當代許多人生活的一環,所以本書故事所描述的狂熱或偏執,或許並不是太稀有、也不是不能想像得到的現象,甚至還某種程度可以用來類比其他現代人建構自我認同的方法。

當然,處理單一題材即使處理得宜,也不能保證作者之後能夠再找到另一個自己能夠處理到相當水準或甚至更好的題材,如果作者當下所處理的題材是來自其生活經驗,且其也不過就是一個市井小民,不會有機會經歷什麼大風大浪,讓其可以跳脫現代社會平庸日常生活的框架。不過,將寫小說當成志業本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江郎才盡是亦步亦趨地跟著創作靈感發揮的魑魅魍魎,一個人的感受力與想像力,就像蘊藏在地底的石油一樣,總有耗竭的一天。

主角是一個平常不施脂粉、不慣常表現世俗眼光所認定之女性魅力的上班族,在有豐富健美比賽經驗之健身教練的勸誘下,成為該名教練所營運之健身房的會員,甚至還要首度嘗試參加健美比賽。在為期一年的準備期間,主角配合比賽的審查標準,對自己的身體做出許多的改造,除鍛鍊出身體各部位的肌肉外,也在髮型、膚況等容貌上下功夫,甚至去適應穿著自己不太常穿的高跟鞋。主角在外型上的轉變,在辦公室裡引發同事們的臆測,同事探問主角是否是「女為悅己者容」,還做出女人真是辛苦的評論。然而,不想澄清誤解、更不想讓人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主角,清楚認知到自己準備比賽的辛苦,跟別人口中的辛苦有多大的不同,而這樣讓其對自己的「獨特」感到一絲優越感,但也有一些孤獨感。

要參加健美比賽的事情,主角並沒有讓家人知道,所以在一次家庭聚會中,不知情的主角母親,因為看到介紹健美運動的電視節目,而對女性從事健美運動表達批判立場,這樣的言論激怒了主角,並迫使主角去思考自己未能迎合社會通念的事實。主角努力讓自己的身體精進成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樣貌,而即使有健身房專業團隊的支持,也偶爾會與其他參賽者交流,但是主角為比賽做準備的過程,還是自己一個人的孤軍奮鬥。主角想要在日常生活中鞏固自己從事健身的私人空間,不希望其被社會通念或刻板印象所干擾,但是人還是社會化的動物,其一舉一動是無法完全不被其他人所檢視,更無法避免自己用社會化的眼光來檢視自己,甚至自我懷疑。

然而健身真的能讓主角獲得其所期待的自由嗎?從準備比賽到實際上場,主角逐漸意識到,健美比賽的審查標準,除評鑑女性參賽者的肌肉鍛鍊得如何外,也評估參賽者是否有展現出「女性魅力」。或許主流價值的滲透是無所不在的,即使人們以為自己是在追求自己所想要而不是被別人所期待的事物,但是到頭來還是無法完全將個體與群體區隔開來,因為自己的獨特必須透過與他人的對比方能顯現,而自己的獨特是否發展到一種境界,更是需要被某種共通的標準所評價。人在無法完全迎合世俗眼光、卻又無法完全逃避世俗眼光評量的情況下,即使知道所謂世俗的眼光只是活在這個群體中的人的相互主觀,但是卻仍無法讓自己完全自外於這個由相互主觀所造就的現實。

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新しい星

日本小說家彩瀬まる的作品,為166回2021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二男二女,四個在大學時期同為合氣道社團成員的昔日同窗,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有變故,有挫折,有生老病死,也有悲歡離合。只是每個人所遭遇的問題或困難,到頭來都是每個人只能自己面對與處理的問題或困難,就算是一路走來會三不五時見面、時不時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即使能對自己產生相當大的撫慰效果或支撐作用,但他人終究是他人,無法完全踏入自己的生活,無法完全理解自己的幽微情感或糾結思緒。好像可以說是一般人不會遭逢到的變故或狀況,但又好像可以說是,或多或少曾聽過,諸如朋友的朋友這類的人遇到類似的變故或狀況,發生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四個人物身上的事情,讀來感覺有點疏遠卻又不全然陌生,不太親近卻又好像能觸發一些情感或思考。或許對自己來說,這就是本書故事的魅力所在吧!

女兒甫出生便夭折,因而被診斷可能不容易有小孩的女子,因為這樣的理由與丈夫離婚,回到娘家無法忍受家人的期待與要求,最後選擇獨自一人生活。參與宗教活動來獲得某種程度的慰藉,與同樣有著必須面對之人生課題的友人,在彼此對對方狀況有相當認識、也會貼心為對方著想的關係下,透過陪伴來相互取暖。或許到頭來自己的人生還是只有自己一個人,不會再有什麼新的邂逅或新的人際關係,但是能陪伴自己的朋友多少、又能依賴自己的朋友多少,或許就讓自己付出與得到自己能夠而應得的量吧!有些感受只能留給自己,因為別人難以理解或認同,有些現實只能自己面對與承受,因為他人也使不上力,但是如果可以有一些情感交流,讓自己得到一些慰藉、指引或啟發,也給別人一些慰藉、指引或啟發,或許就也是一種美好。

男子因為在職場上遭受挫折而開始無法出門工作,甚至無法面對陌生人,最後成為關在自己房間內的繭居族。久違的大學社團友人邀約一起練習合氣道,讓男子踏出家門,也開始重新與家人以外的人有交流,而帶母親堅持要飼養的狗出門散步,讓男子遇到一段意外但影響深遠的緣分。而後男子重新取得駕照,並開始從事接送替人清洗整理水族箱之工人的打工。男子逐漸回到社會化的生活,有了可以換取收入的工作以及職場上的人際關係,甚至有了可以安慰過世友人之女兒的能力。或許人生並沒有什麼過不去的關卡,即使沒有平均水準的經濟能力,也不在世俗認為符合自己年紀的位置,但是人生的路還是要走,雖然有時候好像走進了死胡同,卻發現還有一條狹窄的小巷可以通到比較大條的路。

在或許會被一般人認為還算年輕的年紀罹癌,雖然治癒了,卻又在幾年後被診斷出復發,而原本以為可以再陪伴久一點的家人,自己不但不能照顧他們,反而還要成為他們的負擔。面對死亡的恐懼不安,讓癌症患者承受更大壓力,情緒也到了崩潰的臨界點,而癌症患者身旁的人,或許也有不知該如何與患者相處的困惑。其實起不了什麼實質作用的友人們,不論是經常探視住院的患者,還是在參加完喪禮過後臨時起意開一場追思會,或許都只是在感慨或體認,自己對無常的無能為力。

因為疫情而分隔兩地生活的夫妻,兩人之間其實已經轉淡或變質的婚姻關係,便也因此更漸行漸遠而最後走到離婚的結局。在本書故事的四個主要人物中,或許從世俗的眼光來看,這名離婚的男子是發展得最順遂、生活最沒有問題的一個人,而離婚這個波折對男子帶來什麼影響,又改變了男子什麼,作者沒有深入描寫,甚至連輕描淡寫都沒有。或許人生的一些起起伏伏也稱不上是什麼波瀾,總是有路可走,日子也能得過且過,所以好像就也不需要多說什麼,而只需要近況更新即可。

2022年2月21日 星期一

皆のあらばしり

日本小說家乗代雄介的作品,為166回2021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因為被「歴史謎解き+スリリングな会話劇+ラストの大逆転」的廣告詞所吸引,也因為自己在讀完《ブラックボックス》後對於其能獲獎感到困惑不解,所以自己在一開始閱讀本書時對於其表現有相當期待,甚至妄想著自己會在讀完後為本書未能獲獎抱屈。然而,在實際讀完本書後,自己反而是對自己個人與芥川賞評審委員在品味上會如此不同這件事感到不解與驚訝,因為自己無法理解本書故事有趣、有意義或有價值之處在哪裡,更困惑於作者想要透過書寫本書故事來傳達什麼樣的訊息或啟示。

本書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是一名參加歷史研究社團的高中生,在探訪城樓遺跡時遇到一名職業、來歷與身分均不明的神秘男子,男子顯示出對高中生的研究感到興趣,對於與自己有關的事情則僅是給出零碎且真偽難辨的資訊,例如男子述說其在學生時期是同時參與橄欖球隊跟歷史研究社團,而這樣的經歷往往會產生顛覆他人刻板印象的效果。然而,作者對於前述兩個本書故事主要甚至可說是唯二的登場人物,刻劃或描繪得相當模糊與粗糙,讓人讀來無法將之對應到自身的生活經驗或所身處現實中,更遑論投射個人情感或對其想法產生共鳴。

男子像是在賣弄般地侃侃而談其歷史知識,並與高中生相約,每逢日期是質數的星期四便相見,由高中生向男子報告其受男子委託所進行調查的進度。一本可能存在於高中生學妹家中、推測是該家族之前人所杜撰出來的書籍,是男子想要得到手的標的物,其在每次與高中生對話的過程中,除了把有關書籍的資訊整理並推敲一番外,也操弄著高中生,讓高中生之後潛入學妹家中為其取得其想要的東西。然而,本書並非推理小說,與書籍有關的謎團並沒有被完全釐清,而男子到底為何要做出這些事,更是完全沒有被說明清楚。如果說作者是想書寫一齣探討虛妄與荒謬的對話劇,讓參與對話的人都說了謊,並讓其所談論的標的到頭來仍無法確定是否實際存在,則作者的寫作功力可能還不到火候,所書寫出的虛妄與荒謬有些膚淺。

作者有可能是想要書寫出一種獨特的師徒關係,並透過最後的權力關係翻轉,讓一直以為自己在欺騙對方的人,最後掉入對方所設下陷阱,來呈現知識傳遞或資訊流動之權力架構的不穩定。然而,描繪出一段莫名其妙、不明所以便成立的人際關係,是無法讓人去審視,這樣的人際關係是否對現實做出省思,更遑論為人帶來什麼樣的啟發。

至於男子與高中生的對話內容,是否帶有嘲諷人性或現實的氣息而會讓人讀來感覺幽默,則因為作者讓男子說了太多歷史知識,讓其與高中生的對話少了現實感,反而像是一場在山中遇到奇人的夢境或幻想,自然就不太可能產生嘲諷現實的效果。要說本書故事是一則寓言,則其想要比喻的現象或者想要訓誨的道理都太晦澀不明。

對自己來說,為本書故事尋找意義或價值,都免不了是一種穿鑿附會,是讀者的過度解讀與自行腦補。或許沒有必要將作者的不負責任或潦草敷衍,解讀成其留下讓讀者想像或填補的空白。作者像是開了一些話頭卻沒有把話說完,好像寫出一些事情,如果再多敘述一些可能就會發展成很有趣的故事,卻選擇去描述其他事情。作者有機會卻選擇不去多加描繪,其所勾勒出來、男子與高中生或許有些獨特的人物形象,反而讓兩人變成在相互鬥智,一山還有一山高地欺騙對方。或許自己資質駑鈍,不懂得欣賞作者不讓自己所創作故事能夠被清楚定性的用心,但是刻意把故事寫得可以被多重解釋,跟把故事寫得膚淺表面,沒有提供讀者任何可以按圖索驥、找出意義的線索,還是不同的兩件事。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ブラックボックス

日本小說家砂川文次的作品,為166回2021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受賞作。截至目前為止有62則讀者評價發表於amazon.co.jp網站上,其給予本書的平均評價是5顆星中的3.4顆星,雖然其中有24%的讀者給了5顆星,但也有12%的讀者給了1顆星,而占比最高之27%的讀者則是給了3顆星。或許從前述數據可以看出,本書所受評價是毀譽參半,而即使本書獲獎代表其至少是被部分專業人士所欣賞,但是自己做為一介讀者,想法卻是比較接近那些對於本書獲獎感到困惑的人。對自己來說,本書的敘事結構雜亂,顯現出作者講述故事的態度有些隨便與潦草,雖然好像有試圖認真地去探討特定的人性議題或某個世代在當代社會現實中的掙扎,但是卻又不夠深入與完整,只是很便宜行事與選擇性地寫出自己想寫與能寫的內容。

作者筆下的主角,一開始是一個輾轉換過很多工作、無法持續穩定就業的男子,雖然也有客觀環境條件在影響主角的職涯發展,但是主角的浮動與不穩定,主要還是其本身主觀意志選擇與行動所導致。主角的現職是以單車為交通工具的快遞員,雖然其意識到自己應該更積極地規劃自己的未來,但是看到其他同事只是把快遞工作當成暫時棲身之地,主角即使感到些許焦慮,卻還是無法有更積極的作為。當轉成正職的機會出現在自己眼前時,主角卻又裹足不前,感覺自己不應屈就,但是卻又沒有明確的目標與旺盛的企圖心來驅使自己行動。然而,敘事展開突然轉折,主角入監服刑,其不再只是感到無所謂、無動於衷、迷惘或失落的年輕人,不知道應為何奮鬥,反而搖身一變成為容易暴衝的人,會衝動地毆打職場的前輩或同僚,讓自己失去工作,甚至還對前來追繳欠稅的官員施暴,讓自己身陷囹圄。

這樣的人物形象轉變,雖然其前後不一的性格特質並不必然是矛盾或衝突,但是從剖析當代社會存在許多不穩定僱傭關係的現實,轉成討論無法克制施暴之衝動的人格缺陷,作者不只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變得雜亂無章,像是讓駕駛開錯路的導航,也讓本書故事好像斷裂成前後兩段,但任何一段卻又都寫得不夠深入。

特別是作者所描繪出之會動粗的主角,讓自己讀來感覺人物形象相當模糊與空洞。作者並沒有描述主角逃漏稅的來龍去脈或動機理由,所以其選擇放棄機會,不去討論存在於稅捐稽徵之社會制度中的可能弊病,但是作者卻也沒有因此就對於主角的衝動做出更深刻的描繪,既沒有寫出主角突然暴衝的心境,也沒有寫出主角對自己行為或性格的省思。如果作者是意圖要將主角的暴力行為描述成主角逃避面對現實的一種手段,則作者並沒有發揮應有的寫作技巧來實現前述意圖,因為在本書故事中多次動手打人的主角,雖然其每次動手打人的場景可能有所不同,但是作者卻只是將這些場景描繪成主角意識出現空白或斷片的瞬間,而沒有去探究主角暴力行為對其自身的意義或影響。作者留白太多,需要讀者自行想像或填補,但對自己來說,這有些不負責任。

作者有時會把特定場景描寫得相當瑣細。例如在本書故事一開始,作者描述主角在雨天騎車送件,想在行車管制號誌更迭前穿越路口,卻被轉彎的賓士車擠壓到而摔倒。或許作者是想藉此描繪主角的衝動性格,但是主角既沒有在意外發生後突然發怒,其會有想要挑戰在號誌更迭前衝過去的想法,又好像與主角對於生活不甚積極進取的性格有所矛盾,如此一來就會讓人困惑作者書寫前述意外對本書故事的意義或作用是什麼。作者在本書故事後半部寫了不少主角在監獄服刑生活的細節,但是作者描繪得越詳細,就會讓人更困惑,這樣的書寫到底反映出什麼樣的創作意圖,又想導引讀者去省思什麼樣的人性或現實。

2022年2月13日 星期日

鑑定人 氏家京太郎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長篇小說作品,之後或許會發展成系列作品,而在現階段其已與作者其他系列作品的設定有所牽連。本書主角是從隸屬於警視庁的科学捜査研究所離職的研究人員,其創立名為「氏家鑑定センター」的民間科學搜查鑑定所,並聘用了一些同樣過去曾任職於科学捜査研究所的研究人員。

曾經是檢察官的律師,要替一名爭議性甚高的犯罪嫌疑人辯護,該名嫌疑人被指控連續殺害三名女子,並對屍體進行猥褻行為,之後還將被害人的子宮切除後丟棄在河川裡。前述嫌疑人是一名醫師,父親是財務省的官員,在母親過世後開始明確認知到自己有異於常人的想法,其對所犯下的罪並無太多悔意,只是其雖然對前面兩起案件坦承不諱,但卻堅持第三起案件並非其所為。雖然嫌疑人被懷疑是為了逃避被判處死刑才主張第三名被害人不是其所殺害,但是為其辯護的律師還是找上了主角,希望主角能找出證據來釐清前述主張的真偽。

不論是主角還是曾為檢察官的律師,其離開偵查機關的原因都是因為在原來任職單位發生過一些衝突或矛盾,而兩人在接觸到前述受到社會相當關注的爭議事件且必須採取一些行動時,過去職場未能處理妥善的人際關係,就會陰魂不散地出現來牽制兩人。兩人在轉換立場後或許就會意識到一些自己過去未曾認知到的盲點,而一些原本已無法消弭的歧見,或許也會因為當下與過去所隸屬組織之間的對立關係,而發展成更激烈的衝突。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主題,或甚至可說是較主要的賣點,或許是前述個人與組織間的對立或矛盾,而本書故事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則或許沒有那麼的曲折離奇或懸疑,其背後真相也沒有那麼讓人意想不到。

例如,主角為了突破科学捜査研究所的「封鎖」,在後者宣稱樣本都已經用完的情況下,仍努力取得被法醫所保存、附在屍體上的凶手體液樣本,並據以鑑定出附在第三名被害人身上的體液,並非出自嫌疑人。然而,主角所經營的鑑定所被侵入,從法醫出取得的樣本被偷走,甚至連負責DNA鑑定的研究人員都被襲擊。前述一連串的犯行都被認為是出自具備相關知識且有機會獲得相關資訊的人所為,若再加上科学捜査研究所會做出三起案件均為同一人所為的鑑定結果,應該是因為樣本在從法醫處被送到科学捜査研究所的過程中被置換,則刻意誤導偵查方向,不讓事件真相水落石出的人物,應該就會是與科学捜査研究所有密切關係的人物。殺害第三名受害人的凶手到底是誰,為什麼會有偵查機關的幕後黑手要隱匿其犯行,或許是本書故事所鋪陳出的最大謎團,不過沿著前述推論脈絡往下思索,或許讀者不難想像出誰才是第三起案件的真正凶手,而不惜違背良心也要隱匿其犯行的人物,又是出自什麼樣的動機才會以身試法。

作者筆下殺害兩名女性並切下其子宮的凶手,冷靜理性卻沒有與一般人相同的道德觀,但又出自對於合理性的執著,所以無法讓殺害第三名受害人的真正凶手逍遙法外,因為其堅持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起相應的責任。犯下兩起殺人案的凶手是因為自己的癖好而用不人道的手段奪走無辜之人的生命,但不逃避自己應負的責任,而犯下第三起殺人案還試圖嫁禍他人的凶手,卻是因為自己的自私而要除掉阻礙自己發展的人。這兩人到底誰的罪孽較為深重,誰又應該被判處較重的刑責,或許是個難題。

主角是個有原則且不輕易妥協的人,所以當檢察官要求其如果已經知道第三起案件凶手的真實身分便應該據實以告時,其寧願得罪檢察官也不說出自己推理的結果。缺乏柔軟身段的主角如何在各方勢力的衝突與鬥爭中經營其事業,或許是如果作者後續發展出系列作品的話會持續描寫的題材吧!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もう別れてもいいですか

日本小說家垣谷美雨的長篇小說作品。作者在本書故事中,並沒有打算要從一個比較平衡或中庸的角度去切入其所描繪的社會現實,所以其所書寫出來的敘事情節是非常直接的批判,甚至可以說是描繪出非黑即白、涇渭分明的善與惡。在日本社會男尊女卑的傳統價值觀逐漸被挑戰或質疑的當下,被束縛在婚姻與家庭中的中年女性,對於丈夫把自己當成傭人、明明沒有生活自理能力卻總是端出大男人的架子、對妻子毫不關心或體貼、瞧不起妻子且處處只想掌控等體現傳統價值觀的行為表現,早已不存在愛情或親情,只有滿滿的忍耐與嫌棄。然而對女性並不友善的社會制度與文化,讓年過半百的女性,在認清丈夫根本已經病入膏肓的同時,因為害怕自己經濟無法自立以及無法一個人獨立生活,所以無法離婚而只能暗自祈禱丈夫早日歸西。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描述一名女性在面對前述困境時的掙扎、矛盾與抗爭,而其所描繪出的二元對立結構是簡單明確的,即幾乎是孤立無援的女性,一個人對抗持續在再現與維繫傳統價值觀、把自己困在其中的生活環境。

作者筆下的女性,不乏放棄掙扎的受害者,並且因為自己決定被傳統價值觀所宰制,所以就變本加厲地讓自己成為體現傳統價值觀之社會秩序的維護者或甚至是捍衛者。在主角的高中同學中,有一個當時並不起眼的少女,後來卻因為創作出暢銷作品而成為成功且知名的漫畫家。對於留在鄉下而沒有去都市發展、選擇結婚走入家庭的昔日同窗來說,前述憑著自己的才華與努力所得來的「成功」是需要被議論的,而其沒有辦法維繫一段婚姻關係、沒有養兒育女就是其應該被批判或聲討的「失敗」。另一方面,從在學生時期就努力讓自己成為符合主流價值的「好」女人、之後成功讓自己嫁進富裕家庭的同學,其生活便獲得其他同學一致的讚許與羨慕,雖然其優渥生活完全不是因為其做了什麼而全部是來自夫家的庇蔭。這樣的差別待遇反映出接受主流價值者對於「異己」的整肅,因為女性只能透過婚姻來獲得幸福,在職場上爭得一席之地的女性是不可能得到幸福的。

對於被灌輸傳統價值觀的女性來說,做了多年家庭主婦後、要在丈夫退休前後離婚,是不可能的選擇,不管是在客觀條件上或者在主觀認知上。因為已經與職場脫節很久,甚至可以說是被封閉在家庭的四面牆裡而只有在操持家務,再加上日本的年金制度或社會體制運作都是以男主外、女主內的婚姻關係為預設的結構基礎,所以年過半百的女性想要離婚,之後自己一個人的生計要如何維持,就是一個現實問題。因為相信女人的歸宿就是婚姻,所以為了在別人眼裡看起來自己是幸福或至少是普通的,也為了讓自己有個不用時不時進行自我懷疑與辯證的立足之地,結了婚的女性即使對丈夫有諸多不滿,甚至遭受丈夫暴力對待或知悉丈夫外遇,都最好還是選擇隱忍而不是離婚。

作者透過本書故事來聲援或鼓勵,女性應該跳脫傳統價值觀的束縛,為了自己的自由與自主,勇敢地向不美滿的婚姻說不。這是立基於明確價值判斷上的立場與主張,而作者也無意用敘事情節的起伏或轉折來粉飾或增色。因此,本書故事比較像是作者基於其主張或理念,虛構出能替其發聲的登場人物以及其經歷或遭遇,然後讓這些人物依序登場,而後表演出作者想要據以懲惡揚善的敘事情節。本書故事的最大懸疑或許是主角最後到底有沒有離婚,但是隨著敘事情節的展開,前述懸疑也就越來越淡化,因為結局會如何其實已經昭然若揭。而讀者也認知到,自己應該要聚焦的是,作者為了議論社會現實所鋪陳出來的登場人物類型及其行動與選擇。

2022年2月3日 星期四

憎らしい彼 美しい彼2

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BL小說作品,是《美しい彼》的續篇。在開始閱讀本書前,自己會好奇作者如何延續前作設定來寫出新的故事,畢竟主角兩人關係的獨特性是本書故事的主要賣點,加入第三者來攪局等有點平庸甚至是廉價的敘事手法,或許都會讓主角間的不對等權力關係失去原有的風情或韻味。

然而作者所採用的手法是,更深入地去挖掘主角受困在彼此不對等權力關係裡的鬱悶、煩躁與不安。作者讓表面上看來是在主從關係裡的主宰者,實際上因為渴求被關心與被理解的對等關係、而不是被崇拜與被侍奉的支配關係,但卻無法將心意傳達給對方,說出自己的期待或想望,所以陷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中卻束手無策。看起來是犧牲奉獻的一方,總是過度自卑,卑微地像個跟蹤狂般地站在一定距離外望著對方,說自己可以待在對方身邊是神會隨時修正的錯誤,但實際上卻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不曾嘗試去理解對方的情緒、想法甚至是欲望,更不可能把對方當成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來愛戀著與體貼著。作者所描繪出的不對等權力關係其實是一種過於極端或偏激的執著,而對執著的另一種解讀就是,過於專注於目標,讓自己的視野變得狹隘,且無法看到存在在自己視野外或無法進入自己視野內的東西。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係需要對等的情感交流,一直單向地崇拜與欽慕並不能拉近彼此的距離。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給了過度自卑、一緊張就會口吃的主角一個翻轉形象的機會。作者不僅將前述主角描繪成一個其實是被不修邊幅所耽誤的帥哥,更描繪其具有潛力可能可以成為專業攝影師,其家世背景或許沒有預期中的普通,而且其在發生狀況時是有能力可以應對與解決。相較之下,作者對另一個外貌俊美的主角就好像比較「嚴苛」一些,不僅讓其一直無法跟自己欣賞的舞台劇導演合作,也讓其演藝事業的發展需要靠同經紀公司的前輩女演員來提攜。不過,作者或許是藉由加入這些敘事元素來讓其原本的設定多一些現實感,畢竟故事不能只有描述粉紅泡泡或異於常人的執著,而需要描述發生在虛構之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或許這樣才能讓讀者投射其情感,透過將故事情節與自己所身處或認知到的現實世界做出連結,來得到一些啟發或感觸。

舉例來說,作者描述到經紀公司會對旗下藝人的形象做出設定,同時較有勢力的經紀公司,在旗下藝人做出偏離形象設定之行為被揭露時,或許會用很粗暴的手段,犧牲同樣涉入其中之其他經紀公司的藝人,來維護自家藝人的形象與商品價值。雖然虛構的故事情節可能不用太過認真看待,更不用硬要去考察作者是否有在影射任何存在現實世界中的人事物,但是作者筆下擁有許多男子偶像團體,對旗下男偶像的戀愛或婚姻會做出諸多干涉與限制,這樣的經紀公司很難不讓人聯想到那間日本知名的經紀公司吧!而為了維護男偶像的深情形象,即使在現實中其已與初戀女友分手多時,但經紀公司還是執意要營造兩人會天長地久的假象,或許就只是在餵食鴉片給男偶像的粉絲,到頭來總會有形象設定崩壞的一天。

當主角兩人開始同居生活且不得不向身邊親友坦承這樣的狀況時,一緊張就會口吃的主角一改過去畏縮軟弱的形象,對自己的父母毫不掩飾地說出自己對另一名主角的想法,但是卻又沒有說得夠清楚,便讓其父母有了許多想像與擔憂,也讓同樣在現場的另一名主角想挽救也救不回來。作者並無意去探討同志伴侶與原生家庭間關係這樣一個大哉問的課題,所以其用偏喜劇的手法來書寫前述橋段,不過讀過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感觸,或許就是跟個人經驗有關。

2022年2月2日 星期三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I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二部作品。先前在閱讀同系列之第一部作品時,便好奇作者會如何發展這個運用文學創作、出版業實況、經典作品相關軼事等素材來設計謎團事件的系列,特別是作者到目前為止差不多每兩個月便推出一本新作品,就更讓自己想要一窺作者到底能有怎樣的能耐去變出新花樣。

在本書故事中,暢銷作家即將出版之新作,其內容竟然言及實際發生之女童失蹤事件尚未公諸於世的部分細節,而當警方依照其新作所敘述細節找到女童的屍體時,暢銷作家便被懷疑是其新作所敘述之開車撞死女童的凶手。暢銷作家在開車墜海前,對著報案電話唸出松本清張小說的片段,而這樣的舉動不只讓其死亡看起來像是自殺,也製造出讓人困惑的謎團。系列作品主角主動向出版社編輯提案,要將前述事件寫成一本紀實文學作品,並因此開始著手調查前述事件的背後真相。但是前述事件所涉及謎團或許太過複雜或曲折,再加上主角既沒有資源也沒有職權,可以讓其調查進展得更順利,所以主角所進行的調查,好像總是不得其門而入,雖然到最後主角還是因為找到不在預想之內的線索而推理出事件背後的真相。

而開車撞死女童的真正凶手,也就是要替主角出版紀實文學作品之出版社總編輯,為了不讓自己的罪行被發現,決定設局將罪行嫁禍給自己並不欣賞的暢銷作家。然而對自己來說,雖然這樣的敘事情節轉折是讓人意想不到,但是卻也有點過於偏重情節轉折的出乎意料與戲劇性,而未能顧及敘事的合情合理。出版社總編輯找了一家承攬各種編輯雜務工作的小公司老闆來做自己的共犯,之後還大費周章地虛構出將大製作之電影原創劇本改編成小說的合作案,並在成功讓暢銷作家掉入陷阱後,又大費周章地為了偽造證據,製作可以騙取暢銷作家簽章的假合作意向書,以及讓暢銷作家依照計畫行動的假文庫本等道具。但是這樣的布局好像有點像是用牛刀殺雞,因為如果只是要為自己的酒駕肇事脫罪卸責,則只要湮滅罪證就好,何必一定要設局讓代罪羔羊為自己扛罪,甚至冒著被出賣的風險找來共犯,並教唆共犯用故布疑陣的方式殺害代罪羔羊,而共犯願意參與犯罪行為的動機也薄弱得有點讓人匪夷所思。

除了真正凶手的大費周章有點讓自己感覺手段與目的並不符合比例原則外,本書故事的敘事節奏也讓自己感覺有些許不流暢。主角在敘事情節展開的中段一直遇到瓶頸,找不到釐清案情的突破口,然後因緣際會從暢銷作家住家的垃圾中發現一張便利貼,接著就忽然柳暗花明又一村,一下子就看清事件背後真相的全貌,這樣的敘事節奏讓自己讀來感覺,在中段有些過於緩慢與延宕,但是到了後段又變奏得太快、太過隨意。當然,作者還是有把推理所需的線索在敘事情節展開的過程中循序漸進地一一拋出,但是或許是因為作者用了不少篇幅在描繪出版業現況與在引經據典進行文學賞析,所以就會讓自己讀來感覺主角一直在原地踏步,敘事情節一直沒有出現較明顯的波折。

不過,作者以暢銷且多產的作家身分,從出版業內部觀察出版業的發展,其所書寫出的敘事情節橋段,即使稱不上是具權威性的第一手目擊情報,但至少也會有一定的深度可以開拓讀者的視野。出版社邀請知名作家在影音平台上分享自己喜歡的作品,這樣的影片受到製作成本有限、作家不是表演者、題材不夠通俗或親民等因素影響,自然不會有多少人觀看,也發揮了不了什麼宣傳效益。為了營利而出版討好群眾的作品或工具書,縮減成本、簡化編輯流程而降低出版品的品質,或許都是出版社在商言商的不得不。

2022年1月30日 星期日

おわかれはモーツァルト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可以說是用量產的速度在創作小說的作者,至今已經發展出數個不同的系列,而不同系列作品的世界觀逐漸交流與融合,各系列作品的主要登場人物也會在其他系列的作品中出現。為了讓個別系列的世界觀及其設定能被用來持續發展出新的作品,拓展世界觀的深度與廣度,以及增加設定的彈性,或許是必要舉措。而透過讓不同系列的敘事脈絡彼此交織、形成網絡,來增加個別系列的延展性與擴充可能性,或許是如作者一般、手握多個系列作品的量產作家,所可以採行的最適方案吧!

只是,被稱為「どんでん返しの帝王」的作者,或許因為量產的緣故,個別作品的敘事好像已經出現模組化或樣板化的現象,彷彿就是將一個有人被殺害的謎團事件,放入一個觸及一些社會議題的敘事情境中,然後再讓登場篇幅不多、不在原本嫌疑人名單裡的某人成為凶手。這樣讀來已經逐漸會讓人有種即視感的敘事架構或情節展開,如果再加上不同系列作品之間的區隔逐漸淡化或模糊,則或許之後作者的作品會越來越無法帶給自己驚喜或甚至驚豔的感覺吧!

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被害人,是一個行事作風引人非議,甚至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惡質記者,其透過捏造不實的醜聞,向藝人或名人勒索,這樣卑鄙貪婪的作為,甚至讓其所勒索的對象,因為承受不了壓力而選擇輕生。眼盲卻天賦異稟的鋼琴家成為惡質記者的下一個目標,在鋼琴家即將舉辦以彈奏莫札特作品為主的巡迴演奏會前夕,惡質記者蓄意捏造鋼琴家是偽裝眼盲之醜聞來要脅鋼琴家,進而讓鋼琴家在首場演出中表現失常。而後惡質記者的遺體在鋼琴家私人練習室中被發現,間接證據顯示記者可能是在黑暗中被槍殺,而只有眼盲但聽覺敏銳的鋼琴家可能可以在黑暗中精準用槍射中死者。為了洗清鋼琴家的嫌疑,曾經在國際大賽一起出賽的系列作品主角,特地前來協助調查與釐清案情,並在最後指出凶手的真實身分。

作者用了不算太少的篇幅在描繪鋼琴家演奏的狀態與心境。雖然有在國際大賽獲勝的經歷,但是眼盲鋼琴家對於自己所欠缺的東西以及他人對自己的付出,還是懷抱著複雜的情緒與感觸。作者讓眼盲鋼琴家在演奏的過程中突破自我也解放自我,雖然戒慎恐懼也小心翼翼,但是卻也在不斷克服難關的同時表現出過人才華與個人特質。前述描繪或許與謎團事件的鋪陳並沒有太多直接或必要的關聯,也就是說,作者所書寫出來的鋼琴演奏場景,就推理小說來說只是裝飾,頂多有助於讀者瞭解登場人物性格,但是卻無助於鋪陳出線索、誤導讀者或製造懸疑氛圍。不過,雖然前述描繪對於本書故事做為一本推理小說來說是有些多餘,但是卻還是讓本書故事增色不少,特別是當本書故事做為一本推理小說來說其實表現得並不出色時。

因為事件發生在眼盲鋼琴家的練習室中,所以一開始會被警方懷疑的登場人物就會是鋼琴家身邊親近的人,包括鋼琴家本人、其母親、其經紀人與其鋼琴老師,而這些人都因為惡質記者的作為威脅到鋼琴家的事業發展,所以有動機犯案。然而,讓屍體在練習室中被發現,又刻意在黑暗中把人殺死,這樣擺明就是要讓眼盲鋼琴家被懷疑,而如果所有嫌疑人都是與鋼琴家親近的人,則這樣的布局未免太過矛盾。因此,當自己察覺到凶手應該不是原本在嫌疑人名單上的登場人物時,就會進一步發現剩下的可能選擇其實相當有限,再加上作者所設計出、讓凶手可以在黑暗中殺人的手法太過「樸實」,最後就讓自己無法給予本書故事的謎團設計太過正面的評價。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新しい世界で 座間味くんの推理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座間味くんシリーズ」的新作,收錄有同樣設定且敘事時序有連續性的7篇短篇小說。曾經發生過的劫機事件,當時被挾持為人質的女嬰,在長大成人後,與當時一名試圖要跟犯人斡旋來救出自己、現職為上班族的男性乘客,以及當時在機場任職而同在案發現場的警察,會定期聚餐來關心彼此近況,其在席間或會聊到一些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讓人感覺困惑不解的狀況,而此時上班族便會以「安楽椅子探偵」的姿態,僅依據在席間對話中被轉述出的資訊,便能為前述狀況做出一番解釋,即使這個解釋無法確定其真偽,但卻具相當說服力。前述三人所討論的謎團,並非凶手刻意故布疑陣的殺人事件,甚至算不上是有被害人存在的犯罪事件,反而多半是「日常生活之謎」,是某個人物看似不太合乎常理的行為舉止,但背後其實是有不為人知的苦衷或隱情,或是某個已經發生且塵埃落定的事件,但其實牽涉其中的當事人或許並沒有表面上看起來的單純,是耍了一些小心機或另有盤算。

舉例來說,在〈場違いな客〉中,女性一個人穿正式套裝來到露營地從事露營活動,在其他人眼中看來會覺得是自找麻煩的奇怪行徑。然而,經過前述三個登場人物提出各種假設後再自行推翻的辯證,最後上班族提出聽來合情合理的解釋,即女性不在乎他人眼光,也不在乎便利性,怡然自得地穿著套裝來露營,其實是要緬懷過去曾經發生的同樣狀況,雖然當時身邊有現在已經見不到面的人相伴。〈お揃いのカップ〉鋪陳出另一個讓人困惑不解的狀況,即在同一個職場中,已婚的中年女性員工以及資歷尚淺的年輕男性員工,兩人是同一部動畫作品的粉絲,卻不避嫌地使用有著動畫作品主角圖案的對杯。然而經過一番討論後,上班族的長子就兩人的關係做出可能且不複雜的解釋,指出其或許只是前輩用對方也熟知之動畫作品的人物與情節,向後輩傳遞有著鼓勵與期許意涵的訊息。

另一類的故事,即描述三個登場人物透過對話,就已經塵埃落定的事件提出讓人對該起事件會有更深一層認識的說明,則是以書名同名作、〈雨中の守り神〉、〈猫と小鳥〉等為適例。在書名同名作中,沒有多餘的責難或爭執便與外遇的丈夫離婚的女子,到了新的城鎮有了自己幸福美滿的新生活,但反觀其前夫卻因為毆打扶正的小三以及挪用公款來投資而自毀前程。上班族對於這起看似頂多讓人有些感觸的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妻子其實已經察覺到丈夫在玩火,所以用了一些手段讓自己可以趨吉避禍。〈雨中の守り神〉敘述富二代自行創業,其無人機產品竟意外被用來協助警方逮捕闖空門的現行犯,而這起看似美談的事件,卻被上班族點出其背後存在富二代父親及女友的共謀,只是對父親來說整起事件是個未能產生預期效果的失敗。〈猫と小鳥〉講述原本對於會偷跑到其機車上的貓相當反感的機車愛好者,因為解決了偷偷飼養貓之女性飼主所遭遇的緊急狀況,最後竟然與飼主結婚,而這段讓人有點抓不到其發展脈絡的關係,被上班族指出其實都是機車愛好者的計謀,而女性飼主則可能是陷入外人所料想不到的困境。

本書各篇故事有趣之處或在於,作者用一起很特別的劫機事件,把原本不太可能有所交集的三個登場人物湊在一起,並設計出可以一再反覆發生的場景,讓登場人物在其中就各個虛構事件進行像是推理遊戲般的討論與辯證。各篇故事的時間是一直在進展的,在劫機事件發生當時還是嬰兒的女子,從在第一篇故事裡剛成年,到大學畢業考上公務員,再到與上班族長子結婚,作者透過時間的流動趕來讓故事讀來會感覺多一些現實感,雖然其所書寫出來的對話充滿虛構與想像的氣息。

2022年1月19日 星期三

不協和音3 刑事の信念、検事の矜持

日本推理小說家大門剛明「不協和音シリーズ」的第3部作品。一人為警察、另一人為檢察官的兩名主角,因為兩人曾是警察之親生父親過去涉及冤案,被冠上「冤罪刑事」之不名譽稱號,所以兩人在不同的家庭中成長,有了不同的姓氏,同時也對其他人隱瞞兩人是親兄弟以及是「冤罪刑事」之小孩的事實。過去冤案的真正犯人是誰,是身為警察的哥哥持續探求的真相,也是系列作品的最大謎團。然而,在本書故事中,前述謎團的真相最後水落石出,身為檢察官的弟弟也即將被調動到其他地方任職,這是否意味著系列作品已完結,而如果作者還打算繼續運用系列作品的設定來發展出新故事,則其會如何描寫表面上不對盤、實際上卻仍維繫著兄弟情誼之兩名主角間的互動,或許也讓人好奇。

在本書中,主角在遂行其職責的日常中遭遇數起事件,而這些事件的案情雖然不能說是非常複雜,但卻都存在著一些隱情需要主角去揭露出來。本書各篇故事所鋪陳出的事件及其隱情,或許可以說都是比較偏向涉及人情世故、有現實感的事件,相較於其他推理小說追求讓讀者耳目一新、挑戰讀者常識或想像的謎團事件設計或敘事情節展開,或許讀來會有一種質樸無華的感覺。另一方面,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還是用了較多篇幅在書寫主角對於父親過去所涉冤案之真相的調查,所以其在單篇故事中可以用來描述個別事件的空間就受到擠壓。然而,雖然沒有寫出讓讀者感覺意外或甚至感覺受騙的敘事情節轉折或翻轉,但是作者所書寫出、存在個別事件背後的隱情,自己讀來覺得還算有趣,也可以啟發一些想像或省思,只是因為作者受限篇幅,鋪陳或描寫得沒那麼細膩或深入,反倒讓自己感覺有點可惜。

例如,在〈メドゥーサの証言〉中,目擊縱火案現場的小學生聲稱,縱火的人在其手臂上有刺青,而這樣的證言讓警方有機會證明,目前所偵辦之案件,跟先前所發生的連續縱火案件,都是警方鎖定的調查對象所為。然而,小學生所描繪出的刺青圖案,雖然用文字描述的話,是跟被鎖定調查對象的刺青圖案一致,但是卻在圖案的細節上有所不同,而檢察官弟弟便據此推論出,小學生所目擊到的人並非被鎖定的調查對象,而目前所偵辦之縱火案件的犯人另有其人。或許是人都可能會有先入為主的偏見,所以會被影響或影響別人去做出,其實是偏離事實的陳述。在故事裡登場的小學生,其記憶像是被改寫般地加入不實的資訊,而在現實生活中,是否我們也會三人成虎地成為不實資訊的製造者或散布者,只是因為我們認定的事實其實是被偏見所扭曲?

一起因為煞車被破壞而發生的車禍,被害人宣稱目擊到,因為施加暴力而不應在其身邊出現之丈夫的身影,而主角著手進行調查後卻發現,丈夫先前也曾做出在約會過程中對對方施加暴力的行為,而這次破壞煞車的行為,其實是丈夫先前犯行之被害人家屬所進行的報復,雖然因為誤會而殃及池魚。〈かすり傷〉所描述的故事會讓人去思考,人對於自己的錯誤行為能有多少悔意,而又要有多少的悔意才是適當等問題。

而〈足跡〉則是提出了另一個問題:旁觀事件發生的人,是否真的有辦法可以確知,事件當事人的想法,以及事件是否真如自己所認為看到的樣子,自己又是否看到了事件的全貌?幫忙照顧妻子的人看起來像是要偷丈夫的皮夾,但其實其只是要把被妻子拿走的皮夾物歸原處而已。然而如果無法解釋妻子為何要拿走丈夫的皮夾,則前述主張便無法被相信或接受。雖然在故事的最後妻子之所以會如此做是有充滿感情的理由,但是在現實中,或許有時候人對於解開加諸在自己身上的誤會是相當無能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