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星期六

白日焰火

在明確認知到自己前途黯淡的情緒低潮點,走進電影院裡去看一部對自己而言完全是被過度頌揚的電影,根本無助於讓自己紓解心情。
本片為大陸導演刁亦男的編導作品,獲得2014年第64屆柏林影展最佳影片金熊獎,男主角大陸演員廖凡則獲得同影展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在同年的金馬獎中,本片獲得八項提名,包括台灣演員桂綸鎂獲提名最佳女主角,不過最後僅獲得最佳美術設計。
然而,自己看完本片後的最直接感想是,柏林影展的評審團是出了什麼問題,還是同年競賽片的水準都不符期待,所以這樣一部使用七拼八湊之電影影像語言與凌亂破碎之敘事節奏來包裝貧乏空洞故事與膚淺平面人物的電影,可以勝出得到最佳影片。故事不是沒有高潮與轉折,但是做為一部犯罪電影,犯罪動機所立基的人性與社會性既無深度也無內涵,敘事的進展軸線模糊曖昧,事實被揭露的歷程過於簡化單調而缺乏推理演繹,這種種的缺陷都只能歸因,編劇編寫犯罪故事的功力火候稱不上上乘。
男演員的演技或許真的不錯,但是男主角的人物角色設定平面而不立體,心理性格刻劃既不鮮明也不細緻,根本無法讓演員有多大發揮的空間,所以自己很疑惑,這樣受限的演技展現如何奪得最佳男演員銀熊獎。最後那段莫名其妙的舞蹈,或者顯現了男演員收放自如的表演功力,喜感中帶有荒謬、放浪中帶有憂傷,但是對故事的意義不明確,反而顯得是畫蛇添足,對深入人物內在層面毫無幫助。
如果硬要說本片帶給自己什麼可以思考的點,就只有在片中被許多男人用不同方式所喜愛或想征服的女主角,因為這樣的「魅力」所帶來的幸與不幸。第一起殺人案是因為女主角被要脅獻出肉體而犯下,而身邊愛著她的男人,即使無法得到百分百的回應,卻仍選擇犧牲自己的身分認同來讓她脫罪。女主角工作場所的老闆亦想染指她,而男主角利用所得知的真相換取或逼迫女主角獻身,但最後仍「出賣」女主角來換取翻身機會。然而這樣描述女性角色的方式,是刻板而落伍,所以自己能投射的感情相當有限。
今天發生在自己身上唯一一件稱得上好事的小事是,看完電影走到可以搭乘客運的公車專用道站牌,很幸運地不用等待就搭上車,而可以準時回家看故事很芭樂的日劇。雖然也是沒什麼深度,但是相較本片來說,日劇至少具備可以轉換心情的娛樂性。

2015年1月30日 星期五

第一話 石持浅海「連作短編集・第一回」コレクション

一個有趣的出版構想。從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曾出版過之九本短篇小說集中,抽出各書的第一篇集結成冊,並以文庫本的形式重新出版,而這也是之所以書名被冠上「第一話」的原因。
這樣的出版構想或者很適合石持浅海這個作家的特質。誠如書後所附「解説」所言,「著者の小説の殆どは本格ミステリに分類し得るけれども…ひとくちに本格に括れないほど作風は多種多様である。そして、ひとつのテーマや趣向で統一された連作短篇集が多いのも特色だ。本書のような『連作の第一作だけを集成した短篇集』を作ることが可能なのも、そんな著者だからこそと言えるのだ」。
而從作者設定好一貫主題或共通點的各短篇小說集中抽出第一篇來,就像是把作者的短篇作品做成試讀本一樣,讓讀者可以一窺各短篇小說集所設定主題的概貌,也可以大致想像該短篇小說集中各篇謎題與敘事的型態。而自己閱讀完本書後,必須說是有被勾起購入其中幾部被抽出第一篇故事之短篇小說集來閱讀的興趣與衝動。
只是當自己在amazon.co.jp網站上簡略查詢各短篇小說集的讀者評價概況時,其中一本書的一則評價給了自己緩下腳步再想想的理由。該則評價說到,其閱讀前幾篇故事後便覺得,類似主題與敘事的自我複製性讓其有膩的感覺,而雖然自己在沒有完整閱讀過任何一本短篇小說集的情況下,自然不能斷言自己是否會認同前述評價,但是這樣的感想卻是有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所以自己即使之後還是會選擇幾部短篇小說集來閱讀,卻不應該太衝動地一次購齊而應該有所取捨。
不過作者透過縝密論理邏輯來自我完足一個謎題與解謎的線性敘事發展,並將謎題緊密扣入其所設定的情境與世界觀中,這樣獨到的技巧與功力仍讓自己被其所吸引。特別是作者的故事中往往沒有典型的偵探角色,而是由某個比較有邏輯推理能力的登場人物,冷靜而洞察事理地闡明故事所涉現象的理由或所涉謎團的解釋,這樣的敘事手法可以用來配合設定主題調整轉換的空間便寬闊許多,也增添了不少引人入勝的風味與趣味。

2015年1月26日 星期一

To Rise Again at a Decent Hour

2014年the Man Booker Prize的shortlist。過去曾經讀過同一作者的另一部作品〈Then We Came to the End〉,其為2007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在fiction類的finalist。
本書在amazon.co.uk上的評價相當兩極,從五顆星到一顆星的評價都有,但一顆星的評價多於五顆星,最多的則是三顆星。自己覺得會有這樣兩極評價的原因是,本書題材詭異而難以定位,敘事結構其實有點凌亂潦草,有些故事支線鋪排並無章法而顯得有些莫名其妙,結尾則是虎頭蛇尾且草草了事,這些太過明確的缺點,讓本書中可以觸動人心或發人省思的細緻描述被掩蓋住,效果或力道無法連貫。
書中主角是個生活孤單的牙醫,在尋求著生活意義與歸屬感的某一天,發現自己的身分在網路上被盜用:一開始是出現冒名的牙醫診所網站,接著則是以主角的名義在臉書、推特等發表意見或評論。這些意見或評論傳達出反猶太價值,這讓主角與其身為猶太人及牙醫診所行政助理之前女友間的關係出現緊張與衝突,特別是主角曾經想要透過與前女友之間的關係,打進前女友背後龐大的猶太家族並藉以取得歸屬感與生活意義。宣稱為無神論者的主角後來發現,盜用其身分之行為背後存在著一個試圖建立特定民族認同與歷史的野心,要實現這個野心的人物宣稱主角也是這個古代民族的後裔,而主角在不斷的懷疑與被質疑中,與周遭人際關係發生碰撞,並與相信自己是古代民族後裔進而獲得存在感與歸屬感的誘惑進行拉鋸。
本書有相當篇幅在述說著透過宗教信仰或者親族關係所獲得的歸屬感,而主角身為局外人總是羨慕著能夠存在在具有固有意義的小宇宙中的人們,不管這個小宇宙中的核心是相信神存在的信仰或者被血緣聯繫起來的家族羈絆。有關猶太認同以及非猶太血統者想取得猶太身分認同的故事情節,或者會讓人想起2010年the Man Booker Prize得獎作〈The Finkler Question〉,但是本書切入的細膩度及深度與之相比尚有一段差距。
然而對自己來說,本書其實並不太糟糕,反而還可以說有些瑕不掩瑜之處,讓自己在閱讀時觸動思考或共鳴。主角的孑然一身,與周遭世界格格不入,只能困在自己對於紅襪隊的執著之中,時而因為被想受到接納的衝動所驅使而過於投入想要改變自己身分認同的渴望,這些橋段都讓自己很有感觸。書中有著這樣的一小段軼事:主角至一名年邁新病患的家中出診,過於急切而叨絮地解釋自己為什麼要請求在老病患家中看棒球賽轉播,老病患雖然善意地同意請求,卻無法融入主角的熱情以及之後過於偏執而詭異的要求。這個小軼事所透露出的疏離、隔閡、孤獨與落寞,就讓自己有了觸動與共感。

2015年1月16日 星期五

鬼はもとより

平成26年(2014年)下半期第152回直木賞候補作。時代小說加上經濟小說,成為對自己而言不太能夠掌控的文體:時代小說的用語文字考驗著自己日文讀解的能力,經濟小說題材設定則是不斷提醒著自己是個不懂經世濟民的庸才。
還好,本書的「難度」還不至於讓自己完全無法進入書中故事所鋪陳出的世界。書帶上提示本書故事內容的標語為「剣は役に立たない時代、武家が穀潰しでなくなる方策とは?三年で赤貧の小藩に活気ある経済状況をもたらしうるか!」、「戦のない時代、最大の敵は貧しさ。食えずに人が死んでゆく最貧小藩の経済立て直しは可能なのか?家老と藩札万指南の浪人が、命を懸けて挑んだ!」,而實際讀完覺得,這些標語的描述並沒有太言過其實。
一開始錯誤地預想,本書會是「半沢直樹」類小說的江戶時代版,所以會有一個熱血的英雄角色,在惡意滿溢、派閥林立、私利橫流的險峻世界中實踐貫徹自己的理念。不過實際閱讀本書卻完全不是這回事。書中有的「敵人」是到處都不景氣的貧窮時代、時不時就發生的饑荒、一人之力無法扭轉或對抗的現實以及因為不同的生存之道所產生出不可避免的矛盾衝突;書中的「英雄」雖然有遠大的抱負,卻必須透過沾染血腥、決斷到絕情寡義的方式來貫徹實踐自己的理念。
書中有不斷試誤、修正、摸索與學習的主角,從浪蕩生活中順著機緣進入地方貨幣(藩札)發行的世界,因為不順承上意以大量發行貨幣之方法解決饑荒問題,而逃離屬國成為經營小本生意的流浪武士;在另一次機緣下主角開始從事指導諸侯國如何發行地方貨幣的諮詢顧問工作,在意識到如何可以透過發行貨幣之特別設計來協助一個國家脫貧的時候,一個貧苦孱弱的小國找上了主角,在領主採取六親不認之鐵腕手段來遂行其意志與法度的情況下,脫貧的成效顯著,但是已經走上變成惡鬼之不歸路的領主,卻必須透過犧牲自己來讓改善國家經濟的結果得以圓滿,並藉以對那些在脫貧道路上被迫犧牲的人以及被強力壓制的反對力量有所交代。
對自己而言,本書值得一讀之處並非在於作者寫出了什麼高明或讓人拍案叫絕的方法來讓一個國家脫離貧窮,也並非在於故事有多麼峰迴路轉或者高潮迭起地讓讀者緊張揪心,而是在進展節奏其實平緩沉穩的敘事中,讓人讀到人決斷與一意孤行的力道與殘忍,還有面對時勢起伏順勢或逆勢的選擇,以及這個選擇背後的掙扎與體悟。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探偵の探偵 & 探偵の探偵II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於講談社文庫所出版的新系列作品,特別之處在於偵探主角是個「探偵を追う探偵」,亦即是挑戰對抗,協助跟蹤狂追蹤被害者、以詐欺商法進行營業等惡質偵探業者的偵探。在amazon.co.jp上的讀者評價相當不錯、設定看起來也很有創意的情況下,自己便一口氣購入了系列作品第一集與第二集來閱讀。
自己對於這位作家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只有之前去看過改編自其另一系列作品「万能鑑定士Qシリーズ」的電影。不過自己其實應該記取自己看完電影時的感想。當時雖然因為不確定是否是改編成電影所造成的簡化,自己覺得電影雖然有娛樂感,但是故事情節有點幼稚荒謬。而這次讀完小說後,某程度更加確信了,雖然這位作家的作品的確有其刺激感與娛樂性而可以引人一氣呵成地讀完,但是故事本身卻不免讓自己覺得淺薄幼稚與荒誕無稽。
要澄清的是,就娛樂小說而言,這兩本小說可以說是成功的,且書中也不是完全沒有可以觸發人思考或增加人知識的點。然而,為了替被跟蹤狂殺害之妹妹復仇與找出真相的女主角,高中畢業後進入偵探養成學校、並最後成為偵探事務所「対探偵課」的唯一偵探,在暴力衝突充斥的世界中因為一件又一件的事件身負重傷,甚至是遭受像是A片一樣、被扒光衣服綑綁的凌虐,這樣的情節實在很超現實且沒有太多營養。莫名其妙的犯罪集團、到處充斥著的跟蹤狂與家暴男,看來好像是在挖掘社會的陰暗面,其實不過就是廉價的小說場景設定,只是為了讓帶有情色意味的暴力可以粉墨登場。
兩集故事中的最後大魔頭都讓自己感覺沒有現實感。第一集中為了取得莫大權力的偵探自導自演犯罪,但是從一開始警察倚重他的力量本身就是個很不實際的荒謬。第二集中從大學社團發展出來、替人處理犯罪事務的團體也是莫名其妙,參與者的人生感覺就是與社會現實脫節,生活中只有金錢與犯罪。
總之,自己應該是不會購入2015年3月要出版的第三集,讀這樣的小說對自己來說雖然有娛樂性,但不免會覺得是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