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1日 星期日

凶夢など30

日本小說家星新一的短篇小說集。雖然自己之前僅讀過作者三本短篇小說集,沒有資格或立場就作者的創作風格做出評論,但是自己在閱讀完本書所收錄的各篇故事後,還是感覺到其與先前所讀過的故事有一些在質感與韻味上的不同。作者創作超過一千篇的短篇與極短篇科幻小說,難免會有認為其作品流於制式化或模組化的聲音出現。或許是展現了作者打破框架的企圖心,本書各篇故事給自己的感覺是,與先前所讀過的作者作品相比,其敘事更加曖昧、朦朧與虛實難辨,更像是在書寫一場夢境,入夢的時點很難捉摸,在其中發生的事情不見得有邏輯,清醒的時點也往往很突然。如果說自己過去讀過的作者作品多半像是寓言,因為可能帶有一點警世的意味,所以篇幅雖短仍有清楚的起承轉合結構,敘事脈絡也有論理邏輯,則本書各篇故事就是相較之下,敘事結構較為鬆散,敘事展開比較不按牌理出牌。

本書部分故事是結束在某個登場人物主觀放棄辨明或客觀未能辨明其真偽的推論上,而這個推論往往是針對一件發生在登場人物身上或周遭的不可思議事件,去揣測其背後是否存在著某種居心或惡意。

例如,〈たねの効用〉的主角在年少時得到種子,栽種後其根部竟然會長出黃金,而主角因此可以不用太努力就能衣食無虞地過日子。當主角步入中老年,被算命師告知其應該是才華洋溢並能功成名就,此時主角突然想到,其得到種子是否是一個陰謀,要讓原本可以創造什麼的人變得平庸,雖然其現在的平庸生活對其來說也是一種幸福。〈鬼が〉講述一個青年到外地出差,被請託為當地人除去禍害鄉里的惡鬼,而青年在完成任務還獲得謝禮,雖然其心中懷疑,其所殺害的真的是惡鬼,還是其是被騙犯下殺人罪。在〈マイナス〉中,男子到國外購入一個吊飾,以為會是一個幸運小物,卻因為隨即遭遇一連串厄運,而認定該吊飾是不祥之物並轉送他人。當被轉送吊飾的人經歷否極泰來的轉運而過上好生活,並打算將吊飾物歸原主時,男子卻拒絕了,因為其無法判斷,吊飾到底會為擁有者帶來什麼。

有些故事的結局則或許會讓人讀來感到不寒而慄,但這樣的感覺不是驚悚或恐怖,而是一種帶有疏離感與距離感的冷酷。

在〈凶夢〉中,當老人夢見一對男女互相傷害的場景時,其便會寄送名產與問候書信給該對男女,並在收到告知兩人婚姻生活都還美滿的回覆時感到安心。當老人過世後,男女因為沒有收到老人的問候而相互怪罪,最後就在現實生活中重現了老人的夢境。〈深い仲〉講述男子與多名女子發生婚外情,之後卻得知其妻子其實學會一種魔法,而其婚外情的對象都是妻子的分身,所以妻子完全可以放任其外遇,因為男子再怎麼逃都只是遇到妻子的不同面貌,完全的自由其實是更大的囚籠。〈ウエスタン・ゲーム〉則是講述男子被邀請去參加可以讓其釋放壓力的西部槍戰遊戲,並在因為參與遊戲而感到身心愉悅時過世。這個西部槍戰遊戲其實是讓已不久於人世的人可以在愉悅的狀態下死去,但更殘忍的是,其之所以同時能達到提升公司營運績效的效果,乃是因為其協助公司將冗員當成病人,透過遊戲來協助公司除去冗員。

有些故事則還是體現了作者的想像力豐富。〈捕獲した生物〉講述外星人攻擊太空站並捕獲公母各一的一對人類,將其變成依照本能過活的生物後放在外星人的動物園中展示。只是人類腸道內的某種細菌會導致外星人死亡,而依照本能生活的人類便像是外來種入侵般地,開始繁殖並逐漸占據該星球。〈病名〉則是講述一名醫生將慣性遲到的上班族、老公不斷偷腥的妻子、常宣稱看到鬼的小孩等,都說成是罹患某種疾病,而最後其被政府機關派來的人員逮捕,並被說成是罹患了「症状命名愛好症」。

2023年12月21日 星期四

こちら空港警察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作者可以持續量產有可能發展為新系列的作品,或許是因為其已找到可以反覆操作的創作模式,也就是不斷拓展其取材的範疇,然後再套入其擅長的翻轉敘事模式,並試圖描繪特定登場人物獨特的行事風格或性格特質。本書故事或許可以說也是如此。作者挑戰以成田空港航空警察署執行勤務為主題,聚焦在描繪特立獨行、行事風格褒貶不一之署長的人物形象,並讓其處理發生在機場的各類狀況或案件,甚至是解決重大危機。

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署長,表面上看來是身段柔軟、平易近人,在上任第一天便走遍整座機場,探訪每個角落以了解其轄區內狀況。然而,傳聞卻將署長講成彷彿不是同一個人,像是其性格冷酷無情、對犯罪者毫無同情心或同理心、只在乎力求表現來升遷等。或許要評論一個人本來就會是一場瞎子摸象,不同人都只能從其被框限的觀景窗中看到部分樣貌,並且因為戴著有色眼鏡而會用不同的價值觀去解讀被評論者的言行舉止。

例如,在〈セレブリティ〉中,知名搞笑藝人在返國入境時被攔下,自信滿滿地一口咬定警方懷疑其走私毒品是要羅織其入罪,甚至脫去衣物讓警察檢查,並在檢查一無所獲後對警察冷嘲熱諷。然而,在署長指出並證明藝人是將毒品溶解在所攜帶入境之廉價酒中後,藝人反問,如果署長早已看破手腳,為何還要讓其在公開場合赤身裸體?署長則回答,其只是對藝人的專業精神表示敬意,讓藝人好好表演而已。看在目睹一切的地勤人員眼中,署長的行動坐實了傳聞,其眼中並沒有走私毒品的人,其所破獲的案件都只是其升遷的墊腳石而已。但是署長的冷酷是否也可以說是一種嫉惡如仇,是對於自以為犯罪計謀天衣無縫之跳梁小丑的一種反擊呢?

作者對於中國的印象似乎不是很好,或者說作者有時會透過描述中共政權的特質來為其創作增色。〈イミグレーション〉講述,中國公安在日本機場內殺害被其認定是恐怖分子的中國女性以及陪同該名女性的境管人員,而航空警察署署長不僅找到凶手在機場內的藏身之處,還抓出協助中國公安的內賊。故事所描述的中國公安行動,即在他國政府管轄區域內肆無忌憚地執行中國法律,這樣的事態在現實中發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或許是不太容易有明確答案的問題,而中國政府以其威權侵害人權,到底有多少是好不容易在突破資訊封鎖後才能被揭發的真相,又有多少是添油加醋、道聽塗說的都市傳說,這也是個端看個人的信仰是什麼而會有不同答案的問題。

中年男子謊稱帶爆裂物上飛機,要求原機返回東京,只是因為擔心其寵物安危,這樣的敘事讓自己讀來感覺荒謬,一方面是因為自己對其把寵物當成唯一伴侶或家人的心情難有共鳴,另一方面則是因為自己不太能理解,一個人可以輕率與自私到完全沒有想過解決問題的其他可能。〈エアーターンバック〉講述的是兩起犯罪案件的意外碰撞:因為前述嚴重影響他人權益的謊言,讓原本差點要成功的走私違禁品行動被揭發並阻止。

從劫機到占領機場塔臺,一場計畫還算縝密的犯罪行動,訴求的是要日本政府將當年徵收來建造成田機場的土地歸還給當時的地主。警察署長讓占領塔臺的犯人相信犯人家屬被請來塔臺,如果自殺式攻擊發生將會一起犧牲,藉此來逼迫犯人放棄。署長的計謀自然是引起爭議,為了破案而不擇手段,或許看在部分人眼裡就是只顧個人仕途而不重他人權益。但對自己來說,在背後煽動實際行動者的影武者其實是想操作股價來獲利,這樣的真相反而更加殘酷,雖然作者這樣的想像除了讓讀者料想不到外,是否還能觸發其什麼想法,或許就不得而知了。

2023年12月17日 星期日

Blackouts

美國小說家Justin Torres的作品,為2023年the National Book Awards for Fiction的winner。好幾年沒有閱讀英文小說、甚至可以說為了觀看庸俗連續劇而荒廢閱讀的自己,擔心會在閱讀本書時感覺陌生而有隔閡,像是在做了一場黃粱一夢後感覺人事全非。然而,已經是需要填補這幾年閱讀空白的自己,偏偏又遇上在自己看來是作者為了實踐其獨特美學觀、或為了吸引文學獎評審目光,而使出渾身解數來書寫的本書,就更讓自己的閱讀之路變得滿地荊棘。作者刻意地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者說明,其所言及的人物們,雖然部分是實際存在過的人,但是其所述說的敘事情節,卻是不保證為真的想像或虛構。作者也讓敘事者為其穿插使用於文本中的引用或圖像,用注解的形式說明來源出處與使用意圖,而這樣彷彿致敬當代藝術的複合素材使用,更讓自己感覺本書故事難以親近。

像是刻意要抗拒紀實,本書故事的敘事彷彿是斷簡殘篇的拼湊,沒有明確的脈絡或工整的結構,也沒有盡責地把細節說明清楚,卻又時不時拋出與事實或歷史有關的片段資訊,要讀者自行延伸其意義或勤勞地做更多功課。敘事跟現實或史實的關係是藕斷絲連,兩個主要登場人物在像是療養院的設施中,交談著彼此的過去,用著避重就輕、杜撰、跳接等技巧,讓讀者像是在進行沈浸式體驗,看別人呢喃著虛實難辨的回憶或夢境。

或許這樣的寫作手法有其創新之處。作者像是在紀錄什麼,使用一些圖像來限制同時延展讀者被文字閱讀所誘發的想像。又像是在挑戰或嘲諷著學術研究的霸權,偶爾插入來自研究報告的引用,並挪用研究報告注釋與參考文獻的文體。引用的文本有多數內容被遮蔽,呼應著書名所想表達的概念,即在一個用明確定義來維持秩序的世界裡,不被認可或理解的變異,不僅僅是破壞秩序的無法定義,更是必須被掩蓋甚至被抹滅的存在。在秩序中包含著許多價值選擇,以及基於前述價值所做出之堂而皇之的歧視,而不能被定義的人事物,不是只能被勉強塞進特定定義的狹隘框框中,就是只能被放逐到與世隔絕的禁錮之地,或被抹去存在過的痕跡。

然而對自己來說,作者像是在炫耀著,其發想出能使用複合素材的表現形式來顛覆小說這個虛構敘事之文體的寫作手法,但卻沒有妥善地利用前述手法來深入描寫或挖掘,那些無法被定義或被定義行為所排除之人事物的處境。作者像是使出各種華麗必殺技並取得勝利的格鬥選手,卻沒有在在意,讀者看完一場華麗演出後能有多少啟發或感觸的問題。在讀完本書後自己不免想要提問,作者到底想要告訴讀者什麼。是一個生命已如風中殘燭的男同志,如何回顧其漂泊無依的一生?還是女同志如何在男性主宰、把性與生育混為一談的醫學研究領域中,為那些有所不同的人找到被看見的可能?亦或是一個在貧窮、保守、父親角色充滿爭議且時常缺席的環境中成長的年輕男同志,如何跌跌撞撞地冒險,試圖探索出可能的出路?

或許作者在追求的是一種文本被多重與多樣解讀的可能性,並嘗試找到文本最適當的意義曖昧程度。只是閱讀的喜好太保守、太希望作者能夠用縝密之敘事結構把事情說得有條理而深刻的自己,自然是無法對作者的炫技有所共鳴。那些在作者筆下存在經驗被刪除或塗掉的「異類」們,對自己來說過於形象太過模糊不清,因為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無法被歸類或勉強被錯誤歸類的經驗,可能是完全不同面向或層次的問題。閱讀本書或許不會是個愉快的經驗,不是因為其敘事情節過於晦澀與陰暗,而是因為其所描繪的人事物,跟自己的經驗、感觸或體悟太有隔閡。作者很悲觀地看不到「異類」活得自在的可能性,但是這樣的悲觀卻無法觸動自己的情緒或感受。

2023年11月21日 星期二

星を編む

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作品。雖然本書被說是作者前作〈汝、星のこどく〉的續集,但是自己讀完之後的感覺,會比較傾向把本書定位成是延伸前作世界觀來書寫登場人物的之前或之後,而其中書寫前作主要登場人物之後來的〈波を渡る〉,雖然可以說是最接近續集概念的一篇故事,但卻也是自己讀來感覺有點平庸與敷衍的一篇故事。

如果說在前作中,登場人物是用擺脫社會通念或主流價值觀的方式,來從其所遭遇到、甚至是被困住的人生困境中開出一條路,那麼這樣的掙扎其實不是全然美好的,甚至還參雜著一些勉強、逞強與不得不的犧牲。然而,在〈波を渡る〉中,即使登場人物們有一些因為誤解所產生的波折,或者遇到不可避免的生老病死,但是到頭來大家都苦盡甘來、因為不被世俗所束縛而能獲得自由甚至是幸福,這樣的樂觀或美好,讓自己讀來感覺有點膚淺與貧乏,少了在前作中有的底蘊與韻味。從世俗眼光來看是不圓滿或有缺憾的人事物,會因為活得不在框架裡、構築偏離世俗一般定義的家庭或親密關係,就可以活得自在、甚至展翅高飛嗎?少了一點腳踩在現實泥淖中的描述,作者所書寫出、登場人物們的後來,或許就無法延續前作敘事所曾展現過、能觸發一些省思或共鳴的深度。

或許作者在本書中所書寫出的之前,是讓自己讀來感覺比較喜歡的一篇故事。〈春に翔ぶ〉雖然像是在書寫有點似曾相識、會出現在肥皂劇裡的敘事情節,例如意外懷孕的高中女生被家長逼迫要放棄孩子、因為家庭經濟因素而無法追尋夢想的高中老師等,但是自己擅自決定是作者所擅長的敘事手法,即在灑狗血與不是那麼新穎的敘事情節中,用不太一樣的角度切入來觀察人性與現實並翻出新意,卻在其中被運用得相當不錯。

被放錯位子就是一種不自由,即使在旁人眼中看來是個得天獨厚、雙親扭蛋中大獎的幸運兒,也不代表其就能如其所願地活著。或許沒有資源的貧窮與享有資源的富裕,就無法順著自主意願過生活來說其實是沒什麼差別,因為沒資源而被迫放棄是種桎梏,但因為要守住資源而要有所遷就也是一種枷鎖。沒有才華的人、沒有財富的人、沒有選擇權的人、沒有可對抗壓力之力量的人,都是活得不夠自由的人,即使擁有旁人豔羨的東西,但不是其所需要或渴求的東西,最後就也只能自我安慰說,擁有別人沒有的就要滿足。能心想事成與能乾脆地放棄想望,或許都是自由的可能形式,但是多數人或許都處在這兩種可能的中間,主客觀上都動彈不得。

被道義或善良束縛住的人,用犧牲或委屈來成全別人的幸福或得利,但是別人不見得會受人點滴、湧泉以報,甚至不一定會心存感激,而是暗地裡嘲笑著善良與愚笨間只有一線之隔。然而,善良的人做出在旁人看來是代價很高、得不償失的善行,或許也不盡然只是一種無私的付出,而可能參雜著某種出於其獨特價值觀的自我滿足。被認同、尋求歸屬感、與他人建立關係,或許體現善意的行為本身,會是一種個體排除被孤立或感到孤獨之可能的一種方式,而人的無私與善良,或許也傳達出其想被認同是無私與善良的某種期待。

書名同名作則是講述兩名出版社編輯,其為在前作中登場的配角,之後做了什麼事,又有什麼樣的遭遇。然而,看似為描寫編輯們如何為已經不在的天才們盡一份心力,讓其傑出作品得以為世人所知,但對自己來說,該篇故事卻更多像是在講述,在婚姻關係中的人們,如何求取工作與家庭生活之間的平衡。事業有成的女性,一直以為其丈夫是能理解與接受其不以家庭為重的選擇,但是當丈夫以想要小孩為由要求離婚時,對方的冷靜理性與理直氣壯,才讓女方認知到,能夠包容或理解的理性,原來也是務實與衡量利弊得失的理性。

2023年11月13日 星期一

君が手にするはずだった黄金について

日本小說家小川哲的作品。本書故事看似是作者在自述其成為專職小說家前後的生活經驗,甚至看來像是其很寫實地在剖析曾有過的自我懷疑與內在矛盾。但再仔細一想或許就會認為,作者其實是透過虛構出一個用第一人稱在敘事、貌似作者分身的年輕小說家,並讓其述說可能某種程度再現作者自身經歷的生活點滴,來探究小說家虛構故事的行為,是否與杜撰、說謊、詐騙、偽造、剽竊等行為間存在某種共通性。意義模糊而曖昧的詞彙並無法真正貼近或捕捉現實,就像是「小說家」到底是在指稱什麼樣的職業與工作內容,而一個人又該如何呈現其自身的「特質」,是否有以及有著什麼樣的「才能」等。作者講述著其實好像人人都曾遭遇過而能有所共鳴的經驗,並從反思其身為一個小說家到底意味著什麼的角度去切入,辨證人類不真誠使用語言來與現實互動之行為的意義。

在書名同名作中,本書故事的主角幾次與高中同學碰面,在彼此關係並沒有變得更熟稔的狀況下,旁觀著這位同學從在社群媒體上炫富與教人投資理財,到因為從事投資詐騙而被追究責任。主角嘗試理解為何同學會傻到去從事注定會失敗的投資騙局,得出的推論是一路走來跌跌撞撞的同學,求學就業都碰壁,為了拉近與同世代之間的差距,就算賠上未來也要追求一瞬的輝煌。或許是自欺欺人,想要讓別人看到一個功成名就的形象,但是所有的裝飾終究會褪色或老舊,真正的本質無法被永遠遮掩。

〈偽物〉講述主角結識一個曾經因為其頗具創意之創作手法而小有名氣的漫畫家,後來漫畫家卻因為佩戴假錶而飽受抨擊,即使其解釋是為了觀察人性所刻意為之的行為,仍無法平息爭議,甚至之後還被爆出其所畫漫畫都是他人代筆的醜聞。讓漫畫家成名的創作手法是其會去參加陌生人的同學會,在席間蒐集有趣的軼事來做為繪製漫畫的題材。當漫畫家被多方批評與抨擊時,曾經讓其成名的前述創作手法,就變成是剽竊他人故事而毫無原創性。這讓主角去反思,小說家到底要如何去區別原創與抄襲,當其作品中總會有從觀察別人生活中所得來的蛛絲馬跡?

主角也因為接觸到算命師的話術,而重新審視身為小說家從事創作之行為到底具備什麼樣的特質與屬性。算命師其實只是誘導來算命的人將心聲說出來,然後再把這個心聲包裝成占卜結果說給來算命的人聽,算命師其實沒有表達任何主張或加入任何想法,只是謊稱這一切都是因為其通靈得來的訊息。很真誠地面對所說出口的謊言,算命師演得很逼真,彷彿真的相信其不是只是把別人說過的話拿來重新說一次,而小說家不也是如此?書寫著虛構的故事,卻很真誠地想要告訴讀者,這些虛構都是貼近現實,是小說家真的想要說的話。〈小説家の鏡〉的敘事讓讀者去思考,讀小說是否也跟去找算命師一樣,只是個人的心情被所閱讀文本誘導出來,但其實小說家根本沒說什麼。

主角在〈受賞エッセイ〉中提問,什麼樣的門檻或條件可以讓小說家自稱是小說家而不會心虛或尷尬?是得了一個文學獎?是可以專職寫作、靠賣書維生,而不需要其他業外收入?還是要有一定的知名度?一旦下筆就是在創作的路上,但只是寫興趣的就好像不能自稱是小說家而不被質疑或嘲諷。〈プロローグ〉講述主角放棄求職的心路歷程,看似是其無法把其對自我的認知塞入履歷表所設下的框架中,但其實或許是其在抗拒接受畫地自限的社會化過程。〈三月十日〉則是講述,主角感覺好像應該要是特別的一天,因為在那天世界上發生了重大事件,但其實主角在那天的生活,跟其他日子相比卻是相對平淡無奇。主角隱約記得,或者誤以為,在那一天應該會因為外在環境的驟變而有什麼樣特別的際遇,但其實人的記憶並不可靠,而人與世界的相互牽引或許也沒有那麼緊密。

2023年11月6日 星期一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X 怪談一夜草紙の謎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十部作品。創作出複數系列作品的作者,或許一方面嘗試著要讓不同系列作品在敘事風格上能求同存異,展現其一貫的敘事美學,卻又有不同的敘事筆觸與取材調性,一方面又嘗試要讓不同系列作品能夠跨界交流與融合。於是,在本書故事最後,作者的想像力與創造力打破框架地充分發揮,不僅把原本是屬於其他系列作品的敘事筆觸挪用過來,還活用這個挪用來將虛構覆蓋在現實上,將其寫書像是在洗碗、同時經營複數系列卻還能維持創意源源不絕的作為好好地調侃了一番。

本系列作品主角一路以來為多起與出版業有關的謎團事件找出背後真相,而這些經歷被一個在前一部作品中初登場的人物,接受出版社之委託寫成小說,也就是在現實世界中的本系列作品。而前述登場人物一時興起,在書寫本書故事時讓主角像是另一個系列作品的主角一樣,能夠赤手空拳地對抗惡徒,而這個虛構就讓不同系列作品有了跨界融合。而後主角表達前述虛構太過誇張的意見,卻因此意外得知,以作者名義創作出的複數系列作品,其實是出自不同人之手。在本書故事中的虛構覆蓋了存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為作者每個月都有新作出版、同時經營複數系列的作為提供了一個帶有嘲諷意味的解釋。

想要走純文學風格卻做不出成績的小說家父親,無法認同同樣是小說家的兒子,用作品宣揚政治不正確的意識形態而成為暢銷作家,卻也同時嫉妒著兒子名利雙收的成就,並因此對兒子起了殺機。想要殺了兒子後繼承其作品著作權的父親,模仿小說情節來故布疑陣,想讓兒子在其有不在場證明時掉下陷阱身亡,但最後卻半路殺出程咬金來打亂其布局。不管結果是否如其所願,但親子關係不必然是充滿關懷與疼愛,反而有可能是體現人性的卑劣與醜陋,這或許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想要透過主角之口傳遞出來的訊息。父子之間意見不合,甚至是水火不容,並不一定就會反目成仇,弄成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局面。有時候反而是出自貪念或嫉妒等更醜惡的情緒,才會讓人不顧血濃於水的親情而狠心動手殺人。

在這個價值觀越來越二元對立的年代,讓不同意見並陳並不必然會導致更包容、更能溝通的狀態,而更可能是讓不同意見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所謂的分眾市場上,訴求越鮮明的商品反而更能針對特定族群投其所好,就如同在本書故事中,體現偏激而帶著歧視意味之價值觀的小說,會吸引到那些受不了政治正確之言論、自以為被政治正確所迫害的人們。更讓人需要省思的是,當價值觀的市場定位越發鮮明時,對其認同或感興趣的人可能就只是將其當成一張標籤或一面旗幟,不再檢視或審議其內容或意義,而只是人云亦云地說著大家以為的版本,即使這個版本可能有錯誤或疏漏。批評或讚賞一部作品的人並不一定有將其完整鑑賞過一遍,那些在不同媒體上流動的摘要或評論,已經為作品貼好標籤,讓人可以用來不求甚解地說三道四。

雖然有帶給自己前述啟發,但自己在閱讀本書時卻還是有種拼湊感,感覺其故事就是很勉強地把一些敘事元素拉在一起,硬是製造出敘事轉折來讓人讀來感覺意外,卻不必然讓整體敘事展開有其邏輯與脈絡。大費周章地模仿小說情節,動用人脈邀請幾位作家來做為提出不在場證明的證人,雖然系列作品主角在其推理中都有說明犯人為何如此做的理由,但是這樣把事情變得複雜,除了增加成本外,同時也增加出錯的可能,因此自己讀來就會一直有無法說服自己接受的感覺。放入立場保守的激進組織、被叫來宴席幫忙的年輕女藝人、謊報經歷的小說家等敘事元素,本書故事像是一盤豐盛的拼盤,但是裝盛在其上的各個菜色是否彼此之間味道相合或相襯,就是見仁見智了。

2023年10月31日 星期二

名探偵に甘美なる死を

日本推理小說家方丈貴恵的作品,為2023年第23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的候補作。開始閱讀後才發現,本書其實是作者「竜泉家の一族シリーズ」的其中一部作品,而在其故事中,登場人物也會言及在同系列先前作品中被描述到的過往事件。該系列作品的特色看起來應該是融合科幻小說與推理小說兩種文體,讓推理小說敘事所要描寫的解謎過程,受到科幻小說敘事所設定的情境條件所制約或牽引。前述制約或牽引,是讓推理小說的謎團事件設計與推理過程鋪陳,跳脫現實世界物理性或社會文化性的限制,轉而受到科幻小說所構築世界觀的拘束,但這樣的拘束卻可能讓推理小說的敘事變得更能體現作者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因此,在本書故事中作者設計複數起謎團事件,其中部分事件是發生在元宇宙的虛擬空間中,由登場人物之虛擬分身故佈疑陣地殺害另一個登場人物之虛擬分身,藉以製造出狀似不可能做到的犯行。因為是在虛擬空間中發生的事,所以就可以突破存在於現實世界中的物理性限制,只要與虛擬空間被設定之成立條件沒有矛盾即可。當虛擬空間外是一片如同外太空般的真空,此時在虛擬空間內所發生殺人事件之凶手,就可以運用此一限制,透過調節氣壓的方法來先讓要殺害的對象失去意識,然後再在犯行過後製造出密室。同樣地,因為是虛擬分身,所以其身體尺寸與虛擬空間大小之間的比例尺便可以任意被調整,進而製造出凶手可以縮小其身體來進出其原本身體尺寸無法進出的虛擬空間。可以描述出這樣因為敘事之特殊設定方得以成立的犯罪計謀,或許就是操作推理結合科幻敘事元素所能發揮的效果。

相較之下,作者所構思出、發生在本書故事所描繪之實體世界中的謎團事件,或許讀來就沒有那麼讓人感覺特別或意想不到,甚至是會讓人感覺有點做作,像是刻意要把事情弄得很複雜,但是其實就只是在賣弄自以為聰明的雕蟲小技。或許應該說,推理小說家曾經想到並寫出來的犯罪計謀,可能已經繁雜與多樣到讓後進者無法超越或突破,所以後進者只能在細節調整上下功夫,寫出一些看似複雜縝密的犯罪手法,把殺人弄成一件需要很多道工程的行為,但看在讀者眼裡卻會覺得凶手只是在自找麻煩地捨本逐末,進而讓故事情節讀來感覺很不貼近現實。

當然,作者並沒有想要書寫出寫實風格濃厚的犯罪小說,而是想要展現想像力與創意,透過設計出複數個複雜難解的謎團事件,來向喜好解謎的讀者下戰帖。然而,作者的野心太大,在本書故事中構建出過於繁複而龐大的敘事架構,讓一群業餘偵探不能說是很自然地聚集在一座孤島上,並參與一場一聽其內容就會感覺有鬼的推理競賽,而在這場推理競賽中事件會並行地在虛擬空間與實體世界中發生。雖然作者將前述敘事架構構建得還算工整,多重層次的複數謎題都有被好好說明其背後真相,但是卻因為其太想把故事說得特別與前所未有,所以就無法顧及讓敘事合情合理或貼近人性的需求。

例如,曾經因為業餘偵探介入而造成親近之人身亡,怨恨讓登場人物興起向所有業餘偵探報復的念頭,甚至想要透過推理遊戲軟體及其周邊設備的販售來大量殺害推理愛好者。前述偏執到近乎瘋狂的性格,即使在本書故事所鋪陳出的世界觀中是符合敘事脈絡的,但是讀來卻還是會感覺過於誇張不實,無法理解或認同該名登場人物的所作所為。作者讓登場人物規劃並執行一場大費周章、不計成本的活動,即使其最終目的是要製造出大規模的屠殺,但是卻還是不免讓人讀到後想問,為何不就直接一點,殺害曾經害死其親近之人的業餘偵探,而不是一點都不務實地想要將世界上所有業餘偵探一網打盡?

2023年10月22日 星期日

刑事何森 逃走の行先

日本推理小說家丸山正樹的作品。在〈あとがき〉中作者坦言,其相當懊悔做了一件會讓系列作品無法發展下去的錯事,亦即是將原本可以成為系列作品主角的本書故事主角,設定成即將退休的警察,致使本書故事所描述的案件,不論如何都會是主角以警察身分參與搜查的最後一起案件。不過,作者在最後還是留下了伏筆,暗示未來主角還是可能以其他形式涉入其所描述的各類案件中。對自己來說,作者前述發言某種程度是在展演其要讓其虛構創作貼近社會現實的態度或堅持,畢竟系列作品的背景設定其實是可以操作成「時間凍結」的狀態。只是當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放入了疫情、在現實生活中實際發生之修法動態等敘事元素,讓其敘事無法從現實被剝離時,或許其也就無法不去面對,登場人物們在故事裡的人生,必須有著與外在現實一樣之時間流動的課題。

太過貼近社會現實的小說,往往或多或少取材自實際發生的社會事件,而這樣的創作手法往往會讓所書寫出的故事,對讀者來說不夠「懸疑」或「曲折」,因為其所描述的事件會給人一種既視感。在〈永遠(エターナル)〉中被敘述出來的事件,牛郎拐騙其女性客人賣春,不僅從客人身上賺取金錢,還讓客人為其賺錢。這樣的犯罪型態體現出人性的醜惡與卑劣,但也因為人性的醜惡與卑劣無法被完全淨化或根除,所以這樣的犯罪型態就變成一種時有耳聞或不難想像的社會現實,雖然不見得會被主流媒體或社會輿論所關注。或許應該說,跟普羅大眾之日常生活有點距離、或被隔離得還算澈底的社會陰暗面,其藏污納垢的樣子不必然是普羅大眾所無法想像或認知,只是普羅大眾會用什麼樣的道德立場來接受或批判,就是一個社會有多大包容性的問題。

閱讀本書故事讓自己去思考一個問題,即那些找不到或行蹤不明的人,其實會不會本來就是被社會邊緣化或視而不見的人。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弱勢女性們,表面上是因為有人同情其遭遇,而運用資源來藏匿其行蹤,但其實其一開始就被社會所孤立與遺棄、只能為了活下去而掙扎的處境,或許才是讓其行蹤沒有留下可被追查之蛛絲馬跡的主要原因。因為沒有他人的關心或照應,因為沒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所以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中不常被看見的這些人,一旦有需要被看到,往往一時之間也不太容易掌握其現況。就像那些可能要死了幾天才會被發現的街友或獨居者,以及那些在社會底層隱姓埋名、從事可能見不得光之工作的人,不論是出自什麼原因而變成弱勢的女性,因為本來就沒有資源或受到援助,自然也就沒有跟社會產生什麼可以讓人循線追蹤其行蹤的連繫。

罪行是一種社會建構,是基於特定道德框架所界定出的是非對錯。而當特定道德框架本身就存在著矛盾或衝突時,這時候某個人眼中的罪,看在另一個人眼中便不一定是符合公平正義。有時候人為了要掙扎著活下去,所以不得不對妨礙其生存的人施加暴力。雖然暴力並不可取,但為了對抗源自於體制、不必然有施暴之形式卻有壓迫之實的殘酷行為,採取會造成對方肉體傷害的暴力,此時這樣的行為是可罰的犯罪,卻也是對抗壓迫的手段。

不管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或是因為有著什麼樣的期待或憧憬,去到異地求生存的外國人,是否都會經歷一場幻滅,然後為了活下去而奮力掙扎?因為還沒辦法建立起什麼,所以只能受制於人,因為從來不曾融入什麼,所以只能被貼上標註著他者身分的標籤。不免想問,如果離鄉背井是一條崎嶇道路,而留在家鄉卻又是現狀無從改變的一灘死水,那如何選擇才是好的或正確的呢?又或者,為何在這世界上存在著只能二擇一的一群人,而對其來說其他的選擇何時才會出現?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焔と雪 京都探偵物語

日本推理小說家伊吹亜門的作品。一開始閱讀會感覺本書應該會是一部所謂的短篇小說連作集,以曾經任職於警界的偵探以及體弱多病的豪門庶子、兩人在約莫是20世紀初期的京都共同創立偵探事務所為背景設定,講述透過前者負責調查而後者以安樂椅子偵探之姿進行推理之方式,解決一件件謎團事件的故事。然而,讀到第四話〈いとしい人へ〉時,便發現作者設下了一個發揮變奏與變速功能的敘事轉折,除顛覆前三話所鋪陳敘事外,更建構出一個主題來貫串全書,將各篇故事連結成一個有起承轉合的長篇敘事。當然作者之後還是可以運用前述背景設定,繼續創作出主角二人的冒險故事,但是自己會懷疑,作者有沒有必要去冒將本書故事完整性破壞、讓原本已建立之敘事風格庸俗化的風險,而硬要將本書發展成系列作品。

前述主題或許可以用出現在第五話〈青空の行方〉的一句話來代表:「事実に極力矛盾のしない、自分にとって都合のいい物語を創っただけだ」。出現在本書故事中的所有推理結果,都只是一個有可能是真實的假說,雖然言之成理,但是卻無法或沒有被證實或證偽。做出前述推理的人是出自個人私心並懷抱著無法說出口的情感。例如,本應以安樂椅子偵探之姿態為讀者揭露謎團事件背後真相的豪門庶子,其實其所推理出來的案情,或只是一種可能解釋,或甚至是對事實的刻意忽視或曲解。而豪門庶子之所以會如此做的原因,乃是因為要繼續在其所心愛但無法傳達心意的人面前扮演神探的角色,用讓對方感到意外的推理來維持其對對方的意義與價值。

因此,對在本故事中登場的安樂椅子偵探來說,「物語の無い死など、存在してはならないのだ」,其所追求的不是找出真相,而是創作出一個有戲劇張力但又還能與眼見事實相容的推論。當負責調查的偵探因為不忍看到當事人自責,而就案情提出一套不必然是真相的解釋時,安樂椅子偵探說出「鯉城の見抜いた真相が間違っていて、都合がいいって思った推理の方が正しかった可能性もある」,這樣的話不只是在安慰對方與正當化其過去作為,也是在其認知中跟對方拉近距離、讓彼此間羈絆更為深厚的一種象徵。兩人都是把感情放在事實之前,都是說故事的高手,並都曾用推理來迎合人心。

或許就是一場瞎子摸象的表演,人都是在說著自己所認知到與推論出的事實,只是差別在於是否對事實可能存在多種版本,以及自己為何選擇所說版本之理由等有所認識。當本書故事描述到,安樂椅子偵探在向讀者告解,其為了創作能吸引人之故事而排除其他可能或甚至扭曲了事實時,作者在其中所展現的不僅是其製造情節翻轉的想像力與敘事功力,還有向讀者傳達,其對人會如何認識與再現事實一事的見解。

若單從閱讀推理小說的角度切入,來評價作者所鋪陳出的敘事情節轉折,即二重解謎的敘事結構,則或許仍可說本書故事讀來感覺還算有趣。舉例來說,〈火中の蓮華〉講述負責調查的偵探協助一名女子擋掉積極向其表達愛意之男子的糾纏,但後來女子住家發生火災,而男子也在同日被發現陳屍家中,屍體則被火焚燒過。安樂椅子偵探表面上所做出的推理是,男子到女子家放火後,帶著現場火苗返家自焚,藉此實現兩人被同一把愛火焚燒的幻想。但其實安樂椅子偵探知道,前述推理有與案發時間無法符合的問題,同時凶手可能另有其人,但即使如此,其還是選擇做出有趣但可能不是最接近事實的推理。

同樣地,在〈西陣の暗い夜〉中,兩名死者是被強盜所殺而非殉情的可能性,被安樂椅子偵探排除,因為被強盜所殺只是場不幸的意外,但殉情卻是涉及人心的幽暗與曲折,是可以吸引負責調查之偵探的興趣,讓其肯定安樂椅子偵探有能識人所不能識之能力的故事版本。

2023年10月11日 星期三

いまこそガーシュウィ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岬洋介シリーズ」的長篇小說作品,原本是限定以分成四回連載之電子書形式發行,但最後還是集結成冊,以實體書籍形式發行,而如此才讓跟不上時代潮流的自己得以購入閱讀。

如果正面思考,則可以說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挑戰一種較為創新的敘事形式。前述敘事形式有別於一般先描述出謎團事件再鋪陳解謎過程的推理小說敘事結構,而是並行敘述一起暗殺行動預謀犯案之準備過程,以及發想而後籌辦一場極富意義之鋼琴演奏會所遭遇到的各種波折。作者讓兩條敘事軸線交錯在鋼琴演奏會的舉行當下,犯罪行為被及時阻止,而犯人的真實身分也被揭露出來。

然而,如果用較為嚴格的標準來檢視,則可能會指出本書故事不過就是作者在賣弄其對保守主義復辟、對立結構僵化之美國當前政治文化的觀察與想像。如果將本書故事界定為一部推理小說來評價,則不可避免的批判將會是,其所書寫出的犯人真實身分揭露,根本沒有經過任何的推理過程,甚至連犯人身分不明都算不上謎團,而只是作者在通篇故事中刻意用別名來隱瞞而已。

或許因為只是要為本書故事的敘事展開搭建一個背景舞臺,所以作者把其所觀察到的保守主義復辟現象,簡化成種族主義的仇恨言論與激進行動。做為一部通俗娛樂小說,作者只要謹守不鼓吹偏激思想的道德界線,其沒有必要非得把其社會觀察書寫得十分深入,也沒有義務要平衡呈現多元立場,或不用簡單對立結構來呈現矛盾與衝突。然而,對政治情勢與社會文化的觀察與分析可以簡化甚至淺薄,但是做為故事發生的背景舞臺,其與虛構敘事間的連結卻不能太過天真或一廂情願,否則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無法接受通篇敘事的邏輯或脈絡。

美籍鋼琴家因為對逐漸白熱化的種族衝突感到憂心與憤慨,所以想跟日籍鋼琴家,也是系列作品主角,協奏美國作曲家所創作、融合古典與爵士樂風的作品,來象徵與致敬美國廣納不同種族移民、尋求多元融合的文化底蘊。音樂表演活動夾帶明確政治訴求,雖能成為一種宣傳策略,但也會引發立場對立人士的敵視與批判。前述對立氛圍與緊張情勢,因為總統伉儷宣布要來觀賞演出而加惡化。總統是因為發表仇恨言論與主張積極打壓移民與少數族群,而同時受到支持與批判。其立場如此鮮明,卻要來聆聽傳達反對其立場之意見的演奏,如此便讓原本已經不純粹是訴諸感官享受的鋼琴演奏,更加變質成為一場不同政治理念間的對抗。而總統的出席,也引來了因為認定其會戕害美國引以為傲的移民文化而打算將其暗殺的殺手,以樂手身分混入會場來執行暗殺計畫。

然而,就算總統夫人積極參與藝文活動,對音樂與藝術均有相當涉獵,但是其應該也不會天真到要拉著總統去參加一場傳達對立政治立場的演出。而這種會製造話題也會製造問題的行動,一個被高度關注的政治人物是否會貿然從事或會迴避,可能較合情合理的選擇不會是與在本書故事中所描述的一樣。

美籍鋼琴家的母親因為過去經歷而對非白人族裔並不友善,而雖然看在不同立場人士的眼裡,會覺得這樣的偏見與仇視是很不可思議的荒謬與愚昧,但是對當事人來說卻有其堅持立場的理由或甚至信念。就像在面對對性別議題持保守立場的人時一樣,所有追求更包容與更自由的理想,都需要去對抗來自要求秩序與倫理的反撲,因為過度的自由會干預秩序的維持,但是界線如何拿捏卻是難以取得平衡的課題。而期許更包容是否包括包容堅持主張不包容的觀點或立場,還是要試圖說服或馴服不包容,或許也是個不容易的抉擇。制衡好像是在對立無法溝通的當代唯一較好的解決方案,但是制衡是何等脆弱與難以維繫,本書故事所描述的總統大選或許就是一個例子。

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あなたが誰かを殺した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シリーズ」的新作。自己揣測在書寫本書時,作者或許設下一個自我挑戰的目標,企圖讓系列作品有推陳出新之變化,但可能因為醞釀的時間不夠,或雄心壯志受現實種種因素之影響而夭折,最後的產出便是表現落在系列作品平均水準之下的瑕疵品。其實要說是有瑕疵,或許更應該說是有一些細節沒有被細緻地處理,該拋光的地方沒有好好加工,該梳理打點的地方沒有好好地完成最後一道工序。舉例來說,如果作者想要描繪一種存在於當代社會、消極到變成一種暴力的自我放棄心態,並用之來做為犯罪的動機,則其或許應該多一些著墨,多一些說服讀者去理解或感受的努力,而不是只是告訴讀者,連登場人物們也無法同情或不願嘗試去貼近這樣的心態。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建構出一個對自己來說像是會出現在古典推理小說中的場景,即一個有點與世隔絕、有點封閉的社交圈,在其中每個人都好像有秘密,而每段人際關係都有兩面,一面是膚淺的表象,另一面則是深層不為人知的複雜或醜陋。作者讓職業是警察的系列作品主角暫時離開辦案現場,以在長期休假中不執勤的身分狀態,陪同其中一位關係人參與關係人們私下檢證案情的討論會,而這樣也把系列作品從描繪警察辦案過程的敘事基調,改成描述偵探像是一張不在預期之內出現於牌局中的鬼牌,踏進關係人站好定位並預定按照各自劇本演出的舞臺,然後把整齣戲碼徹底翻轉的敘事轉折。

如果只是重現一個古典推理小說的典型場景,則因為可能能夠變出的花樣都已經有人變過,自然無法成為推陳出新的自我挑戰。作者所構思出的運用經典再進化,是讓一個生無可戀、只想透過隨機殺人來被判處死刑的人,在宣稱其到了一個別墅區殺害數個其不認識的人之後,再讓死者家屬在案情太過莫名其妙、有著太多不知所以然的情況下,決定辦場聚會來集思廣益並釐清發生了什麼事。於是關係人們出於己身意志建構出封閉的情境,而做為沒有被正式邀請但卻出現的局外人,系列作品主角不僅踏入封閉情境中,還透過觀察關係人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從其中找出自稱是凶手之人的共犯,並揭露隱藏在表象下的真相。

讓敘事情節要有複數個翻轉,並讓真相像是洋蔥,需要一層層被剝開才會展現全貌,好像是當代推理小說必須要有的樣貌,否則就會被評論成敘事不夠懸疑或燒腦。然而,複雜的案情需要用複雜的敘事結構來鋪陳,要在敘事展開中埋入數個伏筆,並在之後將之一一收束起來,可能就不能只是做做表面工夫,讓每個曾經在敘事中出現的疑點都有解釋,而是需要讓對每個疑點所做解釋都不會在讀者心中形成新的疑點。在本書故事中一個自己覺得過不去的部分是,如果邀請系列作品主角參加討論會的關係人,其實懷抱著會在敘事最後製造出終極翻轉之秘密的話,那為何一開始其要做出邀請主角同行的舉動,然後再來感嘆,真的如介紹主角給其認識的友人所述,對主角說謊是不可能成功的事。為了製造出翻轉,讓登場人物像是在表演川劇變臉,或許就是一種有些潦草而不夠嚴謹的書寫。

因為感覺被所有人放棄或甚至背叛、決定採取偏激之玉石俱焚手段來結束生命的心情,是本書故事得以成立的一項關鍵敘事元素,但或許也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寫出、最有爭議性的一個環節。父母都各自有外遇,維持虛偽的婚姻關係只是在等獨生女長大,且兩人似乎都想過新生活而不想帶著拖油瓶。女兒冷眼看著一切,逐漸像是其生命的旁觀者,不再能依靠著誰也不再動念想要依靠誰,只是想要擺脫一切。作者要求讀者要能去想像並嘗試理解這樣的心情,但這似乎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強人所難。

2023年9月30日 星期六

ラウリ・クースクを探して

日本小說家宮内悠介的作品。「戦って歴史を動かした人間ではなく、逆に、歴史とともに生きることを許されなかった人間である。ある意味、わたしたちと同じように」,當讀到作者在本書故事一開始寫出這樣一段話來形容主角時,自己竟然就毫無掙扎地打算放棄任何批判或質疑,然後享受作者使用愛沙尼亞這個遙遠而陌生的國度做為場景,書寫一個不知是完全虛構出來、還是有參考實際存在之人的經歷所創作出來之人物的前半生。一個好像可以被處理成大河小說的題材,作者卻用相較之下算是相當精簡的篇幅,將之述說成精彩度毫無減損的故事。登場人物的形象被刻劃得生動而立體,對局勢變化與個人際遇的鋪陳保持著適當的平衡,更重要的是,在沒有被寫得很詳盡或瑣細的敘事中,有著像是可以被淘洗出金屑般、觸發想像與體悟的片段。

在國族、政治權力與文化的多方角力中,個人選擇己身的身分認同,或許不僅是能有多少能動性、又有多少是被宰制的問題,而還有到底有多少是經過反覆辨證、權衡輕重之結果的問題。主角的父親因為曾經被強迫遷徙到西伯利亞而對俄羅斯沒有好感,但是對於編寫程式語言有天分也醉心其中的主角,卻因為在當時如果要繼續深造就要向俄羅斯靠攏的社會情勢中,某種程度面對了該如何規劃出路的課題。當尋求獨立的浪潮襲來,那些曾經有著優越感的外來者開始面對挑戰與敵視的目光,該如何選邊站,對於只是想要寫程式與跟少得可憐之友人們相聚的主角來說,或許是個很困惑的問題,但其所做出的選擇卻並非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如同愛沙尼亞這個國家如何在俄羅斯、北歐諸國、波羅的海其他國家等政治與文化版圖中確立其定位般地,個人在歷史洪流中要站穩腳步,或許也是隨波逐流的多,逆勢而為的少吧!

該如何去照顧或者保護一個天才,當其異於常人的部分讓其容易被針對與攻擊,甚至讓其脆弱得很容易就夭折?更殘酷的是,當天才碰撞到了現實,而現實的種種迫使天才必須平庸化、不再異於常人時,是否就該認命而不多做些掙扎或努力?天才其實會逐漸變得平凡,因為天才的資質會被稀釋,又或是天才的展現是一陣閃電,能夠釋放的電量是有其極限,如果一再被壓榨,最後就會無法引爆任何火光或火花。主角在繞了一段遠路後,重新回到可以追尋夢想的位置上,雖然此時現實為其所設立的生存條件,其實不全然符合其期待。能夠為建立數位國家的理想盡一份力,即使已沒有實際參與技術開發而只是從事計畫管理,主角還是成為集體做夢之群體中的一人,隱姓埋名地整理好園基礎,等著未來可能會留名青史的英雄出現。

一個出自人性之懦弱、輕率或短視近利的決定,讓一個人被貼上一張撕不掉的標籤,也讓其生活與性格都產生了質變。有時候人對他人作為所做出評價,不是立基在做出評價的人對所發生事情的審慎檢視,或者對於自身是否有立場做出評價有進行一番省思,而是立基在旁觀者便可以執行私刑、只要是群眾觀點便是道德基準的錯覺。一個人的自私、卑鄙或愚昧,並不一定給其他人對其進行責難或制裁的立場,其行為所造成的不幸,並不一定成為其他人把其推向不幸的理由。當然,一個曾經犯錯的人最後身陷淒涼處境,或許是讓其犯錯的人格特質所導致,即使世界對其少了一點寬容,但卻不必然是把其推下懸崖的那隻手。

沒有不會被時間與距離所淡化的關係,但是某種曾經存在的情感,卻會透過某種召喚儀式被甦醒,即使久別重逢的人們早已沒有共通話題,不一定會變成尷尬的沈默其實是不知從何說起的欲言又止。那個召喚儀式是回憶起塵封在記憶裡的共通經歷,即使不一定回憶到同樣的一件事,但是卻可以感受到當時情感的溫度。

2023年9月28日 星期四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IX 人の死なないミステリ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九部作品。雖然只是自己主觀評斷,但是感覺本系列作品好像快要吿一段落,因為在本書故事最後,主角所發表的文藝小說銷量突破200萬本,這樣應該就會讓主角躋身暢銷作家之列,如果作者之後沒有刻意地將這次的暢銷寫成只是曇花一現的話。而這樣的發展,會讓主角人物設定的一些關鍵元素,例如無法靠寫作維生、作品銷量不佳、知名度不高、常常受制於出版社而沒有可與之協商的對等立場等,都開始鬆動而無法被運用來製造戲劇效果與張力。作者讓主角選擇繼續留在便利商店打工,或許就是為前述發展對其接下來創作方向或路線所造成的限制,預留另闢蹊徑的可能,但如果主角不再是沒沒無聞、推理能力比創作實力更為人所認同的小說家,則本系列作品還能維持一路走來的敘事風格嗎?

本書故事的敘事結構並不能說是相當工整或緊實,而其敘事節奏其實有點配速不均且凌亂。更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地忽略的瑕疵是,本書故事所鋪陳出的謎團其實不夠困難或懸疑,進而讓其所描述的推理解謎過程沒有太多起伏與轉折,只是看起來像是登場人物們被弄得像是一群無頭蒼蠅到處亂飛,在一陣瞎忙之後局面就頓時柳暗花明,而好事開始發生。對自己來說,在本書故事中因建立互信關係,而共謀要將完全只考慮書能否暢銷之資深編輯殺害的小說家與編輯,其動機其實相當薄弱,且所採取的行動不僅是損人不利己,還費時費力、自找麻煩但效果不如預期。這樣的兩人讓自己覺得就是活在自以為是的價值觀中,以管窺豹地用著狹隘視野看待外在世界,而其所引發的事件,則因為很難讓自己理解或有共鳴,所以讀來就不太容易入戲。

套用固定模式來複製生產暢銷書經驗的敘事橋段,要說是作者對日本出版業現實的觀察與批判,還不如說是作者透過略帶誇張的虛構與想像,來探討文字創作如何求取發揮創意與牟取商業利益之間的平衡。意圖賺取讀者廉價眼淚與感動的作品,其實在這個出版業的寒冬中,應該也是無法在市場上泛起漣漪,而能製造話題並引發讀者購書意願的故事,好像也是數量越來越少且影響範圍有限。或許這是一個誰還在買書與看書的時代,所以當作者寫到一心只追求銷量成績的資深的編輯,執著於讓其經手的每一本書都要有主角在最後因病身亡的結局,甚至蒐集各種可以讓人死亡的罕見疾病或疑難雜症,自己就會讀來感覺其並非符合自己對現實認知的敘事,而不管是堅持或反對前述出版策略的登場人物,其所發言論或所作所為,都好像只是在進行一場無謂而虛妄的爭執。

作者在本書故事最後給了堅持創作初衷的主角一個美好結局,亦即是就算不用訴求讀者廉價同情,只要故事內容夠好,出版社也有適度地推波助瀾,自然能讓讀者買單。前述結局反映出,作者在本書故事中用了一些篇幅去闡述其認為從事小說創作所應有的姿態,即就算不譁眾取寵也能憑實力取勝。然而,這樣的敘事或許太過嚴肅而立場太過鮮明,讓人讀來會感覺有點乏味而少了娛樂性。

部分登場人物,即使戲份不多,卻或許因為其人物形象被刻劃得還算立體,而成為閱讀本書故事所能看到的小小亮點之一。在本書故事中有一名登場人物是一個高中畢業、曾經是沒有成名之地下偶像團體成員的年輕女性,其想要用文字書寫來轉進不同領域,並為其未來鋪路。該名登場人物發表創作於網路平臺並因此被資深編輯所看見,投稿到出版社所舉辦之新人創作比賽,雖然有晉級但卻沒有獲得獎項,但後來便被資深編輯收編成為讓其差遣的雜役。看在主角眼裡,該名登場人物是浪費天賦、誤入歧途,但是該名登場人物卻認為,其是為了在競爭中殺出條血路,而無所不用其極地掙扎著求生存。

2023年9月24日 星期日

アリアドネの声

日本推理小說家井上真偽的作品。為了糊口而拼貼文字的日子,讓自己必須把一些遊走在妄想與願景之間的描述,湊成其實也無法說服什麼人相信、只是有個文章樣子的文字排列組合,所以也就讓自己有機會去接觸到,描繪出所謂智慧城市之美好未來的論述。地面上的生活或許有太多侷限,所以想要求新求變的人便把腦筋動到地下,想著如果把城市生活搬到地下,一切從頭打造,就能把新科技所預期創造出的美好都一一實現。

在本書故事中,一個體現前述企圖心的計畫被虛構出來,即在地下建設出運用智慧科技來完善生活機能的居住空間。伴隨著計畫完成,一如在現實中亦可能發生的狀況,政治人物辦了一場放煙火的宣傳活動,處心積慮地拉著民眾一起做夢,並找來其宣布將入住之盲聾啞的親戚,說明該居住空間是如何地對身障人士友善。然而,地震來得突然,美夢也醒得很快,地下居住空間一瞬間被破壞,只留下一個艱難的局面,即如何救助被困在地下的身障人士。

沒有寫出科幻小說的文采,只能寫寫科技前瞻來招搖撞騙的自己,對於運用無人機來救災的場景,應該勉強可以說是還算不陌生,所以在讀到作者開始要描述運用無人機來導引身障人士逃生的過程時,就會想著接下來的敘事該要如何定義的問題。不過,雖然作者筆下的無人機搭載著許多有特殊功能的系統,但是要說是與當前科技水準相距甚遠而純屬想像,可能也不太符合現實狀況,所以自己還是會傾向將本書界定為一部冒險小說,講述一場分秒必爭、環境條件惡劣的救援行動。

可能是因為要增加易讀性與親民感,也可能是因為要讓敘事節奏更明快,作者用選擇較輕薄精簡的篇幅來敘事,但是在細節的鋪陳上卻不會給人太過潦草或偷工減料的感覺,雖然可以多說一些來為敘事增色的枝節末葉都被裁剪掉了。從此角度來看,或許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做到了一部娛樂小說被期待達到的平衡,即簡潔明快但高潮起伏地講述一場人力終將戰勝意外、危機在千鈞一髮之際被解決的冒險,登場人物或至少是主角有一些內心戲可以發揮,但是整體來說敘事情節又老少咸宜地不會太過複雜或燒腦。

不過達到平衡並不必然讓故事變得有趣。如果只是描述一場難度很高的救援行動,並在過程中加入突發狀況來讓行動不會太順利,則這樣或許還不足以成為一篇讓人讀來覺得有趣的故事,因為有可能只是造就了一個英雄般的登場人物,能為人所不能為,化不可能為可能。因此,為了避免變成一部太過訴諸英雄主義的冒險小說,本書故事被加入了推理小說的元素,即被救援者是否偽裝成身障人士的謎團。從類型化的角度來看,本書故事或許並不能說是正統或典型的推理小說,因為其謎團背後的真相不是透過登場人物的推理來揭開,而是事件在告一段落時便自然而然地水落石出。作者為了這樣的結局,在敘事展開的過程中還是安排了伏筆與線索,但是太過醒目的伏筆反而讓人無法在第一時間便與謎團聯想在一起,而這或許便是作者敘事功力的展現,也製造出本書故事的最大敘事情節轉折。

然而,無法放棄以文載道,無法不對讀者說教,或者無法不讓登場人物在經歷一切後對人生有了不同的體悟,所以作者還是透過敘事傳達了,人過度執著於突破極限,只是製造沒有必要的壓力,同時讓觀察分析現實狀況的視野變得狹隘而已。而或許可以做為一種參照,構成本書故事主要內容的敘事情節是,運用無人機到人類無法進入的場域,做為人類感官與行動的延伸,來替人類完成任務。但是這樣人類能力的延伸是否其實比人類想像得脆弱,而用科技來解決問題的想法只是人類的自我催眠?作者可能並無意追問,所以答案就開放給多事想問的讀者自行探究了。

2023年9月18日 星期一

可燃物

日本推理小說家米澤穂信的作品,收錄5篇故事,講述一名思路縝密、不輕信表象且能從中抽絲剝繭出真相之警察,指揮下屬偵辦各種案件。不知是否有意為之,作者讓本書各篇故事的敘事走輕盈明快路線,幾乎沒有對細節做太多鋪陳,只說明必要資訊,連文字都盡可能用得簡潔而沒有太多裝飾。在每篇故事中被描述出來的謎團都稱不上複雜,雖然有展現出作者豐富而不受框限的想像力,但解謎的過程卻不盡然有在敘事情節展開中被完整闡述或說明,所以讀來或許會有一種脈絡不夠連貫、轉折有些突兀、謎團背後真相不太合情合理的感覺。

舉例來說,〈崖の下〉講述一群昔日友人相約去滑雪卻演變成一場山難,原本以為是因為遭逢意外而死亡的死者,卻是被利器所刺殺,只是不僅在案發現場找不到凶器,甚至連凶手到底如何把凶器帶到現場以及凶器到底是什麼,都無法被釐清。可能犯案的凶手是和死者一起遇難、受傷骨折但僥倖獲救的傷者,而意外的發生並不是在計畫中的事實,讓負責辦案的警察得出讓人預想不到的推論,亦即是用來刺殺死者的凶器其實是傷者身上因骨折而突出的骨頭。不得不說作者的想像力著實豐富,讓人驚訝的手法相當純熟。但是用短篇小說的篇幅,在可能是不得不略去相當多細節描繪的情況下,書寫這樣一個複雜、非一般人所能想到、甚至有點駭人聽聞的敘事轉折,可能會難免變得有點勉強而脈絡不連貫。

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所鋪陳出的敘事情節轉折,或許可以說是運用一種狸貓換太子、以假亂真的手法。〈本物か〉講述一起在餐廳發生的挾持事件,以為是犯人之帶著小孩來用餐的男子,其實是受到原本以為是人質的餐廳店長以其小孩安危做要脅、不得不配合演出的受害者,而店長之所以要如此設局,乃是因為要隱蔽其失手殺害女員工的事實。被栽贓嫁禍的人雖然有讓人不能信任之處但其實沒有動機,而犯人的動機曲折且隱晦,無法在第一時間就被識別出來,因此敘事情節轉折便得以成立。然而,因為不是一個髮夾彎而是一波三折式的轉折,所以雖然作者的敘事功力是有妥善發揮,將敘事軸線收束起來,但還是會讀來有敘事情節展開有點跳躍的感覺。

〈命の恩〉則是講述一個人為了報答救命之恩而要隱瞞恩人是自殺的事實,甚至為提高其頂罪的可信度,做出分屍與棄屍的行為。大費周章把死者屍體肢解並遺棄在不同場所的人,不一定就是殺害死者的人,而其會如此做的原因,或許也是為了達到複數個目的。對自己來說,前述敘事情節轉折或許並非本篇故事讀來感覺最有趣之處。死者因為性格而將人際關係處理得很糟糕,但即便如此,也會因為其曾有過的善念與義舉,而得到願意為其付出的友人。或許能削減人類存在之孤獨本質的力量,並非來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或心靈契合,而是來自對他人所認知到的應盡義務或責任,因為這樣才會導引出不求等價回報、也不會計較的付出。

在書名同名作中所鋪陳出的謎團,或許是對自己來說相對比較容易猜想到答案的。發生複數起縱火事件卻都沒有釀成大禍,或許就表示犯人的目的不是要破壞什麼,而是要傳達什麼訊息或引導什麼行為,例如要透過告知火災的危險性來阻止某種變化發生。〈ねむけ〉則是講述一個複數目擊者在沒有犯意聯絡的情況下,一起做出偽證的「巧合」。或許在某個環境中,即使是彼此不相識、職業與背景均不相同的人們,會因為某個環境條件而有差不多的反應。例如在深夜裡被迫不能睡覺的人們,不管熬夜工作能獲得的報酬是高是低,都可能在體力透支的狀況下打瞌睡。而當違反生理時鐘的清醒變成責任,這時候屈服在生理需求之下的人們就有了說謊的動機或甚至必要性。

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ラブカは静かに弓を持つ

日本小說家安壇美緒的作品,為2023年本屋大賞ノミネート作。本屋大賞的評選是以書店店員票選方式來進行,而本書在十部ノミネート作中得票數為僅次於受賞作的第二名。或許因為這樣的結果,讓自己對於本書有過高期待。但是讀完本書後,雖然沒有到因為期待落空而有失落感或甚至被背叛感覺的程度,卻對於書店店員品味其實不一定和自己相同之事實,有了更明確的認識。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內容其實很平淡,甚至是接近單薄的程度,而作者的敘事功力其實也沒有很深厚,在敘事節奏的調控或敘事結構的設計上都不能說是沒有瑕疵。或許本書故事的有趣之處在於作者的發想,而作者企圖心很大地嘗試書寫可能沒有人動念想要寫的題材,但是卻沒有考慮到其是否能完美或至少適當地把這個題材寫好寫滿。

任職於日本著作權集體管理團體的主角,因為曾經學習過大提琴一段不算短的時間,而被想在派系鬥爭中求表現的上司找去潛入音樂教室蒐證調查。主角任職的團體想要向音樂教室,針對其在授課過程中示範或練習演奏歌曲的部分,請求支付授權費用。而為了要能在訴訟程序中提出證據,證明音樂教室的授課過程確實有侵害著作權,所以主角便帶著偽裝成原子筆的錄音筆,報名成人大提琴一對一課程,並且在上課上了超過兩年的過程中,把每一次上課的內容都偷偷錄音下來。然而,過去主角之所以中斷學習大提琴,乃是因為其遭遇到差點被綁架的意外,而這樣的經歷讓其有了慣性失眠的困擾,甚至必須就醫。

後來主角因為與授課講師以及同學們產生了感情,所以偷偷把所蒐集到的證據錄音檔刪除,但其實其所任職團體還派了其他人隱藏身分潛入調查,所以最後主角也沒有出庭作證。然而,紙包不住火,主角的所作所為還是被眾人知曉,而坦承一切的主角選擇與講師等人完全斷絕聯絡。只是曾經滄海難為水,重拾大提琴並有同好為伴的日子是充實且有歸屬感,即使不得不回到過去幽閉慘澹的生活,但是已經形成的羈絆並無法完全割捨,改變並不會完全沒有留下痕跡。信賴關係要修補或重建,即使需要花費心力與時間,但並非不可能,只是需要踏出第一步。

自己其實在讀完本書後一直困惑不解,為何作者需要讓主角遭遇曾經差點被綁架的意外,以及長期有失眠的問題,特別是其並沒有運用這些橋段來為整體敘事情節增色,也沒有將之當成伏筆,好好進行呼應或收束。如果主角只是因為一些較普通的原因被迫放棄繼續學習大提琴,好像也不會影響其潛入調查的敘事情節發展,不會讓其罪惡感變得沒那麼沈重,也不會讓其對大提琴所重新燃起的熱情變得不夠合情合理。主角心中的陰影,並沒有讓其去反思或檢視其所身處的當下,而重新開始拉大提琴,也沒有讓其好好跟過去對話。只是因為有了朋友,所以主角的生活有了好的變化,這樣的敘事情節其實讀來感覺很平庸,雖然放入收取著作權權利金爭議以及潛入調查的敘事元素是有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但作者也沒有好好把這些敘事元素運用到極致。

與主角一對一授課的講師,與主角建立了可以說是還算不錯的交情,所以面對主角的背叛,自然會有強烈的情緒反應。然而,講師的人物形象被塑造得不夠立體,其心境變化或情緒轉折沒有被好好書寫,對自己來說是作者白白浪費了一張好牌。或許自己想要讀到的故事不是作者想要寫的吧!好像可以更有戲、角色設定可以更有深度與厚度的人物們,都成了沒什麼發揮空間的跑龍套。

2023年9月3日 星期日

令和その他のレイワにおける健全な反逆に関する架空六法

日本推理小說家新川帆立的短篇小說集,收錄6篇故事,共通設定是去描述如果存在某種在當前現實中不太可能有的法律與社會體制,則會發生什麼樣的狀況或衝突,藉以體現出作者對於社會制度與文化現象的觀察、想像與批判。或許在本書中有一兩篇故事可以被歸類為科幻小說,但是對自己來說,本書各篇故事比較像是時空背景被設定在近未來、帶著寓言風格與警世意味的幻想,作者所想像出來的虛構不一定是科技的可能,而是人類對可能生活型態的另類選擇。

自己過去也曾閱讀過一些作者的作品,當時或許已隱約感覺到,作者的敘事技巧其實並不純熟,在敘事結構的整建與敘事節奏的調節上往往會有瑕疵。這樣的問題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似乎更加明顯。單一軸線敘事或許對篇幅有限的短篇小說來說是不得不的選擇,但是如果把敘事展開處理得節奏忽快忽慢,一個個環節扣得鬆緊不一,敘事元素鋪陳得在分布密度與顆粒尺寸上都略顯雜亂無章,則即使敘事內容新穎有趣,也還是會讓讀者讀來因為無法平順地進入敘事中而感覺到有所負擔。

雖然與前述問題放在一起衡量,能不能稱得上是瑕不掩瑜可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評斷,但是作者在本書各篇故事中所展現出的想像力,或許可以說是本書價值之所在。作者用一個在當前現實中不存在的虛構,去包裝其實在當前現實中確實存在的現象或狀況,並且用前述虛構為前述現象或狀況帶出一個與慣常討論有所區隔的切入角度,進而引出一個陳腐混雜著新意的觀點。

舉例來說,〈最後のYUKICHI〉講述在一個現金已經被法律禁止使用的世界裡,鈔票被當成傳播病毒的媒介,持有現金的人不僅違法,還被民眾當成可以用道德正義之名來予以制裁的對象。帶著現金而被追捕的人,逃到具象徵意義的建築物頂樓,放棄脫逃的機會而選擇以死明志,希望傳達持有現金不應該被入罪或排除的政治訊息。對抗來自主流價值的壓迫,為所抱持的信念殉道,在霸權無法完全壓制異議、是非曲直並未完全定於一尊的狀態下,用偏激而暴力的方式表達理念,可能只是會變成讓理念被譁眾取寵之手段所遮蔽的一場鬧劇。作者發揮想像力寫出一些描繪現金變成黑市交易之違禁品的敘事橋段,然後帶出一場華麗但寂寥、犧牲得廉價而意義被曲解的政治行動。

〈自家醸造の女〉則是書寫女性在婚姻中所面臨的困境,即被框限在評斷其稱職與否的他人眼光中。如果主流價值變成家家戶戶都應該自行釀酒,無法釀出好酒就不是好媳婦,則不會釀酒就像不擅長家事一樣地會讓女性飽受壓力,但有釀酒手藝的女性就能拿到搶進人生勝利組的門票。然而,窮則變,變則通,在婚姻與家庭中人人都會一些雞鳴狗盜的小把戲,否則很難把日子過下去。

就算法令再怎麼嚴格,勞動環境也不見得能有多大實質的改善或進化,而如果法令只是變得更僵硬,那可能就是會產生反效果。〈健康なまま死んでくれ〉講述一個為了讓勞工維持健康狀態,運動變成勞工必須履行之義務的世界,但是沒有改善太多的勞動環境實際狀況,讓前述強制運動的規範變成掩耳盜鈴。

對自己來說,在本書中最科幻的故事應該是〈シレーナの大冒険〉,但是虛擬世界成熟發展到可以變成一個獨立國家,甚至引發武力衝突,這樣的敘事情節可能就不會讓自己讀來感覺有趣或能有什麼省思。〈動物裁判〉也是科幻色彩較濃厚的故事,但同樣地,即使人類再怎麼想要讓動物活得像人類一樣,但是人類社會的運作還是被人類的七情六慾所驅動,傳達如是觀點的敘事情節,可能無法讓自己讀來有太多共鳴。〈接待麻雀士〉的故事內容或許有作者投射其過往經歷與知識的成分在,但是讀來感覺卻是有點平庸,敘事情節轉折並沒有太讓人覺得意外。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あなたには、殺せません

日本推理小說家石持浅海的作品。當一個人動了想要殺害另一個人的念頭時,如果這時候有一個可以好好傾聽其想法並提供其建議的地方,即所謂「犯罪者予備軍たちの駆け込み寺」,或許就可以減少出自衝動而沒有深思熟慮、害人也害己的犯罪案件發生。這樣有點不著邊際的想像,感覺是有可以延伸出更多想像的可能性,例如提供諮詢的單位背後存在著神祕的勢力、諮詢人員有著不如表象上客觀冷靜、不帶私情的另外一面等。只是當敘事的重點不是放在虛構的組織上,而是放在前來諮詢的當事人及其所涉個案事實上時,或許就會給人一種情節變化空間有限、容易落入窠臼、可能會像是一再複製模板的感覺。

本書收錄5篇故事,其敘事情節就讓自己讀來有種老狗快要變不出新把戲的感覺。不管到底是發生什麼事讓當事人起了殺人的歹念,在諮詢人員邏輯縝密、條理分明地分析完,殺人但不被逮捕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後,如果當事人還打算執行殺人計畫,雖然是有部分採納諮詢人員的分析與建議,讓計畫在細節上更加細緻,但其可能的結果不外乎就是成功、失敗或者意圖殺人者反被殺害。如果要製造出敘事情節轉折,則最後一個選項將會是較合宜的選擇。只是類似的技法操作多次,便會讓人讀來感覺越來越可以猜到,敘事情節的走向以及作者想要書寫的人性心理。

舉例來說,〈夫の罪と妻の罪〉和〈完璧な計画〉其實都是在講述伴侶關係的其中一人想要殺死對方,但最後被對方強迫要「殉情」的故事。即使前者講述的是妻子因為目擊丈夫殺害其外遇對象而有了殺意,後者講述的則是拉子伴侶的一方被父母逼去相親結婚而成為另外一方想要殺害的對象,但是想要用結束其中一人生命的方式,來為脫序的伴侶關係做個了結,這樣共通出現在兩篇故事中的偏激想法,雖然不能說是常見,但也不是不能理解或想像。而就算是兩人之間存在著親近的關係,但也不能保證一方能夠完全掌握或猜想到另一方的價值選擇或思考邏輯。或許人都只能看到並解讀在其視野裡面的人事物,而其伴侶的內心世界是無法被窺探的,所以當其以為有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卻不知已被對方的計畫所算計。這樣的敘事情節,或許第一次讀到會感覺有趣,但是之後即使用不同的敘事元素來裝飾與包裝,可能還是會讀來感覺少了一點新意。

〈ねじれの位置の殺人〉所講述故事則可以說是前述想殺人反而被殺之敘事情節的一種變形。四個人相約出遊,遭逢意外後一人身亡,而其死亡背後存在著有人隨口一句卻鑄成大錯的發言。想要報復而想殺害發言者的人,想要為發言者保守祕密而想殺害前述之人的人,最後都掉入發言者的陷阱中,因為把第一個人殺害後嫁禍給第二個人,將是對發言者來說最好埋葬祕密的方法。這個變形不能不說是還算有創意,只是人往往是在看不清局勢與別人心裡想法的狀況下,自以為謹慎但實則魯莽的行動,這樣的讀後感或許因為已從閱讀其他故事中得到過,所以不會有太大啟發。

相較之下,〈かなり具体的な提案〉與〈五線紙上の殺意〉則是自己覺得比較有運用故事背景設定玩出新意的故事。在前者中,前來諮詢的人因為其實有點牽強的動機而計畫殺害一個關係其實頗為疏遠的人,雖然最後計畫成功,但是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破綻而功虧一簣。後者則可說是在本書中唯一一篇所講述殺人計畫被成功執行的故事,而之所以殺人計畫會成功,可以說是因為殺人者用不小的犧牲去換取得來。或許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事情不能沒有選擇與取捨,要讓手沾上血,就要有很難全身而退的覺悟,不論是百密總有一疏,還是所有成功都有代價。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極楽征夷大将軍

日本小說家垣根涼介的作品,為169回2023年上半期直木賞的共同受賞作。作者以說書人的姿態,用講述著一場又一場鬥爭或戰事的史實,堆砌出超過500頁篇幅的敘事情節,並且毫不掩飾或遮掩地,在敘事展開中偶爾登場,有時是說明在許久的日後才會發生的事,有時則是評析一下敘事當下的局勢或登場人物的心境。對自己來說,像是彙整史實資料般地,對在歷史上發生過什麼事做出太多細節陳述,其實讀來感覺並非特別有趣,畢竟本書故事的賣點應該是,作者詮釋史實的視角與觀點,以及如何讓歷史人物用不落俗套或不同於通常認知的形象,重新活一遍記載在史籍中的際遇。

而作者應該可以說是有做到,讓歷史人物用其所詮釋並描繪出來的形象,重新搬演該人物身在其中的歷史事件。作者並沒有直接書寫其所選擇主角的想法、心情或觀感,反而是透過主角弟弟以及一直在主角身邊輔佐之親信的視角,去書寫出主角通常讓人意外、不符合主流價值或一般人性的言論或行動,以及體現於這些言論或行動中之與世無爭、逆來順受、隨波逐流的立身處世之道。作者的筆下的主角形象其實是模糊而不紮實的,其在敘事中被描寫的行為動機或待人處世之態度,都是出自旁觀者的解讀或詮釋。主角的吾道一以貫之,可能其實是因為旁觀者避免認知不一致的效果,亦或是因為作者幾乎沒有對主角內心掙扎或矛盾有任何深度描述,彷彿主角就是真的不染塵埃、無欲無求。

主角弟弟與親信,或許才是本書故事的真正要角,他們曾經協力幫助主角獲取權勢與地位,甚至在軍事與政務上都是實質的支配者,而主角只是象徵性的虛位領袖。作者筆下的兩人從同心協力到分道揚鑣、相互敵對,從曾經攬權在手到後來下場淒涼,不管兩人對其發展或遭遇有多少的能動性或主導權,還是只是被命運跟時局所牽制與操弄,他們在某個階段的勝或敗或許到頭來都沒有多大的差別。他們對於為何要執著於勝敗可能有些許懷疑,卻還是在浪潮中載浮載沉,汲汲營營後仍是一場空。才情、格局、胸襟或野心,一場在亂世中稱霸的英雄夢,或者在亂世中努力不被踐踏或生吞活剝的抵抗,難道就是戰國時代的武士們所能選擇的唯一生存之道?這樣的虛妄到底會如何消磨掉人性的良善與質樸?他們眼中看到的主角,或許就是他們所想像但無法成為的樣子。

總是把事情推給弟弟與親信的主角,總是在微妙之處有著過剩的情感或堅持,其為何會受人愛戴,或者說至少是受人支持,應該不會只是因為其剛好占到了一個位置,而是因為其不積極、不強求的人格特質,讓其像是一團具備高度可塑性的黏土,可以被支持者想像成其可以接受甚至喜歡的模樣。弟弟跟親信忙碌了大半輩子,為了成就並支撐主角的霸業,但是他們圖的或許不只是個人的權勢,而更多是因為命運共同體的脣齒相依。於是,主角被投射了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符合其本質的想像與詮釋,而投射想像與詮釋的人也在這個投射的過程中找到其行動或抉擇的準據,雖然這個準據可能只是一種自我說服。

當弟弟在失勢後發現,因為沒有了親信跟弟弟的輔佐所以需要自立自強的主角,其實是具備足以擔負重任的文韜武略時,或許才意識到其一直被困在自以為是的想像中,過度評價了己身能力與價值,也像是在撈水中月亮般地,為了一個模糊而虛妄的願景耗費了年歲與精力。為了什麼需要征戰四方呢?為了不受欺壓或不被掠奪地生存著,為了讓分裂與敵對能夠持續被仇恨所滋養而存續,或為了所擁護或依附的權勢可以更壯大,但是這些理由其實都薄弱到完全經不起回過頭來檢證,因為成本跟收益根本不成比例。然而,主角的沒有野心與消極處世,卻是因為有這些虛妄而無謂的犧牲才得以成立。

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木挽町のあだ討ち

日本小說家永井紗耶子的作品,為169回2023年上半期直木賞的共同受賞作。一場宣稱是為了要報殺父之仇而展開的決鬥,最後年輕武士成功砍下了曾經在其家中任職之殺父仇人的首級。年輕武士妻子的兄長到決鬥發生地的劇場街區,拜訪當時曾經與年輕武士有所接觸的人們,想要探問相關訊息。而受訪的人們是在劇場各司其職的幕後工作人員,其除了描述其所認識的年輕武士外,其實多半都是在敘述其是如何來到這個街區並從事眼前的工作。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最後所揭露之報仇事件的背後真相,其實大概在閱讀到一半時就可以隱約猜到,而雖然這樣的敘事情節轉折並非沒有可以觸發思考之處,但是畢竟已經被自己所破梗,所以讀來就不會感覺太有趣。

然而,本書故事並不會因為如此,就變得讓人讀來感覺不夠精彩,或甚至做出其不應該得獎的評斷。或許本書故事有趣的地方在於,作者運用了像是在描繪偵探調查或記者採訪過程的敘事結構,讓因為各自原因而輾轉來到劇場並從事不同專業工作的人們述說其遭遇,並藉此反映出當時的民情文化與超越時代的共通人性課題。劇場街區或許給人一種龍蛇雜處、充滿敗德與危險氣息的感覺,而外面的人會為裡面的人貼上階級低下的標籤,甚至會帶著偏見地認為其都是行為放蕩不羈的。但是會來到這裡的人,或許都有其幸與不幸,幸的是其最後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不幸的是其並沒有太多選擇而只能隨波逐流。

舉例來說,因為天災而離開家鄉且最後成為孤兒的男孩子,被在火葬場處理屍體的人收留並扶養長大,之後因為其具備裁縫的技能,所以在劇場謀得製作舞臺服裝的工作,甚至有時會粉墨登場,上臺扮演女性角色。在接觸死者的場域長大成人,讓其被質疑、被鄙夷、甚至被排擠,而可以在舞臺上變換性別,讓其找到縫隙去撬開被加諸在其身上的枷鎖,不論是性別的刻板印象,還是出身高或低的階級意識。或許離不開可以接納其過去與現在、可以讓其發揮才華的劇場街區,但是其至少擺脫了自卑與自我懷疑,並不為如何過日子設下任何不必要的限制。

人應該為了所相信的公理正義做出什麼,又或者應該與現實妥協而活得更圓滑世故?父不詳而母親從事陪侍男客的工作,在燈紅酒綠的世界中出生的男孩,發現越來越找不到可以棲身的地方。隨著年紀增長,男子開始從事所謂「幇間」的工作,但在某次宴席上因為嘗試保護陪侍男客的女子,而被逐出原本還可以讓其填飽肚子的世界。後來男子找到更適合的工作,即靠表演來幫忙劇場攬客的「木戸芸者」,而雖然生命總會找到出路,但是堅持做對的事卻不見得總能為人開出一條路,有時甚至是製造落石來擋住去路。就像後來在劇場從事武術動作設計與指導工作的男子,也曾經因為無法妥善就其所遭遇到的惡行採取行動,而因緣際會地來到劇場街區找能棲身之處所。堅持某個身分該有的行為舉止,是否真的就能扶善懲惡呢?面對在現實中惡會有多元樣態,人或許需要用更有彈性的方式去因應,並等待多行不義必自斃的結局到來。

或許戲劇表演的虛實真假就是一種彈性,讓人學會如何在命運並沒有道理、正義找不到蹤跡的時候,不會作繭自縛而能找到以退為進的可能。在眾人協助下完成一場將仇人斬首的實境演出,或許就是讓身陷進退維谷之兩難局面的人,能夠從困境中被解放,並活得更自由、更忠於自我。而不論是遇到了什麼事才輾轉到劇場街區討生活的人們,其或許都是與過去跟自我做出妥協,才能找到自在與安身立命。理應如此、現實是如此這般,或許都是人在過不去與放不開,就算在別人眼中是沈淪或生活過得不盡如意,但只要能夠成為一種救贖,那又何必執著僵化之真假或是非的區別呢?

2023年7月24日 星期一

香港警察東京分室

日本推理小說家月村了衛的作品,為169回2023年上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作者試圖將其對國際政治情勢的觀察嵌入冒險小說的敘事中,透過描述香港警察與日本警察表面協力實則角力的特設團隊,在東京追查從香港逃出之民運領袖下落的種種行動,書寫政治權謀算計是如何操弄他人行動來達到相互制衡,而被當成牽線木偶的人們又會是什麼樣的遭遇,以及能否有反抗的可能。然而,要讓敘事有轉折起伏並能有刺激讀者感官的戲劇張力,同時在篇幅有限的狀況下讓登場人物數量被控制在可操作的限度內,本書故事所描繪的政治權謀算計勢必會是粗糙簡陋、漏洞百出。只是若粗糙的政治權謀描寫可以在不搶戲的情況下,適當成為冒險小說敘事情節的背景,則或許粗糙的質地便是瑕不掩瑜、甚至是理應如此的安排。

中國的一黨獨大並無法完全杜絕派系角力,而香港後來失控並遭鎮壓的公民不服從行動,原來只是在遙遠北京進行政治鬥爭之各方勢力所操作出的結果。姑不論群眾是否真如此容易被欺騙或誘導,或採取如此迂迴的手段來進行權力鬥爭是否真的是因為在獨裁政權下已無計可施,在本書故事中最讓自己讀來感覺很不能入戲的部分是,被認為是民運領袖的女教授,為了幫助無法親身養育的兒子能在政壇保有一席之地,竟策動一場最後演變成血腥鎮壓的群眾運動,甚至成為日本黑道組織從香港走私的幫凶。或許女教授是心有愧疚才被兒子用親情綁架到如此程度,也或許高舉信念大旗的人本來就天真,但曾經讓兒子被男方政治家族勢力奪走的女性,會如此簡單地就被其實居心不良的兒子玩弄於股掌之間,或許讓人有點難以接受。

作者用一種結構對稱的構圖去設計虛構之特設團隊內的人際關係,同時又相當程度地呼應了日本警察小說某種有點流於刻板的人物形象設定。舉例來說,日本警察五人的主管是身材嬌小的女性,好像總是在打圓場與交際,但其實卻是充分掌握資訊且能適時採取適當行動的稱職主管。日本警察五人最資淺者為還帶著一點青澀笨拙感的年輕男性,雖然好像有點跟不上其他人,卻也有一定程度的敏銳來察覺局勢變化。香港警察五人的主管是鐵面硬漢,但在得知表象事件背後其實存在著一場政治權謀後,其堅持基於警察是公僕的信念來行動,並成功牽制有黨政背景的副手。這樣的人物形象讓人讀來感覺有點似曾相識,少了一點可以觸發進一步想像的新鮮感。

相較起來,作者對香港警察五人的人物形象刻劃,似乎是比較用力,或許也是因為作者在書寫本書故事時所展現出的創意,主要是在對香港政治情勢的獨特解讀與想像。身為逃亡女教授學生的女警,抗拒著接受加諸在女教授身上的各種臆測與詆毀,雖然其最後仍被迫要接受女教授的「誤入歧途」,但是其在追查女教授下落過程中,勢必要應對外在壓力與自我信念間的衝突和矛盾。即使作者就此沒有深入探究,卻給讀者相當空間去發揮想像力。對女教授懷抱個人恨意的男警,從小失去母親的身世,讓其在女教授臨死前竟產生錯覺,把女教授當成無緣的母親,也被對方誤認為無緣的小孩。雖然作者也沒有完全書寫出這其中所涉情感的厚度與深度,但至少讓讀者可以運用想像力去自行延伸。受限於大眾小說要兼顧娛樂性,或許作者書寫人物志的空間不大,但其所勾勒出的香港警察人物形象,卻可說是讀來會觸發一些思考。

自由與民主都很脆弱,很容易被政治權謀所操作,更容易被強權或暴力所摧殘。或許人類歷史進程就像鐘擺擺盪在解放與秩序間,所以當現今全球各地都出現保守主義反撲時,集權體制的復辟便成為隱憂。面對能運用科技操弄局勢之政治霸權,人要如何拮抗才能保有個人意志的自主,並確保個人意志的自主不是被操弄的虛假意志,是存在在香港政治命運何去何從背後的嚴肅課題。

2023年7月15日 星期六

踏切の幽霊

日本小說家高野和明的作品,目前為169回2023年上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對自己來說,本書是一本燃燒不完全的靈異小說,但卻是一本有趣的推理小說,而如果把其敘事涉及超自然靈異現象的部分,當成是在填補人類無法全知全能地找出真相或伸張正義的力有未逮的話,則結構有點鬆散而破碎之涉及靈異現象的部分敘事,對於推理小說部分的敘事而言,是有增色的效果。

主角在妻子死後選擇辭職,離開其以社會記者身分任職多年的報社,並轉職到目標客群為女性讀者、銷量每下愈況的雜誌,卻因為水土不服、工作上做不出成績而面臨可能被解聘的危機。被指派去就宣稱在平交道上拍到女性鬼魂之靈異照片撰寫相關報導,主角調查後發現,不久前的確有一名身分不明的女子在該地其點被殺害。主角想方設法地要追查出女子的身分以及被殺害的原因,並在歷經一番波折後,抽絲剝繭出女子是隱姓埋名地輾轉在多家酒店工作過,最後成為黑道用來賄賂政界大老的工具,做了一段時間政界大老的情婦,卻在詳細原因不明的情況下被黑道殺害。

在調查過程中,主角前往監獄,想要向正在服刑中、著手殺害女子之凶手問出一些線索,但凶手卻在接見中陷入驚慌狀態,之後還因此身亡。主角在就案情已理出頭緒但卻苦無任何證據時,前往訪問政界大老,還一時情緒激動到動手打人,並因此被警察逮捕,最後雖無事脫身,但政界大老在事情發生不久後便突然暴斃。主角知道這一切都是女子的鬼魂在作祟,但是所有發生的事情卻都無法讓其寫成一篇報導,不管是寫女子陰魂不散地向加害人復仇,還是寫政界大老玩女人跟收賄的醜聞。

作者並沒有說明,為何女子的鬼魂一開始都只有現身在其身亡的平交道上,而不曾去向任何一個加害人索命,但卻在主角開始展開調查後,跟著主角行動,甚至在加害人面前現身,要加害人償命。本來是不相信怪力亂神的主角,自然是不可能對於女子鬼魂不可解的行動有任何的解釋,其關心的是女子生前到底遇到了什麼事,對於女子鬼魂出現來作祟一事即不恐懼也不好奇。而這樣沒有把事情說清楚,便是自己感覺本書做為一本靈異小說會有所疏漏之處,因為靈異小說既然要述說鬼魂的故事,就應該好好闡述,鬼魂做了什麼以及為何要這麼做的理由。

然而,作者用女子生前所遭遇到的事件做為題材,並讓主角擔任偵探角色的偵探小說,雖然也有沒有說明清楚前因後果或發生過什麼事情的地方,但是卻讓自己讀來不會感覺有瑕疵,而是覺得作者是刻意不說明清楚跟事件有關的所有細節。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基調是人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所感覺到的遺憾,不管是對毫無公平可言的命運,還是對誰都無法阻止的死亡,又或是對總是讓人隔層紗看不清的現實。

主角只是一個找不到定位、沒人脈也沒舞臺的失意記者,面對一起被害人生前鮮少向他人透露任何事、加害人做壞事時不僅掩人耳目還隻手遮天的事件,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如何能把每個細節都弄清楚?只能勉強就案情拼湊出個概貌,自然會有許多細節無法釐清,例如女子到底做了什麼還是發生了什麼,才會惹來殺身之禍,而黑道與政治大老之間、透過把女人當成玩物的利益輸送關係,到底是如何運作等。有些細節或許連被害人都無法掌握,而那些只是依照大哥指示採取行動的嘍囉們,當然也是沒有完整資訊。如同在現實生活中沒有神探,不能完全水落石出的懸案,雖然讓人遺憾,卻更像是人生常態。

主角最後還是辭去了工作,孑然一身又前途茫茫。死去的女子生前沒有對任何人吐露心聲,被殘酷對待的過往讓其只能在社會底層出賣肉體求生存。住在偏鄉的女子母親,對已無往來的女兒懷抱複雜的情緒,一個人勉強過日子的孤寂,讓主角看了頗有感觸。作者筆下形形色色的孤獨,像是在印證人生處處是缺憾。

2023年7月8日 星期六

うたかたモザイク

日本小說家一穂ミチ的作品,收錄13篇短篇小說。在奇幻與現實、異常與普通的界線被模糊處理的世界觀中,作者透過敘事去描繪出,與是非善惡不太有關、也不是那麼日常或符合社會通念、但卻能觸動一些省思的情感關係。

〈神さまはそない優しない〉一開始講述一名男子死後轉生為一隻貓,並被其妻子所收養,而此時敘事的筆觸還帶點詼諧,讀來感覺像是作者讓男子以貓的視角,重新認識與檢視其妻子的生活。然而,男子是跌落月臺身亡、兩人為不孕問題所苦等蛛絲馬跡,竟然到了故事結尾處被收束成,妻子向貓坦承,丈夫是被其一時衝動推下月臺。貓終於了解妻子一直承受的壓力與痛苦,持續接受不孕治療並遭受丈夫冷暴力的壓力,丈夫死後要保守秘密與忍受良心苛責的痛苦等。轉生為貓或許是給丈夫一個懺悔與體諒的機會,但是神並沒有那麼善良,所以其無法透過這個機會改變什麼或為妻子多做些什麼。

〈sofa & …〉讓一張沙發成為第一人稱敘事者,講述其被女子買回家後,陪著女子走過有喜怒哀樂、有起落波折、但基調還是平凡普通的長長一段人生。女子有談過戀愛,也經歷過無疾而終的曖昧,但終究還是只能旁觀著別人走入婚姻並傳宗接代。女子一個人自食其力,還罹患乳癌並動了手術,此時即使沙發已經因為長久使用而多有破損,女子還是很念舊地將其搬到新居繼續使用。雖然不是完全孑然一身,但一個人若大多時候是獨自生活,其或許會與身邊物品建立起某種感情羈絆,藉以尋求慰藉或增加抓地力。

人類情感的曲折幽微,有時被類型化成愛情、性慾或友情,可能是過於粗糙與簡化,甚至連比家人更親的關係、像室友一樣的婚姻等,都可能還不足以標籤所有的可能。〈ツーバイツー〉描述一對外貌被人說是神似的女性好友,分別與一對雙胞胎兄弟結婚,而婚後因為各自夫妻之間有各自的困擾,四人竟展開了互換伴侶的性關係。是嘗試滿足慾望的新方式,但當事人被攪動的情緒卻似乎更多,而這些無法完全用言語形容出來的情緒,最後會將四人的關係帶去何方,也不得而知。在〈Still love me?〉中,女子在青少女時期喜歡的男子,經歷了同性戀人死在911恐怖攻擊中的傷痛,但傷人更深的或者是,同性戀人其實是腳踏兩條船的事實。男子繞了一圈後回到女子身邊,一個吻要說是確定兩人關係,倒不如說是想為兩人之間燃起火花。

在〈BL〉中,心意無法相通的主角兩人,從小活在謊言裡,長大卻也製造出更多的謊言。一個人類可以透過汰換身體器官來延長壽命、BL成為社會常態、同性伴侶透過交換彼此心臟來表達愛意的世界,主角兩人創造出這樣的世界,卻無法用這個美麗的謊言來拉近兩人的距離。關係的表象是如何,實質又是如何,一個男男戀是常態的世界,是否就能讓每個人心中複雜晦澀的情感有了可以表達的管道,還是仍然會有孤單的靈魂遊走在表象美好的世界裡,尋尋覓覓而不知所終?

〈永遠のアイ〉講述主角已過世的未婚夫,竟然透過通訊軟體開始跟主角對話,而在未婚夫家人終於將未婚夫帳號關閉後,感覺像是寄宿著未婚夫亡魂的病毒便在網路世界流浪。但這一切都是主角自己的揣測,而那些未婚夫死後所傳來的訊息,雖然撫慰了主角,但是其到底是什麼,又會製造出什麼樣的問題,就留給讀者自行想像。

一個有學習障礙的少女,定期替祖父前往鎮上唯一一間書店購買雜誌,而離婚返鄉後幫忙經營書店的第二代老闆,則因為少女讓其想起了女兒而與少女有了更多交流。少女其實無法閱讀,跟書店老闆說的讀書心得都是轉述學霸所提供的資訊。勉強從高中畢業後在柏青哥店工作,長大後的少女面對書店終於撐不下去的事實,而在離開書店時遇到從外地回來的學霸,兩人之間的互動,讓人感覺在殘酷的現實中也有一絲美好的可能。〈透子〉沒有任何片段在描述主角生活的艱辛,但是讓現實的殘酷隱約透露在字裡行間,然後點出一個美好的可能。

2023年6月25日 星期日

能面検事の死闘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的作品,講述一個鐵面無私到面部毫無表情、剛正不阿到完全不替他人留任何情面的檢察官,面對震驚社會的重大案件,如何不受事物表象所迷惑,而能讓真相水落石出。作者最近所出版的另一部作品,其故事也是在講述,凶手基於某種偏執的信念,而在一次行動中殺害超過五個人。因此當自己讀到,本書故事一開始描述,因為生在面臨就業冰河期之世代而有相對剝奪感的凶手,在繁忙的車站前隨機殺害,包括一名兒童在內的七個人時,就不免擔心,作者又會讓本書故事的敘事虎頭蛇尾。一開始作者好像要針砭時弊、探討嚴肅的社會公義課題,但是到最後,為了要讓讀者大吃一驚,就會有點勉強地,以僅數頁之篇幅,找一個在整體敘事中存在感薄弱的登場人物,讓其基於相當個人的理由,成為隱身在整起事件幕後但操縱著一切的藏鏡人。

而如果僅比較其最近兩部作品,則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設計的意想不到結局,或許在敘事情節轉折上有比較不牽強一些。為了替戀人復仇與擔心司法會讓凶手逃過死刑,身分不明的犯人向檢察署發動炸彈攻擊,聲稱其是認同凶手主張,並訴求檢調單位將凶手無罪釋放。而這樣旨在混淆視聽的行動,一方面煽動出不少支持或認同凶手主張的言論,另一方面則讓警方將有限警力分散去駐守各機關,進而減少押解凶手的警力,讓犯人可以藉機協助凶手脫逃後再將之殺害。

然而,犯人這樣大費周章,甚至不惜殃及無辜,為的還是要逃避其對凶手動用私刑的罪責。但是其又利用其是警務人員的身分,盜取已被扣押之凶手作案用凶刀,並用該把凶刀來殺害凶手,進而留下線索,讓身為檢察官的主角可以有證據來證明其涉案。存在於前述行動間的矛盾,或許不能僅以犯人心思複雜混亂為由就能解釋得通。對自己來說,即使本書故事的意想不到結局比較不牽強,但是只能說是巧合的牽連,即逮捕凶手的警察是其中一名受害人的戀人,以及策劃用許多煙霧彈來掩蓋真正犯案動機與犯行的迂迴,都還是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為了語不驚人死不休而犧牲掉敘事情節展開的合情合理。

即使凶手是遭逢就業冰河期之世代,深刻體會社會現實的不公不義,但是如此便選擇以奪去他人幸福之方式來宣洩不滿,其中或許還是有需要闡釋的環節。作者所構思出的緣由是,身為戰後嬰兒潮世代的凶手父親,對於凶手的謀職不順遂,以貶抑其存在價值的人身攻擊方式,對凶手施加殘暴的言語暴力,進而讓凶手將其所受到的暴力對待,轉化成憤怒與怨懟,並禍及數名無辜的受害人。

生不逢時,親ガチャ的運氣糟糕透頂,社會資源分配的兩極化與落差懸殊,或許是許多社會不幸事件的起源,但是社會結構扭曲、社會階級對立難以消弭,與暴力犯罪行為的發生,兩者之間雖然存在關聯性,卻不是必然的因果關係。即使要人隨遇而安、甚至是安貧樂道,可能是讓人放棄抗爭、不去關注社會現實結構性問題的助眠藥物,但是這個社會總還是會存在一絲希望是,人可以透過努力來帶出一點點社會流動的動力。一再把責任放到別人身上,要整體社會解決己身所遭遇的問題,或許只是複製眼前的社會現實,看似翻轉了什麼,但其實是把訴諸暴力之加害人的不幸轉嫁給受害人,而無法真正解構與重組,權力與資源不對等的社會結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想要與可以過日子的方式,包容彼此而和平共處,而不是抱持著一有機會就要肅清異己的零容忍價值觀,你爭我奪且互不相讓,或許這個社會才會有改變的可能。

在當代社會中,資訊爆炸已經是司空見慣的現象,但是過多的資訊卻沒有讓人看得更廣與更遠,反而是更故步自封於同溫層內而冥頑不靈。即使被說成是遭遇就業冰河期的世代,但每個人各有不同際遇與選擇,或許如主角所言,不應被一概而論。不管是貼人標籤或自貼標籤,都只是在簡化問題,而無助於找出解決之道。

2023年6月24日 星期六

夜の道標

日本推理小說家芦沢央的作品,為2023年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的共同受賞作。作者鋪陳出從四個登場人物個別視角出發的三條敘事軸線,因為其中兩個小學生從其個別視角所敘述的是同一事件的不同面向。一個身高高出同年紀平均身高許多的轉學生,在同為籃球校隊的同學面前遭遇車禍,但這一切其實是轉學生父親,為了獲得賠償金而要轉學生自導自演的詐騙行為。一個因為與上司有嫌隙而被邊緣化的警察,被交辦持續追查,兩年前被目擊殺害昔日恩師後逃逸無蹤之嫌疑人的下落。一個離婚後、住在雙親過世後所留下房子裡、在超市工作的女子,多年後遇見被通緝的中學同學,便將之藏匿在自家的地下室裡。前述三條敘事週線,在以敘事者視角交替切換的形式所進行的敘事展開中,逐漸交纏在一起,並且以讀者可能無法預想到的方式被收束成結局。

或許本書故事結局並不完整,甚至有點虎頭蛇尾,因為不是每一條敘事軸線都有被完整收束。例如,藏匿昔日同窗的女子,在同窗被逮捕後是否有被問罪,生活與心境會如何改變,作者並沒有任何描寫。因為聽信周遭人意見而對兒子做了殘酷之事的母親,在兒子因為殺害當時有給意見的老師而被逮捕後,要如何又會如何面對其所種下的因所生出的果,作者也沒有更進一步說明。讓兒子製造假車禍來訛詐錢財的父親,在被兒子坐在上面、由被通緝的人所駕駛的車子撞了之後,是否僥倖活了下來,其與兒子的關係又會有何轉變,作者同樣也是沒有多做描述。作者讓本書故事結束在,轉學生最後加入了校外旅行的行程並參觀了日光東照宮,但這樣的結局對自己來說,卻不是那麼草草收場,也不能算是語焉不詳的開放式結局。

作者或許不用說清楚,其實命運本來就對其不太友善的登場人物們,之後是否有變得較幸福或更加不幸,因為這場對所有人來說都是始料未及的變化,其實改變不了任何人的生活,也成為不了哪一個人悲劇的救贖。藏匿同窗的女子,其生活的孤獨與疏離,並不會因為有個見不了天日的人與其同居,就可以有什麼改變,而即使這個人因為被逮捕而不再回來,女子內心的空虛還是一樣,只是之前其自欺欺人地以為有了一些填補。被父親不斷用傷害其身心的方式來訛詐金錢的小學生,其過去在生理上忍受飢餓與傷痛,在心理上被良心所譴責,之後就算不再與父親同住,但是其境況會有什麼改變嗎?曾經受過的傷害能被抹去嗎?作者沒有書寫完整的結局,或許是不讓讀者去直視殘酷現實的留白。

在優生保健的名義下,用無法復原的手術來奪去,被認為有障礙或狀況之小孩的生育能力,這樣家父長式的威權作為,即使在今日已被認為是一種侵害人權的行為,但是其所立基的偏見與歧視,或許不能說在當代社會中已完全被消除。要說是因為再也無法有小孩或者是因為被瞞在鼓裡這麼久,倒不如是因為被剝奪了選擇權利而讓人憤怒。一個人可能會在選擇利弊得失之後選擇不去繁衍下一代,但不應該是由別人以為其著想為理由來代替其做出決定。登場人物因為一時氣憤而失手殺了老師,作者則沒有說明,當時到底是什麼樣的狀況,會讓登場人物把所有的怒氣都對老師發洩出來。不過對自己來說,登場人物對母親所懷抱的複雜情緒,或許才是如果作者可以補充、則應該要補充的空白。

打籃球打到了中年才發現,一事無成且甚至連謀生的技能都沒有,而這時候人會選擇如何活下去,或許反映出的不只是其是否有應變力與韌性,還反映出其人性本質是良善或醜惡。小學生的父親選擇傷害兒子來獲利,甚至對兒子做出已經構成虐待的行為,這或許已經不能用時運不濟做為理由來原諒或同情。

2023年6月19日 星期一

透明な夜の香り

日本小說家千早茜的作品。作者在獲得直木賞後所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本書的續集,而自己偏執地認定,應該要先讀過本書,才能接著閱讀續集。自己一開始把本書做了歸類,以為其所採用的敘事形態會是系列作品常見的態樣,即用一個章節講述一個事件,然後再在其中穿插就貫穿系列作品之基礎設定所進行的闡述與延展。自己也預想本書故事會是在講述,天賦異稟且充滿神秘感的調香師,與有著不為人知傷口的助理,聯手解決各種與人性情感有關的疑難雜症。

不過讀完本書後發現,其並不像是自己原本所想像的模樣,反而比較像是獨立一本長篇小說,雖然這樣就讓自己更好奇,續集會是長成何種模樣。特別是作者其實用了不少篇幅在書寫,被特定氣味具象化或實體化的情感或欲望,以及這些感情或欲望所牽動的人際關係。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側重書寫孤獨、不被社會通念理解或甚至認同的「怪異」、以及特立獨行的奇人異士,反而對於前來委託製香的委託人及其所涉及的事件,並沒有寫得很完整而只是輕描淡寫,也沒有把情節轉折鋪陳得很曲折。

作者用其實是抽象而無法描述的氣味,同義反覆地去指涉與被指涉某種情緒、渴望、現象、行動或存在狀態。於是作者書寫出說謊時會發出的氣味、感到恐懼或顯露欲望時會發出的氣味、甚至是體現某個人存在及其特徵的氣味等,然後讓天賦異稟的主角擁有去感知到並辨識出這些微弱氣味的能力,以及可以調製出再現各種不同氣味之香水的能力,藉以在本書故事中建構出虛構、迷幻、詭譎、難以界定、卻又某種程度與存在於現實生活中之人性情感有所呼應的世界觀。作者運用這樣的世界觀,去講述只有在這樣的世界觀中才能講述的故事:因為有方法可以把不論是好是壞之記憶保存起來或重新喚醒,因為有方法可以讓某種情緒或欲望能以突破原本限制的形式表達或展現,所以人性情感會產生質變,甚至是被扭曲變形。

作者或許本來可以寫出一本戀愛小說,但是其最後還是讓小情小愛僅停留在連曖昧或萌芽都稱不上的隱晦程度,而著重在書寫或探討,人與人在接觸或甚至碰撞後,能否以及如何為彼此帶來救贖的課題。女主角因為無法拯救與甚至從來沒有辦法正視其兄長而懷抱著強烈的罪惡感,並因為這樣的罪惡感而自我壓抑,過著疏離而孤獨的生活。運用其能力強行把女主角瘡疤揭開的男主角,因為自身過去而總是對他人事務展現淡漠不關心態度,卻用有點粗暴卻又很獨特的手法表現對女主角的關懷與不捨。女主角從因為罪惡感而作繭自縛的生活中脫出,而男主角則變成比較像平凡人的天才。這樣關係的轉變,或許並非只是兩人之間產生了情愫,而是一種因為都很孤獨,但孤獨的頻率相近,所以可以產生共振,進而改變距離之複雜而深層的變化。

與人夫外遇的第三者,隱藏真意來委託男主角製作能散發其外遇對象身上氣味的香水,而即使男主角戳破其謊言,在確認其意願的情況下,還是不帶任何情感或道德批判地製作出其想要的香水。透過聞香而讓欲望不斷增強的第三者,最後無法接受僅能透過聞香來思人的狀況,而衝動地犯下殺人未遂的罪行。委託男主角製作能讓其半身不遂兒子重拾朝氣活力之香水的警察,卻被男主角點出其兒子身上沒有一丁點父親的氣味,卻散發出一種恐懼被拋棄的氣味,所以真正的問題應該是在警察父親無法正視兒子的狀況,無法付出情感或給予安慰。或許如果人類的情緒、狀態、期望等都能被氣味給具象化與可鑑別化,則人際關係中的自欺欺人、幽微曲折,都可以被揭露,此時人際關係的維繫與經營會變成如何呢?男主角小時候因為總是指出別人在說謊而遭到排擠,母親甚至用無視的態度來對其施虐,從此角度來看,一切都太過清楚的生活或許也不是件好事。

2023年6月10日 星期六

殺戮の狂詩曲

日本推理小說家中山七里「御子柴弁護士シリーズ」的新作。曾經在未成年時期犯下殺害女童案件的系列作品主角,在回歸社會後竟然當上律師,並且以為黑道等聲名狼藉之被告辯護、為求勝會採取有爭議性之辯護策略等特質為人所認知。

總是好奇作者的想像力到底能支撐其將前述設定發展到什麼樣的境界,因為主角必須要去涉入凶惡或甚至駭人聽聞的案件,方能讓其惡名昭彰在敘事展開中製造出戲劇張力,但是如此一來,鋪陳出太過凶惡的案件,便又會壓縮到創意發揮的空間,而無法設計出真相並非如表面所見的敘事情節轉折。對自己來說,作者在本書中並沒有將前述兩難問題處理到一個適當的平衡。雖然從死亡人數與擾動社會輿論程度來看,本書故事所描繪的案件,即使是虛構,是能刺激到讀者感官並觸發其想像,但是作者為這樣的案件所設計出的真相,亦即是要讓讀者感覺意料之外的敘事情節轉折,則有點生硬、勉強與漏洞百出。

或許最大的問題在於,描述行為人是因為被洗腦、才犯下如此駭人聽聞案件的敘事情節。為了繼承姊姊的遺產而想要把外甥女殺害,並利用外甥女會需要在照護機構接受醫療照護的狀況,持續接觸特定照顧服務員並長期對其從事思想灌輸,最後再布局將外甥女送到該照顧服務員所任職者之照護機構,並煽動照顧服務員基於荒謬淺薄之政治主張,動手殺害包括外甥女在內的九人。前述計謀的實行,存在太多成功機率其實不高的環節。在無法確保每個環節都能扣上、最後結果能一如預期的情況下,透過長期灌輸他人思想來教唆其犯罪,手段未免太過迂迴,而就算事成後能撇清責任,但若未能成功,一切都是白搭。會構思出並選擇實行如此不確定投資是否能回收之手法的人,好像就也不會城府不夠深到可以看出前述手法的破綻百出。

此外,被灌輸思想的人,即使真的變成偏激觀點的狂熱信徒,但是要從信仰虔誠,變成認定只有透過殘害他人生命才能表達意見的恐怖分子,可能還需要來自其他環境因素的影響。盲目地相信某種政治理念或意識形態,就像是很狂熱地愛著一個偶像,但是這樣的信念或熱情,要讓人泯滅良知而變得殺人不眨眼,或許還有許多其他條件必須同時成立才行。在本書故事中殺了九個人的凶手,從一開始真的天真地以為其是替天行道,到之後因為真相被主角所揭露而深切懊悔其荒唐行徑,即使這個認知與心境的轉變被描寫成是從惡魔變回人類,但是前後狀態過於兩極化、轉變太過直接沒有曲折,還是讓自己讀來感覺作者的書寫過於潦草而粗糙。

雖然或許是系列作品必須要有的敘事元素,即主角選擇辯護的被告都跟主角有些關係或牽連,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最後,說明為何主角即使被所有人反對還是選擇為殺了九個人的人辯護的原因,對自己來說卻是讀來感覺有些畫蛇添足。即使主角為其找出真相但還是被判處死刑的登場人物,是主角過去友人的弟弟,而主角最後感嘆力有未逮,雖然可以讓友人弟弟重拾人心並真誠懺悔其罪過,但是卻無法阻止其被社會判斷為需要用其生命被剝奪來讓正義被伸張。或許主角的人生讓其有不同於常人的情感與價值觀,但是其到底是因為背負著什麼樣的道義責任,才會讓其即使與所有人為敵也要挑戰勢必會失敗的任務,作者所給出的解釋,其實並不充分,甚至有些牽強。

讓無法在家照護的家人,住進收費昂貴的照護機構並接受所謂頂級的照護服務,但卻遭逢超出常識可預想範圍外的事故,除了憤怒與悔恨外,是否還會有更多與更深的省思與體悟呢?因為是泯滅人性的犯罪,所以很容易讓人找到可譴責的標的,但是否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人會忽略一些也需要被審視的結構性問題?作者或許想要針砭些什麼,但是卻好像被埋沒在有點譁眾取寵的敘事情節展開中而沒有留下太多痕跡。

2023年6月4日 星期日

最後の鑑定人

日本推理小說家岩井圭也的作品,為收錄4篇故事的連作短編集,且為2023年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對自己來說,本書做為連作短編集並沒有特別吸睛,原因是在其故事中固定出現的登場人物,特別是主角,並沒有被塑造出讓人讀來會感覺獨特或鮮明的形象、性格或特質。依據鑑定結果提出符合事實之主張的鑑識人員,在主張未被採納且無法阻止警方抓錯人的情況下,辭去在公部門鑑識機構的工作,創立民營鑑識機構來接受私人的鑑識委託。冷靜到近乎冷酷、敏銳而正直到會給人壓力、相信科學不會說謊卻也認知到依據科學來解讀現象的是會說謊的人,本書故事的主角擁有這樣的形象,自己讀來則是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又或者說彷彿看到其他連作短編集的主角們的影子。

在本書各篇故事中,主角做為技術高超的科學鑑識專家,接受來自律師、法官、甚至是警察之各種強人所難的鑑識委託,並得出其他鑑識機構因為種種原因而沒有辦法做出來的結果。這個部分的敘事,自己讀來並不會感覺特別精彩,原因是其轉折總是會有一點僵硬勉強,讓自己不免懷疑,為何主角能掌握到別人所掌握不到的關鍵線索,以及為何只有主角能做到別人做不到的鑑識等。自己反而比較偏好作者在每篇故事中鋪陳完鑑識結果與案情後,轉換敘事視角來讓犯人敘述其犯案之心路歷程的部分敘事,因為其展現作者對人性情感與社會現實的深入觀察,會讓人讀來有所體悟或省思。

舉例來說,在〈遺された痕〉中,律師帶著嫌疑人父親登門委託,希望主角幫忙重新鑑定相關證據,藉以幫嫌疑人平反。當Y-STR分析被言及時,自己便隱約猜測到,或許真正的凶手會是嫌疑人父親。然而,即使自己對於故事結局沒有感到太過意外,但是在讀到真凶的自白時,卻在腦海中對該名登場人物浮現還算鮮明的形象。一個性格說好聽是謹慎、但實則是對變化或不確定感到膽怯、只會照別人期待行事的人,一直以來都不曾認知到其內心真正想望或期待,直到遇見其兒子的女友,方才讓自己失控的情慾宣洩出來並導致悲劇發生。一個在其他人眼中是循規蹈矩的平凡人,其實或許只是不知如何展現個性、又或是自我扼殺個性的可憐人罷了。

同樣地,在〈風化した夜〉中,罹患糖尿病的流浪漢宣稱在路上襲擊上班族,而在凶器上確實也留有其指紋,但最後卻發現流浪漢其實有不在場證明。自己有猜想到,流浪漢是因為想要獲得免費醫療資源而想要入監服刑,但是真凶的身分則因為線索太少而無從猜測。隨機傷害案件的犯人不只一人或許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敘事情節轉折,不過更讓自己讀來有所感觸的部分則是,讓流浪漢為其頂罪的青年,在自白後被主角點出,其不記得被害人的姓名,甚至不曾關心過被害人家人如何應付其所造成的傷害,方才讓其真正面對並懺悔其過錯。即使有著許多環境所迫,但是人對其所作所為還是無法完全卸責,因為總是會有些被波及的人,其傷痛需要被撫平。

〈愚者の炎〉講述一名外籍勞工縱火燒毀其居所,卻堅持不說出縱火的原因。經過主角鑑識灰燼成分與勘驗現場被火焚燒的痕跡,發現外籍勞工是被雇主逼迫參與製毒,過程中因為個人疏失而失火,為了湮滅證據而二次縱火。縱火的責任無法不被追究,而漠視外籍勞工遭遇與處境的狀況,則需要整體社會的自省。〈死人に訊け〉則是講述科學鑑識或許可以幫助人們找到謎團事件的背後真相,卻不能幫忙釐清或影響牽涉在事件中的人心。只有人可以對於事件做出詮釋與理解,而且這個詮釋與理解還會因人而異,反映出價值觀與性格的個人差異。

2023年5月31日 星期三

揺籃の都 平家物語推理抄

日本推理小說家羽生飛鳥的作品,為2023年第23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小説部門候補作,雖然本書在最後投票結果中所獲票數是敬陪末座。以史實為基礎來虛構敘事,作者意圖結合歷史小說與本格推理小說的特質與妙處,這樣的創作企圖心或許就讓人想給予鼓勵。因為自己的歷史知識淺薄且匱乏,所以無法判斷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把虛構之推理小說敘事嵌入歷史時空背景的表現是否得宜或瑕不掩瑜,但作者運用其所認知到、存在於歷史人物間微妙而複雜的人際關係,以及其所找出、存在於當時社會文化或風土民情中的習俗或觀念,來做為讓謎團事件發生是有脈絡邏輯可尋的背景設定,對於這個表現自己是會給予正面評價。

為了培育出接班人並增強其自信心,當權者不惜勞民傷財地搞出一場遷都的大戲,甚至在半是誘導、半是放任的狀況下,讓目標培育成接班人的兒子做出盜竊與殺人未遂等犯罪行為。被排除在權力核心之外、甚至被懷疑有通敵之嫌的當權者弟弟,在為謎團事件找出背後真相的同時,不僅要迴避掉入設計來羅織其入罪的陷阱,還得旁觀或甚至配合演出,前述這樣一場霸道自私、荒謬無理的鬧劇。當權者弟弟為能展現辦案能力來逃出陷阱感到慶幸,卻也預想到,被權力慾望與自視甚高限制住格局與視野的一家人,最後終將守不住其所擁有的榮華富貴。

若有人死後陳屍在宅邸中,會讓宅邸沾染上汙穢而必須極力避免,特別是位高權重者的居所,如果發生有人死在裡面的狀況,可能就會引發相當嚴重的負面效應。以有這樣的習俗與觀念存在做為背景設定,作者在本書故事中讓部分登場人物,因為意識到陳屍屋內會是嚴重問題,所以做出特定行動或作為,例如在知道無路可逃的狀況下決定在位高權重者屋內自戕、或將原本陳屍屋內的屍體秘密分屍並移到戶外等。或許這就是以特殊設定為基礎鋪陳敘事之推理小說,讀來會讓人感覺有趣的地方:必須因為是有特殊設定的存在,敘事情節轉折才能成立,登場人物所採取行動方能被合理解釋,而這個環環相扣的自圓其說,就是作者展現想像力與創意之所在。

描繪當權者三個兒子與當權者弟弟,也就是兄弟們的叔父,之間的互動與攻防,是自己覺得在本書故事中讀來感覺有趣的敘事橋段之一。三兄弟因為鄙夷、看不起叔父而對其冷嘲熱諷,甚至想要看到叔父出糗或失足,卻又因為不信任叔父而對其採取提防甚至敵視的態度。對於後生晚輩這樣的嘴臉,叔父也只能視而不見,在心中上演百感交集的小劇場。叔父面對看不到問題本質、也無法正確判斷情勢、卻氣焰囂張的後生晚輩們,一方面在提防其隨時會射出來的暗箭,另一方面則是感嘆,家族人才的凋零恐會讓家族的榮景結束在這一代。因為被當成是異端、麻煩或甚至是眼中釘,所以叔父可以從不同的視角觀看當權者一家的狹隘與自欺欺人,但是一個孤立無援又被綁手綁腳的弱者,即使有敏銳的洞察力與縝密的思路,除了自保外又能改變得了什麼呢?

因為敘事的時空背景不是現代,所以好像就是會參雜一些鄉野奇譚、怪力亂神的敘事元素在其中,彷彿沒有一些迷信或對神鬼的敬畏,就無法讓歷史推理小說展現獨特的敘事氛圍。雖然在故事裡眾人所目擊到、在空中飛翔的怪鳥,最後被證實是有人刻意放上去的風箏,為了是要將所偷來的寶物藏匿起來,但是因為迷信所致生的恐懼,以及透過祈禱等宗教儀式來解決問題等,這些敘事元素還是點綴在通篇故事的不同敘事環節裡。而反思當前的社會現實,人類是否真的有實現一小步的進化,即擺脫訴諸超自然神秘力量來解釋發生在眼前、乍看沒有解答的謎團?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會是否定的。

2023年5月26日 星期五

爆弾

日本推理小說家呉勝浩的作品,為167回2022年上半期直木賞候補作以及2023年本屋大賞ノミネート作。從本書故事或可看出,作者挑戰不容易寫好之題材與嘗試突破框架的創作企圖心。若再對比自己曾經讀過作者的其他兩部作品,則自己或可以形成一個可能是偏見的論斷,即作者偏好書寫從社會通念來看是極度偏激且偏差的行為,並用繁複之敘事結構來製造敘事情節之曲折,然後再據以點出一些對社會現實或人性情感的省思。

本書故事描述一個因為與店家發生肢體衝突而在警局接受詢問的年近半百男子,宣稱自己有靈感並預言會有爆炸案發生,而在爆炸案實際發生後,與試圖釐清案情的警方展開對話攻防的過程。隨著不只一起之爆炸案接連發生且規模逐漸擴大,男子故布疑陣、混淆視聽,讓案情變得撲朔迷離,而警方則是疲於奔命。男子扯出過去發生過的警界醜聞,一名有特殊性癖好的警察因秘密被揭露而選擇自殺,這個非常刻意的舉動,讓警方留意到過世警察的妻子與兒子可能與爆炸案有所牽連。在嘗試阻止爆炸案發生與找出證據證明男子涉案的過程中,背負不同任務的警察有各自的想法與反思,而即使最後警方推論出真相,但是犧牲已經無可挽回,而正義卻不見得有獲得伸張。

然而,過去相當有限的閱讀經驗讓自己對作者作品的期待總是會參雜著不安,而讀完本書後,過去自己對作者作品的質疑好像又再一次被複製貼上。繁複的敘事結構撐起一個其實大得沒有必要的敘事格局,但是就像一個空曠的房間中只擺著零星家具,要說是留白給讀者想像空間,卻更像是沒有足夠的裝潢可以讓房間更有質感。所描述的犯罪行為過於重大而有著強烈的非日常感,但是涉入犯罪行為的登場人物,其心態或動機卻沒有被描繪得很深刻,無法讓人有看到另一種現實的感受,反而是讓人疑惑,只是想法偏激或心有怨懟就會讓人走上無法回頭的歧途嗎?

作者讓執行放置炸彈的人被謀害,因此就算在故事中警方可以推論出其犯案可能動機,卻因為再也無法獲得其自白,而沒有機會一窺其內心世界。作者所設計出來的敘事情節最大轉折是,跟警方一路對話攻防的男子,不斷拋出線索卻又堅稱沒有涉案、只是感應到會有爆炸案與被人催眠才會拍攝犯罪預告影片等,但最後警方卻揭露其根本沒有涉案,只是想要頂替真正的犯人來讓人以為其做出如此瘋狂的作為。

於是,作者鋪陳出一場牽連許多無辜的人、勞民傷財的大規模犯罪事件,卻沒有寫清楚,到底是發生什麼事,才讓這些犯罪的人耗費這麼多時間精力,甚至是做出相當的犧牲,鋌而走險並成功壓抑可能會有的罪惡感。或許應該這麼說,作者寫出一個有人在其中故弄玄虛的大規模恐怖攻擊事件,但最後卻沒有說清楚這一切是所為何來,敘事展開虎頭蛇尾,對關鍵敘事環節語焉不詳,就像是放了一個炸彈,發出聲響並造成一些衝擊後就歸於平靜。只是用想對體制報復、對不公義感到憤恨、想把所受苦難轉嫁出去、受人設計煽動、或當事人個性乖張等簡單歸因就含混帶過,對自己來說就是敘事不完整到讓人感覺遺憾的程度。

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警察們,有著各自的性格特質與過往經歷,所以在面對發生在其眼前的一切時,會有不同的反應與省思。不完全聚焦於單一登場人物並從其視角出發來敘事,或許體現了作者要以多元觀點為基礎構築繁複敘事結構的企圖心。然而,只是讓多元觀點平行存在,沒有彼此激盪出火花或甚至相互撞擊衝突,同時就個別觀點所做的鋪陳深淺厚薄不一,過於零散而沒有連成脈絡,這樣的敘事就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眼花撩亂,且無法對個別登場人物的情感、觀察與思緒有所共感。或許應該說,作者很炫技地打了一套花拳繡腿,但是卻沒有拳拳到肉的力道。

2023年5月8日 星期一

バスへ誘う男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村健的作品。雖然說是系列作品的第二部,但是若將本書跟自己過往讀過的第一部放在一起對照檢視的話,則會發現作者想要延續前作設定來形成系列作品在題材選擇與敘事內容上的特色,卻又不想流於在敘事結構上一直重複套用模板。搭乘不同路線的公車與不同人邂逅,進而解答這些人所提出或遭遇到的各類日常生活之謎,這是本書延續前作所形成之系列作品在題材選擇上的特色,但是透過換了一個第一人稱敘事者,便讓敘事結構產生在焦點上的移轉。在前作中,實際搭乘公車的人與進行推理來解謎的安樂椅子偵探,兩人因為是夫妻,所以有較多的對話交流。但是在本書中,進行推理的偵探幾乎沒有現身在敘事中,而其所推理出來的解答,則多是由登場人物轉述。

本書各篇故事用較多篇幅在敘述,不同路線的公車所經過或串連起來的觀光景點或有故事的地方。因為本書各篇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不再是退休警察,而是一名自稱是「路線バス旅のコーディネイター」的退休人士,其接受委託並依據委託人需求規劃搭乘公車遊歷的客製化路線,所以各篇故事的敘事多了一些有關搭公車遊歷過程之描述,講述公車路線的演變以及不同區域的歷史、景物與風土民情。結合城市深度旅遊資訊彙整以及推理小說敘事,本書各篇故事有了更顯著的風格與更明確的特質,但是對自己來說,這卻沒有讓其讀來更為有趣,因為故事性變淡也變薄,敘事情節轉折變得僵硬而突兀。

本書部分故事所書寫的城市深度導覽,以及所鋪陳出來的日常生活之謎,並沒有串連得很緊密,而像是兩段只是被勉強放在一起的文字敘述。

舉例來說,在〈さらされ布団〉中,搭乘公車遊歷新舊兩個魚市場,跟為何有人會不論晴雨都在陽臺上曬被子的謎團事件,兩者之間其實沒有什麼關聯。當然解決日常生活之謎不是要找出真凶來定罪,所以推理過程不用太嚴謹,證據不用太周全,論理邏輯也不用太縝密,只要大膽想像與不受限框架地揣測,並得出有趣的推論即可,即使這個推論所反映的人心與人性有點怪異甚至是偏差,也都不會被用放大鏡檢視其是否合情合理。因此,曬被子的人是想要透過讓被子被澆濕,水滴到樓下陽臺,進而可以為住在其樓下、因受傷住院的人,照顧被種在樓下陽臺的植物,這樣的答案就算不太能說是合情合理,但至少頗有創意。只是即使所書寫出的日常生活之謎與其解答都還算讓人讀來感覺有趣,但是因為參雜了相當篇幅的城市相關冷知識,就會稀釋掉前述閱讀樂趣,也會讓人感覺敘事結構鬆散與謎團事件鋪陳不夠完整。

同樣地,〈榎の恩徳〉講述因為搭乘公車遊歷到「縁切り榎」,所以聊起最近有認識的女大學生因為跟男友分手分得不明不白而有所困惑,這樣的敘事轉折雖然不能說不合理或不自然,但感覺就是硬要把兩件事情放入同一篇故事來述說,而沒有讓這兩件事情產生相互烘托或撞擊的效果。

不過持平來說,本書多數故事還是有讓其所敘述之城市相關冷知識與所虛構出的日常生活之謎有所關聯,即使這樣一來其所書寫的日常生活之謎就不一定會讓人讀來感覺十分有趣。在〈焼べられぬ薪〉中,散步走到舊式澡堂,發現有兩塊一直不會被當成柴燒的木板,而經過推理後解開謎團,原來其是被用來當成簡易無障礙設施的道具。前述謎團事件或許還算是有創意的構思,但是〈バスへ誘う男〉以及〈目的地〉則因為所書寫謎團事件有點太容易被猜出答案,而會讓人讀來感覺有點平淡。〈二者択一〉所書寫的謎團事件則是與公車到站顯示有關,算是最貼近系列作品主題的發想。〈墓石と本尊〉與〈築山と信仰〉則或可說是都在講述死者所留下的謎團,讀來感覺雖不能說是沒有創意,但也不能說相當有趣。

2023年4月30日 星期日

さえづちの眼

日本小說家澤村伊智的作品,收錄3篇故事。本書被宣傳是「比嘉姉妹シリーズ初の中篇集」,而各篇故事應該也可以在不會產生什麼疑義的情況下,被歸類為怪談小説。然而這3篇故事被集結成冊來出版,就是會讓自己讀來有種混搭或甚至是硬湊的感覺。對系列作品的風格或特徵,自己稱不上是有什麼認識或研究,但若僅從本書各篇故事來看,自己則是感覺,其有沒有被納為同一系列的作品,好像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系列作品的敘事元素在其中並不見得有什麼重量或存在感,甚至有時會讓人懷疑有無必要。

雖然只是個人主觀偏見,但或許可以說,創作怪談小説相較於創作推理小說,不僅是可以選擇怪力亂神的題材,而不用擔心被讀者質疑,所書寫的犯罪手法太過超現實或沒有實踐可能性,更是可以在鋪陳解謎過程時,不用太過執著於追求,論理邏輯的嚴謹或敘事脈絡的縝密。怪談小説或許對讀者來說,在閱讀時感受到作者所營造出的氛圍,會比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鬥智來得重要。因此,即使怪談小説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最後並沒有完全被解釋清楚,或者在推導出真相時並沒有完全被線索所支持而參雜揣測與想像,只要謎團事件及其背後真相讓人讀來可以體悟,靈異事件之所以會讓人感覺驚悚,是因為其涉及人性的陰暗或扭曲,這樣的怪談小説或許就能說是有符合讀者的期待。

與母親的關係或可說是本書各篇故事的共通主題。在〈母と〉中,私人經營、專門收容因為原生家庭有狀況而快要或已經誤入歧途之未成年人的處所,住在裡面的人從陌生人變成家人,但是卻因為神秘力量的出現而有了改變。雖然該篇故事表面上書寫的是,某種執念或超自然力量奪去個體自主能力,但可以讀到的弦外之音是,一個人想要獨占與宰制另一個人之情感與關注的人性陰暗面,且這樣的人性亦有可能藏在母親這個身分裡。

要說一個母親把小孩管教得言行舉止都很得宜,倒不如說是其把小孩當成傀儡來控制或操弄。母親不僅可能會一直索求小孩付出情感,用示弱來牽制小孩,更可能使出情緒勒索的招數,進而與小孩間產生不對等的權力關係。母親可以是關愛、奉獻的象徵,但也可以是掌控、施壓與禁錮的力量來源。母親或許是在父權體制中得不到報酬的勞動者,面對來自體制的暴力無能為力,但其亦可能是維繫體制的共犯,將所受到的委屈、所承受的壓力與所感受的抑鬱,都轉換成對小孩的束縛與壓迫,把小孩拉進負面情緒的漩渦。

同樣地,〈さえづちの眼〉講述一名母親自以為是地想要幫助女兒擺脫在大家族中身不由己的命運,所以製造出女兒是神靈轉世、突然在家中失蹤是回去神靈棲息地的假象,同時基於對家族其他成員的怨恨,多年來一直詛咒著,要不幸降臨到所有人身上。但是被請來解決問題的靈媒卻點出真正問題所在,母親的詛咒其實毫無力量,且真正被鎖定要報復的對象是,並不知道有犯下錯誤與傷害女兒的母親。要說是幫女兒擺脫受制於人的命運,倒不如說是為一口怨氣找到宣洩管道,詛咒著整個家族,要相同的悲慘遭遇發生在其他人身上,卻從不曾思索,其實現實或許有部分是人力所可以改變的,有些怨懟其實是可以放下的。

而在〈あの日の光は今も〉中,也有一個母親為了隱藏兒子的身世而殺人滅口,雖然這個讓秘密不曝光的行為其實是出自自私的動機。小時候跟玩伴一起目擊到不明飛行物體、或者說是不明亮光的男子,因為後來所說出的經驗談與玩伴的說法有出入,導致兩人說詞的可信度被質疑,更為兩人生活帶來衝擊。然而男子之所以會逐漸擴充經驗談的內容,是因為其將不同時期的經歷混為一談,而疑似被外星人綁架的曖昧記憶片段,其實是來自嬰兒時期被人棄置在置物櫃中而後獲救的模糊記憶。該篇故事的敘事結構相較於其他兩篇故事較為工整與緊實,所鋪陳出的敘事軸線有被較完整的收束,是自己讀來感覺較沒有想要挑剔之瑕疵的一篇故事。

2023年4月29日 星期六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VIII 太宰治にグッド・バイ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八部作品。對自己來說,本書或許是在同系列截至目前為止所發表過的作品中,精緻度與完成度都未能達到系列作品平均水準的一部作品,但即便如此,閱讀本書的經驗卻並非全然負面。作者或許用了太多篇幅在表現其對太宰治生平與作品的認知、評判或關注,所以當其所鋪陳出的謎團事件雖有牽涉到太宰治、但背後真相卻無助於闡明或解釋太宰治其人其事、而只是把太宰治當成工具時,本書故事便難免會讓人讀來感覺虎頭蛇尾、結構鬆散。如果再加上作者為謎團事件所構思出的背後真相,把人性扭曲得太過偏差,也把詭計設計得太過粗糙,則就會讓人讀來感覺,作者過於想要闡述其創作小說的經驗、觀察與省思,而無暇顧及要讓虛構事件合情合理這件事。

宣稱是太宰治遺書之文件出現並引發關注與討論,而筆跡鑑定專家負責要鑑定出前述文件是否真為本人親筆所寫。在筆跡鑑定的結果要被發表前,專家被發現陳屍在為密室狀態的房間內,死因是遭濃煙嗆死,而引發濃煙的原因是,被宣稱為太宰治遺書之文件被燒燬。主角所心儀、年長其幾歲的男性小說家已行蹤不明多日,在無法透過僅有線索找到人的同時,男性小說家的遺體卻被發現。

兩起事件看起來沒有什麼關聯,但是當主角得知從一開始被宣稱是太宰治遺書之文件就是被刻意偽造出來的贗品,其便能整合看似零散的線索來拼貼出事件全貌。與男性小說家合作的女性編輯其實是筆跡鑑定專家的外遇,其與對丈夫由愛生恨的專家妻子合作殺了專家並製造出密室。為了男性小說家付出甚多的女性編輯發現小說家心意是向著主角,所以動念報復,而且其執著地相信,小說要能賣得不錯,必須要靠炒作新聞與製造話題,所以其設計利用遺書事件來促銷男性小說家新作,甚至更動結局來讓小說的敘事情節可以被穿鑿附會出更多話題。

然而這樣大費周章且迂迴曲折的手法,殺了人卻不一定就能確保想要的結果真的會發生。如果只是因為感情糾紛而傷害他人,則應該會有更多義憤的成分在其中,而如果是要操作輿論來謀利,則應該有更簡單直接而有效的方法。鋪陳出的線索不夠強而有力,將線索收束成脈絡的邏輯又太過曲折或甚至牽強,作者這次所構築出的謎團事件及其背後真相,坦白說是有點粗製濫造,像是勉強地硬要把一團雜亂的絲線說成是有被編織好的一塊布。

作者讓主角去拜訪不同人,呈現出闡釋太宰治真實人生經歷與其作品內容間關係的不同觀點。太宰治作品裡的悖德、頹廢與墮落,是被精緻化或經過蒸餾的現實映照,還是與現實正相反的展演,是轉嫁或淡化在現實中所感受到的罪惡感,是辯解或脫罪,還是想像在現實中無法實現的想望。太宰治的死亡背後有什麼樣的真相,其最後發表但尚未完成之遺作所描述的內容,是書寫現實,還是已經摻入大量的虛構,每種可能的答案都只是可能的揣測,答案背後都有立基在價值選擇上的假設。作家一定要潔身自好,還是如果其放浪形骸,也該因為創作需要養分而可以被諒解?不僅答案的選擇是見仁見智,或許連問題的問法也是因人而異。

將虛構說成是從真實經歷改寫,或者說就是造假經歷來製造話題,是否真的就是賣書的有效方法呢?無法體察存在虛構敘事裡的現實觀照,只能接受被虛構出來的意義像張標籤般地被貼到敘事的外包裝上,或者是因為自主探索後選擇的能力已經退化或被剝奪,而太過依賴那些操之在別人手上的選擇輔助工具。有些作品只是一時的順風滿帆,有些作品又是可以被一再地咀嚼出新的口感與味道,但是當要閱讀什麼不再是個體自主而是被強塞過來的選擇時,還有可能或有機會去認識那些越陳越香的美好嗎?

2023年4月24日 星期一

魔女と過ごした七日間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的作品。先前讀過系列作品的第一部,當時的讀後感應該是覺得題材太缺乏現實感而無法投入。在本書故事中,或許是作者做了一些路線修正,又或者是奇想題材不是一個可以被持續翻出新意的梗,所以有多一些的敘事元素被放入,讀來感覺多一些現實感,不僅整體故事變得比較厚實,個別敘事元素之間的平衡感也被構築得還算可以。

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不再只是描繪,人腦一旦比預想得還要聰明,則會發生什麼事這樣的想像,而是想更進一步地去探究,雖然有些膚淺而粗略,人類妄想著使用科技來管理或控制己身的荒謬與風險。人類彷彿開始步上放棄身為人之價值與意義的道路,為了讓管理有效率並讓社會生活井然有序,而想要把所有人都歸類與納編,並且把所謂的「異常」或「混亂」都消滅殆盡。但建置這樣的秩序會需要付出何種代價,又會與自主、人性尊嚴等價值有多少衝突,即使本書故事沒有探討到如此深入,卻還是為想要多做一些思考的讀者點出一些方向。

曾經是警察而現任職於保全公司的父親,在妻子死後與中學生的兒子過著兩人生活。在父親的屍體被發現漂浮在河裡後,隨著案情的調查進展,兒子得知了父親沒有展現出來的其他面向,包括父親與另一名女性生了一個女兒,且這個女兒具備異於常人的能力,以及父親先前在警界是負責辨認通緝犯的工作,但隨處可見的監視器與人工智慧影像比對技術,讓父親的專業能力不再被需要等。父親被人殺害的原因,被懷疑是因為其認出了尚逍遙法外的通緝犯,而隨著負責辦案的警察從可得線索中逐漸爬梳出案情樣貌時,卻發現警方的科學辦案有著不為外界所知的另一面,例如警方在進行DNA比對時,會使用到本不應被建檔在警方資料庫裡的樣本等。

作者虛構出,或者說是預想到,一套正在發展中的技術,即透過人的DNA來建構出其外表樣貌,而運用前述技術並與影像監視系統以及蒐集個資的公部門系統進行串聯,便可以把所有人的資訊串在一起,進行非常有效率的監控與管理。而為了讓以前述技術做為基礎來運作的監控管理系統有規模化的效果,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毫不在意便隨手丟棄的生物檢體,例如留有唾液的煙頭或飲料杯罐等,都被秘密地蒐集起來並納為資料庫樣本。

這樣的想像或許有著幾分真實性或至少可能性。每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自願或不經意交到別人手上的生物檢體,例如在體檢時所提供的血液樣本等。這些檢體是否真的有被循規蹈矩或尊重個人意願地進行處理,還是有可能就被以進行更有效管理或保護個人的名義,在未經告知與未獲同意的情況下,被拿去做其他用途的利用,可能是個需要當事人更謹慎與更有公民意識地去留心與關注的課題。或許本書故事的敘事情節就是在發出警示,提醒我們應該更有警覺,並去省思當我們選擇要接受他人所宣稱、可以讓社會生活更井然有序與便利的體制或技術時,是否有付出什麼代價或甚至犧牲了什麼的問題。

或許可以說是作者的嘲諷或批判,在本書故事中父親之所以會被殺害,乃是因為其發現,在人為疏失導致前述監控管理系統未能如預期運作的情況下,一起懸案被認定是凶手的人其實是並非真凶,而真凶尚逍遙法外,所以負責維運系統的警方人員,因為怕系統被曝光與質疑,才下手殺人滅口。信奉效率至上、科技可以妥善管理人類社會的人,或許忽略了科技的運用還是人的作為,如果人不能完全排除會出錯的可能,則由人來使用的科技也不可能。

更重要的是,為何人需要臣服於其所創造出的科技之下,交出追求自主性與差異化的權利?人類或許就是因為有所不同,有抗拒被框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所以才會一直演進,即使演進的方向有時是朝向更多的混亂。

2023年4月20日 星期四

異分子の彼女 腕貫探偵オンライン

日本推理小說家西澤保彦的作品,收錄3篇故事,其中〈異分子の彼女〉目前是2023年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作者在〈あとがき〉中言及,過去同系列作品是採取所謂「サザエさん時空方式」在敘事,也就是讓主角跟登場人物們的年齡都不會增長,其既不會成長也沒有什麼變化。但是本書所收錄的故事,為了反映創作當時的時局,也就是疫情嚴重影響每個人日常生活的狀況,所以把敘事的背景時空設定在2022年,並讓負責解開謎團的腕貫探偵用遠距視訊的方式來接受民眾諮詢,而其他在過去同系列作品中會時不時出現的人物,則因為要處理其脫離原本設定時間被凍結之時空後會如何變化的課題太過繁複與困難,所以就讓其不在本書各篇故事中登場。前來諮詢的人們,在螢幕中看到腕貫探偵會覺得其像是一個機器人,會想像是在跟人工智慧對話,而這樣的敘事橋段,或許反映出主流科技想像滲透生活的深度與廣度。

對自己來說,本書各篇故事體現了,作者做為一個創作經驗豐富的資深推理小說家,所鍛鍊出來的深厚敘事功力。雖然不能說作者所構思出來的謎團是多麼新穎或讓人無法預想得到,但是其在內容上的繁複,卻讓作者得以透過將敘事鋪陳得有層次與結構,來展現其在說故事時的收放自如與游刃有餘。

舉例來說,〈異分子の彼女〉講述一個計程車司機在機場載到一名女客人,讓其想起過去一件與女性共乘計程車的偶遇事件,以及曾經發生日本各地的隨機殺人事件。而新聞報導一名60多歲男子殺害其妻子的事件,則因為加害人與被害人都是計程車司機過去曾頻繁交流的友人,而讓其想起過去被害人曾經要與另一名男性友人結婚,卻在婚禮當天,新郎不明所以地被殺害,至今仍真相未明。

前述這些看似是一個人機緣巧合地被喚醒、彼此之間沒有什麼關聯的龐雜記憶,其實是像絲線糾纏成一團般地牽連著的連鎖事件。為了避免因為地緣關係而罪行被暴露的風險,以殺人為樂的女子以四處旅行的形式在各地隨機殺人,而回家鄉參加婚禮並湊巧與其共乘計程車的男子,則因為跟女子有數面之緣,讓女子萌生殺人滅口的歹念,卻陰錯陽差地在舉辦婚禮的飯店中殺錯了人。鋪陳出看似無關的複數謎團,讓敘事一開始用一種看似雜亂無章的方式展開,然後再用可以自圓其說的脈絡來收束,這樣的故事讓人讀來除感覺有趣外,也會想稱讚一下作者設計並構築繁複敘事結構的能力。

〈焼けたトタン屋根の上〉亦是先鋪陳出看似有複數個謎團存在其中的混亂狀況,然後再由腕貫探偵將狀況爬梳清楚,並推導出所有事情均有關聯的結論。依靠有錢叔父過日子的母子,母親在與叔父交往的女子被發現陳屍在叔父名下之屋子裡時,被叔父請託來製造不在場證明,但在其完成偽裝工作後返回現場,卻發現死者被換成其兒子的女友,且之後其兒子竟然向警方自首,坦承其殺害了叔父。母親不能理解死者為何換了人,更不能理解其兒子為何要殺害叔父,如果是為了遺產就不可能去自首。然而,只要將人際關係的構圖做個轉換,就可以看出所有的殺人動機都是因為感情糾紛。兒子女友其實是好女色之叔父的新歡,舊愛新歡的爭風吃醋導致第一起不幸的發生,而在感情上感覺被背叛,則導致出其他因為一時衝動所犯下的錯誤。

篇幅最長的〈そこは彼女が潜む部屋〉則是講述十數年來發生、與一間套房有關的種種事件,包括原本屋主老婆的外遇對象與其情人在套房內疑似殉情、現任屋主女友應該是第一次造訪卻不經意說出一些讓人懷疑其曾經來過的話等。原本看似是各自獨立的事件其實是有所牽連,而同樣地,作者的敘事鋪陳展現其建構繁複敘事結構的功力。

2023年4月10日 星期一

秘境駅のクローズド・サークル

日本推理小說家鵜林伸也的短篇小說集,收錄5篇作品,其中書名同名作目前是2023年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根據〈あとがき〉所述,本書各篇故事用了一些素材是取材自作者過去的生活經驗,例如其高中打過棒球、大學參加過天文社、曾經在溫泉旅館打工等。或許作者就是想到什麼、有什麼靈感就寫什麼,所以讓本書各篇故事既沒有連貫性的設定,也從中看不到什麼作者想要建構敘事風格的企圖或作為。或許應該說,本書就是把作者已發表與新創作的短篇小說湊在一起出版而已。然而,本書各篇故事有一個特質,對自己來說是可以看出作者在敘事手法上的嚴謹與細緻:作者雖然取材沒有明確的路線與範圍,敘事在結構上也沒有套路或特徵,但是其用所選擇的題材做出設定,然而忠於該設定地鋪陳出謎團與推理過程,並藉此讓謎團背後的真相是因為存在前述設定才能自圓其說。

例如在〈ベッドの下でタップダンスを〉中,主角跟其所任職之小型景觀設計公司的老闆娘發生婚外情,卻被臨時提早返家的老闆撞見。急忙躲到床底下的主角,在與老闆對峙一陣子後竟在床底下睡著,醒來後發現老闆陳屍在床上,而門窗被鎖上或關閉的宅邸形成一間密室,裡面只有死者與堅持沒有殺人的一對男女。最後主角推理出,凶手是僅曾經被其在思考案情的過程中偶爾想到的一名公司高層,但凶手為何被捲入事件中以及為何要殺人的原因,都奠基於在敘事展開中曾被點出的資訊,例如老闆娘的慣性外遇。凶手用來製造出密室的道具,則是在景觀設計公司中出現毫無違和感的專業工具。在案發現場透過對話來進行推理的嫌疑人只有兩人,而真凶則是一個存在敘事邊緣的登場人物,這樣的敘事可說是展現作者的創意與巧思。

因為存在共犯結構,所以原本不可能被執行的犯罪便變成可能,這樣的詭計出現在書名同名作以及〈夢も死体も湧き出る温泉〉中。書名同名作講述一起發生在人煙罕至之偏僻車站附近的殺人案件,在場的只有與死者同行的旅伴,但是這些旅伴都無法避過其他人的注意來把凶器帶到現場,而如果是其他人從另一條路潛入現場來殺人的話,則一定遇上碰巧經過現場的旅行者。有趣的是,兩個共犯之所以會分工協力來製造出不可能犯罪的假象,一方面是要脫罪,另一方面則是要嫁禍他人,但意外出現的旅行者卻打亂了這個布局。

而〈夢も死体も湧き出る温泉〉則是讓兩個共犯分別進行把屍體藏到倉庫裡以及偽裝成屍體混淆視聽的工作,藉以協助對方取得無法一個人獨力完成所有行動的不在場證明。溫泉鄉派出所員警也是共犯之一,這可能有點違反古典推理小說的創作原則,即偵探或執法人員不應是犯人,不過如果這樣的「違規」讓故事變得更有趣,或許也就不用過度苛責。

〈ボールがない〉書寫的是日常生活之謎,而謎團事件發生的舞臺是高中的棒球隊,或可說是作者在嘗試挑戰創作青春小說。與其他故事一樣,作者在該篇故事中也用其所建構出的設定來讓謎團背後的真相變得能自圓其說。例如,撿回來的棒球數量之所以會少了一顆,乃是因為有人刻意讓一次歸還棒球的動作,被誤認為是歸還了兩顆因為不同原因而需要被找回來歸還的球,而之所以要製造出這樣的誤認,則是因為當事人想要留下其心儀之人有好表現的棒球做紀念。前述敘事所涉及的資訊被當成背景資訊一般地在敘事展開中被鋪陳出來,而作者最後收束這些資訊來解謎的手法,則可說是還算細緻。

〈宇宙倶楽部へようこそ〉也是書寫日常生活之謎。不過對自己來說,其所書寫出的謎團並不難被猜想到背後真相,而作者在敘事結尾處所附加上去、意圖翻轉先前敘事所書寫真相的另一種真相,則有些刻意與匠氣。

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クローゼットファイル 仕立屋探偵 桐ヶ谷京介

日本推理小說家川瀬七緒的作品,收錄6篇短篇,其中〈美しさの定義〉目前是2023年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短編部門候補作。作者描繪出具備特殊能力的偵探角色,其對於縫紉技巧與織品布料的知識非常淵博,甚至可以從衣著的狀態或習慣來推測出,穿衣的人在體態上或在日常生活行動上有什麼特徵。不論這樣的特殊能力是否不可能存在於現實中或被描寫得太過浮誇,作者把這樣一個能力與眾不同、形象與特質都很鮮明的偵探,放入與警察合作偵辦懸案的設定中,讓警察無法看出有玄機或蛛絲馬跡隱藏在其中的物證,透過偵探的慧眼而變成釐清案情的突破口,連結起原本沒有被用常識辦案之警察所察覺到的人際關係,進而讓被害人沉冤得雪。活用這樣的題材所構築出來的敘事有其新穎與獨特之處,一方面織品布料或人體結構的知識並非在其他推理小說中常見,另一方面偵探並非辨證而是推測的推理方式也有其特色。

舉例來說,〈美しさの定義〉講述一名不被家人所支持但仍堅持要就讀服飾学校的女性,十年前被發現遭人刺殺後陳屍在住處,但警察卻找不到任何可以用來獲知凶手身分的線索。偵探跟其經營古着買賣事業並身兼遊戲實況主的女性友人,從遺留在死者縫紉機中的纖維成分,推論出死者生前最後用來縫製衣物的布料是一種日本傳統織物,並進而大膽猜測死者生前可能與穿著用日本傳統織物所製成之創意設計服飾參加選美比賽的女性有交集,即使兩人看似是分屬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生活圈。作者的敘事不是線性展開而是有點在繞圈,死者家人對死者的不諒解雖然被敘述出來,但跟案情卻不能說有什麼關聯,只是讓讀者可以透過偵探的思考,有更多素材去想像死者的人物形象與性格特質而已。

在〈ルーティンの痕跡〉中,偵探發現偷竊女性貼身衣物之慣犯刻意遺留在現場的內褲,其會在局部出現皺褶,進而推論出犯人會需要經常做出跪地姿勢,應該是從事不能說是一般職業的謝罪代行業。而〈緑色の誘惑〉則是講述,為了放鬆身心而偏執地要全身穿著綠色衣物的單身高齡女性,被不明人士所殺害,但警察卻苦於毫無線索而多年來無法破案。偵探從死者生前嘗試要把高級和服重新染成綠色的動作,推測應該有位具備相關專業能力的職人存在於死者的交友圈中,而這名誤以為死者對其有愛意的職人便是凶手。偵探因為擁有與眾不同的能力與專業知識,所以可以看到警察忽略或壓根不會意識到的線索,並據以點出警察不曾想過的辦案方向,而這或許就是本書各篇故事讓人覺得有創意與有趣之處。

作者或許對於處於弱勢的未成年人,例如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或年幼被遺棄的人等,有其特別的關注,所以讓偵探會特別去注意,那些在體態上透露出有遭受暴力對待的人,並且讓偵探去省思,社會對於解決這些人所面臨問題的無能為力與毫無作為。在〈攻撃のSOS〉中,偵探阻止了遭受家庭暴力的少女們所要進行的交換殺人,並嘗試讓少女脫離對其施暴的家人。而在〈ゆりかごの行方〉中,年幼被母親遺棄而在育幼院長大的少年,透過警察來請偵探幫忙,從其被遺棄時所穿著的衣物,推測出母親的身分。偵探完美地完成任務,卻在最後與警察合作不讓少年見到母親,並嘗試化解少年心中積累多年的仇恨與怨懟。

對自己來說,〈キラー・ファブリック〉是一篇操作本書各篇故事獨特之處過了頭的例子,因為其所書寫的織物布料太過特別,而所鋪陳出、用前述織物布料做為線索來釐清案情的推論也太過迂迴。

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君のクイズ

日本小說家小川哲的作品,目前為2023年本屋大賞ノミネート作以及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本書故事以發生在益智節目上、導致參賽者被懷疑有作弊嫌疑的謎團事件為題材,讓自己想起獲得2009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電影獎的電影,雖然自己沒有實際看過那部電影,卻透過當時的介紹而對其內容有印象。在本書故事中,作者闡述了益智問答競賽參賽者不僅需要博聞強記、勤奮吸收新知,很多時候其之所以能回答出正確答案,乃是因為其被要求回答的問題與其過往生活經驗有某種程度的關聯。這樣的敘事手法,讓登場人物的過往生活經驗片段,因為牽連到一題題的冷門知識題而可以被敘述出來,似乎又有前述電影內容的一些影子。不過既然自己沒有實際的觀影經驗,同時本書故事的敘事內容也不僅限於此,則或許自己也不用執著在探究本書故事是否受到前述電影的啟發等課題。

本書故事的主角反思其參與益智問答競賽的經驗,指出益智問答也是一種競技,參賽者除了要有豐富的知識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按鈴搶答上搶得先機,在問題還沒問完之前就能從微量的訊息中推敲出答案。因此,從逐漸增加的資訊量中找出蛛絲馬跡、藉以推導出問題想要問的事物與正確答案,這樣的技能其實就是一種推理能力,只是對益智問答參賽者來說,建立完整厚實的證據基礎、形成縝密嚴謹的推論脈絡等並非首要追求的目標,重要的是能用最精簡的資訊量,當機立斷、甚至大膽猜測出可以搶到分數的答案。如何限縮可能選項、如何判斷可能選項成為正確答案的機率高低,或許是益智遊戲參賽者所進行之推理的獨特之處。

然而,如果在一次益智問答的競賽中,一名參賽者在主持人念出題目前便按鈴搶答並答出正確答案,則此時就算這名參賽者如何博聞強記,也很難不被人懷疑是有作弊。本書故事鋪陳出這樣一個謎團事件,讓因此落敗的參賽者成為主角,開始蒐集各種資訊,希望能解釋前述參賽者,如果不是跟競賽主辦單位有勾結的話,如何能做到在沒有聽到問題之情況下卻能正確回答的不可能任務。

當然,作者最後給了前述謎團事件一個合情合理的解釋,特別是其還讓這個解釋之所以合情合理,乃是因為被放在益智問答競賽是透過電視轉播的情境中。電視節目的製作單位為了不在競賽過程中做假,但又要顧及不會有因為參賽者答不出來的狀況而讓節目變得不好看的要求,所以其所出的題目是平衡地考慮每個參賽者的情況,交替地出現個別參賽者應該能夠回答的題目,例如其在過去參與的其他競賽中曾經回答的題目,或許跟其背景或經歷有關的題目。只是,如果這個小手段被某個參賽者識破,而這名參賽者還因此先把其他參賽者的背景與經歷都澈底調查過的話,則這名參賽者能推敲出下一個題目應該是輪到分配給其回答的題目,然後還能從極微量的資訊中猜到這個題目可能會是什麼內容,或許也就不是完全不可能。作者用其埋進敘事情節展開中的設定,做為其所設計出之謎團事件能被解釋的基礎,這樣的自圓其說或許就是本書故事的巧妙與有趣之處。

做為本書故事主角的參賽者,在理解對手如何化不可能為可能,並得知對手下一步的盤算後,認定其與對手是道不同不相為謀,其還是想要堅持其為何要參與益智問答的理念與熱情,而不是只是把參與益智問答當成是獲取知名度的一種手段。或許之所以人會知道一些冷門知識,能夠回答出其他人可能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是因為其過去曾有機緣接觸到這個冷門知識,而透過記住這個冷門知識來珍惜這段過去,或許也是一個透過參與益智問題競賽所能獲得的附加價值吧!

2023年3月26日 星期日

名探偵のいけにえ 人民教会殺人事件

日本推理小說家白井智之的作品,目前為2023年第23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以及第76回日本推理作家協会賞長編および連作短編集部門候補作。雖然是自己沒有什麼根據且過於淺薄與偏頗的觀察與認知,但仍不免感覺本書故事是體現了,作者想要突破推理小說已經變不出什麼新花樣之困境的企圖心,同時作者是採取了近年來對日本推理小說家來說算是主流的策略,亦即是構築出一個有自成一格之論理邏輯與價值體系的世界觀,然後讓發生在其中的謎團事件,在真相被揭露的過程中有翻轉數次的敘事轉折。對自己來說,採取這樣的策略是推理小說家的自虐,同時也會帶給讀者壓力,因為要將繁複而曲折的敘事處理得妥當且不會漏洞百出,以及要消化繁複而曲折的敘事,兩件事都不算是簡單的事。

人會為了讓信仰不會受到質疑或反駁,而選擇對矛盾視而不見,或甚至對所體驗到或經歷過的現實做出曲解,這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設定的特殊條件。被富豪派到新興宗教信徒們遺世獨立聚居的聚落裡、調查新興宗教到底是不是一場詐欺的調查團,成員接連被殺害,而這數起看似並非人力所能做到的不可能犯罪事件,其背後真相被推理出三個版本,而每個版本的基礎都或多或少有扣合到,為了維繫信仰的不可侵犯性而做出扭曲事實的行為,或為了保持認知的平衡而自我催眠地扭曲對現實的認知。

舉例來說,因為相信新興宗教的教主具備神力可以治癒百病,所以信徒會認為在聚落裡不會存在疾病或殘障。因此,明明是需要依賴輪椅方能行動的人,卻被信徒們認為是雙腳健全,其只是把輪椅當成伴侶而不忍捨棄,而明明因為生病導致身體無法長大的人,卻被信徒們看成是沒有異常的成人。在這樣的特殊條件下,許多跟不可能犯罪事件有關的證詞便變得不能被盡信,不是因為證人刻意說謊,而是因為證人是活在一個透過相互主觀來維繫的集體幻覺之中。作者透過這樣的手法,來為看似沒有合理解釋的謎團構築出可以自圓其說的說明,而讀者在理解並接受特殊條件的情況下,便可以欣賞到,作者同時設計與操弄遊戲規則的創作功力。

或許可以這麼說,在作者自圓其說的虛構世界中,讀者也必須是信徒,相信並接受作者的設定,而不能用在其所身處現實中通用的常識或價值觀,來理解登場人物的所作所為。在本書故事的最後,作者讓為謎團事件推理出真相的偵探,變成阻擋教主所規劃、要讓信徒誤以為其是經歷死而復活之騙局,並實際下毒殺害數百名信徒的人,而偵探之所以會做出這樣已超過冤有頭、債有主之復仇範圍的凶惡行為,乃是為了成就其心中所信奉之名偵探的完美形象。當在本書故事中讀到登場人物為了信仰而自欺欺人、睜眼說瞎話、甚至作奸犯科時,讀者就必須接受讓本書故事敘事得以成立的前提,亦即是信仰會讓人性扭曲至此、理智不再運作,否則可能無法進入敘事所構築出的世界,進而覺得閱讀這個故事是有趣的。

不論是死者陳屍在由內上鎖的房間中而鑰匙被留在室內,或者是四人隨機選擇茶杯來飲用紅茶卻只有一人死亡,本書故事所鋪陳出的謎團或許是已經變不出新把戲的似曾相識,而作者嘗試翻出新意的方式,便是把前述信仰扭曲理智與人性的敘事元素,融入謎團事件的設計中,並試圖窮盡玩弄這個元素的各種可能。作者破除了某些可能曾經被奉為圭臬的推理小說理應如何如何,用其自行設定的前提做為基礎,構築敘事展開得以成立的脈絡。採取這樣的做法,或許是推理小說家在面對創新的可能已經山窮水盡時,所做的困獸之鬥,而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做為一場嘗試突破的奮鬥,表現得算是還不錯。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方舟

日本推理小說家夕木春央的作品,目前為2023年本屋大賞ノミネート作以及第23回本格ミステリ大賞候補作。本書所具備、讓其得以入圍前述獎項的特質,對自己來說或許不難點出或理解,但自己在沒有閱讀過其他入圍作品的情況下,仍會主觀認定本書最後應該只是陪榜而已。自己會如此認定的原因是,本書故事是將其所鋪陳出的謎團,建立在自圓其說的特殊設定之上,但這個特殊設定卻完全與社會現實脫節。更重要的是,作者集中火力在構築謎團與製造讓讀者猜想不到的敘事情節轉折,卻因此無暇兼顧,或甚至是刻意放棄,對登場人物做任何性格特質的勾勒,也幾乎不對登場人物間人際關係或情感變化做任何描寫。或許可以說,本書故事徹頭徹尾就是作者構思出一個頭腦體操問題,在其所設定的特殊規則下,提供一個讓讀者無法預料到的解答。而這樣的故事,讀來雖然會感覺有趣,但卻也會感覺其太過單薄與膚淺。

一群人被困在詭異的建築物中,因為突如其來的地震而讓唯二的出入口被封閉,在地下水水位持續上升的情況下,必須有人犧牲去操作能移動在其中一個出入口外之岩石的器具,方能讓其他人逃出。正當大家在苦惱著要如何決定犧牲誰來讓其他人獲救時,有人被殺害,而眾人此時便打起如意算盤,想著如果能找出凶手,就可以要求凶手透過捨己救人的方式來贖罪。之後第二個與第三個被害人接連被殺害,而原本在第一起殺人事件中沒有遺留任何謎團來讓其他人抽絲剝繭的凶手,此時卻做出一些讓人看不透其為何如此做的行動,進而提供一些蛛絲馬跡給擔負起偵探角色的登場人物,讓其可以推理出凶手是誰。

然而,凶手謀害原本就算其不做任何事、也會一起死在密閉建築物中的被害人們,其真正的動機是要抓住唯一一個可以獲救的機會,不僅耍手段讓其他人不去注意到這個機會、避免大家來爭奪,更誤導大家以為被留下來操作器具的人是犧牲,而不是可以藉此得到唯一一個逃出生天的機會。前述真相的揭露不僅是讓人意想不到的敘事情節轉折與本書故事最後高潮,更讓原本擔負起偵探角色之登場人物所做出、其實有些漏洞與牽強的推理,得以被修正成更合情合理。這樣的收束有著強大的戲劇張力,展現作者構思敘事情節的縝密思考以及豐富的想像力,同時也增強了本書故事的娛樂效果。即使作者所鋪陳的特殊設定與現實嚴重脫節,登場人物也沒有什麼可以讓讀者鑑別與觀察的形象或特質,但前述抽絲剝繭找出凶手的過程,以及凶手最後反將一軍的翻轉,還是成為本書故事得以獲得正面評價的特點。

或許應該說,本書故事就是作者發揮不自我設限之想像力所製作出來的產物,而因為如此,作者也就可以在其中插入一些純粹是理論層次上的議題討論。例如如果要讓某個人涉險來救其他人,這時候大眾或許會選擇那些沒有人愛的人,而不是那些有愛著誰也被誰所愛的人,例如派單身而非有家室的專業人士去有危險的地方救災等,因為這樣就只需要犧牲當事人,而不用連累之後被留下來的人,為了當事人的犧牲飽受煎熬。非常殘酷的論理,卻不盡然沒有說服力,同時也不必然不會是自己在陷入這樣極端的困境時所做出的選擇。

有了為什麼會這樣或為什麼要這樣的疑點,或許才能讓人找到突破口去揭開犯罪案件背後的真相,就像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沒有起疑,也就不會有進一步探查與思考的可能。如果沒有必須應付的突發狀況,或做出什麼畫蛇添足的舉動,或許人是有可能讓行動變得無法被追蹤,只是人要如何做到完全不會讓其他人起疑的程度呢?有時候最簡單質樸的布局,反而不會因為把事情搞得複雜而變得漏洞百出。

2023年3月5日 星期日

名探偵のままでいて

2023年第21回「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受賞作。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充分展現作者想要透過獲獎來得到出版作品機會的企圖心,因為作者把本書故事處理得非常「花團錦簇」,滿滿的各種推理小說用來吸引讀者與樹立風格的敘事元素,例如一章完結的日常生活之謎(可能不是很精確的描述,因為有些謎團事件已經涉及到殺人)加上發生在主角家庭裡的謎團、有強烈異於常人且不落入俗套之特質的安樂椅子偵探、偵探小說史評析、甚至是主角與兩名男性登場人物之間的戀情展開等。作者的野心很大,雖然結果仍有瑕疵,但尚可說是用實力證明了可以把繁複多元的敘事元素處理得還算平衡而不紊亂。只是太過用力的結果,還是讓本書故事讀來不免讓人有種匠氣與炫技的感覺,少了一點讓人可以進入其中找到共鳴或觸發省思的細膩或深刻。

本書故事所鋪陳出的謎團,或許不夠複雜或困難,甚至沒有太多能讓人拍案叫絕或懊悔被誤導的細節。作者或許太過依靠設計所謂「叙述トリック」來製造敘事轉折,但一直在字裡行間玩著誤導讀者的把戲,或許還是會讓人讀來逐漸感覺彈性疲乏。不過,作者用自己的設定去合理化,在本書故事裡登場的偵探,破解謎團的方法不是立基於嚴謹邏輯辨證的推理,而是從想像甚至是幻覺出發的說故事,這樣的設計與安排對自己來說是有趣同時也讓本書故事變得精彩之處。

舉例來說,在〈プールの"人間消失"〉中,突然在游泳課下課時像是蒸發一樣地失蹤的小學女老師,其之所以能夠失蹤,乃是因為被誤導認為是男性但實則為女性的校長,扮成女老師並為其製造出脫逃通路。或許作者利用讀者先入為主觀念來製造錯覺的手法並不特別高明,但是其讓安樂椅子偵探像是在構思敘事情節般地,想像出不同的人物關係設定與事件展開,這點卻讓自己感覺還算有趣。或許跳脫每一段推論都要有證據來支持、甚至要排除其他所有可能的束縛,而讓支持推論的證據強度停留在只要有蛛絲馬跡就可以,就算只是望文生義或小題大作也沒關係,這樣的設定反而為本書故事樹立了風格,讓人讀來感覺新鮮與輕鬆。

〈まぼろしの女〉則是把透過想像來解謎的設定運用到極致。主角的同事要救助被刺傷的陌生人卻反而被懷疑是凶手,在現場目擊整個過程卻倉皇逃走而不願出面作證的女子,成為釐清案情的關鍵。偵探僅僅從女子在說話時用雙手摀住嘴巴,便猜想女子應該是有酒癮且正在戒酒中,甚至進一步想像,女子應該有不想被人知道自己又再偷喝酒的理由,所以必須逃離現場且不願伸出援手。

嚴格來說,本書故事的偵探以安樂椅子偵探之姿所提出的見解,幾乎都是沒有被太多證據所支持的揣測。但或許可以說,偵探因為很有看人的眼光,對世事很有洞察力,所以可以從已經是輾轉相傳的描述中,準確編撰出幾乎接近事實的故事。然而,幾乎只是發揮想像力,僅依據一些來源並不能盡信的轉述,就能看到謎團事件背後的真相,這樣的敘事本身就只能是出自想像力的創作,而無法被太過理性地檢證,更有很多可以被質疑的地方。只是,描述偵探從未被混淆或不受誤導的觀點出發,切入謎團事件的細節內容,並發想出其他人所想像不到的解釋,這樣的敘事讓讀者像是參與虛構故事的過程,陪著偵探一起想像、再想像與修正想像,而不是拿著放大鏡檢視解謎過程是否合情合理、有無邏輯矛盾之處,這樣的閱讀經驗或許還算新鮮。

作者為偵探能有過人想像力所提出的理由,除了解釋其閱讀許多經典推理小說且具洞察人心、善解人意的個人特質外,還有其罹患會產生幻覺、但尚未影響認知能力的路易式體失智症。但說實話,除了給人賣弄學問的印象外,這個資訊也沒有讓偵探的過人之處變得更讓人信服。

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エゴイスト

日本作家高山真的作品。自己會購入本書閱讀,很大原因是因為其故事被改編成電影,且選角是讓自己感覺有點意外的安排。讀完本書後,即使自己對於演員形象與特質是否符合自己對登場人物之想像仍有相當疑問,而這個問題必須等到自己有機會看到電影才能得到答案,但是本書故事既不是放閃灑糖、聚焦於描繪主角兩人關係發展的BL戀愛小說,也不是著重於情欲書寫的耽美小說,這點反而更讓自己感覺意外,同時也感到驚喜。已經過世的作者並沒有留下太多的作品,而雖然自己並沒有很用功地嘗試對作者生平有更多認識,但也還是主觀地認定,本書故事的主角應該有部分性格特質是作者自身的投影,而即使有不少的加油添醋,但是本書故事有部分是作者自身的故事。

愛應該如何被表達與展現?是否有動機純正而不帶任何私心或卑劣算計的愛意?又是否愛一定會因為牽扯到金錢或物質而變得不再潔淨或純粹?當主角面對生活貧苦、甚至不得不從事性交易來應付生活所需的戀人時,其選擇用援交或包養的形式來獨占戀人的身心靈,是否這個選擇就讓主角的愛變得自私霸道、是一種宰制與不對等?因為主角無法完全解決戀人所面對的經濟壓力,所以戀人還是得兼差做體力活來應付生活開銷,而當戀人因為過勞而身亡時,主角便不斷批判著其表現愛意的方式,心中滿是悔恨與愧疚。只是當時的主角有其他的選擇,能採取什麼不同的行動來維繫其與戀人的關係嗎?或者說如果主角不打腫臉充胖子地每個月金援戀人,其愛情故事就能有個不一樣的結局?會一直悔恨早知如此何必當初,或許就是因為當初只能是這樣一個當初,而沒有人可以早知道。

當母親不再是一個無私地為子女付出的人,而是早早地就在子女的人生中缺席,或甚至成為子女沈重的負擔時,那對子女來說母愛還會是母愛嗎?主角與其戀人的母親,分別因為不同的理由對各自的兒子感到虧欠,不管是因為無法陪兒子走再長一點的人生路,還是因為拖累了兒子,母親對於無法付出更多、或者不能成為兒子的助力卻反而成為阻力,應該都是會感到愧疚與自責的。想要愛卻無法付出,反而變成在向對方的愛索求些什麼,這樣所造成的心理壓力,或許更是一種折磨。而對子女來說,相較於把自身的不如意化成情緒勒索轉嫁過來的母親、或者硬逼著子女變成其所想像之理想型的母親,因為疾病而在人生中早早退場或拖累著子女的母親,或許還是比較美好吧!畢竟是可以讓子女在苦難或悲傷中還有些慰藉或寄託,而不是不斷地荼毒著子女的人生。

主角面對曾經被霸凌的過往,選擇用維持體態與注重外表來武裝與展現優越感,而這樣的行動對於部分有著非主流身分認同的人來說,就是一種在既有權力結構中的掙扎或對抗吧!只是當建構外在形象成為自我認同建構的一環,是賦予存在某種意義的工具時,人是否會被所建構出來的自我所吞噬,對於建構過程不再有自覺或控制權?當然,自我認同或者存在意義從來都不是既定或固有的實質,而是可變動與不斷更新的過程,所以要如何做一個會對同樣生理性別產生欲望或愛情的人,本來就也沒有什麼正確解答。只是當自我認同建構變成一種固定招式,會不會就讓有著非主流身分認同的人變得太過招搖,而掉進另一個窠臼中?為了對抗而站在對立的位置,不見得會讓人得到解放或救贖,而只是讓人被困在那個對立位置上。

性愛是探索彼此身體的過程,而箇中高手是可以靈活且敏捷地感知到對方的偏好並做出回應。擁有被人渴望之性感肉體的人,或許因為從來都不用取悅別人而性愛技巧拙劣。用性愛換取金錢的人,則把性愛發展成標準作業程序,雖然不一定不能取悅對方,但卻也會避免冒犯對方,而不會試探也不會多做努力。

2023年2月20日 星期一

この世の喜びよ

日本詩人、小說家井戸川射子的作品,收錄3篇短篇小說,其中書名同名作為第168回2022年下半期芥川賞共同受賞作。

自己一直困惑於作者想要透過本書故事建立什麼樣的創作風格,特別是自己對所謂的純文學並沒有什麼涉獵,也談不上有什麼興趣。如果說作者一開始是創作詩作,而後企圖將用文字捕捉瞬間意境或情緒的美學導入在敘事的鋪陳或構築中,則必須說這樣的創作風格並不符合自己個人的美學。敘事是應該要有時間流動與狀態變遷的脈絡,就算要書寫登場人物的情感或思緒,也會是登場人物在敘事所設定的情境中遭遇到了什麼,進而反應出來的體會或思考。不說明細節,不營造情境,也不鋪陳脈絡,只是捕捉登場人物的意識漂流,然後僅是雖然可以說成寫意或勾勒梗概、但對自己來說是潦草或偷工減料地講述一些登場人物遭遇的片段,即使這樣的敘述傳達了什麼可以讓讀者有共鳴或感同身受的體悟或情感,也都不會讓其變成一篇好的敘事,因為其並沒有描述一件事情,或者說其描述事情描述得很拙劣。

〈この世の喜びよ〉講述一名在百貨商場喪服專櫃工作的中年婦人,在兩個女兒都已脫離其管教、甚至沒有什麼情感上的連結後,對因為與同住家人有些狀況而時常出現在百貨商場裡的少女,產生關愛的情感。然而,或許因為本來就不是能夠相互理解的靈魂,又或許因為彼此都投射某種理想形象在對方身上、並期待向對方索求某種自以為可以取得的慰藉,所以最後少女的情緒爆發,批判了婦人,也拉開兩人之間的距離。婦人在百貨商場裡遭遇的其他人物,要說是登場人物也好像有那麼一點不到位,因為這些人物的形象都很模糊,背景更是未被言及。

或許作者的某段文字會讓部分讀者沈浸其中並產生情感上的共振,但是這樣的效果可以是來自讀一首詩或一篇散文,但若是來自讀一篇短篇小說,則必須說是有點偷懶的作者在占讀者便宜,因為其要求讀者去填補太多的空白與投射太多的個人經驗。敘事讓人看到一起事件的發生與發展,然後去想像並感受,牽連在事件中的人們,其意識、認同、行動與情感,是如何與事件相互導引與建構。以「平凡」為名而不去描繪事件所在的背景與情境,不論是虛構或反映某個實際存在的時空,以「詩意」為名而僅捕捉人情緒或感知的須臾片刻,但沒有鋪排出流動或變化,這樣或許都稱不上是「稱職」的敘事。讀者必須努力地透過想像去界定,登場人物會這樣想、有這樣的情緒,是因為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這樣的話作者的創作也未免太過省力,因為只要書寫喜怒哀樂,卻不用闡述喜怒哀樂從何而來、又將去到何方。 

在〈マイホーム〉中,一名主婦前往新成屋銷售處從事所謂「体験宿泊」的活動,在回想起一些過去發生過的事情與感受後,主婦告訴銷售人員,只能想像這間住宅是僅供一人而非一個家庭住在裡面。或許前述設定是可以用來發展出一個十分有趣而新穎的故事,但是當作者所描述的主角思緒流動,缺乏敘事結構而過於支離破碎時,對自己來說就是一篇不知道想要告訴讀者什麼的故事。

講述一場本應父子一起參加、但做為故事主角的少年卻是和叔父一起參加的露營活動,少年在其中觀察其他人的行為舉止,〈キャンプ〉做為這樣一篇故事,讓自己讀來有很多困惑不解。作者設定叔父參加的理由是什麼,想要透過少年所遇到的一對兄弟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自己沒有慧根或品味,實在無法參透箇中玄妙。

之所以金風玉露一相逢能勝卻人間無數,是因為做出這樣判斷的人知道,這個相逢的瞬間有怎樣的過去以及會有怎樣的未來。即使把某個情感的片段寫得細膩精緻,但沒有脈絡的鋪陳,還是無法成就一篇故事。

2023年2月11日 星期六

荒地の家族

日本小說家佐藤厚志的作品,為第168回2022年下半期芥川賞共同受賞作。雖然是書寫震災過後多年的當下,也讓突然膨脹得讓人措手不及的海洋成為一再出現的意象,但是本書故事所講述、讓主角生活過得有點有氣無力與不如意的原因,卻不盡然全都是源自將一切都摧毀的天災,而是有一部分來自主角與其身邊的人的行動與選擇,或許可說是一種相欠債、相互傷害或折磨的人禍。人或許都有那麼一些軟弱、不夠理性睿智與容易被情緒誤事,所以會很不稱頭地把生活過到讓人看不過去或甚至擔心的程度,也會對人無法誠實與無法理解或感受別人的想法與情緒,更會並非出於本意地造成傷害、然後無法放下遺憾或悔恨而製造更多傷害。這或許並不是用人都很平庸、人都不完美等簡單概念就能含混帶過的事,而是需要去檢視或省思,那些人的軟弱、感情用事與想得太淺薄,其實都有因人、因時、因地、因事制宜的細膩差異。

在災害過後,人所想到的是復原,甚至是復興,但是那個「原本」是真的可以被再次找到或恢復的嗎?在災區被重建後,人們的生活或許進入了另一階段的平凡與日常,但是就像是重建過後的地形地貌、建物街景都不會是過去的完全複製,曾經被打亂或破壞的生活常態,又怎麼可能完全不留後遺症或傷疤?更重要的是,時間的流逝是單向的進程,人的記憶是會一直被堆疊與沈積,而那些被壓住的過去曾經,終有一天會形象模糊、支離破碎。

因此,我們無法確定,我們所回憶到的那個過去、那個原本,是不是曾經實際存在過的樣子,甚至我們連回憶本身都無法保存,久而久之,我們連過去或原本都無法也不會再想起。不論過去如何、原本是怎樣,經歷過的變化就是變化,人就是得往前走,即使步履蹣跚、跌跌撞撞或甚至根本走不出一個方向,日子還是得過,年華不停老去。困窘或尷尬的人生,不上不下、得過且過的生活,想改變也無能為力,而唯一能確定的只有過去已經無從復原或找回。

主角的第一任妻子在震災過後兩年過世,留下一個讓主角不知該如何照顧卻能自立自強的兒子。或許是因為被周遭的人期待著,主角結了第二次婚。第二任妻子因為是高齡產婦所以無法保住腹中胎兒,而無法發洩的情緒,就變成自責與憤怒,並成為其離婚甚至之後避不見面的原因。主角像是一個跟蹤狂般地,執著於要見到離婚的前妻,因為其無法理解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或者說其不願意正視,其實感情從來就不存在過,有的只是那個想要撫慰彼此寂寥的渴求,所以其從來都沒有做到感同身受對方的掙扎與勉強,也從來沒有釋放可以拉近距離的訊息給對方。這或許就是主角的軟弱,其無法承擔別人壓過來的重量,無法向對方走近,最後竟然還不願坦然面對一切都已無法彌補或挽回的事實。

第一任妻子曾經也是從小一起長大的友人所愛慕的對象,因此主角與該友人之間便像是被築起一道牆,主角只能保持距離甚至是躲躲藏藏地望著對方的行動與遭遇。友人的人生也稱不上是平順,妻女因為其飲酒的習慣不良而回到老家,卻因此喪命於震災中。或許是因為生活太多不如意讓其喪志,或許是因為渾噩沈淪之生活導致所愛之人死亡的愧疚,友人過著像是幾乎放棄求生意志般的生活。主角也不是日子過得多好的人,硬要說的話只能說是過得還算平穩,但是相較之下,主角還是比較有餘裕去伸出援手的一方,即使其能做的有限,對於要做什麼也不清楚。

天災帶走了一些人事物,讓生活有了再也無法補好的破洞。已經步入中年的主角,人生可能也不會再有什麼好事發生,只能祈求海不會再一次突然翻臉,為人類製造創傷與苦難。即使如此,生命在逐漸衰老直至死亡前,不管是平坦或崎嶇,沿途風景是否一成不變且無趣,人生的路還是得走下去。

2023年2月4日 星期六

ジャクソンひとり

日本小說家安堂ホセ的作品。本書為第59回文藝賞受賞作,該獎項評選對象為新人作家的未發表作品,所以本書是作者以獲獎為契機而出版的出道作品。本書亦為第168回2022年下半期芥川賞的候補作。只是雖然本書在競逐文學獎項上看似有不錯成績,但是自己在讀完之後,卻不免會懷疑,作者會不會就只能寫出這樣一部作品而後就江郎才盡,特別是作者選擇了前衛到有點刻意挑戰讀者品味的敘事手法,以及冷門到有點刻意想要滿足讀者偷窺或獵奇心理的題材。

對自己來說,選擇書寫可能不是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會遭遇到的人事物,就可能需要從表象上的「異常」向下挖掘到更底層、可讓人透過想像來感同身受的情緒或感觸,這樣或許才能夠讓虛構的敘事,並非僅是為個體的獨特經驗做一些加油添醋來刺激讀者的感官,而是能更進一步引發讀者的共鳴或省思。至於本書故事的表現是否符合前述標準,自己的判斷是雖然有些能觸發思考之處,但整體來說,還是有點可惜地流於太過力求表現,作者的敘事功力以及洞察力並無法支持其交出漂亮成績單。

如果作者是刻意將本書故事寫得敘事結構鬆散、文字描述不夠深入細膩,則必須說作者想要實踐的美學跟自己的價值觀不太相符。

作者可能是要突顯,有黑人血統的混血兒或是男同性戀,在日本社會中是被辨識為非主流族群且被貼上標籤,但其中個體差異卻完全沒有被看到的現象,所以作者讓敘事所聚焦的登場人物一直很不流暢而突兀地轉換著,從敘述一個人物的遭遇或處境,在沒有鋪陳或在敘事結構上做出流暢轉換設計的情況下,就跳去敘述另一個人物的境遇。然而這樣雖然是可以點出,好像這些人物看在旁人眼中是無法分辨而可以互換的個體,但其實彼此之間有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只是從來不被他人所認知或意識到,但是因為作者沒有細緻或有層次地處理個別差異與被標籤化之間的牽連或互動,所以即使有些敘述橋段還頗能觸發想像,但整體讀來卻感覺作者就是敘事功力不太純熟,所以為了藏拙,便讓有些敘事橋段草草了結,然後一直岔題,製造出敘事很豐富的假象。

作者所構思的敘事情節其實有點脫離現實,雖然可以說這樣的書寫是為了讓虛妄與想像滲透進所要檢視的現實中,藉以拉開讀者與該現實的距離,進而讓對該現實所為的省思或批判可以有更多可能。只是,雖然可能因為自己是井底之蛙,所以不了解發生在作者筆下世界中的種種其實是實際發生的事情,但是之所以本書故事的敘事讀來會感覺像是飄浮在半空中,形體有點模糊而內容有些不著邊際,或許也不只是因為作者所書寫的是小眾而冷門的題材。作者講述出來的資訊不多,就像是給的積木過少,自然不太能讓人自行組合成有深度與廣度的內容。而被講述出來的資訊又好像只是在標新立異,卻沒有更細緻的描述來讓人將所讀到的光怪陸離連接回到其所身處的現實中。舉例來說,作者對特殊性癖好以及匿名散播性愛影片來造成他人困擾之行為等所為的描述,都沒有什麼著力點可以讓人去進一步探究或思考,存在其中的幽微人性心理。

不過雖說是有點脫離現實的虛構,但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還是有寫到一些可以觸發想像與省思的內容。四個有黑人血統的混血兒,或許一般日本人可能無法簡單從其外貌特徵分辨出差異,也會很直覺地就以貌取人,將之套入刻板印象的框架中。然而其實四個人不僅有各自迥異的人生際遇與現況,更是連混血的血統都有所差異,即使對其他人來說,非洲國家籍黑人與美國籍黑人可能沒有什麼可資辨識的差別。互相容許對方有一定程度之不誠實行為的同志伴侶,還收養了小孩來建立符合異性戀世界觀的家庭樣貌,但是其實際的生活卻是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另一面,就像其他不管性向為何的人一樣。

2023年1月29日 星期日

光のとこにいてね

日本小說家一穂ミチ的作品,為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本書故事講述兩個同年紀但家世背景與人生際遇均不同的女性,其原本不太可能會有交集的人生、卻因緣際會地在三個時期有了交集,而雖然各自生活有不同的狀況與問題,但存在兩人間厚重卻曖昧、複雜但真切的情感,卻還是在最後影響或牽動了兩人為各自的人生所做出的選擇。與其說兩人之間存在著純愛或情愫,倒不如說兩個人是從對方身上看到了為其現實引入空氣的一扇窗。然而,當兩人的現實要開始有所交流、甚至相互滲透的時候,被情勢所迫或出於自主意願地,其中一人就會離開,而兩人各自的生活又會走在各自的軌道上。

或許本書故事的兩個主角之所以會被彼此吸引,是因為存在於兩人之間的天差地別,但是兩人對自己母親所懷抱的心結,以及從未被自私母親所關愛的事實,或許也是在性格與外在條件等面向上均存在反差或對比的兩人,可以相互尋求慰藉並產生共鳴之共通點。

帶著年幼女兒到集合住宅找舊情人的醫生妻子,要女兒乖乖在戶外等待,而在生出與女兒年紀相差一截、無法確定生父是丈夫還外遇對象的兒子後,對女兒便不再關心或有所期待。有這樣的母親以及其實對身邊的人都不太在意的父親與同父異母之兄長,或許是在外人眼裡是品學兼優之千金小姐的其中一個女主角,會對生活有種無法宣洩之閉塞感的原因。用跟上司發生肉體關係來換取對其拿走店內商品行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在東窗事發後卻被控侵占的單親媽媽,連夜帶女兒逃回老家,卻又隨即人間蒸發、留女兒被其出現癡呆症狀的外婆虐待。這樣不負責任的行為,或許就造就了其女兒,也就是另一個女主角,存在於美麗容貌之下的剛強性格。

兩個女主角在成年後各自有了婚嫁,而兩人的丈夫雖然也是在外型與氣質上迥然不同,但卻都可說是個性溫暖的男性。只是有點可惜的是,在作者著重於塑造女性角色人物所書寫出的故事中,男性角色人物都沒有被好好描繪,所以即使形象與特質還算鮮明,但卻還是不夠立體。

在外婆死後接手經營酒吧的女主角,與曾經是消防員的丈夫間育有一女,而看在丈夫家人的眼裡,女主角是讓其丈夫誤入歧途的禍水。為了拯救所愛的人而對在眼前有生命危險的人見死不救,對於富正義感的消防員來說是對其職責的褻瀆,所以即使因為幫助女主角脫離外婆虐待而與女主角結為連理,但是兩人就只是相互舔拭傷口、相互依存地苟活著。另一個女主角的丈夫放棄成為執業醫師,支持女主角實現其成為小學老師的夢想,包容女主角的一切。只是這樣的溫柔是帶有什麼樣以及多麼濃烈或厚重的情感成分,其實除了當事人之外無人知悉。而女主角對於這樣的丈夫所懷抱的情感,或許是敬重、或許是感謝、也或許是依賴,卻從來都不會是愛。

如果會想念一個人,曾經有動念甚至付諸行動,要克服困難去接近這個人,這樣的情感如果就該被界定為愛情的話,或許兩個主角之間是有愛的。然而,或許是相距太遠的平行線,或許是三次的相遇都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讓兩人可以拉近距離,所以在兩個主角的大半人生中根本沒有對方的存在,就算兩次重逢都泛起從當事人心情來看是驚濤駭浪的漣漪,但是從現實角度來看,卻像是向平靜而深不見底的水潭投入小石頭,一下子就沒了痕跡。如果在走得漫不經心的人生道路上,因為迫於無奈或因為有氣無力的掙扎而過得渾渾噩噩,這個時候有人,即使只是過客,開了一扇讓光透進來或讓風吹進來的窗,就算最後不是皆大歡喜的結局,但是有呼吸過新鮮空氣或感受過陽光的暖意,也許就是一種救贖。親情與愛情都不會因為身分或關係如何如何,就必然存在或發生,而就算有了感情,也不必然就能改變現實中的什麼。

2023年1月24日 星期二

ecriture 新人作家・杉浦李奈の推論 VII レッド・ヘリング

日本推理小說家松岡圭祐以年輕女性小說家為主角之系列的第七部作品。原本以為作者應該無法再用本系列作品之設定變出什麼跳脫框架或窠臼的花樣,但是本書故事證明了作者的想像力是讓其維持暢銷作家地位的堅實基礎。雖然有些許的荒誕不經,但是本書故事的敘事,一開始的鋪陳讓人摸不著頭緒,之後的轉折則讓人意想不到,卻又整齊縝密地收束所有之前所埋下的伏筆。作者整合看似不太可能被湊在一起之敘事元素,如對個人的惡意中傷、幾乎已經無法找到的夢幻古籍、徳川埋蔵金、日本礦產資源等,創作出高潮迭起、卻又時而展現作者獨特觀點的敘事情節,進而讓本書故事具相當戲劇張力與娛樂性。

貪婪的欲望被逼到狗急跳牆時或許就會暴走,失去理智甚至變得喪心病狂。積欠鉅額債務的公司經營者,異想天開地想要透過找到徳川埋蔵金來翻身,雖然掌握了相當的資料與線索,但獨缺用來解讀密碼的關鍵古籍。公司經營者與其黨羽用了許多骯髒的手段來讓女主角答應為其尋找古籍,例如讓女主角好不容易才推出的新作在網站上被網軍洗負評,用深偽技術假造影片來誣衊女主角,構陷女主角、讓其被誤會要開始創作情色小說等。雖說女主角一連解決多起與出版業關的謎團事件,或許對找古籍束手無策的惡徒們來說是一根浮木,但是如此大費周章、不擇手段、故弄玄虛地逼女主角就範,只能說惡徒們是不只堅信寶藏的存在,還孤注一擲地做著困獸之鬥。然而,這樣迂迴的思考模式實在不太能讓人理解或苟同,但卻也可能是作者能用來黏結看似沒有關聯之敘事元素的唯一較為合理的發想。

雖然禁不起太過嚴謹的歷史考究,但是作者對於徳川埋蔵金所提出的解釋不僅頗為創新,更表達作者的價值觀與對社會現實的評斷。作者大膽想像,徳川慶喜提供給朝廷來換取回復其官位的資訊,並不是有關埋藏在日本各地的貨幣,而是有關蘊藏在日本各地的礦產資源。或許是沒有什麼立論基礎來支撐的空想,但是前述想像不僅將本書故事的敘事推向高潮,更展現作者換個視角來讓人耳目一新的豐富想像力。作者透過女主角的主張,說明因為開採成本考量而讓日本境內的礦產長眠地下,並放任外國勢力取得可能蘊藏有礦產的土地,其實是讓能維繫日本國力的珍貴資源白白浪費,甚至落入外人之手。或許不用太過深究作者的政治立場或意識形態,但是其想像卻還是提示了一些讓人可以稍微省思一下的觀點。

作者整合不同系列作品之世界觀的敘事手法也玩得越來越純熟。讓另外一個又被翻拍成電影之系列作品的主角在本書故事中登場,或許已經是常見套路,但是讓某個登場人物以問八卦的態度,問前述主角電影男女主角之間的緋聞是否為真時,或許就是頗具巧思且讓人料想不到的發想與手法,雖然是跟敘事主軸無關且所占篇幅不過數行的小插曲。電影是真的,男女主角也是實際存在的人物,緋聞更是當時有被炒作的新聞話題,而雖然作者對真偽問題沒有給出什麼答案,但是作者玩到把演員的實名都寫進故事裡,也只能說其是藝高人膽大。

即使系列作品的女主角有過人的聰明才智,但是到底有沒有當小說家的天分或才華,或者說到底有沒有機運可以成為專職作家,甚至功成名就,或許是作者在系列作品中一直懸著來塑造女主角人物形象與性格特質的課題。在本書故事結尾處,女主角的新作入圍了某個還算知名的文學獎,雖然僅僅入圍可能帶動不了什麼買氣,但是女主角做為小說家的職涯還是有了不小的進展。女主角在本書故事中展現了,誇張一點說是接近人工智慧等級的資料處理與分析能力,而與此相較,需要在便利商店打工才能維持生計的新進小說家,這樣的人物設定可能還是比較貼近現實。

2023年1月22日 星期日

しろがねの葉

日本小說家千早茜的作品,為第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共同受賞作。以興盛時的石見銀山為舞臺,本書故事講述靠著挖掘銀礦維生的人們,如何讓其生命像是銀礦礦脈總有枯竭之一天般地被掏空。對自己來說,本書故事的敘事瀰漫著一股宿命論的氣息,雖稱不上強烈或厚重,但卻有一定的濃度與稠度。登場人物們好像不太抗拒什麼,也不太爭取什麼,即使女主角曾經展現強烈意願,想要掙脫刻板印象的束縛,成為在礦坑裡工作的女性,但是殘忍的暴力讓天真的願望破滅,女主角還是成為礦工的妻子。因為深愛女主角而不論其遭遇過什麼都要與其共結連理的礦工,逃不過挖掘銀礦所帶來的職業傷害,因為慢性中毒、肺部受損而英年早逝。男人因為挖礦而喪命,女人則或是改嫁其他礦工、或是另謀生路地隨波逐流,但是沒有人離得開銀山,即使其命運被銀山的風土民情所牽動著,遭遇只有或是比較幸運,或是更為不幸。

雖然不是出生於銀山,但是其原生家庭的貧窮,讓年幼時跟著父母逃亡的女主角,最後被遺棄而被在銀山工作的山師所收養。女主角像是尊敬父親與老師般地仰慕著山師,但其無法界定或不願面對的是,那種曖昧、像股暗香般淡雅卻縈繞著的情愫,無法長相廝守而只能無疾而終。女主角像是懷抱著嫁雞隨雞的心情般地與礦工丈夫生了三個小孩,丈夫對山師的忌妒以及丈夫曾經有過的外遇,雖然為兩人婚姻關係帶來些許波折,但最終還是疾病與死亡讓兩人分離。女主角曾經短暫照顧過的男孩,一度離開銀山並在長大成人後回來,成了女主角第二任丈夫,因為混血而在當時保守的民風中遭受排擠,卻選擇為女主角留下來且從事讓其受到職業傷害的礦工工作。

作者用簡潔而樸實無華的筆觸,在沒有多做心理描寫或情感勾勒的狀況下,書寫女主角從受人揶揄或議論到變得平凡與融入社群的遭遇。即使或許對現代的讀者來說,當時仰賴銀礦維生之人們的生活與命運是很不一樣的,但是作者並沒有用很鉅細靡遺的描述來刺激讀者的感官或挑動讀者的情緒,而是平鋪直敘、點到為止地留下讓讀者想像的空間。

到底要怎麼做,人才有可能掙脫像是被囚禁在銀山一般的命運呢?婦人在其第一任丈夫死後,跟女主角發展出相互照應的友誼,但在再嫁的第二任丈夫也過世之後,婦人決定用死亡來讓其逃離,所剩選擇對其來說均不甚美好的未來。女主角的第一任丈夫其實知道在銀礦工作會讓其生病甚至喪命,但是其選擇不服用女主角所給的藥品,希望女主角把藥品留給兒子,並且在其病重時,告訴女主角在其死後就改嫁。銀礦或許提供讓多數人得以溫飽的機會,甚至帶來了榮景,但是靠著銀礦賺著血汗錢的人們,卻好像走上一條單行道,路越來越窄,終點是何模樣也看得清楚分明。本書故事的基調就是這樣的悲觀與無奈,看似登場人物好像有在掙扎,有在隨著心意做事,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自由與自主,甚至連近似自由的狀態都不可得。礦坑裡面是深沈的黑暗,而人進入這樣的黑暗中,只能適應卻無能為力改變什麼。

女主角被原生家庭所遺棄,卻有機緣去拉開通往不同世界的另一道門,然而其所被給予的機會,最後還是讓其命運變得與生活在銀山的女人們相去不遠。如果個人無法對抗生存環境的結構性限制,那是否有其他較具政治性或社會性的因應之道呢?答案或是讓人悲觀的否定。只是來銀山掠奪資源、供其滿足欲望或實現野心所用的政客,不太可能跳脫自私自利的狹隘觀點,為只能接受命運、沒有太多選擇的人們著想,更不可能去從生命共同體的視角去思考,不斷地挖掘就會讓礦藏資源枯竭等課題。而連生存都已經費盡心力的人們,又怎麼可能結合眾人力量來改變現狀呢?

2023年1月8日 星期日

汝、星のごとく

日本小說家凪良ゆう的作品,目前為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雖然本書故事是描述一對男女從高中時期到30歲出頭、彼此深愛著對方卻沒有辦法總是相伴左右的純愛故事,甚至還加入許多可以說是通俗而廉價的灑狗血橋段,例如男主角最後年紀輕輕就因為胃癌辭世、少年得志卻沒幾年好光景就又變得窮困潦倒、女主角父親長期外遇且有兩個家庭等,但是讀來卻不會感覺只有煽情與淺薄,只是用登場人物被命運捉弄、感情總無法如願以償等肥皂劇般的敘事情節來刺激讀者感官與情緒。作者並沒有讓本書故事的層次僅停留在,描述登場人物被不幸、苦痛、磨難之波瀾所翻攪的狀態,而是有透過對登場人物的心境描繪去塑造出一些人物形象,其立體且有不同面向的光與影,讓讀者可以去投射情感或尋求共鳴。

「不自由さを選ぶための自由」或許可以說是女主角人生的追尋,也是作者期待讀者去省思的課題。人必須有個群體可以去歸屬、有些人際關係可以去牽連,但在這之前,人必須先是孤獨的,是可以自立並因而自由的,才能選擇自己要歸屬於什麼與怎樣去牽連,「自分の縛る鎖は自分で選ぶ」。並不只是「有捨才有得」這樣正向積極的思維,而是「捨てる。選ぶ。意味は違うのに限りなく近い二つの言葉」,要捨棄不該或不想被束縛的事物,才能選擇想被加諸在身上的束縛。這裡的捨棄與選擇不是等價交換而是一體兩面,不是為了獲得而捨棄,而是捨棄就是選擇。人必須自由,才能選擇所要的不自由,並捨棄只是被牽連其中的不自由。

本書故事的〈プロローグ〉與〈エピローグ〉描述看似類似的場景,都是在封閉小島上被居民當成茶餘飯後話題的老婆認可外遇事件。作者透過這樣的前後呼應,對比出女主角的成長。一開始是被迫牽連在其中的束縛,讓女主角母親變成為其帶來不幸的絆腳石,而最後則是女主角出於自由所選擇的不自由,是捨棄對外界眼光的在意所選擇的歸屬。前後呼應對比,是巧思但也有些匠氣與炫技,但是所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卻能引發些許省思。基於對登記在戶籍上的配偶是做了什麼選擇的明確認知與理解所做出的相應選擇,便是一種自由選擇的不自由,而不是因為依存或寄生關係,無法選擇只能被動接受,並因此為被迫牽連其中的人製造出許多不幸。

答應與女主角把婚姻當成互助會來經營的老師,是因為女主角對其過去的接納與理解為其帶來救贖,所以也盡心盡力地幫助女主角得到選擇不自由的自由。對女主角與老師來說,愛情無法帶給他們陪伴或符合婚姻制度要求的配偶,但是或許婚姻關係不必然只能是基於愛情的陪伴,而是一種保持適當距離、無涉男歡女愛的相知相守。男女主角各自的母親都因為無法好好處理對男人的感情,而成為男女主角的經濟與精神負擔,甚至讓兩人的人生有了波折與苦難。親情對男女主角來說從來都不是溫馨而美好的事物,是即使有了自由也無法捨棄的不自由。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嘗試告訴讀者,人的感情與關係是歸屬也是束縛,人可以做到的只有獲得捨棄與選擇的自由,選擇想要的不自由並有能力抵抗或應對不想要的不自由。

與男主角合作的漫畫家,曾與當時即將成年之同性戀人去旅行,在多年後被對方父母究責,進而演變成讓其成就成為泡影的醜聞,也讓男主角被打回原形。男主角的窮困潦倒還有善心人士伸手相助,但與其合作的漫畫家,雖然沒有像男主角一樣,因為親人的關係把累積的財富給敗光,但一蹶不振而變成繭居族,或許還是命運對其所做出的不公平對待。纖細的人所無法承受的重量,最後還是將其壓垮,而或許世上就是有些脆弱無法被改變或補強。

2023年1月1日 星期日

クロコダイル・ティアーズ

日本推理小說家雫井脩介的作品,目前為168回2022年下半期直木賞的候補作。對自己來說,要把本書歸類為推理小說可能有點勉強,因為本書故事的敘事看似鋪陳出一個謎團事件,但是到頭來卻根本沒有描述到任何藏在事件表面樣貌底下的隱情,或者更正確地說,犯罪者就是真的犯了罪,而被懷疑是幕後黑手的人,其實只是疑心生暗鬼的產物而已。或許作者在本書中所要講述的就是一個有關人心叵測的故事,但是這裡的人心叵測並不是指涉有人懷抱惡意地說謊、偽裝與算計他人,而是指涉人心就是容易被先入為主的偏見或情感的激昂所影響,所以無法縮短與他人之間的距離,也無法跟他人做到相互溝通與彼此理解。有時候太過符合預期心理的現象解讀,並不必然讓人更接近真實,而只是讓原本已經傾斜的天平變得更加傾斜而已。

經營收藏與販售陶藝品之老店的夫婦是第二代,其獨生子被人刺殺,留下媳婦與孫子跟夫婦一起生活。因為婆婆跟媳婦總是維持著相敬如賓的關係,而媳婦在聽聞丈夫死訊時沒有表現出強烈的悲傷,同時刺殺其丈夫的人是其前男友,所以當前男友在被判刑後宣稱是受媳婦指使殺害會家暴的兒子時,婆婆就心生懷疑且再也無法完全信任媳婦。

作者一直在營造出媳婦可能是一個惡女的氛圍,讓讀者隨著登場人物的疑神疑鬼,去想像媳婦在操控著人心,甚至想謀奪公婆所齊力經營的事業。然而,作者最後卻告訴讀者,前男友就只是為了洩憤而殺人,其所做的「爆料」不過就是一種報復。於是,本書故事的敘事其實並沒有鋪陳出什麼轉折,讀者一開始就已經知道媳婦的前男友殺了其丈夫,只是一直被吊著胃口,想像著事件背後可能有什麼隱情。讀者所感覺到的懸疑,只是一種被登場人物的疑心病與不信任所帶出的幻覺,但這個幻覺卻是本書故事的有趣之處。

老店所在商店街要被都更,改建成購物商城,但經營老店的第二代卻反對前述計畫,不打算讓自家土地與建物被收購。老店慎重收藏的名家陶藝品被發現已摔成碎片,但實則是仿冒品,真品則是被偷走,用來威脅老店經營者參與都更。媳婦又被懷疑跟前述竊盜與脅迫事件有關,但真正涉案的人卻是利用老店樓上空間做生意、受老店經營者不少照顧的婆婆妹夫。前述事件打亂了多數登場人物的人生,老店最後還是參與了都更,成了購物商城裡的一間店鋪,而老店經營者夫婦也相繼辭世,財產由孫子繼承,但店鋪的實質經營還是由媳婦接手。

登場人物的疑心生暗鬼像泡沫般地破了並消失了,從結果來看並沒有改變、只是干擾了事物進展的方向與進程,唯一有留下的痕跡是成為活著的人偶爾會想起的記憶。對都更計畫的抗拒是場徒勞,甚至引發了不必要的犯罪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妹夫從來不是腳踏實地的人,會因為投資失敗而鋌而走險,好像也不是不能預想到的事情。有時候人會過於執著在己身所認知到的可能或理應如此,而忽略了存在其論理邏輯中的破綻,以及其他同樣或更顯而易見的實情。婆婆一直懷疑媳婦的居心叵測,而媳婦雖然沒有辦法對人敞開心胸,但是卻沒有真正做出什麼壞事,反而是婆婆的疑心病讓其身心都出狀況,也看不清真正發生在其周遭的變化。

或許有些人就是容易被誤解,就像在本書故事中登場的媳婦一樣,會被認為不像表面看來的單純,包藏著禍心或總在算計著什麼。只是在掙扎、想找到安身立命之所,卻被認為是汲汲營營、甚至是心懷不軌,此時勉強解釋或許也是徒勞,只能等待日久見人心。有時候外在環境的轉變會讓人只能被迫一起改變,而在事情發生時被牽連進去的人,是否看得清局勢,或許部分取決於個人智慧,部分卻取決於立場與看事情的角度,就像婆婆在當下勢必不會信任媳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