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7日 星期六

あなたが誰かを殺した

日本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加賀恭一郎シリーズ」的新作。自己揣測在書寫本書時,作者或許設下一個自我挑戰的目標,企圖讓系列作品有推陳出新之變化,但可能因為醞釀的時間不夠,或雄心壯志受現實種種因素之影響而夭折,最後的產出便是表現落在系列作品平均水準之下的瑕疵品。其實要說是有瑕疵,或許更應該說是有一些細節沒有被細緻地處理,該拋光的地方沒有好好加工,該梳理打點的地方沒有好好地完成最後一道工序。舉例來說,如果作者想要描繪一種存在於當代社會、消極到變成一種暴力的自我放棄心態,並用之來做為犯罪的動機,則其或許應該多一些著墨,多一些說服讀者去理解或感受的努力,而不是只是告訴讀者,連登場人物們也無法同情或不願嘗試去貼近這樣的心態。

作者在本書故事中建構出一個對自己來說像是會出現在古典推理小說中的場景,即一個有點與世隔絕、有點封閉的社交圈,在其中每個人都好像有秘密,而每段人際關係都有兩面,一面是膚淺的表象,另一面則是深層不為人知的複雜或醜陋。作者讓職業是警察的系列作品主角暫時離開辦案現場,以在長期休假中不執勤的身分狀態,陪同其中一位關係人參與關係人們私下檢證案情的討論會,而這樣也把系列作品從描繪警察辦案過程的敘事基調,改成描述偵探像是一張不在預期之內出現於牌局中的鬼牌,踏進關係人站好定位並預定按照各自劇本演出的舞臺,然後把整齣戲碼徹底翻轉的敘事轉折。

如果只是重現一個古典推理小說的典型場景,則因為可能能夠變出的花樣都已經有人變過,自然無法成為推陳出新的自我挑戰。作者所構思出的運用經典再進化,是讓一個生無可戀、只想透過隨機殺人來被判處死刑的人,在宣稱其到了一個別墅區殺害數個其不認識的人之後,再讓死者家屬在案情太過莫名其妙、有著太多不知所以然的情況下,決定辦場聚會來集思廣益並釐清發生了什麼事。於是關係人們出於己身意志建構出封閉的情境,而做為沒有被正式邀請但卻出現的局外人,系列作品主角不僅踏入封閉情境中,還透過觀察關係人之間的對話與互動,從其中找出自稱是凶手之人的共犯,並揭露隱藏在表象下的真相。

讓敘事情節要有複數個翻轉,並讓真相像是洋蔥,需要一層層被剝開才會展現全貌,好像是當代推理小說必須要有的樣貌,否則就會被評論成敘事不夠懸疑或燒腦。然而,複雜的案情需要用複雜的敘事結構來鋪陳,要在敘事展開中埋入數個伏筆,並在之後將之一一收束起來,可能就不能只是做做表面工夫,讓每個曾經在敘事中出現的疑點都有解釋,而是需要讓對每個疑點所做解釋都不會在讀者心中形成新的疑點。在本書故事中一個自己覺得過不去的部分是,如果邀請系列作品主角參加討論會的關係人,其實懷抱著會在敘事最後製造出終極翻轉之秘密的話,那為何一開始其要做出邀請主角同行的舉動,然後再來感嘆,真的如介紹主角給其認識的友人所述,對主角說謊是不可能成功的事。為了製造出翻轉,讓登場人物像是在表演川劇變臉,或許就是一種有些潦草而不夠嚴謹的書寫。

因為感覺被所有人放棄或甚至背叛、決定採取偏激之玉石俱焚手段來結束生命的心情,是本書故事得以成立的一項關鍵敘事元素,但或許也是作者在本書故事中所寫出、最有爭議性的一個環節。父母都各自有外遇,維持虛偽的婚姻關係只是在等獨生女長大,且兩人似乎都想過新生活而不想帶著拖油瓶。女兒冷眼看著一切,逐漸像是其生命的旁觀者,不再能依靠著誰也不再動念想要依靠誰,只是想要擺脫一切。作者要求讀者要能去想像並嘗試理解這樣的心情,但這似乎對一些人來說是一種強人所難。

沒有留言: